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羅輯語音-讀書-碎片化閱讀

文章出處: 2015.10.29 閱讀

主旨:
短期目的而言,只要知道如何協作的那一塊知識就足夠,重點是便利性。
就好比:我要喝牛奶,但我不一定要養牛。
(知道怎樣用科學認證鑑別牛奶)

長期目的來說,因為有碎片知識,才顯得深入思考和閱讀有多重要

語音:
最近我看見很多人都在批判所謂的碎片化閱讀,
都主張人要回到讀書、讀長文的時代,這樣思想才能深刻嘛。
這個心情我理解,但是這種呼籲啊既沒有可能實現,也沒有必要。

首先呢,人類文明發展的總趨勢就是分工協作,在思想文化上也是這樣啊。
碎片化閱讀的本質就是
人用越來越高的效率知道其他人是怎麼想的、在關注什麼,
然後讓自己的想法兒融入進去。說白了,就是思想外包嘛。
碎片的目的不是為了淺薄啊,而是為了效率更高。
至少我自己在碎片化閱讀中就獲益匪淺。

那第二,那為什麼說沒必要呢?
因為總還是有人會堅持深入思考和閱讀,他們反而會成為超級節點。
可以說,社會環境越是碎片化,深入閱讀的價值就越大,有什麼好不高興的呢?

文章:
你的一天從手機屏幕上新聞、購物節、消息提醒開始。
上班路上,或準備鬆口氣站會兒時,你抽空看一下刷屏的文章,通常很短,
然後持續到睡前,你趁著沒有閉眼又抽空看了一會兒。

這是我們的時代——不不,我不是說這是一個壞時代
。我其實是想為碎片閱讀時代說幾句好話。

最猛烈的對碎片閱讀的批評發生在幾年前,新浪微博剛開始興旺,
有一位著名的網友宣告停止用微博,因為自己被碎片信息搞得焦慮、沮喪,甚至難以專注。

好多人讚同,嘆息,甚至厭惡自己。
然後我們大踏步地邁進了以公眾號、朋友圈為主的信息獲取浪潮裡。
快速瀏覽,快速遺忘,在腦子裡留下一串碎碎的詞句。

憑藉印刷,我們曾建立過一個緩慢、完整而不易被遺忘的信息地圖。
如今,我們的信息地圖上,是一些飛快劃過的亮光。
像是流星雨,哪一顆你都看不清,但滿天又的確亮閃閃的。

我們主要的信息來源早已經是碎片閱讀,而且這是一個短期內不可逆的過程。
這並不是壞事。並不絕對是。
壞事是,我們一直沒有認真地調整自己的狀態,迎接這個時代的到來。

堅守長閱讀也不是壞事,閱讀書籍和長文章仍然必要,
但將“碎片化閱讀”當成一種毒蛇猛獸、不好意思承認自己與它有關的日子真的該結束了。

價值觀和時代往往是不同步的。
儘管時代的信息早已經碎成一地,仍然很少有人公開承認碎片才是正義的。
人們更樂於公開緬懷長閱讀和書籍,並因為這種公開緬懷贏得共鳴。

因為長時間倡導“長文”閱讀,我經常有機會和一些人聊到長閱讀。
一個明顯的感受是,
價值觀上認同人應該讀長文的人,更多是靠碎片信息保持著對社會的了解
其實(包括我在內)大多數緬懷者也是碎片信息的好朋友。
而且,這個過程已經持續了接近10年,我們已經憑藉碎片閱讀,構建了目前並不差的進步
不久前,被期待的微信讀書發布,但並沒有流行起來。
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它過於強烈地違背時代進程。


很多人批評“碎片化閱讀”,我卻覺得碎片化閱讀是社會的一個救星。
微信的一個巨大功勞,是將閱讀重新送回日常生活,提供了碎片化閱讀的最好機會。
因為人們此前根本連碎片化的閱讀都逐漸失去了
我看到朋友圈所有人都在轉各種文章,
的一些從不閱讀的親友,如今開始閱讀一些短小的內容。
這些閱讀都是微信重新送回來的。

何況,這些碎片閱讀是不是價值很低?我覺得不是。
我自己也懷念長閱讀,但碎片化閱讀很有用,也更現實。
閱讀本身並不是力量的來源,因為閱讀所觸發的思考和情緒才是。

閱讀一篇文章,觸動一種情緒,持久保留下的是這種被觸動的情緒而不是文章本身。
一門學問最終要被轉化成見識和技能保留下來。
系統知識更多是在代與代的傳遞時才更加重要。


舉例來說,碎片化信息對情緒的打擊,確實是換了一種方式。
一本本的書或一篇篇的長文章,像是重錘,而這些碎小的文章和信息,
卻像是子彈,撞擊許多點,最後連成片。
很難說哪種更好,但既然我們已經身處在被子彈撞擊的時代,應該做的是調整,進化自己。

人類完全可能養成全新的學習方式。把碎片化閱讀的便利性、有效性做到極致,
比“對抗碎片化”更有價值,也更有機會做到
所以,我仍然欣賞和佩服那些主要依賴長閱讀的人。
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既然碎片化就在身邊,不如不對抗,
不如把無可躲避的碎片化閱讀做到最好。


本文由作者 張偉 授權羅輯思維發布,選自微信公眾號“新世相”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羅輯語音-邏輯-獨立思考能力的5步養成法

文章出處:獨立思考能力的5步養成法


語音:
前兩天我說很多中國人還分不清自我的邊界。
昨天早上我就遇到一個例子哈!
我上班路上呢迎面遇到一條大狗,我就跟狗主人說:
「師傅,您這遛狗得拴狗鏈,要不然有人會害怕的」。

那個一看還是個知識分子,跟我講了三句話:
第一句話是​​憤怒「你廢什麼話呀?」
第二句呢是解釋「這狗一天就痛快這麼一會兒它多可憐啊!」
第三句呢是指責「你一個人怎麼跟狗較勁呢?」

哎~這人在氣頭上說話不客氣我也理解,但是這幾句話就暴露了典型的分不清自我的邊界
這事兒不是你和狗和路人的三角關係,他就是你和路人的關係啊!
你的狗可愛也好、可憐也罷都不管別人的事,
在公共場合你有責任管好狗,不能讓他人產生困擾。
這多簡單的道理呀!但是一個知識分子也未必就懂,
更不要說知識分子普遍能獨立思考了。

--------------------------------------
我經常遇到這種類型的孩子,他們把凡事抬槓頂牛當成獨立思考。
無論你說什麼,他都急忙忙叫一句:不對!應該是這樣……
可你聽半晌,到底應該是哪樣,他卻是連話都講不明白。
那麼,真正的獨立思考是個什麼情形?又應該如何訓練呢?


《南華早報》的總編輯鄭維先生,曾講過新加坡中學的一次課後作業。
作業以小組課題的方式進行,不是我們這邊悶頭​​把書本上的結論抄多少遍。
一個小組五個人,一個組織者,五人共同討論如何完成課題。

第一階段,老師扔過來一個課題給大家:
「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是否有給德國人民帶來了好處?」
隨著課題扔給孩子們的,是長長的書單。

話說鄭維先生一看這課題,就驚呆了。有沒有搞錯?希特勒何許人也?
殺人魔頭是也。一個殺人狂魔,你竟然敢問他是不是給德國人民帶來了好處,
這要是在某些地方,這老師是不想幹了吧?

可是孩子不管那麼多,作業就是作業,立即急如星火的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是查資料
老師給的書單​​超長,即使是不看內容只翻書頁,那也來不及。
所以小組的組織者就要分配任務,每人各查幾本書,
限定時間內讀完相關章節,劃出相關部分,摘錄出來以電子郵件的形式向組織者匯報

老師說:
「資料內容不限於他所指定的這些書,
 如果你想要個好成績,嘿嘿,最好拿幾本老師都沒讀過的書。」
於是孩子們人手幾本大厚書,
什麼《第三帝國的興亡》、《希特勒暗堡》之類的,開始瘋狂閱讀。


書讀了一大堆,資料也蒐集了無數,進入第​​三個階段:定義
定義,就是確定概念的具體含義。
這個定義不可以隨心所欲胡來,必須要公正客觀,拿到任何一個地方都說得過去

孩子們首先被德國人民,這一關給難住了。誰算是德國人民呢?誰又不算呢?
是擁有德國國籍的人,才算德國人民?還是只要居住在德國,就算是德國人民?
孩子們定義不了,就去找老師。老師笑咪咪的回答:
「隨便,這事你說了算——哪個定義最能體現出希特勒的影響,就用哪一個。」

唉,這可愁死孩子們了。
最後孩子們用了後一個,只要居住在德國,就是德國人民。
為什麼要用這個呢?

——這就看出定義的價值了。
不使用這個,那麼凡是被希特勒屠殺的,按希特勒本人的看法,他們都不算人民。
可如果一個人有良知,同情悲憫那些被屠殺的猶太人,就不可能把他們從人民中排除出去!

就這麼一個定義,讓孩子頓時恍然大悟:
定義會說話,如果定義錯了,你整個人都錯了
如果你聽到有人振振有詞卻嗜血無度,你就知道,對方是先行從定義這裡動了手腳。
如果你不認真,就會被牽著鼻子走。


第四階段,繪製圖表,從政治、經濟、社會、軍事政策等各個角度,展開討論
這一討論就炸了,咦,你看這個希特勒,他也不賴嘛。
他上台後大力發展軍工,解決了500萬失業人口的就業問題。這難道不是好處嗎?
而且,戰爭之時,希特勒組織500萬工人,
修鐵路修公路,發工資有飯吃,這難道不是好處嗎?

還有,希特勒不光是組織工人勞動吃飯,連娛樂都沒耽誤,經常性的群眾集會高歌。
而且成年人可以買轎車年輕人可以飆摩托,這還不夠嗎?

分析過這個,再看看工人們的具體情況,就有點不對了。


當時,所有的工人全被裹脅進德國工人陣線裡頭,
他們沒有罷工的權利,不允許加薪,不允許改善勞工環境,
只有高強度的勞作,有時候甚至每週要工作72個小時。
除此之外,工人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還被希特勒控制的工會拿走支配。
這些工人無異於奴工,怎麼可能有快樂可言?

還有,年輕人是沒有工作權利的,他們必須要上戰場。
而老年人要延遲退休,無休無止的工作……
還有,工作崗位奇缺,女性被欺騙早早辭工,讓位給上了年紀的老爺爺……
兩方面的資料比對,孩子們就對希特勒時代的德國有了個全面而客觀的認識。


第五階段,完成論文
有了前面全面的分析,最不擅長於寫的孩子,此時也是把鍵盤敲得噼哩啪啦響。
結論是顯而易見的:

希特勒時代,表面上好像給德國人解決了失業人口問題,
但實際上,高密度化的組織,剝奪了工人的正常選擇。
他們被迫從事無休止的繁重勞作,個人權利卻無絲毫保障,
工人的生活並沒有絲毫改善,反而是每況愈下。
任何一個奴隸主都可以宣稱,他手下的奴隸沒一個失業的。
但那絕對不是奴工們想要的。諸如此類。


第六階段,各小組​​向老師報告,現場質辯。
小組的課題報告,倘有資料不全、結論片面的缺陷,就立即會遭到其它小組的砲轟,
一旦被轟到丟盔卸甲潰不成軍,你這成績可就慘了——
基本上來說,這種情況根本不會出現。
當你沉下心,花很大精力鑽研某個課題時,就很難會有思慮不周的把柄留給別人了。


可以看出,要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大致需要五個步驟:
第一步:拋棄結論和成見,只要事實。
第二步:定義問題。去掉情緒化,讓問題具體而明確。
第三步:假設性思考。
第四步:反向推證。找到反面的材料證據,做正反兩方面的資料比對。
第五步:小組討論。

經過這種訓練的孩子,思維會特別的縝密。
他們與人交流時,知道規則,會認真傾聽,
一旦發現自己思慮不足,就會立即把你的指正補充進去;
絕不會死抬槓不認輸,更不會認為是你跟他過不去,從此視為仇人,
因為他們是在很認真地提升自已

經過這種訓練的孩子,腦子會很清醒,他們不會輕易接受現成的結論
抗洗腦能力強,想要欺騙他們很難。

相反,如果不是讓孩子獨立思考,而是讓他把希特勒是個大魔頭的結論,
背上一萬八千遍,他仍然覺得納粹的製服很酷,納粹的閱兵很氣派。
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納粹意味著什麼。
獨立思考不是不犯錯誤,但不會讓你泥陷於錯誤之中,讓你反覆在一個泥坑里跌倒
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生活得特別輕鬆自在,
這只是因為他們總能適時避過陷阱,找到最適意於自己的人生。


本文由羅友 陌上花開 推薦。
由作者 霧滿攔江 授權羅輯思維發布,選自微信公眾號 “霧滿攔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