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羅輯思維精選-人際-閒談一點也不“閒” 2018/04/21

出處:略



摘要:
閒談是社交的敲門磚
在這第一講中,我會幫你調整對待閒談的態度,並學會三個最基本的技巧

閒談的真誠和價值
首先,我想和你說一下,對待閒談​​可以有的態度。
閒談讓你感覺很尷尬嗎?社交在你眼裡很虛偽嗎?
其實,如果你不懂閒談,不善社交,你的人生會更尷尬。
真正的社交不是為了利用別人,而是幫助別人成功。
§讓自己有可被利用的價值§

其實,你有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背​​景,
你有自己的人脈,你還有自己看世界的視角,你可以幫到別人。
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價值,你的底氣就不一樣了。
社交不是操縱、索取,而是合作、互助。你和他人共享信息,那蛋糕就會越做越大。
那麼,作為社交的敲門磚,與人閒談,有什麼作用呢?

首先,閒談會讓對方愉悅。
現在電子時代​​讓人和人的距離越來越遠,也讓人的關注力越來越渙散。
而人類的本性是,每個人多少都有點自命不凡,每個人都期待自己被關注。
當他被你面對面地洗耳恭聽,這會給他帶來分享的愉悅。
甚至,閒談沒準兒還拯救了他。
如果你在一個商務場合,肯定不希望自己一個人傻站著,只能和手機發生點互動。
每個人都渴望在人群中被他人選中,都渴望被搭訕。
閒談還有什麼作用呢?閒談能幫你們倆都獲得第一手資訊。
每個人都知道一些別人不知道的東西。這指的是在手機、在電腦上、在書上看不到的資訊。

在這個多維度獲得信息的時代,
一次次的閒談,會調整你對於這個行業、對於這個城市,甚至對於這個時代的見解。
越是精英教育,越重視培養一個人的社交能力。

精英教育不同於技能教育,
它要求你具備協同資源的能力,去成就單靠個人技能成就不了的、更大的事業。
收費高昂的貴族學校,重點不是教授職業技能,
而是花大量精力組織聯誼派對、沙龍、主題晚宴,學生們穿著正式,談吐得體。
精英教育對學生的許諾,是要讓他們一生自信而愉悅。

兩個心理暗示法讓你愛上閒談
那麼,你認識到閒談的重要性之後,怎樣讓自己進入狀態,開始一次有趣的閒談呢?
我有兩個心理暗示法,供你參考。

心理暗示法一:“我是主人”。
你可以提前一點到場,假設這場活動是你組織的,你喜迎天下來賓。
就像踢足球,你是踢主場。
一旦這樣的心理狀態就位,你的氣場馬上強大數倍,從被動變為主動。
你會主動問出這樣的問題:
“你對今天的活動感覺怎樣?”“喜歡放的這個音樂嗎?”“食物還合口味嗎?”

心理暗示法二:“我們是還沒有認識的朋友”。
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好玩的大party。在這個party上,沒有陌生人,只有還沒有認識的朋友。
在這個party上,資訊大交融、樂趣大衝撞。
相信我,party上大多數人比你想像得更友善寬容。
大不了,最糟糕的情況就是他不理你嘛。那又有什麼關係?


給你透露一個小秘密,在我研究和培訓時做的問卷調查中,
沒有出現過一個例子是善意的搭訕遭到對方拒絕的。

三個基本技巧讓人放鬆,並被關注
好,有了這兩個心理暗示——我是主人,我們是還沒有認識的朋友,
我們的心理上到位了,現在開始學習技巧了。
聊天不是天分,它是一種可以後天獲得的技能。

在這第一講裡,我先教會你三條最基本的技能,
這三條技能是要貫穿在每一次閒談的過程中的。
它們背後的心理學理論依據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人有安全需求,再往上,人還有尊重需求。

所以,如果你要獲得他人的好感,請讓他感覺放鬆,並被關注。
如何讓他感覺放鬆呢?請用我的前兩條技能,
第一,問一個讓他感覺自如的問題,也就是他可以把對話引導到任何地方。
第二,養成一問二答的習慣。永遠不要過於簡短地回答對方的問題
那又如何讓他感覺被關注呢?請用我的第三條技能——
仔細傾聽對方的話,從中找到信息點,擴展,再擴展。


問一個讓對方自如的問題 §開放式問答§
先看第一條技能:問一個讓他自如的問題。
一方面,不要問那種一個詞就可以回答的問題。
為什麼?他一個詞回答後,這個對話就死掉了。而且,他也會意識到自己是個談話終結者。
所以呢,他覺得有責任找新話題把對話主導下去。這種情況,讓他很不輕鬆。

比如,有人問我:“你讀過《紅與黑》嗎?”
我說:“沒有。”
他又問:“那你讀過大仲馬嗎?”
我說:“也沒有。”
立刻,我覺得自己像個傻子。我想:我是不是該說點別的呢?否則他會怎樣看我?唉!

所以,更好的問題應該是:“你度假的時候,一般會帶上什麼類型的書?”
你看,這種問題是不是好很多?

接下來,你對照一下這兩種不同的問法:聊天終結者的問法,或聊天達人的問法。
聊天終結者問:“你會回美國嗎?”
聊天達人會問:“如果你有一天選擇回美國,會是什麼原因?”
聊天終結者問:“你常去海邊度假嗎?”
聊天達人會問:“你喜歡去哪裡度假?”

聊天終結者問:“你喜歡恐怖電影嗎?”
聊天達人會問:“你喜歡哪種類型的電影?”

聊天終結者問:“你想念家人嗎?”
聊天達人會問:“離開家這麼久,你感覺怎樣?”
這就是問問題的第一個方面,不要問這種一個詞就能答得了的問題。

§開放式問答v.s.封閉式問答§


另一方面,也不要問太泛或太深的問題
比如,曾有人一見面就問我:“你對一帶一路怎麼看?”
我立刻有壓力了,他把思考的重任啪地拋給了我,我沒那麼多力氣來回答耶。

所以,這個人當時更好的問法是:“一帶一路對你們那個行業有什麼影響?”
這就是讓人感覺自如的問題,這種問題遇弱則弱,遇強則強,我怎樣答都可以。
我會覺得很放鬆。

注意,這種發問方式的技能並不是禁止你問yes or no的封閉式問題,這個技能是要求:
你要問得出這種能讓他自由發揮的問題。


在實際操作中,封閉式和開放式問題經常穿插使用
穿插使用是什麼意思?假設,你問了我一個開放式的、讓我進退自如的問題:
“一帶一路對你們那個行業有什麼影響?”
我回答:“在我們的跨文化培訓中,明顯感覺到央企、國企客戶突然增多了。
看來這些企業真的是一帶一路沿線投資中的主力軍和領頭羊啊。”

為了讓對話保持“有來有往”的節奏,
你這時可以順著我的話,插問一個封閉式問題:“電信類算不算投資最大的?”

我回答:“電信類確實多,最多的應該是能源類吧。……”

瞧,這就是在自由穿插使用開放式和封閉式問題。
關鍵是,在一組對話裡,你要能問得出讓對方自由發揮、進退自如的問題。


一問二答
好,你現在學會問問題了。
接下來,我要教你,當對方問了你一個問題之後,你應該怎樣回答問題呢?

這就是你要學習的第二個技能:一問二答。
這是和“一問一答”相對應的。
平時,我們對別人拋來的問題做出相應的回复,這是“一問一答”。

如果我們能在回答對方的問題本身之外,稍作延展,
說一些跟答案相關的其他信息,這就是“一問二答”。
比如說,鳳凰衛視的名嘴阮次山在見到新西蘭新上任的總理約翰·基時,
第一句話是問:“聽說你的手臂摔傷了,現在好些了嗎?”
總理笑了一下,說:“已經沒事了。”不會聊天的人,可能認為這就已經回答到問題了。

可這位總理是個聊天高手,他並沒有講完,而是繼續說了下去:
“我當時是在慶祝中國牛年春節的活動中,不小心滑了一下,用手撐地,就折了。
他們給我打了石膏,後來這個石膏拍賣的款項都捐給了慈善基金會。 ”
這就是典型的一問二答。總理一下子拋出了這麼多信息,讓阮次山可以輕鬆地接下話茬。

如果你是一個有一問二答習慣的聊天者,對方真的很輕鬆。
當對方問你:“你喜歡下雨天嗎?”你回答:“我喜歡”,
其實還可以加上“我和男朋友就是在一個雨天認識的。
細雨綿綿如果配上江南水鄉,很有意境。 ”

當對方問你:“你們家鄉也會這麼冷嗎?”
你回答:“沒這麼冷”,其實還可以補充上“今年的冬天咱們這兒真是少有的冷。
不過我今天穿了發熱衣,最新科技,真的好像在我身上發熱誒。”

這就是第二個技能:一問二答。



仔細聆聽,然後擴展
第三條技能是:仔細聆聽,然後擴展、擴展、再擴展,
而你擴展的素材,完全來自他說的話。
比如,在健身房裡,你看到一位香汗淋漓的女士,
想搭訕幾句:“我天天來這兒,今天好像是第一次見到你哦。”

她回答:“上個月我剛從上海搬到深圳,這兒空氣很好。”
如果你接下來自說自話:“這個時間段能搶到一台跑步機,很不容易啊。”
她可能會點頭,繼續邁開大步跑下去。這樣,你錯過了一次邂逅的機會。

你剛剛那句話似乎是在擴展,但那不是合格的擴展,
因為你擴展的素材,不是來自她的話,這說明你不是一個合格的聆聽者。
其實她那短短的一句話——
“上個月我剛從上海搬到深圳,這兒空氣很好。”你可以聆聽出很多信息。

她是一個重生活品質的人;上海的空氣已經不讓人滿意了;
她精心比較和選擇後,來到深圳;她不會固守一個城市住到老。
你可以將談話擴展下去:
搬到新地方,你還習慣嗎?
你還在哪里居住過?在哪個城市住得最久?
有沒有去過深圳的海灘、紅樹林?那兒可是天然氧吧。
我在深圳住了8年了,你有什麼特別想了解的?我能幫忙。

你看,擴展的本領,基於真正的傾聽。
你是否能把對方的話放在你的話裡面。如果能,對方馬上覺得被關注了。
可有些人的聆聽,僅僅是在等待自己發言的機會。
還有些人的聆聽,停留在很初級的
“一邊聽一邊點頭,或重複他的最後幾個詞,或看著對方的眼睛”,等等。
請你把這些技巧都忘掉。當一個人真正在聽的時候,他是不需要有意展示這些聆聽技巧的。

閒談,就是在聆聽的基礎上聊開。閒談,是延展關鍵詞的技術。
所謂延展關鍵詞,指的是:對方講完一段話後,你不是去做總結濃縮。總結濃縮是封閉的。
你需要做的,是用自己發散的、跳躍的思維,抓住原信息中的關鍵詞,擴展出一堆新信息。

在那個人聲鼎沸的場合,對方根本沒辦法釐清你每句話裡的邏輯,
他和你一樣,聽到的是一堆關鍵詞,
當他聽到自己敏感的關鍵詞出現時,身心一振,談話不就繼續啦?
所以,會閒談的人,都擅長快速抓住對方拋過來的若隱若現的信息點,
擴展、擴展、再擴展。

別看場面上個個談笑風生,其實大家都像游水的鴨子,看起來氣定神閒,
但是在平靜的水面下,腳蹼拼命地撲撲撲。大家都在拼命地玩擴展遊戲。

比如,和客戶談判的茶歇中,你問:“你周末怎麼過的?”
他回答:“昨天和朋友去寶安體育館打網球了。”
這裡麵包含了至少四個信息點供你擴展:
1. 他住在深圳,可能是寶安區;
2. 他也許常去寶安體育館;
3. 他經常鍛煉;
4. 他可能是網球愛好者。

你可以將談話引導下去:
原來你也喜歡網球,我大學時每週末都打兩個小時。
你住在寶安區?那兒的樓盤都在打前海概念,價格飆升得厲害哦。
寶安體育館是個好地方,那兒還有兩個比賽標準的室內游泳池呢。你喜歡游泳嗎?

我對網球不大了解,你覺得網球的魅力究竟在哪裡?
又比如,在一次商務酒會上,你問:“你怎麼會來參加這個活動的?”
他回答:“我們公司贊助的。”

這裡麵包含至少三個信息點供你擴展:
1. 他也許是公司裡的門面人物或渠道人物:市場部、公關部、營銷部等等;
2. 他也許經常參加類似活動;
3. 他是帶著公務來的。
那你可以擴展下去:

你們公司是哪家?我猜您是公關部的?
你們經常贊助科技行業的活動嗎?
您今天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在這一來一往的問答裡,陌生人慢慢變成朋友了。

聊天是玩擴展的遊戲。
不要在閒談中發表長篇大論,如果你真有犀利深刻的觀點,去寫博客好了。

這就是貫穿在每次閒談全程的三條基本技能。

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羅輯思維-政治-第422期 | 被發明的“黃種人” 2018/01/10


出處:第422期 | 被發明的“黃種人” 2018/01/10


全文:
學習知識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所謂“不疑處生疑”
在別人習以為常的觀念中,突然有人提出一個問題,大家原來並不覺得這是個問題,
但是一提出來,哎,仔細一想還真是個問題。這個瞬間,往往就是認知突破的關鍵時刻。


今天我們就來提出一個不疑處生疑的問題,為什麼中國人會被歸類為“黃種人”? 
你可能會說,這還用得著說嗎,一看我們的皮膚就全明白了。 
這還真未必,你真的覺得歐美人的皮膚比我們白很多嗎?
你身邊肯定就有不少朋友比他們白多了吧。至少我就比過,我就比一些白人更白。
而且中國人在審美上特別講究“一白遮百醜”,
保持皮膚的白,是很多中國姑娘特別注意的事。
所以,客觀來說,歐美人和中國人,膚色都只有相對的深淺,並沒有白和黃的明顯區別。 
那就奇怪嘍,為什麼中國人會被稱為“黃種人”呢? 


最近,我們欄目的策劃雷劍嶠推薦我讀一本書,就探討了這個問題。
書名叫《成為黃種人——亞洲種族思維簡史》,作者是個外國人,中文名叫奇邁可。 

他的結論很簡單,“黃種人”並不是中國人的膚色真的黃,而是西方人的一種主觀認定。
這就得追溯到西方人打開眼睛看世界那會兒了。什麼時候?
大航海時代啊。 因為大航海,走四方,
西方人開始需要對世界上各個地方的人種進行描述了。 
那西方人的基準色是啥?當然是白色。
一方面,他們的膚色確實比較淺,尤其是跟他們見過的黑人相比。
二來,在很多文化的傳統中,
 白色象徵著神聖、純潔、高貴、智慧,相對的,黑色就像徵著低賤、邪惡、污穢、野蠻。 
 誰都想把代表好東西、好寓意留給自己,所以歐洲人認為自己是白人。 

這個基準色一定,那判斷標準也就清楚了。
遇到其他文明,你越富有、越強大、越文明,在西方人的認知裡,你的人種就越白。
按照這個標準,中國人也是白的。 
從13世紀末的馬可波羅來中國起,
一直到16世紀初,這幾百年裡中國的國力處於世界頂端,
所以用這個標準來看,中國人的膚色妥妥地被認為是白色的。
舉個例子,有個葡萄牙人皮列士,1516年跟著葡萄牙使團來到中國,
他寫了一本中外關係史上的名著叫《東方志》,後來病死在中國。
他在書裡就說,中國人“像我們一樣白”,中國女人是“像我們一樣的白人”,
看上去很像西班牙女性,日本人也是“衣著考究的白人”。


到後來,判斷膚色又產生了另一個更直接的標準:就是說看你會不會信奉基督教。 
眾所周知,這一點日本一開始做得很好。 
16世紀末,成百上千的日本人信仰了基督教,
傳教士們看到了可以在日本人之間廣泛傳教的巨大潛力,
這就讓日本人在他們眼中變得比中國人更白了。
但是後來,1614年日本禁止基督教 ,開始閉關鎖國,
這就讓日本人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在他們的嘴裡,日本人的膚色也突然變深了。 
德國人恩格爾伯特·肯普費寫的《日本史》是18世紀西方了解日本最重要的一本書,
他在裡面就不再說日本人是白色的,而形容他們是棕色的、黃褐色的了。


你看,這膚色深淺其實是個觀念的演化過程,跟事實上的東方人的膚色,其實沒啥關係。 
再後來,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登場了,這就是18世紀的瑞典科學家林奈。

林奈最偉大的功績就是建立了一套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動植物分類和命名體系,
比如,我們今天還在用的“門綱目科屬種”,就是他提出來的。
他最擅長、也最熱衷的,就是讓各種生物各歸其位。
他的代表作,就是巨著《自然系統》。
在這本書裡,林奈把我們人類自己命名為“智人”,這個名字一直用到今天。
他還把智人分成四個種,是按照地理單元和從白到黑的膚色劃分的,
那就是:歐洲白人、美洲紅種人、亞洲棕色人種、非洲黑人。
我們亞洲人,林奈用的是一個拉丁語詞彙fuscus,意思是“棕色的”“暗色的”。

後來《自然系統》這部書大受歡迎,隔幾年就出一個新版本,
從1735年第一版的十幾頁小冊子,變成了1300多頁的大部頭。
到1758年的第10版,林奈形容亞洲人換了一個詞,就是黃色。
當然這個詞在拉丁文裡,
還有其他什麼蒼白的、死亡的、像幽靈一般的等等意思,總之不是什麼好詞。
注意,這件事具有很重大的意義。 
正是以此為標誌,東亞人的膚色終於完成了從白到黃的歷史性跳躍。 
但這一步,其實是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
因為林奈以前也使用過這個詞,他把它用在植物上,代表的是不健康和疾病。 


黃皮膚和東亞人徹底地結合到一起,
得歸功於18世紀後期的德國人類學家、“體質人類學之父”布魯門巴哈。
他認為,區分人種更科學的方法是分析頭骨形態。 
他以此為標誌,在1795年提出,把人類分成五種,再把它們和膚色結合起來,
那就是白色高加索人種、黑色埃塞俄比亞人種、紅色美洲人種、
黑褐色馬來人種和黃色蒙古人種。 

這種區分法又鮮明又好記,
結果擁有了強大的生命力,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馬來人種
這幾個詞到今天還有很多人頑強地使用。從此,東亞人就成了黃種人。
如果給這件事定下一個具體時間,那就請大家記住,就是1795年。

但這事,其實並不值得我們高興。因為布魯門巴哈的區分法後面,還是藏了種族歧視。 
為什麼這樣說?
首先,他如此看重頭骨形態分析,
是想通過證實高加索人種的腦容量比較大,來證明白種人的智力優越性。
其次,他給黃種人取了“蒙古人種”這個名字,
喚起西方人對於阿提拉、成吉思汗、帖木兒這些草原霸主侵略歐洲的恐怖歷史記憶。 
雖然不見得他有這個明確的意圖,但是客觀上確實如此。§所以是揣測§


前面講的都是西方人怎麼費盡心思地給我們挑選膚色。
那真正的主角、也就是我們自己呢?又是怎麼想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黃色完全沒有負面意義,
它代表土地、代表黃河、代表黃帝、代表皇權,
這些都讓中國人天生覺得黃色是個正面的顏色,
因此接受西方人安在我們頭上的黃種人身份,也毫無障礙。 

就像歌詞裡寫的,什麼“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永永遠遠的龍的傳人”,
什麼“五千年的風和雨啊藏了多少夢,黃色的臉黑色的眼不變是笑容”,
這些都說明,我們自己的種族思維也被深刻地塑造了。

但是,咱們還是得強調,生物學研究發展到今天,已經可以證明,
以種族來把人類劃分為不同集團的分類法,越來越失去生物學依據了。
所謂的種族與種族之間,根本不可能畫出那一道明確清楚、有科學依據的分界線。 
今天我們回顧這個過程,其實很有意思。

第一,人只能靠概念來描述事物,否則大腦沒法思考。
第二,所有的概念都是標籤,而標籤和事實的距離,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
第三,標籤表面上人畜無害,但背後往往隱藏著非常深的價值評判。

所以,什麼是思考能力?
有的時候也很簡單,就是繞過標籤和概念,不斷回到事實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這個結論§



參考資料:
1. 為什麼我們會被稱為「黃種人」? 一段東亞人由白變黃的歷史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3%E7%A6%8D%E5%9C%96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4%E7%A5%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