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

❤羅輯語音(2)-哲思-德豐碑下的殉葬品

出處:德豐碑下的殉葬品

德豐碑下的殉葬品
作者:吳鉤

 道德豐碑下的殉葬品2013.05.03 南宋寶佑四年(1256年)狀元文天祥被元王朝殺害前,
曾留下一首“衣帶銘”:“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這是文天祥的道德自白,也是儒教意識形態下正統讀書人的精神寫照。
儒家贊同殺身成仁,舍生取義,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身家性命與仁義忠節相比,是不十分值錢的,正所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芸芸眾生逝世了,如煙雲消散,不留痕跡;
舍生取義的聖賢後裔們,則在身後豎起萬人景仰的道德豐碑。


我讀史書時,每遇到一座這樣的道德豐碑,心頭總是油然生起崇敬之情。
直至有一天,我發現,這光彩奪目的豐碑不單由烈士的血肉築成,
底下還墊著被烈士拉來殉葬的累累白骨。
每念及此,對先賢的道德形象難免就暗生疑竇。
比如,南宋末年,文天祥被擄後,陸秀夫與張世傑一道共撐危局。
 1279年3月,南宋小朝廷與元軍在廣東崖山海面決戰,
宋軍敗,陸秀夫自覺護駕無力,決心以身殉國,乃先驅妻子入海,哭拜幼帝:
“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佑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
然後抱起九歲的小皇帝,以匹練束在一起,用黃金玉璽墜腰間,從容投海,
完成了舍生取義的最後一個規定動作。

對陸秀夫而言,他的死已經成全了自己的千古忠名。
如果陸秀夫孤身蹈海,我會對他保持完整的崇敬;
可是,想到陸的妻兒,不是死於敵手,也不是為敵所虜,而是被丈夫驅逐投水,
還有一個尚不懂世事的9歲小皇帝,也糊里糊塗“當為國死”,成為陸左丞相的道德殉葬品。
我心裡實在納悶:
為著一個崇高的道德目標,決意殉道的人是不是就可以要求旁人跟他一樣舍生取義?
舍生固然可取義,殺身固然為成仁,然而,“取義”、“成仁”,
是不是可以成為捨他人之生、殺他人之身的正當理由?


對於儒教意識形態下的道德志士來說,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孔夫子只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卻沒有說,己所欲,亦不施於人。
既然一個偉大的道德目標可以讓自己為之獻身,旁人當然也不應該苟且偷生。
換句話說,要他們為大義放棄生命,來成全自己的道德追求也是合乎道理的。

明初的方孝孺是一位青史留名的德高望重之士。
野史相傳朱棣奪位成功後,召方孝孺起草登極詔書,方堅拒;
再迫之,乃書“燕賊篡位”四字。朱棣大怒道:“汝獨不顧九族乎?”
方答:“便十族奈我何?”朱棣果然就誅了方氏十族。
舊時株連,最嚴重的是誅九族,誅十族則自方孝孺始。
朱棣的殘忍令人髮指,方孝孺“威武不能屈”的膽氣也的確讓人肅然起敬,
但他一句“便十族奈我何”,卻令我有些不寒而栗。


流氓帝王殺人,仗恃的是暴力,有時還難免自知理虧,要百般掩飾。
比如方孝孺死後,天啟二年(1622年),朱明皇帝還得錄方氏遺嗣,給予祭葬及諡號。
道德志士拉殉葬品,依據的是道德律令,於是更顯得理直氣壯,於心無愧。

且看《唐書·忠義傳》的一段記載:
“張巡(唐朝將領)守睢陽城,尹子奇(叛軍)攻圍既久,城中糧盡,易子而食。
巡乃出其妾,對三軍殺之,以饗軍士,曰:
「請公為國家戮力守城,一心無二。
 巡不能自割肌膚,以啖將士,豈可惜此婦人!」
 將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強令食之。
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小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

這就是歷代讚頌的“殺妾饗士”之事。
在野蠻戰爭中,破城之後大肆屠城、殺降卒的事情並不鮮聞,
這裡體現的是血淋淋的叢林法則,沒什麼可說的。
但張巡殺婦幼以饗軍士,與其說是叢林法則下的野蠻行徑,
不如說是基於精忠報國追求的“道德”抉擇。
本來道德的形成正是人類告別叢林法則的標誌,
何以在道德感召下的張巡卻做出了比叢林法則更血腥的“屠殺”?
為了守住一座城池,為了盡忠朝廷,不惜殺掉兩三萬老百姓,
吃掉兩三萬老百姓,最後終於博得一個“忠義”之名,寫進了《忠義傳》。
我怎麼也想不通,這是哪一門子的“忠義”?


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羅輯語音-教育-費希特說教育

出處:2013.05.02 見識

語音摘要:
見識是面對未來的,知識是面對過去的。而知識考得出來,見識則看不出來。


文章:費希特說教育
“教育必須培養人的自我決定能力,而不是要培養人們去適應傳統的世界。”

“教育不是首先著眼於實用性的,甚至也不是首先要去傳播知識和技能,
而是要去喚醒學生的力量。”

“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培養人們的自我性、主動性、抽象的歸納力和理解力,
以便使他們在目前還無法預料到的未來局勢中,自我作出有意義的選擇。"
——費希特

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羅輯語音(2)-旅遊-徐霞客的八次心醉神迷

出處:徐霞客的八次心醉神迷


全文:
徐霞客的八次心醉神迷 作者:柏邦妮

四十歲的徐霞客說,他的一生中有八次心醉神迷。
一回是夢,一回是記憶,還有一回是一幅畫。那幅畫描繪在冷廟的破壁上,
有一個像他的人,還有一個像她的人。徐霞客舉著火,他們同在一幅畫上,
但是隔著人群,車馬,山水,還有壁畫斷裂處的一個拐角。


那麼還有五回呢?偶遇的遊方僧人追問。
徐霞客說,第四回是崇禎即位的那一年,他終於動身雲遊。
三月入閩,風雨通宵達旦,野溪喧鬧如雷。
水漲船高,輕快無比,順流而下八十里,過如飛鳥。
羈絆在鄉間的煩心瑣事就像風煙一般消散,敞開衣襟,鬚髮張開,無比暢快。
他渾然忘記自己的年紀,宛如第一次離家遠行,是二十歲的少年郎。

第五回是在林田,雨大,突然停止。有兩條溪水在眼前閃耀,
一條渾赤如血,一條碧綠如藍。兩條小溪竟然在此合流。有金藍色的細鳥在林間鳴叫。
於是他抬頭看,突然看見懸掛的山峰,漆黑如墨,而腳下的峽谷,凝白如雪。
他靜靜的站在那裡,不做一聲言語。

第六回是隆冬,清晨他叫醒忠心的顧僕,走入深山。
樹木蒙茸,石崖突兀,瀑布僵凍,如同白練橫掛。天
氣實在是太冷了,冰塊滿枝,寒氣凝結,大如拳,小如蛋,在風中搖墜,累累滿樹。
走到樹深崖窮處,不再有路,只能小心翼翼,赤手抓著野藤枯荊,滾爬而下墜。
好容易在懸崖底下,找到一條枯澗,才算腳踏實地。
抬頭一看,危崖高聳,簡直恍如隔世。顧僕扯來枯枝,點起火來。
突然發現懷裡還有一塊剩餅,兩個人烤了吃,一邊吃一邊發現對方非常狼狽,
衣裳扯破,蓬頭垢面。想來自己也是如此。主僕兩人不禁朗聲大笑起來。
笑聲驚動了一個僧人,僧人駭異,大雪封山,已經三個月不見生人了。

第七回是在麻葉洞。洞口大如斗,洞外水流湍急,只能伏水而入。
當地人不敢進入,說有神龍精怪。徐霞客脫去外衣,爬進洞穴,
爬了數十步,叫顧僕送火把來。像蛇一樣爬行,背磨腰貼,肌膚被刮擦得生疼。
山洞彎曲曲折,倒是乾燥潔淨。向西有一處縫隙,於是爬行上去,突然豁然開朗。
平坦如榻,平平整整。頂上有石,如同蓮花倒垂,結成寶蓋,瑩潤潔白。
四周的山石輕紅,如同桃花。

火把已經燃滅了大半,顧僕叫自己回去。執意前行,洞天開闊,竟然到了山中。
小如天井的地方,有一個老僧,懷抱著衣襟,張目承接正午的日精。
紅日當頭,老僧久久不錯一瞬。不久,幾個華服麗人也行來,
一個個流香轉艷,卻也坐日望空,姿勢一般無二。

徐霞客悄悄的折回去,爬出小洞,只見一村的村人都守在洞外。
老人小孩看見他生還,都喜笑顏開。一路上風餐露宿,冷遇不計其數。
於是他感動了,一一感謝,說:“我守我的常,我探我的勝,
卻驚動了大家,害你們守候!”村人大笑著說:
“讀書人啊,你說的話文縐縐的,咱們也不懂!韭菜剛割下來,倒還鮮嫩,
炒點小肉,打一些濁酒,家去吃飯!”

那天晚上,他在村人的灶台邊喝得醉醺醺。
灶火紅融融的,鄉野的村姑,看上了顧僕,兩人在偷偷的嬉笑。他閉上眼,笑著睡著了。

最後一回是在香爐峰,突然遇見了大霧。雲氣濃勃,奔馳而來
很快就遮天蔽日,籠罩半山。在這樣的大霧中,突然看到了心中的幻象。
老邁蒼蒼的母親,跛足膿腫的疼痛,盜賊鋼刀的恐懼,溫柔難捨的女人,此時都一一湧來。
覺得疼,癢,酸,麻,想哭,想喝罵,想笑,想到死。
一年年,一日日奔波流離,到底是為了什麼?
一陣陣的濃霧如同流水,從他身上翻捲而過。水氣淋漓,鬚髮都濕透了。
霧氣散去,山間寂然,萬物寥闊,坦蕩。若山洗其骨,天洗其容。
一切都是天地之初的模樣。突然覺得萬般思慮,一掃而空,自己渺小的身軀,
就要與眼前的山樹人煙交融,變成水晶一塊,再也沒有形體,沒有渣滓,沒有魂魄。



---------------------------
文句真優美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