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8日 星期二

羅輯語音-聊天「是非」、「優劣」比不上「有趣」受歡迎

羅輯思維語音文章:<上一代的經驗都是狗屁


我跟羅先生有同感,不喜歡過於嚴肅、儀式化的場合與談話。

傳統社會的思維,人生是單軌的:
努力讀書,望之也嚴,聽其言也厲,
威儀三千地當學術或或各行業的頂尖,才是典範...。
然而,現今多元社會,要尊重各種價值觀,兼容並蓄,
給人意想不到的新奇感,「有趣」才是最受歡迎的。

上一代的經驗,今日的我們再也體會不到了,
(可能只剩準備聯考的苦,哈哈)
不論他們說了幾回,都感受不深,不可重現。

不可否認地,
人類本質上的最基本的道德(品格、素質...)是代代如此,歷久彌新。
但也應當舊酒新裝,才不致使人厭煩。


而且,若說挑戰,各各時代人不一樣。
從前的人是飢寒上的;
現代人是心智才智上的,激烈度不亞於前者。
或有人說,前人是"不得不",現人是"可選擇",不能類比。

我倒認為:"敗者,不致喪命",正是人類文明的前進。
把對時代的仇恨,以前的不幸、踏著失敗者的傷亡而勝利,
拿出來說嘴,不覺得無聊嗎?哈哈。
不是應該想:我不想讓下輩人經歷我們的苦,
讓競爭更公平,這方是人類至善,不是嗎?哈哈。

若比起人生的豐富度,今日的資訊流通,大勝往昔,
只要願意,我們可以聽到各種文化,各種知識,見聞更深更廣。
反而回過頭來,看看世界,別老活在過去的回憶會好些,
那兒單調,不有趣,哈哈。


此文中我喜歡的兩段話,列於下:
一。「我小时候经常听到大人唠叨:你们这一代真幸福。想当年我们小时候,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磨难,你们生活的这么优越,以后怎么去面对生活中的苦难。那些大人说起这些话的时候,总有带有一种历尽沧桑排除万难后的成就感。我这样不谙世事的小屁孩常常会被这样的话唬住,以为他们的人生更艰难,更丰富,也更有意义

二。「我爹在春节吃饭的时候,跟那些大人们聊天,他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没吃过什么苦,他们的承受能力太差,把他们放在我们当年生活的那个时代早就垮了。很多大人可能都有和我老爹一样的想法。是的,我们去那个时代是会垮掉,因为我们更加善良诚实,对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苦大仇深。能在那个年代活的甘之如饴的人,在我看来怎么都是神经病。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羅輯語音(2)-倫理-中國家庭的那些漿糊邏輯

文章出處:中國家庭的那些漿糊邏輯
本文由作者武志紅授權羅輯思維發布,微信公眾號wzhxlx。


清官難斷家務事,這句中國式的真理和另一句話緊密地綁在一起:難得糊塗。

糊塗哲學,不僅盛行於殘酷的中國社會,也盛行於一樣殘酷的中國家庭。
所以中國家庭,很容易像一鍋粥一樣攪不清。但心理學,也許可以將其解析清楚。

講講中國家庭那些常見的漿糊邏輯吧。
它們多源自嬰兒期的心理:
你我不分(嬰兒和媽媽是一體的),整個世界渾然一體,
且嬰兒“我”是絕對的世界中心,萬事萬物都圍繞著我而運轉,
符合我想法的,就是善的;不符合的,就是敵意的


第一條漿糊邏輯:
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我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
設想家中有ABCDE五人,而你是A,依照這一邏輯,
你就會去干涉BCDE四個人的事,且BCDE也可干涉你的事。
並且,你深切知道改變自己有多難,所​​以你很容易操心去改變BCDE。


第二條漿糊邏輯:所有的關係是我的事。
設想家中有ABCDE五人,而你是A。
有界限的活法是,你只處理AB、AC、AD、AE的關係,
至於BCDE間的關係,除非很特殊否則不干預;
漿糊邏輯則是,BCDE如何相處是我的事,
而我和誰相處,也是每個人的事,我的好我的冤屈他們都要知道,都該為我說話……

這條邏輯是中國家庭總是一鍋粥攪不清的關鍵,誰想管事誰就會被累死
並且,那個最想管事的人正是家庭衝突的根源,
他攪到了每個關係中,因而製造了大量問題。


第三條漿糊邏輯:我和你之間是透明的。
即,你不用說我就知道你是怎麼回事;我不用說你就該知道我是怎麼回事。

這是嬰兒對完美母愛的渴求。嬰兒不會說話,理想媽媽必然是:
他們不用說,媽媽就知道是怎麼回事。成年人若持有這一邏輯,則很可怕

在中國家庭,界限之所以難建立,
是因為對於普遍是嬰兒心理發展水平的成年人來說,
界限意味著親密感消失,意味著被拋棄。整個中國文化都沒有界限意識。
一旦形成界限意識,人們可以確立界限,而不會感到被拋棄。

界限還意味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譬如,中國式離婚,離了太容易成敵人。
像百家爭鳴時代,幾乎每一個思想流派給出的解決方案都是統一,且都強調統一思想。
不統一思想,就會你死我活的鬥。


第四條漿糊邏輯:你們=你;我們=我。
即,你家(族)中任何一個人讓我不快,我都要找你麻煩;
你讓我不快,我找你全家(族)麻煩。
譬如,和婆婆起衝突,你找老公麻煩;
和老公起衝突,你找老公全家人麻煩;
和小姑不順,你找老公麻煩。

當然,婆媳關係的關鍵是那個男人,他若能來調節,那是最容易的。
但這並不等於,你和他的家族中任何一個人有了問題,都要讓這個男人去解決。
男人因各種原因,恰恰是最容易退縮的。
你作為妻子,有智慧地去處理問題很重要,不能一起衝突就找老公,
將他們家族給你的所有不快,都轉給這個男人。

這其實是很幼稚的嬰兒心理。
根源是沒分化出“我”與“你”,更沒分化出“我”和“我們”、“你”和“你們”的區別。


第五條漿糊邏輯:所有事都黏連成一個整體,沒有當下。
無數人發現,伴侶記不住你的好,而你的壞他們永遠記得。
他們將這些壞揉成一個整體,帶著這個整體去看當下
現在這一刻你做的再好,也是滄海一粟。所有痛苦都指向一種感覺:你對不起我!

這種心理,源自母嬰共同體(六個月前的嬰兒)的關係,
媽媽要為沒有任何能力而又覺得無所不能的嬰兒負全責。

這種心理常見於女性身上,可能是因為中國女性的心理創傷普遍重於男性,
並且我們的文化強調男人要為女人負責,特別是兒子為母親負責

很多男人也有這些漿糊邏輯,比方說情緒控制力差的男性。他們的口頭禪有:
1)我沒問題,你有問題。
2)我媽沒問題。
3)你懂什麼?跟你說了你也不明白。
4)我把錢都給你了,你還想要什麼?
5)不煩到我,你愛怎樣就怎樣。
6)我只要平靜。

男性的這些常見邏輯,可以歸為一點:
別煩我,我這麼平靜這麼顧家所以我沒問題,你情緒那麼大當然是你有問題

中國女性容易活在情緒中,覺得丈夫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且為此生出了很複雜的漿糊邏輯,而男性則使用隔離這個招數,來對抗女性的濃烈情緒。

所以,中國電視劇很容易看到這一幕:婆媳大戰,兒子是焦點,而不見公公的身影。
最終,這個婆媳大戰的核心人物,也變成了公公


羅胖曰:
人一生都有個潛在的渴望——回到子宮之中。
在那裡有:
1.處於母親庇護之下的安全感。
2.和世界不分彼此的混沌感。
3.不勞而獲且無需負責的輕鬆感。
成長,就是和回到子宮的渴望搏鬥。

羅輯語音(1)-政治-家庭

文章出處:2015.04.23 家庭


大家都知道,西方政治裡有所謂的左派和右派。
簡單說就是左派更關注公平,希望有一個強勢的政府;
而右派更關注自由,希望政府少管事。

我有個朋友是典型的右派,而且打心眼兒裡覺得左派是腦殘加奴性。
我就跟他說,你持右派觀點沒問題,但是千萬別打算說服左派,
人類社會發展到哪一年左派也都會存在。為啥呢?
因為人在骨子裡是有一種尋找安全感的衝動,而且一個人的觀點還會隨著安全環境而變化

舉個例子說,假設我們幾個人在大森林裡迷路了,大家一商量,
肯定是把所有剩餘的物資交出來統一分配,大家都聽那個最有威望的人統一行動。

可是危機一旦過去大家肯定就又要想擁有各自的財產,要自由了,不願意聽大哥的了。
所以你看,環境一變,關於左派和右派的觀點沒準兒也就會跟著變。


-------------
根據怎樣對自己有利(安全),就怎樣變化觀點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羅輯語音-為什麼英國左駕

原文:BBC: Why Do the Brits Drive on the Left?


從這篇文章中,
可以了解古羅馬、希臘時代,由於人們會配刀劍出門,
85%-90%的慣用右手,馬車靠左行駛,不容易受攻擊而受傷。
英國一直維持這個傳統(靠左行駛)。

俄國是因為人民都是不配戴刀劍,穿厚重衣物,
且習慣靠右,便立法靠右行駛。
法國則是因拿破崙是左撇子,
和對抗英國(法國也不喜歡跟英國一樣),而立法靠右。


美國也是靠右行駛,
原因是古時馬車最強的馬(又稱大力士)是在靠左後列,
如果靠左行駛,馬夫(右手)揮鞭,會誤傷對面來車,所以靠右行駛。
想像一下會車時,兩輛車都在揮長長的鞭,就可以明瞭。

那汽車為什麼靠右行駛,駕駛座卻在左邊呢?
這是因為駕駛員觀察到中間路況,才便於駕駛。方成今日模樣。
這反而方便左撇子,有力氣的那隻手控制方向盤,另隻手排檔。


本文說:日本靠左行駛是受到英國(英國工程設計日本鐵路)影響,
這跟我從前所讀有出入。
印象在司馬遼太郎著作《宛如飛翔》,
好像在談到明治天皇「散法脫刀令」(不能再配刀跟結髮髻)時,
順便提到武士佩刀總在左邊,方便右手取刀,
倘若靠右走,容易刀撞在一起,故日本靠左行。

至於在書中第幾頁,我不清楚。
這套書有十冊,兩千多頁。我就不查証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