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羅輯語音(1)-職場-制度

文章出處:制度

話說多年前,我問過一位前輩什麼叫工作能力強?
他回答說:「看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就是看他能不能迅速把大目標拆成小目標。」

這句話我一直記到了今天,而且是越琢磨越有道理呀。
把大目標拆成小目標也就是模塊化,這是人類現代化以來一個偉大發明。
舉個例子說吧,以前的汽車司機都得會修車,
現在完全不用了啊,甚至連修車工人都不會修車了。
哪個零件壞掉了直接換一個新的嘛,他根本就不用把那個壞掉的模塊拆開來修。

那麼模塊化的好處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兩點:
第一,可以促進分工,把更多的人引入到自己的體系裡面啊,
   所以工作能力強的人可以駕馭更多的屬下就是這個道理,
   就因為他們把大事拆成小事。
那第二,就是風險變小,把壞事的風險控制的一個模塊之內。

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羅輯語音(2)-讀書-跳来跳去的狐狸

文章出處:跳来跳去的狐狸
本文由作者 何帆 授權羅輯思維發布,選自《先放一把火》,中信出版社出版。

主旨:專家有兩種:
1. 刺蝟型
它們相信在紛繁複雜的表象之下,有一個亙古不變的基本規律,
這個規律影響著整個社會。
只要你發現了這個規律,歷史的迷霧就頓時消散。
2. 狐狸型
他們經常變化,
喜歡向別的學者和別的學科學習,隨時準備修正自己的看​​法。
如果看到的實際情況和原本相信的理論不一樣,
他們更願意懷疑理論錯了(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是最大的智慧)



蘇聯解體堪稱20世紀最大的政治事件,
但幾乎沒有一個社會科學家,哪怕是瞎蒙,預言過會發生這一幕。

1987年,著名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出版了他的名著《大國的興衰》。
當時,他談到了蘇聯內部存在的各種問題,​​但最讓他擔心卻是美國的衰落。
蘇聯解體,讓全世界的國際政治學者集體失語。

當時還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的心理政治學家菲利普•泰特羅克,
卻絲毫不覺得奇怪,他從1987年就開始研究學者們關於國內政治、經濟和國際關係的預測,
比如,海灣戰爭會不會爆發、日本房地產泡沫會不會崩潰、魁北克是否會脫離加拿大等等。
2005年,他把自己研究了十幾年的心得寫成了一本書:《專家的政治判斷》。


泰特羅克的結論非常清楚:從總體上看,專家的預測明顯地比群眾的預測差
他把專家分為兩個類型。一種叫“刺猬型”學者,一種叫“狐狸型”學者

這個典故出自古希臘詩人阿齊羅庫斯。他說:
狐狸知道很多小事情,刺猬知道一件大事情。”

刺猬們相信:
在紛繁複雜的表象之下,有一個亙古不變的基本規律,
這個規律影響著整個社會。只要你發現了這個規律,歷史的迷霧就頓時消散

弗洛伊德肯定是一隻大刺猬。在他看來,什麼都是潛意識、性衝動。
你把他帶到天安門廣場,他都會說,對對對,人民英雄紀念碑就是陽具崇拜的潛意識。

在我的經濟學同行中,也有一大批是刺猬,他們堅信市場總是比政府聰明,
不管什麼事情出了問題,比如春運買不到票、火車脫了軌,
甚至汶川有地震,他們都會告訴你:你看,我說的吧,這就是因為政府干預。

說實在話,刺猬有刺猬的優勢。
 “刺猬”更容易成為學術大師或公共知識分子,他們有“深刻的片面性”。
但正如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卡尼曼所說的,
一旦你接受了某種關於世界運行方式的理論並堅定不移地信仰它,
你就很難發現世界的本來面目了。


狐狸們則天性多疑,對什麼都不會全信。
他們經常變化,喜歡向別的學者和別的學科學習,隨時準備修正自己的看​​法。
如果看到的實際情況和原本相信的理論不一樣,他們更願意懷疑理論錯了。
他們不敢相信一個基本規律能左右整個世界,
這個世界一定是充滿了反例、異常、錯誤和混亂的。
你問他們一個問題,他們總是會給你模棱兩可的答案。這一點尤其惹人討厭。


在電視上、網絡上影響力更大的往往是刺猬。

這跟電視和網絡的需求有關,也跟專家的性格有關。
電視和網絡要吸引眼球,需要那種斬釘截鐵的說出驚世駭俗的觀點的專家。
越與眾不同,越容易引起轟動。刺猬們往往更大膽、更激烈,說話底氣更足。
在電視和網絡上,狐狸們卻顯得很無趣。亮出你的觀點,旗幟鮮明一點,好不好?
但狐狸們卻說話含混,躲躲閃閃,觀點聽起來前後矛盾,真是一點自信心都沒有。

為什麼看來底氣不足的狐狸們,做預測的時候可能比底氣十足的刺猬們表現更佳呢?
你得承認,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是最大的智慧
人們總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過度自信。
謙虛、低調一點總是沒錯的,修正自己過去的觀點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

狐狸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他們能傳播思想的種子

我們可能會以為科學研究像疊羅漢一樣,
後來的學者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但科學研究的實際進展要混亂得多。
有很多錯誤的研究大行其道,也有很多有真知灼見的觀點卻湮滅無聞。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知識的山洞裡。
人類已經積累起來的公共知識,卻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被隱藏了起來。
只有當這些知識被全面認識和利用之後,新的理論才能創建。

但這不是靠一個學科內部的學者大量閱讀文獻就能實現的,
促進創新的最好辦法就是有很多狐狸,從一個領域跳到另外一個領域,
腿上沾著各種花花草草的種子,把他們傳播到各地。
再假設土壤和氣溫適宜,這些種子就可能在新的地方生根發芽。

刺猬或是狐狸,你是哪種類型的呢?


羅胖曰
知識不是一個客觀存在。
知識有點像火,既不是任何物質,也沒有任何確定的性狀,但是可以不斷地傳遞下去。
我來下一個拗口的定義——
知識,是在不同人的認知結構之間傳遞、生成、湮滅的流動態的信息。
1. 只有當嵌入到具體的人的認知結構中的時候,信息才是知識。
2. 它只存在於流動、雜交、生成、湮滅的過程之中。

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

羅輯語音-人際-家庭

文章出處:家庭

我們大家經常會讚美愛的力量。但是說實話啊,
我年紀越大就越覺得其實冷漠也是一種好東西。
適當的互相關愛和適當的互不關心,都在推動社會進步。

從個人層面來看呢,關愛他人的人通常也會干涉他人,
甚至強制性地推銷自己的關愛,中國多少家庭矛盾其實不就是這麼來的嗎
那從社會層面來看這也不是什麼奇談怪論啊,當年亞當斯密不就講嘛:
街角的那個麵包師願意為我們做麵包,可沒有一丁點兒的動機是什麼愛的奉獻,
他就是為自個兒掙錢啊,但客觀上增加大家的福祉。

而且越是到互聯網社會,
人和人之間互不干涉的好處就越大,因為個人的創造性造福他人的可能性越高啊。
和那些樂於奉獻的人一樣,我們做好自己的事兒,
不干涉他人,讓他人的創造力自由發揮,一樣也是一個好公民。



後面文章摘要(選自《先放一把火》,中信出版社出版。):
1.
孩子們知道,聽家長的話是沒有用的,他們早晚要出來混,混得好不好,
不在於家長滿意不滿意,而在於同齡人接受不接受。
一到自己的世界中,孩子們就會自動地找到自己的角色:
有人是領導者,有人是追隨者,有人是社交明星,有人是宅男宅女。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們彷彿是預裝了兩套操作系統,
他們會自動地在兩套操作系統之間切換。
家長管得嚴,在家自然聽父母的話,
但一到了學校,那言行舉止就得遵守孩子間的社會規範了。
那是孩子們自己的世界。作為家長,你再上心,再有能耐,也鑽不進去

2.
孩子是在父母家裡暫住的客人,總有一天,他們會離開我們。
趁著他們還在,讓我們珍惜在一起的時光。

你會在睡前給小寶貝講一個童話故事,
那是因為你想要體會這種互相依偎的美妙時光,跟他或她的大腦發育,一點關係都沒有

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羅輯語音(2)-人際-先放一把火

文章出處:先放一把火 何帆
本文由作者 何帆 授權羅輯思維發布,選自《先放一把火》,中信出版社出版。
感想:前面在鋪哏,最厲害的是後面的結語。



1988年6月,在美國黃石公園的南部邊界,閃電引發了一場森林火災​​。
在黃石公園,每年夏季,閃電都會引發上百次規模不等的森林火災。
大部分情況下,火勢蔓延最多不超過一公頃,就會慢慢地熄滅。

起初,這場火災看起來也不例外。
過了一周的時間,下了一場小雨,儘管還有幾處火源在悶悶地燃燒,
但火災好像很快就要結束了。

不知道是因為天氣異常乾燥,還是大風刮個不停,
到7月中旬,大火再度燃起,而且愈演愈烈。彷彿有一場接力賽,
一個地方的火災突然引發另一個地方的火災,終於釀成一片火海。

7月14日,一處火災燒掉了4700公頃森林,另一處火災燒掉了2900公頃森林。
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到了7月底,多處火源引起的大火燒到了一起。

1988年8月20日是損失最為慘重的一天,超過6.1萬公頃的園區被燒毀。
火勢徹底失控。濃濃的黑煙高達10英里,在黑煙的下面,瘋狂的野火向四面八方蔓延。

在接下來的兩個多月時間裡,
超過一萬名消防隊員和軍人投身到滅火工作中,他們面對熊熊烈火卻束手無策。
大火一口氣燒掉了1500萬公頃森林,直到秋季的第一場雪降臨,火勢才最終退去。
黃石公園的歷史上,
之前最大一次森林火災是在1886年,但那次大火的受災面積只有2.5萬公頃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從1890年起,美國森林管理局就對森林火災採取了“零容忍”的政策
黃石公園管理局有業務精良的消防隊,還會從空中派飛機監控火情。
一有火災,消防隊員馬上就會過去滅火,
由於他們的努力,火災的發生率已經大大降低。難道這一切做得還不夠?


1998年,康奈爾大學的三位地理學家Bruce Malamud、Gleb Morein和Donald Turcotte
試圖找出爆發森林火災的原因。他們設計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模型,並在電腦上做模擬。

首先,他們假設樹木會隨機地生長。於是,他們讓電腦在一張地圖上隨機地撒下樹木。
一棵樹佔一個小方格。假設樹木的數量按照一個固定的速率增長。

其次,他們假設火災會隨機地發生。於是,他們又讓電腦在森林地圖上隨機地撒下火柴。
如果火柴落在沒有樹木的空地上,就會自動熄滅。
如果火柴恰好落在有樹木的小方格里,這棵樹就會著火。
如果這棵樹著火,那麼緊鄰著它的小方格里的樹也會隨之被點燃。

他們做了一次又一次模擬,結果發現,火災爆發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呈現出指數規律:
即小的火災爆發的概率遠遠大於大的火災。
這正符合歷史紀錄:美國每年都會發生很多起小規模的森林火災,
但像1988年黃石公園大火那樣的災難性事件,一百年也不會有一次

這三位學者又做了一個試驗:如果改變掉落火柴的速度,會對火災有何影響呢?
他們先讓火柴掉落的速度較快,
結果發現火災爆發的次數明顯增加,但很少會出現大的火災。
他們再讓火柴掉落的速度放慢,結果發現火災爆發的次數明顯減少,
但一旦爆發火災,很容易出現那種勢不可擋、毀滅一切的火災。

這三位地理學家把他們的發現稱作“黃石公園效應”。
儘管這看起來像是電腦上的一個小遊戲,但卻揭示了黃石公園大火背後的秘密。

正是因為黃石公園管理局採取的“零容忍”政策,才導致樹木數量的增長速度加快
結果是森林老化的速度也加快。死掉的樹木在森林中橫七豎八地躺著,
到處是灌木、樹枝和落葉,都是易燃物質
這使得黃石公園的森林處於一種極其不穩定的狀態:
一旦爆發火災,很快就會蔓延到整個區域

為了避免出現毀滅性的災難事件,我們必須學會容忍小的風險。


風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正如大火是森林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
。如果你到森林中散步,有時候會看到一些林中曠地,
沒有大的樹木,只有灌木和小樹,隱約還能看到焦黑的殘株和樹樁。
這些林中曠地就是曾經發生過火災的地方。
大火燒去了蒼翠高大的樹木,但卻給森林留下了一個隔離帶,有效地防止森林大火的蔓延。

痛定思痛。黃石公園管理局改變了過去的做法。
如今,公園的防火政策是禁止一切人為因素造成的火災,
但如果是自然發生的火災,只要火勢沒有失控,沒有威脅到人類和建築,
他們就會聽任這些火苗自生自滅。
甚至,公園的工作人員會故意把一部分存在火災隱患的死亡樹木燒掉
人為地燒出來一些隔離帶。

防範森林火災的最好辦法,就是主動地先放一把火



羅胖曰
同樣是建立好的人際關係,有兩種方法——
1. 討好他人。
2. 獲得尊重。
有趣的是,這兩個方法其實是互斥的——
你越討​​好他人,就越沒有時間和資源讓自己變得強,值得尊重。
(懂得拒絕別人,別參加無意義的社交)

所以,有時候,不得不“先放一把火”,燒掉那些耽誤你成長的“人際關係”。
這有時會讓你顯得有點“壞”。
但真相是——不強的人,才分好壞。強的人,只講成敗。

羅輯語音(1)-人際-得罪

文章出處:得罪

話說有一位教授,給很多名人寫信要求採訪。
結果呢,三分之一的人壓根兒不理他,有三分之一的人拒絕了他。

其中拒絕他的人當中包括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
德魯克給他回了封信啊,說得很坦誠。
他說:
一個人要想活得有效率,其中有一個秘密就是要有一個巨大的廢紙簍啊,
 來裝下所有人的請柬,比如說你給我發的這個請柬。
一個人要想有效率就不能為其他人的工作幫忙,
而要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自己適合去做的工作上。

哎,最近有一個年輕人問我是怎麼管理時間的。
我就說啊,我40歲之後變得壞了一點,學會了怎麼拒絕人。
什麼今天去參加個會呀,明天去幫誰撐個場子呀,
只要你把這些為討好別人而不得不花出去的時間省下來,
你就會發現時間其實是挺夠用的呀。說到這兒你​​可能會擔心哈,這樣會得罪人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