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羅輯語音(2)-教育-孩子玩遊戲入迷不吃飯,媽媽怎麼辦

文章出處:孩子玩遊戲入迷不吃飯,媽媽怎麼辦
作者:尹建莉


前兩天在微博中發過一條測試信息:
週末,兩個初中生各自在家玩電腦,都在午飯擺上桌時不願下線
一位媽媽叫孩子兩次,看孩子不願下線,
愉快地把飯碗端給孩子,讓他一邊玩一邊吃,不讓孩子彆扭;
另一位媽媽叫孩子兩次,看孩子不願下線,不再吱聲,吃完飯收拾掉飯桌,
把剩下的飯倒進垃圾桶,懲罰孩子,不給他吃飯。大家覺得哪個方法好?

測試題提出的兩種選擇非常典型,代表家長面對孩子玩電腦的兩種心態:
(1)讓孩子玩得高興,家長心中無任何負面情緒,無任何懲罰行為;
(2)讓孩子玩得內疚,家長心中有負面情緒,有或明或暗的懲罰行為。



許多朋友給出了自己的選擇,並簡述了自己的理由,也有一些朋友提出了另外的觀點。
比如既不選一也不選二,孩子不過來吃飯,既不給他端過去,
也不倒掉,把飯留著,他自己想什麼時間吃就什麼時間吃。
這其實不是個新選擇,仍然是上面兩種方法中的一種,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因家長心理上有無懲罰性而歸屬於第一或第二種。
總之,大家提出的第三種辦法基本上只是在細節上有所調整,原則沒超出這兩種。

看過大家的留言,感覺選第二種的似乎更多些,那我們就從第二種說起。
請做出這一選擇的家長先回答一個問題:
同樣的情境,換一個前題,孩子不是因為玩電腦而顧不上吃飯,
是因為思考一道數學題或讀一本書而沉迷,不願意過來吃飯,那麼你會用哪一種方法呢?


如果你還堅持第二種,並且你的選擇真的很誠實,認為按時到飯桌上吃飯比一切都重要,
那麼你的“家規”就變成了至高無尚的家法。
由這個細節可以看到,
你的家庭生活中很少有隨性和變通,一個簡單的生活細節都不可以偶爾打破,
那麼所謂的給孩子自由、給孩子尊重之類的教育理念,
在你的家庭生活中都很少有存在的空間
「自由」是教育中的法寶,這已形成共識。
缺少自由的家庭生活中,你的孩子應該會變得越來越聽話,
能遵循你所訂立的各種規則,一板一眼、事事聽命於家長,令你滿意。
但你一定要有思想準備,不要打算你的孩子將來比你強,
他的能力絕不會超越你,他的幸福感絕不會比你多。
當他在所有的生活細節上都不可以打破你所設定的規則時,
他的人生也一定不會超越你所能為他提供的條件和框架


這樣固執的家長應該是少數,
我相信大多數人會因為換了情境細節而改選第一種
那麼請說出理由,
為什麼孩子因為學習廢寢忘食,就可以得到媽媽親自送上熱飯的關愛;
因為玩電腦遊戲,就受到不給吃飯的冷酷對待

答案當然是顯而易見的:學習功課和玩電腦是兩件相反的事,分別代表有價值和無價值
受到的待遇自然不同——這樣一種判斷非常有代表性,很多人都是這樣認為的。
但很多人的想法就代表正確嗎?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玩耍?
一直以來,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蔑視童年的價值,
認為童年只是成人的準備階段,當下的生活要服務於未來。
所以很多人對於兒童玩耍很不在意,經常隨意阻攔,在他們心目中,
「玩耍」只是兒童的一種年齡屬性,沒有價值屬性,玩不玩,玩什麼都是一樣的。
甚至有人認為學習和玩耍根本就是衝突的,猶如減肥和吃美食相衝突一樣。
我親耳聽到一位家長對6歲的孩子說:「要上學了,以後再不能買玩具了。」


事實是,玩耍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成才非常重要
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早已證實,玩耍是兒童最重要的學習途徑之一,
兒童首先是在玩耍中去認識、模仿和體驗各種常識的。
剝奪玩耍,不僅是剝奪童年的快樂,更是在剝奪兒童有效的學習方式

天下所有的兒童都需要玩耍,就像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母愛一樣
美國教育家杜威對娛樂休閒的功能給出評價:
「藝術創作和欣賞的能力、娛樂的能力、有意義地利用閒暇的能力,
都是公民效率的重要成分,比其它能力訓練累加在一起更加重要。」

他對蔑視玩耍的行為提出批評:
把休閒玩耍的需求看成是需要加以抑制的,這是絕對錯誤的,會造成惡果。
如果教育不能提供健康的休閒活動,那麼被抑制的本能就要尋找各種不正當的出路。
所以在教育中,為學生提供休閒的享受是一項非常嚴肅的責任。
這不僅是為了學生眼前健康,更是為了對他們的習慣形成永久性的影響。


「沒有玩耍就沒有成長」這樣一種論斷,
是幾千年來人類社會經驗的總結,是被無數的實踐反複驗證過的真理性的結論
這一觀念在中國得到確認和推廣卻是近些年的事。
當然這並非意味著中國人一直以來不重視娛樂休閒,
恰恰相反,中國人是非常會玩耍的一個民族,不論貧窮還是富有,
代代兒童並不缺少玩耍,也不缺少玩伴,
哪怕是從小需要幹活的苦孩子,在勞動之餘也要找小伙伴捉個迷藏。
只是我們一直沒有在理論上對玩耍的重要性形成定論,沒有用文字把它提煉出來。
相反,人們熟稔的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以至於很多人把玩耍和成才對立起來。
尤其在當下,孩子們的玩耍和功課嚴重對立,
人們只看到孩子在被迫學習中所獲得的一點成績,
卻看不到放棄必要的玩耍所遺留的長久的隱患。
假如這種對立一直存在下去,未來的中國社會才真有可能是令人「徒傷悲」的。


即使不考慮未來社會那麼遠,一個孩子在書桌前度過時間的長短也並不能決定其成績高低
因為學習是件需要智力和情緒雙軌並行來發展的事,
成績和孩子的情緒、情感完全呈正相關
如果孩子玩耍不足,其情緒和智力都會處於糟糕的狀態,
他的成績也將會處於正常水平線下,出現磨洋工、不專注、理解力差等問​​題——
我們從很多孩子身上都可以觀察到這種情況,
比如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孩子被評價為「挺聰明的,就是不好好學習」——
這些狀況如果一直在惡性循環中延續下去,
會變成一個人一生都去不掉的缺點,使其永遠地失去成就大事的氣質。


認識不到一種東西的重要,就不會對它給出足夠的關注和禮遇
以前,很多家長不理解閱讀的重要,對「看閒書」很鄙視,
會有家長粗暴地把孩子從外面借回來的小說燒了。
經過很多年很多人的努力,閱讀的重要性現在已得到普遍的認可,
如果孩子因為讀一本好書而沉迷,當下應該不會有家長採取處罰性行為。
但和閱讀同樣重要的玩耍卻還處於被排擠的尷尬境地中

事實上,正如閱讀於教育而言不是可有可無的,玩耍也不是可有可無的
它們都是保證兒童健康成長的正餐,而不是有沒有都行的小酒小菜。
用學習來擠占兒童的玩耍,相當於既要孩子長個子,又不給他吃飽飯,
是一種自相矛盾的錯誤做法。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人說,
我承認玩耍很重要,也願意孩子有足夠的玩耍時間,只是不希望他玩電遊。
如果他玩別的,比如打籃球、下棋,我就會持有第一種選擇。
有這樣想法的家長應該也不少,其話語的潛台詞其實已給電遊定性:電遊不是健康遊戲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電遊?
歷史上可能沒有哪一種遊戲像電腦遊戲那樣被妖魔化、污名化。
「網癮」概念的確立就是這種貶低性被合理化的一個極致現象。
在我們的話語裡,「癮」總是和不健康的嗜好以及有害、病態的後果聯繫著,
凡可能導致成癮的東西,都應該是被戒絕的或應該嚴格控制的。
所以世上有煙癮、酒癮、毒癮,沒有「學習癮」、「發明​​癮」、「工作癮」。
既然當下有「網癮」之說,可見人們已為其定性為麻醉品,
即便沒有海洛因那麼恐怖,至少像菸酒一樣是有可能荼毒少年兒童的東西,
所以很多家長對它懷有憎惡和提防之心。

我認識一位媽媽,她其實完全不了解電遊,對電腦也很陌生,
她兒子上中學時,她就因為電腦跟孩子發生很多次沖突,
即使她兒子已讀到了碩士,每個假期孩子回家,都會因為電遊的問題鬧得母子間不快。
這位媽媽對電游到了深惡痛絕的地步,寧可兒子看一晚上電視,也不願他玩一晚上游戲。

事實是生活在當下,想禁絕孩子玩電遊幾乎不可能。
雖然現在大部分家長不會做得像上面這位家長這麼極致,
尤其年青一代家長,因為他們很多人自身就是電遊愛好者,
能對電遊給出適當理解,允許孩子適度玩。
不過,人們還是憂心忡忡,心存顧慮,電遊可成癮的思想已深入骨髓,
很多成年人即便自己發自內心喜歡游戲,也會一邊玩著一邊內疚著,
所以他們面對孩子玩電遊的態度,是忐忑不安的,
就像一個酒鬼看著自己的孩子開始學喝酒一樣,心情複雜,充滿憂慮。


有一次我在地鐵上看到一對母子,聽他們上車後的對話是從始發站要坐到終點,
和我的行程一樣。小男孩八、九歲的樣子,上車後跟媽媽要手機玩,媽媽不給,
小男孩在座位上扭來扭去的,坐不住,再次跟媽媽要手機,
媽媽有些不快地和孩子講條件,說只允許玩十五分鐘,小男孩答應了,
媽媽才把手機掏出來。十五分鐘很快過去,行程還不到一半,媽媽要把手機收回來,
孩子乞求再玩五分鐘,說話間眼睛和手不曾離開手機片刻。
媽媽不愉快地警告孩子五分鐘後必須停止玩耍,然後看著表,
五分鐘後,像個秉公執法的城管一樣,毫不留情地從孩子手中拿過手機,裝進包裡。
孩子一臉無可奈何,又在座位上扭來扭去,無聊至極,
然後一腔情緒地抱怨車走得太慢,抱怨車廂太熱等等。
孩子玩手機時眼神中的專注與單純,和手機被要走後眼中的怨恨與散亂對比十分鮮明,
媽媽則像控制住一個酒鬼的貪杯一樣,頗有成就感的樣子。

當人們對電遊還懷有如此偏見時,看到測試題中的第一種做法,
自然會認為這是沒有原則的溺愛,如同孩子學吸煙給他遞上火、想吸毒送上錢一樣,
是對壞行為的獎勵,後果是讓孩子陷入網癮,變得墮落。

其實,電遊就是個遊戲,它和菸酒沒有可比性,和毒品更相距十萬八千里。
究其本質,和打籃球、下棋、捉迷藏沒什麼區別,
所不同的只是它作為一種玩具,更複雜,更有趣,更有吸引力。
每一款被年輕人普遍歡迎的電遊,
都是一種設計精良的產品,集趣味性、豐富性、創造性及互動性於一體。
教育一直以來特別強調孩子的動手能力,電腦等各類電子產品,
恰為孩子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動手工具。

一個3歲的孩子可以很快掌握電腦的一般操作,
如果玩到6歲,他多半就是個高手,可以超越家長的水平。
而且在玩耍過程中,孩子的智力也會得到比較全面的鍛煉。
比如微軟公司出品的《帝國時代》,是一個場面宏大、具有史詩規模的遊戲。
玩家要從石器時代起步,去創建一個強大文明的帝國。
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自己的部落迅速強大起來,戰勝別的競爭對手,
玩家需要像一個真正的領袖那樣,面對政治、經濟、軍事、生產等各方面錯綜複雜的情況,
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對一些微小的暗示有敏銳的反應,
並要用耐力和勇氣去面對困難和挑戰……孩子們在玩的時候,
有觀察、有判斷、有反應、有期待,
在一個模擬的世界中真實地參與了不一般的社會生活——
這不就是杜威倡導的「做中學」嗎?


我曾聽台灣一位研究腦神經科學的教授講到一件事,
上世紀90年代,台灣軍方飛行員在新飛機試飛中頻頻出事故,
事故調查中發現,
飛行員注意範圍狹窄、空間感覺能力差、應急處理能力不強,是事故的主要原因。
教授所在的研究所被委託進行相關研究,協助軍方遴選適合的飛行員。
研究所人員運用腦神經及心理測試手段,經過對許多候選人的多方面測試,
最後幫助軍方挑選出幾位合適的飛行員,事實證明他們的挑選是非常成功的。
教授說事後他們對這些挑選出來的飛行員的資料進行研究,
發現他們幾乎都有一個愛好,玩電遊,是電遊高手。

而且電遊符合現代社會生活方式,不需要場地,不需要打電話約人,不需要換衣服,
隨時隨地可以和各種認識或不認識的人一起玩,既是一種社交途徑,也可以獨自玩。
目前來看,確實沒有哪一種玩具有這樣的優勢。

至於說有些電遊中有暴力、色情,這些不是電遊的本質;
就像色情和暴力不是圖書的本質一樣。不讓孩子讀壞圖書和避免孩子玩壞遊戲一樣,
必須要在允許閱讀和允許遊戲的前提下去解決,
而不是取消閱讀、取消遊戲。除了呼籲有關部門加強遊戲審查,
同時要想辦法引導孩子,幫他選擇健康遊戲,
比如向孩子推荐一些好玩的遊戲,或和孩子一起玩,
在玩的過程中加強正面價值觀引導等。兒童天然地對邪惡的東西有抗拒和抵觸,
如果他心理是健康的、陽光的,他是不會輕易受到壞東西誘惑的

電遊當然有一些缺點,比如長時間坐著不動,孩子會缺少運動,眼睛也會疲勞
這些問題和閱讀帶來的問題大體相同,
需要家長想辦法幫孩子去解決,比如發展孩子的運動愛好及其它興趣等。
孩子總要有可玩的東西,如果不讓他玩電遊,
你能為他提供一種更有趣、更容易普及的玩耍嗎?


世上應該不存在只有益處而毫無弊端的遊戲,
好與壞是相對而言的,所有的相關討論都是在概率的範疇裡進行。
如何判斷一種遊戲的優劣,我認為有三點核心判斷:
第一,孩子的參與程度高不高;
第二,孩子投入的主動判斷多不多;
第三,是否伴有愉快的情緒體驗
這三條可以套用在一切遊戲中。
比如,電腦和電視都是通過屏幕來提供娛樂,
但電視沒有互動性,看電視不需要參與,不需要判斷,
人在電視機前待的時間越長,大腦越懈怠,
所以它對兒童的智力發育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觀察到一些孩子會玩得過度,
分析這種情況,我認為板子不應該打到電游上,
而應該追究到整個社會在對待「玩耍」的變態行為。
一方面是成人對電遊有太多的偏見,這對兒童反而形成負面刺激;
二是遊戲的目的本來只是娛樂,
現在,除了電腦遊戲,幾乎所有的兒童娛樂項目都成為培訓內容:
游泳班、唱歌班、繪畫班、羽毛球班……
現在,如果一夥孩子有機會在一起開展某項活動,多半是參加某個比賽去了。
沒有玩耍,只有課程;沒有娛樂,只有名次。
當所有的玩耍被功利地利用,變成一項項任務時,
電遊成為「純玩耍」的最後一塊淨土,其魅力自然也就獨一無二。
當成年人高高在上地指責孩子沉迷於電腦時,
有多少人反思過,到底我們為孩子提供了怎樣一種生存和成長的條件?


新一代人被帶到這個世界上,他們其實非常被動,
世界要給他一些什麼,是由不得他自己選擇的。
當下的孩子們,他們像人類發展史上任何一代新人那樣,
伸開雙手接受世界為他準備的種種時,
生命中必然的經歷和喜樂卻成為錯誤和問題,甚至是疾病。
事實上,真正令人糾結的不是孩子出了什麼問題,
而是他們的行為不符合成年人的有用原則和功利原則
設想現在電腦還沒有被發明,孩子們最喜歡的是打球或唱歌,
在當下的價值觀下,打球和唱歌也將被妖魔化

我確實親眼見過這樣一位媽媽,
她正在讀高中的孩子對電遊不感興趣,酷愛打籃球,每天想到球場打一會兒。
她希望孩子把更多的時間用於學習上,給孩子規定每次只能玩半個小時,
但孩子經常一玩就忘了時間,每次超時都要被媽媽說一頓,
有幾次這位媽媽甚至追到球場上,不顧孩子在​​同伴前的面子,強行把孩子帶回家,
母子倆為打球的事發生過很多次沖突,這位媽媽到後來一說起籃球,就恨得咬牙切齒。
聽她的口氣,宛如她兒子正在吸食一種叫“籃球”的毒品。


2010年03月,各媒體紛紛報導,衛生部正在進行調研,
確定“網癮”的診斷標準,擬將網癮改稱為“病理性上網”,
一旦診斷標準確立,“病理性上網”就是一種病。
2011年又在報紙上看到已有醫院開設“網癮基因檢測”項目,價格不菲——
現在,事關兒童的事,只要打著“醫學”的幌子,不怕沒市場。
可是,還有比這更荒唐的事嗎?

有的“戒網癮醫院”、“戒網癮學校”或相關的“訓練營”,
都是偽概念之下的騙人機構,是一種邪惡的時代產物。
這樣評價它們一點也不過分,
無論它獲得了怎樣的許可證書,披上什麼科學馬甲,罩上什麼榮譽光環,
本質都是愚蠢和邪惡的,因為他們只能做兩件事——賺錢和傷害兒童


前面關於玩耍及電遊正面價值和功能的闡釋,
可能會緩解很多人對電遊的顧慮,改變一些家長對電遊的態度,
但不少人仍然會有這樣的擔心:
現在功課壓力很大,孩子玩得過度了,耽誤了功課學習怎麼辦,
到底該如何把控管制和放手的度呢?

如何讓孩子學業和遊戲雙兼顧?這個問題,我想先以我女兒圓圓為例說一下。

很多人以為圓圓是標準三好生,做事從來都是令家長或老師滿意的。
這其實是誤解,就拿玩電游來說,她從大約十歲就開始玩。
這一點我其實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寫到過。
剛玩的時候,可以一口氣在電腦前坐七個小時,顧不上吃飯。
把飯碗送到電腦前,正是當時我的做法。
她大學讀工科專業,功課壓力很大,
課餘還要參加樂隊排練、看電影、看小說、買時裝、談戀愛等等,再加上玩電遊,
時間上經常捉襟見肘,忙得不可開交。
現在她已在美國一所常春藤盟校讀碩士,還見縫插針地玩。
仍然經常有這種情況:我上網通過QQ看她後半夜還沒睡,
問她在幹什麼,她給我一個摳鼻的尷尬表情及文字:
這兩天不小心玩多了,今天得熬通宵寫作業,明天上午就要匯報呢。
我往往會送她一顆豬頭和一個呲牙笑的表情,然後趕快走開,不再打擾她。

當然希望她時間安排得合理,學習、生活、娛樂幾不誤,一切井井有條。
但我知道完美的狀態很難實現,因為我自己即使人到中年,
也始終沒學會把一切都安排得那麼好。

比如我從小喜歡晚睡晚起,近幾年雖然從各種養生信息中,接受了人要早睡早起的觀點,
卻做不到,總是到要睡覺了,才發現已睡得太晚。
既然自己都做不到事事安排合理,那我也不要這樣去要求女兒,
大家都活得隨性點吧,輕鬆愉快難道不是人生的終極目的嗎
而且,有太多的研究表明,人的身體健康和情緒息息相關,
如果我為了完成“早睡早起”等合理目標,
而經常跟自己鬧彆扭,或跟圓圓鬧彆扭,那樣是否更傷害我們的健康
我堅定地相信愉快的心情是最好的養生,
所以,基本上能坦然地和自己及家人的各種缺點和諧相處——
這份坦然可能讓我們在一些小事情上表現不完美,
但它並沒有降低我們的人生質量和幸福感。

圓圓讀本科時有一個室友,自控力十分好,每天作息時間嚴格,生活規律,
大二就參加GRE考試,取得了1400多分的優異成績(滿分1600)。
但一個宿舍6個女孩,自我管理上做得完美的,也只有這一個孩子。
總體而言,六個女孩各有各的精彩,都很出色,
到目前為止,她們之間即使在學業上,也並沒有明顯的差異。


在玩耍和學業兼顧的問題上,如果家長在心中已預設了一個完美目標,
即孩子從一開始玩遊戲,就能天天把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
該玩的時候玩,該學習的時候學習;
或者最多花一年半載的時間,就學會合理安排時間——
這樣的目標之下,你十有八九會失望,絕大多數孩子可能永遠沒有這一天。

事實上,孩子能做到“大致齊”就已經很好,
允許平時安排得不理想,甚至哪幾天或哪段時間特別不理想,
只要總體上能兼顧好玩耍和學業即可——
這個簡單的目標能否正常實現,完全取決於父母的態度,
只要家長態度拿捏得當,孩子基本上都可以實現良好的自治。
而所謂“拿捏得當”,做到了也並非難事,核心即“不管是最好的管”。

這個理念是我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首次提出的,
它可以套用到對孩子學習、遊戲等的一系列管理中。
“不管”,不是不負責任的放任自流,不是對孩子漠不關心,而是無為而治。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作為,卻是最有效最長遠最有力的一種方法,
可謂是教育的一種最高境界。悟-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


這一境界的心理學基礎是:人的天性是向上向善的,
在正常的環境中,每個人在善惡表達上,一定是優先表達善的一面。
只有在變態的環境中,惡才會被刺激出來。
這都是人類基因自我保存和延續的一種本能反應
所以家長不必擔心自己不管孩子,孩子就會一路下滑,一直滑到“網癮”中——
有這樣擔心的家長,主要是對這一心理學基礎有相反的理解,認為人的天性是向惡的,
當孩子出現一點不好的苗頭時,如果不去管住他,他會越來越差勁。
由於人性向惡的理解本身就是錯誤的,
所以在這種理解基礎上的一切教育行為都會帶有負面暗示,
結果往往是越管越不如意——這就是嚴格的父母往往教育出不如意孩子的深層原因。


遊戲、學習和吃飯、喝水、睡覺一樣,都是人的天性,是本能的需求
在正常生態環境中,未成年人都有自我調適的動機和力量,
而且年齡越小,調適功能越強大。
也許他們會不時地玩得過了頭,也許他們短時期內在學業上不如人意,
只要家長信任孩子,為孩子營造一個友好善意的家庭氣氛,
讓孩子無任何負罪感地去玩,孩子有能力慢慢協調好遊戲和學業的關係。

我女兒圓圓在初一初二狂玩遊戲時,一度也影響了學業,我從未因此訓過她。
在中考和高考前一年,她都自覺地把遊戲盤打包到紙箱中,完全投入到學習中。
並非只有圓圓能做到這一點,
父母親如果完全信任孩子,從不用負面眼光看孩子,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做到這一點。
如果孩子能從小盡情地玩耍而從不因此被訓斥和鄙視,
那麼他將來對工作和學習的認真和熱情也會像對待玩耍一樣,投入並富於激情。
這一點,從很多身心健康的成功者身上都可以觀察到

來自成人的外部控制,特別容易打擾這種自我調適
導致其心理秩序紊亂,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所謂“網癮”,
往往是兒童自我管理功能和選擇功能受到破壞的一個後果。
深究一下這些孩子的家庭生活,幾乎都可以看到家長的錯誤管制及遊戲之外的問題。

教育和其它事情的最大區別是,要實現長遠大目標,必須經常以犧牲當下小目標為代價
處處管制孩子,讓他必須以成人的意願來生活,
這種強制性的做法當然有可能取得一些當下的效果​​,但是否隱含著更久遠的問題呢


我聽某著名大學一名學生跟我講,他班裡有一位男同學,
入學成績非常高,人也很聰明,但入學第一年就出現掛科現象,整天瘋玩電遊。
到二年級開始不去上課,老師做工作也沒用,他父親到校陪讀四個月,
當爹的每天晚上就在宿舍把三張椅子拼起來睡覺,極為辛苦,亦不能根本上改善兒子狀態。
男同學留過一級後,仍然不能完成學業,學校只能對其進行勸退。
這個男同學曾對宿舍同學講,他現在其實並不喜歡電遊,上中學時是真喜歡玩。
但父母一直對他管得太嚴了,尤其高中幾年,
請來的家教老師佔滿了他所有的課餘時間,
幾乎沒摸一下電腦,也沒有任何其它娛樂,他現在只想把所有失去的玩耍補回來。


分析這個男孩子的情況,“補回來”只是他自己所能歸納的原因。
真正讓他無法完成學業的,
一方面是長期以來不能釋放的玩耍需求積壓在內心所形成的反彈力;
另一方面是父母的控制太強有力,他沒機會練習自我調整和自我控制,
所以這方面能力也就喪失了。
他在電游上的放縱,其實是一種力不從心,是自我無力感的表現。

相比“控制”,縱容是更理想的家庭成員相處模式。
愛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擾”,它比不停的給予更讓人幸福
這一點對兒童教育、婚姻維護都是適用的。想長久維持的東西,必須給出足夠的空間
尤其對於孩子,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之上,幾乎可以同意他們去做一切願意做的事情
這樣不會慣壞孩子,生命受到的阻礙越少,成長越健康。
孩子的好與差,不在於管或不管,而在於環境變態不變態。
不正確的管制,本身就是變態的一種,比不管還要糟糕得多。


我知道有些家長在和孩子糾結一段時間後,感覺無能為力了,就滿臉失望地說“不管了”。
這是對“不管”的誤解。不管和放棄關愛一點關係都沒有,
而是在不打擾的基礎上想辦法發展孩子的正面潛能。

比如建立良好的親子信任關係,培養孩子愛閱讀的興趣,
經常帶孩子出去旅遊,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同伴交往圈子,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等等。
總之,一定要進行正面改善,而不跟孩子形成對抗和衝突。
家長最多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
但計劃如何制定一定要聽取孩子的建議,如何執行則要交給孩子


我的親戚朋友們看到我女兒圓圓學業成績一直不錯,
玩耍一點不比別人少,生活能力也不差,驚奇她怎麼可以做到什麼都不誤。
我承認人的天賦禀性有一些差異,但這差異並不是全部的決定因素。

圓圓之所以顯得能量更充足一些,除去天時地利等等,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
她的能量從不需要消耗在和家長的鬥爭中,
不需要浪費在過度的自我糾結中,而是全部用於自我成長上。

我承認我沒有能力讓圓圓像她讀本科時那個室友一樣,
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條,但我至少沒給她添亂子。
並非這個過程我沒有一點焦慮和糾結,但我把心思用於自我約束和自我學習上,
當我明白了,孩子的問題自然就不存在了。
我在學習和反思中獲得的最受益的道理是:
在一個寬鬆的環境中,孩子才有面對自我的時間和空間,
才有機會學習適應和調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長的力量——
這也是我本文中最想和大家分享的一點


第二種選擇為什麼不好?
把飯倒進垃圾桶,這個動作於家長來說真是痛快,但想像一下這個行為的野蠻粗俗吧。
如果有誰認為“粗俗野蠻”的評價有些過分,
那麼把自己置換到孩子的角色上體會一下,你還會為這種做法而叫好嗎?

教育手段如果不包含有善意和悲憫情懷,又怎麼能指望孩子學會愛和同情呢?
冷酷的手段確實能立竿見影地讓孩子變乖,但冷酷本身也一定會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
兒童是從榜樣那裡學會如何對待他人的,
如果有朝一日他表現出對其他人、對父母或對自己冷酷,請你不要吃驚,也不要委屈。

我知道很多人一旦置換角色,就會吃驚地發現這確實不是好方法。
那麼請勇敢地剖析一下,為什麼你的第一反應是選擇第二種做法?
答案只有一個:
因為他是“我的孩子”——這就是你思維中的癥結,
以前一直不曾意識到它的存在,現在它顯現出來了——
即在你的潛意識中,你一直不曾和孩子真正平等過,
你是把自己置於一個操縱者和領導​​者的位置上了,
你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甚至是奴役和被奴役的關係。

這樣一種不平等的關係給家長帶來的往往是滿足,
尤其看到孩子服從的時候;但它給孩子帶來的,則是委屈感,是心頭積累的恨意


我看到留言中還有家長認為應該強行直接關機,該吃飯就吃飯,沒什麼商量的餘地。
這種方法屬於直接控制,行為十分簡單,但也十分粗暴
提出這種建議的家長,如果你真的經常這樣做,後果可能會很嚴重,
孩子發生“網癮”、成績不佳、逆反心理嚴重或消沉等系列負面行為的概率將會非常高,
眼下簡單、高效的處理行為換來的,
很可能是越來越令你感覺棘手的孩子的行為問題,​​在此特意提醒。
還有的說家​​長要和孩子一起餓,也不吃飯,直到孩子下線。
這是一種通過自殘來給孩子施加壓力的行為,亦不可取


現在動不動發生青少年自殺的事件,
人們總是喜歡歸昝於“生命教育缺失”——這種陳詞濫調不但於事無補,而且欲蓋彌彰
如果一個孩子和父母親關係良好,想到父母時內心是溫暖的而不是冰冷的,他絕不會自殺。這一點,可以從無數的案例中找到證明。

在寫這篇文章時,正好又發生了美國校園槍擊案,
人們又開始一窩蜂地把矛頭對準槍支問題。
可以想像,假設這事發生在中國,
人們一窩蜂地又會把板子打到“教育體制”或“學校道德教育缺失”上——
我在這裡無意去探討美國的槍支管制問題或中國的教育體制問題,
我想說的是,個人擁有槍支可能確實是問題,
但事實上廚房的菜刀也可以殺人,工具總是中性的,關鍵在於握在誰的手中。

那些既沒有美國槍支,又沒有中國教育體制的國家,
他們的少年犯和小混混又是什麼造成的呢——遇到這些問題,
可不可不要搞得那樣形而上,可不可以具體地追問一下,
如此殘酷的年輕人,他到底遭遇了怎樣的家庭生活?
他的父母到底是如何跟他相處的?

有媒體報導說這個槍手是自閉症,
這可能會引起自閉症傳播者的不安,因為這會毀壞這個群體的形象。
但看過報導後,我認為他不是什麼自閉症,所以請擔心的人放心。
拼湊一下媒體漫不經心提到的一些有關他的家庭生活的信息和細節,
不難看出問題的真正根源。比如,他的媽媽不高興時,會用槍指著這個男孩的頭……
請想像一下當時這個孩子的感覺吧。
槍擊案發生後,槍手的哥哥第一個反應是,
他媽媽肯定被打死了,這個判斷絕不是空穴來風。


我們受一句話的誤導太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話語本身沒有錯,
問題是如何理解“規矩”和“方圓”,尤其在兒童教育中。
事實是太多的人錯把“規矩”理解為瑣碎的管制,把“方圓”理解為服從
這種淺薄的理解只能產生一些淺薄的教條,不知讓多少人踏入誤區
中國傳統雖然也講究嚴格家教,但這嚴格多半是基於家長的以身作則,
即便有時候打孩子,愛和溫情仍然是主導氣氛。
所以,孝敬父母、贍養老人、大家庭模式是我們的傳統。

美國人現在通過立法不打孩子,
那種美國式的你是你我是我的冷漠的家庭,相處方式確實很獨特,
但有多少美國老人有兒有女,卻在孤獨中死去(並不絕對,請不要以個例來反駁)。
現在,美式做法是很多中國家長有意無意奉行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多年以後,你希望面對的是怎樣的孩子呢?


即使拋棄一切教育、社會等各方面的分析,單是作為父母,看到孩子玩得高興,
為了讓他玩耍吃飯兩不誤,把飯碗端給他,這難道不是一種正常的本能嗎?
媽媽和爸爸應該是孩子想到了就覺得最溫暖、最可靠、最可以放鬆的那個人,
而不應該是嚴厲的執法者和令人壓抑的君主。
給孩子送一碗飯和溺愛沒有一點關係,因為愛和溺愛根本不是一回事。

溺愛往往是包辦,本質是成年人愛自己;愛則是理解和接納,本質是愛孩子。
只要是正常的愛,給多少都不會讓孩子變壞,得到愛越多的孩子,成長得越健康。
一碗飯是送​​到孩子手上還是倒進垃圾桶,
這看起來如此小的一件事,對孩子的影響卻會深刻而久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