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羅輯語音-讀書-碎片化閱讀

文章出處: 2015.10.29 閱讀

主旨:
短期目的而言,只要知道如何協作的那一塊知識就足夠,重點是便利性。
就好比:我要喝牛奶,但我不一定要養牛。
(知道怎樣用科學認證鑑別牛奶)

長期目的來說,因為有碎片知識,才顯得深入思考和閱讀有多重要

語音:
最近我看見很多人都在批判所謂的碎片化閱讀,
都主張人要回到讀書、讀長文的時代,這樣思想才能深刻嘛。
這個心情我理解,但是這種呼籲啊既沒有可能實現,也沒有必要。

首先呢,人類文明發展的總趨勢就是分工協作,在思想文化上也是這樣啊。
碎片化閱讀的本質就是
人用越來越高的效率知道其他人是怎麼想的、在關注什麼,
然後讓自己的想法兒融入進去。說白了,就是思想外包嘛。
碎片的目的不是為了淺薄啊,而是為了效率更高。
至少我自己在碎片化閱讀中就獲益匪淺。

那第二,那為什麼說沒必要呢?
因為總還是有人會堅持深入思考和閱讀,他們反而會成為超級節點。
可以說,社會環境越是碎片化,深入閱讀的價值就越大,有什麼好不高興的呢?

文章:
你的一天從手機屏幕上新聞、購物節、消息提醒開始。
上班路上,或準備鬆口氣站會兒時,你抽空看一下刷屏的文章,通常很短,
然後持續到睡前,你趁著沒有閉眼又抽空看了一會兒。

這是我們的時代——不不,我不是說這是一個壞時代
。我其實是想為碎片閱讀時代說幾句好話。

最猛烈的對碎片閱讀的批評發生在幾年前,新浪微博剛開始興旺,
有一位著名的網友宣告停止用微博,因為自己被碎片信息搞得焦慮、沮喪,甚至難以專注。

好多人讚同,嘆息,甚至厭惡自己。
然後我們大踏步地邁進了以公眾號、朋友圈為主的信息獲取浪潮裡。
快速瀏覽,快速遺忘,在腦子裡留下一串碎碎的詞句。

憑藉印刷,我們曾建立過一個緩慢、完整而不易被遺忘的信息地圖。
如今,我們的信息地圖上,是一些飛快劃過的亮光。
像是流星雨,哪一顆你都看不清,但滿天又的確亮閃閃的。

我們主要的信息來源早已經是碎片閱讀,而且這是一個短期內不可逆的過程。
這並不是壞事。並不絕對是。
壞事是,我們一直沒有認真地調整自己的狀態,迎接這個時代的到來。

堅守長閱讀也不是壞事,閱讀書籍和長文章仍然必要,
但將“碎片化閱讀”當成一種毒蛇猛獸、不好意思承認自己與它有關的日子真的該結束了。

價值觀和時代往往是不同步的。
儘管時代的信息早已經碎成一地,仍然很少有人公開承認碎片才是正義的。
人們更樂於公開緬懷長閱讀和書籍,並因為這種公開緬懷贏得共鳴。

因為長時間倡導“長文”閱讀,我經常有機會和一些人聊到長閱讀。
一個明顯的感受是,
價值觀上認同人應該讀長文的人,更多是靠碎片信息保持著對社會的了解
其實(包括我在內)大多數緬懷者也是碎片信息的好朋友。
而且,這個過程已經持續了接近10年,我們已經憑藉碎片閱讀,構建了目前並不差的進步
不久前,被期待的微信讀書發布,但並沒有流行起來。
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它過於強烈地違背時代進程。


很多人批評“碎片化閱讀”,我卻覺得碎片化閱讀是社會的一個救星。
微信的一個巨大功勞,是將閱讀重新送回日常生活,提供了碎片化閱讀的最好機會。
因為人們此前根本連碎片化的閱讀都逐漸失去了
我看到朋友圈所有人都在轉各種文章,
的一些從不閱讀的親友,如今開始閱讀一些短小的內容。
這些閱讀都是微信重新送回來的。

何況,這些碎片閱讀是不是價值很低?我覺得不是。
我自己也懷念長閱讀,但碎片化閱讀很有用,也更現實。
閱讀本身並不是力量的來源,因為閱讀所觸發的思考和情緒才是。

閱讀一篇文章,觸動一種情緒,持久保留下的是這種被觸動的情緒而不是文章本身。
一門學問最終要被轉化成見識和技能保留下來。
系統知識更多是在代與代的傳遞時才更加重要。


舉例來說,碎片化信息對情緒的打擊,確實是換了一種方式。
一本本的書或一篇篇的長文章,像是重錘,而這些碎小的文章和信息,
卻像是子彈,撞擊許多點,最後連成片。
很難說哪種更好,但既然我們已經身處在被子彈撞擊的時代,應該做的是調整,進化自己。

人類完全可能養成全新的學習方式。把碎片化閱讀的便利性、有效性做到極致,
比“對抗碎片化”更有價值,也更有機會做到
所以,我仍然欣賞和佩服那些主要依賴長閱讀的人。
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既然碎片化就在身邊,不如不對抗,
不如把無可躲避的碎片化閱讀做到最好。


本文由作者 張偉 授權羅輯思維發布,選自微信公眾號“新世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