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羅輯語音-哲思-愛國主義

文章出處:愛國主義


語音:
昨天說了心隨物轉的問題,又有朋友不高興了,
他們反駁說:那難道愛國主義也有問題嗎?
愛國主義也是把自己的人格本體和外在事物聯繫在一起啊,
誰欺負我們的國家,誰謾罵我們的民族我們就不爽,我們就懷恨在心,這難道也不對嗎?

既然你搬出了愛國主義,我也無話可說,
因為那個東西總是正確的,它至少是本能吧,只要是本能就沒有什麼正確和錯誤可言。

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我自己在臨死的時候只學會了愛國主義這一種情感,
並且成為自己感情的“天花板”的話,我會對自己特別失望的,我這一生肯定過的很失敗。

人嘛,總要追求一點超越,超越愛國主義至少還有三樣東西:
愛親人、愛智慧、愛人類。如果真的學會這三樣愛,愛國主義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
文章:人是什麼單位    作者:熊培云


個人若要真正解放自己的心靈,就必須在時間與空間上對人之內涵撥雲見日。
故而我關於“人是什麼單位”的回答是——“人是時間單位”、“人是時間尺度”。

天花板外的愛,有好多好多為什麼“人是時間單位”?
且不說“時間就是生命”這樣的陳詞濫調,我們不妨找些其他論據。
比如,為什麼我們介紹“思想家胡適”時,
會在他的名字後面加上一段時間——胡適( 1891-1962)?
道理很簡單,人是生命,有生卒年月,人歸根到底是一段時間。
沒有時間,就沒有生命。我們在時間中獲得生命。


那麼,胡適是不是地理(空間)單位呢?不是。
胡適生於績溪,長在上海,學在美國,死在台灣。
顯然,我們不能在“思想家胡適”後面加上“績溪上海—美國台北”這樣—條地理尾巴。
因為這些標註既不完整也不正確。
一方面,它會遺漏其他許多地理信息,
另一方面,任何地方都不屬於胡適。真正屬於他的,只是他曾經生活過的71年。
如丹東臨死前所哀嘆,沒有誰可以把祖國放在鞋底上帶走。
然而,即使我們被送到月球去,我們同樣能夠帶走屬於自己的時間。


理解人是時間單位,而非空間單位,非“屬於某個單位”的單位十分重要。
即使你窮盡有生之年仍不能像凡高那樣獲得死後的哀名,
或者像華盛頓—樣收穫永恆的榮耀,
但是,它至少可以使你不至於淪為一個狹隘的民族主義者
或只知按部就班被動奉獻(工作)的螺絲釘。


“我是單位”,“我是時間單位”,“我是時間的尺度”,
在此基礎上,我們關於生命意義的挖掘,並非忠誠於地理與環境,
而是忠誠於我們自己的—生(這段時間)——正是通過這段時間我們參與並見證—個時代
所以,—個寫作者,應該站在自己的生命本身,站
在-個時代的立場上表達自己的心聲而非生在中國便只為中國人表達,
到了美國便只為美國人說話。

正因為此,歷史上那些真正留下豐功偉績並值得後世懷念的人,
其所創造的,多是“劃時代意義”,而非“劃地理意義”,或“劃種族意義”,“劃單位意義”。
那些真正推動人類進步者,因為將自己歸屬於時間並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
他們站在時間而不是空間的維度,做—個世界公民,辛勤勞動、實現一生。
此意義上,
那些即使如國某院士所言“不幸生在中國”者,亦沒有理由為自己所處的空間感到羞恥,
每個人只對自己的時間負責,並因其擁有的時間創造榮耀。


人應該愛世界,而不是愛空間。時間之愛是面向個體的,是絕對的,那是我們唯一的存在;
而空間之愛則是相對的,是面向公眾的,是通過物質或精神的契約才得以實現的。
一個人,如果生於豬圈,便說自己“熱愛主圈”,這種“愛豬圈主義”顯然不是一種高尚情操。

必要時,我們甚至可以斷定這是—種
“以地理限製或屠殺時間”、滅絕人類未來與希望的庸俗情感。
正因為此,我願意以更廣闊的視角將我所熱愛之國視為時間之國,
—種立於時間維度上的精神與思想之國,
而絕非空間意義上逆來順受的,或與生俱來的“嫁雞隨雞“式的地理與政治之熱愛。


所以我說,人應該為時間耕耘,而非為空間奔命,—個人無論佔有多少疆土,
如果不能在時間上做自己的主人,其所擁有的仍不過是貧困—生。
真正壯美的生命,是做時間之王,而非做空間之王(或者奴僕)。
以生命與時間的名義,每個人作為其所生息的時代中的一員,
不應該停留於尋找地理意義上的與生俱來的歸屬,
而應忠誠於自己—生的光陰,不斷創造並享有屬於自己的幸福時光。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羅輯語音(2)-外史-(美國)退休的大法官

文章出處:(美國)退休的大法官

美國聯邦法官可以終身任職,所以,若非犯了大誤,法官們原則上可干到壽終正寢。
歷史上,許多大去官主動提出退休,要嘛出於健康原因,要嘛是為在任總統騰位置,
方便後者提名同一黨派的繼任者。當然,也有桑德拉戴奧康納這樣的例外。

退休的大法官 奧康納是美國弟—位女性大大去官,
作為最高法院舉足輕重的角色,她曾被稱為”全美最有權勢的女人“。

2006年她申請退休,卻是為照顧患有老年癡呆症的丈夫約翰。
此舉一時情驚天下,感動美國。

然而,約翰病倩嚴重,已認不出奧康納,必須被送人護理中心照顧。
更不幸的是,幾乎失去記憶約翰,競與-位女”病友“談起了戀愛。
奧康納哭笑不得,只好認命。


她對審判席位仍有無限留戀,大法官是當不上了,但並非審不了案子。
在美國,許多聯邦法院案多人少,急缺人手,有時也會因法官休假、生病而出現空缺,
上級法院法官或退休法官此時可以”友情客串“,充當”客席法官“,加人台議庭審案,
79歲的奧康納遂接受邀請,遊走於各地法院,既能發揮餘熱,叉可再過—把審判癮。


關於奧康納,還有—件事情值得—提。
老太太雖然連Facebook與Twitter帳號都沒有,卻協助絡公司開發了—款在線遊戲,
於2009年夏天推出,
面向全美中學生大力推廣在這款名為”我們的法院“的在線遊戲裡(網址為ourcourts。org),
玩家可以通過扮演法官、議員、官員等角色,
熟悉本國憲政架構及聯邦最高法院的裁判過程:
奧康納曾優心忡忡地說過:
在美國,每7個人中,只有1個人知道約翰羅伯茨是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
但是,有三分之二的美國人能說出選秀節目《美國偶像》3名評委的名字。
這種不正常的情況必須改變。“

憲政遊戲的開發,無疑是奧康納為公民教育孜孜努力的成果之一,
更是”老驥驤伏櫪,志在千里“—詞的生動註解。

“心隨物轉”的結論是:“老娘命好苦。”因為選擇失敗。

“物隨心轉”的結論是:“這樣也挺好。”因為本心已達。

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羅輯語音(2)-宗教-智慧無關教義

文章出處:智慧無關教義
作者:阿蘭德波頓摘自《寫給無神論者》


我自己生長在一個堅定的無神論家庭裡,作為兒子,
我的雙親是不信教的猶太人,在他們心目中,宗教信仰跟迷戀聖誕老人差不太多。


我還記得父親曾讓我妹妹黯然落淚的場景。
本來,妹妹心中還有個不算牢固的觀念,覺得某一隱逸的神靈可能留居在宇宙某處,
但父親卻力圖打消她的這一觀念,當時妹妹不過八歲。
對我父母而言,假如發現社交圈內有人私下懷有宗教情緒,
他們就會表現出深深的憐憫之情,那種態度通常只給予被診斷出有嚴重疾病的患者;
而且,從此你就難以說服他們再正眼看待人家。
父母的態度強烈地支配著我,可是在二十五歲前後,我的無信仰世界卻經歷了一場危機。


我的懷疑情緒萌發於早年聆聽巴赫大合唱之時,
此後當置身貝利尼的聖母畫作前又有所發展,
最後在涉獵禪宗建築藝術時則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然而,一直要到我父親去世之後數年,
我才開始直面自己心中的矛盾情緒,這種情緒抵觸著從小就被灌輸的那些世俗教條。
順便說一下,我父親去世後葬在倫教西北部威爾斯登的猶太公墓,
上面立有一塊希伯來墓碑,相當奇怪的是,他事先沒有為自己作好更加世俗化的身後安排。
上帝並不存在,對於這一明確的信念我從來沒有動搖過。

我只不過是獲得了思想的解放,覺得可能存在某種方法,
既可以與宗教打交道,又可以不必接受其超自然的內容。
換句更形象的話說,
這種方法就是既心向上帝聖父,又不至於因此妨礙對家父的敬重和追念。


我意識到,自己對來世重生或者天國神仙一如既往地抵觸,
但這並不能證明我理當放棄
各路宗教中的音樂、建築、禱告、儀式、宴飲、聖地、朝拜、會餐、經卷。

世俗社會由於失去了一系列規程和主題而變得貧乏不堪,
無神論者一般覺得無法與這些規程和主題生活在一起,
總以為它們看起來跟尼采所謂“宗教的壞習氣”密切相連。
道德一詞對我們來說已經變得風聲鶴唉;想起聆聽佈道我們便會火冒三丈
對於那種認為藝術應當催人向上或教化育人的想法,我們唯恐避之不及;
我們不再朝聖跪拜;我們已不能建選教堂廟宇;
我們沒有表達感恩的機制;
對超凡脫俗者而言,讀一本自我救贖書的念頭已經變得荒誕不經;
我們拒絕精神上的訓練;陌生人很少在一起唱歌;
我們面臨著一個不愉快的選擇,
要嘛接納有關無形神靈的奇異概念,
要嘛完全放棄一整套撫慰心靈的、微妙精巧的或者乾脆就是魅力無窮的儀式。
須知,在世俗社會中,我們還在苦苦尋找這些儀式的替代物呢。


鑑於主動放棄瞭如此多的東西,
我們實際上放任宗教把本該屬於全人類的體驗範圍都劃作它的專屬領地。
我們理應毫無愧色地收回這些領地,讓其也為世俗生活服務。
早期的基督教自己就十分擅長挪用他人的出色思想,
它還狼吞虎咽地吸納了無數異教徒的行為方式,
而現代的無神論者居然迴避這些東西,誤以為它們天生屬於基督教。

當年新興的基督教順手拿來了冬至節慶活動,把它重新包裝成聖誕節;
它也吸收了伊壁鴻魯關於在哲學群體中共同生活的理想,
將其轉變為今人所知的修道院制度;
還有,在舊羅馬帝國的城市廢墟上,
它漫不經心地把自己安插到了原先供奉異教英雄及異教主題的廟堂外殼之中。

無神論者所面臨的挑戰便是如何逆轉這一宗教殖民化過程,
即如何把觀念和儀式與宗教體制剝離開來。

宗教體制宣稱這些觀念和儀式屬於自己,可實際上它如何能夠獨占呢?
例如,基督教中大多數精華實與耶穌降生的故事完全不搭界,
其所圍繞的中心議題還是群體、節慶、重生。
在被基督教花多個世紀加工打磨之前,這些主題本已存在於世。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羅輯語音(2)-社會-大停電

文章出處:大停電  摘自 威廉·曼徹斯特 著《光榮與夢想》


1965年11月9日(星期二)夜晚發生的停電——
社會的主要公用事業之一竟然發生這樣異乎尋常的大故障,
使許多人感到驚愕,而反既成體制的人卻感到恰好證明自己言之不謬。

這天下午4點44分,美國東部太陽就逐漸落山了,
電力的需求這時開始逐漸加大,接近每日高峰。住宅和辦公室裡的電燈開關擰開了。
霓虹燈廣告牌亮起來了。工商業辦公大樓裡正當工作人員下班,電梯的使用達到高峰。
地下鐵道為遠程上班持有長期車票的人增加了班次,
城市遠郊的鄉村農場主的乳牛都接上了擠奶器,燈塔也開始閃光了。
兒童們停止了遊戲,趕著跑回家擰開了電視機,而他們的媽媽開始準備晚餐。
由於季節是秋天,氣溫是華氏46度,自動調溫裝置啟動了數以百萬計的家用暖氣爐。
蔬菜溫室供暖系統開動起來;
動物園裡的爬蟲館得到了額外的熱度,不然的話,館裡的毒蛇和鱷魚都將死亡。
酒吧間的製冰機開始製作為職員們每天回家前,停下來喝一杯酒所需要的小方冰塊。
林蔭大道和公路兩方的電動加油泵,正給歸途汽車的油箱裡加足汽油。

所有這一切,對於六十二歲、身材修長、頭頂漸禿、
為紐約聯合愛迪生公司工作了四十一年的老僱員愛德華·內利斯說來都是常規。
內利斯正坐在靠近六十五街的曼哈頓西區大道一百二十八號聯合愛迪生公司,
電力控制中心控制員的座位上。
這個中心——該公司電子控制系統的中樞——是一間天花扳很高,
異常整潔、有點奧韋爾式的房間,
其中的各種儀錶盤和開關沐浴在耀眼的熒光燈光之下,都在內利斯視線之內。
他警惕地掃視著儀表,可以確信聯合愛迪生公司不但對本市發揮其作用,
同時也完成著作為安大略省,紐約州和新英格蘭
(這一地區共八萬平方英里,居民三千萬人)電力供應網的主要組成部分應起的作用。
至少理論上是如此。

在下午大約5點16分時,內利斯從座位上驚跳起來,
看到所有儀錶盤上的指針都開始大幅度擺動;從這時起,控制中心引起了激烈爭論。

當時他和別人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儘管聯合愛迪生公司的高級工程師,曾經不時討論過發生巨大電力故障的可能。
他們——正確地——預言可能發生所謂“串聯效應”
也就是由於電力供應網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需用電力過大,便會把其他組成部分的電量吸盡。
如果發生這一情況,該電力供應網,即通常叫作“東北電力網”中的每一座發電機,
都會自動斷電以避免設備損壞。整個八萬千方英里的地區便會立即陷入黑暗。


西區大道一百二十八號擺動的指針就是由於發生了這樣的串聯效應。
毛病出在曼哈頓以北三百一十五英里,尼亞加拉瀑布城以西四英里,
叫做亞當·貝克爵士第二號站的加拿大水力發電設備。
這裡有一架繼電器——一個不比家用麵包箱大的裝置——是按照1963年的用電量調定的;

雖然自從那時起,電力負荷不斷穩步增長,卻一直沒有再調整過。
那天下午,5點鐘對多倫多供電通過亞當·貝克電廠的六條線路向北輸送。
後來儀器表明,在5點16分11秒的時候,電力負荷稍微增加了一點——
剛剛足以使調得不對的繼電器出問題。
這樣,又開動了一個斷路器,使六條線路中的一條停止供電。

這條線路的負荷便立即被加到其他五條線路上,但那五條也負擔不了。
由於負荷過大,那五條也都由其各自的繼電器切斷。於是幾乎同時發生了兩大災難。

原來供應多倫多,也是未能通過失效的亞當·貝克站的一百六十萬千瓦左右的能量,
在供電網的超級電路上向南衝進紐約州北部和新英格蘭,
一路上使各個發電廠相繼失去效能。這就造成了電力真空。
受到影響的地區都向曼哈頓要電——超過了曼哈頓所能提供的。

第二大災難接踵而來。整個“東北電力網”上的保護裝置都開動起來。
這串聯效應,也就是有些人所說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便自動地使各個地區停電。
這一效應到下午5點38分完成,這時佛蒙特州和新罕布什爾州南部,
也已同南面各州一樣停了電。於是除了自己發電的醫院和其他一些機構之外,
從尼亞加拉湖到赫德森河之間幾乎沒有一盞亮著的燈。這就開始了大面積的黑燈閉火。


紐約市的燈火在下午5點27分熄滅。內利斯剛剛決定撳​​動八個按鈕,
使這座大都市中斷同電力網的連繫,但是已經來不及了。這是可以原諒的過錯:
自從托馬斯·愛迪生在1879年發明了第一盞實用的白熾燈以來,
關於電力消耗方面沒有改變的很少幾項事物之一,就是電流仍然是按照光的速度傳導的。
但這後果實在令人目瞪口呆。除了斯特頓島和布魯克林一個街道而外,電力全停——
統統停了:照明、電動器械、地下鐵道以及工廠。

在沒有受到影響的新澤西州蒙特克萊,一個婦女正從畫框般的大玻璃窗向外瞧,
欣賞著仙境般的曼哈頓萬家燈火。她要去叫她那十幾歲的兒子也來看看,
可是當她再轉身回來瞧時,整座城市卻己經不見了。
加拿大航空公司的羅思·喬治機長在肯尼迪國際機場上空準備著陸。
他朝下看了看跑道,轉眼又看了看儀表,再回過頭看時——
只看到冥河般的一片黑暗。機場也消失了。

燈火熄滅最初的時刻,人們的反應各有不同,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各自原來的懼怕。
 “中國人來啦,”住在曼哈頓東區的一個婦女這樣想。 “
外層空間有人打來了!”住在東河邊的一所公寓裡第二十層樓的一個小男孩這樣喊。
有兩個報紙記者不約而同地想到——反戰運動這會兒真幹成了。
別的人忙於對付意想不到的麻煩,顧不上去琢磨事故該由誰去負責。
醫院裡外科醫生在等待轉換到應急發電所需的九十秒鐘的同時,
依靠手電筒繼續進行著手術。施拉夫特公司的經理部門,
擔心著他們價值約二十萬美元的冰淇淋(全化了)。
洛克菲勒州長正在爬著十五層的樓梯回到自己的單元寓所。
八十多萬人被困在地下鐵道列車中。
共中有六十人將在東河之下第六十街鐵道隧道里阿斯托里亞線的一輛布魯克林——
曼哈頓區間列車上度過難熬的一夜。在他們頭頂上,橫跨東河的威廉斯伯格橋上,
一千七百名郊區乘客滯留在四列火車裡。五個小時之後他們才得以安全離去。


在大百貨商店裡,游動店員用手電筒把顧客引出店門,
或是把顧客安頓在商店的家具部休息。農場主們重又學習著用手擠奶的技巧。
兒童沒有電視可看,學著自己做遊戲。
動物園飼養員用毛毯維護哺乳動物的生命,又用輕便式丙烷取暖爐為爬蟲館加溫。
但是,需要用電操縱的加油泵來添加燃料的駕車人,以及面對著冰冷電爐的家庭主婦,
卻都一籌莫展。許多突然無所事事的人,就給親友們打打電話。
電話還通,當晚市內通話次數增加了八倍。

❤羅輯語音(1)-社會-搞環保,權力靠邊站

文章出處:搞環保,權利靠邊站


市場和權力是配置資源的兩種完全不同的方法,
權利通常對於那些單目標系統是比較奏效的。比如研發一個核彈,把火箭射上天這種事,
連北朝鮮那種國家都辦得到,因為他們不缺集中的權力。

可是權力一旦面對多目標體統,比如解決貧困問題就抓瞎了,
你會發現那些權利越集中的國家往往就越貧困。多目標系統通常只能靠市場才能解決問題。

我之所以不太相信環保主義者的那些說法,
是因為他們往往把環保問題誤以為是單目標系統,而環保是一個典型的多目標系統。

我們既要環保,同時還要富裕的享受現代生活,
這只有市場才能辦得到,而不是環保主義者所主張的“每天熄燈一小時”能辦到的。

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羅輯語音(2)-哲思-缺常識,就危險

文章出處:缺常識,就危險   以下摘自:李海鵬《佛祖在一號線》


一個基本規律是,一個社會的常識越多,妄言就會越少

妄言越少,妄為才會少。妄言只令人心煩,妄為才令人憂慮。
比方說,我覺得各種過分的民族主義言論就是妄言,
而偏狹民族主義者們想幹的事就是妄為。

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就是在一個缺乏常識的環境下,一些缺乏常識的人,
既對自己的能力自信滿滿,又對自己的價值體系堅信不疑,還對自己的道德激情深感自豪

倘若這些人大權在握,就會導致廣泛的悲劇,比如兩次世界大戰。
倘若這些人是普通民眾,那麼禍亂會小一些,只會導致智慧湮滅——
智慧這種東西我們肯定有的是,要不我們怎麼總會隨手就毀滅那麼一些呢?
更可怕的狀況則是上述兩者結合在了一起,這樣的悲劇在中國歷史上可不只發生過一兩回。

有時候我會被悲觀地想,什麼時候我們的認識水準才會超越“抵制某貨”呢?
什麼時候一些愛國者,才會不再動輒把一個看法與他們不同,
但並沒有出賣國家利益的人叫作“漢奸”呢?
有時我又會單從技術性的角度考慮,其實這只是我們低劣的語文教育水平所致。
我們這裡有不少人只有很少的詞彙量,這導致他們的發言總是比較暴戾和單調

我並不認為這個世界上有“獨立思考”這回事,
除非這種“獨立”指的只是立場,而不包括思維方式。
我們總是使用一些從別人那裡學來的見識琢磨事兒——
但是每個人學到的想問題的方法卻有好有壞。


比如說有的人是​​從亞當斯密那裡學到的見識,有的人則是從他二大爺那裡學到的,
我並不厚此薄彼,一定認為前者看待問題就比後者更為可靠。

但是我想,要是有人既學亞當斯密,又學他二大爺,
並把兩者做個比較,他就一定會變成相對聰明的人。

要是他固執地相信他二大爺,卻不願意親近人類千百年來積累下來的智慧,
或者一生中極少有機會聽說相悖的觀點,卻有著強烈的行動慾望,
那麼就他的人生來說,我列舉不出還有什麼比這更為危險的

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羅輯語音(2)-哲思-歷史和英雄

文章出處:歷史和英雄  作者:阿瑟•施萊辛格

俄國小說家托爾斯泰相信歷史決定論,
在他偉大的小說《戰爭與和平》裡,有一段非常有名的陳述。

托爾斯泰問道:
“為什麼在拿破崙戰爭中,有那麼多人泯滅了人性,
來回馳騁於歐洲大陸,屠殺自己的同類?”

托爾斯泰自己回答說:
“戰爭注定要發生,只因為它注定要發生。”所有先前的歷史預定了它。

至於領袖,托爾斯泰說:
“他們只不過是標籤,給結果一個名稱;正如標籤,他們和事件可能只有最小的關聯。
愈是偉大的領袖,很明顯地,他的每一行動愈是必然與命定的。”

托爾斯泰說:“領袖是歷史的奴隸。”


決定論有許多類型。但“人是歷史的奴隸”這一概念卻違反了人的天性。
嚴格的決定論廢止了人類自由的概念,
這概念假定“自由選擇”是我們一切言行和思想的基礎。
嚴格的決定論也廢止了人類責任的概念,
因為對於在定義上人們所無法控制的行為加以獎賞或懲罰,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依決定論的信條而行,必然產生矛盾。

再者,歷史也駁斥“個人對歷史毫無影響力”這一概念。


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一位英國政治家,在晚上十點半左右,穿越紐約公園大道,
不幸被汽車撞倒。後來他回憶道:“那一剎那,天旋地轉,整個人都嚇呆了!
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沒像蛋殼般被壓碎。”

十四個月後,一位美國政治家,在佛羅里達的邁阿密,
坐在一輛敞篷車裡,遭刺客狙擊,結果擊中他身邊的人。

那些相信個人對歷史毫無影響力的人不妨想一想,
如果康斯坦西諾的車子在一九三一年撞死了丘吉爾,
桑格諾的子彈在一九三二年射殺了富蘭克林·羅斯福,
接下來歷史的發展還會和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一樣嗎?

   又假如希特勒死於一九二三年的慕尼黑街頭暴動,現在的二十世紀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羅輯語音(2)-經濟-拉姆齊法則(Ramsey Rule)

文章出處:拉姆齊法則(Ramsey Rule)

政府向地產商徵稅,或者向購房者徵稅,兩者有區別嗎?
經濟學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兩者沒有任何區別。
不管政府規定稅賦是向哪一方徵收的,都不影響買賣雙方分擔稅負的比例。
這是拉姆齊法則(Ramsey Rule),任何接觸稅務問題的經濟學學生必學的內容

拉姆齊是說:
在食鹽的交易中,由於需求者好歹都得吃鹽,需求較缺乏彈性,
所以即使政府向供應者徵稅,稅負也必定會轉嫁給需求者;
而在青菜的交易中,由於供應者好歹都得把當天的青菜賣掉,供給較缺乏彈性,
所以即使政府向需求者徵稅,稅負也必定會轉嫁給供應者。

顯而易見,政府以打擊房地產高價為名而抽取的稅收,
並非無中生有、從天而降,而是供應者和需求者共同支付的——
只是較缺乏彈性的一方,支付的比例較大;較富有彈性的一方,支付的比例較小而已

2013年3月9日 星期六

羅輯語音(2)-哲思-咒罵是在辱罵靈魂

文章出處:咒罵是在辱罵靈魂

摘自《卡夫卡口述》

(《卡夫卡口述》由卡夫卡口述,他的弟子古斯塔夫·雅諾施記錄。)

一個熟人曾向我借過幾次小筆的錢,當我不再能藉給他錢時,
他就給我寫了一封粗暴的,充滿污言穢語的信。
自高自大的猴子,公牛,白痴,這是幾頂最小的帽子。

我把信給卡夫卡博士看,他好像拿一件危險品那樣,用指尖把它放到最遠的桌邊上。

他說:“咒罵是可怕的東西。對我來說,這封信就像一處冒煙的,發出刺鼻氣味,
讓人眼睛難受的火災現場。每一句罵人的話都是對人類最大的發明——語言的破壞。”

誰罵人,誰就在辱罵靈魂。咒罵就是謀殺仁慈,
但一個不會正確地斟酌字句的人也會犯這種謀殺行為,
因為說話就是斟酌並明確地加以區分。話語是生與死之間的抉擇。

我問“我是否讓律師給那個人寫封信?您如何看?”

卡夫卡使勁搖搖頭。 “不!那有什麼用?他反正不會考慮這種警告的。
即使他會這樣做,您也別理他。他心裡的公牛遲早會向他猛烈攻擊的。
一個人逃脫不了他放到世界上的妖魔。壞事總是從哪裡來回哪裡去。”

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羅輯語音(2)-外史-一個猶太“叛徒”的複雜背景

文章出處:一個猶太“叛徒”的複雜背景


面對弗拉維奧·約瑟夫斯,猶太人的心大概糾結到了極點。
兩千年來,他們沒有原諒過這個“猶奸”,但也無法繞過他輝煌的背影。

約瑟夫斯公元37年生於一個猶太祭司家族,
少年時還追隨一個宗教隱士在沙漠中過了3年修行生活。
他曾經被派往帝國的首都羅馬去營救被捕的猶太人,
他成功打通了尼祿皇帝的妻子,達成使命。
但也就是在這次行程中,約瑟夫斯目睹了羅馬文明的璀璨,從而在精神上成為了被征服者。
從羅馬返回耶路撒冷。當時的耶路撒冷處於反抗羅馬的瘋狂氣氛中,
激進派的戰爭狂熱擠走了不安的溫和派,
而這又讓這片土地更加陷入宗教潔癖帶來的排外情緒中,
激進派最終決定要玉石俱焚和羅馬人決一死戰。

約瑟夫斯認為與強大的羅馬作對只能帶來猶太文明的毀滅,因此反對發動戰爭,
但他還是因為熟悉羅馬被任命為軍隊的指揮官,與他崇敬的羅馬人沙場對陣。
歷史上經典的一幕出現在他戰敗之後。他與40名猶太長老被羅馬軍包圍在一個山洞裡。
約瑟夫斯希望投降,但其它人決定集體自殺殉教,
自殺的方式很獨特——抽籤,還不是抽籤決定自殺的順序,
而是後一個抽到籤的人殺死前一個抽到籤的人,直到最後一個人自殺。
據說通過精密的數學計算是有辦法成為最後剩下的那個人的,
這在後世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數學問題——約瑟夫斯問題。

但約瑟夫斯自己說他能成為倖存者,純屬是因運氣。總之,他和另一個人活到了最後。
然後,約瑟夫斯終於成功說服對方,兩個人走出山洞投降了。
投降後的約瑟夫斯,面對羅馬大軍的領袖維斯帕先拍了一個大大的馬屁:
你能成為羅馬帝國的皇帝。
於是,他被留在了維斯帕先的身邊,而沒有被作為猶太戰俘送到羅馬城獻捷。
並在此後羅馬人徹底摧毀耶路撒冷的戰爭中充當了羅馬人的信使,
反覆勸說自己激進的同胞選擇讓步,但每次失敗後他都會回到羅馬人的陣營中。
這場毀滅性的戰爭最終造成100多萬猶太人喪生。


後來呢?後來維斯帕先果然成為了羅馬帝國的皇帝,
而約瑟夫斯和皇帝的長子,也是後來的皇帝提圖斯結下了友誼。
他來到羅馬城,維斯帕先把自己家族的姓氏弗拉維奧賜給他,
他住進了維斯帕先以前的公寓,並接受提圖斯的生活補貼。

在優厚的生活環境中,約瑟夫斯用後半生做了一件事情:著猶太史。
他創作的《猶太古史》,記錄了由聖經創世紀到公元66年的猶太人歷史,
是猶太史上最重要的歷史著作之一。
而他早年完成的另一部著作《猶太戰記》則用冷靜的觀察視角,
記錄了那場毀滅自己同胞的戰爭。成為至今研究那段歷史無法迴避的最重要的第一手史料

約瑟夫斯背叛了猶太人,但後世2000年後,他仍然被人們稱為“著名的猶太歷史學家”。
 歷史就是這麼複雜。一個也許為了理性,為了文明的傳承而背叛了自己民族眼前利益的人,
一個也許是軟骨頭苟且偷生的人,我們到底應該如何評價他呢?

2000年過去了,後人仍然在糾結之中。糾結就糾結下去吧,
重要的是,我們不要急於給歷史帶上臉譜和面具,細節中的人性選擇往往不是非黑即白。


 日本女作家鹽也七生在她的長達15部的通史《羅馬人的故事》中這樣評價約瑟夫斯:
在人類社會上,就算是不同宗教、不同生活形態,不同種族,大家還是必須一起生活下去。
玉石俱焚的結果,也許能讓後世的人感動,但也不過是自我陶醉罷了。
而約瑟夫斯只不過是個當不成醉漢的猶太人而已。”

本文參考鹽也七生《羅馬人的故事》第8部,及維基百科相關辭條撰寫

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羅輯語音(2)-兩性-當女孩說「某某開車飆到200多碼,太帥了!」你會怎麼回應?

文章出處:當女孩說「某某開車飆到200多碼,太帥了!」你會怎麼回應?
作者:魔鬼諮詢師 推薦者:微友張志航


昨天我被學員問到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約會聊天時女孩說:「某某開車飆到200多碼,光改裝費就花了30萬,太帥了!」,
那麼應該如何回應?


我很快說出了自己的答案,但出於好奇心理,我還是把這個問題發到了自己的微博。
很快這條微博下面出現了近百條評論,並且大多數都表現出明顯的攻擊性,
在這裡先列舉一些不那麼暴力的:

1. 他真富有,我如果有那麼多錢,我寧願投資。

2. 他是靠自己賺來的錢的話就太酷了。

3. 他開車的時候載著你了?

4. 你需要惡補一下交通規則。

5. 不怕害出你大姨媽來啊。

6. 才200邁,開的是驢車吧。

7. 呃~呀~他一定很喜歡你這沒見過世面的樣子!改裝花30萬?
 這年頭隨便一個30萬的破車就輕鬆上200邁了。玩改裝?
 那得往百公里加速3秒以內使勁!國內團隊全白搭,
 可這30萬還不夠人國外技師搓澡修腳的呢!

8. 那一定十分刺激,不過我如果坐上去的話,我一定會懷疑自己的小命保不保得住。

9. 幹嘛要改裝,直接買輛三嘣子不就得了

10. …………
如此之多的預設立場出乎了我的預料。現在請大家試想一下,
如果對話中說到的「開車飆到200多碼」的「某某」其實也是個女孩,
那麼咱們還會有同樣的敵意嗎?
當然也可能有人說「飆到200多碼」是超速,超速就是不好,
但是請注意,人家沒說是在公路上開,難道不可以是在賽車場開改裝車嗎?

我之所以這麼較真,
其實是想討論這樣一個問題——那個真正引起我們不愉快的原因是什麼?


我認為,真正的原因不是超速200碼,不是揮霍30萬(有發燒友砸鍋賣鐵玩車的),
不是某某是個惡少,在這個話題中,真正會讓人產生強烈不快的原因由兩個事實構成— —
「正在約會的女孩表現出對別的男人的興趣」+「那個男人比我有錢」,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至於超速、至於揮霍、至於惡少,這都是為了釋放自己憤怒而尋找的道德藉口。
為什麼人的下意識會這樣?因為有一種認知會刺痛我們——
「她對別人有興趣是因為你自己失敗」。

這裡出現了兩個事實:
1,「她對那個男人有興趣」,這個事實會讓我不愉快;
2,「那個男人比我有錢」,這個事實也會讓我不愉快。
但如果把兩個事實聯繫起來——
「因為那個男人比我有錢,所以她對那個男人有興趣。」
這時候我的負面情緒會翻倍!甚至強烈到我不能去面對的程度。

再進一步分析,
如果女孩是對一個騎三輪車的中年大叔有興趣的話,難道我們的痛苦就會小一些嗎?
其實也不一定,因為我們可以從其他方面找到自己跟中年大叔的劣勢,
比如大叔性經驗豐富活兒好,所以對這種心理更深入的解釋是:
當我們被負面情緒控制時,我們自己會再去尋找更多負面的事實,
然後把負面事實再建立因果關係,我們的負面情緒則會像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

這種心理在生活中還有另外一個常見情況,
就是當老婆聽說老公有了外遇,往往都忍不住想知道小三到底長啥樣,
可是一旦知道了,
不管是小三長得比自己漂亮,還是小三長得沒自己漂亮,老婆的痛苦都會加倍,
原因就在於老婆們把自己的不幸,跟那個女人建立了更密切的因果關係。
但是客觀地說,老公跟老婆淡漠這件事,和老公喜歡別的女人這件事,並不是特別有關係。

當我們受到刺激產生了不愉快的體驗之後,通常會直接把情緒投向外界,
並且利用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進行攻擊報復(這時候道德是最方便的旗幟)。
在這個過程中,我保護的本能會讓我們迴避對情緒本身的認識,
也就是說,我們在感受到負面情緒的同時,
我們卻又不願去面對和分析情緒,而是直接把情緒捆成一個炸藥包扔向外界。

再回到這個例子,
當我跟一個女孩約會,
聽到她說「某某開車飆到200多碼,光改裝費就花了30萬,太帥了!」時,
作為男人我當然不會開心,因為這個「某某」多半也是個男人,
我跟你約會時,你表現出對另一個男人的興趣,這怎麼可能讓我高興呢?
但理性地說,不愉快也就僅此而已,
至於我沒某某有錢,這雖然也是事實,但不能說與女孩對某某有興趣有絕對關聯。
她對他有興趣可能是因為某某比我有錢,
也可能是因為某某比我重情(沒有理由認為開200碼車的男人都是無情的漢子),
真實的因果關係其實很難進行主觀認定。
下意識往往不顧這些,只要能夠找到因果關係,
管它是什麼都可以,因為下意識的目的是為了把壓抑的負面情緒爆發出來

順著這種下意識動機,如果我認定了——「她對別人有興趣是因為那個人比我有錢」,
那麼進一步又很可能得出一個更負面的結論——「我很失敗」。
很多時候,悲劇往往源於那些我們不能坦然面對,但在內心深處卻又相信的東西
這正是有些人動輒對外界的刺激表現出強烈攻擊性的原因,
並且這些攻擊性往往會打著道德或者主義的大旗,
但本質上,過激的反應往往都是源於內心的不強大

常見的道德旗幟:
1 她對某某有興趣是因為——她膚淺虛榮
2 她對某某有興趣是因為——某某是專門玩弄女孩的惡少
3 她對某某有興趣是因為——世風時下
其實在這個對話中,唯一引發不愉快的客觀原因就是一點:
在約會時她表現出對別的男人的興趣,雖然小女孩可能是有口無心,但至少這不太禮貌。
我看到有少部分網友這樣回复:
1 感覺怎麼樣?會不會噁心頭暈,刺激嗎?有機會我想試一次。
2好酷,我也想坐。

這樣的回覆雖然大度,但從約會技術層面而言,又太過老好人了。
畢竟對於缺乏禮貌的行為,按照平等原則,我們有必要給予適當回敬
這就像在約會的時候,
如果男人不停地打量周圍的美女,那麼正跟他約會的女孩應該有所表示,
比如輕描淡寫地問一句「這裡的美女是不是很多啊?」,
原則是就事論事即可,沒必要上綱上線。

所以在這個案例中,我當時的回復是——「這樣的帥哥周圍一定圍著很多女孩子吧?」,
原則是:按照她剛剛所說的事實,推理出一個合理的,且讓她有點兒尷尬的事實即可


通過這個案例還可以看出,都有這樣一個共性,
對於有自信的領域,就容易做到就事論事,因為事實並不會令他有強烈的不愉快
對於沒自信的領域,就容易上綱上線,因為需要一些抽象的東西來保護自己
某些極端的情況下,負面情緒甚至還會轉化為攻擊行為,
而在日常生活中,言語的暴力則隨處可見,下面我再貼上一些微博裡的其他評論

1. 我覺得像這樣的帥哥已經很少了,能讓你遇見了真是奇蹟,
 因為現在的帥哥能做到這樣的無外乎兩種:一種是飆死在車上,一種是爽死在床上。
2. 估計改天要買束花放它前面的地上了。
3. 但是他現在因為輪姦進去了。
4. 花那個錢找死,費勁不費勁! 5塊錢一包耗子藥分分鐘搞定!
5. 帥有個屁用,200碼撞下來連臉都木有了。
6. 某某出車禍被撞飛200碼,光清理殘骸就用了30天,酷斃了!
7. 這女孩是被輪奸的那個嗎?
8. 這算啥,我一上床就200分鐘,光加固床腿就花了30萬,太爽了,要不要試試
  ……

平心而論,看到這些語言我會有種不寒而慄的感覺,
一個不能清醒認識自我的人如果再遇到一些特殊情況,那將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

追女孩這件事常常也是人性暴露的時候,
所以控制情緒、調整心態往往比方法技巧更加重要。
高手跟菜鳥的區別也在於此,
菜鳥認為事事都該有前因後果,總想著自己要做點什麼來改變現狀;
而高手則懂得見機行事,在時機不到之時,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生活中總歸會存在著很多正面的事實和負面的事實,
當我們面臨困境,如果再把各種負面的事實之間都建立因果關係時,
往往就容易變得悲觀沮喪(比如我單身+我窮+我醜);

反之當身處順境之時,如果再把對各種正面的事實都建立因果關係,
往往又容易變得驕傲自大(比如我滿分+我勤奮+我運氣)。

所以古往今來,
那些智慧的人往往願意以無常的態度來看待生活的起起落落,
他們會看中事實,會就事論事,但不會輕易去建立因果關係,
這樣也就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不會大喜大悲。
反之,那些脆弱的人在被情緒左右的時候,
甚至還會主動去尋找相應的事實,結果不是進一步作踐自己就是死磕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