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得到-創新-創意是怎麼來的?我偷我有理!

文章出處:創意是怎麼來的?我偷我有理!

感想:最喜歡波伏娃的那段話: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原創,
   創意的過程就像搭積木,知識就是積木塊,
   你的積木越豐富,搭出來的東西就越有趣。




創意是怎麼來的?有創意的人是天生腦子裡比你多根弦嗎?
最近,快公司發表了一篇文章,很多大牛級別的作家、藝術家和科學家都說,
創意都是偷來的,就是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之間建立連接。

喬布斯說,自己只是善於把自己的經驗聯繫起來,合成新東西
他在大學裡學過美術字,後來去印度靈修,做過很多看上去“沒用”的事,
但這些經歷最後都成了他的創意來源。

《第二性》的作者波伏娃的方法是海量閱讀,然後抽取、組合
她認為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原創,
創意的過程就像搭積木,知識就是積木塊,你的積木越豐富,搭出來的東西就越有趣

藝術家克萊恩寫了本書,書名就叫《像藝術家一樣偷竊》。
他認為,所有誠實的藝術家被問到創意是怎麼來的時候,都這麼說:我是偷來的。

科學領域也一樣。劍橋大學教授貝弗里奇說,
成功的科學家,一般興趣都很廣泛,
他們善於在看似不可能的知識點之間建立聯繫,這就是創造力。

文章最後的建議是,要提高創造力,
就多積累知識,多記下奇思妙想,擴展和連接是靈感的最重要來源。


本文源自:論“我偷我有理”如何成立!
撰稿:陳軼男
來源:得到

❤得到-哲思-這個世界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

文章出處:這個世界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


教育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呢?
最近,《IT時代網》登了職業規劃師古典的演講,他講了個愛因斯坦的故事,非常有啟發。

上世紀60年代,有個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得到了一次採訪愛因斯坦的機會。
這可是採訪世界上最智慧的科學家,這個學生花了很長時間思考該怎麼提問。

採訪那天,他向愛因斯坦拋出了精心準備的這個問題:
“作為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你覺得什麼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科學問題?
我不要你有答案,我只想知道問題本身。 ”

愛因斯坦認真想了整整15分鐘,然後對學生說:
“我覺得最重要的科學問題是,這個世界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

學生很奇怪說:“這不是一個哲學問題嗎?”

愛因斯坦說:
“不,這是個科學問題,
 因為如果一個科學家相信這個世界是邪惡的,
 他會用一生去發明武器、創造壁壘,把人隔得越來越遠。
 但如果一個科學家相信這個世界是善良的,
 他會用一生去創造連接,把人連得越來越緊密。”

學生知道,他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後來,這個學生成了互聯網的創始人之一。

其實教育也一樣。教育最重要的問題,
不是技術,也不是未來你有什麼能力,而是你對未來的信心是什麼。
如果家長、老師相信未來是好的,他就會讓孩子去創造可能,去嘗試更多,去體驗精彩。
相反,如果家長、老師相信未來是不安全的,
就會教孩子保護自己,死讀書,找份安穩的工作,做個老實平庸的人

所以說,你內心裡對未來的判斷,這才是最重要的原問題

本文源自:未來30年孩子所面臨的職業世界會是怎樣的
撰稿:葉小琪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得到-讀書-當學霸有妙招,混搭學習效率高

文章出處:當學霸有妙招,混搭學習效率高


彈鋼琴這麼複雜,該怎麼學?
一般觀念認為,像彈鋼琴、打網球這種複雜的學習,
需要把步驟拆解開循序漸進,鞏固好一步再學一步。
但最近環球科學雜誌發了篇文章,顛覆了這種認識,文章說,
循序漸進的學效能低,好幾個環節交叉著學更高效


什麼叫交叉著學?
就是學鋼琴的時候交叉學習音節、和弦和琶音;
學網球的時候同時學習正手擊球、反手擊球和截擊,
這個結論在籃球、棒球等體育領域都驗證過。
另外,如果都學三種羽毛球的發球方法,
一組是三種同時交叉學,一組是一種一種學,交叉學的效果明顯好。

那代數幾何這樣的學習是不是也可以這麼學呢?
美國一位教授在校園裡實踐了以後發現,代數幾何同樣管用,
用交叉學習法比傳統學習法成績高一大截。

為什麼交叉學習會更好?
因為交叉學習的時候,每次學的東西都不一樣,
你的大腦沒法“偷懶”,這激發大腦去找更好的對策;
每次知識點雖然不同,但都有內在聯繫,也強化了大腦的聯想記憶,所以學得更快

所以學霸們,別再死磕一個知識點了,試試混搭著學吧。


本文源自:不要死練一種技能了,混搭學習效率才高
撰稿:羅小蔓
來源:得到

得到-表達-只需5步,教你講個好故事

文章出處:只需5步,教你講個好故事


耐克公司有個職位,你大概沒聽說過,叫首席故事講述官,就是專門負責激勵員工的。
講故事對公司來說太重要了,創業招人才,你需要講故事談願景吧?
公司遇到大事,比如合併重組,你得讓大家知道未來藍圖吧。
遇到困難了,你也得講故事,讓大家和你共渡難關吧?但故事應該怎麼講呢?
最近,《快公司》採訪了一位專業的“故事講述官”,告訴你掌握哪5步,就能把故事講好。

第一、故事必須要真實
即便故事是對未來的願景,你也要找出未來和現實之間的距離,
然後告訴大家怎麼做才能實現它;

第二、多用“你”這個詞。一般領導說​​話,都喜歡用“我們怎麼怎麼”,“顧客怎麼怎麼”,
但在講故事的時候,要心存聽眾,多用“你”、“你們”,才能讓員工覺得故事和他們息息相關。

第三、少用理性,多走心。在大腦分佈裡,情感和決策是一個腦區,
這就是為什麼演講大師都談情懷,因為情感腦影響人的決策。
所以,你的目標不能光是硬邦邦的數字,而是對用戶生活的影響和改變。

第四、故事越簡單越好
其實全世界的故事就那麼幾種類型,
人和人的對抗、人和自然的對抗、遇到挫折的奮起等等。
講故事只要抓住主線、找到事實,再傾注進去合適的情感,就基本成功了。

第五、找個小說家和你一起完成故事的準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方法。

所以,如果你需要講故事,不妨試試這幾種方法,沒準可以幫你解決大問題。


本文源自:好公司急需小說家,這是真的?
撰稿:陳軼男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得到-醫健-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醫院?

文章出處:為什麼古代沒有醫院?


主旨:
古代醫院不普及的原因有二
(1)懷疑醫生專業,喜歡換醫生(不太容易定點經營);
(2)是醫生之間的保密風氣很嚴重(留一手,醫術不容易傳承與進步)

而外國,由於宗教因素,人相信因為有罪過,神才讓你得病,
而醫院是教會開的,所以在神權的保護下,醫生就是權威。




我們知道,中世紀, 醫院在歐洲教會發展起來,而同一時期,醫院卻無法在中國發展。
最近,歷史學者於賡哲發表了一篇文章,他認為,
醫院之所以沒能在中國古代發展起來,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是中國古代的醫生,在醫患關係中很被動;二是醫生之間的保密風氣很嚴重


首先,在醫患關係中,中國古代醫生是被動的。
比如說,病人看病時會刁難醫生,故意不告訴醫生病情,
而是先讓醫生診脈,說對了病情才讓醫生治療,說錯了就換別的醫生
《金瓶梅》裡就講過古人經常換醫生的事兒。
而且,中國古代醫生的收入都來自病人,所以在看病時就要遷就病人。
反觀中世紀的歐洲,人們都認為,因為人有罪過,神才讓你得病,而醫院是教會開的,
所以在神權的保護下,醫生就是權威。
教會還為醫院提供經費,醫生的收入有保障,醫院就發展起來了。

另外,中國古代醫生之間的密風氣很嚴重。為啥要保密?
因為中國古代是病人挑醫生,醫生要有獨門絕招,才能立足
比如說,有些很普通的藥方,為了保密,被故意寫成很玄的藥名
醫生之間甚至還互相迫害,名醫扁鵲就是被一位秦國太醫僱人殺害的。
這種風氣下,很難產生現代醫學的分工協作。

所以說,由於被動的醫患關係和醫生之間的保密風氣,醫院沒能在中國古代發展起來。


本文源自:中國古代的醫院為何曇花一現
撰稿:劉楊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得到-創新-猶太人戒律多,為何創造力更強

文章出處:猶太人戒律多,為何創造力更強
感想:觀點有趣,好像在不廢除戒律之下,找開緣之合理解釋,另類思考。




大家都知道,猶太人是戒律最多的民族,
那戒律是否把他們變成了一群拘謹嚴肅、自我設限的人呢?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云也退最近寫了一篇文章,
他發現,猶太人敬畏戒律,卻不是無條件地遵守;他們一邊相信一邊懷疑
不斷用新的解​​釋,來界定戒律的適用範圍。
這樣的調整不僅沒有削弱戒律的權威,反而加固了信仰


舉個例子,猶太戒律要求,從周五日落到週六日落,24小時,必須休息,不能做任何事。
如果恰巧這時,碰到一個孩子被反鎖在房裡,你可不可以撬鎖呢?
專門負責解釋猶太教義的拉比說,可以。
因為制定戒律的目的,正是讓我們不要陷入危險啊,不要迂腐耽誤救人
拉比的解釋其實強化了戒律權威。

猶太教有非常嚴格的飲食律令,比如不能吃豬肉。但是孕婦萬一突然想吃豬肉怎麼辦?
拉比說,這個也可以滿足。但要有個過程:
煮一鍋肉,先讓孕婦拿吸管喝肉湯。喝了還不滿足,才讓她吃豬肉。
你看,這解釋看起來充滿靈活性,其實又非常鑽牛角尖,
反過來也是對戒律權威的一種強化。

所以,戒律的邊界在哪?什麼情況下可以違反?如何違反?
思考這些問題,反而更能強化戒律的權威。
正是這份珍貴的迂腐,讓猶太人保全了信仰,也造就了他們舉世無雙的懷疑精神。


本文源自:珍貴的迂腐
撰稿:楊晴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得到-哲思-錢是人類最成功的一個想像

文章出處:錢是人類最成功的一個想像


最近《人類簡史》的作者做客TED演講,提出了一個牛觀點,
他說,人類之所以比其他動物厲害那麼多,是因為人類發明了雙重世界
人類不僅生活在客觀世界中,還生活在想像的世界中。

那什麼是想像的世界呢?就是由虛構的東西組成的世界。
比如說宗教,就是想像出來的,現實世界裡沒有上帝,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
但是大家都相信有這些東西的存在,就能一起建教堂,每週做禮拜。

在政治領域也是這樣,所謂國家啊、權利啊,
都不是客觀存在的,看不到摸不著,但是大家都相信有這個東西存在,所以就聚在一起,
成了一個國家的人,還一起選舉國家領袖。

經濟領域也是啊,公司是什麼呢?是那些桌子椅子電腦嗎?還是牆上的LOGO?
公司也是虛構的概念。像谷歌、麥當勞這樣的企業,
其實都是編了個故事,讓大家相信,然後把大家聚在一起去賺錢。

說到錢,單拿那張紙來說,根本沒啥價值,
但這張紙加上了人類共同的想像,就不得了了,
大家可以拿它去超市換東西,甚至可以為它殺人放火。
可以說,錢是人類最成功的一個想像。

所以,人類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一起創造了一個想像世界,
而且讓這個想像世界,去主導客觀世界。
現在,客觀世界的東西能不能繼續存在,都取決於國家、公司這樣虛構概念的一個決定。


本文源自:尤瓦爾·赫拉利【TED】人類的崛起
撰稿:林楊攀
來源:得到

❤得到-風俗-親家母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

文章出處:親家母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
感想:我原以為蓋頭的用途就像擄人勒索一樣,把頭罩住,怕人認路跑回家,嘻嘻。


生活裡我們常常用到符號,比如地上畫個腳,就是指示方向,
腳型符號最早發現在古希臘,是用來指示妓院怎麼走的,現在更抽象,變成箭頭了
最近有本新書叫《趣味符號學》,就是研究符號背後的意義。

比如說,為啥在婚禮上新娘要蓋頭呢?
咱新東西都有包裝啊,蓋頭就是新娘的“包裝”,蓋頭一掀,新娘就不新了。
所以,這個蓋頭,就是“新”的符號。

再比如,有的地方,都管對方的父母叫親家公、親家母,為啥呢?
就是因為不夠親,所以要叫得親,越是意義不存在,就越需要符號的強化

另外他還提到一個觀點,說每個時代的符號是不同的。比如說身體符號,今天人喜歡啥?
小鮮肉。但往前推,古代人喜歡的是肌肉男。那原始人呢?
你一定想不到,是大肚婆,也就是孕婦。為啥呢?
原始社會最重要的當然是傳宗接代,
所以你看那些出土文物上,大肚子特別多,生殖崇拜嘛。
到了古代社會,天天打仗爭地盤,所以猛男吃香,
像中國的關公啊,西方的宙斯啊,都是肌肉男。
今天是消費社會,生產力過剩,男性越來越成為配角,所以才流行小鮮肉。

那符號有啥用啊?
比如說你去買花,用英文報紙給你包上,你會覺得挺上檔次,
但要是換成中文報紙,這兒寫著哪兒開會,那兒寫著哪兒撞了車,你肯定覺得很low。
為什麼呢,英文你看不懂,就是一種洋氣的符號,中文你全明白,就是極大的信息干擾。

所以你看,符號看似枯燥,其實挺有意思的。


本文源自:人人都是符號學家
撰稿:劉楊
來源:得到

❤得到-邏輯-李叫獸:如何做一個理智人?

文章出處:李叫獸:如何做一個理智人?


微信上的大V“李叫獸”,最近一篇文章被熱傳,他的核心觀點是:
我們應該承認直覺的缺陷,用證據和知識去校准直覺,成為一個“理智人”。

直覺怎麼會受到情緒的干擾呢?
舉個例子,大家應該都同意:投資,必須高收益率、低風險。
如果這個時候問你:你能夠接受一個收益率是負的70%,同時風險比股市還要大的投資嗎?

不能接受吧?但彩票就是這樣的啊。彩票的風險大得嚇人,投100元平均只能拿回30元。
既然如此,為什麼那麼多人還去買彩票呢?
因為巨額獎金的情緒效應會影響你,你對投資風險和收益的判斷自然受影響了。

這種大腦直覺上的缺陷,就需要我們用證據和知識來校準。什麼是理智人?
理智人就是能做到“即使我覺得它是對的,我也能相信它是錯的”

比如,你看到一個紅色的東西,但是所有證據都證明它其實是綠色的。
作為理智人,你就要放棄自己的“眼見為實”,相信它就是綠色的。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假設你過去十幾年都相信“星座”,現在又看到大量科學證據,證明星座是錯的,你怎麼做?
如果你是理智人,你會選擇相信證據。

你看,在這個信息氾濫的時代,那些看似有道理,但是卻蠱惑人心的信息會越來越多。
在你決定相信它們之前,不妨先抽自己一個嘴巴子,
意識到大腦直覺的缺陷,學會用證據和知識去校準自己


本文源自:如何識別人群中的理智人
撰稿:李贇鐸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得到-生物-為什麼動物的瞳孔有不同形狀?

文章出處:為什麼動物的瞳孔有不同形狀?


不知道你在平時注意過沒有,不同的動物,它們的瞳孔長的是不一樣的。
不是所有動物的瞳孔都和我們一樣是圓的。有的是橫條的,還有的是豎條的。
最近,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
動物的瞳孔形狀和它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比如,如果你在生態系統裡面是被捕食者
比如山羊、斑馬這些食草動物甚麼的。你的瞳孔一般是一個橫條。為什麼呢?
因為瞳孔橫向距離大,看的範圍廣啊,
作為一個被捕食者,你就能更好地觀察到四周的情況啊。

再比如,如果你在生態系統裡面屬於夜間捕食者,比如鱷魚、壁虎啥的。
你的瞳孔一般是一個豎條,因為這樣你更容易聚焦獵物啊。

那什麼動物跟咱們人一樣都是圓瞳孔呢?
研究發現,白天活動的主動捕食者,比如獵豹這樣的,就是圓瞳孔
這一類生物在生態系統中是處在比較高的位置的,屬於非常強力的捕食者。

所以你看,你的瞳孔什麼形狀,和在生態系統中間的地位是很有關係的。


本文源自:為什麼動物的瞳孔有不同形狀
撰稿:李贇鐸

❤得到-史學-讀歷史要做到一問三不知

文章出處:得到-史學-讀歷史要做到一問三不知

不只歷史,面對所有的事,
正反兩邊意見都要了解,有利不利證據都要保留。
無意、無必、無固、無我。




好多人都愛讀歷史,歷史故事波瀾壯闊,勾心鬥角,那叫一個爽啊!
但是這真的叫讀歷史嗎?同人於野最近在一篇文章裡提到,
真正讀歷史的人,要做到“一問三不知”。

就是不知善惡,不知對錯,不知真假

比如啊,你要是拿《封神演義》當歷史,你覺得周文王好的不得了,而商紂王壞得不得了;
但你要是讀《史記》,你會發現周文王也許不像小說裡說的那麼好;
你要是讀了《淮南子》、《孟子》,你會發現商紂王也不像小說裡說的那麼壞;
等你再讀完《左傳》,《尚書》,你很有可能發現周文王和商紂王,
這兩個人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還真不好說。這就叫“不知道善惡”。

那啥叫不知道對錯呢?比如說八股文考試,
人們都會說,八股文限制了人的思想,不是個好事。
但八股也有積極的一面啊,統一標準恰恰確保了考試公平啊。這就叫不知道對錯。

那啥叫不知道真假呢?
你拿“九一八事變”張學良不抵抗這個事來說吧,
原來教科書上都說是蔣介石命令張學良不抵抗,覺得是蓋棺定論的事實。
但國防大學的金一南最近說,張學良在東北有很大的自治權,
換句話說,張學良和蔣介石不是職業經理人和老闆的關係,而是合夥人的關係。
張學良晚年自己也承認,不抵抗的命令是他下的,不是聽中央的命令。
他當時以為,日本在東北搗蛋,又不是第一次了,
每次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讓他們找到藉口就是了,
沒想到這次日本玩真的,最後大意失東北。
這些版本哪個是真,哪個是假,你不能偏聽偏信。這就叫不知道真假。

所以,不知道善惡,不知道對錯,不知道真假,一問三不知,才是歷史真專家啊。


本文源自:讀歷史要做到一問三不知
撰稿:李贇鐸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得到-讀書-聽成功故事?不如研究失敗案例

文章出處:聽成功故事?不如研究失敗案例
主旨:
人有「自利性偏差」,把想效法的偶像形容得太神(忽略事實),
卻把自底貶低得太差,為失敗找理由。
與其看誇張的例子,不如研究失敗案例。


很多人喜歡聽別人講成功故事,從中學到成功經驗,但最近暢銷書作家李笑來提醒大家,
這些成功故事很可能會誇大扭曲事實,這就是“自利性偏差”。

那什麼叫“自利性偏差”呢?
比如說,幾乎所有人在講自己成功過程的時候,都有意無意誇大自己曾經多慘多困難,
因為起點越低,成功的難度就越高,也就越容易讓人佩服,這是虛榮心帶來的自利性偏差。

再比如,每個人有意無意都有保護既得利益的心態。
誇大成功的難度,其實是一種潛在的“恐嚇”,這和“欲練神功,必先自宮”一樣,
相當於告訴大家,成功是很難的,不要輕易嘗試。這是自我保護帶來的自利性偏差。

而且,聽成功故事的人同樣也會有偏差啊。
很多人在潛意識裡,都希望成功的人是付出巨大代價的,
因為這樣才能解釋他們自己的“不成功”,從而獲得心理安慰。這也是一種自利性偏差。

你看,無論是講的人還是聽的人,都容易扭曲成功事實。
所以,李笑來提了一個很實用的建議:與其聽所謂的成功故事,不如去研究失敗案例。
因為失敗的原因容易被查實,失敗人也比成功的多,你更容易獲得真實有價值的經驗。


本文源自:把時間當朋友
撰稿:林楊攀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得到-外史-黑人一定是黑色皮膚的嗎?

文章出處:黑人一定是黑色皮膚的嗎?


很多人上學的時候都學過,
生物學家曾把全世界的人分成四大人種: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和棕色人種。
最近,單向街的公號發了篇文章,一位人類學家認為,
所謂人種只是社會意識形態的區分,不僅定義模糊,而且容易導致歧視和不平等。

他舉了美國和巴西的例子,這兩個國家都是多種族國家,混血很普遍,
但他們對於“黑人”的界定方法完全不一樣。

美國是根據血統來界定人種的,但巴西是按照膚色長相來定的。
在美國,白人和黑人生的小孩,不管孩子長得像誰,都算是黑人。
在巴西就不是這樣了,如果黑人和白人夫婦生了四個孩子,
膚色深淺不同,那麼這些孩子就有可能被分成四個不同人種。

再舉個例子,《越獄》的男主角米勒——就是​​我們熟悉的米帥,
按照美國標準,他就是個黑人,因為他有非洲血統。但在巴西,他就是個典型的白人。
那麼問題來了,米帥這樣白皮膚的“美國黑人”,到了巴西還是黑人嗎?
如果巴西人和美國人結婚了,生的孩子又要按哪國的標準來劃分種族呢?

所以,人種的區分根本就是社會意識形態強加的概念,
不僅定義模糊,還容易導致歧視和不平等,在全球化的今天早就應該擯棄了。


本文源自:混血、審美、種族認知,顛覆你對於人種的所有想法
撰稿:林楊攀
來源:得到

❤得到-企管-傅盛:領導者的核心能力是什麼

文章出處:傅盛:領導者的核心能力是什麼

重點在於,開放式問題轉換成封閉式問題,把戰略性問題轉換成戰術性問題。


跟大家分享一篇這兩天在財經圈里傳得特火的一篇演講。
演講人是獵豹移動的CEO傅盛,他分享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思考,
那就是,領導者最重要的能力,
是把開放式問題轉換成封閉式問題,把戰略性問題轉換成戰術性問題
他用了3個例子來說明他的思考。

第一個是原子彈的例子。咱們都知道中國人從造原子彈到氫彈,
只花了幾年時間,比美國人、蘇聯人都快多了,好像我們比他們都牛,
但其實,人家比我們牛多了,為什麼呢?
沒有造出原子彈前,人家面對的是開放性問題,
能不能做成、怎麼才能做成,都是不知道的,必須來回摸索。
等人家成功了,我們再做就變成了封閉性問題。
這兩者的難度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完全是不一樣的。

第二個是愛因斯坦的例子。相對論那麼複雜,愛因斯坦怎麼發現的呢?
他只把注意力聚焦到一個想像上:如果能跟著一束光旅行,他會看到什麼?
由這個場景,他不斷在大腦裡逆向化思考,最終得出了相對論。
你看,當一個開放的問題,變成非常具體的問題,可以使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有巨大提升


傅盛舉的第三個例子是他和周鴻禕的例子。
雷軍曾經問他,360安全衛士能做成,周鴻禕和他的功勞誰更大,
我們都知道傅盛是360安全衛士的操盤手。
傅盛說,周鴻禕功勞大,因為安全這個方向是周鴻禕拍板定的,方向一定,
傅盛面對的就是一個封閉性問題:
怎麼做出一款免費的安全軟件。問題是收斂的,又給你資源,後面機會來了,它變得很大。
但前面方向的重要性,遠大於後來的很多努力。

所以你看,滴滴打車不說要做最好的打車軟件,而是「叫車5分鐘內幫你搞定」。
小米的目標不是做百年企業,而是“一年賣一億台手機”。
中國那麼大那麼複雜,鄧小平就說了一句話:「發展才是硬道理」。
這些目標沒那麼有情懷,但它讓複雜問題變得有解,而有解,恰恰是最重要一件事情

所以,
把開放式問題轉換成封閉式問題,把戰略性問題轉換成戰術性問題,
是領導者最重要的核心能力。


本文源自:如何當好一個創業公司CEO
撰稿:曾捷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

得到-商業-中央空調是男的?

文章出處:中央空調是男的?


最近,紐約時報有篇文章很有意思,叫《中央空調是男的》,
它說了一個挺深刻的道理,那就是:
制訂標準看似隨意,又很重要,因為一旦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就很難再改變了

舉個例子。為什麼很多女生在寫字樓裡都覺得空調很冷啊?
那是因為空調的恆溫裝置是被電腦控制,而電腦的算法由一個叫“熱舒適方程”決定,
這個方程當年是按70公斤的40歲男性填入的數值。
既然中央空調是個男的,女生當然會覺得冷了。

比如為什麼電腦的鍵盤是用現在這樣毫無邏輯的方式排列,而不是順序排列的呢?
原來電腦是參照了打字機的鍵盤佈局。當年打字機製造工藝不過關,
一打快的時候,字母的擊鎚就容易卡在一起。所以有人想辦法,
常用的按鍵放在外邊,不常用的放在中間,本意是為了減慢打字的速度。
結果大家習慣了,就自然沿用到今天的電腦鍵盤上了。


再比如火箭的寬度是怎麼定下來的?
因為火箭只能用火車運,所以鐵軌的寬度決定了火箭的寬度。
鐵軌的寬度又參照了電車軌道的寬度。電車的軌道寬度是用馬車的輪距來做標準的。
那馬車的輪距誰決定的呢?是並排拉車的兩匹馬 屁股的寬度決定的。
你看,過去馬屁股的寬度,決定了今天火箭的寬度


所以,制訂標準是多重要的事,一旦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以後,就很難再改變了。


本文源自:為什麼你在辦公室覺得冷:“因為中央空調是男的!”
撰稿:蕾蕾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得到-中史-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

文章出處: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
我認為是一家之言


中法戰爭是近代史上一次很奇怪的戰爭。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上幾乎都這麼寫:
中國軍隊英勇戰鬥,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但卻主動停戰求和,
最後竟然簽署了屈辱的《中法新約》,把越南讓給了法國,
造成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的局面。歷史果然如此嗎?
最近,歷史作者郭曄旻寫文章說,停戰是清政府理性判斷的最佳選擇。

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先看中法戰爭中最關鍵戰役,鎮南關大捷。
清軍雖然獲得大勝,但其實只消滅了法軍一千多人。
之後,清軍只剩1萬多人,法軍增兵2萬多人,1打2,怎麼打?
而且,清朝連年賠款,國庫空虛,軍餉都發不了,
法國則撥款1.5億法郎支援前線,從財力上看,清軍打不下去了。

另外,清朝和法國打仗,主要是為了保護藩屬國越南。
但越南朝廷是親法的,開始時宣布中立,
後來乾脆和法國簽了合約,公開宣布接受法國保護,當眾砸了清朝賜的玉璽,
甚至反過來幫法國打清軍,你說這仗再打,是不是就師出無名了?

第三,法國用了一招“圍魏救趙”的策略,法國海軍佔領了台灣澎湖,
清政府必須二選一,保越南還是保台灣?
最後作為交換,法國從台灣撤了兵,清朝從越南撤兵,清政府算是保持了領土完整。

所以,清政府趁著一場胜利提出停戰,既沒割地賠款,
也趕走了台灣的法軍,其實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本文源自:《中法新約》簽約130週年:中法戰爭果真是“不敗而敗”?
撰稿:饒健
來源:得到

得到-行銷-廣告吸引人,但為啥就沒人買?

文章出處:廣告吸引人,但為啥就沒人買?


為什麼很多營銷推廣做的很吸引人,最後卻沒人買?
前幾天李叫獸發文章說,這是因為你僅僅解決了消費者的“興趣問題”,
卻沒有解決他們的風險問題。

什麼意思呢?拿小米手機來說,為什麼開始的時候喊“為發燒而生”呢?
因為顧客可能害怕買國產手機“沒面子”,小米打這個“發燒”牌,用戶就可以告訴自己:
我買小米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因為我是發燒友。”

再比如,零度可樂曾經宣傳喝零度能減肥,
但造成了一種聯想:誰喝零度,誰就是胖子。
這會打擊很多人的社交自信,尤其是胖子,宣傳效果就很差。
後來零度的廣告從關注瘦身之前的問題,轉為關注瘦身之後的收穫,
改打健康牌,一下就消除了這種社交風險。

還有,網上買鞋子,
很多人都會擔心萬一尺碼不合適,寄回去換太耽誤時間,這就是時間風險。
鞋子電商美捷步就承諾,你買一雙鞋,我會發三雙不同尺碼的過來,你留下最合適的,
免費退掉其它兩雙,這樣就把消費者的時間風險消除了。

你看,廣告文案寫的漂亮沒有用,
除了解決消費者的“興趣問題”,更要關注他們可能的風險問題。


本文源自:為什麼廣告吸引人,最後卻沒買?
撰稿:王海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得到-醫健-“少吃多餐”真的會瘦嗎?

文章出處:“少吃多餐”真的會瘦嗎?
我採懷疑的態度,他有考慮到"膽"的健康因素嗎?


姑娘們總是說,每頓飯少吃點、一天多吃幾頓,這樣既不容易餓,又保持身材。
問題是,“少吃多餐”真的科學嗎?
最近,哈佛醫學院的一個博士後發表研究說,同樣多的食物,少吃多餐並不會更健康,
相反,集中飲食才更健康。

他們把老鼠分成兩組,餵的食物量完全一樣,注意,餵的食物量完全一樣啊,
但開飯時間不同,一組是24小時想吃就吃,另一組是每天只集中餵一次。
一段時間後,想吃就吃的老鼠更胖,得病更多。
只餵一次的老鼠身材更苗條,得病更少。
研究人員認為,想吃就吃的老鼠成天毫無壓力,
而只餵一次的老鼠每天處在飢餓和等待中,
它們神​​經系統的活躍程度不同,進而影響了身體代謝。

這個結論在人身上是不是成立呢?
大家都知道,穆斯林每年有齋月,齋月里白天不能吃飯,只能晚上吃一頓。
科學家找了三十多個穆斯林志願者,記錄了他們齋月前後的生理指標。
結果發現,志願者們齋月裡只吃一頓,
吃進去的熱量比一日三餐的時候多了,但體重、血脂卻全部明顯降低。

你看,少吃多餐未必更健康,因為飢餓感其實可以促進身體代謝,
所以集中吃、同時少吃一點,也許是更加科學的方法。

本文源自:少食多餐靠譜嗎?科學怎麼說
撰稿:孫小婧
來源:得到

❤得到-中史-歷史上的諸葛亮真有那麼神嗎?

文章出處歷史上的諸葛亮真有那麼神嗎?


過去,我們總認為諸葛亮用兵如神,像草船借箭啊,空城計啊,一切盡在掌控。
最近,《大科技》的一篇文章指出,
其實很多事都是張冠李戴,諸葛亮在軍事方面沒那麼厲害。

我們知道,諸葛亮在《三國演義》剛登場就乾了件大事兒,
火燒博望坡,把曹操的人打得狼狽不堪,讓關羽張飛刮目相看。
然而,
歷史上燒博望坡發生在202年,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是207年,所以這把火其實是劉備放的
而且,劉備放火不是要燒曹軍,而是燒自己的大本營,
目的是為了把曹軍引入自己的埋伏圈。


另外,草船借箭的主角是孫權。當時孫權藉著大霧,划船去打探曹操的實力。
曹操以為孫權帶兵攻過來了,就讓手下放箭。這事兒和諸葛亮也沒啥關係。

最顛覆的是空城計,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在城頭彈琴,嚇退司馬懿15萬大軍。
其實,真正唱空城計的不是諸葛亮,而是曹操
當時呂布來打曹操,曹操的主力不在城內,於是他派老百姓到城上站崗虛張聲勢。
還好呂布懷疑曹操在城外有埋伏,自己主動退兵了。

其實,從史書上看,劉備在活著的時候,諸葛亮從沒直接指揮過一次重要戰役。
後來諸葛亮直接指揮的北伐不僅沒成功,還讓蜀國國力更空虛了。

所以說,諸葛亮被後人神話了,他並不是一個用兵如神的軍事家。

本文源自:諸葛亮-也只是個普通人
撰稿:若熙
來源:得到

❤得到-讀書-科學到底有什麼用?

文章出處:科學到底有什麼用?


前兩天GET項目組在和王爽博士討論問題的時候,
他說,你知道科學家最討厭被問到什麼問題嗎?是被問到:
“你研究這個有什麼用?”因為大量研究還真的沒什麼用。
但王爽用兩個故事告訴了我們,沒什麼用的研究為什麼還要搞。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電磁波的。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電磁波是無線電通訊的基石,要是沒有電磁波,
就不會有廣播,電視,手機。但當時赫茲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時,
一個記者問他:研究電磁波有什麼用呢?
赫茲很坦誠地告訴記者:我不知道研究它有什麼用。這不是謙虛,赫茲當時真是不知道。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20世紀初的劍橋大學,
有一群物理學家在研究原子到底由什麼構成的,
他們讓原子以很高的速度和其他原子碰撞,看能不能撞出點新東西來。
但能撞出什麼,有沒有用,他們完全不知道。
結果,他們撞出了核能,一下子把我們帶入了原子能時代。


你看,技術對世界的改變是線性的,
比如一代一代的Windows改版,能讓電腦越來越好用。
但基礎科學對世界的改變是飛躍式的,大量研究沒用,
但只要一個有用,就能像阿拉丁神燈一樣,讓人類文明直接躍升一個層級

愛因斯坦說過,科學最大的作用就是滿足科學家自己的好奇心
從這個意義上看,改變世界只是科學的一個副產品而已。


本文源自:科學有什麼用?
撰稿:王爽博士 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羅輯語音-思考-<24種常見的邏輯錯誤>

得到-20160315也引用這一篇

文章出處:24種常見的邏輯錯誤
羅友 王曉東 推薦整理,由 謝至理 翻譯改寫,英文原文選自 yourlogicalfallacyis.com。


內文:
1.稻草人
即歪曲了別人的觀點,使自己能夠更加輕鬆地攻擊別人。

例子:小明說國家應該向教育投入更多的預算。小紅回復道:“想不到你這麼不愛國,居然想減少國防開支,讓外國列強有機可乘。”


2.錯誤歸因
即從兩個事物可能存在相關性,就得出一個事物是造成另一個事物的原因。

例子:小紅指出,過去幾個世紀全球海盜數量減少,全球溫度在升高,從而認為海盜的數量的減少造成了氣候變化。


3.訴諸情感
即試圖通過操作別人的感情來取代一個有力的論述。

例子:小紅在飯店看到小明吃狗肉,於是上前訓斥:“你怎麼可以吃狗肉,小狗多麼可愛,就像小朋友一樣,你忍心傷害小朋友嗎?”


4.從論證到結論
即看到別人的論述水平很低,或者別人的論述裡面有謬誤,就認為別人的觀點一定是錯誤的。

例子:一個人在電視上發表了很荒唐的言論來推廣健康飲食理念,小紅看後覺得健康飲食就是騙人的,於是開始每天暴飲暴食。


5.滑坡謬誤
即搞得好像如果A發生了,那麼Z也一定會發生,以此來表示A不應該發生。

例子:小紅反對同性戀婚姻,因為她認為如果我們允許同性戀結婚,那麼就會有人想要和桌子結婚。


6.人身攻擊
即討論時針對對方的人格、動機或處境等,進行攻擊或評論,並以此當作提出了理據去駁斥對方的論證或去支持自己的論點。

例子:當小明提出了一個合理提議的時候,小紅說她不相信小明的話,因為小明不愛國。


7.訴諸虛偽
即不正面回應別人對自己的批評,而是用批評別人作為回复。

例子:小明指出小紅犯了謬誤,小紅回應:“你之前也犯了謬誤。”

8.個人懷疑
即因為自己不明白,就認為一個事物是假的。

例子:小紅指著石頭說:“你說進化論是真的,那你讓這塊石頭進化給我看看。”


9.片面謬誤
即當觀點被證明是錯誤的時候,用特例來給自己開脫。

例子:小紅說自己能算出未出生小孩的性別,但是孩子生下來後發現猜錯了,於是她就說是算命的人缺乏信仰。


10.誘導性問題
即在提出問題的時候加入了誘導的成分,使得對方只能按著誘導來回答。

例子:小紅懷疑自己的丈夫和A搞外遇,於是就問他:“A屁股上有胎記嗎?”


11.舉證責任
即認為舉證責任不在提出觀點的人,而在於質疑觀點的人。

例子:小紅說他相信宇宙是全能神創造的,因為沒有人能證明全能神不存在,所以它是存在的。


12.語義模糊
即用雙關語或者意思存有歧義的語言來歪曲事實。

例子:地上一個猴,樹上qi個猴,一共幾個猴?


13.賭徒謬誤
即認為隨機事物的發生和之前發生的事情是有相關性的。

例子:拋硬幣時,如果前面連著五個正面,就認為下一個肯定是反面。


14.樂隊花車
即試圖說明因為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相信同一件事物,這件事情就是對的。

例子:看到《貨幣戰爭》那麼暢銷,小紅相信一定是羅斯柴爾德和共濟會在背後操縱著整個世界。


15.訴諸權威
即利用一個權威人物/機構的觀點來取代一個有力的論述。

例子:小紅不知道怎麼反駁進化論,於是就說:“我老公是大科學家,他覺得進化論是錯的。”


16.合成謬誤
即認為一個總體的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性,對於這個總體的其它部分也是普適的。

例子:小紅看到自行車車座是人造革,就覺得自行車其它部位也是人造革的。


17.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
即提出了一個觀點,並受到了別人的批評,試圖用“訴諸純潔”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觀點。

例子:小紅認為所有的河南人都喜歡喝胡辣湯,但作為河南人的孫越不喜歡喝,小紅就說只有“真正的”河南人才喜歡喝胡辣湯。


18.基因謬誤
即通過一個事物的出身來判斷它的好壞。

例子:孫越說自己不喜歡喝胡辣湯,小紅說:“你是河南人,怎麼會不喜歡喝胡辣湯?”


19.非黑即白
即把黑和白作為僅有的可能,卻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

例子:在談到反恐戰爭時,總統說如果你不支持反恐戰爭,你就是支持恐怖分子。


20.循環論證
即採用循環論證的方法來證明一個被包含在前提裡面的觀點。

例子:KengDie教的經文《KengDie Sutra》裡面說的東西都是真理,因為《KengDie Sutra》第一章第二段提到了“KengDie所述都是真理”。


21.訴諸自然
即認為一個事物是“自然”的,所以必然是更好的。

例子:小紅認為吃草藥肯定比吃人工製造的藥有效,因為草藥更加“自然”。


22.軼事證據
即試圖用個人經驗或個案來取代邏輯論述或者有力的證據。

例子:小紅爺爺是個30年的老煙槍,現在80多歲身體還很健康,小紅因此得出吸煙對身體無害的結論。


23.德克薩斯神槍手
即在大量的數據/證據中小心地挑選出對自己的觀點有利的證據,而不使用那些對自己不利的數據/證據。

例子:紅X字會為了證明自己盡到了職責,到處宣傳自己撥出了XXXX的善款,卻隻字不提自己公款消費的奢侈無度。


24.中間立場
即覺得兩個極端觀點的妥協肯定是對的。

例子:
小紅認為疫苗會造成兒童自閉症,孫越持相反觀點,
小明認為兩者觀點的妥協才是正確的


真的是很精彩的論點,
不過就是遇到真實情況,很難馬上歸類到這24種情境以內

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得到-生物-為什麼難過時你的世界是灰的?

文章出處:為什麼難過時你的世界是灰的?


心情不好的時候,有人形容“世界是灰色的”,這是瞎矯情嗎?
最近美國一個科學作者發現,我們眼睛看到的世界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客觀,
情緒能影響我們的視覺神經,改變我們看到的顏色、大小。

怎麼說呢? 《心理科學》上周刊登了一個實驗,
他們讓一百多人看悲傷或搞笑的視頻,然後再給他們看顏色,
結果看了悲傷視頻的人,判斷顏色就沒有看搞笑視頻的人準確,
也就是說,悲傷的情緒能降低人們對顏色的辨識度

其實,不僅顏色,一個人遇到特別想要的東西,那個東西會在視覺上放大,
比如一個運動員在衝刺的時候,眼中的終點線無比巨大。
而一個人感到害怕的時候,人家給他一個負面的表情,他會覺得比實際更加猙獰。

為啥會這樣呢?
因為我們大腦中控制情緒的系統和控制視覺的系統,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分得一清二楚
而是在不停互動,我們在看東西的時候,其實已經不自覺地加了自己的情感判斷。

所以,你眼裡的世界會隨著你情緒變化而不同,
難過的時候,世界是灰色的,並不只是文學修辭,它真的存在於你的眼睛裡。


本文源自:情緒會影響我們的視覺世界
撰稿:攀攀
來源:得到

得到-教育-未來你的孩子會被淘汰嗎?

文章出處:未來你的孩子會被淘汰嗎?

不知你想過這個問題沒有,你應該怎麼培養孩子,才能讓他適應20年後的需要?
最近,職業規劃師古典有個演講,他從反面告訴我們,未來的職場什麼人會被淘汰。

首先,像什麼國際貿易啊、計算機工程啊,這種靠知識和邏輯工作的人,會被淘汰。
道理很簡單,因為理性思考電腦更擅長啊,所以這些工作機器人就能幹。
未來需要感性思考力強的人,什麼是感性思考力呢?
比如,蘋果成功靠的是好的概念;
小米靠的是用戶的參與感;
底撈靠的是人性化的服務,
那些有品位、會講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兒、會玩兒的人會活得更好。


其次,想一輩子認真做好一份工作的人,會被淘汰。
現在,世界五百強的平均壽命只有40年,未來行業的改變會更快、更不可測。
所以,適應比規劃更重要,我們別再給孩子定什麼人生目標,
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多做選擇多做決定,未來他才能更好地擁抱變化。

最後,要讓孩子具備幸福能力。
中國人均GDP很快會超過8000美元,一旦超過了這條線,
幸福感和賺多少錢就沒那麼關係緊密了。
我們的教育,也要從對“強”的追求,轉變為對“美”的追求。

所以,感性思考力,應變能力,幸福感和美感,才是我們培養孩子的方向


本文源自:未來30年孩子所面臨的職業世界會是怎樣的
撰稿:葉小琪
來源:得到

❤得到-哲思-人怎樣才能獲得自由

文章出處:人怎樣才能獲得自由


前一陣,財新傳媒主編王爍寫了篇讀後感,
講的是物理學家費曼的自傳,其中有段費曼的人生思考,挺有意思的。

費曼的學術生涯幾乎全在加州理工大學渡過。
有一段時間,老爺子呆煩了,覺得創造力枯竭,想換個環境。
大師想挪窩兒,各大名校都炸了,紛紛伸出橄欖枝,
有些學校開出的條件,甚至連愛因斯坦都沒享受過,這反而讓費曼壓力特別大。

費曼日思夜想,為什麼自己以前那麼熱愛物理學,現在卻犯​​噁心了呢?
他回憶說,自己上中學的時候,看著水龍頭流出來的水會變窄,都會去認真研究,
那時候不管重不重要,只管好不好玩
但有成就了,周圍人的期許越來越高,自己就只看重那些別人認為重要的東西了。

於是費曼豁然開朗,
他沒有責任去達到別人認為他能到達的成就,沒有責任去成為別人希望他成為的那個人
費曼決定,回到過去,重新「玩」物理學,管你有沒有意義
於是,費曼留在了加州理工,再後來,他玩到了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

王爍點評說,人生怎樣才能獲得自由,是個大難題,這道題,費曼解開了。


本文源自:人性的弱點不是用來改進的,是用來利用的
撰稿:安迪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得到-讀書-哪些知識更可信?

我們知道,就算是最好的學者,也有出錯的時候。
但我們總不能把所有的知識都驗證一遍吧。
各種知識,哪些更可信呢?
最近,科學作家萬維鋼把知識的可信度分了個級,挺有意思,我們來看看他的理解。

他認為在所有知識裡,只有數學知識是絕對正確、不容置疑的
因為數學是由純粹的邏輯構成的,
只要定義清楚,推導過程符合規則,證明了的定理永遠不可能被推翻。
咱還可以進一步說,凡是出發點正確而又是用邏輯推導出來的知識,就是正確的


第二可信的是物理知識
因為物理不完全是邏輯推導和數學計算,還要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所以有一定的錯誤率。
但現代物理學已經非常完備了,結果相當可靠,
所以特斯拉電動車的創始人馬斯克說,
他創新的方式是,只要這事兒物理學上行得通,就能幹。

第三可信的是化學、電子工程和機械工程等等
這些知識是建立在數學和物理的基礎之上的,
但需要更多實驗,實驗參數可能有各種適用條件,不確定性多,不過仍然比較可靠。

到了生物和醫學領域,系統就更複雜了,沒法用數學推導,幾乎全靠實驗,
面對那麼複雜的系統,實驗本質上都是盲人摸象,
當然有些實驗方法,比如醫藥的大規模雙盲實驗,得出的結論更可信,
但總的來說,可信度已經低多了。

等到進入經濟學、心理學和政治學這些領域,可靠性就更低了
大多數經濟學模型已經簡化到幾乎沒啥用,
相當多的心理學實驗根本沒法重複結果,
政治學就更是千差萬別,很多問題大家連起碼的共識都沒有。
但你會說,這些最不可靠的知識,是我們平時最常用的啊,那該怎麼辦呢?
萬維鋼給了兩個建議。

第一,既然專家的建議不一定好使,我們就別執著於某個理論,
最好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一個理論不行,就換另一個。

第二,如果有人說他的理論是絕對真理,那就千萬別信他。


本文源自:知識的煩惱
撰稿:亞平寧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得到-心理-在大腦裡鍛煉真的可以提高技能

我們都知道,準備演講有一種好方法,
那就是在腦子裡用想像力進行反覆地模擬演講,細微到每一個語氣每一個表情,
這樣能大大提高實際演講水平,但神奇的是,運動技能居然也可以光靠​​想像就能提高。
最近《大眾科學》的一篇文章,就說了這個道理。

比如美國著名橄欖球運動員卡森,在重大比賽前受傷了,沒法參加訓練,
他就每天在腦子裡用想像進行各種訓練,結果參加比賽時,
他不僅沒有退步,反而打出了職業生涯裡最棒的一場比賽。

這不是個例,研究人員曾經讓30多位業餘高爾夫球手用想像力進行揮桿擊球訓練,
結果成績都比之前提高了不少。

這是什麼道理呢?
體育心理學家發現,你在想像一個動作的時候,
大腦是會給肌肉傳遞信號的,這個信號雖然不足以讓肌肉收縮,
但完全可以在你的大腦和身體之間形成一個動作流程圖,
真運動起來以後,它就能提供正確的指導。

你看,光想不練也能提高水平,
但注意,初學者還是得實際練,否則動作想錯了,反而會適得其反哦

本文源自:腦中進行鍛煉能提昇實際能力嗎?
撰稿:陳軼男
來源:得到

❤得到-中史-不是每個太監都叫公公

大家都愛看歷史劇,最近,微信公眾號“歷史重讀”發了篇文章吐槽說,
現在的歷史劇裡有太多的常識性錯誤,讓真懂歷史的人看得哭笑不得。

比如說吧,很多歷史劇裡,甭管你是唐朝的還是宋朝的,
太監傳聖旨,都會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其實這八個字是明朝朱元璋提出來的,只有明清才這麼說。
而且,“奉天承運皇帝”這六個字是連一塊兒的,
意思是皇權是老天給的,那“詔曰”是“詔告天下”的意思,
所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再比如,歷史劇裡,甭管多年輕的太監,都被叫做“公公”,
其實公公是個尊稱,只有那些年紀大地位高的太監,才能被叫“公公”
就好像只有年紀大的男人能被叫“老爺爺”一樣。那年輕的小太監該怎麼叫?
明清的時候,民間管他們叫“老公”,你沒聽錯,真叫“老公”

最後說說擊鼓鳴冤吧。歷史劇裡好像什麼朝代都可以擊鼓鳴冤。
其實,明清以後,擊鼓才是鳴冤告狀的意思。
但在明朝以前,衙門口的鼓,是用來宣布縣太爺下班的
你要是沒事兒就擊個鼓,那縣太爺還上班不上班啦?

好,今天先說這麼多,下次再看歷史劇,你可以留意一下,看看哪些演錯了。

本文源自:電視劇中那些普遍存在的歷史常識錯誤
撰稿:饒健
來源:得到

❤得到-讀書-每天5句話,成為頂尖專家

怎麼才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呢?
有人說靠天賦,有人說靠經驗。
但最近,微信大V“李叫獸”說,都不是。
決定偉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關鍵因素,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就是為了提高績效被刻意“設計”出來的練習。
如果你工作10年,但是大部分時間都在重複,真正刻意練習的時間可能10小時都不到。
而有的人工作2年,但他刻意練習了1000小時,他就比你牛。
更可怕的是,互聯網時代,頂尖水平和二流水平的差距會被技術迅速放大,
所以刻意練習非常重要。

那怎麼進行刻意練習呢?你要每天提醒自己五句話。

第一,每天提醒自己,不要進入自動完成狀態
比如最簡單的,和客戶電話溝通吧,
每次拿起電話前,都想想怎麼比上一次在溝通技巧上、在邏輯上、
在流程上是不是能更好一點?
可能這個崗位對你的要求只有80分,但你非要不斷逼近100分,這就是一個刻意練習的過程。

第二、每天提醒自己,你做的事情不能越做越舒服
為什麼足球愛好者永遠不可能比得上專業運動員?
因為足球愛好者踢球純粹是樂趣,怎麼舒服怎麼踢。
而專業運動員必須在不舒服的位置踢不好踢的球,
比如刻意練習左腳,比如不斷增大運動量。
只有用更困難的任務逼迫自己學習,才能成為高手。

第三、每天提醒自己,別怕犧牲短期效率而放棄學習
因為你在用自己不舒服的方式做事,所以大多數刻意練習,都會在短期內讓績效下降
比如剛學打字的時候,你一分鐘只能打5個字,比手寫慢多了。
但等你一分鐘打80個字的時候,手寫就再也趕不上打字的速度了。
所以,如果總是追求把活盡快幹完,就很難有刻意練習的機會。

第四、每天提醒自己,要對重要能力進行大量重複性訓練
還是拿踢球來說,光踢比賽是沒辦法提高球技的,
還要進行大量的專項訓練,比如練任意球啊,訓練小腿肌肉啊。
所以,你必須能對某些關鍵技能進行細分,再進行大量有針對性的重複性訓練。

第五、每天提醒自己,怎麼有更好的反饋和激勵
沒反饋的練習,就相當於對著空氣練射門一樣,你沒法兒通過結果來糾正和提高。
比如,為了訓練團隊的文案能力,你可以設計個寫文案的“自檢清單”,讓大家不斷對比。
你也可以每週開分享會,讓每個人分享自己最好的作品。
反饋和激勵,能讓人把刻意練習長期堅持下去。

所以,每天提醒自己這五句話,能幫助自己成為頂尖專家。


本文源自:為什麼你有10年經驗,但成不了專家?
撰稿:徐亞聖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得到-邏輯-相關性和因果性

現在微信朋友圈裡各種科普文章越來越多,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呢。
最近,科普書《癌症.真相》的作者菠蘿說,
要想分辨清楚科普文章的真假,先要學會分清相關性和因果性

什麼意思?

舉個例子,有個科普文章說,北京王府井冰淇淋賣得越多,唐山淹死的人越多,
所以為了拯救生命,我們要少吃冰淇淋。
聽上去很不靠譜嗎?但人家在文章裡給了非常具體的數據,
證明北京王府井冰淇淋銷量增加的時候,唐山淹死的人也真的增加了。
這個時候你信不信呢?你要是信了,這就叫做混淆了相關性和因果性。

那為什麼冰淇淋賣得好淹死的人就多呢?很簡單,因為天氣熱嘛!
天氣熱,冰淇淋就賣得多,唐山下水游泳的人也多,淹死的當然就多了。
表面上這倆是具有相關性的,但其實根本就沒有因果關係嘛。

很多偽科學常見的套路就是:找兩件趨勢相同的事,用相關性來掩蓋因果性
比如:蘋果手機賣的越多,自殺人數越多;
牛奶喝的越少,華盛頓離婚率越低等等;
有些甚至連關係都沒有,僅僅是數據上的巧合而已。

所以,以後看到這類所謂的“科學發現”的時候,別著急接受,
先想想,這裡面到底是相關還是因果。

本文源自:為啥蘋果手機賣得越多,自殺人數越多?
撰稿:李贇鐸

來源:得到

❤得到-科學-科學的本質是「證偽」

最近在一次聊天的時候,
紫金山天文台的李程遠跟我們談起一個有趣的話題,那就是科學的本質是什麼?
他說早在上個世紀​​,波普爾就下了明確的定義——科學的本質,是可以被證偽。

它的意思是,當你提出一個科學理論時,
你就必須同時告訴大家,該怎麼證明你的理論是錯的。
如果理論經得住考驗,它就倖存,否則,它就要被拋棄。

比如大科學家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理論,
咱們中學都學過,引力的大小和質量成正比,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嘛,
但你發現沒有,中間沒有時間的概念,
那麼問題來了,引力傳播需要時間嗎?
牛頓認為,引力傳播不需要時間,不管多遠都可以瞬間到達,
但他也說,在這點上也許還有更深的假設是我不知道的。

三百年之後,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證明了引力的傳播速度是光速,
光速也是需要時間的,牛頓的理論只是在低速時有效,這一下拓展了科學的邊界。


那愛因斯坦就是對的嗎?愛因斯坦說了,相對論本身不完美,
它在處理某些極端情況時會出現錯誤。
現在科學家已經發現,在面對黑洞內部和宇宙大爆炸等極端情況的時候,
相對論也會失效,說明有更新的理論可以革新物理學。

你看,科學的態度是:我可能錯,你可能對,通過努力,我們可以更接近於真理。

本文源自:猜想與反駁
撰稿:紫金山天文台項目研究員 李程遠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得到-中史-包公是個白面書生(存疑)

Bodhi:我個人對這個說法存疑


說起鐵面無私的包公,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標誌性的大黑臉,但如果我告訴你,包公原本是一個白面書生,你相信嗎?最近騰訊網有篇文章說,包公本來就不是黑臉。

比如,故宮收藏的《歷代賢人》畫冊裡,包公就是白臉長須,安徽合肥包公祠裡的包公塑像、甚至包氏族譜裡的包公畫象,都是和藹可親的白臉文人。那他怎麼就變成黑臉了呢?

文史大家胡適曾考證過這事兒,他說,第一次把包公寫成黑臉是在明朝,後來在各種記載裡,他就被“越描越黑”了,之所以“黑”,是因為儒家觀念裡,五德中的“水德”和司法刑罰相關,水德對應的顏色就是“黑”。到了清代戲劇裡,又給包公額頭上加了個月牙,意思是他有穿越陰陽兩界的特殊能力。

你看,越是不公平,人們就越希望有鐵面無私的救世主,黑臉包公是人們對清正廉明的期望和表達。

本文來源:包公是怎樣變黑的
撰稿:孫小婧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得到-心理-怎麼防止抑鬱症患者自殺?

現在社會節奏快、壓力大,得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
有一個重度抑鬱症患者曾經形容過,
說抑鬱症就像你不小心摔倒了、大地朝你撲面而來的失控感,
但這種感覺不是一瞬間,而是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
因為特別痛苦,所以很多抑鬱症患者會控制不住想要自殺。
那怎麼才能防止悲劇發生呢?
曾得過抑鬱症的財新記者張進,最近出了本新書,提供了過來人才知道的建議。

很多人以為,重度抑鬱症患者最有可能自殺,
其實,重度患者大腦空白、身體虛弱,沒能力自殺。
最容易自殺的,一是由輕度向中度惡化的,二是吃了藥以後,由重度向中度好轉的人
為什麼病情好轉的人反而容易自殺?
因為抗抑鬱藥物一旦起作用,首先解除的是大腦的自我抑制,但情緒好轉要落後一個星期,
你想,情緒還極度低落,但大腦有了自殺的動力,所以自殺最容易在這個時候發生。

張進用切身的體會建議,防止病人自殺,最重要的是封閉門窗、防止跳樓
為什麼那麼多自殺方式,最要小心跳樓呢?
因為對病人來說,割腕、服毒、上吊這些方式,要么太麻煩,要么成功率太低,
而跳樓最簡單易行。所以把門窗鎖好、寸步不離人是關鍵,
只要死不那麼容易,過了這個勁兒,病人也就放棄自殺了

還有一個小建議。據張進的體會,抑鬱症患者的視覺會發生變化,看任何東西都是灰色的。所以給病人準備一個色彩明亮的屋子,有助於改善他的情緒

所以你看,抑鬱症儘管很可怕,但只要對症下藥,也是能夠戰勝它的。


本文源自:張進——我與抑鬱症抗爭的日子
撰稿:陳軼男

得到-文學-那些年我們讀錯的水滸傳

《水滸傳》裡的英雄好漢,都有著響噹噹的名號,像什麼及時雨宋江啊、豹子頭林沖啊、黑旋風李逵啊,聽起來就很厲害。但最近,公眾號“語言研究”發了篇文章說,其實水滸裡的很多綽號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

就拿黑旋風李逵來說吧,過去我們覺得“旋風”說的是像龍捲風一樣速度快力道大,但實際上呢,“旋風”是宋朝一種火砲,當時有句話說這種炮的威力,叫“神仙難躲一溜煙儿”。李逵被叫做“黑旋風”, 一是他長得黑,二是他脾氣暴,就像火砲一樣“沾火就著”。

再說說“混江龍”李俊。 “混江龍”是“水下功夫了得,像龍一樣翻江倒海”的意思嗎?錯了,“混江龍”是當時一種清除河底泥沙的工具,治理河道用的,所以“混江龍”李俊其實是“挖沙機”李俊的意思。

另外,水滸裡好多人的綽號裡都帶個“病”字,比如“病關索”楊雄、“病尉遲”孫立、“病大蟲”薛永。那“病”是“不健康”的意思嗎?也不是。在宋代,“病”是“超過”的意思。 “病關索”就是“超過關索”,“病尉遲”就是“賽過尉遲恭”。而“病大蟲”可不是說比蟲子厲害,而是說這個人比老虎還厲害

所以說,下次看水滸的時候,可別理解錯了。

本文源自:《水滸傳》的人物綽號被誤傳千年
撰稿:葉小琪

❤得到-心理-愛的反義詞不是恨

通常我們都覺得,快樂和痛苦是反義詞。但這事兒要是從科學上說,可就不一定對了。最近,BBC網站上有篇文章說,我們感覺上對立的情緒,比如痛苦和愉悅、愛和恨,在大腦裡可能是同一種腦部活動的不同表達方式。

比如說,性愛能讓人愉悅吧。但科學家發現,女性性高潮時,讓人感到痛苦的區域也會被激活。另一個研究發現,那些得了癌症倖存下來的人,為了緩解疼痛,切除了部分脊髓神經,但這些人卻沒辦法達到性高潮了,而康復以後疼痛感恢復了,性高潮也會找回來。另外你想,性高潮時候的表情和疼痛時的表情是不是很難區分開?

再比如,愛和恨。過去腦科學家總覺得,愛的對立面是恨,所以他們花了大量精力搜索“恨”的區域,最後發現,這兩個對立的情緒在腦區裡發生的部位大部分是重疊的。這就應了一句話,叫愛有多深,恨就有多深。最後,科學家得出的結論是:愛是在大腦中的刻痕,不愛的本質是這些刻痕淡去消失,所以,愛的對立面不是恨,而是遺忘。

你看,感覺上對立的情緒,可能是同一種腦部活動的不同表達方式。

本文源自:喜歡疼痛的人是變態狂嗎、愛以及愛的對立面
撰稿:葉小琪

2015年11月7日 星期六

❤得到-讀書-朋友圈文章可能害了你

本文源自:拴死一輩子的胡蘿蔔

摘要:
◎很多人都有“知識焦慮症”,又沒空看書,
就常在手機上讀些碎片化文章,感覺彷彿有點收穫。
但最近,上海電視大學的教授鮑鵬山先生就提出:
不成體系的碎片化知識是用處不大的

建立知識系統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哪個時代的太監是可以娶媳婦的?這算知識嗎?
如果你研究宦官,
把他們生存狀況、心理狀態以及他們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影響、作用搞明白,
再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就是知識,
因為你可以把它納入到一個大的體系裡,每個知識點之間又形成了勾連,
它就能被固化下來為你所用

僅僅知道這個碎片知識本身,不僅沒用,還可能有害
為什麼呢,因為你會跟別人吹牛,覺得好像自己很厲害,
這就形成一個正反饋,其實你用這些碎知識把自己的學識切成了碎片,
你的認知是不成體系的。
所以,如果你想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那麼看碎片化的文章是沒什麼用的。

§我非常認同這樣的說法。
假如知識只是片片段段,譁眾取寵,形成正反饋,
那麼永遠不可能再深入,架構自己的系統,這樣的「知識」,很容易潰散§


得到-工業-再也不怕車被曬成烤箱了

本文源自:Passive radiative cooling below ambient airtemperature under direct sunlight


我們都有這種體驗,夏天要坐進在太陽下暴晒了很久的汽車,是件超級痛苦的事,車變得像烤箱一樣是兩個原因,一是熱傳導,就是周圍氣溫升高會傳導給汽車;另一個是熱輻射,就是汽車會吸收太陽光裡的能​​量,所以車變得越來越熱。那如果不開空調不借助任何外力,你的車放在那兒,天然就比周圍低10到20度,是不是很神奇?最近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螞蟻,它能做到這件不可思議的事。

這種螞蟻叫銀蟻,銀色的銀,生活在撒哈拉沙漠。沙漠裡最高溫度在攝氏六七十度,但它們的體溫能保持在50度左右,比氣溫低了十幾二十度。秘密在哪兒?銀蟻的毛髮有一種奇特​​的結構,這種毛髮有兩個特點:第一,它對太陽光裡能量最高的部分,反射能力特別強,所以太陽暴晒銀蟻也不升溫。第二,它的毛髮散熱能力特別強。我們都知道空氣有隔熱效果,但如果你的熱輻射是在某一個特定頻段上,空氣就失去了隔熱效果,熱量就可以更多地發散到空氣裡去。你看,銀蟻一方面阻止熱量傳向它,又能把熱量高效地向外傳,所以它的體溫能比周圍環境低十幾二十度。

現在,麻省理工學院已經借助納米技術,做出了類似銀蟻體毛的結構,他們能讓物體在陽光暴晒下,不借助任何外力降溫,就比氣溫低將近5攝氏度。這個研究成果叫“自冷卻”技術,如果得到應用,比如做成可以自己降溫的屋頂,可以自己降溫的汽車,那將大大降低能源消耗。

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得到-應用心理-怎樣巧用大腦特點說服別人?

文章出處:【心理學】自我妨礙的運行機制

你想說服別人嗎?最近,魯汶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說:對同一件事,不同的表述會得到完全不同的回應,人的大腦更傾向於接受肯定性表達。

這位教授發現,大家更願意說“男性比女性做事更有毅力、女性比男性更細心”,很少說“女性不如男性有毅力、男性沒有女性細心”,邏輯雖然都一樣,但“沒有” 、“不如”是否定表達,大腦要轉一個彎去理解,費力;用“肯定”來表達呢,大腦接受起來更容易,人們就容易認同這段話的觀點。

比如,改變提問方式,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醫生要是問“你經常頭痛嗎?一周幾次?”,患者的平均回答是2次多;但如果換成“你不太會頭痛吧?一周幾次?”那麼患者的平均回答是不到1次。

所以你看,大腦認知事物是有規律的,如果你掌握了這個心理學效應,就可以影響別人的選擇,如果想讓別人接受,就多用肯定的問法,那反過來,遇到別人“否定”式提問的時候,你要在心裡對自己提個醒,不要隨口說出答案。

得到-中史-絲綢之路不是中西方貿易通道?

本文出處:《絲綢之路新史》


大家肯定都知道絲綢之路吧,傳統的書本里認為,漢朝就是通過這條絲綢之路,和羅馬帝國展開了密切的貿易交流。但最近有本新書,叫《絲綢之路新史》,書裡說,從考古證據上看,漢朝、羅馬之間可能沒什麼聯繫。

那有什麼證據呢?兩國之間做生意,肯定要用錢吧?但中國就沒出土過羅馬錢幣中國出土年代最早的歐洲錢幣,是拜占庭的,而且數量少得可憐,只有幾十枚。再看在羅馬商人活躍的南印度海岸,出土了成千上萬枚羅馬錢幣。

好,那會不會全是以物易物呢?既然叫絲綢之路,那中國的絲綢肯定賣到過歐洲吧。有人考察了歐洲七世紀到十三世紀的一千件絲綢樣品,只有一件是中國製造的。而且,當時根本不只是中國生產絲綢,拜占庭也產絲綢,歐洲的很多絲綢都是拜占庭產的

但有人說了,史書上記載過羅馬使者到漢朝訪問的事兒啊,《後漢書》就說,有個從大秦來的使者,到漢朝來進貢,帶的禮物是像牙和犀牛角。這個大秦,說的就是羅馬。不過象牙和犀牛角是東南亞的特產,不是羅馬的。所以專家就懷疑,這個使者可能是個冒牌貨,或者是史官搞錯了。

你看,從現存的考古證據來看,漢朝、羅馬之間的貿易往來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頻繁,甚至很可能沒太多的聯繫。

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得到-讀書-為什麼以色列創新多?


本文源自:從結構洞理論去理解創新


我們天天提創新,那什麼地方最容易發生創新呢?
今年中歐互聯網+年會上,肖知興教授推薦了一本書,《結構洞理論》,它的核心觀點是:
不同的社會網絡中存在空隙,其中的連接點就叫做結構洞,結構洞是創新最常發生的地方。

為什麼以色列是個創新型國家?因為它有好幾重結構洞。
地理上看,它是歐洲、亞洲、非洲的交界處,是個結構洞。
文化上看,它是所有一神教的起源,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是從猶太教這裡發展出來的,
這也是結構洞;還有一個最可怕的結構洞,
猶太復國主義提出後,猶太人從全世界匯聚到以色列這個彈丸之地,
他們就帶來全世界各個地方的、多元的文化、知識和思想。
佔領這些結構洞,造就了以色列的創新奇蹟

個人層面,比如大家最熟悉的馬雲。
馬雲外語好,所以他同時了解東西方文化,把他們結合起來,這就是個結構洞;
還有第二個,馬雲是個英文老師,不懂技術,但是他在哪兒教書?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生可全部都是懂電腦的,
這樣他又把商業和新技術結合了,也是結構洞,成就了他今日的輝煌。

所以你看,組織或個人要在競爭中保持優勢,就要佔據更多的結構洞。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得到-商業-馬佳佳:怎麼給“同志”做產品("情懷")

本文源自:馬佳佳告別演講:互聯網情懷可以工業化生產


摘要:
從「情懷」下手,情懷的定義:
圍繞人的情緒做安撫或者激勵,它就是情懷。

◎四個例子:
1.同性戀人群
這是一種突破世俗的意願想要出櫃的一群人,
他們有共同的愛憎,同時承擔了社會的偏見。
產品可以激勵這種反叛,
或在他們失落時幫他們抱團取暖,就可以做出精准定位的有情懷的產品。

2. 新女性人群
看不慣傳統男權對女性的審判,
什麼學歷高就不好嫁人啊,到了年齡就得生孩子啊,
這些心態可以讓她們成為特團結、特一致對外的一群人。
滿足新女性追求獨立的狀態,滿足她們反傳統的心理,
就一定能設計出有情懷的產品

3. 小鎮青年
縣城長大,到一線城市工作和生活過,
他們經歷了中國城市化的變遷,接觸過一線大城市的很多東西,
可能受到歧視,又不願意刻意模仿大城市裡的生活
代表自由、代表反集權的形象

4. 城市裡女孩
常見的心理模式叫公主病,是任性、驕傲、肆無忌憚,
代表了一種希望永遠活在18歲以下,
永遠像一個兒童一樣被世界無條件給予的狀態。
她們習慣看動漫和打遊戲,認為一個人天生就應該像明星一樣生活
用很浮誇的造夢模式,
幫助她們把在現實生活裡沒法被滿足的夢想,通過消費來完成

❤得到-企管-國軍74師張靈甫死於自己人?

本文源自:一個失敗的中國式管理標本

摘要:
宮玉振教授,在文章裡提了這麼一個觀點:
中國式管理的特點,是關係重於公平,雖然短期來看增強了控制力,
但長期來看削弱了凝聚力,讓整個組織離心離德。

他舉了抗戰時期國民黨的例子。
國民黨的高級軍官都是黃埔軍校畢業的,
黃埔校訓裡,“服從校長”是放在最開頭的,比“盡忠黨國”還重要。
體現在國民黨軍隊管理上,
最核心的小圈子就是黃埔系軍官,
他們控制中央軍,然後用中央軍的威懾力,控制雜牌軍。
中央軍是自己人嘛,所以有各種特權;
對圈子外的雜牌軍,就採取歧視策略,
一方面通過派他們去打仗削弱他們的力量,
如果他們打敗了,就趁機取消番號,拿走他們的地盤。

長期來看,這種做法很容易造成
“圈里人爭風吃醋,圈外人只求自保的”的文​​化。
孟良崮戰役,張靈甫率領的74師被包圍,
只要附近的國民黨軍隊來救援,裡應外合,就完全有勝算。
但後​​來即使蔣介石親自下命令,都沒人去救援,
因為圈內人看到了拆張靈甫台的機會,
而圈外的人不想冒打輸了被削去番號的風險。結果74師全軍覆沒。


我喜歡這故事,到現在,這個黨還是這樣。
黨內舉拔任用賢才,仍是以血統為第一優先。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得到-風俗-(日本)日本人吃鯨魚的原因

本文源自:美食傳統,最初都是不得已啊

摘要:
◎豆瓣專欄作家張佳瑋寫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他說,一些國家的美食傳統,其實是被逼出來的。

日本人不吃肉的主要原因
日本人有捕殺鯨魚的傳統,是因為他們當時必須這麼幹。
歷史上,日本天皇曾經多次發布“肉食禁令”,
德川幕府的將軍,也發布“生物憐愛令”,
規定牛馬不能吃,狗肉也違法,當時日本也不養綿羊。
最後,硬生生把日本人逼成了魚肉加野菜的民族,吃鯨魚就變得理所當然了。

人吃狗肉的原因
中國人吃狗肉也是因為古代肉食匱乏。
但其實19世紀之前,法國人也吃狗肉;
德國人把狗肉當羊肉的替代品;
瑞士人吃切片狗肉,
甚至墨西哥人和羅馬人傳統裡,還有熏狗肉這道菜。

法國文學家、同時也是美食家的大仲馬,就有寫過狗肉食譜。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得到-健康養生-IT精英的子女更可能患自閉症

原文不長,列在其下:
《環球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IT精英的子女更可能患自閉症,
因為極客更可能是自閉症基因的攜帶者。
比如,美國矽谷的自閉症發病率,是平均發病率的10倍。
在“荷蘭矽谷”艾恩德霍文市,當地學校孩子的自閉症發病率是旁邊兩個城市的3倍。

在“印度矽谷”班加羅爾,當地孩子的自閉症發病率也明顯高過其它地區。

這篇文章認為,IT精英都是系統化能力很強的人,
而係統​​化的基因可能和自閉症基因高度相關。
啥叫系統化能力?探尋規律、預測原理,這就是系統化能力。

你看,自閉症的孩子往往專注於某些奇怪的愛好,
比如背列車時刻表啊、記住所有恐龍的名字啊,
這都是在分析一個系統,或構建一個系統。

也就是說,有些IT精英們可能是自閉症基因的攜帶者,
雖然他們自己沒症狀,但當男女“極客”結婚以後,
他們的後代就可能因為有雙倍的自閉症基因而發病。

當然這篇文章不是下結論說,
IT精英就帶有自閉症基因,但系統化能力和自閉症基因之間,
的確有比較高的相關性。


簡單說,這篇文章在表達,
IT菁英很可能有自閉症基因,
所以夫妻兩人都是IT菁英,生出來小孩,
自閉症機率比一般夫妻來得高。

一開始,我看標題後,
以為長時間接觸電腦等電子商品會導致基因變化,
而後遺傳給下一代。但是,顯然我誤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