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心理學】自我妨礙的運行機制
你想說服別人嗎?最近,魯汶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說:對同一件事,不同的表述會得到完全不同的回應,人的大腦更傾向於接受肯定性表達。
這位教授發現,大家更願意說“男性比女性做事更有毅力、女性比男性更細心”,很少說“女性不如男性有毅力、男性沒有女性細心”,邏輯雖然都一樣,但“沒有” 、“不如”是否定表達,大腦要轉一個彎去理解,費力;用“肯定”來表達呢,大腦接受起來更容易,人們就容易認同這段話的觀點。
比如,改變提問方式,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醫生要是問“你經常頭痛嗎?一周幾次?”,患者的平均回答是2次多;但如果換成“你不太會頭痛吧?一周幾次?”那麼患者的平均回答是不到1次。
所以你看,大腦認知事物是有規律的,如果你掌握了這個心理學效應,就可以影響別人的選擇,如果想讓別人接受,就多用肯定的問法,那反過來,遇到別人“否定”式提問的時候,你要在心裡對自己提個醒,不要隨口說出答案。
你想說服別人嗎?最近,魯汶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說:對同一件事,不同的表述會得到完全不同的回應,人的大腦更傾向於接受肯定性表達。
這位教授發現,大家更願意說“男性比女性做事更有毅力、女性比男性更細心”,很少說“女性不如男性有毅力、男性沒有女性細心”,邏輯雖然都一樣,但“沒有” 、“不如”是否定表達,大腦要轉一個彎去理解,費力;用“肯定”來表達呢,大腦接受起來更容易,人們就容易認同這段話的觀點。
比如,改變提問方式,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醫生要是問“你經常頭痛嗎?一周幾次?”,患者的平均回答是2次多;但如果換成“你不太會頭痛吧?一周幾次?”那麼患者的平均回答是不到1次。
所以你看,大腦認知事物是有規律的,如果你掌握了這個心理學效應,就可以影響別人的選擇,如果想讓別人接受,就多用肯定的問法,那反過來,遇到別人“否定”式提問的時候,你要在心裡對自己提個醒,不要隨口說出答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