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得到-心理-過早寄宿對孩子不好?

文章出處:過早寄宿對孩子不好?


很多家長認為,寄宿能讓孩子獨立,學會和他人相處,有利於培養責任心。
不過最近,搜狐網轉載了教育專家尹建莉的文章,文章說,
孩子在大學前都不該寄宿,因為宿舍沒有家庭氣氛,
缺少與親人的交流,孩子成年後會有性格缺陷

舉個例子,二戰後,由於羅馬尼亞人口銳減,
政府規定每個育齡婦女至少要生4個孩子,並可以送給政府集體撫養。
於是先後有6萬多名嬰兒,一生下來就被送進教養院裡。
但這些孩子長大後,大多數智力低下,情感發育不良,不知道怎麼和人交流。
很多人經常獨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後搖晃,
或者重複某種刻板動作,見到陌生人也不會感到恐懼。


還比如,美國心理學家曾用獼猴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把一些獼猴幼崽和母親隔離開來,在籠子里安裝了兩個“假媽媽”。
其中一個用硬邦邦的鋼絲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
另一個媽媽用綿軟的絨布包裹,但沒有奶瓶。
不是常說“有奶就是娘”麼?按這個道理,小猴子應該和有奶的“鋼絲媽媽”更親近。
但小猴子只有餓了才靠近鋼絲媽媽,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絨布媽媽身邊。
這說明,它們對溫暖的依戀和需求超越了食物

更驚人的是,這些獼猴成年後,大多數性情冷漠,
和其他獼猴玩不到一塊去,
走路也走不穩,甚至連叫聲都不正常,永遠處在猴子社會階層的底層。
即使通過人工辦法讓一些母猴懷孕,它們對小猴也是冷漠無情,虐待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


為什麼過早過寄宿生活對孩子不好呢?
這是因為,過早地離開媽媽,加入到寄宿生活,容易形成躲避型或焦慮型的人格,
一方面從小缺乏照顧,為了自我保護,長大後也會選擇盡量躲避他人。
另一方面,小時候過集體生活,和父母忽近忽遠,常會感覺到焦慮,
成年後和其他人的交往,也很容易神經質

總而言之,溫暖的懷抱,對於孩子正常成長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過早把孩子送去寄宿,拔苗助長,很容易導致孩子情感疏離,處理不好人際關係。


本文源自:全社會都沒有認識到寄宿制的弊端
撰稿:杜敏
來源:得到

-------------
主旨:
過早地離開媽媽,加入到寄宿生活,
容易形成躲避型或焦慮型的人格,
一方面從小缺乏照顧,為了自我保護,
長大後也會選擇盡量躲避他人。

另一方面,小時候過集體生活,
和父母忽近忽遠,常會感覺到焦慮,
成年後和其他人的交往,也很容易神經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