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得到-行銷-如何救活你的微信殭屍群?

文章出處:如何救活你的微信殭屍群?


花幾秒鐘想一下,你總共建過多少個微信群?仍然活躍的還有幾個?
是不是大部分都變成了殭屍群?辛辛苦苦建起來的微信群,三五天后就冷淡收場,
該怎麼破呢?最近,李叫獸發表文章說,學會下面這三板斧,你就知道怎麼搞社群了。

第一斧:為你的群設立明確使命
道理很簡單,你召集了最優秀的一群士兵,但不告訴他們敵人是誰,戰鬥力再強也白搭。
所以,健身會所建一個顧客微信群,如果叫“健身愛好者溝通群”,就很難活躍,
沒有目標嘛,但是叫“6個月一起改變自己”,目標就清晰了。


第二斧:要有固定的儀式。成功的社群都有固定的儀式,
比如,基督教就有禮拜日,中國人要過大年三十,你的群也要固定在某個時間做某一件事,
比如階段性地總結成績發紅包,每週找個牛人來群裡做分享,
如果把社群的活動“儀式化”,每次在固定時間不斷反覆,
就會逐步讓大家養成習慣,並且提高大家的參與感。


第三斧:要有明確的反饋
反饋就是明確讓大家知道:自己現在在哪、距離目標有多遠、下一個目標是什麼
比如,社群的目標是“讓每個北京大媽跳起廣場舞”,
那你可以這樣匯報成果:現在我們已經成功感染了46萬大媽跳廣場舞,下週要突破50萬!
這樣,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追趕的目標是什麼,也就更有積極性。


你瞧,創建一個微信群,
和創建一個新組織一樣,需要明確的目標、儀式化的活動和不間斷的反饋。
一句話,社群不在微信裡,而在每個人的腦子裡。


本文源自:【李叫獸】把社群建在腦海,而不是微信
撰稿:王海
來源:得到

----------------------
主旨:
微信群,大約等於facebook的粉絲團或社團。
建議有三,
1. 為你的群設立明確使命
2. 要有固定的儀式:固定活動
3. 要有明確的反饋:
 自己現在在哪、距離目標有多遠、下一個目標是什麼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得到-商業-低頻O2O怎麼玩?

文章出處:商業低頻O2O怎麼玩?


周鴻禕說過一個好產品的六字真言,叫高頻、痛點、剛需
也就是說,在創業市場,你要切入一個用戶高頻使用的行當才行。
但是最近,婚禮紀聯合創始人吳易就在36氪發表了一篇文章,
說低頻O2O照樣也能玩得轉,就看你怎麼玩兒了。

吳易做的是婚慶行業,絕大多數人一輩子只結一次婚,沒有比這更低頻的生意了吧?
但結婚雖然是低頻,籌辦婚禮是個長期而又復雜的過程。
比如,提前半年你就要預定婚宴、拍婚紗照、採買用品等等,都需要各種服務
,這段時間內,用戶就會頻繁上他們的網站。
所以吳易認為,高頻、低頻不是按照付費的次數來定的,
而是按互動的次數來定的,用戶使用的越多,你這個平台就越有價值。

其次,即使是低頻O2O,如果具備持續的高盈利能力,照樣玩得轉。
還是拿婚禮舉例子,結完婚之後,很多用戶可能就不再用這個婚禮平台了,
但沒有關係呀,你辦一場婚禮怎麼著也得花個5萬到10萬塊錢,
要是全國每年1000萬人結婚,那就是一個萬億市場。
而那些高頻的上門服務,比如洗車、美甲、家政,
每次消費也就是幾十塊到幾百塊,那一輩子能花的錢,一場婚禮就把你給搞定了啊。

所以吳易認為,低頻行業還是大有可為的,
但關鍵是你的客單價是不是足夠高,利潤空間是不是足夠大。
只要你的平台有價值,就能夠健康運營下去。

本文源自:《低頻 O2O 怎麼玩?單純補貼並不適用》
撰稿:孫小婧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得到-行銷-如何讓消費者牢記你的品牌?

文章出處:如何讓消費者牢記你的品牌?


最近,公眾號“宇見”發了篇文章,文章說,企業做品牌,
不能太關注產品,注意力要放在用戶上,
品牌要在用戶腦海裡,牢牢佔住一個位置。怎麼佔位置呢?有四個步驟。

第一步,建立視覺錘。什麼是視覺錘呢?
簡單的說,就是你需要一個視覺元素,作為錘子,
把“你是誰,你做什麼”,釘進用戶心裡去。
比如說,腦白金廣告,只要那對白頭髮的老頭、老太太一出現,
你腦海裡就響起那句“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那倆老人就是視覺錘。


第二步,佔領獨特門類。大腦討厭混亂,喜歡把信息歸類,
所以,你要想辦法,
讓用戶一想到某個門類就想起你的品牌,甚至專門為你的品牌創造一個門類
比如,所有兒童飲料都說自己“好喝”,哇哈哈突然說“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
自創了一個“促進吃飯”的門類,家長看到孩子吃飯就想起哇哈哈。


第三步,提供安全感。很多人買完東西老是問別人,我是不是買錯了?
這是因為大腦缺乏安全感,希望從別人那得到認同,
所以很多品牌強調正宗、銷量第一,甚找專家背書,都是在主動製造安全感。


第四步,順從消費者
大腦很頑固,對品牌的認知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品牌最好不能隨便修改。
當年,可口可樂嘗試推出“新可樂”,說新可樂口味更好,
可消費者完全不買賬,可口可樂只好改回原來的味道。


你看,消費者頭腦中的好品牌,
要有引人入勝的視覺錘,
要獨占一個信息門類,
還要提供安全感,
品牌認知固化下來後,不能輕易修改,
這就是百年老店的秘密


本文源自:品牌營銷?先弄清消費者的心智特徵再說
撰稿:谷悅
來源:得到

---------------------
主旨:有四個方法,能讓客戶記住你的品牌
1. 視覺錘:遠遠看就知道是你產品,例如賓士車車頭
2. 獨占一個信息門類:
 講名牌包,就想到...;講小籠包,就想到鼎泰豐
3. 安全感:XX品質,堅若...
4. 順從消費者:可口可樂,一直原本口味賣最好

得到-外史-愛迪生其實是個成功的商人

文章出處:愛迪生其實是個成功的商人


提起愛迪生,大家第一反應往往是發明大王啊,科學家啊,
但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最近的一篇文章說,其實“商人”才是愛迪生更合適的頭銜。

首先,愛迪生很有商業運作能力。
我們都以為,電燈是愛迪生發明的,這可是個天大的誤會,
在愛迪生之前,白熾燈已經發明了,但他進行了成功的商業運作。
比如他搞定了JP摩根這些大富豪成立合資公司,
他把人家的燈絲專利買來不斷進行商業化改進。
最後因為他的名氣大,大家只記得是愛迪生發明電燈了。

其次,愛迪生很擅長營銷。
很多發明,都是他身後的團隊完成的,但只有愛迪生一個人在媒體上露面,
所以他就成了“發明大王”。愛迪生老宣傳自己為了燈絲實驗上萬次什麼的,
但他團隊裡的人說,那是因為愛迪生缺乏基礎知識,
其實大量實驗毫無理論依據,是挺愚蠢的行為。

最後,愛迪生在商業競爭上毫不留情。
愛迪生靠直流電賺錢,對手發明了交流電跟他競爭,
為了說明交流電很危險,愛迪生在大街上用交流電電死了一頭大象。
後來聽說監獄要用電執行死刑,
他還特意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把電椅送過去,使用的當然是對手的交流電

所以你看,與其說愛迪生是一個成功的發明家,不如說他是個成功的商人。


本文源自: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 愛迪生神話
撰稿:谷悅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得到-邏輯-知道這三點,再和人辯論

文章出處:知道這三點,再和人辯論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跟人辯論,這裡面的道道多著呢,一不小心就掉坑裡了。
最近,科學松鼠會的奧卡姆剃刀,分享了他幾個關於辯論的小技巧。

首先,不可證偽的命題,你別跟他辯。什麼是不可證偽?
舉個例子,連長跟戰士說:「衝鋒時候只要跑得快,敵人就打不著你。」
但你拼命跑,還是受傷了。
連長卻說,我是說過跑得快就打不著你,但受傷說明你跑得不夠快啊。

你看,「跑得快」就是不可證偽的,
如果他說的是「只要速度超過每秒5米,就打不著你」,這就可證偽。
所以,辯論前先看看對方觀點的「證偽性」,別掉到陷阱裡。

第二點,「無」不需要證明
比方說,我說“如意金箍棒”是存在的,你說不存在,我讓你證明怎麼就不存在?
那你怎麼證明得了啊。既然是我說金箍棒存在,那就應該我拿出它存在的證據啊。
「無」是不需要證明的。


還有一點,叫否定性指控有界線。什麼意思?
比如我說你沒上過大學。那好,你把大學文憑拿給我看。我又說,這文憑是假的。
沒問題,你找人鑑定,文憑是真的。我又說,文憑上的照片不像你本人嘛……
總之,我不斷提出質疑,逼你不斷自證,直到你崩潰為止,這就是沒有界限的否定性指控。
所以說,任何否定性指控必須要有一個邊界,
證明到什麼程度就夠了,否則就是在耍流氓了。

明白了吧,以後別人跟你辯論,你緊抓住上面這三條,就不容易被帶溝裡了。


本文源自:辯論七律
撰稿:徐棄疾
來源:得到

--------------------------
主旨:
科學松鼠會的奧卡姆剃刀提出辯論七律,
挑三點出來說明,他們是:
1. 不可證偽的命題,你別跟他辯
2. 「無」不需要證明
3. 否定性指控,要有界線

❤得到-科技-大數據是怎麼榨乾你錢包的

文章出處:大數據是怎麼榨乾你錢包的


最近幾年有個非常火的概念,叫大數據,
它最神奇的地方在於,只要採集的樣本足夠多,量足夠大,
就能精準計算出每個人的具體行為。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吧?還有你更想不到的。
最近,在中信書院搞的一個線上年會上,
經濟學家何帆就表示,商家還能利用這些大數據,榨乾你的最後一分錢。


舉個例子你就知道大數據有多厲害了。(這例子很有名)
美國有家連鎖超市,突然被一個父親告了,理由是損害了他女兒的名譽。
他女兒剛上初中,但是一直收到這家超市奶粉、紙尿褲的廣告。
超市經理賠禮道歉說,可能是我們搞錯了。
可是兩個月之後,這位父親又來了,因為他發現女兒真的懷孕了,特意來給經理賠禮道歉。
其實,這家超市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女孩是誰,但卻可以監測到她買東西口味的變化,
比如,她會偏好味道淡一點的洗髮水,商家就能根據這種變化,推斷出她可能懷孕了

你看,這就是大數據的力量。
有人甚至說,只要給我你的消費記錄,我連你五年之後會不會離婚都能預測出來。


那商家是怎樣利用大數據榨乾你的最後一分錢的呢?
我們再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賭博輸錢會有一個痛苦點,
就是說,當你輸錢超過一定量之後,就會覺得非常痛苦,再也不想來這家賭場了。
那賭場要做的,就是保證你始終達不到這個痛苦點。
你進賭場之前,賭場就會根據的個人信息,通過大數據分析,知道你的痛苦點會是多少。

接下來,就在你輸錢離痛苦點還差一塊錢的時候,
他們找一個年輕貌美的公關經理,跟你說:先生,玩累了吧,先別賭了,
你被我們選為幸運顧客,送你一頓免費的法式大餐。
為什麼這麼體貼?就是為了讓你覺得物超所值,一直光顧這家賭場。


所以說,在大數據時代,
如果你覺得自己享受到了超值服務,那很可能是因為你的錢已經快被商家榨乾了。

本文源自:中信書院線上年會
撰稿:陳軼男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得到-法律-自利是社會進步之源?

文章出處:自利是社會進步之源?


每個人遇到不公平,都希望有個“好人”為我們主持公道。
可最近,公眾號“法律讀庫”發布了一篇文章說,
現代法治制度並不是道德高尚的好人建立的,恰恰相反,是由自私自利的人建立起來的。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11世紀的時候,
英國有個愛德華國王,道德水平特別高,經常拿國庫的收入救濟窮人。
但他做了一輩子活雷鋒,卻沒留下好制度,人一死,這些好事就沒人做了。

愛德華國王的孫子和他正好相反,他自私自利,成天想著怎麼撈錢。
他發現,英國老百姓之前都是到地方貴族設的法庭裡打官司,
訴訟費和各種罰金都進了貴族的腰包。
為了搶這塊肥肉,他設了一個巡迴法庭,到處和貴族搶生意。
為了不讓地方貴族抓到把柄,巡迴法庭特別注意規則,
行使權力很小心,這就演化出了後來西方的程序正義規則

另外,
你國王到人家地方上去審案子,總要照顧一下地方貴族的臉面吧,
所以就讓貴族們參與訴訟,這就演化成後來的陪審團制度

你看,好國王愛德華拿國庫救濟窮人,但一個人的道德沒法帶來持久的公平。
壞國王只為一己私利,反而建起了更公平的好制度。
自利並不是一件壞事,它正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本文源自:國王在遠方:法治好制度的起源
撰稿:谷悅
來源:得到

----------------------------
講述英國「程序正義規則」及「陪審團制度」的由來

得到-兩性-嫁給什麼樣的男人才靠譜?

文章分享:嫁給什麼樣的男人才靠譜?


女人都關心一個問題,該嫁個什麼樣的男人呢?
最近,李叫獸在知乎上的回答,也許可以給你個參考,
他說,嫁人要看心態,不要嫁給固定心態的人,而要嫁給成長心態的人

什麼是固定心態呢?簡單說,
持這種心態的人,覺得事物一成不變,合適就是合適,不合適就是不合適。
工作就是“拿到最好的offer”,戀愛就是要“找到最合適的人”,
所以他們認為,最重要的努力是在尋找和追求的階段,
把你追到手,幸福就有了,出了問題,說明當初追錯了人。

成長心態的人恰恰相反,
他們認​​為事物是可以改變的,合適不合適更多取決於個人努力。
所以,工作從哪裡起步不是最重要,做到極致更重要。
把你追到手,不是努力的終點,而是努力的起點。
了問題,他們會想辦法解決,而不是另找一段新感情

所以,女孩結婚找固定心態的,雙方會越看越不順眼,找成長心態的,會越磨合越好。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父母強制的婚姻,離婚率反而更低:
因為被強制的婚姻,雙方沒有其他選擇,
出了問題只能努力去解決,這反而激發了成長心態。

所以呢,想嫁人的姑娘可要睜大眼睛,找個成長心態的伴侶最重要。


本文源自:李叫獸知乎作答《應該清楚男友哪些方面才能嫁給他》
撰稿:高佳琪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得到-外史-高跟鞋是為男人發明的?

文章出處:高跟鞋是為男人發明的?


在女生眼裡,高跟鞋天生就是為女人發明的,要是哪個男人穿了高跟鞋,一定會被罵變態。
但《大科技》雜誌最近有篇文章說,高跟鞋其實是給男人發明的。

高跟鞋最早是波斯人發明的一種“秘密武器”。
因為波斯人騎馬打仗,但平底鞋踩在馬鐙上很滑,
高跟鞋能牢牢扣住馬鐙,這樣騎手的戰鬥力更強。
後來波斯使團訪問歐洲,他們的高跟鞋瞬間秒殺了歐洲的王公貴族,
很快,高跟鞋成了歐洲上流社會男人的標配。再後來,女人也跟進,全社會都流行起來。

可是歐洲啟蒙運動興起以後,高跟鞋被認為是華而不實的,因為你沒法下地幹活啊。
再後來法國大革命爆發,高跟鞋被認為是貴族的象徵,再也沒人穿高跟鞋了。
直到照相機發明以後,高跟鞋才再度火起來,但這個時候,高跟鞋和男人已經徹底無緣了。

本文源自:高跟鞋曾是男士專用
撰稿:若熙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得到-醫健-糞便移植可以治病?

文章出處:糞便移植可以治病?


器官移植,大家都不陌生,
比如肝移植、腎移植、幹細胞移植什麼的,
但為了治病,我們有時還需要移植糞便,你信嗎?
最近,《美國大西洋月刊》上的一篇文章,就給我們介紹了糞便移植的治療方法。

糞便移植很簡單,就是把健康人的糞便,
用手術的方法移植到病人的腸道裡,就能達到治病的目的了。
世界最著名的醫學雜誌就發布過研究成果說,治療腸道的疑難雜症,
糞便移植居然比用抗生素還管用。

這個事情聽起來有點邪乎,為什麼糞便移植居然可以治病呢?
其實,這是最近生物學界非常熱門的一個研究課題,
那就是,人類腸道的微生物就像人的一個“虛擬器官”,
很多病其實是腸道微生物群出了問題,移植一下,換一套微生物就好了

腸道微生物除了能影響我們的健康,還能影響到我們的行為方式。
舉個例子,科學家發現,
如果把膽子大、敢冒險的小老鼠腸子裡的細菌,移植給膽子小、害羞的小老鼠們,
結果膽小的老鼠膽子變大起來,也更敢於冒險。

所以你看,糞便移植,移植的可不是糞便,而是我們的“虛擬器官”——微生物群落


本文源自:
當糞便成為最佳藥劑
腸道菌群對大腦發育和行為影響成研究熱點
撰稿:李贇鐸
來源:得到



------------------------
直接破哏。其實要講腸內微生物移植,只是它是由糞便裡取出。

❤得到-心理-改缺點沒動力?你需要一個偶像

文章出處:改缺點沒動力?你需要一個偶像

有句話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簡單說,就是跟著好人你就會學好,跟著不三不四的人就會學壞,可這真是你“學到”的嗎?
有本叫《自控力》的書裡說,其實我們不是在有意識的學,而是無意識地傳染了。

舉個例子,美國有個空軍的學校,對幾千名學員進行了四年的體質跟踪檢查,
結果發現,學員的平均體質都在逐漸向體質最弱的學生靠攏,
也就是說,人的體質都會傳染,更別說你的行為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我們大腦裡有個鏡像神經元,
專門負責觀察別人想什麼,做什麼,有什麼感覺,
它會無意識地引導你去模仿大家,甚至都不會去分析別人做的事對不對
比如過馬路大家都闖紅燈,你莫名其妙也就跟過去了。


誰對你的傳染力最大呢?
不是天天見面你最熟的人,而是你最敬佩或者崇拜的人
也就是說,你的同學同事不一定能夠傳染你,但是你的偶像肯定能傳染你

其實,大腦容易受傳染這個特點,我們可以反過來利用它。
比如被傳染了壞習慣,
你可以倒過來想想,你最崇拜的、自控力強的人,他在這個情況下會怎麼做,
這時候你就會反過來利用鏡像神經元,帶動本能去模仿他,這樣壞習慣就容易被改掉了。


本文源自:《自控力》
撰稿:孫小婧
來源:得到


--------------
主旨:
文章先解釋人怎麼模仿別人,其次說明對你傳染力最大的人,
不是天天見面你最熟的那個,而是你最敬佩或者崇拜的人。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得到-醫健-發呆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文章出處:發呆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最近,北京舉辦了一屆奇怪的比賽——國際發呆大賽。
很多人會說,發呆誰不會呀,還可以拿來比賽?
還真別小瞧了發呆,中科院神經科學博士唐聘就說,發呆其實是一種很高級的思維活動

要知道,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是工作狂,就算你什麼也不想,大腦活躍度最多也就下降5%。
我們發呆的時候,大腦裡負責集中註意力的腦區的確會靜下來,
但負責回憶、評價和想像的腦區卻變得格外活躍。也就是說,
發呆時,你的大腦依然在工作,而且它做的,還是特別重要的系統維護工作

什麼意思?我們的大腦其實需要不停的刺激,要是得不到刺激,它不僅會覺得無聊,
時間長了甚至還會萎縮,而發呆就是大腦動用想像力,自己刺激自己的過程。

發呆可以讓大腦充分調動資源,把各種碎片化記憶組裝起來,形成創作靈感。
我們人類很多文學和藝術作品,都是在發呆的時候爆發的靈感。
為什麼那麼多宗教要教徒面壁苦修啊,就是要用無聊逼出你和“神靈交流”的幻覺。

所以你看,發呆不是個沒用的東西,它其實是一種非常高級的思維活動。


本文源自:它在思考人生它在對抗無聊
撰稿:張筆夢
來源:得到

得到-醫健-什麼是“生物製藥”?

文章出處:什麼是“生物製藥”?


人吃五穀雜糧就會生病,生了病就要吃藥。那藥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一般大家都會覺得,車間裡生產出來的,
但最近美國科學家告訴我們,藥片也可以從地裡長出來。

我們吃的藥裡面,有一類叫做蛋白質藥物,這種藥的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質,
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胰島素了,
另外,治療血友病,也就是歐洲皇室常得的那個貴族病,用的藥也屬​​於蛋白質藥物。
科學家想了一個辦法,把治療血友病的這種蛋白質輸送到生菜體內,
等生菜種好了,再冷凍脫水,磨成粉末,放到膠囊裡,就變成治血友病的藥了。

這種“生菜藥”有個好處,那就是保質期長
如果家裡有糖尿病人,你就知道,胰島素得放在冰箱裡冷藏,特費事。
但是科學家通過把蛋白質弄到生菜裡,就相當於把麵條做成了方便麵一樣,很好儲存。

其實,類似的製藥模式早有了。
生物工程裡有一個概念叫做生物反應器,什麼意思呢?
就是通過細胞裡面的生物反應,生產出我們想要的化學物質
相當於每一個細胞就是一個生產車間,我們現在常說的生物製藥,其實就是這麼做出來的


本文源自:戴罪立功的生菜,生產不需冷藏的蛋白質藥物
撰稿:李贇鐸
來源:得到

--------------------
主旨:
解釋何謂生物製藥。以血友病為例,
把治療血友病的蛋白質輸送到生菜體內,
等生菜種好了,再冷凍脫水,磨成粉末,放到膠囊裡,
就變成治血友病的藥。

得到-教育-劉墉:逼著兒子考零分

文章出處:劉墉:逼著兒子考零分


家長最盼望的事兒是什麼?當然是孩子門門課考一百啊!
可你知道嗎,台灣著名作家劉墉,曾經“逼著”自己兒子考零分。
最近,他的兒子劉軒寫文章,披露了他小時候這段讓人大跌眼鏡的事。

原來啊,劉軒上中學的時候,考試成績經常是C
,父親劉墉找他談話,但劉軒滿不在乎:
考C怎麼了,舒馬赫還考過零分呢,但並不影響他成為世界第一賽車手啊。
劉墉說,沒錯,但人家舒馬赫真考過零分,你才是個C,
咱倆打個賭,你要真能考到零分,我就再也不管你了,考不到零分,你必須聽我安排。
我只有一個條件,考試的時候,任何題不能空著不答。兒子樂了,考零分誰不會啊?
一口就答應下來。

結果,下一次考試,劉軒又考了個C,為什麼呢?
因為他會做的題,當然可以故意做錯,但不會的題只能瞎蒙,經常就給蒙對了。
劉墉說,沒事,接著考,什麼時候考到零分,你就什麼時候自由。
劉軒哪受得了這種恥辱,他不由自主地開始努力學習,
之後每次考試,他會的題越來越多,所以做錯的題也就越來越多,
一年以後,終於考了零分。

這一天,劉墉給兒子做了一大桌子菜,兒子終於明白了爸爸的苦心:
要想故意全做錯,你必須每道題都會,有能力拿到A的人,才有能力考零分。


本文源自:有本事給我考零分
撰稿:俠俠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得到-科技-神奇的“閉嘴槍”

文章出處:神奇的“閉嘴槍”


圖書館裡有人喋喋不休,
管理員二話不說,掏出一把大槍,瞄準發射,瞬間就讓說話的人閉嘴了。
這可不是科幻小說,而是果殼網最近介紹的日本新發明,瞬間讓人啞口無言的“閉嘴槍”。

“閉嘴”槍扣動扳機打出的不是子彈,而是聲音。
如果有人講話,你沖他開槍,槍口的麥克風會先錄下他的聲音,
然後在0.2秒之後把聲音彈回去,他就會立馬說不出話了。


為什麼呢?因為你正常說話的時候,
大腦聽見的和嘴巴說出的聲音是完全同步的,所以大腦很容易幫你忽略掉自己的聲音,
但如果0.2秒之後有一次迴聲,大腦聽見的是什麼呢,
是你說的話和這把槍的迴聲的混合體,大腦控制語言的系統會立刻陷入混亂沒法工作,
所以你也就說不出話了

你看,有了這把神奇的“閉嘴槍”,再也不用擔心公共場合有人不守紀律了。


本文源自:大呼小叫喋喋不休的人好煩?這把槍能讓他們瞬間安靜!
撰稿:谷悅
來源:得到

❤得到-行銷-留住用戶,你要動點小心思

文章出處:留住用戶,你要動點小心思


互聯網產品運營有個六字法則,叫拉新、留存、促活
意思就是讓新用戶認識你,願意跟你交朋友,還會經常來串家門。
這個任務可不簡單,不少產品就是因為留不住用戶而失敗了。
但最近,一本叫《增長黑客》的書裡說,
有時耍一些省錢省力的小手段,就能把這個問題搞定了。

比如,Facebook有段時間用戶流失特別嚴重,甚至有人失戀了心情不好,就去註銷賬號。
後來他們做了一個小改動,就是用戶註銷賬號的時候,
在確認頁面下方加了五個好友的頭像,再附上這樣一段文字:
你確定要離開嗎?離開的話,就再也見不到這些朋友了。結果,很多人都放棄了。
你看,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改動,就幫Facebook挽回了一年300萬的用戶量

再舉個例子,《增長黑客》的作者范冰曾做過一個推廣活動,
網盤空間無限量免費領取,當天,服務器都被擠爆了。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我們都知道,軟件的代碼一定要安全,有漏洞必須堵。
但是范冰偏偏讓團隊把所有的漏洞都留著。
結果,引來了很多懂技術的人,
他們不僅熱衷於破解代碼、黑服務器,還到處分享破解秘籍。
一夜之間,百度上就出現了100多萬條關於他們網盤的記錄。
你瞧,故意露個破綻,活動推廣就做到了借力打力

所以你看,做好一個產品並不一定要大刀闊斧,有時一個小改動,也能取得大成績。


本文源自:乾貨版圖書《增長黑客》
撰稿:陳軼男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得到-科技-大公司會死在外行手裡?

文章出處:大公司會死在外行手裡?


大公司經常被想像不到的對手顛覆,
比如,IBM擁有當時最先進的電腦技術,但卻被軟件企業微軟顛覆了,
之後,微軟又被跟軟件不沾邊兒的搜索引擎谷歌掀翻了。
那未來20年,哪些領域的大公司會遭遇它們想像不到的對手呢?
互聯網預言大師凱文•凱利最近預言說,下面三個領域會再次上演“小魚吃大魚”的好戲。

第一,顛覆航空領域巨無霸的,很可能是像玩具一樣的無人機。
現在亞馬遜的無人機已經可以用來送快遞了。
美國的軍用無人機不僅可以運載武器,甚至大到可以載人了。
世界上最大的無人機公司叫做DGI,總部就設在深圳,
他們接下來就會和航空公司競爭,進行載人的業務。

第二,顛覆現在電信公司的,很可能是咱們家裡都有的小盒子--WiFi
WiFi看起來很有局限性的,也不穩定,但這個技術裡有一個很大的潛力,
就是能打造全新的去中心化的網絡,它能真正實現個體到個體的聯通。

第三,顛覆汽車行業的,也不是汽車公司,
而是特斯拉、Google或者蘋果這樣的互聯網公司,或者是那些製造電池的公司
因為自動駕駛和電池驅動才是未來汽車發展的大趨勢,甚至手機應用軟件公司,
比如優步,也在研究無人駕駛汽車,保不齊哪天,滴滴也變成一家汽車公司呢。

所以你看,一些目前看起來跟你毫不相干,不成熟不完美,跟玩一樣的技術,
未來很可能成為顛覆你的可怕力量。


本文源自:凱文•凱利最新演講:未來20年科技的必然走向
撰稿:白潔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得到-商業-互聯網社群越大越好嗎?

文章出處:互聯網社群越大越好嗎?


最近互聯網“社群”這個概念特火,一般人理解做社群,
無非就是拉攏一些對產品感興趣的人,越多越好,方便做廣告。
但是最近營銷專家王宇說,
錯啦,社群的真正價值在於篩選出高慾望高質量的粉絲,讓他們參與到品牌建設中來


比如美國的漢堡王,社群裡有三萬五千個粉絲,但質量不高。
於是它搞了個活動,如果你退群,我可以送你一個免費漢堡,將近三萬人領完漢堡走了,
留下八千人,給漢堡也不走,這就是鐵粉。

結果,新社群的活躍度比以前高了5倍,
這些人給漢堡王提意見、出主意,做口碑傳播,反而讓漢堡王的聲勢更大了。


所以社群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大和多,
而是不斷找到高慾望、高質量的用戶,讓他們參與到品牌建設中來

本文源自:如何用互聯網方式塑造品牌?
撰稿:楊晴
來源:得到

得到-商業-王小川:三個差別導致中美差距

文章出處:王小川:三個差別導致中美差距


王小川:三個差別導致中美差距
最近幾年,中國互聯網創業勢頭一片大好,很多人覺得,中國在互聯網上應該能超過美國。
但最近搜狗王小川剛從美國走訪回來,他說他在三個點上,
看到了中國互聯網公司和美國的差別。


第一是創新的動力
王小川在美國拜訪創業公司,很習慣就問人家商業模式是什麼、怎麼賺錢
沒想到對方根本沒太想這些,只是覺得自己的點子特別好,很好奇能不能行得通,就幹了。他們的出發點是滿足好奇心。這跟中國很不一樣。
中國很多創業者,更關心融資賺錢上市,至於興趣和好奇,不太是創業的核心動力。


第二個差別是員工素質
中國創新公司往往創始人、合夥人強,但員工弱,
強的人要嘛進大公司,要嘛自己創業去了,沒人甘心做你的基層骨幹
美國很多小公司的員工都來自頂尖公司,實力很強,
他們願意為了一個共同的好奇去做基礎的事情。
這種員工素質的差別,導致兩個國家大公司收購小公司的動力就不一樣。


中國的大公司不太願意收購小公司,
​​因為小公司“將強兵弱”,收了你就拉低了我的平均水平。
創業小公司也覺得,賣掉公司是一種失敗,那大家只能往上市這一根獨木橋上去擠了
但美國小公司整體團隊強,大公司就很願意收購小公司,​​
小公司也把做好了賣給大公司當成創業目標,這就成了更加良性的創業循環。


最後王小川提了個醒說,這三個差別不改變,
再怎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還是很難縮小我們和人家的差距。

本文源自:搜狗CEO王小川在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的發言
撰稿:蒙奇.D.狗兒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得到-職場-4步成為行業精英

文章出處:4步成為行業精英


有些剛開始工作的職場新人很困惑,怎麼才能在一個領域裡迅速牛起來呢?
最近,領英發表了一篇文章,告訴我​​們,要想成為行業達人,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是海量觀摩和學習,快速地找到章法
比如做銷售,
你先集中花一兩週時間,把領域裡有名的書都看完,業內培訓的課盡量都聽聽。
短時間讓自己沉浸在大量的內容中,基本就能快速了解基本技巧,心裡才能有譜。


第二步,找機會大量練手,以數量取勝
前一個階段就好像你背了地圖,現在要實地去使勁走。
盡量多地接觸各種不同的客戶和項目,這樣能快速地把知識變成實戰經驗。
慢慢你會發現,很多客戶和項目有相似性,是可複制的,
大概3個月到1年,你的實戰經驗就足夠豐富到可以嘗試大項目了

第三步就是打造樣板項目。啥叫樣板項目呢?
就是專註一個大項目或一個大客戶,把全部精力和才華都用上去,別計較得失。
做完這個,你就有了品牌和可複制的模板,後面做類似的項目,就會比較平順。


最後一步才是拓展人脈別人都願意和比自己牛的人交往。
你打造好了自己的“名片”,
有了拿得出手的成績,再混各種圈子,才有能獲得合作和發展機會。


以上四步,都不難,幾乎適用於任何行業,
未必能馬上讓你成為頂尖高手,但絕對也能超過行業平均水準了。


本文源自:如何讓自己在一個領域迅速牛逼起來
撰稿:楊晴
來源:得到


------------------------
主旨:做以下這四步,成為行業菁英
1. 大量學習:海量觀摩和學習,快速地找到章法
2. 大量練習
3. 做出SOP:打造樣板項目
4. 拓展人脈

得到-中史-孫中山不叫孫中山?

文章出處:孫中山不叫孫中山?


孫中山,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吧。但你知道嗎?孫中山根本不叫孫中山。
最近,今日頭條有篇文章說,很多近代歷史人物的名字我們都弄錯了。

原來,孫中山這個名字雖然是家喻戶曉,
但他本人從來沒用過,而且在正規的檔案裡,不管是清朝的,還是民國的,
都沒有出現過這個名字,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原來孫中山原名叫孫文,文化的文,
但是在清政府的檔案裡,孫文被寫成了三點水一個文化的文,這可不是筆誤啊,
因為三點水的“汶”是“心裡昏暗不明”的意思,在清政府眼裡,孫文就是這樣的人。

那孫中山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啊,他當年在日本流亡的時候,特別佩服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
因為天皇的母親姓“中山”,於是他就給自己取了個化名,叫“中山樵”,樵夫的樵。

後來,有一個日本朋友為他寫了本書,說“孫文就是中山樵”。
結果這本書翻譯到中國的時候,卻被錯翻成了“孫文就是孫中山”。
所以,孫中山這個名字是錯誤翻譯“錯”出來的。

你看,本來沒有孫中山這個名字,正是歷史的陰差陽錯,把它造就了出來。


本文源自:蔣介石不叫蔣介石,孫中山不叫孫中山,你知道的這些人名都是錯的
撰稿:丁莉婷
來源:得到

❤得到-讀書-怎麼用30分鐘搞定一本書

文章出處:怎麼用30分鐘搞定一本書


很多人不知道,讀書其實是個技術活。
最近,公眾號書單就請了位讀書達人,給大家做了個讀書秘訣的分享,
我們看看,他是怎麼用30分鐘讀完一本書的。

先用第一個5分鐘,你先讓書做個自我介紹。怎麼做呢
主要有兩點,先看封面再看作者自序
就像兩個人初次見面一樣,作者會告訴你他想說點什麼,
你也可以迅速判斷,這本書是不是你的菜?如果是,咱再進行下一步。


下面的5分鐘叫做關鍵點掃讀
這個掃讀的過程非常快,每頁停留的時間非常短,看點兒什麼呢?
看圖片、表格、粗體字、段落的開頭和結尾
這個過程就好像開著飛機在海上尋找火山口一樣,發現一個冒煙的地方你就把它標記下來。


關鍵點掃讀之後,接下來是15分鐘的精確打劫,就像海盜搶寶藏一樣。
梳理的重點都標記清楚了,就像藏寶圖在你手裡一樣,
接下來就針對你感興趣的點進行精讀
經過15分鐘的打劫,這本書的精華你就算基本看完了。


最後,用5分鐘進行輸出整理
輸出過程就是一種內化過程,
有很多方法,你可以寫一個讀後感,可以畫一個思維導圖
這樣書裡的內容才能變成你自己的

你看,30分鐘變成讀書達人,下次看書的時候你不妨試一試這個方法。


本文源自:《從書奴到30分鐘閱讀超人,他用的是這6步讀書法》
撰稿:孫婧
來源:得到


----------------------------
主旨:
怎麼用30分鐘讀完一本書
(1)第一個5分鐘,先看「封面」、再看「作者自序」
(2)第二個5分鐘叫做關鍵點掃讀:
 看圖片、表格、粗體字、段落的開頭和結尾,「梳理出重點」
(3)接下來是15分鐘的精確打劫:
 根據「梳理的重點」,「針對你感興趣的點進行精讀」
(4)最後,用5分鐘進行輸出整理
 這是內化過程,寫一個「讀後感」,可以畫一個「心智圖」
 
感想:
可以有這番的思想準備,把讀書當成是「查書」,
因為你讀完後,心中或筆記,只會留下你想要的部分,
其餘一律忘記,這也就如同「查書」一樣了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得到-哲思-文字與男人撒尿能扯上關係?

文章出處:文字與男人撒尿能扯上關係?


我們都知道,東西方思維方式差別很大,最近,哲學家王東岳在演講中提了個觀點說,
東西方文明差別大的真正原因,其實和文字起源有關。

我們先看中國的象形文字,其實從一開始,它就是用圖像來表示意思的。
比如,在古漢字裡,“泰山”的“泰”字就是個像形字,上面一個大,底下畫兩隻手,
兩隻手中間是一個水,這就是今天的“泰”。
你想想看,這像不像一個男人站在那裡撒尿,所以他顯得很高大挺拔?
於是“泰”就有了高大的意思。而且,因為你憋尿很難受,尿完就舒服了自在了,
所以“泰”還有安定、安泰的意思。


西方的拼音文字就不一樣。
西方文明誕生在地中海沿岸,北非、西亞、南歐三個地區的商人都在這一帶經商。
那語言不通怎麼辦?只好把大家的發音拿音標標註下來,拼音文字就誕生了。
用拼音文字溝通,是一套邏輯結構,西方人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就這麼被訓練出來了。

所以,你看,東西方文明的差別,其實和文字起源有關。
中國是具象思維,產生了技術和藝術,西方是抽象思維,產生了哲學和科學


本文源自:哲學家王東岳:文字的具象與抽像源起,導致東西方思維巨大差異 研習社
撰稿:亞平寧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得到-教育-猩猩和嬰兒養在一起,會怎樣?

文章出處:猩猩和嬰兒養在一起,會怎樣?
一家之言


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嗎?
美國的一位著名心理學家,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沒有。
最近,這位心理學家出了本新書,叫《教養的迷思》,
她在書裡說,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影響力,其實是非常小的,
真正有影響力的,是孩子的朋友和孩子成長的環境

比如書裡舉了個例子,說印第安納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曾經做了個實驗,
把一隻7個月大的黑猩猩抱回家,和自己10個月的孩子一起養,
想看看黑猩猩在人類的影響下,會有什麼變化。

結果,猩猩倒沒什麼變化,反倒是他兒子被猩猩同化了,
比如孩子會在吃飯的時候亂叫,喜歡去咬牆,
甚至到了一歲半的時候,才只會說三個英語單詞。當然這個孩子的智力是沒問題的,
但這個例子說明,對於孩子來說,同伴的影響力要遠大於父母的影響力。

再比如,有些孩子移民到國外,呆上一兩年,就學會第二種語言了。
他們在家說母語,在外面說外語,轉換起來很容易。
隨著孩子長大,接觸外界越來越多,第二語言越說越好,母語反而沒什麼長進了。
也就是說,當“外面的文化”和“家裡面的文化”不一樣時,最終還是“外面的文化”會影響他。

但這位專家也給出了建議,雖然父母也許很難直接影響孩子,
但他們可以改變這個孩子的成長環境啊。你看,“孟母三遷”還真是有科學道理的。


本文源自:這本挑戰你育兒觀的暢銷書,其實論證了“孟母三遷”的道理
撰稿:葉小琪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得到-外史-銀行起名哪家強?

文章出處:銀行起名哪家強?


你可能知道很多高大上的外資銀行,比如摩根士丹利,巴克萊,花旗等等,
但你知道它們為什麼起這樣的中文名嗎?你一定會說,音譯的唄。其實不全是。
最近十五言網站發表了一篇文章,講了不少外國銀行起名字的有趣知識。

比如,有些銀行的中文名,跟它的英文名沒有半毛錢關係,
花旗銀行就是,它的英文直譯過來是“城市銀行”,那怎麼就變成花旗了呢?
原來,100多年前它剛進中國時,大家也不知道怎麼叫它,
看到它門口總是插著很多美國國旗,
就說“那個掛著花旗子的銀行”,時間長了,就叫成花旗銀行了。
(中國人從前叫美國為 花旗國)

跟搖著小旗炫耀洋背景的花旗不同,有些銀行的中文名是​​為了特意隱去真實背景。
比如新加坡最大的商業銀行星展銀行,原名其實是“新加坡發展銀行”,
但它98年收購香港廣安銀行殺進香港市場時,為了不讓香港人反感,
就起了個看不出來歷的名字:星展銀行。
其實,“星”是新加坡的諧音,“展”是發展的縮寫,人家起名也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最怪的名字,要屬渣打銀行了,起名當然要起吉利點的,
咱中國人起名,很少會用到“渣”和“打”這樣的字眼,說出去也不好聽呀。
其實,渣打銀行的英文名,翻譯過來應該是“標準特許銀行”。
但它進入中國時,最早進的是香港,
而粵語發“特許”這個英文單詞,就是“渣打(Chartered)”,
所以它只能入鄉隨俗,變成渣打銀行了
你瞧,銀行名字也有那麼多有趣的知識,你GET到了嗎?

本文源自: 外資銀行起中文名技術哪家強,比如說“渣打”算是反面教材嗎?
撰稿:張筆夢
來源:得到

❤得到-經濟-泡沫是試驗場,寒冬是過濾器?

文章出處:泡沫是試驗場,寒冬是過濾器?


甭管創不創業,有兩個詞你肯定很熟悉,
一個是資本泡沫,一個是資本寒冬,聽上去都不像好詞。
不過,最近創新工場聯合創始人汪華在一次演講裡說,
泡沫和寒冬,才是創業和投資市場的完整邏輯。


首先,什麼是泡沫?就是大家都對市場很樂觀,有錢拼命投唄,
泡沫是一個巨大的創業實驗期,樂觀的​​資本進入市場,帶來了三大作用:
第一,泡沫幫助創業者探索盡可能多的商業方向。
   誰也不知道哪個方向能挖到金礦,但泡沫越大,探索的人就越多。
第二,泡沫教育了市場。比如外賣大戰中,美團、百度外賣、餓了麼就通過燒錢補貼,
   幫我們養成了網上訂餐的習慣啊。
第三,泡沫也幫助搭建了產業基礎設施、培養了大量熟練人手。

所以說,泡沫是一個試驗場,大量的資本投入,探索了大量的可能性
所謂的資本寒冬是個過濾器
把不可行的產品和商業模式全部過濾掉,
這個時候,不是說投資人沒錢了,而是投資人對企業的判斷標準變了。
花錢補貼,你還能自然增長嗎?你能做到領域裡的老大嗎?
說白了,這個時期,只有找到真正商業模式的,才能剩下來

到這兒你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每次所謂寒冬,都會誕生偉大的互聯網企業,
因為它的商業模式被驗證了。一般來講,熬過寒冬之後,
好多企業都可以達到比泡沫期更高的高度。
比如說,阿里、百度和騰訊,經歷了早年的互聯網泡沫,
市值都遠遠高出了原來的10倍甚至20倍。

所以說,泡沫是試驗場,寒冬是過濾器,這才是商業周期的本質


本文源自:汪華:究竟誰能走過資本寒冬?
撰稿:陳軼男
來源:得到

❤得到-生物-蔬菜也有喜怒哀樂”?

文章出處:蔬菜也有喜怒哀樂”?


植物也有知覺,這事兒並不稀奇,比如含羞草一碰就低頭,豬籠草可以捉昆蟲什麼的。
但植物的知覺遠比你想像的要發達。最近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
有一些植物能夠清晰的分出,到底是誰在吃自己,並且還能做出不同的反應。


舉個例子,自然界有一種植物叫擬南芥,
它可以分辨出毛毛蟲吃東西的聲音,科學家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他們把毛毛蟲吃菜的聲音錄下來,放給擬南芥聽。
擬南芥感受到聲波震動後,就開始分泌一種驅蟲的物質。
但如果你只是放一些其它錄音,比如風聲雨聲,
即使和毛毛蟲吃菜的頻率很像,擬南芥也無動於衷。
這說明,擬南芥有非常精確的感知和分辨力

此外,科學家還發現,毛毛蟲吃到的擬南芥,很可能和蚜蟲吃到的不是一個味道。
因為擬南芥能分辨出它正在被牙咬呢,還是在被用針管吸呢,
它會針對不同的昆蟲分泌不同的物質,比如有的是辣味,有的就是腐臭味

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原理,培育更有抗蟲本領的蔬菜,這樣就可以少用殺蟲劑了。
另外你吃蔬菜的時候,也要知道,蔬菜可是有感受的哦。


本文源自:大口咀嚼蔬菜時,你有在意過蔬菜的感受麼。
撰稿:李贇鐸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得到-行銷-看AV時,你的手在幹嘛?

文章出處:看AV時,你的手在幹嘛?


互聯網時代搞營銷,最重要的是撓到用戶的癢點,只有這樣,營銷才會事半功倍。
比如最近,法國一家色情網站,就做了一次讓人腦洞大開的營銷。

這家色情網站本來是收費的,但有一天它宣布,從今天開始,你可以免費收看,
但有個條件,你必須同時按住電腦上的四個按鍵:Q、S、P、L。

對照一下電腦鍵盤,你就會發現,
這四個按鍵在鍵盤兩邊,一隻手根本按不過來,必須同時用兩隻手。
但男同學們都懂的,看這種東西,誰會一直把兩隻手放在鍵盤上?
於是,實在受不了的用戶,只好掏腰包付費觀看了,這樣才能解放雙手嘛。

很有創意吧?但這還沒完。
不少用戶的熱情被這次免費活動帶起來,他們爭先恐後在社交網絡上曬照片,
炫耀自己是怎麼既不用付費,又成功解放雙手來看片的,
比如用腳幫忙啊,比如幾個人一起合作啊等等。
瞬間,網絡上就刮起了一陣“解放雙手”的狂潮。結果呢?
網站成了最大的受益者,點擊率是平時的27倍,訂閱用戶增長了50倍。

所以你看,做營銷最重要的就是洞悉人性,撓到用戶的癢癢肉。


本文源自:看AV時,你的手在幹嗎?
撰稿:陳軼男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得到-職場-做自由職業者需要怎樣的格?

文章出處:做自由職業者需要怎樣的逼格?


很多人都想過自己在家工作,不用朝九晚五,也不用看老闆臉色了。
但什麼樣的人適合這種工作方式呢?
最近《哈佛商業評論》登了篇文章說,做自由職業之前,你得先問自己下面六個問題。

第一、你的技能市場有人買單嗎?如果不確定,可以先兼職試試水,別一腳踏空了。
另外稍微學點跨界知識,因為你得當自己的老闆、人事、財務和技術哦。

第二、你的人脈廣嗎?建立人脈的一個竅門,
就是找已經在做自由職業的朋友,請他給些實際建議,對接上一些重要資源。

第三、你的性格適合嗎?獨自工作,孤獨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另外你還必須足夠外向,才能打開人脈圈子。

第四、你有財務緩衝嗎?如果你半年沒收入就活不下去的話,那還是算了吧。

第五、你工作有紀律嗎,夠努力嗎?你得善於自我激勵,還要非常敬業,客戶才會選你。

第六、如果你辭職,你的老闆能成為你的第一個客戶嗎?
就算老闆不行,你也別忘了和前同事保持好關係,誰知道以後誰會和你合作呢。

聽完這幾個問題,你覺得自由工作適合你嗎?


本文源自:做自由職業之前要問自己的七個問題
撰稿:葉小琪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得到-外史-我們的歷史消失了10天?

文章出處:我們的歷史消失了10天?


你知道嗎,在我們的歷史記載裡,有10天時間是不存在的。
最近,哆嗒數學網有篇文章說,1582年10月5日到10月14日是不存在的,這10天到哪兒去了呢?
這要從歷史上兩次曆法改革說起。


大家都知道凱撒大帝吧,咱撲克牌裡的紅桃K印的就是他的頭像,
世界上第一次曆法改革也是他主持的。當時規定,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為一年,
但計算下來,地球繞太陽一圈需要365天零6小時,每年多出6小時,怎麼辦呢,
要不這麼著,每四年定一個閏年,也就是366天,把多出來的時間用掉。
好像問題解決了吧,但慢慢有人發現,時間沒算準,
地球繞太陽一圈只需要365天零5個多小時,之前多算了十幾分鐘,
這十幾分鐘誤差三五十年還沒什麼事,但幾十年上百年,這個時間差就越來越大。
比如,春分是3月21日,幾個世紀以後,日曆上春分的日子和現實就對不上號了,
農民沒法準時種地,這可是大事。

到了16世紀,誤差積累的時間已經達到整整10天,怎麼辦?
於是就有了第二次曆法改革,梵蒂岡教皇下令,刪掉10天
結果1582年10月5號到10月14號這10天就消失了。
如果你能找到當時的日記,就會發現,10月4號之後,下一頁就是15號。
用科學語言來說,這10天的持續時間為0。


這事是好事,但在英國卻引起了反對,他們不願意在日曆上刪掉10天。
結果就這麼又過了170年,英國已經比其他國家多了11天,
導致各種混亂,最後英國人不得不認輸,通過立法,抹去了多出來的11天。

所以,在我們的歷史上,有10天時間是不存在的,你GET到了嗎?


本文源自:誤差處理失誤十大案例——歷史上消失的十天
撰稿:葉小琪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得到-心理-什麼是心理學“颱風眼”效應?

文章出處:什麼是心理學“颱風眼”效應?


很多人覺得,親身經歷災難的人,心理壓力最大。
但最近,耶魯和劍橋的兩位心理學博士,發表了個觀點,
他們說: 災難之後,旁觀者往往比親歷者更恐慌。
就像颱風一樣,在最中心的颱風眼裡往往風平浪靜,
而外圍的人反而會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

比如,汶川512地震,中科院心理所的人發現,
蒙受損失最嚴重的災民反而對災後重建樂​​觀得多。
因為在第一線的災民,往往能了解到準確的一手信息,
而外圍的人,在各種揣測、猜想中,可能心理問題更大。

再比如,美國911事件發生後一年,醫院裡發生了奇怪的現象:
離紐約市很遠的西部,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心理治療,
而且他們自己或者親戚朋友,都沒有真正經歷過911 。心
理學家後來發現,這些患者都有一個共同點——
他們都看了大量關於911和受害者的媒體報導。

所以你看,災難之後,
旁觀者往往比親歷者更恐慌,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颱風眼”效應。


本文源自:為何旁觀者比親歷者更恐慌?
撰稿:曾翔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得到-風俗-愛情源於偷情?

文章出處:愛情源於偷情?

人們常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可你知道嗎,要是在中世紀,愛情很可能是婚姻的掘墓人。
美國作家萊德里寫了本書,叫《婚姻的幻象》。
據他考證,愛情最開始的時候,是起源於偷情。

咱們現在說的愛情,也就是Love這個詞,西方中世紀的時候才開始通用。
在那之前根本就沒這個詞,那時候男女之間就是一種純粹的實用關係。
那中世紀到底發生了什麼,讓愛情出現了呢?

中世紀正是十字軍東征的時候,很多貴族到東方打仗去了,他們的夫人都留在家裡。
而那些沒隨軍東征的男人,就跟這些貴婦尋歡作樂。
那時,婚外情慢慢變成一種時尚,貴婦們把這叫做“愛情”

有些貴婦甚至還開所謂的“愛情會議”,制定愛情法則。
比如,有這樣一條法則,就是:
不能以婚姻為由反對愛情;
還有一條:若不能隱瞞,便不能戀愛;
再看一條:愛一個不願與之結婚的人,並沒有什麼不合適;愛情總使人喜新厭舊。

你看,“愛情”原來是誕生於偷情的熱潮之中。
後來,我們才慢慢把它和偷情區分開,然後和浪漫、甜蜜、婚姻聯繫在一起。
其實,愛情最初的歷史,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光彩。


本文源自:《婚姻的幻象》
撰稿:徐棄疾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得到-學習-經常搜索會讓人變笨?

文章出處:經常搜索會讓人變笨?


大哲學家尼采年紀大了以後視力下降,到了沒法看書寫字的地步,
他就買了一台打字機,可以盲打嘛。
然後他的朋友發現,從此以後,尼采的寫作風格竟然變得更嚴謹簡潔了,
好像打字機的鋼鐵質地,影響了他的思想一樣。
最近,公眾號書單發表了一篇文章說,其實這並不奇怪,大腦並沒那麼強大,
我們平時使用的很多工具一直在改變它。


舉個例子。大腦裡的海馬狀突起,是處理空間位置信息的,
研究就發現,老司機的海馬狀突起,要比年輕司機大得多。
原因就在於,道路信息錯綜複雜,老司機以前全靠腦子記,
而年輕司機呢,現在很多用導航。久而久之,年輕司機的大腦,就被導航這個工具改變了。


再舉個例子。百度的李彥宏最近在一次演講裡說,
儘管百度讓你容易找到信息,但搜索卻讓你變笨了。
英國也有類似的研究發現,現在我們遇到問題,越來越懶得去思考,
一般直接上網搜,即便搜到答案了,也不願記,反正忘了再搜就是了。
所以慢慢地,我們的大腦就會變遲鈍,記憶力也會衰退。

你看,工具確實給我們帶來了便利,但同時,我們的大腦也正在被這些工具改變。
短期來看,我們塑造了工具,長遠來看,工具也在塑造我們。


本文來源:丟了羊皮聖經,丟了報紙雜誌,現在我們正在丟掉大腦
撰稿:陳軼男
來源:得到

得到-經濟-經濟危機也玩穿越?

文章出處:經濟危機也玩穿越?
這只是一個推測,還沒成為定論


過去我們覺得,秦朝滅亡是因為統治殘暴。
但今日頭條最近有篇文章說,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不是暴政,而是因為錯誤的貨幣政策

秦朝在歷史上大書特書的一筆,不就是統一貨幣嗎?
怎麼貨幣政策反而成了它滅亡的原因了呢?
按說,統一貨幣是件好事,更有利於商品交換,
但這裡面的一個大問題是,該怎麼用新貨幣代替舊貨幣
其實對老百姓來說很簡單,只要新錢和舊錢購買力相同,
按比例兌換就可以了。但兩千多年前的秦朝政府,哪懂得貨幣發行的規矩呢,
政府在新錢發行之前,直接宣布,六國貨幣全部廢除,
這意味著民間財富的一次集體大清零啊!
而且新舊貨幣具體怎麼兌換,政府也不公開。老百姓怎麼辦?
當然是拋售舊錢,囤積各種商品囉,結果物價飛漲,大家的錢貶值更快,市場一片大亂。


後來,秦朝總算發了新錢,叫“秦半兩”,大家當然爭著兌換。
很快,鑄造的錢就不夠用了,秦政府為了確保貨幣發行跟得上節奏,又出了個昏招,
就是發行一種叫“輕錢”的錢,分量只有“秦半兩”的一半,
而且硬性規定,“輕錢”的購買力和“秦半兩”一樣。但這是你規定一樣就一樣的嗎?

我們都知道“劣幣驅逐良幣”的道理,一旦市場出現分量不足的劣幣,
購買力還和良幣一樣,大家當然花劣幣、藏良幣啊。
最後的結果就是,良幣越來越少,劣幣越來越多,
老百姓手裡的劣幣商家不收,商家有貨賣不出去,
社會出現大規模經濟危機,大家不造反才是怪事呢。

你看,都說苛政猛於虎,
錯誤的貨幣政策比老虎還可怕,由貨幣問題引發的經濟危機是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本文源自:秦國滅亡不是因為暴政,而是因為貨幣政策
撰稿:亞平寧
來源:得到

❤得到-哲思-成功企業家,都愛讀哲學?

文章出處:成功企業家,都愛讀哲學?


據說有人調查了美國商業100強CEO的書櫃,
發現裡面超過90%的書都和經濟無關,中國很多企業家也一樣,
而更愛看宗教、哲學、心靈類的書,這是為什麼呢
最近,公眾號投黑馬發了篇文章,21世紀商業評論主編吳伯凡從三個方面解釋了這個現象。


他說,首先,企業家最缺乏的是最高層級的知識,也就是智慧
IBM曾經把”知識“分成四個層級,
最底層的叫數據,
經過提煉的數據叫信息,
從信息裡歸納總結出的規律叫知識,
知識再往上是智慧。
所謂智慧,它不是某個具體的技巧、技能,而是一種態度和境界
十個人面對同樣的商業機會,做出的判斷和決策可能完全不同,
最終分出高下的,不是數據、信息和知識,而是態度和境界。

其次,是為了建立對人性的洞察
有人就問過投資家羅傑斯,想成像他這樣的投資家,應該讀哪些書?
羅傑斯說,兩種書,一是哲學,二是文學
因為只有從這兩種書裡,你才能真正地弄懂人性。
歸根到底,市場上較量的就是對人性的洞察

最後,從表面上看,企業家關心的是生意,但其實,他們關心的是生命最基本的焦慮
遠大的總裁張躍就說,當你什麼都不太缺的時候,
你會發現,你真正缺的東西根本就沒解決,那就是關於身體心靈的問題。
所以說,40歲以前關注的是成功,40歲以後關注的是意義

你看,對智慧的渴求,對人性的洞察,對自我的關照,這是企業家的內心需求。


本文源自:商業為什麼需要哲學、文學甚至禪學?
撰稿:若熙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8日 星期二

❤得到-人際-求人幫忙的5個技巧

文章出處:得到-人際-求人幫忙的5個技巧


不知道你有沒有給陌生人、特別是牛人寫求助信的經歷,怎麼寫對方才可能幫你?
最近,沃頓商學院的教授分享了一些實用的技巧。

首先,起個有趣又有用的標題
別人不忙的時候,有懸念的標題最吸引人,比如“我不想從你這裡得到任何東西”;
忙的時候呢,好奇心減弱,實用的主題更容易被打開,比如“給某某的若干建議”。
最好的郵件標題,要既有趣又有用。

第二,說明為什麼他的幫助對你意義不同
當一個人感到他有獨特貢獻的時候,會覺得應該承擔責任。
所以告訴他他對你有多大影響啊,
引用幾句他的演講或者文章裡的金句啊,都容易讓他感覺應該幫你。

第三,展示出你做足了功課。人們更樂於幫助那些試圖自助的人。
牛人可不願意去幫助一個懶人,你要清楚表明,自己努力做過了什麼。

第四,精確、簡短地描述你的請求。信越長別人就越沒耐心

最後,無論對方給了什麼回覆,都記得表達感恩
積極的反饋能給人留下好印象,也容易得到之後更多的回應。


本文源自:如何寫好一封求助信
撰稿:楊晴
來源:得到

---------------------------------
感想:
文中五點中的三點,我較認同。
(1)別人更願意幫助跟自助者,
 還有,自己一樣強的人,日後能得回報
(2)請求的描述力求精確、簡短
(3)不管別人願不願意幫你,都要記得感恩

得到-工業-跑步機的前身竟是刑具?

文章出處:跑步機的前身竟是刑具?
出處:不可思議的黑歷史:跑步機一開始竟然是刑具


有人在跑步機上鍛煉,會覺得這完全是在受罪,
哎,他們還真說對了,煎蛋網最近發了文章說,
跑步機原本就是一種監獄裡的刑具,是用來懲罰犯人的

怎麼回事呢? 19世紀的時候,英國監獄改革,希望用一種比較文明的方式懲罰犯人,
工程師就發明了一種刑具,它長什麼樣子呢?
你見過關小白鼠的那種滾筒籠子吧,小白鼠在裡面跑,滾筒就不停地原地轉,
這種刑具原理基本一樣,不同的是,犯人是在外面,扶著把手,用腳踩大滾輪,
然後可以帶動機器磨小麥什麼的。
跑步機的英文名,翻譯過來就是“腳踩的磨坊(treadmill)的意思。當時,囚犯們每天被迫這樣用腳“踩磨坊”6個小時以上,相當於每天爬一座4000多米的高山。

大約100年前,英國政府覺得這種刑具實在是太殘忍了,決定取消這種懲罰方式。
不過,跑步機並沒有就此消失,而是走進我們的生活,變身成為健身器材了。

所以,下次你在跑步機上鍛煉的時候,
可以腦補下200年前監獄用它來懲罰犯人的場景,是不是有種穿越感?


本文來源:《跑步機的黑暗史》
撰稿:孫小婧
來源:得到

❤得到-外史-有一類戰犯叫參謀

文章出處:有一類戰犯叫參謀


不知你發現一個問題沒有,二戰時,日本和德國都是侵略擴張,
但打法完全不一樣,德國進攻時,都是傾盡全力,用閃電戰把一個國家一舉滅了。
而日本卻完全相反,好像總是沒什麼章法地開始,
然後跟油燈續油似的,隨著事態擴大一點點加人。

抗戰名將李宗仁說,這種”逐次增兵法“是犯了兵家大忌的,
如果日本一開始就傾盡全力對華作戰,那歷史可能是另外一個版本了。

為什麼日本沒做好全面戰爭的準備,就發動盧溝橋事變?
為什麼日本沒有傾盡全力一舉摧毀中國抵抗?
最近,“大象公會”創辦人黃章晉寫文章說,
德國做出戰爭決策是自上而下,
而日本倒過來,是由下往上做出的戰爭決策,這是日本不斷犯短視錯誤的根本原因。


比如說,暗殺張作霖,就是關東軍裡一個叫河本大作的參謀私下謀劃的,
事發後,日本內閣追究責任,整個陸軍的軍官都跳起來為河本辯護,
當時的日本首相被迫辭職,最後河本只是被解職,高層就這麼被中下軍官牽著鼻子走了。

再比如,九一八事變也是由幾個關東軍參謀“先斬後奏”挑起的,
沒想到事變特別的順利,關東軍一下就佔領了東北,肇事者成了“民族英雄”,
日本當局最後也只能默認,從此參謀們更加比拼著到處搞事。

盧溝橋事變就是參謀們發動的,這些人發動戰爭之後,
甚至連怎麼打都沒想好,有說佔領平津地區就行,也有說乾脆把黃河以北全部解決算了,
直到兩週以後,日本高層才吵架吵出結果,開始了全面對華戰爭。

所以說,
日本侵華是狂熱的中下級軍官裹挾高層做出的決策,
這也是日本在戰略戰術上不斷犯短視錯誤的根本原因
最近,日本《讀賣新聞》都有文章檢討,說東京審判裡的戰犯少了一批人,
就是那些狂熱的大本營參謀們,他們也應該受到歷史的追究和審判。


本文源自:二戰時日本為什麼不斷犯短視錯誤、《有一類戰犯叫參謀》
撰稿:饒健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羅輯語音-<你的精力分配決定了你的層次>

參考文章:[语音]2015.12.07 结构《你的精力分配决定了你的层次》

本篇在強調「機會成本」,內文說:
跟low人吵架,不僅僅讓人分不清誰是low人,更容易讓你停留在跟low人一個層次;
 為爛事操心,不僅僅是對我們精力的一種浪費,更悲慘在這會麻痺神經,
 讓我們誤以為這就是生活常態,並最終成為常態。
 ...
 我們不想成為我們鄙視的人或者事的奴隸,
 不再後悔我當時怎麼會在“這種事情”和“這種人”上耗費如此時間和精力,
 最靠譜的擺脫手段或許就是抓緊找一些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情去做

解決爛事方法就是,Let it be,別把自己層次放低,
而且是誰說:「每件事都得解決,都要有答案」,至少爛事,就可以敬謝不敏。
再把同樣的時間,花費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於後,羅振宇的評語很有趣。
「聽到過一句玩笑話——
 怎麼浪費時間都可以,就是不能看韓劇。
 你哪怕是打遊戲,都有可能打成世界冠軍。
 你哪怕是逛商店,都有可能成為購物達人。
 可是,看韓劇,你除了學會評價別人的生活,就一無是處了
 是玩笑話。不過有道理。」

做任何事,得多想想你從中獲得什麼(意義)吧! 

❤得到-心理-假裝微笑,笑著笑著就成真了

文章出處:假裝微笑,笑著笑著就成真了


通常大家都覺得,我們的行為是受到思維調節的,思維控制行動。
但是最近TED上發表了一個有趣的演講,他告訴我們,
肢體動作影響著我們的表現和思維方式,也就是說,身體也可以影響思維

比如,不少研究都發現,如果你強行不讓人皺眉,
比如說用肉毒桿菌麻痺他的前額,可以改善一個人抑鬱的症狀,
因為皺眉這個動作會加劇悲傷的感覺。
如果你用筷子撐開嘴巴,做出一個微笑的動作,人的心情也真的會變得愉悅。

再比如,科學家讓人們做一些不同的動作。
結果發現,和那些做保護性的封閉動作的人相比,
保持舒展和開放姿勢的人更樂於去冒險和接受挑戰

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也發現,散步比坐在辦公室更容易激發創造力。
這個研究還發現,即使你站在跑步機上對著空白牆壁走路,這個結論依舊成立

所以你看,身體和思維是一種很有趣的互動關係。
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不妨做做微笑這個動作,假裝微笑,裝著裝著就成真了。


本文源自:肢體語言可以推動成功
撰稿:楊晴
來源:得到

❤得到-科學-我們的自然遵循最簡潔的科學

文章出處:我們的自然遵循最簡潔的科學


如果對同一種現像有兩種不同的假說,應該選哪一個呢?
紫金山天文台的李程遠研究員最近跟我們說,
對這個問題,科學家會選更簡單的那一種,
這種方法論叫奧卡姆剃刀原理,也就是要像剃刀一樣,把多餘的切掉

比如現代天文學認為,宇宙產生於一百多億年前一場大爆炸。
而神學則認為,宇宙起源於神的創造。這兩個假說都能解釋宇宙的誕生,
但是神學需要加進來一個神啊,那你又要解釋神是從哪兒來的,
所以宗教的宇宙觀比天文學需要更多的假設,
那按照奧卡姆剃刀原理,我們就應該採納更簡潔的宇宙大爆炸學說。

再舉個例子,以地球為中心的地心說,和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
都能解釋為什麼天體會東昇西落,但後來人們發現了行星逆行等等各種天文現象,
相比日心說,地心說需要引入更多複雜的假設才能解釋,
那根據奧卡姆剃刀原理,日心說最後被科學界接受了。

還有,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的時候,很多人拿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和他做比較。
曾經有記者問愛因斯坦,萬一你的理論錯了呢?
愛因斯坦回答說:如果是那樣,我會為上帝感到遺憾,因為相對論實在是太簡潔了。
後來的結果大家也知道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才是更牛的版本。

你看,這就是奧卡姆剃刀原理,它假設我們的自然遵循最簡潔的科學,簡潔就是美。

撰稿:李程遠 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
來源:得到

❤得到-科技-“互聯網+”到底是什麼?

文章出處:“互聯網+”到底是什麼?
原文:【一分鐘】劉潤:一切轉型問題都是組織問題|《轉型之戰歸納筆記》
參考資料:3分鐘搞懂互聯網+


最近特別火的一個詞叫“互聯網+”,大概的意思是互聯網加上各個傳統行業,
讓大家相互融合,但很多人還是沒搞明白,究竟怎麼個加法。
最近潤米諮詢的董事長劉潤在一次演講裡,
把這個概念講得挺清楚的,他說,要理解“互聯網+”,首先得理解“互聯網-”。

不管什麼企業,要嘛創造價值,要嘛傳遞價值
比如海爾是做冰箱的,就是創造價值,蘇寧是賣冰箱的,就是傳遞價值。
那什麼叫互聯網減呢?就是互聯網會砍掉傳遞價值的環節

比如,
餐廳後台的廚房負責做菜,這是創造價值前台的大廳負責送菜,這是傳遞價值
那現在很火的手機外賣軟件“餓了麼”做的是什麼呢?
替代了餐廳前台的傳遞價值,幫你把餐廳的菜,直接送到家,這就是在做互聯網減法
(砍掉別人的傳遞價值,取得代之,叫做互聯網減法)

順著這個思路你再想想,那餐廳後廚裡真正創造價值的又是誰呢?
是廚師啊,其他都是傳遞價值的環節,都可以砍掉,
所以又有一個APP叫“愛大廚”,它能直接讓大廚上門為你做菜,這也是在做互聯網減法。

你看,如果你是傳遞價值的環節,
那互聯網會用更高效的方式替代你,這就是所謂的互聯網減法。

所以,
互聯網加法放大創造價值的部分,
(靠著互聯網,把一個平庸商品賣得比另一個平庸產品更好,
 就是這個產品的價值(創造價值)被放大,這就是互聯網加法)
或者用互聯網減法砍掉傳遞價值的部分,都是很大的創業機會。
你可以好好思考一下你的行業,哪些是在創造價值,哪些是在傳遞價值。


本文來源:劉潤:一切轉型問題都是組織問題
撰稿:陳傳賓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6日 星期日

❤得到-教育-和孩子交流的正確姿勢

文章出處:和孩子交流的正確姿勢


最近,育兒專家王人平在新浪微博上,告訴大家該怎麼和孩子交流,
總結得非常精到,他說跟孩子交流要做到3點,
那就是:蹲下來講話,抱起來交流,牽著手教育

蹲下來講話,是說你要對孩子尊重,學會換位思考。
只有蹲下來,才能用孩子的視角去看待他的世界和他的問題。

抱起來交流是一種接納,意思是說,我可能不認同你的行為,但是我永遠愛你這個人。

牽著手教育,是一種身體力行的榜樣作用。
要求孩子做到的,咱自己首先要做到,
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你看,蹲下來​​講話,抱起來交流,牽著手教育,這才是和孩子交流的正確姿勢呀!


本文源自:王人平微博
撰稿:劉楊

來源:得到

❤得到-哲思-孔子名言的真相竟然是……

文章出處:孔子名言的真相竟然是……


有關孔子的名言,我們都能說上幾句。
不過,有些名言卻因為後人的斷章取義被誤解了。
最近公眾號“反觀”就舉了這麼幾個例子。

就拿“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來說吧,
有人覺得這是歧視婦女,因為把女子和“小人”相提並論嘛。
但在《論語》裡,“小人”說的是“平民百姓”,而“養”的意思是“相處”。
這句話其實是說,男性和女性的關係很難處理好、官員和平民百姓的關係很難處理好
你看,孔子沒有歧視婦女的意思吧。


再比如,“以德抱怨”說的是別人傷害你,你要用德行去感化他嗎?
錯了,孔子的原話是“以德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意思是,“如​​果你以德報怨,那該拿什麼報德呢?
所以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回報他。
他不用德來對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 ——就是該怎麼報,就怎麼報。


最後再說一個,“言必信、行必果”,這不用解釋了吧,可是孔子後半句說啥呢?
他說,“硜硜然小人哉”,意思是,如果一個人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個小人啊。顛覆吧?
後來孟子又補了一刀,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就是說如果你人格很偉大,就不用搞“言必信行必果”這一套,說話做事符合道義就行了。
他們的意思是,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肯定是做不到言必信行必果的。
以前我這麼想,也這麼說,後來想法變了,難道不能隨機應變嗎?
所以啊,人格上是大人還是小人,自私和利他都是表象,
核心的區別是,對自己負責,還是對他人負責

你看,這麼多孔子的名言我們都理解錯了。
如果下次再有人說起,你就給他更新一下觀念吧。


本文源自:孔子說過的這10句話,你都理解錯了
撰稿:谷悅
來源:得到

得到-行銷-改變別人,什麼方法最有效?

文章出處:改變別人,什麼方法最有效?


如果你是飯店經理,肯定希望客人吃完趕緊走,好增加翻台率;
如果你是公司行政,肯定希望大家按時交週報,
但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恰恰是改變別人的行為,那怎麼才能讓人聽你的呢?
最近微信大V李叫獸發表一篇文章說,改變別人,用說服很難,不如利用本能。

什麼意思?人的大腦有兩個分區,一個控制理性,一個控制本能,
你跟別人說道理,影響的是他的理性分區,
但人的行為主要是本能在控制,所以利用本能更有效。
利用本能方法很多,我介紹幾個有趣的。


一個辦法是改變環境。比如有家火鍋連鎖店,希望客人吃得快點,怎麼辦呢?
很簡單,這家火鍋店用了很高的凳子,因為高凳子沒那麼舒服,
人不自覺地就加快了吃飯的速度,而且吃完以後更願意離開而不是閒聊。
所以,要想改變別人,先看看環境上有什麼可改變的,這比講道理有效的多。


另一個辦法是改變驅動力。比如你負責收集週報,但總有人不按時上交,問題出在哪?
因為之前的驅動力是“配合你的工作”,幫你一次兩次可以,谁愿意老幫忙呢?
但如果你告訴大家,“週報已經按時上交三分之二了”,
甚至把按時上交的人公示出來,沒交的人就會抓緊了,
因為交週報的驅動力,已經由“幫你一個忙”,變成了“隱形的職場競爭”,
而職場競爭才是一種可持續的驅動力


還有一種辦法,是降低心理門檻
比如,兩個洗車店都推出了積分優惠,
第一家說積滿8分可以免費洗車一次,
第二家說積滿10分免費洗車一次,但卡裡先送你2分。其實兩家都是要積滿8分,
但人們本能上會感覺,第二家卡裡送了兩分,積滿更容易,門檻更低。

所以你看,要改變別人,靠說服不如靠利用人的本能,來得巧妙和有效。


本文來源:“都跟你說了多少遍了!”——為什麼你改變別人總是失敗
撰稿:谷悅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5日 星期六

❤得到-心理-怎樣撒謊成功率比較高?

文章出處:怎樣撒謊成功率比較高?


你注意了嗎?電影裡審犯人,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倉庫、地下室。為啥?
因為這些地方環境簡單。最近,美國研究人員發現,環境越簡單,撒謊越容易穿幫。

比如,研究人員找了很多殺人犯的審訊錄像,
發現在現場佈置得比較豐富的法庭,犯人說謊的成功率比較高,
而環境佈置得非常簡單的法庭,犯人說謊比較容易穿幫。

再比如,研究人員找了兩個咖啡館,一個佈置的簡單,一個佈置的豐富。
然後告訴咖啡館裡的學生,桌上的包裡有錢。
如果他們能把錢拿走,並且騙過服務員,錢就歸他們。
結果,佈置簡單的咖啡館裡的學生,拿走的錢更少。

為啥環境越簡單,智商越不夠用呢?因為環境、擺設或裝飾,是會對人產生影響的。
就拿上班來說吧,如果辦公室佈置得豐富美觀,我們就會心情舒暢,壓力也會得到釋放。
而在一個單調的房間裡,人的壓力激素會升高,會覺得不好掌控局面、不舒服,
說謊能力就被削弱了。

你看,環境對心理的影響,比你想得更多樣,下次撒謊的時候,別忘了找個好環境哦。


本文源自:要說個完美的謊?找個複雜的周圍環境先
撰稿:攀攀
來源:得到


❤得到-醫健-人類壽命延長20年靠廁所?

文章出處:人類壽命延長20年靠廁所?


你覺得過去的兩百年裡,人類醫學上最大的里程碑是啥?青黴素?避孕藥?都不是!
最近,網上一篇熱傳文章說,其實廁所才是近兩百年醫學史上的最重大發明。

為啥這麼說呢?

在廁所代表的這套現代排污系統誕生之前,倫敦的老百姓都是直接把糞便倒入下水道,
下水道直通泰晤士河,於是到1840年,整個泰晤士河成了一個大糞水池,
倫敦一半以上的自來水公司要從泰晤士河取水,這可不得了,
霍亂等疾病一下就蔓延開了,整個英國死亡五萬人,倫敦死了14000多人。

這之後,英國開始建設排污管道,推廣現代廁所。廁所的作用有多大呢?
沒推廣廁所的倫敦,有一半的嬰幼兒夭折;
有了廁所和排污系統後,傳染病發病率大幅降低,兒童死亡率降低了1/5,
這可是英國歷史上兒童死亡率最大的一次降幅,比什麼青黴素發明的作用都明顯。

哈佛大學有位遺傳學教授就評價過,
在延長人類壽命的因素中,廁所是最大的變量,它使人類的平均壽命延長了近20年。

你看,廁所對人類的意義不僅是方便,它可能是醫學史上最重大發明之一。


本文源自:廁所,兩百年“革命史”
撰稿:陳傳賓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得到-中史-為什麼說我們不是黃種人?

文章出處:為什麼說我們不是黃種人?


過去我們認為,因為我們是黃皮膚,所以我們被稱為黃種人。
最近有本新書,名叫《成為黃種人》,裡面提出了一個觀點:東亞人原來不是黃種人。

首先,在早期西方人與東亞人的接觸中,他們並不認為東亞人的皮膚是黃色的。
比如說,在18世紀中期之前,很多西方人曾到東方旅遊。
在他們的記錄中,東亞人的皮膚不是黃色的,而是白色的。
這是因為在西方的文化中,不同的顏色有不同的含義,
拿白色和黃色來說,白色代表高貴,黃色代表低俗。
所以,從這點上來看,早期西方人認為東亞人的皮膚是白色的,
並不是因為東亞人的膚色,而是因為當時東方的強大

其次,用顏色劃分人種,是從18世紀中期開始的。當時的西方學者將人類用顏色區分。
因為這個時期西方已經開始崛起,
在他們眼中,東亞人的膚色已經不能被稱為白色了,
所以,帶有低俗含義的黃色就給了東亞人。東亞人就這樣成了黃種人。

巧合的是,在中國文化中,黃色有重要的意義。
比如,中國的黃河是黃色的,古代神話中有黃帝,歷代帝王都會穿黃袍。
因此,只要除去西方賦予白色與黃色的價值,中國人接受黃種人並沒有什麼困難。

所以,黃種人其實是一種“由西方文化主導”的產物,並不是因為人皮膚的顏色而分類的。


本文源自:東亞人不是黃種人
撰稿:劉楊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得到-心理-表白難為情?不妨試試用外語

文章出處:表白難為情?不妨試試用外語


你有沒有意識到,
一件你原本覺得道德敗壞、不能忍受的事,當你用外語來討論的時候,就會變得寬容多了。
最近意大利的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人說外語的時候,做的判斷會比平時理性得多。

研究人員給出了兩個故事,
一個是鄰居把自己養的貓給吃了;另一個是兄妹之間發生了不倫之戀。
結果發現,用自己母語評論的人,會批評得很嚴厲,
用外語評論的人呢,就要理性寬容得多。

為什麼呢?
因為道德決策是由兩種思維過程做出的,一個是潛意識的過程,偏情感;
一個是有意識的過程,偏理性,所謂於“情”於“理”嘛。
但“情”比“理”跑得快,一聽有人吃了貓,胃裡就先犯噁心,
一聽有人亂倫,心理就先覺得反感,這都是潛意識的情感本能,
而母語沒有使用障礙,思考和評價就更感性,也更多從道德角度分析問題。

說外語剛好相反,外語你沒那麼熟悉,
所以做判斷的那一瞬間,你的意識就已經在工作了,一分析發現,
這事看上去雖然不對,但其實對大家也沒造成什麼直接危害啊,
瞧,有了語言上的距離感,情感對你的影響就小多了,也更會從利弊角度分析問題。

有人說了,這個研究是不是告訴我們,
要是覺得不好意思向對象表白,可以改用外語說?
沒錯,除此之外,還有更大意義,你想,對那些需要經常使用外語的人來說——
比如駐外公司員工、聯合國人員等等,他們可能因為使用外語的緣故,
在做判斷的時候,道德方面的顧慮更少,
而理性和功利主義的考量更多,對他們的決策,我們也要多一層考量。

你看,所謂“說外語用腦,說母語走心”,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本文源自:有些事,你難以啟齒卻不得不說?試試用外語吧
撰稿:徐亞聖
來源:得到

❤得到-心理-為什麼很多心理學實驗不靠譜?

文章出處:為什麼很多心理學實驗不靠譜?


很多心理學實驗讓我們腦洞大開,但是最近《科學》雜誌一篇文章說,
研究人員重做了發表在頂級期刊上的100多個心理學實驗,
發現能得到相同實驗結果的,不到一半
萬維鋼教授也在他的新書《萬萬沒想到》裡說,
心理學實驗的一個重大弊端是設計不嚴謹,常常以偏概全

一個著名實驗是關於心理暗示,幾十個人來打高爾夫,
告訴其中一半人他們用的是幸運球,很多選手用這個球贏了比賽;
告訴另一半人他們用的是普通球。
結果發現,使用“幸運球”的選手要比另一組成績高出40%。
但問題是,這個實驗只做一次啊,
如果讓那些人每天都用幸運球比賽,這種積極心理暗示還有用麼?


另一個實驗是關於激勵。
實驗室裡,有人扮演老闆,有人扮演員工,
結果發現,如果扮老闆的突然多發錢,扮員工幹活就更賣力,
由此得出結論,意外的漲工資能激勵員​​工。
但有人真把這個結論搬到現實生活裡,就發現不靈了,給工人意外漲工資,
一開始他們的確會幹得更賣力 ,但熱情只持續了不到半天就消失了。
真實生活永遠比實驗室更加複雜。
你看,要把某些推斷變成無可爭議的結論,我們的心理學實驗還要設計得更科學合理才行


本文源自:“積極心理暗示”到底有沒有意義?
撰稿:攀攀
來源:得到

2015年12月1日 星期二

❤得到-生物-不擅長跑步?你還是人嗎!

文章出處:不擅長跑步?你還是人嗎!
這是一個假說。



通常大家都認為,人類從猿進化來,最大的身體進步是能直立行走。
但是最近美國猶他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科學家提出了一種奔跑假說
他們認為是奔跑讓人和猿產生了分化,人類現在的身體外形是在奔跑中形成的

人類進化的最重要階段,
是從南方古猿到能人,你看,一字之差,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科學家發現,南方古猿也能直立行走,但和能人在身體結構上差異很大,
最重要的差異就是適不適合長途奔跑

比如,方古猿是扁平足,能人腳底有足弓,這樣讓腳的支撐力更大,蹬踏地面更有效率。南方古猿腿短,能人有大長腿,奔跑步幅更大,肌肉和韌帶也更長更有力


再比如,南方古猿臉更像猩猩,而能人的臉更平,牙齒和鼻子更小。
這讓頭的重心後移,跑起來更容易保持平衡。

人不長毛也和奔跑有關。
我們祖先最早生活在東非,靠打獵為生,他們跑得不快,
但耐力好,能用馬拉鬆的方式把獵物追到跑不動為止。
那麼長時間地追趕獵物,就會出汗啊,散熱問題就很重要,於是體毛就漸漸的褪掉了;
同時人又在全身進化出大量的汗腺,用出汗的方式來散熱。
排汗損失大量鹽分,所以人又需要吃鹽。
咱們現代人每天很少跑,也不大量出汗,但是還是擺脫不掉大量吃鹽的習慣

所以你看,是奔跑幫助人類祖先繼續進化,也是它促成了現在人體結構的形成。


本源源自:《奔跑:造就了人類今天的身體結構》
撰稿:楊晴

來源:得到

得到-心理-星座流行和金融危機有啥關係?

文章出處:星座流行和金融危機有啥關係?


你知道星座,也聽說過金融危機,但你有沒有意識到,
這兩件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的事兒,其實原因是一樣的。
公眾號清木遠的筆記最近發了一篇文章,分析星座流行和金融危機為什麼是同一個原因。

人為什麼信星座呢?

首先,人腦面對這個複雜的世界,有一種簡單化傾向。
了解一個人很難,通過星座貼個標籤就簡單多了,
這有助於我們迅速地做出決策,比如看星座搭不搭,去判斷倆人合不合。

另外,有人研究發現,世界上所有小說的情節套路大概就幾十種
也就是說,人的認知系統是基於模版式的,某些固定的模板就很容易被人接受。
比如處女座就是吹毛求疵的,巨蟹座就是顧家的,
人一旦相信了這些模板,就會自我強化,所以你覺得星座越來越準。


這和金融危機有啥關係呢?一樣啊,投資問題太複雜,大家更願意相信一些簡單的模板,
泡沫開始的時候,都是吹泡泡的故事,人們自我強化,不斷推波助瀾,
等泡泡越吹越大,每個講故事的人心裡的懷疑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
災難故事模板開始啟動,所有人四散逃離,泡沫一下就破滅了。

所以,金融危機的產生,本質上是因為人的認知系統是基於模板式的,
愛用簡化的故事解釋世界,只要這個天性還在,金融危機就會不斷出現。


本文源自:星​​座和金融危機
撰稿:苗子齊
來源:得到

?得到-中史-赤壁之戰其實是個意外?

文章出處:赤壁之戰其實是個意外?


要說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你一定會想到赤壁之戰。
曹操八十萬大軍,愣沒打過孫劉聯軍五萬人,從此三分天下。
打仗的過程也有意思啊,什麼草船借箭啊、借東風啊、火燒戰船啊,聽著就過癮。
真是這樣嗎?最近,歷史作家南門太守在文章中說,
其實赤壁之戰嚴重被高估了,什麼以少勝多,三分天下,這都是沒有的事兒

為啥這麼說?

過去我們總認為,曹操是想南下打孫權。其實剛好相反,曹操要打的是劉備和劉琦
為啥不打孫權?
一是曹操在荊州剛站住腳,當然先打實力弱的劉備;
二是當時曹操的士兵已經水土不服了,他不可能冒險去打實力更強的孫權。
有人說,曹操不是給孫權寫信了嗎?說帶著80萬大軍,要和孫權較量一下。
這其實是封恐嚇信,曹操是在警告孫權,我兵這麼多,你可別幫劉備啊

再看雙方的兵力。
曹操80萬大軍其實是唬人​​的,實際上曹操的兵力只有20萬,
你會說,那也是孫劉聯軍的四倍啊。
赤壁之戰,曹操只派了西路軍團參戰,一共才八萬人。
八萬對孫劉聯軍的五萬,不算懸殊吧。

另外,赤壁之戰其實是個意外,
當時曹軍從上游順江而下,孫劉聯軍從下游逆流而上,
兩軍恰好在赤壁碰上了,然後​​打了一仗。
我們今天知道的什麼舌戰群儒啊、借東風啊、草船借箭啊,都是沒有的事兒。
赤壁這一仗打完之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家把荊州分了倒是真的,
但三分天下,那是後來劉備入蜀稱王之後的事情了。

所以,
赤壁之戰嚴重被高估了,戰役規模沒那麼大,雙方兵力也沒那麼懸殊,
三分天下和赤壁之戰也沒啥關係。


本文源自:以少勝多、奠定三國鼎立?這才是真實的赤壁之戰!
撰稿:饒健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得到-創新-創意是怎麼來的?我偷我有理!

文章出處:創意是怎麼來的?我偷我有理!

感想:最喜歡波伏娃的那段話: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原創,
   創意的過程就像搭積木,知識就是積木塊,
   你的積木越豐富,搭出來的東西就越有趣。




創意是怎麼來的?有創意的人是天生腦子裡比你多根弦嗎?
最近,快公司發表了一篇文章,很多大牛級別的作家、藝術家和科學家都說,
創意都是偷來的,就是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之間建立連接。

喬布斯說,自己只是善於把自己的經驗聯繫起來,合成新東西
他在大學裡學過美術字,後來去印度靈修,做過很多看上去“沒用”的事,
但這些經歷最後都成了他的創意來源。

《第二性》的作者波伏娃的方法是海量閱讀,然後抽取、組合
她認為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原創,
創意的過程就像搭積木,知識就是積木塊,你的積木越豐富,搭出來的東西就越有趣

藝術家克萊恩寫了本書,書名就叫《像藝術家一樣偷竊》。
他認為,所有誠實的藝術家被問到創意是怎麼來的時候,都這麼說:我是偷來的。

科學領域也一樣。劍橋大學教授貝弗里奇說,
成功的科學家,一般興趣都很廣泛,
他們善於在看似不可能的知識點之間建立聯繫,這就是創造力。

文章最後的建議是,要提高創造力,
就多積累知識,多記下奇思妙想,擴展和連接是靈感的最重要來源。


本文源自:論“我偷我有理”如何成立!
撰稿:陳軼男
來源:得到

❤得到-哲思-這個世界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

文章出處:這個世界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


教育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呢?
最近,《IT時代網》登了職業規劃師古典的演講,他講了個愛因斯坦的故事,非常有啟發。

上世紀60年代,有個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得到了一次採訪愛因斯坦的機會。
這可是採訪世界上最智慧的科學家,這個學生花了很長時間思考該怎麼提問。

採訪那天,他向愛因斯坦拋出了精心準備的這個問題:
“作為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你覺得什麼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科學問題?
我不要你有答案,我只想知道問題本身。 ”

愛因斯坦認真想了整整15分鐘,然後對學生說:
“我覺得最重要的科學問題是,這個世界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

學生很奇怪說:“這不是一個哲學問題嗎?”

愛因斯坦說:
“不,這是個科學問題,
 因為如果一個科學家相信這個世界是邪惡的,
 他會用一生去發明武器、創造壁壘,把人隔得越來越遠。
 但如果一個科學家相信這個世界是善良的,
 他會用一生去創造連接,把人連得越來越緊密。”

學生知道,他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後來,這個學生成了互聯網的創始人之一。

其實教育也一樣。教育最重要的問題,
不是技術,也不是未來你有什麼能力,而是你對未來的信心是什麼。
如果家長、老師相信未來是好的,他就會讓孩子去創造可能,去嘗試更多,去體驗精彩。
相反,如果家長、老師相信未來是不安全的,
就會教孩子保護自己,死讀書,找份安穩的工作,做個老實平庸的人

所以說,你內心裡對未來的判斷,這才是最重要的原問題

本文源自:未來30年孩子所面臨的職業世界會是怎樣的
撰稿:葉小琪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得到-讀書-當學霸有妙招,混搭學習效率高

文章出處:當學霸有妙招,混搭學習效率高


彈鋼琴這麼複雜,該怎麼學?
一般觀念認為,像彈鋼琴、打網球這種複雜的學習,
需要把步驟拆解開循序漸進,鞏固好一步再學一步。
但最近環球科學雜誌發了篇文章,顛覆了這種認識,文章說,
循序漸進的學效能低,好幾個環節交叉著學更高效


什麼叫交叉著學?
就是學鋼琴的時候交叉學習音節、和弦和琶音;
學網球的時候同時學習正手擊球、反手擊球和截擊,
這個結論在籃球、棒球等體育領域都驗證過。
另外,如果都學三種羽毛球的發球方法,
一組是三種同時交叉學,一組是一種一種學,交叉學的效果明顯好。

那代數幾何這樣的學習是不是也可以這麼學呢?
美國一位教授在校園裡實踐了以後發現,代數幾何同樣管用,
用交叉學習法比傳統學習法成績高一大截。

為什麼交叉學習會更好?
因為交叉學習的時候,每次學的東西都不一樣,
你的大腦沒法“偷懶”,這激發大腦去找更好的對策;
每次知識點雖然不同,但都有內在聯繫,也強化了大腦的聯想記憶,所以學得更快

所以學霸們,別再死磕一個知識點了,試試混搭著學吧。


本文源自:不要死練一種技能了,混搭學習效率才高
撰稿:羅小蔓
來源:得到

得到-表達-只需5步,教你講個好故事

文章出處:只需5步,教你講個好故事


耐克公司有個職位,你大概沒聽說過,叫首席故事講述官,就是專門負責激勵員工的。
講故事對公司來說太重要了,創業招人才,你需要講故事談願景吧?
公司遇到大事,比如合併重組,你得讓大家知道未來藍圖吧。
遇到困難了,你也得講故事,讓大家和你共渡難關吧?但故事應該怎麼講呢?
最近,《快公司》採訪了一位專業的“故事講述官”,告訴你掌握哪5步,就能把故事講好。

第一、故事必須要真實
即便故事是對未來的願景,你也要找出未來和現實之間的距離,
然後告訴大家怎麼做才能實現它;

第二、多用“你”這個詞。一般領導說​​話,都喜歡用“我們怎麼怎麼”,“顧客怎麼怎麼”,
但在講故事的時候,要心存聽眾,多用“你”、“你們”,才能讓員工覺得故事和他們息息相關。

第三、少用理性,多走心。在大腦分佈裡,情感和決策是一個腦區,
這就是為什麼演講大師都談情懷,因為情感腦影響人的決策。
所以,你的目標不能光是硬邦邦的數字,而是對用戶生活的影響和改變。

第四、故事越簡單越好
其實全世界的故事就那麼幾種類型,
人和人的對抗、人和自然的對抗、遇到挫折的奮起等等。
講故事只要抓住主線、找到事實,再傾注進去合適的情感,就基本成功了。

第五、找個小說家和你一起完成故事的準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方法。

所以,如果你需要講故事,不妨試試這幾種方法,沒準可以幫你解決大問題。


本文源自:好公司急需小說家,這是真的?
撰稿:陳軼男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得到-醫健-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醫院?

文章出處:為什麼古代沒有醫院?


主旨:
古代醫院不普及的原因有二
(1)懷疑醫生專業,喜歡換醫生(不太容易定點經營);
(2)是醫生之間的保密風氣很嚴重(留一手,醫術不容易傳承與進步)

而外國,由於宗教因素,人相信因為有罪過,神才讓你得病,
而醫院是教會開的,所以在神權的保護下,醫生就是權威。




我們知道,中世紀, 醫院在歐洲教會發展起來,而同一時期,醫院卻無法在中國發展。
最近,歷史學者於賡哲發表了一篇文章,他認為,
醫院之所以沒能在中國古代發展起來,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是中國古代的醫生,在醫患關係中很被動;二是醫生之間的保密風氣很嚴重


首先,在醫患關係中,中國古代醫生是被動的。
比如說,病人看病時會刁難醫生,故意不告訴醫生病情,
而是先讓醫生診脈,說對了病情才讓醫生治療,說錯了就換別的醫生
《金瓶梅》裡就講過古人經常換醫生的事兒。
而且,中國古代醫生的收入都來自病人,所以在看病時就要遷就病人。
反觀中世紀的歐洲,人們都認為,因為人有罪過,神才讓你得病,而醫院是教會開的,
所以在神權的保護下,醫生就是權威。
教會還為醫院提供經費,醫生的收入有保障,醫院就發展起來了。

另外,中國古代醫生之間的密風氣很嚴重。為啥要保密?
因為中國古代是病人挑醫生,醫生要有獨門絕招,才能立足
比如說,有些很普通的藥方,為了保密,被故意寫成很玄的藥名
醫生之間甚至還互相迫害,名醫扁鵲就是被一位秦國太醫僱人殺害的。
這種風氣下,很難產生現代醫學的分工協作。

所以說,由於被動的醫患關係和醫生之間的保密風氣,醫院沒能在中國古代發展起來。


本文源自:中國古代的醫院為何曇花一現
撰稿:劉楊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得到-創新-猶太人戒律多,為何創造力更強

文章出處:猶太人戒律多,為何創造力更強
感想:觀點有趣,好像在不廢除戒律之下,找開緣之合理解釋,另類思考。




大家都知道,猶太人是戒律最多的民族,
那戒律是否把他們變成了一群拘謹嚴肅、自我設限的人呢?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云也退最近寫了一篇文章,
他發現,猶太人敬畏戒律,卻不是無條件地遵守;他們一邊相信一邊懷疑
不斷用新的解​​釋,來界定戒律的適用範圍。
這樣的調整不僅沒有削弱戒律的權威,反而加固了信仰


舉個例子,猶太戒律要求,從周五日落到週六日落,24小時,必須休息,不能做任何事。
如果恰巧這時,碰到一個孩子被反鎖在房裡,你可不可以撬鎖呢?
專門負責解釋猶太教義的拉比說,可以。
因為制定戒律的目的,正是讓我們不要陷入危險啊,不要迂腐耽誤救人
拉比的解釋其實強化了戒律權威。

猶太教有非常嚴格的飲食律令,比如不能吃豬肉。但是孕婦萬一突然想吃豬肉怎麼辦?
拉比說,這個也可以滿足。但要有個過程:
煮一鍋肉,先讓孕婦拿吸管喝肉湯。喝了還不滿足,才讓她吃豬肉。
你看,這解釋看起來充滿靈活性,其實又非常鑽牛角尖,
反過來也是對戒律權威的一種強化。

所以,戒律的邊界在哪?什麼情況下可以違反?如何違反?
思考這些問題,反而更能強化戒律的權威。
正是這份珍貴的迂腐,讓猶太人保全了信仰,也造就了他們舉世無雙的懷疑精神。


本文源自:珍貴的迂腐
撰稿:楊晴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得到-哲思-錢是人類最成功的一個想像

文章出處:錢是人類最成功的一個想像


最近《人類簡史》的作者做客TED演講,提出了一個牛觀點,
他說,人類之所以比其他動物厲害那麼多,是因為人類發明了雙重世界
人類不僅生活在客觀世界中,還生活在想像的世界中。

那什麼是想像的世界呢?就是由虛構的東西組成的世界。
比如說宗教,就是想像出來的,現實世界裡沒有上帝,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
但是大家都相信有這些東西的存在,就能一起建教堂,每週做禮拜。

在政治領域也是這樣,所謂國家啊、權利啊,
都不是客觀存在的,看不到摸不著,但是大家都相信有這個東西存在,所以就聚在一起,
成了一個國家的人,還一起選舉國家領袖。

經濟領域也是啊,公司是什麼呢?是那些桌子椅子電腦嗎?還是牆上的LOGO?
公司也是虛構的概念。像谷歌、麥當勞這樣的企業,
其實都是編了個故事,讓大家相信,然後把大家聚在一起去賺錢。

說到錢,單拿那張紙來說,根本沒啥價值,
但這張紙加上了人類共同的想像,就不得了了,
大家可以拿它去超市換東西,甚至可以為它殺人放火。
可以說,錢是人類最成功的一個想像。

所以,人類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一起創造了一個想像世界,
而且讓這個想像世界,去主導客觀世界。
現在,客觀世界的東西能不能繼續存在,都取決於國家、公司這樣虛構概念的一個決定。


本文源自:尤瓦爾·赫拉利【TED】人類的崛起
撰稿:林楊攀
來源:得到

❤得到-風俗-親家母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

文章出處:親家母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
感想:我原以為蓋頭的用途就像擄人勒索一樣,把頭罩住,怕人認路跑回家,嘻嘻。


生活裡我們常常用到符號,比如地上畫個腳,就是指示方向,
腳型符號最早發現在古希臘,是用來指示妓院怎麼走的,現在更抽象,變成箭頭了
最近有本新書叫《趣味符號學》,就是研究符號背後的意義。

比如說,為啥在婚禮上新娘要蓋頭呢?
咱新東西都有包裝啊,蓋頭就是新娘的“包裝”,蓋頭一掀,新娘就不新了。
所以,這個蓋頭,就是“新”的符號。

再比如,有的地方,都管對方的父母叫親家公、親家母,為啥呢?
就是因為不夠親,所以要叫得親,越是意義不存在,就越需要符號的強化

另外他還提到一個觀點,說每個時代的符號是不同的。比如說身體符號,今天人喜歡啥?
小鮮肉。但往前推,古代人喜歡的是肌肉男。那原始人呢?
你一定想不到,是大肚婆,也就是孕婦。為啥呢?
原始社會最重要的當然是傳宗接代,
所以你看那些出土文物上,大肚子特別多,生殖崇拜嘛。
到了古代社會,天天打仗爭地盤,所以猛男吃香,
像中國的關公啊,西方的宙斯啊,都是肌肉男。
今天是消費社會,生產力過剩,男性越來越成為配角,所以才流行小鮮肉。

那符號有啥用啊?
比如說你去買花,用英文報紙給你包上,你會覺得挺上檔次,
但要是換成中文報紙,這兒寫著哪兒開會,那兒寫著哪兒撞了車,你肯定覺得很low。
為什麼呢,英文你看不懂,就是一種洋氣的符號,中文你全明白,就是極大的信息干擾。

所以你看,符號看似枯燥,其實挺有意思的。


本文源自:人人都是符號學家
撰稿:劉楊
來源:得到

❤得到-邏輯-李叫獸:如何做一個理智人?

文章出處:李叫獸:如何做一個理智人?


微信上的大V“李叫獸”,最近一篇文章被熱傳,他的核心觀點是:
我們應該承認直覺的缺陷,用證據和知識去校准直覺,成為一個“理智人”。

直覺怎麼會受到情緒的干擾呢?
舉個例子,大家應該都同意:投資,必須高收益率、低風險。
如果這個時候問你:你能夠接受一個收益率是負的70%,同時風險比股市還要大的投資嗎?

不能接受吧?但彩票就是這樣的啊。彩票的風險大得嚇人,投100元平均只能拿回30元。
既然如此,為什麼那麼多人還去買彩票呢?
因為巨額獎金的情緒效應會影響你,你對投資風險和收益的判斷自然受影響了。

這種大腦直覺上的缺陷,就需要我們用證據和知識來校準。什麼是理智人?
理智人就是能做到“即使我覺得它是對的,我也能相信它是錯的”

比如,你看到一個紅色的東西,但是所有證據都證明它其實是綠色的。
作為理智人,你就要放棄自己的“眼見為實”,相信它就是綠色的。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假設你過去十幾年都相信“星座”,現在又看到大量科學證據,證明星座是錯的,你怎麼做?
如果你是理智人,你會選擇相信證據。

你看,在這個信息氾濫的時代,那些看似有道理,但是卻蠱惑人心的信息會越來越多。
在你決定相信它們之前,不妨先抽自己一個嘴巴子,
意識到大腦直覺的缺陷,學會用證據和知識去校準自己


本文源自:如何識別人群中的理智人
撰稿:李贇鐸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得到-生物-為什麼動物的瞳孔有不同形狀?

文章出處:為什麼動物的瞳孔有不同形狀?


不知道你在平時注意過沒有,不同的動物,它們的瞳孔長的是不一樣的。
不是所有動物的瞳孔都和我們一樣是圓的。有的是橫條的,還有的是豎條的。
最近,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
動物的瞳孔形狀和它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比如,如果你在生態系統裡面是被捕食者
比如山羊、斑馬這些食草動物甚麼的。你的瞳孔一般是一個橫條。為什麼呢?
因為瞳孔橫向距離大,看的範圍廣啊,
作為一個被捕食者,你就能更好地觀察到四周的情況啊。

再比如,如果你在生態系統裡面屬於夜間捕食者,比如鱷魚、壁虎啥的。
你的瞳孔一般是一個豎條,因為這樣你更容易聚焦獵物啊。

那什麼動物跟咱們人一樣都是圓瞳孔呢?
研究發現,白天活動的主動捕食者,比如獵豹這樣的,就是圓瞳孔
這一類生物在生態系統中是處在比較高的位置的,屬於非常強力的捕食者。

所以你看,你的瞳孔什麼形狀,和在生態系統中間的地位是很有關係的。


本文源自:為什麼動物的瞳孔有不同形狀
撰稿:李贇鐸

❤得到-史學-讀歷史要做到一問三不知

文章出處:得到-史學-讀歷史要做到一問三不知

不只歷史,面對所有的事,
正反兩邊意見都要了解,有利不利證據都要保留。
無意、無必、無固、無我。




好多人都愛讀歷史,歷史故事波瀾壯闊,勾心鬥角,那叫一個爽啊!
但是這真的叫讀歷史嗎?同人於野最近在一篇文章裡提到,
真正讀歷史的人,要做到“一問三不知”。

就是不知善惡,不知對錯,不知真假

比如啊,你要是拿《封神演義》當歷史,你覺得周文王好的不得了,而商紂王壞得不得了;
但你要是讀《史記》,你會發現周文王也許不像小說裡說的那麼好;
你要是讀了《淮南子》、《孟子》,你會發現商紂王也不像小說裡說的那麼壞;
等你再讀完《左傳》,《尚書》,你很有可能發現周文王和商紂王,
這兩個人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還真不好說。這就叫“不知道善惡”。

那啥叫不知道對錯呢?比如說八股文考試,
人們都會說,八股文限制了人的思想,不是個好事。
但八股也有積極的一面啊,統一標準恰恰確保了考試公平啊。這就叫不知道對錯。

那啥叫不知道真假呢?
你拿“九一八事變”張學良不抵抗這個事來說吧,
原來教科書上都說是蔣介石命令張學良不抵抗,覺得是蓋棺定論的事實。
但國防大學的金一南最近說,張學良在東北有很大的自治權,
換句話說,張學良和蔣介石不是職業經理人和老闆的關係,而是合夥人的關係。
張學良晚年自己也承認,不抵抗的命令是他下的,不是聽中央的命令。
他當時以為,日本在東北搗蛋,又不是第一次了,
每次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讓他們找到藉口就是了,
沒想到這次日本玩真的,最後大意失東北。
這些版本哪個是真,哪個是假,你不能偏聽偏信。這就叫不知道真假。

所以,不知道善惡,不知道對錯,不知道真假,一問三不知,才是歷史真專家啊。


本文源自:讀歷史要做到一問三不知
撰稿:李贇鐸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得到-讀書-聽成功故事?不如研究失敗案例

文章出處:聽成功故事?不如研究失敗案例
主旨:
人有「自利性偏差」,把想效法的偶像形容得太神(忽略事實),
卻把自底貶低得太差,為失敗找理由。
與其看誇張的例子,不如研究失敗案例。


很多人喜歡聽別人講成功故事,從中學到成功經驗,但最近暢銷書作家李笑來提醒大家,
這些成功故事很可能會誇大扭曲事實,這就是“自利性偏差”。

那什麼叫“自利性偏差”呢?
比如說,幾乎所有人在講自己成功過程的時候,都有意無意誇大自己曾經多慘多困難,
因為起點越低,成功的難度就越高,也就越容易讓人佩服,這是虛榮心帶來的自利性偏差。

再比如,每個人有意無意都有保護既得利益的心態。
誇大成功的難度,其實是一種潛在的“恐嚇”,這和“欲練神功,必先自宮”一樣,
相當於告訴大家,成功是很難的,不要輕易嘗試。這是自我保護帶來的自利性偏差。

而且,聽成功故事的人同樣也會有偏差啊。
很多人在潛意識裡,都希望成功的人是付出巨大代價的,
因為這樣才能解釋他們自己的“不成功”,從而獲得心理安慰。這也是一種自利性偏差。

你看,無論是講的人還是聽的人,都容易扭曲成功事實。
所以,李笑來提了一個很實用的建議:與其聽所謂的成功故事,不如去研究失敗案例。
因為失敗的原因容易被查實,失敗人也比成功的多,你更容易獲得真實有價值的經驗。


本文源自:把時間當朋友
撰稿:林楊攀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得到-外史-黑人一定是黑色皮膚的嗎?

文章出處:黑人一定是黑色皮膚的嗎?


很多人上學的時候都學過,
生物學家曾把全世界的人分成四大人種: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和棕色人種。
最近,單向街的公號發了篇文章,一位人類學家認為,
所謂人種只是社會意識形態的區分,不僅定義模糊,而且容易導致歧視和不平等。

他舉了美國和巴西的例子,這兩個國家都是多種族國家,混血很普遍,
但他們對於“黑人”的界定方法完全不一樣。

美國是根據血統來界定人種的,但巴西是按照膚色長相來定的。
在美國,白人和黑人生的小孩,不管孩子長得像誰,都算是黑人。
在巴西就不是這樣了,如果黑人和白人夫婦生了四個孩子,
膚色深淺不同,那麼這些孩子就有可能被分成四個不同人種。

再舉個例子,《越獄》的男主角米勒——就是​​我們熟悉的米帥,
按照美國標準,他就是個黑人,因為他有非洲血統。但在巴西,他就是個典型的白人。
那麼問題來了,米帥這樣白皮膚的“美國黑人”,到了巴西還是黑人嗎?
如果巴西人和美國人結婚了,生的孩子又要按哪國的標準來劃分種族呢?

所以,人種的區分根本就是社會意識形態強加的概念,
不僅定義模糊,還容易導致歧視和不平等,在全球化的今天早就應該擯棄了。


本文源自:混血、審美、種族認知,顛覆你對於人種的所有想法
撰稿:林楊攀
來源:得到

❤得到-企管-傅盛:領導者的核心能力是什麼

文章出處:傅盛:領導者的核心能力是什麼

重點在於,開放式問題轉換成封閉式問題,把戰略性問題轉換成戰術性問題。


跟大家分享一篇這兩天在財經圈里傳得特火的一篇演講。
演講人是獵豹移動的CEO傅盛,他分享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思考,
那就是,領導者最重要的能力,
是把開放式問題轉換成封閉式問題,把戰略性問題轉換成戰術性問題
他用了3個例子來說明他的思考。

第一個是原子彈的例子。咱們都知道中國人從造原子彈到氫彈,
只花了幾年時間,比美國人、蘇聯人都快多了,好像我們比他們都牛,
但其實,人家比我們牛多了,為什麼呢?
沒有造出原子彈前,人家面對的是開放性問題,
能不能做成、怎麼才能做成,都是不知道的,必須來回摸索。
等人家成功了,我們再做就變成了封閉性問題。
這兩者的難度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完全是不一樣的。

第二個是愛因斯坦的例子。相對論那麼複雜,愛因斯坦怎麼發現的呢?
他只把注意力聚焦到一個想像上:如果能跟著一束光旅行,他會看到什麼?
由這個場景,他不斷在大腦裡逆向化思考,最終得出了相對論。
你看,當一個開放的問題,變成非常具體的問題,可以使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有巨大提升


傅盛舉的第三個例子是他和周鴻禕的例子。
雷軍曾經問他,360安全衛士能做成,周鴻禕和他的功勞誰更大,
我們都知道傅盛是360安全衛士的操盤手。
傅盛說,周鴻禕功勞大,因為安全這個方向是周鴻禕拍板定的,方向一定,
傅盛面對的就是一個封閉性問題:
怎麼做出一款免費的安全軟件。問題是收斂的,又給你資源,後面機會來了,它變得很大。
但前面方向的重要性,遠大於後來的很多努力。

所以你看,滴滴打車不說要做最好的打車軟件,而是「叫車5分鐘內幫你搞定」。
小米的目標不是做百年企業,而是“一年賣一億台手機”。
中國那麼大那麼複雜,鄧小平就說了一句話:「發展才是硬道理」。
這些目標沒那麼有情懷,但它讓複雜問題變得有解,而有解,恰恰是最重要一件事情

所以,
把開放式問題轉換成封閉式問題,把戰略性問題轉換成戰術性問題,
是領導者最重要的核心能力。


本文源自:如何當好一個創業公司CEO
撰稿:曾捷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

得到-商業-中央空調是男的?

文章出處:中央空調是男的?


最近,紐約時報有篇文章很有意思,叫《中央空調是男的》,
它說了一個挺深刻的道理,那就是:
制訂標準看似隨意,又很重要,因為一旦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就很難再改變了

舉個例子。為什麼很多女生在寫字樓裡都覺得空調很冷啊?
那是因為空調的恆溫裝置是被電腦控制,而電腦的算法由一個叫“熱舒適方程”決定,
這個方程當年是按70公斤的40歲男性填入的數值。
既然中央空調是個男的,女生當然會覺得冷了。

比如為什麼電腦的鍵盤是用現在這樣毫無邏輯的方式排列,而不是順序排列的呢?
原來電腦是參照了打字機的鍵盤佈局。當年打字機製造工藝不過關,
一打快的時候,字母的擊鎚就容易卡在一起。所以有人想辦法,
常用的按鍵放在外邊,不常用的放在中間,本意是為了減慢打字的速度。
結果大家習慣了,就自然沿用到今天的電腦鍵盤上了。


再比如火箭的寬度是怎麼定下來的?
因為火箭只能用火車運,所以鐵軌的寬度決定了火箭的寬度。
鐵軌的寬度又參照了電車軌道的寬度。電車的軌道寬度是用馬車的輪距來做標準的。
那馬車的輪距誰決定的呢?是並排拉車的兩匹馬 屁股的寬度決定的。
你看,過去馬屁股的寬度,決定了今天火箭的寬度


所以,制訂標準是多重要的事,一旦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以後,就很難再改變了。


本文源自:為什麼你在辦公室覺得冷:“因為中央空調是男的!”
撰稿:蕾蕾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得到-中史-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

文章出處: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
我認為是一家之言


中法戰爭是近代史上一次很奇怪的戰爭。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上幾乎都這麼寫:
中國軍隊英勇戰鬥,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但卻主動停戰求和,
最後竟然簽署了屈辱的《中法新約》,把越南讓給了法國,
造成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的局面。歷史果然如此嗎?
最近,歷史作者郭曄旻寫文章說,停戰是清政府理性判斷的最佳選擇。

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先看中法戰爭中最關鍵戰役,鎮南關大捷。
清軍雖然獲得大勝,但其實只消滅了法軍一千多人。
之後,清軍只剩1萬多人,法軍增兵2萬多人,1打2,怎麼打?
而且,清朝連年賠款,國庫空虛,軍餉都發不了,
法國則撥款1.5億法郎支援前線,從財力上看,清軍打不下去了。

另外,清朝和法國打仗,主要是為了保護藩屬國越南。
但越南朝廷是親法的,開始時宣布中立,
後來乾脆和法國簽了合約,公開宣布接受法國保護,當眾砸了清朝賜的玉璽,
甚至反過來幫法國打清軍,你說這仗再打,是不是就師出無名了?

第三,法國用了一招“圍魏救趙”的策略,法國海軍佔領了台灣澎湖,
清政府必須二選一,保越南還是保台灣?
最後作為交換,法國從台灣撤了兵,清朝從越南撤兵,清政府算是保持了領土完整。

所以,清政府趁著一場胜利提出停戰,既沒割地賠款,
也趕走了台灣的法軍,其實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本文源自:《中法新約》簽約130週年:中法戰爭果真是“不敗而敗”?
撰稿:饒健
來源:得到

得到-行銷-廣告吸引人,但為啥就沒人買?

文章出處:廣告吸引人,但為啥就沒人買?


為什麼很多營銷推廣做的很吸引人,最後卻沒人買?
前幾天李叫獸發文章說,這是因為你僅僅解決了消費者的“興趣問題”,
卻沒有解決他們的風險問題。

什麼意思呢?拿小米手機來說,為什麼開始的時候喊“為發燒而生”呢?
因為顧客可能害怕買國產手機“沒面子”,小米打這個“發燒”牌,用戶就可以告訴自己:
我買小米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因為我是發燒友。”

再比如,零度可樂曾經宣傳喝零度能減肥,
但造成了一種聯想:誰喝零度,誰就是胖子。
這會打擊很多人的社交自信,尤其是胖子,宣傳效果就很差。
後來零度的廣告從關注瘦身之前的問題,轉為關注瘦身之後的收穫,
改打健康牌,一下就消除了這種社交風險。

還有,網上買鞋子,
很多人都會擔心萬一尺碼不合適,寄回去換太耽誤時間,這就是時間風險。
鞋子電商美捷步就承諾,你買一雙鞋,我會發三雙不同尺碼的過來,你留下最合適的,
免費退掉其它兩雙,這樣就把消費者的時間風險消除了。

你看,廣告文案寫的漂亮沒有用,
除了解決消費者的“興趣問題”,更要關注他們可能的風險問題。


本文源自:為什麼廣告吸引人,最後卻沒買?
撰稿:王海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得到-醫健-“少吃多餐”真的會瘦嗎?

文章出處:“少吃多餐”真的會瘦嗎?
我採懷疑的態度,他有考慮到"膽"的健康因素嗎?


姑娘們總是說,每頓飯少吃點、一天多吃幾頓,這樣既不容易餓,又保持身材。
問題是,“少吃多餐”真的科學嗎?
最近,哈佛醫學院的一個博士後發表研究說,同樣多的食物,少吃多餐並不會更健康,
相反,集中飲食才更健康。

他們把老鼠分成兩組,餵的食物量完全一樣,注意,餵的食物量完全一樣啊,
但開飯時間不同,一組是24小時想吃就吃,另一組是每天只集中餵一次。
一段時間後,想吃就吃的老鼠更胖,得病更多。
只餵一次的老鼠身材更苗條,得病更少。
研究人員認為,想吃就吃的老鼠成天毫無壓力,
而只餵一次的老鼠每天處在飢餓和等待中,
它們神​​經系統的活躍程度不同,進而影響了身體代謝。

這個結論在人身上是不是成立呢?
大家都知道,穆斯林每年有齋月,齋月里白天不能吃飯,只能晚上吃一頓。
科學家找了三十多個穆斯林志願者,記錄了他們齋月前後的生理指標。
結果發現,志願者們齋月裡只吃一頓,
吃進去的熱量比一日三餐的時候多了,但體重、血脂卻全部明顯降低。

你看,少吃多餐未必更健康,因為飢餓感其實可以促進身體代謝,
所以集中吃、同時少吃一點,也許是更加科學的方法。

本文源自:少食多餐靠譜嗎?科學怎麼說
撰稿:孫小婧
來源:得到

❤得到-中史-歷史上的諸葛亮真有那麼神嗎?

文章出處歷史上的諸葛亮真有那麼神嗎?


過去,我們總認為諸葛亮用兵如神,像草船借箭啊,空城計啊,一切盡在掌控。
最近,《大科技》的一篇文章指出,
其實很多事都是張冠李戴,諸葛亮在軍事方面沒那麼厲害。

我們知道,諸葛亮在《三國演義》剛登場就乾了件大事兒,
火燒博望坡,把曹操的人打得狼狽不堪,讓關羽張飛刮目相看。
然而,
歷史上燒博望坡發生在202年,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是207年,所以這把火其實是劉備放的
而且,劉備放火不是要燒曹軍,而是燒自己的大本營,
目的是為了把曹軍引入自己的埋伏圈。


另外,草船借箭的主角是孫權。當時孫權藉著大霧,划船去打探曹操的實力。
曹操以為孫權帶兵攻過來了,就讓手下放箭。這事兒和諸葛亮也沒啥關係。

最顛覆的是空城計,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在城頭彈琴,嚇退司馬懿15萬大軍。
其實,真正唱空城計的不是諸葛亮,而是曹操
當時呂布來打曹操,曹操的主力不在城內,於是他派老百姓到城上站崗虛張聲勢。
還好呂布懷疑曹操在城外有埋伏,自己主動退兵了。

其實,從史書上看,劉備在活著的時候,諸葛亮從沒直接指揮過一次重要戰役。
後來諸葛亮直接指揮的北伐不僅沒成功,還讓蜀國國力更空虛了。

所以說,諸葛亮被後人神話了,他並不是一個用兵如神的軍事家。

本文源自:諸葛亮-也只是個普通人
撰稿:若熙
來源:得到

❤得到-讀書-科學到底有什麼用?

文章出處:科學到底有什麼用?


前兩天GET項目組在和王爽博士討論問題的時候,
他說,你知道科學家最討厭被問到什麼問題嗎?是被問到:
“你研究這個有什麼用?”因為大量研究還真的沒什麼用。
但王爽用兩個故事告訴了我們,沒什麼用的研究為什麼還要搞。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電磁波的。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電磁波是無線電通訊的基石,要是沒有電磁波,
就不會有廣播,電視,手機。但當時赫茲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時,
一個記者問他:研究電磁波有什麼用呢?
赫茲很坦誠地告訴記者:我不知道研究它有什麼用。這不是謙虛,赫茲當時真是不知道。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20世紀初的劍橋大學,
有一群物理學家在研究原子到底由什麼構成的,
他們讓原子以很高的速度和其他原子碰撞,看能不能撞出點新東西來。
但能撞出什麼,有沒有用,他們完全不知道。
結果,他們撞出了核能,一下子把我們帶入了原子能時代。


你看,技術對世界的改變是線性的,
比如一代一代的Windows改版,能讓電腦越來越好用。
但基礎科學對世界的改變是飛躍式的,大量研究沒用,
但只要一個有用,就能像阿拉丁神燈一樣,讓人類文明直接躍升一個層級

愛因斯坦說過,科學最大的作用就是滿足科學家自己的好奇心
從這個意義上看,改變世界只是科學的一個副產品而已。


本文源自:科學有什麼用?
撰稿:王爽博士 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羅輯語音-思考-<24種常見的邏輯錯誤>

得到-20160315也引用這一篇

文章出處:24種常見的邏輯錯誤
羅友 王曉東 推薦整理,由 謝至理 翻譯改寫,英文原文選自 yourlogicalfallacyis.com。


內文:
1.稻草人
即歪曲了別人的觀點,使自己能夠更加輕鬆地攻擊別人。

例子:小明說國家應該向教育投入更多的預算。小紅回復道:“想不到你這麼不愛國,居然想減少國防開支,讓外國列強有機可乘。”


2.錯誤歸因
即從兩個事物可能存在相關性,就得出一個事物是造成另一個事物的原因。

例子:小紅指出,過去幾個世紀全球海盜數量減少,全球溫度在升高,從而認為海盜的數量的減少造成了氣候變化。


3.訴諸情感
即試圖通過操作別人的感情來取代一個有力的論述。

例子:小紅在飯店看到小明吃狗肉,於是上前訓斥:“你怎麼可以吃狗肉,小狗多麼可愛,就像小朋友一樣,你忍心傷害小朋友嗎?”


4.從論證到結論
即看到別人的論述水平很低,或者別人的論述裡面有謬誤,就認為別人的觀點一定是錯誤的。

例子:一個人在電視上發表了很荒唐的言論來推廣健康飲食理念,小紅看後覺得健康飲食就是騙人的,於是開始每天暴飲暴食。


5.滑坡謬誤
即搞得好像如果A發生了,那麼Z也一定會發生,以此來表示A不應該發生。

例子:小紅反對同性戀婚姻,因為她認為如果我們允許同性戀結婚,那麼就會有人想要和桌子結婚。


6.人身攻擊
即討論時針對對方的人格、動機或處境等,進行攻擊或評論,並以此當作提出了理據去駁斥對方的論證或去支持自己的論點。

例子:當小明提出了一個合理提議的時候,小紅說她不相信小明的話,因為小明不愛國。


7.訴諸虛偽
即不正面回應別人對自己的批評,而是用批評別人作為回复。

例子:小明指出小紅犯了謬誤,小紅回應:“你之前也犯了謬誤。”

8.個人懷疑
即因為自己不明白,就認為一個事物是假的。

例子:小紅指著石頭說:“你說進化論是真的,那你讓這塊石頭進化給我看看。”


9.片面謬誤
即當觀點被證明是錯誤的時候,用特例來給自己開脫。

例子:小紅說自己能算出未出生小孩的性別,但是孩子生下來後發現猜錯了,於是她就說是算命的人缺乏信仰。


10.誘導性問題
即在提出問題的時候加入了誘導的成分,使得對方只能按著誘導來回答。

例子:小紅懷疑自己的丈夫和A搞外遇,於是就問他:“A屁股上有胎記嗎?”


11.舉證責任
即認為舉證責任不在提出觀點的人,而在於質疑觀點的人。

例子:小紅說他相信宇宙是全能神創造的,因為沒有人能證明全能神不存在,所以它是存在的。


12.語義模糊
即用雙關語或者意思存有歧義的語言來歪曲事實。

例子:地上一個猴,樹上qi個猴,一共幾個猴?


13.賭徒謬誤
即認為隨機事物的發生和之前發生的事情是有相關性的。

例子:拋硬幣時,如果前面連著五個正面,就認為下一個肯定是反面。


14.樂隊花車
即試圖說明因為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相信同一件事物,這件事情就是對的。

例子:看到《貨幣戰爭》那麼暢銷,小紅相信一定是羅斯柴爾德和共濟會在背後操縱著整個世界。


15.訴諸權威
即利用一個權威人物/機構的觀點來取代一個有力的論述。

例子:小紅不知道怎麼反駁進化論,於是就說:“我老公是大科學家,他覺得進化論是錯的。”


16.合成謬誤
即認為一個總體的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性,對於這個總體的其它部分也是普適的。

例子:小紅看到自行車車座是人造革,就覺得自行車其它部位也是人造革的。


17.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
即提出了一個觀點,並受到了別人的批評,試圖用“訴諸純潔”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觀點。

例子:小紅認為所有的河南人都喜歡喝胡辣湯,但作為河南人的孫越不喜歡喝,小紅就說只有“真正的”河南人才喜歡喝胡辣湯。


18.基因謬誤
即通過一個事物的出身來判斷它的好壞。

例子:孫越說自己不喜歡喝胡辣湯,小紅說:“你是河南人,怎麼會不喜歡喝胡辣湯?”


19.非黑即白
即把黑和白作為僅有的可能,卻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

例子:在談到反恐戰爭時,總統說如果你不支持反恐戰爭,你就是支持恐怖分子。


20.循環論證
即採用循環論證的方法來證明一個被包含在前提裡面的觀點。

例子:KengDie教的經文《KengDie Sutra》裡面說的東西都是真理,因為《KengDie Sutra》第一章第二段提到了“KengDie所述都是真理”。


21.訴諸自然
即認為一個事物是“自然”的,所以必然是更好的。

例子:小紅認為吃草藥肯定比吃人工製造的藥有效,因為草藥更加“自然”。


22.軼事證據
即試圖用個人經驗或個案來取代邏輯論述或者有力的證據。

例子:小紅爺爺是個30年的老煙槍,現在80多歲身體還很健康,小紅因此得出吸煙對身體無害的結論。


23.德克薩斯神槍手
即在大量的數據/證據中小心地挑選出對自己的觀點有利的證據,而不使用那些對自己不利的數據/證據。

例子:紅X字會為了證明自己盡到了職責,到處宣傳自己撥出了XXXX的善款,卻隻字不提自己公款消費的奢侈無度。


24.中間立場
即覺得兩個極端觀點的妥協肯定是對的。

例子:
小紅認為疫苗會造成兒童自閉症,孫越持相反觀點,
小明認為兩者觀點的妥協才是正確的


真的是很精彩的論點,
不過就是遇到真實情況,很難馬上歸類到這24種情境以內

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得到-生物-為什麼難過時你的世界是灰的?

文章出處:為什麼難過時你的世界是灰的?


心情不好的時候,有人形容“世界是灰色的”,這是瞎矯情嗎?
最近美國一個科學作者發現,我們眼睛看到的世界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客觀,
情緒能影響我們的視覺神經,改變我們看到的顏色、大小。

怎麼說呢? 《心理科學》上周刊登了一個實驗,
他們讓一百多人看悲傷或搞笑的視頻,然後再給他們看顏色,
結果看了悲傷視頻的人,判斷顏色就沒有看搞笑視頻的人準確,
也就是說,悲傷的情緒能降低人們對顏色的辨識度

其實,不僅顏色,一個人遇到特別想要的東西,那個東西會在視覺上放大,
比如一個運動員在衝刺的時候,眼中的終點線無比巨大。
而一個人感到害怕的時候,人家給他一個負面的表情,他會覺得比實際更加猙獰。

為啥會這樣呢?
因為我們大腦中控制情緒的系統和控制視覺的系統,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分得一清二楚
而是在不停互動,我們在看東西的時候,其實已經不自覺地加了自己的情感判斷。

所以,你眼裡的世界會隨著你情緒變化而不同,
難過的時候,世界是灰色的,並不只是文學修辭,它真的存在於你的眼睛裡。


本文源自:情緒會影響我們的視覺世界
撰稿:攀攀
來源:得到

得到-教育-未來你的孩子會被淘汰嗎?

文章出處:未來你的孩子會被淘汰嗎?

不知你想過這個問題沒有,你應該怎麼培養孩子,才能讓他適應20年後的需要?
最近,職業規劃師古典有個演講,他從反面告訴我們,未來的職場什麼人會被淘汰。

首先,像什麼國際貿易啊、計算機工程啊,這種靠知識和邏輯工作的人,會被淘汰。
道理很簡單,因為理性思考電腦更擅長啊,所以這些工作機器人就能幹。
未來需要感性思考力強的人,什麼是感性思考力呢?
比如,蘋果成功靠的是好的概念;
小米靠的是用戶的參與感;
底撈靠的是人性化的服務,
那些有品位、會講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兒、會玩兒的人會活得更好。


其次,想一輩子認真做好一份工作的人,會被淘汰。
現在,世界五百強的平均壽命只有40年,未來行業的改變會更快、更不可測。
所以,適應比規劃更重要,我們別再給孩子定什麼人生目標,
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多做選擇多做決定,未來他才能更好地擁抱變化。

最後,要讓孩子具備幸福能力。
中國人均GDP很快會超過8000美元,一旦超過了這條線,
幸福感和賺多少錢就沒那麼關係緊密了。
我們的教育,也要從對“強”的追求,轉變為對“美”的追求。

所以,感性思考力,應變能力,幸福感和美感,才是我們培養孩子的方向


本文源自:未來30年孩子所面臨的職業世界會是怎樣的
撰稿:葉小琪
來源:得到

❤得到-哲思-人怎樣才能獲得自由

文章出處:人怎樣才能獲得自由


前一陣,財新傳媒主編王爍寫了篇讀後感,
講的是物理學家費曼的自傳,其中有段費曼的人生思考,挺有意思的。

費曼的學術生涯幾乎全在加州理工大學渡過。
有一段時間,老爺子呆煩了,覺得創造力枯竭,想換個環境。
大師想挪窩兒,各大名校都炸了,紛紛伸出橄欖枝,
有些學校開出的條件,甚至連愛因斯坦都沒享受過,這反而讓費曼壓力特別大。

費曼日思夜想,為什麼自己以前那麼熱愛物理學,現在卻犯​​噁心了呢?
他回憶說,自己上中學的時候,看著水龍頭流出來的水會變窄,都會去認真研究,
那時候不管重不重要,只管好不好玩
但有成就了,周圍人的期許越來越高,自己就只看重那些別人認為重要的東西了。

於是費曼豁然開朗,
他沒有責任去達到別人認為他能到達的成就,沒有責任去成為別人希望他成為的那個人
費曼決定,回到過去,重新「玩」物理學,管你有沒有意義
於是,費曼留在了加州理工,再後來,他玩到了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

王爍點評說,人生怎樣才能獲得自由,是個大難題,這道題,費曼解開了。


本文源自:人性的弱點不是用來改進的,是用來利用的
撰稿:安迪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得到-讀書-哪些知識更可信?

我們知道,就算是最好的學者,也有出錯的時候。
但我們總不能把所有的知識都驗證一遍吧。
各種知識,哪些更可信呢?
最近,科學作家萬維鋼把知識的可信度分了個級,挺有意思,我們來看看他的理解。

他認為在所有知識裡,只有數學知識是絕對正確、不容置疑的
因為數學是由純粹的邏輯構成的,
只要定義清楚,推導過程符合規則,證明了的定理永遠不可能被推翻。
咱還可以進一步說,凡是出發點正確而又是用邏輯推導出來的知識,就是正確的


第二可信的是物理知識
因為物理不完全是邏輯推導和數學計算,還要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所以有一定的錯誤率。
但現代物理學已經非常完備了,結果相當可靠,
所以特斯拉電動車的創始人馬斯克說,
他創新的方式是,只要這事兒物理學上行得通,就能幹。

第三可信的是化學、電子工程和機械工程等等
這些知識是建立在數學和物理的基礎之上的,
但需要更多實驗,實驗參數可能有各種適用條件,不確定性多,不過仍然比較可靠。

到了生物和醫學領域,系統就更複雜了,沒法用數學推導,幾乎全靠實驗,
面對那麼複雜的系統,實驗本質上都是盲人摸象,
當然有些實驗方法,比如醫藥的大規模雙盲實驗,得出的結論更可信,
但總的來說,可信度已經低多了。

等到進入經濟學、心理學和政治學這些領域,可靠性就更低了
大多數經濟學模型已經簡化到幾乎沒啥用,
相當多的心理學實驗根本沒法重複結果,
政治學就更是千差萬別,很多問題大家連起碼的共識都沒有。
但你會說,這些最不可靠的知識,是我們平時最常用的啊,那該怎麼辦呢?
萬維鋼給了兩個建議。

第一,既然專家的建議不一定好使,我們就別執著於某個理論,
最好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一個理論不行,就換另一個。

第二,如果有人說他的理論是絕對真理,那就千萬別信他。


本文源自:知識的煩惱
撰稿:亞平寧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得到-心理-在大腦裡鍛煉真的可以提高技能

我們都知道,準備演講有一種好方法,
那就是在腦子裡用想像力進行反覆地模擬演講,細微到每一個語氣每一個表情,
這樣能大大提高實際演講水平,但神奇的是,運動技能居然也可以光靠​​想像就能提高。
最近《大眾科學》的一篇文章,就說了這個道理。

比如美國著名橄欖球運動員卡森,在重大比賽前受傷了,沒法參加訓練,
他就每天在腦子裡用想像進行各種訓練,結果參加比賽時,
他不僅沒有退步,反而打出了職業生涯裡最棒的一場比賽。

這不是個例,研究人員曾經讓30多位業餘高爾夫球手用想像力進行揮桿擊球訓練,
結果成績都比之前提高了不少。

這是什麼道理呢?
體育心理學家發現,你在想像一個動作的時候,
大腦是會給肌肉傳遞信號的,這個信號雖然不足以讓肌肉收縮,
但完全可以在你的大腦和身體之間形成一個動作流程圖,
真運動起來以後,它就能提供正確的指導。

你看,光想不練也能提高水平,
但注意,初學者還是得實際練,否則動作想錯了,反而會適得其反哦

本文源自:腦中進行鍛煉能提昇實際能力嗎?
撰稿:陳軼男
來源:得到

❤得到-中史-不是每個太監都叫公公

大家都愛看歷史劇,最近,微信公眾號“歷史重讀”發了篇文章吐槽說,
現在的歷史劇裡有太多的常識性錯誤,讓真懂歷史的人看得哭笑不得。

比如說吧,很多歷史劇裡,甭管你是唐朝的還是宋朝的,
太監傳聖旨,都會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其實這八個字是明朝朱元璋提出來的,只有明清才這麼說。
而且,“奉天承運皇帝”這六個字是連一塊兒的,
意思是皇權是老天給的,那“詔曰”是“詔告天下”的意思,
所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再比如,歷史劇裡,甭管多年輕的太監,都被叫做“公公”,
其實公公是個尊稱,只有那些年紀大地位高的太監,才能被叫“公公”
就好像只有年紀大的男人能被叫“老爺爺”一樣。那年輕的小太監該怎麼叫?
明清的時候,民間管他們叫“老公”,你沒聽錯,真叫“老公”

最後說說擊鼓鳴冤吧。歷史劇裡好像什麼朝代都可以擊鼓鳴冤。
其實,明清以後,擊鼓才是鳴冤告狀的意思。
但在明朝以前,衙門口的鼓,是用來宣布縣太爺下班的
你要是沒事兒就擊個鼓,那縣太爺還上班不上班啦?

好,今天先說這麼多,下次再看歷史劇,你可以留意一下,看看哪些演錯了。

本文源自:電視劇中那些普遍存在的歷史常識錯誤
撰稿:饒健
來源:得到

❤得到-讀書-每天5句話,成為頂尖專家

怎麼才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呢?
有人說靠天賦,有人說靠經驗。
但最近,微信大V“李叫獸”說,都不是。
決定偉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關鍵因素,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就是為了提高績效被刻意“設計”出來的練習。
如果你工作10年,但是大部分時間都在重複,真正刻意練習的時間可能10小時都不到。
而有的人工作2年,但他刻意練習了1000小時,他就比你牛。
更可怕的是,互聯網時代,頂尖水平和二流水平的差距會被技術迅速放大,
所以刻意練習非常重要。

那怎麼進行刻意練習呢?你要每天提醒自己五句話。

第一,每天提醒自己,不要進入自動完成狀態
比如最簡單的,和客戶電話溝通吧,
每次拿起電話前,都想想怎麼比上一次在溝通技巧上、在邏輯上、
在流程上是不是能更好一點?
可能這個崗位對你的要求只有80分,但你非要不斷逼近100分,這就是一個刻意練習的過程。

第二、每天提醒自己,你做的事情不能越做越舒服
為什麼足球愛好者永遠不可能比得上專業運動員?
因為足球愛好者踢球純粹是樂趣,怎麼舒服怎麼踢。
而專業運動員必須在不舒服的位置踢不好踢的球,
比如刻意練習左腳,比如不斷增大運動量。
只有用更困難的任務逼迫自己學習,才能成為高手。

第三、每天提醒自己,別怕犧牲短期效率而放棄學習
因為你在用自己不舒服的方式做事,所以大多數刻意練習,都會在短期內讓績效下降
比如剛學打字的時候,你一分鐘只能打5個字,比手寫慢多了。
但等你一分鐘打80個字的時候,手寫就再也趕不上打字的速度了。
所以,如果總是追求把活盡快幹完,就很難有刻意練習的機會。

第四、每天提醒自己,要對重要能力進行大量重複性訓練
還是拿踢球來說,光踢比賽是沒辦法提高球技的,
還要進行大量的專項訓練,比如練任意球啊,訓練小腿肌肉啊。
所以,你必須能對某些關鍵技能進行細分,再進行大量有針對性的重複性訓練。

第五、每天提醒自己,怎麼有更好的反饋和激勵
沒反饋的練習,就相當於對著空氣練射門一樣,你沒法兒通過結果來糾正和提高。
比如,為了訓練團隊的文案能力,你可以設計個寫文案的“自檢清單”,讓大家不斷對比。
你也可以每週開分享會,讓每個人分享自己最好的作品。
反饋和激勵,能讓人把刻意練習長期堅持下去。

所以,每天提醒自己這五句話,能幫助自己成為頂尖專家。


本文源自:為什麼你有10年經驗,但成不了專家?
撰稿:徐亞聖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得到-邏輯-相關性和因果性

現在微信朋友圈裡各種科普文章越來越多,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呢。
最近,科普書《癌症.真相》的作者菠蘿說,
要想分辨清楚科普文章的真假,先要學會分清相關性和因果性

什麼意思?

舉個例子,有個科普文章說,北京王府井冰淇淋賣得越多,唐山淹死的人越多,
所以為了拯救生命,我們要少吃冰淇淋。
聽上去很不靠譜嗎?但人家在文章裡給了非常具體的數據,
證明北京王府井冰淇淋銷量增加的時候,唐山淹死的人也真的增加了。
這個時候你信不信呢?你要是信了,這就叫做混淆了相關性和因果性。

那為什麼冰淇淋賣得好淹死的人就多呢?很簡單,因為天氣熱嘛!
天氣熱,冰淇淋就賣得多,唐山下水游泳的人也多,淹死的當然就多了。
表面上這倆是具有相關性的,但其實根本就沒有因果關係嘛。

很多偽科學常見的套路就是:找兩件趨勢相同的事,用相關性來掩蓋因果性
比如:蘋果手機賣的越多,自殺人數越多;
牛奶喝的越少,華盛頓離婚率越低等等;
有些甚至連關係都沒有,僅僅是數據上的巧合而已。

所以,以後看到這類所謂的“科學發現”的時候,別著急接受,
先想想,這裡面到底是相關還是因果。

本文源自:為啥蘋果手機賣得越多,自殺人數越多?
撰稿:李贇鐸

來源:得到

❤得到-科學-科學的本質是「證偽」

最近在一次聊天的時候,
紫金山天文台的李程遠跟我們談起一個有趣的話題,那就是科學的本質是什麼?
他說早在上個世紀​​,波普爾就下了明確的定義——科學的本質,是可以被證偽。

它的意思是,當你提出一個科學理論時,
你就必須同時告訴大家,該怎麼證明你的理論是錯的。
如果理論經得住考驗,它就倖存,否則,它就要被拋棄。

比如大科學家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理論,
咱們中學都學過,引力的大小和質量成正比,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嘛,
但你發現沒有,中間沒有時間的概念,
那麼問題來了,引力傳播需要時間嗎?
牛頓認為,引力傳播不需要時間,不管多遠都可以瞬間到達,
但他也說,在這點上也許還有更深的假設是我不知道的。

三百年之後,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證明了引力的傳播速度是光速,
光速也是需要時間的,牛頓的理論只是在低速時有效,這一下拓展了科學的邊界。


那愛因斯坦就是對的嗎?愛因斯坦說了,相對論本身不完美,
它在處理某些極端情況時會出現錯誤。
現在科學家已經發現,在面對黑洞內部和宇宙大爆炸等極端情況的時候,
相對論也會失效,說明有更新的理論可以革新物理學。

你看,科學的態度是:我可能錯,你可能對,通過努力,我們可以更接近於真理。

本文源自:猜想與反駁
撰稿:紫金山天文台項目研究員 李程遠

來源:得到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得到-中史-包公是個白面書生(存疑)

Bodhi:我個人對這個說法存疑


說起鐵面無私的包公,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標誌性的大黑臉,但如果我告訴你,包公原本是一個白面書生,你相信嗎?最近騰訊網有篇文章說,包公本來就不是黑臉。

比如,故宮收藏的《歷代賢人》畫冊裡,包公就是白臉長須,安徽合肥包公祠裡的包公塑像、甚至包氏族譜裡的包公畫象,都是和藹可親的白臉文人。那他怎麼就變成黑臉了呢?

文史大家胡適曾考證過這事兒,他說,第一次把包公寫成黑臉是在明朝,後來在各種記載裡,他就被“越描越黑”了,之所以“黑”,是因為儒家觀念裡,五德中的“水德”和司法刑罰相關,水德對應的顏色就是“黑”。到了清代戲劇裡,又給包公額頭上加了個月牙,意思是他有穿越陰陽兩界的特殊能力。

你看,越是不公平,人們就越希望有鐵面無私的救世主,黑臉包公是人們對清正廉明的期望和表達。

本文來源:包公是怎樣變黑的
撰稿:孫小婧
來源: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