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8日 星期三

羅輯思維-學習:為什麼娛樂不能讓你放鬆(20190824)

出處:羅輯思維

主講人:(中國)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博士 張遇升

全文(不加底色):
這一講我給你講講大腦滋養的第三個部分——放鬆。
慢性壓力是大腦殺手
為什麼大腦需要放鬆呢?
因為壓力,尤其是慢性壓力,會極大地影響你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造成對大腦的損傷。

這裡我給你簡單地解釋一下,為什麼壓力會損傷我們的大腦。
壓力來源於人體內一個反應軸,這個軸上包括了下丘腦—腦垂體—腎上腺三個部位。
這個軸最主要的作用是讓人可以應對突發的危險狀況。

你想像一下,
遠古時候,咱們的祖先在野外遇到一頭猛獸
向他撲過來,這個時候他一定會心率加速、血壓上升、呼吸急促、血糖上升,
注意力高度集中,身體恨不得調動所有的資源去和猛獸搏鬥,或者逃跑。
這個搏鬥或逃跑的反應,就是由“下丘腦—腦垂體—腎上腺軸”控制的。
現代社會,雖然我們遇不到猛獸了,但當你遇到一件壓力很大的事,
這條軸還是會被激活,通過一系列的反應,最後刺激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和皮質醇

皮質醇是人體應對壓力一個最重要的激素,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人體的報警激素,
它能夠讓血糖上升,維持血壓穩定,還能控制我們身體的炎性反應等。
短期的皮質醇上升對身體是一種保護,
但問題是,如果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皮質醇長期分泌很多,就會給大腦帶來很多問題。

如果體內存在太多皮質醇
會迫使身體將大量葡萄糖或燃料優先傳輸到肌肉部分
因為你要搏鬥或逃跑嘛,但相應地,大腦獲得的養料就會減少,
長期後果就是大腦學習、記憶、和壓力控制相關的能力都會降低。

不僅如此,
皮質醇過多還會導致神經元之間突觸連接減少,
引起大腦的萎縮,尤其是前額葉皮質的萎縮。
它是掌管我們大腦注意力、決策制定和社交互動的部分,
它的萎縮會直接導致我們難以集中精力,沒有辦法作有條理的決策,
社交動力也會下降等等。而且,皮質醇水平長期較高的人,患老年癡呆的風險也比較高。
所以毫不誇張地說,慢性壓力是大腦殺手。你需要通過主動地放鬆來“消滅”這個殺手。


*****
娛樂不等於放鬆
你可能會覺得,放鬆還不簡單嗎?不就是躺在海邊上什麼都不干嗎?
或者我就玩一天手機、看一天電視不就行了嘛。但真的是這樣嗎?
很多人把娛樂和放鬆搞混了,認為這是一回事兒。
其實啊,真正的放鬆在生理上和娛樂完全不同。
放鬆的本質是通過激發副交感神經系統,
關閉原來興奮的“下丘腦—腦垂體—腎上腺軸”,讓人暫時離開“搏鬥或逃跑”反射。

在放鬆的過程中,人的心率、呼吸頻率、血壓都會降低,皮質醇水平也會跟著下降,
大腦還能測出一種特定的腦電波-——Alpha波。
而在娛樂的時候,人會覺得“爽”,
是因為大多數的娛樂都會刺激我們的大腦,通過快速短暫的多巴胺分泌來獲得快感。
但快感並不意味著放鬆,
比如看電影,看到驚險刺激的鏡頭,人的下丘腦—腦垂體—腎上腺軸會被激活,
心率會加速、血壓跟著上升,這和放鬆完全不一樣。


那怎麼才能真正的放鬆呢?進入真正放鬆的狀態,有這麼幾個特點:
1. 身體上相對靜止,但大腦相對聚焦;
2. 對自身身體和周圍環境產生深度的覺察;
3. 可以獨處時完成,並且之後不會有任何負罪感。

第1點和第3點,可能比較好理解,
我給你解釋下第2點,什麼叫做“對自身身體和周圍環境有深度覺察”?

舉一個例子你就明白了,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
你可能聽說過他是個跑步愛好者,但除了跑步之外,他還有一個愛好就是熨衣服。
村上春樹曾經描述過,說熨衣服的時候覺得特別放鬆。為什麼?
因為熨衣服的時候,大腦會全神貫注地去感知自己的雙手和衣服,達到身心合一,
就會有很好的放鬆效果。


*****
三種放鬆方法
還有哪些簡單易行的放鬆方法呢?我這裡給你講三個。
第一個是冥想。讓大腦放鬆,冥想可以說是被研究得最多的一個方法。

為什麼冥想能讓人放鬆呢?本質上,冥想是在訓練我們用旁觀者視角來看待自己的想法。

很多時候,緊張和壓力來自於大腦對不確定性和外部刺激的擔心,
比如擔心這次任務完不成、期末考不好、孩子不聽話。
如果你讓擔心控制了大腦,就會持續地覺得有壓力。
那怎麼消除這種擔心呢?
冥想的時候,你可以抽身出來,去觀察這個想法,看看它是怎麼產生,又可能怎麼發展。

打個比方,平常時候,你好像站在路中間,腦子裡的想法就像路上的車,一個個地開過去。
遇到橫衝直撞的車,自然會嚇到你,不自覺就緊張起來。
而冥想時,你就好像坐到路邊,看著路上的車來來往往,自然可以放鬆下來。
如果你對冥想有興趣的話,
也給你推荐一下隔壁童慧琦老師的冥想課程(《怎樣學會正念冥想》)。


第二個方法是記感恩日記或者回憶感恩時刻。
你可以拿一張紙,把今天或者過去一段時間覺得特別感恩的事記下來,
然後在腦子裡回憶那個感恩時刻。
感恩是一個非常有效,能幫助你放鬆的方法。
因為當我們的大腦在覺得感恩的時候,就不可能同時感到焦慮或恐懼。
不但如此,感恩還是一個“快樂加速器”,能讓你瞬間告別沮喪,獲得快樂。
今天我們的每一個人,從物質條件來說,比起父輩已經好了太多。
但為什麼還是覺得焦慮呢?因為我們總是在想還有什麼沒拿到,而忘記了已經擁有什麼。

通過寫感恩日記或者回憶感恩時刻,養成感恩的習慣,就能提醒自己已經擁有了什麼,
有多麼幸運,自然就不會焦慮了,還能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耐力。


第三個方法是放鬆敲擊。
這是美國一個叫做羅傑·卡拉漢的心理學博士,
在治療一位恐水症患者的時候,意外發展出來的一套方法。
不少人用過後特別有效,所以在美國推廣開來。
放鬆敲擊是基於生物和心理反饋技術的一種方法。它的原理是什麼呢?
大腦裡有一個部位叫做杏仁核,這是大腦的“恐懼中心”,能幫助人們察覺到危險。
如果杏仁核老處在被刺激的狀態,你就容易緊張、焦慮。
所以,當我們用手指敲擊面部和身體裡一些反射區,就可以讓它放鬆下來。

我帶著你做一下:你可以用食指或者中指敲擊你的眼睛內側、外側、下方的區域,
然後嘴唇上、鼻子下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中,往下走是嘴唇正下方,
胸骨、鎖骨與第一根肋骨的接合處、腋窩下方、手掌外側小拇指到手腕之間,最後是頭頂。
每個部位十次,重複三遍。
在敲擊的時候,可以在腦子裡想你覺得焦慮的那件事兒,
然後告訴自己,
雖然現在這件事我覺得很焦慮,但我接受這個事實,允許自己放鬆下來
然後不斷地重複這句話,直到自己放鬆下來。

除了上面講的三種方法,
常見的比如太極拳、瑜伽、按摩等,也都是不錯的放鬆方法。
但關鍵的是,你要學會覺察自己的身體,
感知到自己是不是處於慢性壓力和緊張的狀態中,然後通過練習這些方法讓自己放鬆下來。


*****
本講小結
這一講給你介紹了為什麼大腦需要放鬆,以及什麼是真正的放鬆。
真正的放鬆是激發副交感神經、主動關閉“搏鬥或逃跑”反射的過程,
和通常意義上的娛樂完全不一樣。
尤其在現代社會,真正的放鬆成了一種能力,
但我們普遍都缺乏這種能力,希望你能有意識地去練習。


思考題
關於練習方法,我給你推薦了三種,包括冥想、感恩和敲擊反射區。你可以試一試。
你還有什麼好的放鬆方法?歡迎你在留言區給我們分享,大家一起學習。

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羅輯思維精選-人際-閒談一點也不“閒” 2018/04/21

出處:略



摘要:
閒談是社交的敲門磚
在這第一講中,我會幫你調整對待閒談的態度,並學會三個最基本的技巧

閒談的真誠和價值
首先,我想和你說一下,對待閒談​​可以有的態度。
閒談讓你感覺很尷尬嗎?社交在你眼裡很虛偽嗎?
其實,如果你不懂閒談,不善社交,你的人生會更尷尬。
真正的社交不是為了利用別人,而是幫助別人成功。
§讓自己有可被利用的價值§

其實,你有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背​​景,
你有自己的人脈,你還有自己看世界的視角,你可以幫到別人。
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價值,你的底氣就不一樣了。
社交不是操縱、索取,而是合作、互助。你和他人共享信息,那蛋糕就會越做越大。
那麼,作為社交的敲門磚,與人閒談,有什麼作用呢?

首先,閒談會讓對方愉悅。
現在電子時代​​讓人和人的距離越來越遠,也讓人的關注力越來越渙散。
而人類的本性是,每個人多少都有點自命不凡,每個人都期待自己被關注。
當他被你面對面地洗耳恭聽,這會給他帶來分享的愉悅。
甚至,閒談沒準兒還拯救了他。
如果你在一個商務場合,肯定不希望自己一個人傻站著,只能和手機發生點互動。
每個人都渴望在人群中被他人選中,都渴望被搭訕。
閒談還有什麼作用呢?閒談能幫你們倆都獲得第一手資訊。
每個人都知道一些別人不知道的東西。這指的是在手機、在電腦上、在書上看不到的資訊。

在這個多維度獲得信息的時代,
一次次的閒談,會調整你對於這個行業、對於這個城市,甚至對於這個時代的見解。
越是精英教育,越重視培養一個人的社交能力。

精英教育不同於技能教育,
它要求你具備協同資源的能力,去成就單靠個人技能成就不了的、更大的事業。
收費高昂的貴族學校,重點不是教授職業技能,
而是花大量精力組織聯誼派對、沙龍、主題晚宴,學生們穿著正式,談吐得體。
精英教育對學生的許諾,是要讓他們一生自信而愉悅。

兩個心理暗示法讓你愛上閒談
那麼,你認識到閒談的重要性之後,怎樣讓自己進入狀態,開始一次有趣的閒談呢?
我有兩個心理暗示法,供你參考。

心理暗示法一:“我是主人”。
你可以提前一點到場,假設這場活動是你組織的,你喜迎天下來賓。
就像踢足球,你是踢主場。
一旦這樣的心理狀態就位,你的氣場馬上強大數倍,從被動變為主動。
你會主動問出這樣的問題:
“你對今天的活動感覺怎樣?”“喜歡放的這個音樂嗎?”“食物還合口味嗎?”

心理暗示法二:“我們是還沒有認識的朋友”。
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好玩的大party。在這個party上,沒有陌生人,只有還沒有認識的朋友。
在這個party上,資訊大交融、樂趣大衝撞。
相信我,party上大多數人比你想像得更友善寬容。
大不了,最糟糕的情況就是他不理你嘛。那又有什麼關係?


給你透露一個小秘密,在我研究和培訓時做的問卷調查中,
沒有出現過一個例子是善意的搭訕遭到對方拒絕的。

三個基本技巧讓人放鬆,並被關注
好,有了這兩個心理暗示——我是主人,我們是還沒有認識的朋友,
我們的心理上到位了,現在開始學習技巧了。
聊天不是天分,它是一種可以後天獲得的技能。

在這第一講裡,我先教會你三條最基本的技能,
這三條技能是要貫穿在每一次閒談的過程中的。
它們背後的心理學理論依據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人有安全需求,再往上,人還有尊重需求。

所以,如果你要獲得他人的好感,請讓他感覺放鬆,並被關注。
如何讓他感覺放鬆呢?請用我的前兩條技能,
第一,問一個讓他感覺自如的問題,也就是他可以把對話引導到任何地方。
第二,養成一問二答的習慣。永遠不要過於簡短地回答對方的問題
那又如何讓他感覺被關注呢?請用我的第三條技能——
仔細傾聽對方的話,從中找到信息點,擴展,再擴展。


問一個讓對方自如的問題 §開放式問答§
先看第一條技能:問一個讓他自如的問題。
一方面,不要問那種一個詞就可以回答的問題。
為什麼?他一個詞回答後,這個對話就死掉了。而且,他也會意識到自己是個談話終結者。
所以呢,他覺得有責任找新話題把對話主導下去。這種情況,讓他很不輕鬆。

比如,有人問我:“你讀過《紅與黑》嗎?”
我說:“沒有。”
他又問:“那你讀過大仲馬嗎?”
我說:“也沒有。”
立刻,我覺得自己像個傻子。我想:我是不是該說點別的呢?否則他會怎樣看我?唉!

所以,更好的問題應該是:“你度假的時候,一般會帶上什麼類型的書?”
你看,這種問題是不是好很多?

接下來,你對照一下這兩種不同的問法:聊天終結者的問法,或聊天達人的問法。
聊天終結者問:“你會回美國嗎?”
聊天達人會問:“如果你有一天選擇回美國,會是什麼原因?”
聊天終結者問:“你常去海邊度假嗎?”
聊天達人會問:“你喜歡去哪裡度假?”

聊天終結者問:“你喜歡恐怖電影嗎?”
聊天達人會問:“你喜歡哪種類型的電影?”

聊天終結者問:“你想念家人嗎?”
聊天達人會問:“離開家這麼久,你感覺怎樣?”
這就是問問題的第一個方面,不要問這種一個詞就能答得了的問題。

§開放式問答v.s.封閉式問答§


另一方面,也不要問太泛或太深的問題
比如,曾有人一見面就問我:“你對一帶一路怎麼看?”
我立刻有壓力了,他把思考的重任啪地拋給了我,我沒那麼多力氣來回答耶。

所以,這個人當時更好的問法是:“一帶一路對你們那個行業有什麼影響?”
這就是讓人感覺自如的問題,這種問題遇弱則弱,遇強則強,我怎樣答都可以。
我會覺得很放鬆。

注意,這種發問方式的技能並不是禁止你問yes or no的封閉式問題,這個技能是要求:
你要問得出這種能讓他自由發揮的問題。


在實際操作中,封閉式和開放式問題經常穿插使用
穿插使用是什麼意思?假設,你問了我一個開放式的、讓我進退自如的問題:
“一帶一路對你們那個行業有什麼影響?”
我回答:“在我們的跨文化培訓中,明顯感覺到央企、國企客戶突然增多了。
看來這些企業真的是一帶一路沿線投資中的主力軍和領頭羊啊。”

為了讓對話保持“有來有往”的節奏,
你這時可以順著我的話,插問一個封閉式問題:“電信類算不算投資最大的?”

我回答:“電信類確實多,最多的應該是能源類吧。……”

瞧,這就是在自由穿插使用開放式和封閉式問題。
關鍵是,在一組對話裡,你要能問得出讓對方自由發揮、進退自如的問題。


一問二答
好,你現在學會問問題了。
接下來,我要教你,當對方問了你一個問題之後,你應該怎樣回答問題呢?

這就是你要學習的第二個技能:一問二答。
這是和“一問一答”相對應的。
平時,我們對別人拋來的問題做出相應的回复,這是“一問一答”。

如果我們能在回答對方的問題本身之外,稍作延展,
說一些跟答案相關的其他信息,這就是“一問二答”。
比如說,鳳凰衛視的名嘴阮次山在見到新西蘭新上任的總理約翰·基時,
第一句話是問:“聽說你的手臂摔傷了,現在好些了嗎?”
總理笑了一下,說:“已經沒事了。”不會聊天的人,可能認為這就已經回答到問題了。

可這位總理是個聊天高手,他並沒有講完,而是繼續說了下去:
“我當時是在慶祝中國牛年春節的活動中,不小心滑了一下,用手撐地,就折了。
他們給我打了石膏,後來這個石膏拍賣的款項都捐給了慈善基金會。 ”
這就是典型的一問二答。總理一下子拋出了這麼多信息,讓阮次山可以輕鬆地接下話茬。

如果你是一個有一問二答習慣的聊天者,對方真的很輕鬆。
當對方問你:“你喜歡下雨天嗎?”你回答:“我喜歡”,
其實還可以加上“我和男朋友就是在一個雨天認識的。
細雨綿綿如果配上江南水鄉,很有意境。 ”

當對方問你:“你們家鄉也會這麼冷嗎?”
你回答:“沒這麼冷”,其實還可以補充上“今年的冬天咱們這兒真是少有的冷。
不過我今天穿了發熱衣,最新科技,真的好像在我身上發熱誒。”

這就是第二個技能:一問二答。



仔細聆聽,然後擴展
第三條技能是:仔細聆聽,然後擴展、擴展、再擴展,
而你擴展的素材,完全來自他說的話。
比如,在健身房裡,你看到一位香汗淋漓的女士,
想搭訕幾句:“我天天來這兒,今天好像是第一次見到你哦。”

她回答:“上個月我剛從上海搬到深圳,這兒空氣很好。”
如果你接下來自說自話:“這個時間段能搶到一台跑步機,很不容易啊。”
她可能會點頭,繼續邁開大步跑下去。這樣,你錯過了一次邂逅的機會。

你剛剛那句話似乎是在擴展,但那不是合格的擴展,
因為你擴展的素材,不是來自她的話,這說明你不是一個合格的聆聽者。
其實她那短短的一句話——
“上個月我剛從上海搬到深圳,這兒空氣很好。”你可以聆聽出很多信息。

她是一個重生活品質的人;上海的空氣已經不讓人滿意了;
她精心比較和選擇後,來到深圳;她不會固守一個城市住到老。
你可以將談話擴展下去:
搬到新地方,你還習慣嗎?
你還在哪里居住過?在哪個城市住得最久?
有沒有去過深圳的海灘、紅樹林?那兒可是天然氧吧。
我在深圳住了8年了,你有什麼特別想了解的?我能幫忙。

你看,擴展的本領,基於真正的傾聽。
你是否能把對方的話放在你的話裡面。如果能,對方馬上覺得被關注了。
可有些人的聆聽,僅僅是在等待自己發言的機會。
還有些人的聆聽,停留在很初級的
“一邊聽一邊點頭,或重複他的最後幾個詞,或看著對方的眼睛”,等等。
請你把這些技巧都忘掉。當一個人真正在聽的時候,他是不需要有意展示這些聆聽技巧的。

閒談,就是在聆聽的基礎上聊開。閒談,是延展關鍵詞的技術。
所謂延展關鍵詞,指的是:對方講完一段話後,你不是去做總結濃縮。總結濃縮是封閉的。
你需要做的,是用自己發散的、跳躍的思維,抓住原信息中的關鍵詞,擴展出一堆新信息。

在那個人聲鼎沸的場合,對方根本沒辦法釐清你每句話裡的邏輯,
他和你一樣,聽到的是一堆關鍵詞,
當他聽到自己敏感的關鍵詞出現時,身心一振,談話不就繼續啦?
所以,會閒談的人,都擅長快速抓住對方拋過來的若隱若現的信息點,
擴展、擴展、再擴展。

別看場面上個個談笑風生,其實大家都像游水的鴨子,看起來氣定神閒,
但是在平靜的水面下,腳蹼拼命地撲撲撲。大家都在拼命地玩擴展遊戲。

比如,和客戶談判的茶歇中,你問:“你周末怎麼過的?”
他回答:“昨天和朋友去寶安體育館打網球了。”
這裡麵包含了至少四個信息點供你擴展:
1. 他住在深圳,可能是寶安區;
2. 他也許常去寶安體育館;
3. 他經常鍛煉;
4. 他可能是網球愛好者。

你可以將談話引導下去:
原來你也喜歡網球,我大學時每週末都打兩個小時。
你住在寶安區?那兒的樓盤都在打前海概念,價格飆升得厲害哦。
寶安體育館是個好地方,那兒還有兩個比賽標準的室內游泳池呢。你喜歡游泳嗎?

我對網球不大了解,你覺得網球的魅力究竟在哪裡?
又比如,在一次商務酒會上,你問:“你怎麼會來參加這個活動的?”
他回答:“我們公司贊助的。”

這裡麵包含至少三個信息點供你擴展:
1. 他也許是公司裡的門面人物或渠道人物:市場部、公關部、營銷部等等;
2. 他也許經常參加類似活動;
3. 他是帶著公務來的。
那你可以擴展下去:

你們公司是哪家?我猜您是公關部的?
你們經常贊助科技行業的活動嗎?
您今天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在這一來一往的問答裡,陌生人慢慢變成朋友了。

聊天是玩擴展的遊戲。
不要在閒談中發表長篇大論,如果你真有犀利深刻的觀點,去寫博客好了。

這就是貫穿在每次閒談全程的三條基本技能。

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羅輯思維-政治-第422期 | 被發明的“黃種人” 2018/01/10


出處:第422期 | 被發明的“黃種人” 2018/01/10


全文:
學習知識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所謂“不疑處生疑”
在別人習以為常的觀念中,突然有人提出一個問題,大家原來並不覺得這是個問題,
但是一提出來,哎,仔細一想還真是個問題。這個瞬間,往往就是認知突破的關鍵時刻。


今天我們就來提出一個不疑處生疑的問題,為什麼中國人會被歸類為“黃種人”? 
你可能會說,這還用得著說嗎,一看我們的皮膚就全明白了。 
這還真未必,你真的覺得歐美人的皮膚比我們白很多嗎?
你身邊肯定就有不少朋友比他們白多了吧。至少我就比過,我就比一些白人更白。
而且中國人在審美上特別講究“一白遮百醜”,
保持皮膚的白,是很多中國姑娘特別注意的事。
所以,客觀來說,歐美人和中國人,膚色都只有相對的深淺,並沒有白和黃的明顯區別。 
那就奇怪嘍,為什麼中國人會被稱為“黃種人”呢? 


最近,我們欄目的策劃雷劍嶠推薦我讀一本書,就探討了這個問題。
書名叫《成為黃種人——亞洲種族思維簡史》,作者是個外國人,中文名叫奇邁可。 

他的結論很簡單,“黃種人”並不是中國人的膚色真的黃,而是西方人的一種主觀認定。
這就得追溯到西方人打開眼睛看世界那會兒了。什麼時候?
大航海時代啊。 因為大航海,走四方,
西方人開始需要對世界上各個地方的人種進行描述了。 
那西方人的基準色是啥?當然是白色。
一方面,他們的膚色確實比較淺,尤其是跟他們見過的黑人相比。
二來,在很多文化的傳統中,
 白色象徵著神聖、純潔、高貴、智慧,相對的,黑色就像徵著低賤、邪惡、污穢、野蠻。 
 誰都想把代表好東西、好寓意留給自己,所以歐洲人認為自己是白人。 

這個基準色一定,那判斷標準也就清楚了。
遇到其他文明,你越富有、越強大、越文明,在西方人的認知裡,你的人種就越白。
按照這個標準,中國人也是白的。 
從13世紀末的馬可波羅來中國起,
一直到16世紀初,這幾百年裡中國的國力處於世界頂端,
所以用這個標準來看,中國人的膚色妥妥地被認為是白色的。
舉個例子,有個葡萄牙人皮列士,1516年跟著葡萄牙使團來到中國,
他寫了一本中外關係史上的名著叫《東方志》,後來病死在中國。
他在書裡就說,中國人“像我們一樣白”,中國女人是“像我們一樣的白人”,
看上去很像西班牙女性,日本人也是“衣著考究的白人”。


到後來,判斷膚色又產生了另一個更直接的標準:就是說看你會不會信奉基督教。 
眾所周知,這一點日本一開始做得很好。 
16世紀末,成百上千的日本人信仰了基督教,
傳教士們看到了可以在日本人之間廣泛傳教的巨大潛力,
這就讓日本人在他們眼中變得比中國人更白了。
但是後來,1614年日本禁止基督教 ,開始閉關鎖國,
這就讓日本人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在他們的嘴裡,日本人的膚色也突然變深了。 
德國人恩格爾伯特·肯普費寫的《日本史》是18世紀西方了解日本最重要的一本書,
他在裡面就不再說日本人是白色的,而形容他們是棕色的、黃褐色的了。


你看,這膚色深淺其實是個觀念的演化過程,跟事實上的東方人的膚色,其實沒啥關係。 
再後來,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登場了,這就是18世紀的瑞典科學家林奈。

林奈最偉大的功績就是建立了一套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動植物分類和命名體系,
比如,我們今天還在用的“門綱目科屬種”,就是他提出來的。
他最擅長、也最熱衷的,就是讓各種生物各歸其位。
他的代表作,就是巨著《自然系統》。
在這本書裡,林奈把我們人類自己命名為“智人”,這個名字一直用到今天。
他還把智人分成四個種,是按照地理單元和從白到黑的膚色劃分的,
那就是:歐洲白人、美洲紅種人、亞洲棕色人種、非洲黑人。
我們亞洲人,林奈用的是一個拉丁語詞彙fuscus,意思是“棕色的”“暗色的”。

後來《自然系統》這部書大受歡迎,隔幾年就出一個新版本,
從1735年第一版的十幾頁小冊子,變成了1300多頁的大部頭。
到1758年的第10版,林奈形容亞洲人換了一個詞,就是黃色。
當然這個詞在拉丁文裡,
還有其他什麼蒼白的、死亡的、像幽靈一般的等等意思,總之不是什麼好詞。
注意,這件事具有很重大的意義。 
正是以此為標誌,東亞人的膚色終於完成了從白到黃的歷史性跳躍。 
但這一步,其實是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
因為林奈以前也使用過這個詞,他把它用在植物上,代表的是不健康和疾病。 


黃皮膚和東亞人徹底地結合到一起,
得歸功於18世紀後期的德國人類學家、“體質人類學之父”布魯門巴哈。
他認為,區分人種更科學的方法是分析頭骨形態。 
他以此為標誌,在1795年提出,把人類分成五種,再把它們和膚色結合起來,
那就是白色高加索人種、黑色埃塞俄比亞人種、紅色美洲人種、
黑褐色馬來人種和黃色蒙古人種。 

這種區分法又鮮明又好記,
結果擁有了強大的生命力,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馬來人種
這幾個詞到今天還有很多人頑強地使用。從此,東亞人就成了黃種人。
如果給這件事定下一個具體時間,那就請大家記住,就是1795年。

但這事,其實並不值得我們高興。因為布魯門巴哈的區分法後面,還是藏了種族歧視。 
為什麼這樣說?
首先,他如此看重頭骨形態分析,
是想通過證實高加索人種的腦容量比較大,來證明白種人的智力優越性。
其次,他給黃種人取了“蒙古人種”這個名字,
喚起西方人對於阿提拉、成吉思汗、帖木兒這些草原霸主侵略歐洲的恐怖歷史記憶。 
雖然不見得他有這個明確的意圖,但是客觀上確實如此。§所以是揣測§


前面講的都是西方人怎麼費盡心思地給我們挑選膚色。
那真正的主角、也就是我們自己呢?又是怎麼想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黃色完全沒有負面意義,
它代表土地、代表黃河、代表黃帝、代表皇權,
這些都讓中國人天生覺得黃色是個正面的顏色,
因此接受西方人安在我們頭上的黃種人身份,也毫無障礙。 

就像歌詞裡寫的,什麼“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永永遠遠的龍的傳人”,
什麼“五千年的風和雨啊藏了多少夢,黃色的臉黑色的眼不變是笑容”,
這些都說明,我們自己的種族思維也被深刻地塑造了。

但是,咱們還是得強調,生物學研究發展到今天,已經可以證明,
以種族來把人類劃分為不同集團的分類法,越來越失去生物學依據了。
所謂的種族與種族之間,根本不可能畫出那一道明確清楚、有科學依據的分界線。 
今天我們回顧這個過程,其實很有意思。

第一,人只能靠概念來描述事物,否則大腦沒法思考。
第二,所有的概念都是標籤,而標籤和事實的距離,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
第三,標籤表面上人畜無害,但背後往往隱藏著非常深的價值評判。

所以,什麼是思考能力?
有的時候也很簡單,就是繞過標籤和概念,不斷回到事實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這個結論§



參考資料:
1. 為什麼我們會被稱為「黃種人」? 一段東亞人由白變黃的歷史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3%E7%A6%8D%E5%9C%96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4%E7%A5%B8


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內參-心理-如何在新的一年堅持運動習慣

出處:如何在新的一年堅持運動習慣


新年將至,很多人都會在這個時候立志減肥和健身,
不過立志鍛煉是一回事,堅持鍛煉就是另一回事了。
知名運動醫學專家喬丹·D.梅茨爾(Jordan D. Metzl)介紹了一些相關數據,
根據統計大腦研究所(Statistic Brain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數據,
2017年大約有5000萬美國人自我承諾要增加運動、減輕體重。
兩個月後,只有37%的20多歲的人,以及16%的50歲以上的人堅持下來。

怎麼才能把健身的習慣保持下去?
梅茨爾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里分享了4種已被證實有效的方法:

第一,把它變成社交。梅茨爾建議,
加入一個健身小組、跑步俱樂部,或是與伴侶、朋友、鄰居一起結伴鍛煉。
除了直接的人際交往,虛擬健身社區也能促使你保持健身習慣。

第二,讓鍛煉變得有趣
如果你覺得某項鍛煉很無聊,就不容易堅持下去。梅茨爾介紹了兩個研究發現:
德國的一個研究顯示,鍛煉期間微笑和大笑的實驗對象更有可能堅持自己的鍛煉計劃;
還有一個研究發現,微笑能使跑步者的效率提高2%以上。
他建議人們嘗試一些新的、令人快樂的鍛煉環境和項目,並和經常讓你微笑的人一起鍛煉。

第三,考慮激勵措施。梅茨爾說,
人類看上去很高級,其實只是一些實驗室大鼠,
“會朝一個特定的方向穿過迷宮,找到盡頭處的糖水。
正確的激勵措施會給運動者帶來不同。”他建議,
公司可以為員工提供激勵計劃,保持他們的身體健康,比如舉辦內部競賽。
個人則可以給自己制定一個獎勵系統,比如實現鍛煉目標就可以買一件奢侈的東西,
或者每週給自己一個小一點的獎勵。


第四,確立一個有具體時間的目標。
通過制定目標,最好是略微超出舒適區的目標,你更有可能堅持自己的健身計劃。
梅茨爾說,在這個問題上,最好的方法是馬上行動、選定目標然後記下來。


不管你的運動目標是什麼,最有效的運動方式就是你能堅持做下去的那種,
梅茨爾說,任何鍛煉計劃,最難的都是邁出門那幾步,
一旦邁出了第一步,要停下來就困難多了。



--------------------------------------
摘要:
1. 把它變成社交
 加入一個健身小組、跑步俱樂部,或是與伴侶、朋友、鄰居一起結伴鍛煉。
 除了直接的人際交往,虛擬健身社區也能促使你保持健身習慣。
2. 讓鍛煉變得有趣
 鍛煉期間微笑和大笑的實驗對象更有可能堅持自己的鍛煉計劃;
 還有一個研究發現,微笑能使跑步者的效率提高2%以上。
 他建議人們嘗試一些新的、令人快樂的鍛煉環境和項目,
 並和經常讓你微笑的人一起鍛煉。
3. 考慮激勵措施
 人類看上去很高級,其實只是一些實驗室大鼠,
 “會朝一個特定的方向穿過迷宮,找到盡頭處的糖水。
 正確的激勵措施會給運動者帶來不同。”
 公司可以為員工提供激勵計劃,保持他們的身體健康,比如舉辦內部競賽。
 個人則可以給自己制定一個獎勵系統,比如實現鍛煉目標就可以買一件奢侈的東西,
 或者每週給自己一個小一點的獎勵。
4. 確立一個有具體時間的目標
 最好是略微超出舒適區的目標,你更有可能堅持自己的健身計劃。
 最好的方法是馬上行動、選定目標然後記下來。

❤內參-心理-建議:辭舊迎新的5個儀式

出處:建議:辭舊迎新的5個儀式


新年到來之際,除了設定新目標外,有的人還會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對過去一年進行回顧。
暢銷書《自控力》的作者、斯坦福大學健康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Kelly McGonigal),
分享了她總結過去一年、迎接新一年的5個儀式:


第一,列出今年自己最喜歡的回憶或成就。
麥格尼格爾教授介紹,有研究顯示,回想自己的優點,可以增強忍耐力和意志力。
而回顧過往,也能給人增加幸福感。
她說,人們在思考未來目標時,容易過度聚焦在自己曾失意的地方。
第二,列出一份感謝清單。
麥格尼格爾教授建議,在思考來年目標時,可以回想下自己今年應該感謝的全部事物,
幫你明確什麼才是對你重要的事,這樣的回顧也有益於制定下一年的心願清單。

第三,列出 5 件你對下一年最期待的事。
麥格尼格爾教授說,有研究顯示,
精神健康的一個指標,就是期待、品味未來將發生的樂趣的能力。


第四,以“未來的自己”的身份寫信給“現在的自己”。
麥格尼格爾建議你,試著想像自己已經達成明年最重要的目標,
以這個立場來回顧明年將會發生的事情
她介紹,有研究顯示,通過用這樣的方式與未來的自己做連結,
可以把難度很高的挑戰轉化成可能完成的挑戰,能幫助自己成功達成目標。


第五, 新年目標不一定只關於自己,也可以包括社會參與。
麥格尼格爾建議,試著去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或其他你認為重要的事,
“請為了比自身更遠大的事盡一份責任。”



----------------------------------
摘要:
1. 列出今年自己最喜歡的回憶或成就
 有研究顯示,回想自己的優點,可以增強忍耐力和意志力。
 而回顧過往,也能給人增加幸福感。
 人們在思考未來目標時,容易過度聚焦在自己曾失意的地方。
2. 列出一份感謝清單
 在思考來年目標時,可以回想下自己今年應該感謝的全部事物,
 幫你明確什麼才是對你重要的事,這樣的回顧也有益於制定下一年的心願清單。
3. 列出 5 件你對下一年最期待的事
 精神健康的一個指標,就是期待、品味未來將發生的樂趣的能力。
4. 以“未來的自己”的身份寫信給“現在的自己”
 試著想像自己已經達成明年最重要的目標,
 以這個立場來回顧明年將會發生的事情。
 通過用這樣的方式與未來的自己做連結,
 可以把難度很高的挑戰轉化成可能完成的挑戰,能幫助自己成功達成目標。
5. 新年目標不一定只關於自己,也可以包括社會參與
 試著去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或其他你認為重要的事,
 “請為了比自身更遠大的事盡一份責任。”

❤內參-藝術-熱點:演員是如何誕生的

出處:熱點:演員是如何誕生的


2017年年底,真人秀節目《演員的誕生》的熱播,讓關於演員和演技的討論成為了熱點。
劉天池是這個節目的表演指導,她做過演員、導演,也是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的老師。
在公眾號“正午故事”的一篇自述裡,劉天池談了表演這個話題。


劉天池觀察到,從2010年左右網劇爆發開始,演員發生了變化。
她當時最明顯的感覺是,製片人和導演都在找漂亮的或者帥的,而之前他們都會找演技好。
果然,接下來出現了大量取代演員的別名,比如小鮮肉、流量,而演員這兩個字沒了。
大家也很少去討論藝人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關註一些八卦。
可以說,資本和媒體的關注度讓演員的內心有了變化。
不過,劉天池說,雖然互聯網帶來了這樣的改變,但是也起到了好作用。
人們可以公開在網上評論一個演員的演技好不好。
於是這兩年有經紀人給劉天池打電話,希望她能幫著訓練一下藝人。
劉天池就想,演員這個詞可能要被重新提出來了。


劉天池說:“表演藝術是一個矛盾體。演戲是假的,觀眾也知道它是假的,但得演成真的。”
這就是演員要進行訓練的原因。老師會用各種方法來重新刺激演員的神經,
刺激他的敏感度,然後用情緒置換的方法,
讓他在“假”裡面有真實的幻覺,達到逼真的表演。


當演員的確需要天賦。劉天池認為,
演員有80%靠天賦,剩下20%靠老師的引導。
天賦的意思是說,這個人天生有很強的感受能力,這叫“規定情景裡面生成”。
比如,現在假裝有三個人被困在了山洞裡,可能另外兩個人還要想一下山洞是什麼樣的,
周圍有沒有狼,但是天生敏感的人,自己就會有生理反應,他會緊張,會窒息,
是控制不住的。這就是所謂“敏感的種子”。
此外,真實對於演員來說特別重要。劉天池說:
“真就是純,你不能騙人,你對待角色不能騙人,
你對待角色的這段情感經歷不能騙人,無論你演的是小三還是高大全的人物,
所有這些東西必須先從'真'裡面找出來,從生活中最真實的環境當中找出來。”
有了“真”之後,才能談“實”。 “實”就是實在的表達,不需要過多的描摹。



---------------------------
摘要:
“表演藝術是一個矛盾體。演戲是假的,觀眾也知道它是假的,但得演成真的。”
這就是演員要進行訓練的原因。老師會用各種方法來重新刺激演員的神經,
刺激他的敏感度,然後用情緒置換的方法,
讓他在“假”裡面有真實的幻覺,達到逼真的表演。

演員有80%靠天賦,剩下20%靠老師的引導。
天賦的意思是說,這個人天生有很強的感受能力,這叫“規定情景裡面生成”。
比如,現在假裝有三個人被困在了山洞裡,可能另外兩個人還要想一下山洞是什麼樣的,
周圍有沒有狼,但是天生敏感的人,自己就會有生理反應,他會緊張,會窒息,
是控制不住的。這就是所謂“敏感的種子”。此外,真實對於演員來說特別重要。
你對待角色的這段情感經歷不能騙人,無論你演的是小三還是高大全的人物,
所有這些東西必須先從'真'裡面找出來,從生活中最真實的環境當中找出來。”
有了“真”之後,才能談“實”。 “實”就是實在的表達,不需要過多的描摹。

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內參-醫健-膳食-健康飲食的4條原則

出處:健康飲食的4條原則


邁克爾·波倫(Michael Pollan) 是美國著名的飲食作家,
他的作品曾經多次獲得有“美食奧斯卡”之稱的“詹姆斯·比爾德獎”(James Beard Awards)。 
2013年,他被《時代》周刊評選為“食物之神”。
代表作《雜食者的兩難》《烹》《為食物辯護》《吃的法則》
至今仍是飲食話題寫作的典範。在他的著作《吃的法則》中,
他提出了一些健康飲食可以遵循的原則:

首先,不吃你的祖母不認識的食物。
你可以設想你的祖母推著購物車在超市裡逛,她拿起一包有吸管的酸奶時會一頭霧水,
這是食品呢還是牙膏呢?邁克爾·波倫認為,
現在超市裡有很多貌似食物的產品,我們的祖輩根本不會認作是食物。
這些產品不僅會含有很多化學添加劑和玉米、大豆提取物,
而且經過了專門的設計加工,對人體的進化現狀十分敏感,
迎合了人對甜味、脂香和鹹味的天生喜好。這些滋味在自然界難得一嚐,
而食品科學家卻可以輕鬆調製出來,結果在加工食品的誘惑下,
我們食用的美味大大過量,對身體有害無益。


其次,
不吃含五種以上成分的食品。
食品成分的具體數量由你自己來決定,
但包裝食品所含成分越多,意味著加工工序可能就會越多。


第三,不吃含有三年級學生弄不懂成分的食品。
名稱中帶有“低脂”的食品並一定能幫助你減肥,也可能會讓人變得更胖。
這是因為除去食物中的脂肪並不一定能降低食物的增肥效果,
碳水化合物同樣能讓人變胖,
而且許多低脂和無脂食品為了彌補味道上的不足,只好增加糖的用量。
通過妖魔化脂肪,然後代之以攝入過量的據稱是“有益”的碳水化合物,
我們最終並不會達到健康和避免肥胖的目標。

第四,避開超市中心區,在外圍區採購。
大多數超市採用相同的陳列方式:加工食品佔據店裡的中心區走廊,
生鮮食品櫃包括農產品、肉、魚、乳製品等會沿牆擺放。
如果沿著店面的四周活動,就更有可能在購物車裡裝滿真實的食物。




-------------------------------------
摘要:
1. 不吃你的祖母不認識的食物
 你可以設想你的祖母推著購物車在超市裡逛,
 她拿起一包有吸管的酸奶時會一頭霧水,這是食品呢還是牙膏呢?
 現在超市裡有很多貌似食物的產品,我們的祖輩根本不會認作是食物。
 這些產品不僅會含有很多化學添加劑和玉米、大豆提取物,
 而且經過了專門的設計加工,對人體的進化現狀十分敏感,
 迎合了人對甜味、脂香和鹹味的天生喜好。這些滋味在自然界難得一嚐,
 而食品科學家卻可以輕鬆調製出來,結果在加工食品的誘惑下,
 我們食用的美味大大過量,對身體有害無益。
2. 不吃含五種以上成分的食品
 食品成分的具體數量由你自己來決定,
 但包裝食品所含成分越多,意味著加工工序可能就會越多。
3. 不吃含有三年級學生弄不懂成分的食品
 名稱中帶有“低脂”的食品並一定能幫助你減肥,也可能會讓人變得更胖。
 這是因為除去食物中的脂肪並不一定能降低食物的增肥效果,
 碳水化合物同樣能讓人變胖,
 而且許多低脂和無脂食品為了彌補味道上的不足,只好增加糖的用量。
 通過妖魔化脂肪,然後代之以攝入過量的據稱是“有益”的碳水化合物,
 我們最終並不會達到健康和避免肥胖的目標。
4. 避開超市中心區,在外圍區採購
 大多數超市採用相同的陳列方式:加工食品佔據店裡的中心區走廊,
 生鮮食品櫃包括農產品、肉、魚、乳製品等會沿牆擺放。
 如果沿著店面的四周活動,就更有可能在購物車裡裝滿真實的食物。

❤內參-教育-怎樣有效地獎勵孩子

出處:方法:怎樣有效地獎勵孩子


很多家長都想知道,怎樣有效地獎勵孩子。有時候獎勵多了,可能讓孩子依賴獎勵,
他們對事情內在的興趣被消磨了,需要獎勵才會繼續做事,而不是做真正感興趣的事。
但有時候遇到孩子不喜歡的事情,
比如你想讓他定期整理玩具、不害怕吃藥打針,不給獎勵好像根本行不通。
得到訂閱專欄“Dr.魏的家庭教育寶典”的主理人Dr.魏在專欄裡針對不同的情況,
介紹了幾個有效獎勵孩子的方法。

第一種情況,當孩子喜歡做某件事的時候,不要給外部獎勵
比如物質或金錢獎勵,這樣會削弱他的興趣。
另外,如果孩子做了某件好事,
比如他助人為樂了,這時候給他們物質獎勵,也會降低他們下次做好事的機率。
 Dr.魏說,在這些情況下,如果你給物質獎勵,
相當於把助人為樂的好品質跟物質回報綁在了一起。
時間一長,可能會造成孩子價值觀的失衡。

那這時候應該怎麼辦呢?平衡獎勵和內在動機的方法是,給孩子更豐富的回報。
這裡的豐富回報是指,給孩子更多關於他喜歡的事情的信息。
比如,你想要獎勵孩子畫畫,要多跟孩子講畫畫相關的其他信息。
你可以帶他了解藝術歷史,或者帶他去看畫展。
因為豐富的信息有效地利用了孩子內在的學習慾望,所以孩子會越來越喜歡他做的事情。


第二種情況是,一些孩子必須養成的行為習慣
比如按時刷牙、整理玩具、吃飯時安靜等等
這些都是要規範的行為,但不一定是孩子發自內心喜歡的。 
Dr.魏說,這時候你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習慣,可以先連續給他獎勵,
等幾個星期之後,習慣自動化了,行為變得日常了,這時候再逐漸減少獎勵。

最後一種情況是,任務對孩子來說太難了
比如學認字,孩子一開始還有興趣,但是越來越難,就不喜歡了。
這時候,你可以用獎勵做助推,
給孩子提供一個 “嘗試的理由”,直到孩子有能力完成任務為止。
比如,剛開始教孩子認字的時候,告訴他每認一個字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紅花。
但發現他認字已經不費勁了,就不要給小紅花,而是培養他的內在興趣。

以上就是得到訂閱專欄“Dr.魏的家庭教育寶典”分享的三個有效獎勵孩子的方法。



--------------------------------
摘要:
1. 當孩子喜歡做某件事的時候,不要給外部獎勵
 比如物質或金錢獎勵,這樣會削弱他的興趣。
 另外,如果孩子做了某件好事,比如他助人為樂了,
 這時候給他們物質獎勵,也會降低他們下次做好事的機率。
 那這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平衡獎勵和內在動機的方法是,給孩子更豐富的回報。
 這裡的豐富回報是指,給孩子更多關於他喜歡的事情的信息。
 比如,你想要獎勵孩子畫畫,要多跟孩子講畫畫相關的其他信息。
 你可以帶他了解藝術歷史,或者帶他去看畫展。
 因為豐富的信息有效地利用了孩子內在的學習慾望,所以孩子會越來越喜歡他做的事情。
2. 必須養成的行為習慣,不一定是孩子發自內心喜歡的
 比如按時刷牙、整理玩具、吃飯時安靜等等。
 這時候你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習慣,可以先連續給他獎勵,
 等幾個星期之後,習慣自動化了,行為變得日常了,這時候再逐漸減少獎勵。
3. 對孩子來說太難的任務
 比如學認字,孩子一開始還有興趣,但是越來越難,就不喜歡了。
 這時候,你可以用獎勵做助推,
 給孩子提供一個 “嘗試的理由”,直到孩子有能力完成任務為止。
 比如,剛開始教孩子認字的時候,告訴他每認一個字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紅花。
 但發現他認字已經不費勁了,就不要給小紅花,而是培養他的內在興趣。

❤內參-表達-“禁用詞”會給人們帶來什麼影響

出處:“禁用詞”會給人們帶來什麼影響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簡稱CDC)的主要工作,是預防和控制疾病發展,
所以經常會使用一些尖端科技詞彙。但美國特朗普政府要求,
CDC在製定下一年預算方案時,不可以使用包括“胎兒”和“跨性別”在內的多個詞彙。
對於這種發布“禁用詞”的做法,
《科學美國人》採訪了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
認知科學家萊拉·波格迪斯特斯基(Lera Boroditsky),
她對為什麼詞語意義重大以及語言如何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等問題做出了解答。
界面新聞翻譯了這篇採訪。

波格迪斯特斯基說,詞語的力量不可小覷。
比如,描述一個漢堡時,既可以說漢堡裡80%是瘦肉,也可以說有20%是肥肉。
這兩種表述,看上去差不多,但人們從中獲取的信息是截然相反的。
人們會認為,由80%瘦肉組成的漢堡要比由20%肥肉組成的漢堡更健康。 
“通過調整表達模式和描述用詞,你能夠讓聽眾以特定的方式去思考問題。
不同的說話方式,將對聽眾的看法產生根本性影響。”
波格迪斯特斯基介紹,如果不能使用某些特定詞彙,人們的生活會發生兩種變化。
第一,有名字的東西是人們在生活中最有可能想到的
也是認知中最明顯可見的東西,“禁用詞”會限制人們的關注範疇。

第二個變化出現在行政管理領域。
人們無法對沒有名字的東西進行統計
如果不能統計,也就不能做出反應。
波格迪斯特斯基以“跨性別者”為例,如果人們再也不用這個詞,
那麼就永遠無法獲得關於跨性別者享受服務、遭受暴力、遭遇社會問題等數據,
因為美國政府文件不再記錄這些領域的數據,人們也無法收集數據來還原事實。

以上,就是“禁用詞”會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兩種變化。



--------------------------------
摘要:
詞語的力量不可小覷。
比如,描述一個漢堡時,既可以說漢堡裡80%是瘦肉,也可以說有20%是肥肉。
這兩種表述,看上去差不多,但人們從中獲取的信息是截然相反的。
人們會認為,由80%瘦肉組成的漢堡要比由20%肥肉組成的漢堡更健康。
“通過調整表達模式和描述用詞,你能夠讓聽眾以特定的方式去思考問題。
不同的說話方式,將對聽眾的看法產生根本性影響。”

如果不能使用某些特定詞彙,人們的生活會發生兩種變化。
1. 有名字的東西是人們在生活中最有可能想到的
 也是認知中最明顯可見的東西,“禁用詞”會限制人們的關注範疇。
2. 人們無法對沒有名字的東西進行統計

 如果不能統計,也就不能做出反應。
 以“跨性別者”為例,如果人們再也不用這個詞,
 那麼就永遠無法獲得關於跨性別者享受服務、遭受暴力、遭遇社會問題等數據,
 因為美國政府文件不再記錄這些領域的數據,人們也無法收集數據來還原事實。

❤內參-藝術-設計大師:靈感是自我提問的收穫

出處:設計大師:靈感是自我提問的收穫


荷蘭設計大師馬塞爾·萬德斯(Marcel Wanders)的成名作
是他在1996年設計的的“繩結椅”(Knotted Chairs),
這是一款由花邊繩和環氧樹脂製成的編制椅。他的設計領域很廣泛,
包括家具設計、室內設計、服飾和建築,他的作品先後被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
洛杉磯現代美術館等機構收藏。接受時尚雜誌《T magazine》採訪時,
萬德斯分享了他的設計理念和靈感來源。

設計是萬德斯與世界交談的方式和語言,
他與近50個品牌都跨界合作過,設計過運動產品、化妝品和音箱。
他認為設計應該與那些代表生活本質的物件相連,
“設計師真正的工作是為新設計找到一個合理化的理由,
而這個理由的背景,無疑就是生活。”
他反對把設計作品束之高閣,好的作品應與人的日常生活互動。
談到創作的靈感時,萬德斯說,他的靈感不是向外發現所獲得的,是向內提問的收穫:
“靈感已經存在於我的內心深處,它們碰撞、激發了我看問題的不同角度,
讓我將無法組合之物組合...設計和藝術相連,而藝術又和音樂相連,
音樂和樂器相連,樂器又和琴弦相連。所有的事物都是相關的,這正是最美好之處。
因為相互拉扯、碰撞、影響,才會湧出更多觀察和思考,才匯聚成了我心底深處的靈感。”
比如,他把具有中國特色的青花瓷圖案融入到地毯設計中,
這種組合讓看起來清冽冰冷的瓷器,也能柔軟而溫暖。



---------------------
摘要:
荷蘭設計大師馬塞爾·萬德斯認為設計應該與那些代表生活本質的物件相連,
“設計師真正的工作是為新設計找到一個合理化的理由,
而這個理由的背景,無疑就是生活。”
他反對把設計作品束之高閣,好的作品應與人的日常生活互動。

萬德斯說,他的靈感不是向外發現所獲得的,是向內提問的收穫:
“靈感已經存在於我的內心深處,它們碰撞、激發了我看問題的不同角度,
讓我將無法組合之物組合...設計和藝術相連,而藝術又和音樂相連,
音樂和樂器相連,樂器又和琴弦相連。所有的事物都是相關的,這正是最美好之處。
因為相互拉扯、碰撞、影響,才會湧出更多觀察和思考,才匯聚成了我心底深處的靈感。”
比如,他把具有中國特色的青花瓷圖案融入到地毯設計中,
這種組合讓看起來清冽冰冷的瓷器,也能柔軟而溫暖。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內參-醫鍵-方法:如何調整生物鐘和作息

出處:方法:如何調整生物鐘和作息


人們有時要面對工作繁忙、晚睡和作息節奏被打亂等問題,
這些問題會造成生物鐘混亂,影響身體健康。
得到訂閱專欄《馬徐駿·世界名刊速讀》介紹了《美國科學家》雜誌中的一篇文章,
它解釋了生物鐘的原理以及怎樣調整生物鐘來適應現代社會。

什麼是生物鐘?嚴格地說,生物鐘是每個器官組織的運作節奏。
比如大腦的松果體,就有一個內分泌的控制鐘,
決定著我們醒著和睡著的時候分泌什麼荷爾蒙。
這些器官的生物鐘又是由一個總的生物鐘來調節,它位於大腦下丘腦中的視交叉上核。

生物鐘是怎樣知道什麼時間該讓身體做什麼呢?
這源於人的眼睛對光線的感知。
人的視網膜最裡面的一層遍布著神經節細胞,它們是用來感光的,並不能成像。
通過這些神經節感光程度的不同,它們告訴我們的大腦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
從而校準我們的生物鐘。一旦生物鐘被校準,我們的機體就記住了這個節奏,
即使之後我們在山洞裡或者海底這樣沒有光的地方,這個生物鐘也依然會存在。


怎樣調整自己的生物鐘呢?
研究發現,一天當中,日落之後和日出之前這兩個時間段,生物鐘是最容易被改變的。
日落之後依然接觸強光,會讓我們的生物鐘推後,
但是如果在日出之前,在我們本來應該睡覺的時候,
我們的眼睛提前接觸到了強光,那么生物鐘就會提前,身體的新陳代謝就會提早甦醒。
外,也不是任何光源都能對生物鐘產生導引作用。
能改變生物鐘的光源要具備較高的光照強度,比如強烈的日光直射。
像夜晚的路燈、家裡的燈不足以改變生物鐘。
除此之外,
視網膜神經元細胞對於顏色偏藍的光的敏感程度是最高的,
這意味著藍光更容易對生物鐘產生影響。
睡前長時間看電腦和手機,這些屏幕會射出大量藍光,
對生物鐘產生影響,推遲我們的睡眠時間。

如果你想調整身體的節奏,想要早睡早起,
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應該起床的時刻讓自己接觸到強光或藍光,
而在睡覺之前避免再接觸強光與藍光,不看電腦和手機等等。





--------------------------
摘要:
什麼是生物鐘?嚴格地說,生物鐘是每個器官組織的運作節奏。
比如大腦的松果體,就有一個內分泌的控制鐘,
決定著我們醒著和睡著的時候分泌什麼荷爾蒙。
這些器官的生物鐘又是由一個總的生物鐘來調節,它位於大腦下丘腦中的視交叉上核。

生物鐘是怎樣知道什麼時間該讓身體做什麼呢?
這源於人的眼睛對光線的感知。
人的視網膜最裡面的一層遍布著神經節細胞,它們是用來感光的,並不能成像。

通過這些神經節感光程度的不同,它們告訴我們的大腦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
從而校準我們的生物鐘。一旦生物鐘被校準,我們的機體就記住了這個節奏,
即使之後我們在山洞裡或者海底這樣沒有光的地方,這個生物鐘也依然會存在。

怎樣調整自己的生物鐘呢?
不是任何光源都能對生物鐘產生導引作用。
能改變生物鐘的光源要具備較高的光照強度,比如強烈的日光直射。

像夜晚的路燈、家裡的燈不足以改變生物鐘。
除此之外,視網膜神經元細胞對於顏色偏藍的光的敏感程度是最高的,
這意味著藍光更容易對生物鐘產生影響。

睡前長時間看電腦和手機,這些屏幕會射出大量藍光,
對生物鐘產生影響,推遲我們的睡眠時間。

❤內參-職場-工作狂真相:熱愛工作不是壞事

出處:工作狂真相:熱愛工作不是壞事


你身邊肯定有這樣的工作狂,當別人都下班或者周末休息的時候,他們還在加班工作。
很多人都覺得,長時間工作會影響身體健康。
但是,一項新研究表明,事實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南希·羅斯巴德(Nancy Rothbard)和幾位教授組成研究團隊,
調查了一家大型國際金融諮詢公司的763名員工,
想看看那些長時間工作或者自稱工作狂的人,是不是容易患有代謝綜合徵。
代謝綜合徵是指一組身體指徵,包括高血壓、高血糖、膽固醇異常、腰圍過胖。
如果有這些情況,一個人就容易患上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等。
此外,研究人員還獲取了這些員工的健康篩查結果和個人醫療記錄。

研究發現,僅僅是工作時間長,不一定會影響健康。
實際上,那些工作很長時間、但能夠給精神狀態及時“充電”的員工,不會有健康風險。
只有那些一直工作、而且始終無法擺脫工作的人,患病的風險才更高。
也就是說,如果你工作時間很長,沒辦法轉換心態,
甚至睡覺的時候也想著工作,那就說明工作把你的時間都填滿了。
這種狀態就是超時工作的不健康表現。

此外,對那些全心投入工作的人來說,家人會更支持他們的工作,
以及他們更願意在工作中請求幫助。或許這也是這些人更善於應對工作壓力的原因。

總之,研究人員認為,如果你發現自己只是在拼命工作,
卻沒辦法投入熱情,就應該注意一下自己的健康狀況了。
當然,如果你做的工作是你喜歡的,能讓你獲得認同感和滿足感,
那你就是一個很投入的工作狂,工作不會影響你的健康,反而會給你提供不斷前進的動力。



--------------------------
摘要:
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南希·羅斯巴德(Nancy Rothbard)和幾位教授組成研究團隊,
調查了一家大型國際金融諮詢公司的763名員工,
想看看那些長時間工作或者自稱工作狂的人,是不是容易患有代謝綜合徵。
代謝綜合徵是指一組身體指徵,包括高血壓、高血糖、膽固醇異常、腰圍過胖。
如果有這些情況,一個人就容易患上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等。
此外,研究人員還獲取了這些員工的健康篩查結果和個人醫療記錄。

研究發現,僅僅是工作時間長,不一定會影響健康。
實際上,那些工作很長時間、但能夠給精神狀態及時“充電”的員工,不會有健康風險。
只有那些一直工作、而且始終無法擺脫工作的人,患病的風險才更高。
也就是說,如果你工作時間很長,沒辦法轉換心態,
甚至睡覺的時候也想著工作,那就說明工作把你的時間都填滿了。
這種狀態就是超時工作的不健康表現。

❤內參-藝術-觀點:城市規劃要搞清什麼叫城市

出處:觀點:城市規劃要搞清什麼叫城市


劉太格是城市規劃大師,有“新加坡規劃之父”之稱。
他也是新加坡“花園城市”和“居者有其屋”理念的實踐者。
最近20年,劉太格把新加坡規劃、建設和治理的經驗帶到了中國,
已經為近50個中國城市做過規劃。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他分享了自己對城市規劃的看法。


如今全球很多城市的規劃方案期限是15到25年,
但劉太格認為每個城市都應做一個長期的、整體性的規劃。
 “就好像寫一本書,不能一章一章地寫,寫完第二章不知道第三章寫什麼,要有整體章法。
如果一個城市,50年後會長成一隻大鵬鳥,應該提早把整個大鵬鳥畫出來,讓它慢慢長大。
如果只做短期規劃,相當於畫了50只火雞,綜合起來像,卻並不是真的大鵬鳥。”
劉太格當時在新加坡做了一個百年規劃,規劃時間是從1991年到2091年。
目前新加坡人口已經突破570萬,最近他正在提議做千萬人口的規劃方案。


劉太格認為,做城市規劃要落到真功夫,就是回到初心。
現在規劃師們“整天談城市規劃,但到底什麼叫做城市,這個定義沒有講清楚。
畫一隻大鵬鳥畫錯了,大家還能看出來,但是規劃方案錯了,沒有人知道,就將錯就錯。”
所謂真功夫,在劉太格眼裡就是把規劃的各種各樣的定義搞清楚,
比如什麼叫城市,城市裡面的衛星鎮是什麼,衛星鎮裡面的小區是什麼等等。
他曾經問過幾個資深規劃教授一個問題:
兩條平行的快速路,它們之間最佳的距離應該是多少?結果沒有人能回答。
他說:“如果說這麼重要的問題都沒把握,怎麼做好規劃?
每一個用詞、定義沒有去了解,怎麼可能做得好。
畫鵬鳥不知道羽毛是什麼、眼睛是什麼,怎麼畫?”

劉太格認為,中國的綜合環境適合做城市規劃,
中國很多城市具備了做規劃的基本條件,現在一是用心把方案做好,二是規劃要法治化。
他說:“任何城市都不是一張白紙,特大城市難度有,
但每個城市都會被醫好,越早治療,成本越低,痛苦越少。
新加坡以前有病,治療得早,25年後基本治好了。等得越久,痛苦越大,藥費越高。
治療城市病一定要治根,規劃師是一個醫生,不是美容師,
哪裡有問題就粉飾哪裡,城市的健康要從內而外。 ”



-------------------
摘要:
做城市規劃要落到真功夫,就是回到初心。
現在規劃師們“整天談城市規劃,但到底什麼叫做城市,這個定義沒有講清楚。
畫一隻大鵬鳥畫錯了,大家還能看出來,但是規劃方案錯了,沒有人知道,就將錯就錯。”
所謂真功夫,在劉太格眼裡就是把規劃的各種各樣的定義搞清楚,
比如什麼叫城市,城市裡面的衛星鎮是什麼,衛星鎮裡面的小區是什麼等等。
他曾經問過幾個資深規劃教授一個問題:
兩條平行的快速路,它們之間最佳的距離應該是多少?結果沒有人能回答。
他說:“如果說這麼重要的問題都沒把握,怎麼做好規劃?
每一個用詞、定義沒有去了解,怎麼可能做得好。
畫鵬鳥不知道羽毛是什麼、眼睛是什麼,怎麼畫?”

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內參-學習-方法:幫助大腦休整的4個建議

出處:方法:幫助大腦休整的4個建議


對於腦力勞動者和普通上班族來說,除了休息以外,切換思考主題、
增加興趣愛好、多去運動和交流,都能讓大腦的不同區域得到休息。
美國就職和事業網站The Muse的一篇文章裡,就分享了4條幫助大腦休整的建議:

第一,給想要啟發靈感的人:上網看TED演講。
完成一項工作後,用5-10分鐘的時間看一段演講,
這樣不僅能增加商業和英文知識,那些精彩故事和經歷也值得借鑒。


第二,給資深拖延症患者:用 A 項目拖延 B 項目。 
《拖拉一點也無妨》(The Art of Procrastination)一書的作者、美國哲學家約翰·佩里認為,
最有生產力的人,往往也是最嚴重的拖延者。
他建議,拖延的人可以把一些艱鉅、沒有確切期限的任務放到待辦事項的最上面,
接著再列出幾個可以執行的任務。
佩里說,這麼做是為了順應人們的心理原則:
不去對抗拖延,而是接受自己的做事習慣,並加以利用。
人們在逃避那些“應該要做的事情”時,其實已經完成了不少其他事情了。


第三,給喜歡豐富自己簡歷的人:學習新的技能。
文章作者認為,即使新技能和目前的工作角色完全無關也沒關係,
比如報名拳擊課、學習烹飪,或是考取某個專業執照,都能讓你的生活更加完整。


第四,給從不休息的工作狂:給自己一小時完整的午餐時間。
如果某個工作日裡沒有任何會議或急事,
中午的時候可以放下手上工作,離開辦公室,吃一頓午餐。
吃完午餐,也可以附近散步逛一逛。適時轉換環境,才能讓你真正緩解疲勞。



------------------------------------
摘要:
1. 給想要啟發靈感的人:上網看TED演講
 完成一項工作後,用5-10分鐘的時間看一段演講,
 這樣不僅能增加商業和英文知識,那些精彩故事和經歷也值得借鑒。
2. 給資深拖延症患者:用 A 項目拖延 B 項目
 最有生產力的人,往往也是最嚴重的拖延者。
 拖延的人可以把一些艱鉅、沒有確切期限的任務放到待辦事項的最上面,
 接著再列出幾個可以執行的任務。
 這麼做是為了順應人們的心理原則:
 不去對抗拖延,而是接受自己的做事習慣,並加以利用。
 人們在逃避那些“應該要做的事情”時,其實已經完成了不少其他事情了。
3. 給喜歡豐富自己簡歷的人:學習新的技能
 即使新技能和目前的工作角色完全無關也沒關係,
 比如報名拳擊課、學習烹飪,或是考取某個專業執照,都能讓你的生活更加完整。
4. 給從不休息的工作狂:給自己一小時完整的午餐時間
 如果某個工作日裡沒有任何會議或急事,
 中午的時候可以放下手上工作,離開辦公室,吃一頓午餐。
 吃完午餐,也可以附近散步逛一逛。適時轉換環境,才能讓你真正緩解疲勞。

❤內參-人際-社交:怎樣避免給人留下壞印象

出處:社交:怎樣避免給人留下壞印象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都希望能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或者是避免給人留下壞印象。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雅妮娜·斯坦梅茨(Janina Steinmetz)和同事們,
想要弄清楚怎樣能避免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於是他們總結了近兩年的一些心理學新研究。總結後他們發現,有三件事情最好不要做。

第一,不要用自謙的說法進行自誇。
比如,有人可能會發朋友圈說:
“今天沒時間弄髮型,起床之後就出門了,結果還是被搭訕了,感覺很困惑”。
發這樣的朋友圈可能會讓人覺得你很有魅力,但是有時候也會起反作用。
這種方式最大的問題是“不夠真誠”,人們會感覺到“謙虛”背後的“驕傲嘴臉”。
所以,用這種方式通常會給人留下“不真誠”“不可愛”的印象。


第二,不要虛偽
虛偽在一些情況下的確十分“好用”,人們都喜歡被認同的感覺,
但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虛偽一旦被發現了,會帶來“毀滅式”的後果。
人們會覺得“說一套做一套”的人缺乏羞恥心和愧疚感。
研究者說,虛偽所帶來的後果,比“一開始就選擇做讓人厭惡的事”更嚴重。


第三,不要過分自誇
研究表明,人們不喜歡那些抬高自己的人。
比起急於讓大家知道你有多棒,不如在合適的時機中肯地評價一下自己,
讓別人用更長的時間看到你的好。




-------------------------------------
摘要:
1. 不要用自謙的說法進行自誇
 比如,有人可能會發朋友圈說:
 “今天沒時間弄髮型,起床之後就出門了,結果還是被搭訕了,感覺很困惑”。
 發這樣的朋友圈可能會讓人覺得你很有魅力,但是有時候也會起反作用。
 這種方式最大的問題是“不夠真誠”,人們會感覺到“謙虛”背後的“驕傲嘴臉”。
 所以,用這種方式通常會給人留下“不真誠”“不可愛”的印象。
2. 不要虛偽
 虛偽在一些情況下的確十分“好用”,人們都喜歡被認同的感覺,
 但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虛偽一旦被發現了,會帶來“毀滅式”的後果。
3. 不要過分自誇
 比起急於讓大家知道你有多棒,不如在合適的時機中肯地評價一下自己,
 讓別人用更長的時間看到你的好。

❤內參-科技-隱私:年度最差密碼榜單

出處:隱私:年度最差密碼榜單


很多網友使用的密碼很容易就能被猜出,存在著巨大的信息洩露風險。
美國飛濺數據公司(SplashData)根據2017年由黑客洩露出來的500多萬個密碼
進行統計分析,編制出了一份最差密碼榜單。這反映了歐美英語國家的用戶密碼設置情況。
今年,“123456”和“password”(密碼)已經連續4年成為最差密碼榜單的冠亞軍。
而這兩個最差密碼的各種變體也在榜單前25名中佔據了6個席位。
據飛濺數據估算,約有3%的網友使用過“12​​3456”這個史上最形同虛設的密碼。

今年也有一些密碼第一次新上榜,進入了前25位。
比如“Starwars”(星球大戰)、“freedom”(自由)、“letmein”(讓我進去)
和“hello”(你好)等等。
飛濺數據CEO摩根•斯雷恩表示“星球大戰”這樣的詞彙作為一個密碼來使用是很危險的,
黑客們經常會使用流行文化和體育項目中的熱詞來碰運氣,
從而侵入用戶賬戶,因為他們知道,很多人都喜歡使用這些好記的詞。


包括飛濺數據在內的一些機構每年都會苦口婆心地勸說網友使用複雜一些的密碼,
以更好地保護他們的數據。
更好的方法比如,使用12個字符以上的密碼,並且區分大小寫;
給每個網絡賬戶賦予一個單獨的密碼;使用一個密碼管理工具來管理這些密碼。
總之,用常見的容易記的密碼確實會有更多的信息洩露的危險,
這個道理也適用於中文互聯網。



-----------------------------
摘要:
今年,“123456”和“password”(密碼)已經連續4年成為最差密碼榜單的冠亞軍。
而這兩個最差密碼的各種變體也在榜單前25名中佔據了6個席位。
數據估算,約有3%的網友使用過“12​​3456”這個史上最形同虛設的密碼。
今年也有一些密碼第一次新上榜,進入了前25位。比如“Starwars”(星球大戰)、
“freedom”(自由)、“letmein”(讓我進去)和“hello”(你好)等等。
黑客們經常會使用流行文化和體育項目中的熱詞來碰運氣,
從而侵入用戶賬戶,因為他們知道,很多人都喜歡使用這些好記的詞。

設定密碼好的方法比如,使用12個字符以上的密碼,並且區分大小寫;
給每個網絡賬戶賦予一個單獨的密碼;使用一個密碼管理工具來管理這些密碼。
總之,用常見的容易記的密碼確實會有更多的信息洩露的危險,
這個道理也適用於中文互聯網。

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內參-心理-幫你增強韌性的5種心態

出處:幫你增強韌性的5種心態


童年創傷與事業成就之間有什麼關聯?臨床心理學家梅格·傑伊(Meg Jay)
在《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中談到了這個問題。
傑伊介紹了一個研究中的發現,研究主要針對400位成功人士,
他們中75%的人都曾面臨過艱難的處境,比如失去父親或母親、極度貧窮或童年受虐。
傑伊分析,他們從童年不幸中學到超強的韌性,這幫助他們創造之後的成就。

傑伊還在文章中分享了5個有助於增強韌性的心態:
第一,挑戰自己
無論是練習柔道、攻讀更高學位或精通某種樂器,你都會遇到意料之外的困難,
挑戰自己就像是一種練習,讓我們能更好地面對情緒上或意料之外的困難。

第二,在心中抵抗挫敗
傑伊說:“內部的反擊,是外部反擊的起點。

第三,尋求支持。傑伊說,有韌性的人不需要他人幫助,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堅韌的人更樂意向家人、朋友或專業人士請求協助。
第四, 主動適應當下的局面
傑伊說,人們無法快速或輕易地解決自己面臨的嚴重困境,
然而,“掌握我們能掌控的地方,會讓人覺得更有力量。制定務實的計劃來改善你的處境,
並朝著目標一步步前行。進展可以支持我們,讓我們更加沉著冷靜。

第五,記得自己的勇氣
傑伊認為,人們牢牢記得自己曾遇到的艱難困苦,卻忘了自己如何撐過難關。
傑伊建議,可以回想自己曾經面對過的挑戰,
以及你是如何熬過這些挑戰的,要記得自己曾擁有過的勇氣和力量。



------------------------
摘要:
1. 挑戰自己
 無論是練習柔道、攻讀更高學位或精通某種樂器,你都會遇到意料之外的困難,
 挑戰自己就像是一種練習,讓我們能更好地面對情緒上或意料之外的困難。
2. 在心中抵抗挫敗
 內部的反擊,是外部反擊的起點。
3. 尋求支持
 有韌性的人不需要他人幫助,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堅韌的人更樂意向家人、朋友或專業人士請求協助。
4. 主動適應當下的局面
 掌握我們能掌控的地方,會讓人覺得更有力量。制定務實的計劃來改善你的處境,
 並朝著目標一步步前行。進展可以支持我們,讓我們更加沉著冷靜。
5. 記得自己的勇氣
 可以回想自己曾經面對過的挑戰,以及你是如何熬過這些挑戰的,
 要記得自己曾擁有過的勇氣和力量。

❤內參-哲思-瑞·達利歐的三個人生原則

出處:瑞·達利歐的三個人生原則


橋水基金是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管理著超過1500億美元的資金。
創始人瑞·達利歐是華爾街的傳奇人物,被稱為“投資界的喬布斯”。
他出版的著作《原則》在投資領域非常著名,
書中的內容都是他為自己和他的公司制定的做事規則。以下是達利歐遵循的三個人生原則:

首先,與你的天性保持一致
達利歐認為,一般來說,
對於如何過上一個理想生活的觀點可以歸為一個光譜,
光譜一端是基於你所取得的成就,另一端是基於當下。
前者認為生活的意義來自未來的成長和影響力,
而後者認為生活中的快樂源於當下,要享受每天的小日子。
通常對一個人來說,他總會選擇多認同其中的一端。
而達利歐在橋水做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事情是進行無情的測試,
包括每個人的優勢、劣勢到個人喜好和人生觀。
達利歐發現,每個人天生會被某些特定東西驅動和激勵,而這些東西很難改變。
有些人天生喜歡滿足,而另一些人則天生就喜歡挑戰。
所以,想要過一個你想要的生活,
你需要做的第一步是了解你在光譜上的哪一端,了解你的天生本性。


其次,打造一個從始至終的生活機器。
在達利歐看來,一旦方向確定後,接下來就變成了一個實現目標的過程。
他把任何追求都看作成一種機器,他總結了一個五步流程,
一旦你感到困惑或者被卡主了,
你可以梳理一下這幾個步驟,看看哪個部分你需要特別注意。
第一步是選擇一個目標;
第二步是識別問題,而非容忍問題;
第三步是診斷問題的根源,不要以為問題都是一次性現象,
很多問題往往能反映一家公司的基本面缺陷;第四步是制定消除問題的計劃;
第五步是執行計劃。
當然,沒有一個人擅長所有的這些步驟,
你可以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想想找到合適的人來幫助自己,彌補自身不足。

最後,利用坦誠透明的力量
日常中,很少有人會說出與他人交往時的真實想法,
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我們擔心這會傷害無處不在的自尊。
在一次TED演講中,達利歐展示出了一封工作郵件,
這是他公司裡一位職位比他低的人發給他的。
這封郵件非常坦率,指出了達利歐在公司內部會議上的準備不充分,
以及這給其他人造成的負面影響。這種溝通方式很直接,
以至於會讓大多數人覺得自己被侮辱了。
但達利歐表示,這正是他們不斷進步的原因。
他也鼓勵在公司內部創造這樣一個有話直說的環境。
雖然有時說真話很難聽,但真話卻能讓你認清事物的真相。

以上就是瑞·達利歐自己以及他在橋水所推行的三個原則。




---------------------
摘要:
1. 與你的天性保持一致
 對於如何過上一個理想生活的觀點可以歸為一個光譜,
 光譜一端是基於你所取得的成就,另一端是基於當下。
 前者認為生活的意義來自未來的成長和影響力,
 而後者認為生活中的快樂源於當下,要享受每天的小日子。
 通常對一個人來說,他總會選擇多認同其中的一端。
 每個人天生會被某些特定東西驅動和激勵,而這些東西很難改變。
 有些人天生喜歡滿足,而另一些人則天生就喜歡挑戰。
 所以,想要過一個你想要的生活,
 你需要做的第一步是了解你在光譜上的哪一端,了解你的天生本性。
2. 打造一個從始至終的生活機器
 你可以梳理一下這幾個步驟,看看哪個部分你需要特別注意。
 第一步是選擇一個目標;
 第二步是識別問題,而非容忍問題;
 第三步是診斷問題的根源,不要以為問題都是一次性現象,
 很多問題往往能反映一家公司的基本面缺陷;
 第四步是制定消除問題的計劃;
 第五步是執行計劃。
 當然,沒有一個人擅長所有的這些步驟,
 你可以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想想找到合適的人來幫助自己,彌補自身不足。
3. 利用坦誠透明的力量
 日常中,很少有人會說出與他人交往時的真實想法,
 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我們擔心這會傷害無處不在的自尊。
 在一次TED演講中,達利歐展示出了一封工作郵件,
 這是他公司裡一位職位比他低的人發給他的。
 這封郵件非常坦率,指出了達利歐在公司內部會議上的準備不充分,
 以及這給其他人造成的負面影響。這種溝通方式很直接,
 以至於會讓大多數人覺得自己被侮辱了。
 但達利歐表示,這正是他們不斷進步的原因。
 雖然有時說真話很難聽,但真話卻能讓你認清事物的真相。

❤內參-藝術-隈研吾:從建築的凌亂之中感受美

出處:隈研吾:從建築的凌亂之中感受美


日本著名設計師隈研吾,是2020年東京奧運會主場館的設計者。
作為日本第四代建築師的領軍者,他理想中的建築,是那種亂糟糟、有凌亂感的住宅。
這種理念與日本一貫乾淨的印象非常不一樣。
接受Lens雜誌採訪時,隈研吾解釋了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人們都在不斷製造垃圾,如果周圍的環境一塵不染,即使有一點點垃圾存在,
也會覺得很礙眼,所以,讓周圍變得亂糟糟的,住在裡面就不會有很多負擔。

隈研吾說:“如果人每天都面對一絲不苟的東西,其實是會心生厭煩的。
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其實更容易對規矩的東西產生反感。
他們總是希望能夠活得不要那麼一絲不苟,希望在更多的地方都能有寬鬆的空間。
從建築上來講,就是要從凌亂之中感受美。
而且,建築中使用的材料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產生變化,變得越來越髒。”
這些變化是他近年來覺得非常有趣的現象。


如今的年輕人都非常強調自己的個性,但看上去他們又都很像。
對此,隈研吾的看法是:因為環境太寬鬆了,就沒有反抗;沒有反抗,就沒有個性。
比如,父母不會要求年輕人一定要成為誰誰誰,
老師也不會教育年輕人一定要怎樣,於是年輕人都變得非常自由,
也正因為這份寬鬆的自由,反而使他們的個性不能夠鮮明地凸顯。
隈研吾說:“現在的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自由成長,
但這份自由反而束縛了個性的發展,年輕人變得越來越一樣了。”
隈研吾出生時,他的父親已經45歲,
年齡的差距導致他在父親面前總會非常緊張、戰戰兢兢。
父親對他的嚴格要求,引發了他的反抗,也形成了他現在的個性。



------------------------------
摘要:
日本著名設計師隈研吾,是2020年東京奧運會主場館的設計者。
作為日本第四代建築師的領軍者,他理想中的建築,是那種亂糟糟、有凌亂感的住宅。
這種理念與日本一貫乾淨的印象非常不一樣。
他認為人們都在不斷製造垃圾,如果周圍的環境一塵不染,即使有一點點垃圾存在,
也會覺得很礙眼,所以,讓周圍變得亂糟糟的,住在裡面就不會有很多負擔。

如果人每天都面對一絲不苟的東西,其實是會心生厭煩的。
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其實更容易對規矩的東西產生反感。
他們總是希望能夠活得不要那麼一絲不苟,希望在更多的地方都能有寬鬆的空間。
從建築上來講,就是要從凌亂之中感受美。
而且,建築中使用的材料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產生變化,變得越來越髒。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內參-邏輯-方法:如何提高頭腦風暴的成效

出處:方法:如何提高頭腦風暴的成效


工作中,我們可能會組織一場頭腦風暴來尋找創意。
頭腦風暴能夠讓大家暢所欲言,打開創造性解決問題的大門。
但是如果沒有規矩的話,不受限制地分享意見就很容易變成混亂。
界面新聞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了頭腦風暴中可以使用的五個方法,
這些方法能避免出現混亂。

第一,畫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視覺化的頭腦風暴工具,
尤其是能幫助你找到各個話題背後的關係,思路和策略。
這套工具只需要一張白紙和一個鉛筆即可。

第二,“大腦寫作”
頭腦風暴通常會被看成一種集體談話活動,
實際上,在頭腦風暴的過程中也可能會抑制一些成員的想法。
比如你在等待他人提出意見的時候,自己一閃而過的靈感可能就錯過了,
或者談話被少數幾個人主導了討論方向。其實,頭腦風暴也可以採用其他的方式。
比如6-3-5方法,就是由6個人組成團隊,每個人在5分鐘內針對特定的問題寫下3個想法,
然後傳給相鄰的人,重複這個過程,如此傳遞6次,半小時內可以獲得108個想法。
這種寫作式的頭腦風暴方法就避免了集體討論中的一些缺陷。


第三,SWOT分析。
SWOT是一種常見的商業分析工具,SWOT分別是指列出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
頭腦風暴中可以適當地根據這樣的模型來有針對性地討論。


第四,“角色風暴”。
在頭腦風暴中,一些員工尤其是低級別員工可能會對分享想法感到恐懼。
比如,客服人員可能不願意在副總裁面前分享他的想法,
但面向顧客的一線員工往往有寶貴的見解。
角色風暴可以幫他們把恐懼轉化為靈感,
讓成員們扮演與其實際職位不同的角色,讓他們更自由地分享想法。


第五,“找到正確問題。”
一般來說,頭腦風暴就要找到問題的答案。
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會給你更有見地的答案。
所以,在頭腦風暴中,也專門討論一下問題是否是你們想要解決的真問題。


以上就是頭腦風暴中可以使用的一些提高成效的方法。



----------------------------
摘要:
1. 畫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視覺化的頭腦風暴工具,
 尤其是能幫助你找到各個話題背後的關係,思路和策略。
 這套工具只需要一張白紙和一個鉛筆即可。
2. 大腦寫作
 在頭腦風暴的過程中也可能會抑制一些成員的想法。
 比如你在等待他人提出意見的時候,自己一閃而過的靈感可能就錯過了,
 或者談話被少數幾個人主導了討論方向。其實,頭腦風暴也可以採用其他的方式。
 比如6-3-5方法,就是由6個人組成團隊,每個人在5分鐘內針對特定的問題寫下3個想法
 然後傳給相鄰的人,重複這個過程,如此傳遞6次,半小時內可以獲得108個想法。
 這種寫作式的頭腦風暴方法就避免了集體討論中的一些缺陷。
3. SWOT分析
4. 角色風暴

 一些員工尤其是低級別員工可能會對分享想法感到恐懼。
 比如,客服人員可能不願意在副總裁面前分享他的想法,
 但面向顧客的一線員工往往有寶貴的見解。
 角色風暴可以幫他們把恐懼轉化為靈感,
 讓成員們扮演與其實際職位不同的角色,讓他們更自由地分享想法。
5. 找到正確問題

❤內參-科技-人人都應該知道的6大技術定律

出處:人人都應該知道的6大技術定律


如今,技術進步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與此同時,
人們也在擔心技術會失控,會威脅人類的發展,
比如,很多人擔心人工智能某天會取代人類。“華爾街日報“科技專欄作家
克里斯托弗·米姆斯(Christopher Mims)寫了一篇文章,
介紹了歷史學家梅爾文·克蘭茲伯格(Melvin Kranzberg)在30年前提出的6條定律,
它們經常被用來解釋技術的力量和普及帶給人類的不安。

米姆斯說,雖然這6條定律提出有一段時間了,但卻能完美解釋如今這個被技術包圍的時代。
而且,米姆斯發現,當今社會的大多數創新人士,
也就是那些創建了各種顛覆性服務和工具的人,同樣不是很了解這6條定律。
所以他覺得回顧這6條定律很有必要。


第一條定律是,技術不是好的,也不是壞的,但也不是中立的。
這是克蘭茲伯格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條定律。
克蘭茲伯格發現,某個技術的影響取決於其對應的地理和文化環境,
這意味著某個技術往往既是好的,又是壞的。
比如,雖然殺蟲劑“滴滴涕”有可能致癌,
但是作為一種廉價而有效的瘧疾預防手段, DDT拯救了數十萬印度人的生命。
今天也有同樣的例子,比如臉書,既能給患有罕見病患兒的父母帶來一線希望
(許多罕見病患者及其家屬會在實上尋找相似情況的人),
又可能變成助長政治極端群體的工具。所以,一種技術的好壞,
和我們在什麼環境下使用這種技術有關,它取決於環境的好壞。
這就引出了一個很多科技公司都不願意面對的問題:
科技給了他們巨大的力量,但同時他們也有義務考慮自己產品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第二條定律是,發明是需求之母。這似乎和我們過去的理解不太一樣。
這句話的意思是,“每一項技術都需要通過額外的技術進步,才能完全發揮效果。”
比如,智能手機的發明,帶來了對其他技術源源不斷的需求,
小到手機殼的發明,大到5G無線技術的發展。


第三條定律是,技術都是成套出現的,單一技術需要搭配其他技術。
這個定律是說,要理解一整套技術的任何一個部分,
需要觀察它對其它組成部分的依賴程度,包括這一技術的基本運作原理。
比如,鋼鐵,石油和鐵路是主導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技術組合。
而在今天,互聯網,手機和無線網絡是改變21世紀技術組合。

第四條定律是,儘管在很多公共問題中,技術可能是主要因素,
但在制定技術政策時,非技術因素占主導地位。
歷史學家羅伯特·波斯特(Robert C. Post)就指出:
人們覺得技術有某種內在的力量,事實並非如此。
技術必須要由政治力量,文化力量或者某種其它的東西激發出來。
比如,前不久美國國會宣布,計劃強制要求谷歌,臉書等互聯網公司像電視,
廣播等傳統媒體一樣,披露都有誰花錢購買了它們的政治廣告服務。
文章說,此前對互聯網廣告監管時,之所以沒有要求披露這部分內容,
不是因為技術原因,而是因為之前在監管這一類新媒體時,監管機構的做法比較寬容。
所以,從更廣泛的層面來說,立法機構開始對隱私,數據透明度,國家安全,
科技行業反壟斷等問題越來越感興趣,這種轉變更多是我們文化的轉變,而不是技術本身。

第五條定律是,歷史相關性是普遍存在的,但技術的歷史相關性是最強的
文章說,冷戰推動了核武器和導彈的研發,
而這反過來又推動了防禦戰爭的通訊系統的發展,隨後才有了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完善,
最終變成了今天的互聯網。但這意味著我們要將現代世界的形成歸功於冷戰嗎?
又或者說,冷戰是由美國和前蘇聯的技術發展引起的嗎?

第六條定律是,技術是人本身的一種活動
蘋果CEO庫克在麻省理工大學2017年年畢業典禮上說:
“技術可以成就偉大,但是技術並不想做什麼偉大的事情 - 它不想做任何事情。“
庫克指出,這裡的關鍵在於,儘管技術有很大的威力,但如何使用技術卻取決於我們。
由於技術是通過企業進行普及的,所以企業就要考慮自己的行動會帶來哪些影響,
以及如何從中獲利。比如,庫克曾經好幾次宣稱蘋果公司會保護用戶的數據,
谷歌最近也開展了反歧視措施,防止它的人工智能技術變得種族歧視。
當企業沒這麼做的時候,監管部門,媒體和公眾就要替企業考慮這些問題。


以上就是歷史學家克蘭茲伯格提出的6條技術定律,希望對你理解技術有幫助。


本期文章內容參考來源:“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六大技術法”,
見“華爾街日報”網站;“每個人都該知道的6大科技定律”,見於公眾號“華爾街日報·派”。



-------------------------------
摘要:
6條定律經常被用來解釋技術的力量和普及帶給人類的不安
1. 技術不是好的,也不是壞的,但也不是中立的
 某個技術的影響取決於其對應的地理和文化環境,
 這意味著某個技術往往既是好的,又是壞的。
 比如,雖然殺蟲劑“滴滴涕”有可能致癌,
 但是作為一種廉價而有效的瘧疾預防手段, DDT拯救了數十萬印度人的生命。
2. 發明是需求之母
 每一項技術都需要通過額外的技術進步,才能完全發揮效果。
 比如,智能手機的發明,帶來了對其他技術源源不斷的需求,
 小到手機殼的發明,大到5G無線技術的發展。
3. 技術都是成套出現的,單一技術需要搭配其他技術
 要理解一整套技術的任何一個部分,
 需要觀察它對其它組成部分的依賴程度,包括這一技術的基本運作原理。
 比如,鋼鐵,石油和鐵路是主導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技術組合。
 而在今天,互聯網,手機和無線網絡是改變21世紀技術組合。
4. 制定技術政策時,非技術因素占主導地位
 比如,前不久美國國會宣布,計劃強制要求谷歌,臉書等互聯網公司像電視,
 廣播等傳統媒體一樣,披露都有誰花錢購買了它們的政治廣告服務。
 之所以沒有要求披露這部分內容,不是因為技術原因,
 而是因為之前在監管這一類新媒體時,監管機構的做法比較寬容。
 所以,從更廣泛的層面來說,立法機構開始對隱私,數據透明度,國家安全,
 科技行業反壟斷等問題越來越感興趣,
 這種轉變更多是我們文化的轉變,而不是技術本身。
5. 歷史相關性是普遍存在的,但技術的歷史相關性是最強的(非因果性)
 冷戰推動了核武器和導彈的研發,
 而這反過來又推動了防禦戰爭的通訊系統的發展,隨後才有了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完善,
 最終變成了今天的互聯網。但這意味著我們要將現代世界的形成歸功於冷戰嗎?
 又或者說,冷戰是由美國和前蘇聯的技術發展引起的嗎?
6. 技術是人本身的一種活動
 蘋果CEO庫克在麻省理工大學2017年年畢業典禮上說:
 “技術可以成就偉大,但是技術並不想做什麼偉大的事情 - 它不想做任何事情。“
 庫克指出,這裡的關鍵在於,儘管技術有很大的威力,但如何使用技術卻取決於我們。

❤內參-文學-開放的寫作應該有包容性

出處:開放的寫作應該有包容性


70後作家阿乙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早上九點叫醒我”,
這本小說是先有的意大利文版,然後再出的中文版。
阿乙也是同代作家裡很受西方歡迎的作家。
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阿乙聊到了自己的作品為什麼在西方很受歡迎。

阿乙認為,
第一是因為他寫“小說的目的是為了講一個全人類都可以讀懂的故事,
從全人類的經驗出發,並不是要從單一的某一個民族,地域出發”。
這種沒有明顯的地域性的故事,外國人讀起來可能會比較順暢。
第二個原因可能是因為阿乙讀了太多的外國文學,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他一直覺得自己是用西方文學的技法來開啟本土的敘事資源。
此外,阿乙的小說有很多形式上的實驗,
可能會在書裡設置一些不同的字體,還有下劃線,等等。
阿乙說,這是他一開始就設計好的。
他認為寫作是一個開放的寫作,應該容納所有的方式和辦法。
在這方面,阿乙受到了美國作家福克納的影響。福克納的文法,括號,字體有很多變化,
福克納還和編輯說這些變化都是不允許修改的,因為他要用這些字體來完成寫作目的。
總之,阿乙認為,不管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只要這個方式有利於表達,
能幫你表達出你想表達的東西,出現了就是合理的。



------------------------------
摘要:
70後作家阿乙聊到了自己的作品為什麼在西方很受歡迎。
1. 因為他寫“小說的目的是為了講一個全人類都可以讀懂的故事,
 從全人類的經驗出發,並不是要從單一的某一個民族,地域出發”。
 這種沒有明顯的地域性的故事,外國人讀起來可能會比較順暢。
2. 可能是因為阿乙讀了太多的外國文學,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他一直覺得自己是用西方文學的技法來開啟本土的敘事資源。
此外,阿乙的小說有很多形式上的實驗,
可能會在書裡設置一些不同的字體,還有下劃線,等等。
阿乙說,這是他一開始就設計好的。
他認為寫作是一個開放的寫作,應該容納所有的方式和辦法。
不管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只要這個方式有利於表達,
能幫你表達出你想表達的東西,出現了就是合理的。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內參-溝通-5種不利於談判的性格弱點

出處:溝通:5種不利於談判的性格弱點


日本溝通專家福田健,主要研究人際關係與交流方式,
他發現,很多人在談判、協商時,經常被壓力、緊張感或對方奪走大部分注意力,
沒有得到預期結果。他建議人們在思考談判策略前,應該先分析、了解自己。
他總結了5種不利於談判的性格弱點,並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

第一種是,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
討厭爭執的人,明知道必須反駁對方,有時卻一個字也說不出口,
福田健給出的
解決方法是提早20分鐘到達,這樣可以再次確認資料,用輕鬆的心態等待對方。

第二,輕易妥協。福田健建議,
容易妥協的人,一開始就要堅定地表明自己的態度,
如果對方依然要求讓步,可以告訴他,“這樣下去也沒有結果,直接取消交易吧”。

第三,容易發火
缺乏耐心的人,一旦發現實際情況與想像中不同,就會產生埋怨情緒。
福田健給出的解決方法是,生氣時壓住火氣,嘗試反問對方的看法。

第四,充滿自信不肯讓步
過度自信的人,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
對於自己反對的問題也不願再次討論,這樣會失去解決問題的機會。
福田健建議,
對待別人的意見要持有積極的態度,另外,讓步是談判的必備要素之一,
即使這次談判未果,也要保證還有下次合作的機會。

第五,喜歡不停地發表意見
自說自話,會不容易注意到對方的反應,錯過對方的疑問點,
有時脫口而出的一些話也可能讓自己處於不利的位置。
福田健給出的解決方法是:說話要分段落,保留空白;
不要為了炒熱氣氛刻意尋找話題,這會讓對方覺得過於吵鬧,造成反效果。



-------------------------------
摘要:
5種不利於談判的性格弱點
1. 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
 討厭爭執的人,明知道必須反駁對方,有時卻一個字也說不出口。
 解決方法:提早20分鐘到達,這樣可以再次確認資料,用輕鬆的心態等待對方。
2. 輕易妥協
 解決方法:一開始就要堅定地表明自己的態度,
 如果對方依然要求讓步,可以告訴他,“這樣下去也沒有結果,直接取消交易吧”。

3. 容易發火
 缺乏耐心的人,一旦發現實際情況與想像中不同,就會產生埋怨情緒。
 解決方法:生氣時壓住火氣,嘗試反問對方的看法。
4. 充滿自信不肯讓步
 過度自信的人,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
 對於自己反對的問題也不願再次討論,這樣會失去解決問題的機會。
 解決方法:對待別人的意見要持有積極的態度,另外,讓步是談判的必備要素之一,
 即使這次談判未果,也要保證還有下次合作的機會。
5. 喜歡不停地發表意見
 自說自話,會不容易注意到對方的反應,錯過對方的疑問點,
 有時脫口而出的一些話也可能讓自己處於不利的位置。
 解決方法:說話要分段落,保留空白;不要為了炒熱氣氛刻意尋找話題,
 這會讓對方覺得過於吵鬧,造成反效果。

❤內參-社會-觀點:什麼決定了人的善與惡?同情心

出處:觀點:什麼決定了人的善與惡?同情心


人的天性究竟是善的還是惡的?這個問題自古至今就一直討論不斷。
得到訂閱專欄“馬徐駿·世界名刊速讀”介紹了美國《國家地理》的一篇文章,
它從科學角度研究了人的善惡天性。
這篇文章的作者余和吉特·巴塔查爾吉也同時是《科學》雜誌特約撰稿人,
2008年他曾獲得美國國家精神健康協會最佳研究寫作獎。

巴塔查爾吉認為,
從進化的角度看,善與惡兩個特質其實是一體的,都是為了讓人類活下來。
如果我們不對自己人善良,我們就無法團結;如果我們不對敵人殘忍,我們就無法生存。
而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發現,影響善惡的一個重要因素則是同情心,
也就是感同身受、感知他人情緒的能力。
更有同情心的人更慷慨和更願意幫助別人,
而缺少同情心的人更殘忍和暴力,甚至有反社會傾向。


能影響每個人同情心的有兩個因素:先天遺傳和後天培養。
新墨西哥大學精神學家肯特·契爾氏曾以美國和加拿大的監獄犯人為研究對象,
因為犯人裡每五個人就有一個是精神變態者,而正常人裡這個比例是1/150。
契爾氏用核磁共振掃描了4000名犯人的大腦,
最終發現,
精神變態者大腦裡的杏仁核跟正常人不一樣,他們杏仁核上的灰質比正常人少了5%-7%。
而杏仁核管理著我們的情緒感知,所以精神變態者對別人的痛苦和情感很難感同身受,
我們普通人憑感覺就能分辨的善行和惡行,他們需要思考才能明白。
而相反,極端利他主義者的杏仁核灰質比一般人更多,更有同情心和共情能力。

除了先天生理因素外,人的大腦可塑性非常強,
人也可以被訓練成更和藹、更富有同情心的人,後天培養就能起到這方面的作用。
美國威斯康辛州蒙多塔青少年行為治療中心收容的都是行為惡劣的孩子,
這家機構的教導方式並沒有用軍事化的,
也就是做錯事情就懲罰的理念來管教這些問題少年,而是教導人員跟這些孩子建立關係,
產生情感,對他們的錯誤行為不會有特別嚴厲的懲罰,但是會獎勵他們的善舉。
這個機構追踪了這些孩子離開後兩到六年的表現,結果發現他們的暴力行為非常少。
這跟其他地方的少管所相比,確實是一個成功。

總之,從科學的視角看,同情心和共情能力是影響一個人善惡行為的重要因素。
而對於同情心上,先天的生理因素和後天社會的影響共同起著塑造作用。



----------------------------
摘要:
從進化的角度看,善與惡兩個特質其實是一體的,都是為了讓人類活下來。
如果我們不對自己人善良,我們就無法團結;如果我們不對敵人殘忍,我們就無法生存。
而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發現,影響善惡的一個重要因素則是同情心,
也就是感同身受、感知他人情緒的能力。
更有同情心的人更慷慨和更願意幫助別人,
而缺少同情心的人更殘忍和暴力,甚至有反社會傾向。

能影響每個人同情心的有兩個因素:先天遺傳和後天培養。
精神變態者大腦裡的杏仁核跟正常人不一樣,他們杏仁核上的灰質比正常人少了5%-7%。
而杏仁核管理著我們的情緒感知,所以精神變態者對別人的痛苦和情感很難感同身受,
我們普通人憑感覺就能分辨的善行和惡行,他們需要思考才能明白。
而相反,極端利他主義者的杏仁核灰質比一般人更多,更有同情心和共情能力。

除了先天生理因素外,人的大腦可塑性非常強,
人也可以被訓練成更和藹、更富有同情心的人,後天培養就能起到這方面的作用。
美國威斯康辛州蒙多塔青少年行為治療中心收容的都是行為惡劣的孩子,
這家機構的教導方式並沒有用軍事化的,
也就是做錯事情就懲罰的理念來管教這些問題少年,而是教導人員跟這些孩子建立關係,
產生情感,對他們的錯誤行為不會有特別嚴厲的懲罰,但是會獎勵他們的善舉。
這個機構追踪了這些孩子離開後兩到六年的表現,結果發現他們的暴力行為非常少。
這跟其他地方的少管所相比,確實是一個成功。

2017年12月24日 星期日

❤內參-心理-關鍵習慣與大象習慣

出處:新書:關鍵習慣與大象習慣


我們每天大部分行為都來自習慣的支配。所以,養成一個好習慣非常重要。
公眾號“遠讀重洋”介紹了一本英文新書,名叫《堆積習慣》(Habit Stacking),
作者 S·J·斯科特是美國知名暢銷書作家。

書裡把習慣分成了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關鍵習慣(Keystone Habit)也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些習慣。
這些習慣的養成,可以為你帶來其他領域的綜合提升與進步,
比如冥想、每天的規劃、讀書、寫作、鍛煉等。
第二種是輔助習慣(Support Habit)
輔助習慣的作用是保證關鍵習慣順利達成,它們會像膠水一樣把你的關鍵習慣黏在一起。
如果你的關鍵習慣是“鍛煉”,為了達成這個習慣,你需要好幾個輔助習慣的支持,
比如鍛煉之前喝水、記錄鍛煉了多長時間,等等。

第三種是大象習慣(Elephant Habit)
如果有人問你“怎麼吃掉一頭大象”,最好的答案是“一口一口吃”。
同樣,當我們面對高難度的重大任務時,也應該把大任務拆開,一點一點兒去完成。
所以,大象習慣說的不是大,而是那些很小的“迷你習慣”。
比如,你要寫一本書,這時候你就要養成類似“每天寫200字”這樣的小習慣。

總之,想不斷精進和提升自己,原理非常簡單:
找到你擅長的領域,設定好自己想達到的目標,圍繞目標去培養相應的“關鍵習慣”,
只要每天堅持,慢慢你就會感到習慣給自己帶來的變化與提升。



----------------------
摘要:
1. 關鍵習慣(Keystone Habit)
 也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些習慣。
 這些習慣的養成,可以為你帶來其他領域的綜合提升與進步,
 比如冥想、每天的規劃、讀書、寫作、鍛煉等。
2. 輔助習慣(Support Habit)
 輔助習慣的作用是保證關鍵習慣順利達成,它們會像膠水一樣把你的關鍵習慣黏在一起。
 如果你的關鍵習慣是“鍛煉”,為了達成這個習慣,你需要好幾個輔助習慣的支持,
 比如鍛煉之前喝水、記錄鍛煉了多長時間,等等。
3. 大象習慣(Elephant Habit)
 如果有人問你“怎麼吃掉一頭大象”,最好的答案是“一口一口吃”。
 同樣,當我們面對高難度的重大任務時,也應該把大任務拆開,一點一點兒去完成。
 所以,大象習慣說的不是大,而是那些很小的“迷你習慣”。
 比如,你要寫一本書,這時候你就要養成類似“每天寫200字”這樣的小習慣。
想不斷精進和提升自己,原理非常簡單:
找到你擅長的領域,設定好自己想達到的目標,圍繞目標去培養相應的“關鍵習慣”,
只要每天堅持,慢慢你就會感到習慣給自己帶來的變化與提升。

❤內參-心理-為什麼排隊時總覺得時間很漫長

出處:為什麼排隊時總覺得時間很漫長


節假日期間,很多餐廳都需要排隊等位。
很少有人會喜歡排隊等待,最好到了餐廳就可以入座用餐,到了電影院直接買票入場。
管理學專家大衛·梅斯特(David Maister)最早提出了排隊心理學,
他的理論解釋了人們在沒事做或者等待時間不確定等情況下,會覺得自己等了很久。
了解這些心理,不僅能減少我們排隊時的焦慮,也能幫助商家提高顧客滿意度。


大衛·梅斯特的排隊心理學中有5個重點:
第一,顧客沒事做時會覺得自己等了很久。
想要減少顧客等待時的焦慮感,一個有效方法是讓他們有事可做,
比如很多餐廳都會提前拿菜單給顧客參考;醫療診所也會提供相關的雜誌。

第二,焦慮不安的顧客會覺得自己等了很久。
當顧客覺得自己被商家遺忘,或是別的隊伍排得很快,自己排的這隊沒有動靜時,
他們就會焦慮不安,感覺時間過得特別慢。
這時,及時的解釋或是提供飲料,可以緩解一些焦慮。

第三,不確定的等待會讓人覺得自己等了很久
所以告訴顧客需要等多久是一個好方法。

第四,不公平的等待會讓顧客覺得等了很久
所以要以“先到先服務”為基本原則。

第五,服務的價格或價值越貴,顧客就願意等越久。
只買一件商品的顧客和買了一周生活所需的顧客,面對排隊的心理也不一樣,
前者會更沒耐心。如果有對應的單件商品結賬櫃檯,就可以解決問題。

總之,大衛·梅斯特認為,
商家應該盡量縮短顧客排隊的時間,或是想辦法讓人們在等待時沒那麼焦慮。



--------------------------------
摘要:
1. 顧客沒事做時會覺得自己等了很久
 想要減少顧客等待時的焦慮感,一個有效方法是讓他們有事可做,
 比如很多餐廳都會提前拿菜單給顧客參考;醫療診所也會提供相關的雜誌。
2. 焦慮不安的顧客會覺得自己等了很久
 當顧客覺得自己被商家遺忘,或是別的隊伍排得很快,自己排的這隊沒有動靜時,
 他們就會焦慮不安,感覺時間過得特別慢。
 這時,及時的解釋或是提供飲料,可以緩解一些焦慮。
3. 不確定的等待會讓人覺得自己等了很久
 所以告訴顧客需要等多久是一個好方法。
4. 不公平的等待會讓顧客覺得等了很久
 所以要以“先到先服務”為基本原則。
5. 服務的價格或價值越貴,顧客就願意等越久
 只買一件商品的顧客和買了一周生活所需的顧客,面對排隊的心理也不一樣,
 前者會更沒耐心。如果有對應的單件商品結賬櫃檯,就可以解決問題。

內參-心理-運動能消除抑鬱嗎

出處:運動能消除抑鬱嗎


我們都知道,運動可以讓人心情變好,但涉及到臨床的抑鬱症,運動是否也管用呢?
《美國精神病學雜誌》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對挪威上千人做了持續9-13年的跟踪調查。
研究人員請參加調研的人填寫了一份關於抑鬱和焦慮的基本篩查表,
從中選了70%最快樂的人作為健康數據基線
(另外8400人因患有嚴重的身體疾病,排除在外),並選了將近34000人納入研究。
在多年的跟踪調查中,持續收集諸如吸煙情況、身體質量指數、人口數據等信息。
最終完成這項研究的參與者有22500人。
雖然這項研究沒辦法證明運動和抑鬱症的直接關係,
但卻能讓我們了解它們之間的相關性和發展趨勢。

匯集到了全部數據之後,
研究人員發現,和不運動的人相比,那些有運動習慣的人患抑鬱的風險要低一些。
而且運動總時長並不重要,只要每週特意抽出一小時運動就行。
同時,運動強度也不重要,可以是一次公園漫步,可以是三節高強度的動感單車。
總之,通過大容量的樣本調查,研究者認為運動可能阻止了12%的抑鬱病例的發生。

研究者推測,運動能防止抑鬱,可能是因為運動帶來的社會效應。
儘管研究者承認,很多機制和原因都還沒有合理的解釋。
但出去走走,自我感覺良好,以及好好照顧自己,這類行為都可能會讓自己產生改變。



---------------------------
摘要:
雖然這項研究沒辦法證明運動和抑鬱症的直接關係,
但卻能讓我們了解它們之間的相關性和發展趨勢。

和不運動的人相比,那些有運動習慣的人患抑鬱的風險要低一些。
而且運動總時長並不重要,只要每週特意抽出一小時運動就行。
同時,運動強度也不重要,可以是一次公園漫步,可以是三節高強度的動感單車。
總之,通過大容量的樣本調查,研究者認為運動可能阻止了12%的抑鬱病例的發生。
儘管研究者承認,很多機制和原因都還沒有合理的解釋。
但出去走走,自我感覺良好,以及好好照顧自己,這類行為都可能會讓自己產生改變。

❤內參-社會-整理術-讓生活更簡單的收納方法

出處:讓生活更簡單的收納方法


小島弘章是日本著名的收納師,
他也是日本收納檢定協會理事長,他出版的收納書籍在日本銷量超過30萬冊。
界面新聞的一篇文章介紹了小島弘章的收納方法和理念。

小島弘章已經為2000多戶人家提供過收納服務。
他發現不擅長收納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東西很多,喜歡囤積物品。
小島弘章曾經到一位60歲的女性家裡做收納,
結果他發現這位女性家裡有非常多的番茄罐頭,
這些罐頭分散在各個房間,而且一半以上都過期了。

小島弘章認為,想讓生活更簡單,可以改變一下收納的思路。
傳統的收納方法是喜歡把不使用的東西收起來,
而把使用的東西攤出來,時間一長就產生了大量囤積,房間也會顯得亂。
其實應該倒過來,把要用的東西收起來,把不用的東西攤出來,
不用的東西放在眼前就會讓人覺得很礙事,
於是就會想辦法處理掉它們,家裡就只剩下需要用的物品了。

他說, 在收納方案設計上,應該做好規劃,考慮到“生活動線”。
動線是建築和零售業的一個專業術語,說的是人在空間裡行動的點,
連接起來就是一條“動線”。
小島弘章建議,
收納規劃要盡可能縮短動線,並留足收納的空間,
根據擁有的物品數量來選擇尺寸合適的家具。
他舉了一個例子,他發現很多人並沒有將囤積的衛生紙收納在衛生間裡,
如果在衛生間裡衛生紙用完了就會很麻煩。這個問題就是沒有考慮到使用人的生活動線。

小島弘章的收納理念還會特別考慮家中的兒童。
他提出收納和兒童的教育、培育相結合,成為一種“收育”理念。
他希望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收納方案裡能體現出對孩子的關照。
比如在衣櫃中開闢一塊孩子觸手可及的區域,加一根低一點的橫桿,
這樣就方便孩子自己收取衣物。
這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可以通過家務勞動來能提升自己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以及責任感,也能培養獨立性。
而收納帶來的整潔有序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比如,夫妻間的爭執變少,與孩子的交流增多,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更和睦、愉快。
小島弘章表示,這就是收納的意義,它是一種對人的關懷,
裡面蘊含了人們真實的需求,讓人們能夠體貼生活周遭的人、事、物。



----------------------------
摘要:
不擅長收納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東西很多,喜歡囤積物品。
想讓生活更簡單,可以改變一下收納的思路。
傳統的收納方法是喜歡把不使用的東西收起來,
而把使用的東西攤出來,時間一長就產生了大量囤積,房間也會顯得亂。
其實應該倒過來,把要用的東西收起來,把不用的東西攤出來,
不用的東西放在眼前就會讓人覺得很礙事,
於是就會想辦法處理掉它們,家裡就只剩下需要用的物品了。

在收納方案設計上,應該做好規劃,考慮到“生活動線”。
收納規劃要盡可能縮短動線,並留足收納的空間,
根據擁有的物品數量來選擇尺寸合適的家具。
他舉了一個例子,他發現很多人並沒有將囤積的衛生紙收納在衛生間裡,
如果在衛生間裡衛生紙用完了就會很麻煩。這個問題就是沒有考慮到使用人的生活動線。
這就是收納的意義,它是一種對人的關懷,
裡面蘊含了人們真實的需求,讓人們能夠體貼生活周遭的人、事、物。

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

❤內參-溝通-溝通技巧:聊天的“交通燈法則”

出處:溝通技巧:聊天的“交通燈法則”


與人交談時,如果對方聽的不耐煩了,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越說越多,
希望找到重拾對方興趣的話題,但更好的做法其實是:
引導對方說話,自己少說多聽,形成互動。
這是精神科醫生馬克·郭士頓(Mark Goulston)的建議,
他也是一位跨界溝通專家,他認為人們之所以有這種第一反應,
有兩個原因:
首先,所有人都渴望被傾聽;
其次,談論自己的過程中會釋放多巴胺,一種興奮性神經遞質,
“話嘮的人永遠話多,是因為他們沉溺於這種興奮裡”。


在《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裡,
郭士頓介紹了一種避免自己話嘮的“交通燈法則”:
在談話的前20秒鐘,你面前的燈是綠的,只要你的談話內容與對方有關,他是會喜歡你的;
接下來的20秒鐘,燈是黃的,人們開始對你的談話內容逐漸失去興趣,認為你囉嗦;
在40秒鐘的時候,燈變紅了,這個時候你最好停下來,
除非你非常善於交談,不然凡是說話超過半分鐘的人,都會讓對方覺得嘮叨。
遵守這個“交通燈法則”,只是預防自己說太多的第一步。
郭士頓認為,找到自己話嘮的潛意識動機更重要。
比如,你是為了一吐為快還是澄清自己的想法?
不管是什麼原因,冗長、獨白式的談論總會讓對話進行不下去,
也許還會讓雙方都陷入不愉快的交替“獨白”中。

總之,郭士頓建議,人們可以培養自己對20秒、40秒的時間感,
在燈是綠色和黃色的時候停下來,通過問問題、基於對方談到的內容髮表見解等方式,
讓對方融入到自己的話語中。這樣才會形成真正的對話,而不是爭論謾罵。



------------------------------------
摘要:
與人交談時,如果對方聽的不耐煩了,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越說越多,
希望找到重拾對方興趣的話題,但更好的做法其實是:
引導對方說話,自己少說多聽,形成互動。
有兩個原因:
1. 所有人都渴望被傾聽;
2. 談論自己的過程中會釋放多巴胺,一種興奮性神經遞質,
 “話嘮的人永遠話多,是因為他們沉溺於這種興奮裡”。

有一種避免自己話嘮的“交通燈法則”:
在談話的前20秒鐘,你面前的燈是綠的,只要你的談話內容與對方有關,他是會喜歡你的;
接下來的20秒鐘,燈是黃的,人們開始對你的談話內容逐漸失去興趣,認為你囉嗦;
在40秒鐘的時候,燈變紅了,這個時候你最好停下來,
除非你非常善於交談,不然凡是說話超過半分鐘的人,都會讓對方覺得嘮叨。

❤內參-學習-斯坦福教授:目的感與長期驅動力

出處:斯坦福教授:目的感與長期驅動力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
專注研究青少年發展和品格教育。他從長期、大規模的研究訪談中發現,

這一代年輕人的普遍狀態是漂浮不安,不想做任何承諾,因為他們缺乏“目的感”。
他觀察到,有目的感的年輕人,都有高驅動力,
會自發地學習技能和知識來實現自己的目的,他們也展現出年輕群體中少見的務實和效率。
接受斯坦福通訊社採訪時,戴蒙教授分享了他對目的、目標和驅動力的看法。
微信公眾號“改變自己”編譯了採訪內容。

戴蒙教授說,
驅動力是重要的學習要素,但大部分人談到的驅動力,通常是升學、考試等短期動機。
有研究顯示,如果沒有更大的“目的”,短期目標和動機通常會徒勞無功,
而且很快就在毫無方向的行動中消耗殆盡。


戴蒙教授說,
目的與一般短期、立即的目標不同,是一種遙遠的長期目標,
是一個自己想去的方向,有了目的之後,你會安排各種目標,一步步到達目的。
目的也是一連串“為什麼”的組合,比如,大學老師應先向學生解釋幾個問題:
為什麼要學這個學科?人類的需要和這個學科到底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有人要成為科學家?
為什麼發現新定律很令人興奮?沒有這些“為什麼”的話,學生很難有長期的學習驅動力。
另外,目的感可以改變,“因為一件有目的感的事,會讓人學習另一件有目的感的事”。
比如,想要成為運動員的年輕人會因此有了目的感,但不可能一輩子都是運動員,
年輕人在追逐這個目的時收穫的自我承諾和自律習慣,就可以發展出另一個目的。


尋找目的時,年輕人可能會覺得困惑甚至是恐懼。
戴蒙教授說,這種感受是正常的,
過去人們對職業,家庭和社區地理位置的選擇,會在20歲左右定下來。
現在30歲的人也許依然無法敲定答案,但“只要在選擇的過程中持續地學習和努力,
這種延遲能為那些想要主導自己生活和人生的人,提供更有力和更有趣的選擇機會。”



-----------------------------------------------
摘要: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
專注研究青少年發展和品格教育。他從長期、大規模的研究訪談中發現,
這一代年輕人的普遍狀態是漂浮不安,不想做任何承諾,因為他們缺乏“目的感”。
他觀察到,有目的感的年輕人,都有高驅動力,
會自發地學習技能和知識來實現自己的目的,他們也展現出年輕群體中少見的務實和效率。


驅動力是重要的學習要素,但大部分人談到的驅動力,通常是升學、考試等短期動機。
有研究顯示,如果沒有更大的“目的”,短期目標和動機通常會徒勞無功,
而且很快就在毫無方向的行動中消耗殆盡。


目的與一般短期、立即的目標不同,是一種遙遠的長期目標,
是一個自己想去的方向,有了目的之後,你會安排各種目標,一步步到達目的。

目的也是一連串“為什麼”的組合,比如,大學老師應先向學生解釋幾個問題:
為什麼要學這個學科?人類的需要和這個學科到底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有人要成為科學家?
為什麼發現新定律很令人興奮?沒有這些“為什麼”的話,學生很難有長期的學習驅動力。

另外,目的感可以改變,“因為一件有目的感的事,會讓人學習另一件有目的感的事”。
比如,想要成為運動員的年輕人會因此有了目的感,但不可能一輩子都是運動員,
年輕人在追逐這個目的時收穫的自我承諾和自律習慣,就可以發展出另一個目的。

❤內參-文學-計劃好的故事會讓人失望

出處:計劃好的故事會讓人失望


58歲的美國作家喬治·桑德斯,有“天才怪誕作家”之稱
他憑藉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林肯在中陰界》,獲得了今年的英國文學大獎布克獎。
這本講述美國內戰時期總統林肯痛失愛子的故事的小說,是十分反傳統的,
它是由許許多多的鬼魂用碎片的形式講述的,中間穿插了關於林肯的不同歷史文獻的片斷。

在接受騰訊文化採訪時,桑德斯被問到是不是有意設計了這種結構,他的回答是沒有。
桑德斯說:
“我喜歡在寫作的過程中去發現故事的形式。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你要去觀察和體會這個故事的情感內核是什麼。
如果你一直努力想要寫得真誠、誠實和感人,
你會發現,在整個過程中,故事會逐漸向你展露它自己,它會不斷地演變、幻化。
這不是為了去寫一個'創新'或是'反傳統'的東西,而是為了侍奉故事的情感核心。”
他認為,如果故事在一開始就計劃好了,在某種意義上它是令人失望的。


另外,雖然是第一次寫長篇小說,但桑德斯並沒有覺得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有什麼不同。
不管寫什麼類型的小說,他寫作時的基本方法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不斷地重複和探索。
桑德斯說:
“我會把我正在寫的那部分打磨好,
希望它能夠幫助我去修改它之前和之後的部分。一本書會慢慢告訴你它是什麼。”
他認為作家有點像接生婆——
你要保持開放和接受的心態,幫助它(一本書)成為它想成為的東西。



----------------------------------
摘要:
58歲的美國作家喬治·桑德斯,有“天才怪誕作家”之稱,
他說:
“我喜歡在寫作的過程中去發現故事的形式。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你要去觀察和體會這個故事的情感內核是什麼。
如果你一直努力想要寫得真誠、誠實和感人,
你會發現,在整個過程中,故事會逐漸向你展露它自己,它會不斷地演變、幻化。
這不是為了去寫一個'創新'或是'反傳統'的東西,而是為了侍奉故事的情感核心。”
他認為,如果故事在一開始就計劃好了,在某種意義上它是令人失望的。

不管寫什麼類型的小說,他寫作時的基本方法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不斷地重複和探索。
桑德斯說:
“我會把我正在寫的那部分打磨好,
希望它能夠幫助我去修改它之前和之後的部分。一本書會慢慢告訴你它是什麼。”
他認為作家有點像接生婆——
你要保持開放和接受的心態,幫助它(一本書)成為它想成為的東西。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內參-時間-時間管理:怎樣做計劃效率更高

出處:時間管理:怎樣做計劃效率更高


在進行工作規劃或者是管理日程表的時候,人們通常有兩種做法:
一種做法是只記錄嚴格確定了時間的事情,
比如和醫生的預約、航班以及商務會議,其他事情靈活安排。
還有一種是無論大事小事都計劃好,一個時間段安排一個任務。
這兩種方法哪個效率更高呢?
牛津大學經濟學教授蒂姆·哈福德在《混亂》這本書裡討論了這個問題。

書裡介紹了一個實驗,研究人員找來三組大學生學習一門短期課程,
其中一組根據簡單的時間管理方法來安排學習,
另一組以月為單位制定學習計劃,還有一組每天都制定學習計劃。
按照研究人員的設想,肯定是那兩組制定了學習計劃的學生表現更好,
而每天都制定學習計劃的學生,肯定又比按月制定學習計劃的學生表現好。
但結果表明,
按月制定學習計劃的學生是表現最好的,每天都制定學習計劃的學生表現反而是最差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研究人員給了兩種解釋。
第一,每天制訂學習計劃太花時間和精力,大部分學生遲早會放棄這種做法。
第二,一旦學生沒跟上日程表的進度,他們就會感到失望,並且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哈福德分析說,
每天制定學習計劃總是跟不上進度,是因為生活中總會發生突發狀況。
比如,今天你感冒了,明天有人上門修水管,後天有朋友突然要來看你。
一個太過具體的日程表是容不下這些突發情況的。

總之,哈福德建議, 
做計劃的時候,要寬鬆一點,留些餘地給突如其來的麻煩,也留些餘地給突如其來的機會。



--------------------------------------
摘要:
按月制定學習計劃的學生是表現最好的,每天都制定學習計劃的學生表現反而是最差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研究人員給了兩種解釋。
1. 每天制訂學習計劃太花時間和精力,大部分學生遲早會放棄這種做法。
2. 一旦學生沒跟上日程表的進度,他們就會感到失望,並且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每天制定學習計劃總是跟不上進度,是因為生活中總會發生突發狀況。
比如,今天你感冒了,明天有人上門修水管,後天有朋友突然要來看你。
一個太過具體的日程表是容不下這些突發情況的。
總之,做計劃的時候,要寬鬆一點,
留些餘地給突如其來的麻煩,也留些餘地給突如其來的機會。

❤內參-哲思-扎克伯格:成功的人往往是樂觀者

出處:扎克伯格:成功的人往往是樂觀者


Facebook CEO 馬克·扎克伯格在一個非營利組織的活動中發表演講時,
談到了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的話題。扎克伯格認為自己是一個樂觀主義者,
他也曾經大力推薦自己讀過的一本書《理性樂觀派》。

扎克伯格說: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世界上有兩種人——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
有一句(美國)諺語說過:樂觀者往往成功,悲觀者往往正確。 ”
扎克伯格解釋了這句話的意思:
如果你認為某件事情會很糟糕,它就會失敗;
如果你想找到數據來證明你是對的,你就會找到。
悲觀主義者實際上正是這樣做的。 
“但是,如果你認為某件事是可能的,那麼,你就會千方百計找到一種方法。
甚至在你犯錯誤的時候,或者當人們懷疑你的時候,
你也會繼續努力,直到最終找到一種方法,讓夢想變成現實。



-------------------------
摘要:
扎克伯格說: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世界上有兩種人——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
有一句(美國)諺語說過:樂觀者往往成功,悲觀者往往正確。 ”
如果你認為某件事是可能的,那麼,你就會千方百計找到一種方法。
甚至在你犯錯誤的時候,或者當人們懷疑你的時候,
你也會繼續努力,直到最終找到一種方法,讓夢想變成現實。”

❤內參-心理-方法:對抗負面情緒的五個策略

出處:方法:對抗負面情緒的五個策略


當你獨處時,會對自己說些什麼呢? “我很少能完全接受自己。”
 “我不怎麼愛我自己。” 這是一些公司CEO的答案。
收到這些答案的人是企業高管教練希爾扎德•查米恩(Shirzad Chamine),
他也是“美國教練培訓學院”的CEO,這是全球最大的教練培訓機構,
主要為培訓師、世界500強企業高管以及耶魯大學、
斯坦福大學等名校的導師提供正向力培訓。

查米恩的工作,
就是研究究竟是什麼讓人們產生以上那些自我批判的想法,以及是否有方法逃脫這種思維。
慢慢地,他總結出了一套思維方式,
能幫助他人跳出自我挫敗的情緒怪圈、並在工作和生活中變得更加快樂和高效。
在一次演講中,他分享了幫助人們對抗負面情緒的5個策略,界面新聞翻譯了他的演講。


第一個策略:學習在高壓情景下冥想。
大多數具有冥想習慣的人,都會在早晨冥想,
但處理完半天的事務後,平靜的正面情緒已被耗盡。
查米恩說:“你需要學習如何在戰鬥中、挑戰中、危機中激活自己的大腦,
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在自己真正需要的時候激活正面情緒。”
他分享了一個能夠讓人平靜下來的小技巧:
用食指慢慢地撫摸自己的拇指,感覺指紋的每一圈凸起,每次嘗試十秒鐘。
這樣做能讓你沉下氣來,打破負面思緒的循環。


第二個策略:聆聽腦海裡的批判聲音,但是不要沉迷。
面的情緒反應和自我批判,有它的價值,
因為它是你犯錯後的一種反饋,避免你再去犯錯。
但不加控制的話,會讓人幾天、幾週或者更長的時間都走不出負面情緒。
查米恩說:“當你的大腦處於冷靜、平衡、專注的狀態,
能分清機遇並充滿創造力時,你才能達到自己的最佳狀態。”


第三個策略:認清自我批判的呈現形式。
米恩在研究中,把人們腦海裡不同的批判聲音統稱為“破壞分​​子”,
這些破壞分子會不停地評判你自己以及他人的行為,批評你沒達到自己的目標。
查米恩說,有些看上去很成功的人,被自己的“破壞分子”控制,
他們會使用負面情緒的力量來推動自己,但最終無法達到最佳狀態,
“如果是這些破壞分子驅使你獲得了目前的成功,
你是不會快樂的,因為成功的道路鋪滿了負面情緒的垃圾。”


第四個策略:傾聽內心的“聖人”。
與破壞分子相對的是聖人,即你的冷靜、積極和樂觀。
破壞分子把每個人犯的錯誤和不足都羅列出來仔細分析,
而你內心的聖人卻試著在每個負面情況中尋找積極的一面。
查米恩說,高效人士遇到坎坷和挑戰時,
他們迅速回复積極狀態的方法是,問自己,“我怎麼把它變成一個機遇呢?


第五個策略:朝著正確的方向,一步一步前行
查米恩在演講中,把繪製人生旅程的過程比作:
站在黑暗森林的邊緣,遠處有一座燈塔,要抵達這個燈塔目標,只能一步一步地實現。
查米恩說:“只有當你邁出了下一步,才能看見再下一步在哪裡”。
不過,從來沒有人真正到達“燈塔”,
這個過程的價值是幫助你不斷增進對自己以及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你開始遇到與你道路相似的人,他們能幫助你前行。
你會發現奇妙的事情,因為你在意自己所邁出的每一步。自我實現,
或者說追尋自己的使命,並不是說你有一天會到某一個目的地,
而是說的你所邁出的每一步。”

以上,就是企業高管教練希爾扎德•查米恩分享的策略,
希望能幫你對抗負面情緒、回复積極狀態。


本期文章參考來源:微信公眾號斯坦福商學院《五個策略 幫你打敗負面情緒》



--------------------------
摘要:
1. 學習在高壓情景下冥想
 大多數具有冥想習慣的人,都會在早晨冥想,
 但處理完半天的事務後,平靜的正面情緒已被耗盡。
 你需要學習如何在戰鬥中、挑戰中、危機中激活自己的大腦,
 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在自己真正需要的時候激活正面情緒。”
 有個能夠讓人平靜下來的小技巧:
 用食指慢慢地撫摸自己的拇指,感覺指紋的每一圈凸起,每次嘗試十秒鐘。
 這樣做能讓你沉下氣來,打破負面思緒的循環。

2. 聆聽腦海裡的批判聲音,但是不要沉迷
 負面的情緒反應和自我批判,有它的價值,
 因為它是你犯錯後的一種反饋,避免你再去犯錯。
 但不加控制的話,會讓人幾天、幾週或者更長的時間都走不出負面情緒。
 當你的大腦處於冷靜、平衡、專注的狀態,
 能分清機遇並充滿創造力時,你才能達到自己的最佳狀態。
3. 認清自我批判的呈現形式
 腦海裡不同的批判聲音,可統稱為“破壞分​​子”,
 這些破壞分子會不停地評判你自己以及他人的行為,批評你沒達到自己的目標。
 有些看上去很成功的人,被自己的“破壞分子”控制,
 他們會使用負面情緒的力量來推動自己, 但最終無法達到最佳狀態,
 “如果是這些破壞分子驅使你獲得了目前的成功,
 你是不會快樂的,因為成功的道路鋪滿了負面情緒的垃圾。”
4. 傾聽內心的“聖人”。
 與破壞分子相對的是聖人,即你的冷靜、積極和樂觀。
 破壞分子把每個人犯的錯誤和不足都羅列出來仔細分析,
 而你內心的聖人卻試著在每個負面情況中尋找積極的一面。
 高效人士遇到坎坷和挑戰時,他們迅速回复積極狀態的方法是,問自己,
 “我怎麼把它變成一個機遇呢?”

5. 朝著正確的方向,一步一步前行
 把繪製人生旅程的過程比作:
 站在黑暗森林的邊緣,遠處有一座燈塔,要抵達這個燈塔目標,只能一步一步地實現。
 只有當你邁出了下一步,才能看見再下一步在哪裡”。
 不過,從來沒有人真正到達“燈塔”,
 這個過程的價值是幫助你不斷增進對自己以及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你開始遇到與你道路相似的人,他們能幫助你前行。
 你會發現奇妙的事情,因為你在意自己所邁出的每一步。自我實現,
 或者說追尋自己的使命,
 並不是說你有一天會到某一個目的地,而是說的你所邁出的每一步。”

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內參-學習-成功者的共同點:整合思考

出處:成功者的共同點:整合思考


成功人士有哪些共同點,是很多學者研究的課題。
領導力專家約翰·馬克斯維爾認為,他們的一個共同點是卓越的思考,
在他看來,“糟糕的思考產生負面結果;普通的思考產生不出結果;
好的思考產生一些結果;卓越的思考產生卓越的結果。
管理學者羅傑·馬丁的發現更進一步,他認為成功者的共同點是整合思考。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副教授劉瀾在《中歐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中,
介紹了羅傑·馬丁有關整合思考的定義和核心信念。
整合思考的定義是:
“面對截然相反的主張時,能夠做到不以犧牲一個的代價來選擇另一個,
而是提出一個新的主張,產生一個創造性的解決困局的方案,
既包含之前的每個對立主張的要素,又比它們每一個都更優越。”


劉瀾介紹說,整合思考者俱有4條核心信念:
第一,真理的相對性
整合思考者相信,互相衝突的意見有可能都是對的。
貝爾獎物理學獎得主尼爾斯·玻爾說過:
“事實的反面是謬誤。但是一個深刻的真理的反面很可能是另一個深刻的真理。”

第二,衝突的建設性
整合思考者相信衝突是世界的常態,不一定就是壞事。
劉瀾說:
“衝突的本質其實是差異,而世界正是由差異組成的。
如果我們能夠創造性地利用差異的話,衝突很可能變成好事。”

第三,行動的適宜性。
儘管各個主張都有其道理,但在特定的情境下,有時必須要選擇一個來行動。
劉瀾引用了美國小說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一句話:
“對一流智力的考驗是這樣一種能力:
腦子中同時持有兩種截然相反的主張,但仍然具有行動的能力。
例如,一個人應該既看到事情是沒有希望的,又決心採取行動來加以改變。”

第四,雙贏的優先性。儘管有時不得不從衝突的做法中選擇一個去執行,
整合思考者會把雙贏的方案作為優先選項,把看似對立的雙方都整合在裡面。



----------------------------
摘要:
糟糕的思考產生負面結果;普通的思考產生不出結果;
好的思考產生一些結果;卓越的思考產生卓越的結果。
而成功者的共同點是整合思考。
整合思考的定義是:
面對截然相反的主張時,能夠做到不以犧牲一個的代價來選擇另一個,
而是提出一個新的主張,產生一個創造性的解決困局的方案,
既包含之前的每個對立主張的要素,又比它們每一個都更優越。

整合思考者俱有4條核心信念:
1. 真理的相對性
 整合思考者相信,互相衝突的意見有可能都是對的。
 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得主尼爾斯·玻爾說過:
 “事實的反面是謬誤。但是一個深刻的真理的反面很可能是另一個深刻的真理。
2. 衝突的建設性
 整合思考者相信衝突是世界的常態,不一定就是壞事。
 衝突的本質其實是差異,而世界正是由差異組成的。
 如果我們能夠創造性地利用差異的話,衝突很可能變成好事。
3. 行動的適宜性
 儘管各個主張都有其道理,但在特定的情境下,有時必須要選擇一個來行動。
 美國小說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說:
 “對一流智力的考驗是這樣一種能力:
 腦子中同時持有兩種截然相反的主張,但仍然具有行動的能力。
 例如,一個人應該既看到事情是沒有希望的,又決心採取行動來加以改變。

4. 雙贏的優先性
 整合思考者會把雙贏的方案作為優先選項,把看似對立的雙方都整合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