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

❤得到-教育-科舉豈是八股文

文章出處:新認知丨科舉豈是八股文

一提起科舉,大家就會想到課本里的《范進中舉》,
想到八股文,覺得科舉培養的人才都很死板僵化。
但最近歷史學者楊念群在一次演講中說,這可能是我們對科舉的誤解,
其實科舉並不只是考八股文,而且科舉對選拔人才有很大的幫助。


首先, 科舉不能和八股文劃等
因為科舉不是一場考試,而是三場,八股文只是科舉的第一場,從四書五經摘出一些
比如論語摘一段,孟子摘一段,然後根據這兩段話寫一篇論文。這是科舉必須過的一關。
如果這一關沒過,後面就不能考。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50歲也沒考上,我們抨擊的一般是這一部分的內容


科舉的第二場,考察的是你讀的經書。就是你選一個經,把裡面的一些觀點解釋一下。
這一場還會考一些政治學的東西。
比如說讓你寫一個誥,什麼叫誥?
就是皇帝向大臣發的上諭,就是讓你模仿皇帝的語氣寫一篇東西,
就跟我們今天模仿領導人寫一篇中央報告一樣,難度非常大。
再比如,給你五個案子,讓你說說自己的想法,這是法律方面的東西。

科舉的第三場叫策問,問五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可能很抽象,很書呆子氣。
第二個問題可能就很厲害
比如古代賑災官方和民間都要設立糧倉,策問就會問,什麼時候設立,有什麼利弊,等等。
這是個典型的經濟學問題,放在今天恐怕要經濟學家來回答。

另一個必答題是海塘問題。
康熙和乾隆下江南經常關心海塘的情況,
所以會考你沿海的堤防怎麼設置,還有每年黃河淮河發大水,經常控制不住,
你是堵還是疏導?用什麼辦法?
治河問題是科舉制裡面非常重要的題目,這種水力學的問題也是必答題。
此外,還會問你地方治理的問題,比如一個村子怎麼進行人口設計,怎麼管治安,等等。
所以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舉比高考高明多了,它考的都是非常具體的政策問題。


具體了解完科舉考試的情況之後,咱們再看看科舉對選拔人才的貢獻
科舉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種很僵化死板的制度,而是一種相對合理的,流動的制度。
我們可以從兩方面說明。
第一個方面,科舉給人才進行了相對合理的分類,均勻地分佈到不同的社會階層。
比如,你中了秀才,就在基層農村當老師;如果你考上舉人了,就可以當縣令;
如果是中了進士,就能直接通過選拔,到翰林院當大學士
總之,按照你考試時候的才能,把人才分配在上中下三個層次,各司其職
雖然不是絕對均勻的,但能相對合理的分佈。


第二個方面,科舉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流動的
一個普通人,是可以通過考試獲得一個比較高的職位的,
而且你當了大官之後,不是一直待在城市,退休之後還要回到鄉下服務,
可以修橋鋪路,可以做慈善事業,可以教書,等等。
比如,曾國藩當年就曾經回到家鄉,那時候爆發了天平天國運動,
曾國藩就辦團練,抵抗太平軍。如果沒有這種流動機制的話,大清可能早就垮了。

此外,科舉還有個一個作用,就是產生了地方的代議制
你在鄉村拿到秀才這個身份之後,在農村裡邊你直接就變成了士紳。
這些士紳有文化,老百姓比較信任,所以有什麼話可以通過士紳向官方反映。
所以士紳代表基層說話,其實就是一種代議制。
當然那些欺負老百姓的士紳是另一回事,我們只是分析這個制度。

所以,我們不能把科舉看做一個單一的制度。
首先科舉不只是八股文,它還是一個身份的安排制度,也是一個地方的代議制度。
理解了這三個方面,我們對科舉才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本文源自:公眾號“理想國”(歷史可以動情,科舉是最好的官僚選拔制度之一)
稿:亞平寧
轉載:得到

----------------
主旨:
古代科舉並不只是考八股文,而且科舉對選拔人才有很大的幫助。
1. 科舉不能和八股文劃等號
 科舉考試有三場,八股文只是科舉的第一場,從四書五經摘出一些話。
 比如論語摘一段,孟子摘一段,然後根據這兩段話寫一篇論文。
 我們抨擊的一般是這一部分的內容。
2. 科舉考察的是你讀的經書
 科舉的第二場,就是你選一個經,把裡面的一些觀點解釋一下。
 這一場還會考一些政治學的東西。
 比如說讓你寫一個誥,什麼叫誥?
 就是皇帝向大臣發的上諭,就是讓你模仿皇帝的語氣寫一篇東西,
 就跟我們今天模仿領導人寫一篇中央報告一樣,難度非常大。
3. 科舉的內政時事題-策問
 科舉的第三場,考五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可能很抽象,但第二個問題可能就很厲害。
 比如古代賑災官方和民間都要設立糧倉,
 策問就會問,什麼時候設立,有什麼利弊,等等。
 這是個典型的經濟學問題,放在今天恐怕要經濟學家來回答。
 另一個必答題是海塘問題,
 康熙和乾隆下江南經常關心海塘的情況,
 所以會考你沿海的堤防怎麼設置,還有每年黃河淮河發大水,經常控制不住,
 你是堵還是疏導?用什麼辦法?
 治河問題是科舉制裡面非常重要的題目,這種水力學的問題也是必答題。
4. 科舉對選拔人才的貢獻
 (1)科舉給人才進行了相對合理的分類
  秀才,就在基層農村當老師;
  舉人,可以當縣令;
  進士,就能直接通過選拔,到翰林院當大學士。
  按照你考試時候的才能,把人才分配在上中下三個層次,各司其職。
 (2)科舉所得的官職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流動的
 (3)科舉能產生地方的代議制
  你在鄉村拿到秀才這個身份之後,在農村裡邊你直接就變成了士紳。
  這些士紳有文化,老百姓比較信任,所以有什麼話可以通過士紳向官方反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