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得到-文學-《新青年》為啥罵林紓

文章出處:《新青年》為啥罵林紓


咱們都知道《新青年》是民國期間最有影響的雜誌,
正是因為這本雜誌推行白話文,咱們今天說話才擺脫了之乎者也。
說到這本雜誌,咱們還知道,就是因為他推行白話文,
讓當時一個清朝遺民大佬林紓看不慣,於是呢,《新青年》陣營和林紓展開了一場論戰。
論戰的結果,就像咱們知道那樣,《新青年》完勝,林紓慘敗。

可根據歷史學者張耀傑的研究,當年《新青年》和林紓吵架,
並不是林紓先引起爭端,最先挑事的,反倒是《新青年》。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當年陳獨秀和他的小伙伴們創辦《新青年》,大力倡導白話文運動。
可是呢,他們這種想法,只是在他們的小圈子裡叫好,在更大的層面,基本沒有什麼影響。
陳獨秀的小伙伴著急啊,怎麼辦呢?他們就想了一個主意。他們想的是什麼主意呢?
就是要找個寫文言文同時影響力又特別大的人當靶子,然後以《新青年》的名義批判他。
這樣,不管這個靶子回應不回應,《新青年》的影響力都會得到提升。

他們找到的這個靶子,就是林紓。為什麼要找林紓呢?因為林紓在當時影響力最大。
咱們現在看到的許多世界名著,最早就是由林紓翻譯過來的,
其中最出名的一部,一說咱們大家都知道,就是法國文豪小仲馬的《茶花女》。
當時有句詩說林紓把這部小說翻譯到中國之後產生的影響:
“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聽聽,斷盡支那蕩子腸,這是多大的影響。


選好靶子,
《新青年》的小伙伴先是不點名道姓的旁敲側擊,緊接著是指名道姓的大肆批判。
要說這事,林紓要是始終憋著勁一言不發,《新青年》想從林紓這裡借勢的想法就會落空。
可咱反過來想想,谁愿意在沒有招誰惹誰的情況被批評呢,
所以林紓在看到《新青年》的文章後,也開始還擊了。

文化人打仗不是真刀真槍,靠的是手上的筆頭。
林紓也採用《新青年》的辦法,
在報紙上寫了一篇影射小說,不點名道姓的把《新青年》那群人罵了一通。

這一下,事兒就鬧大了,你想啊,起哄的就怕不熱鬧,
《新青年》怕的是什麼,是林紓不回應,只有林紓回應了,《新青年》才好繼續做文章啊。


也是巧,就在林紓的小說發表的同時,北京城裡就傳出消息。
當時的北洋政府要驅逐甚至逮捕陳獨秀等人的消息,
這些傳言,跟林紓在小說裡寫得情節竟然差不多。 
《新青年》的小伙伴們一下就抓住了林紓這個小辮子:你這是想藉權力來解決文化問題
這就不是白話文和文言文的問題了,這是道德問題啊,
你林紓這麼幹,簡直就是卑鄙下流無恥。


接下來,《新青年》就集中做了一件事:抓住林紓這個小辮子,說了一遍又一遍。

這場爭論,前後持續了兩年多。到最後,林紓狼狽不堪。
 《新青年》呢,是名聲大漲,不僅名聲漲了,發行量也擴大了十來倍。
順帶名聲大漲的,還有《新青年》陣營的小伙伴們。這其中,就是咱們熟悉的魯迅兄弟。
舉個具體的例子,就知道《新青年》陣營的名聲漲了有多大。
在《新青年》不被人們知道之前,
魯迅兄弟也用文言文翻譯外國的小說,不過十年只賣了21本。
可是在《新青年》出名之後,魯迅兄弟也開始廣為人知,
他們翻譯的外國小說,還成了暢銷書。

所以你看,今天咱們能如此簡單便捷的用白話文溝通,
不光要感謝當年倡導白話文的陳獨秀們,還得感謝曾經做過反面教材的林紓。
要不是他,《新青年》就不會迅速的引起那麼大的反響,
說不定,白話文運動還搞不起來了呢。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林紓與《新青年》的文化之爭)
稿:陳遠
轉載:得到

--------
主旨:
民國初年,《新青年》推行白話文,讓當時一個清朝遺民大佬林紓看不慣,
於是呢,《新青年》陣營和林紓展開了一場論戰。
然而,並不是林紓先引起爭端,最先挑事的,反倒是《新青年》。

當年陳獨秀和他的小伙伴們創辦《新青年》,大力倡導白話文運動。
可是呢,他們這種想法,只是在他們的小圈子裡叫好,
在更大的層面,基本沒有什麼影響。
於是,他們想到一法子,就是找個寫文言文同時影響力又特別大的人當靶子,
然後以《新青年》的名義批判他。他們找到的,就是林紓。
現在看到的許多世界名著,最早就是由林紓翻譯過來的。

選好靶子,《新青年》的小伙伴先是不點名道姓的旁敲側擊,

緊接著是指名道姓的大肆批判。
林紓也採用《新青年》的辦法,在報紙上寫了一篇影射小說,
不點名道姓的把《新青年》那群人罵了一通。
這一下,事情就鬧大了,你想啊,起哄的就怕不熱鬧,
《新青年》怕的是什麼,是林紓不回應,只有林紓回應了,《新青年》才好繼續做文章。

也是巧,就在林紓的小說發表的同時,當時的北洋政府要驅逐甚至逮捕陳獨秀等人的消息,
這些傳言,跟林紓在小說裡寫得情節竟然差不多。
《新青年》的小伙伴們一下就抓住了林紓這個小辮子:你這是想藉權力來解決文化問題。
這就不是白話文和文言文的問題了,這是道德問題啊,
你林紓這麼幹,簡直就是卑鄙下流無恥。接下來,《新青年》就集中做了一件事:
抓住林紓這個小辮子,說了一遍又一遍。這場爭論,前後持續了兩年多。
到最後,林紓狼狽不堪。《新青年》廣為人知。
在《新青年》不被人們知道之前,
魯迅兄弟也用文言文翻譯外國的小說,不過十年只賣了21本。
可是在《新青年》出名之後,魯迅兄弟也開始廣為人知,
他們翻譯的外國小說,還成了暢銷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