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

❤得到-心理-自居效應:克服冒充者綜合徵

出處:自居效應:克服冒充者綜合徵


這條音頻給你說說,為什麼在機會面前,很多人總是猶豫不決,錯過機會。

工作生活中,在遇到一個特別好的機會的時候,
很多人總是習慣性地拖延、猶豫,覺得自己配不上,最後錯過好機會。
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麼,又該怎麼克服呢?
最近,“得到”訂閱專欄《伯凡·日知錄》的作者吳伯凡發表文章,專門解釋了這個問題。
我來給你轉述一下。

先來說說,這種面對機會習慣性猶豫的心理,叫“冒充者綜合徵”,又叫“自我能力否定傾向”。
有這種心理傾向的人,雖然按照客觀的評價標準,已經獲得了成功或者取得了成就,
但他本人常常認為這不大可能,或者覺得自己的能力跟自己的所得不匹配,
認為自己名不副實,像是在欺騙別人。


有這種心理傾向的人,在遇到一些重大機會的時候,常常會拖延,沒完沒了地準備,
總覺得自己的能力不夠,這個機會不大可能屬於自己。
尤其是那些經營一個企業的人,往往在遇到一些重大機會的時候,
表現出猶豫不決,然後錯失機會。

冒充者綜合徵這種心理傾向是怎麼形成的呢?
吳伯凡分析說,這跟一個人早年的經歷,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環境密切相關。
如果小時候父母要求非常嚴格,怕你因為一點成績驕傲,會有意貶低你的成績。
他們用意是好的,讓孩子不要驕傲,
但是這就對孩子的行為和成就產生了習慣性否定的傾向。
如果一個孩子長期受到這樣的壓制和否定,
父母的這種評價標準就會內化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力量。
即使已經長大成人,離開父母獨自生活,父母還是藏在內心的。
這樣,當他們做事情的時候,尤其是面臨重大機會的時候,
父母那種習慣性否定的態度和傾向就會來打擾他,
讓他還是習慣性地否定自己,不敢抓住機會。

那些有冒充者綜合徵的人,即使在一些小事上沒有拖延症,
也會在重大的行為,比如說擇偶、擇業,重大的投資,
以及擔當某種重要角色的時候,表現出習慣性的拖延和迴避。
既然冒充者綜合徵會給工作生活帶來負面影響,應該怎麼克服這種心理狀態呢?
這要說到另外一種心理狀態,叫“自居效應”,是跟“冒充者綜合徵”相反的。
有著這種心理狀態的人,會根據自我暗示的角色,認為自己理所當然就是這樣的。
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就是讓兩組很有數學天賦的孩子讀20世紀偉大的數學家哥德爾的傳記。
其中一組孩子讀到的傳記有個改動,他們看到哥德爾的生日跟自己是一樣的。
這組孩子最後成績明顯更好。因為他們會不自覺地認為自己跟哥德爾有一種隱秘的相關,
甚至認為自己可能就是個小哥德爾。這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就是自居效應在發揮作用。


怎麼利用自居效應來擺脫冒充者綜合徵呢?
研究發現,用表演話劇的方式,比較容易讓人擺脫冒充者綜合徵。
比如你去扮演一個女王,一定會全情投入,表現出一個女王的樣子。
這種持續的全情投入,會讓你習慣性地進入一種角色裡。
時間久了,你可能就會真正變成這個角色。
我們就可以運用這種表演的方法,通過持續的心理練習,
不斷地讓自己進入一種角色的狀態。即使剛開始你有一種習慣性的自我否定傾向,
但時間長了,你會漸漸適應你的角色,不會再認為自己​​不配這個角色。

以上就是吳伯凡對習慣性自我否定的解釋和應對方案,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得到”App訂閱專欄《伯凡·日知錄》(3.1|當機會來臨時,你為什麼猶豫不決)
音頻稿:趙佳瑜
講述:傑克糖



------------------
主旨:
面對機會習慣性猶豫的心理,叫“冒充者綜合徵”,又叫“自我能力否定傾向”。
有這種心理傾向的人,雖然按照客觀的評價標準,已經獲得了成功或者取得了成就,
但他本人常常認為這不大可能,或者覺得自己的能力跟自己的所得不匹配,
認為自己名不副實,像是在欺騙別人。

冒充者綜合徵這種心理傾向是怎麼形成的呢?
這跟一個人早年的經歷,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環境密切相關。
如果小時候父母要求非常嚴格,怕你因為一點成績驕傲,會有意貶低你的成績。
他們用意是好的,讓孩子不要驕傲,
但是這就對孩子的行為和成就產生了習慣性否定的傾向。
如果一個孩子長期受到這樣的壓制和否定,
父母的這種評價標準就會內化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力量。
即使已經長大成人,離開父母獨自生活,父母還是藏在內心的。
這樣,當他們做事情的時候,尤其是面臨重大機會的時候,
父母那種習慣性否定的態度和傾向就會來打擾他,
讓他還是習慣性地否定自己,不敢抓住機會。

應該怎麼克服這種心理狀態呢?
這要說到另外一種心理狀態,叫“自居效應”,是跟“冒充者綜合徵”相反的。
有著這種心理狀態的人,會根據自我暗示的角色,認為自己理所當然就是這樣的。
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就是讓兩組很有數學天賦的孩子讀20世紀偉大的數學家哥德爾的傳記。
其中一組孩子讀到的傳記有個改動,他們看到哥德爾的生日跟自己是一樣的。
這組孩子最後成績明顯更好。因為他們會不自覺地認為自己跟哥德爾有一種隱秘的相關,
甚至認為自己可能就是個小哥德爾。這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就是自居效應在發揮作用。

怎麼利用自居效應來擺脫冒充者綜合徵呢?
研究發現,用表演話劇的方式,比較容易讓人擺脫冒充者綜合徵。
比如你去扮演一個女王,一定會全情投入,表現出一個女王的樣子。
這種持續的全情投入,會讓你習慣性地進入一種角色裡。
時間久了,你可能就會真正變成這個角色。
我們就可以運用這種表演的方法,通過持續的心理練習,
不斷地讓自己進入一種角色的狀態。即使剛開始你有一種習慣性的自我否定傾向,
但時間長了,你會漸漸適應你的角色,不會再認為自己​​不配這個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