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

❤得到-教育-如何避免“拉美化”陷阱



這條音頻跟你說說,中國的基​​礎教育,該怎麼避免“拉丁美洲化”陷阱。
前不久,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王蓉教授發表了一篇文章。
她說,中國大城市的基礎教育,要警惕“拉丁美洲化”傾向。


什麼是基礎教育的“拉丁美洲化”?
拿巴西當例子,很多中高收入的家長,是看不上公立學校的,
他們擠破腦袋也要把孩子送進私立的小學和初中,因為這裡的教育資源最好。
結果久而久之,公立學校就成了低收入家庭的一種無奈的選擇
甚至成了“劣質機構”的代名詞。
但是,跟小學和初中不同,巴西的高中和大學正好相反,
也就是私立的一般都很差,公立的就很好,並且還享受高額的財政補貼。
這就導致了一種結果,有錢人家的孩子上昂貴優質的小學初中,
然後進入物美價廉的高中大學,而另一些人就輸在了起跑線,被鎖死在了社會底層。
這種直接導致階層固化的教育格局,就叫做教育的“拉丁美洲化”。

在中國的很多大城市, “教育的拉丁美洲化”問題在基礎教育領域已經非常突出。
在這些城市,最好的初中幾乎已經是民辦學校的天下,
民辦學校與公辦初中的質量差距越拉越大,公辦學校的劣勢越來越明顯。


這個現象是怎麼形成的呢?
王蓉教授引用了世界銀行前經濟學家克勞奇的觀點,大意是說,
當社會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時,假如依然推行免費教學政策,
就很可能出現教育的“拉丁美洲化” 。
因為公立學校雖然收費很低甚至免費,但卻有一塊捅不破的天花板,
那就是只能提供標準化、規範化的教育。這麼一來,那些有更多教育需求的中高收入家庭,
就沒辦法通過額外付費,來獲得更多的教育服務。
那麼這些人就只能選擇私立學校,久而久之,貧富差距就會延續到下一代的教育上,
導致教育分層。整個社會距離“教育公平”的目標也越來越遠,而不是越來越近。


那麼,能不能通過制度設計,來控制日趨擴大的基礎教育資源差距呢?
王蓉教授提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要用財政手段來管控公立學校和精英型民辦學校的兩點差距,
一是投入差距,二是辦學質量差距。
針對公立學校,得允許他們在規範化教育的基礎上,適當提供收費的個性化服務。
這麼一來,就算有時會出現“亂收費”現象,也總好過“教育隔離”,
至少一個社會團結與融合的基礎不會變。而針對非營利性的私立學校,
因為他們本身是得到公共資源支持的,比如土地。
所以應該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招收一些弱勢群體的學生,
而政府應該根據招收比例,建立相應的教育公平問責制度,
還得和學校的審批、獎勵、公共財政支持掛鉤,這樣才能引起重視。

第二,要改變目前的教育評價標準。現在,我們評價一所學校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成績。
但每個學校的生源是不一樣的,有的學校費了很大勁把60分的學生變成了80分,
有的學校招收的本來就是90分的學生,
所以這種“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評價方法只會讓好學校越來越好,差學校越來越差。
王蓉教授認為,應該建立一套“增值性評價體系”,
通過觀察一個學生在這所學校獲得了多少提高,用這個“增量”作為評價學校的標準。
也就是更關注學校“幫助學生長高了多少”,而不是“學生最後長到多高”。

第三,啟動關注“後20%學生”的項目。顧名思義,就是把成績靠後的學生作為教育重點。
因為學習成績和家庭背景有很高的相關性,很多學困生往往也是貧困生。
換句話說,未來教育扶貧工作的目標,
應該利用現在的義務教育轉移支付制度和國家學生資助體系,
不斷提高基礎教育的經費保障水平,
在中央財政的引領下,讓這後20%的學生不僅“能上學”,更能“上好學”。

以上就是王蓉教授提出的,避免中國基礎教育“拉丁美洲化”陷阱的三點建議,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網站
音頻稿:再見理想
講述:鄭磊

-----------------------------
主旨:
什麼是基礎教育的“拉丁美洲化”?
拿巴西當例子,很多中高收入的家長,是看不上公立學校的,
他們擠破腦袋也要把孩子送進私立的小學和初中,因為這裡的教育資源最好。
結果久而久之,公立學校就成了低收入家庭的一種無奈的選擇,
甚至成了“劣質機構”的代名詞。
但是,跟小學和初中不同,巴西的高中和大學正好相反,
也就是私立的一般都很差,公立的就很好,並且還享受高額的財政補貼。
這就導致了一種結果,有錢人家的孩子上昂貴優質的小學初中,
然後進入物美價廉的高中大學,而另一些人就輸在了起跑線,被鎖死在了社會底層。
這種直接導致階層固化的教育格局,就叫做教育的“拉丁美洲化”。
在中國的很多大城市, “教育的拉丁美洲化”問題在基礎教育領域已經非常突出。

這個現象是怎麼形成的呢?
當社會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時,假如依然推行免費教學政策,
就很可能出現教育的“拉丁美洲化” 。
因為公立學校雖然收費很低甚至免費,但卻有一塊捅不破的天花板,
那就是只能提供標準化、規範化的教育。這麼一來,那些有更多教育需求的中高收入家庭,
就沒辦法通過額外付費,來獲得更多的教育服務。
那麼這些人就只能選擇私立學校,久而久之,貧富差距就會延續到下一代的教育上,
導致教育分層。整個社會距離“教育公平”的目標也越來越遠,而不是越來越近。

能不能通過制度設計,來控制日趨擴大的基礎教育資源差距呢?
1. 要用財政手段來管控公立學校和精英型民辦學校的兩點差距
 一是投入差距,二是辦學質量差距。
 針對公立學校,得允許他們在規範化教育的基礎上,適當提供收費的個性化服務。
 這麼一來,就算有時會出現“亂收費”現象,也總好過“教育隔離”。
2. 要改變目前的教育評價標準
 應該建立一套“增值性評價體系”,通過觀察一個學生在這所學校獲得了多少提高,
 用這個“增量”作為評價學校的標準。
 也就是更關注學校“幫助學生長高了多少”,而不是“學生最後長到多高”。
3. 啟動關注“後20%學生”的項目
 因為學習成績和家庭背景有很高的相關性,很多學困生往往也是貧困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