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得到-社會-理性慈善:有效利他主義做標準

出處:理性慈善:有效利他主義做標準


這條音頻我們來說說,有沒有理性的慈善行為。

如果你走在路上,看到一個小孩快要掉到井裡去了,你肯定會跑過去救他,這沒什麼爭議。
如果你穿著一身比較貴的衣服,小孩掉進了臭水溝裡,要是救他,
你身上這套比較貴的衣服就廢了,你還會救他嗎?當然還會救,人命大於天,衣服算什麼。
好,那現在非洲每天都有小孩因為貧困和疾病死去,而且救助一個孩子花的錢不多,
也許你身上這套衣服就能救幾個。你為什麼不少買幾套衣服,多救幾個孩子?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可能絕大多數慈善行為都是非理性的,如果有,你也很難接受。
那我們應該怎麼用理性來做慈善呢?
最近,萬維鋼在“得到”訂閱專欄《萬維鋼·精英日課》發表了一篇文章,就討論了這個問題。
我來給你轉述一下。


萬維鋼在這篇文章裡,
介紹了最新一期《新科學家》雜誌上提出的一個概念,叫有效利他主義。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說,就是你應該理性地做好事,在付出同樣代價的情況下,讓自己做的好事最大化。
比如一位英國醫生,想知道自己行醫一輩子,到底能救多少條命。
但是救命這件事很難衡量,比如一個癌症晚期患者本來只有三週的生命了,
你用大劑量的藥幫他延長到了兩個月,這兩個月他活得特別痛苦,你能說你救了他的命嗎?
有效利他主義,就提出一個計算方法,說如果一個人健康地生活36年半,就算一命。
這位英國醫生按照這個標準一算,他在英國做一輩子醫生,大概能救四條命。
那同樣做一輩子醫生,能不能救更多命呢?
能!如果是在非洲,一個醫生一生能救300條命。
但是對於這位醫生來說,更好的選擇是繼續在英國當醫生。
因為英國醫生的收入高,他可以把自己的收入捐一部分給非洲。
只要每年給一個國際慈善組織捐600英鎊,就相當於他在英國當醫生的所有治病救人的成就。
你看,這個計算過程就充滿了理性的精神。
從這個案例也能看出來,有效利他主義的核心思想就是,非洲人的一命等於英國人的一命。

有效利他主義還用類似的計算方式,算出來只要你捐5美元,
就能給一個非洲孩子弄一頂經過防蟲處理的蚊帳,
這個孩子就可能不會得瘧疾,因為你這5美元得救。

你可能會問,我能不能先把中國孩子的問題解決了,再去考慮非洲的事兒?
這也是很多人的疑問。我們真的應該放著本國人不救,先救非洲人,
就因為救非洲人更有效嗎?


《新科學家》雜誌就說,
大多數人捐款,其實並不是追求什麼有效,而是追求一種社區認同感。
我給這個社區捐款,是因為我認同這個社區。
你光強調有效,會不會打擊人們的捐款熱情呢?
有效利他主義者說,
社區認同感是一種非理性的偏見,我們就是要教育人更理性一點,為平等的生命做貢獻。

不過,人們對有效利他主義還有一個批評。他們計算壽命的方式是不是完全科學的?
比如有的慈善機構不是治病救人,而是幫助那些在感情上受到壓迫的弱者,又怎麼算呢?
更本質的問題是,這個建立在計算上的理念,就是真的理性嗎?

萬維鋼對此評論說,你得先有價值觀,才能談得上理性計算。
所謂價值觀,就是你認為誰重要,誰不重要。

中國的傳統熟人社會裡,
誰離我越近,或者誰跟我血緣關係越親,誰就對我越重要,我就對誰越好。
這個理念是不是還適用於現代陌生人社會呢?也不能說完全不適用。
你看很多美國白人為難民爭取人權,
但是並沒有給全世界所有受苦的人提供美國國籍,讓他們跟自己過一樣的生活。

所以,萬維鋼說,有效利他主義有點超前了。
但是有效利他主義走出了非常好的一步,就是理性。
我們一般認為慈善不應該講理,做不做、怎麼做主要看個人發揮。
但是為什麼幫這個不幫那個?就因為這個的運氣更好嗎?
很多時候,我們搞不清楚,搞慈善到底是為了讓世界更好,還是為了讓自己的感覺更好。
這樣看來,搞慈善應該學習一點有效利他主義者的理性精神

以上就是萬維鋼對於理性做慈善的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得到”訂閱專欄《萬維鋼·精英日課》(日課140 | 愛心和理性)
稿:李鴻宇
轉載:得到

------------------
主旨:
最新一期《新科學家》雜誌上提出的一個概念,叫有效利他主義。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說,就是你應該理性地做好事,在付出同樣代價的情況下,讓自己做的好事最大化。

有效利他主義,就提出一個計算方法,說如果一個人健康地生活36年半,就算一命。
這位英國醫生按照這個標準一算,他在英國做一輩子醫生,大概能救四條命。
那同樣做一輩子醫生,能不能救更多命呢?
能!如果是在非洲,一個醫生一生能救300條命。
但是對於這位醫生來說,更好的選擇是繼續在英國當醫生。
因為英國醫生的收入高,他可以把自己的收入捐一部分給非洲。
只要每年給一個國際慈善組織捐600英鎊,就相當於他在英國當醫生的所有治病救人的成就。
你看,這個計算過程就充滿了理性的精神。
從這個案例也能看出來,有效利他主義的核心思想就是,非洲人的一命等於英國人的一命。

然而,大多數人捐款,其實並不是追求什麼有效,而是追求一種社區認同感。
我給這個社區捐款,是因為我認同這個社區。
你光強調有效,會不會打擊人們的捐款熱情呢?
有效利他主義者說,
社區認同感是一種非理性的偏見,我們就是要教育人更理性一點,為平等的生命做貢獻。

再者,人們對有效利他主義還有一個批評。他們計算壽命的方式是不是完全科學的?
比如有的慈善機構不是治病救人,而是幫助那些在感情上受到壓迫的弱者,又怎麼算呢?
更本質的問題是,這個建立在計算上的理念,就是真的理性嗎?

因此,有效利他主義有點超前了。但有效利他主義走出非常好的一步,就是理性。
我們一般認為慈善不應該講理,做不做、怎麼做主要看個人發揮。
但是為什麼幫這個不幫那個?就因為這個的運氣更好嗎?
很多時候,我們搞不清楚,搞慈善到底是為了讓世界更好,還是為了讓自己的感覺更好。
這樣看來,搞慈善應該學習一點有效利他主義者的理性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