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得到-心理-數字化營銷:十個心理學套路

出處:數字化營銷:十個心理學套路


今天這條音頻說的是,該怎麼利用心理學來玩轉數字化營銷。

數字化營銷的崛起,要求營銷人員必須更加深入了解客戶的所思所想。前不久,
世界上最早利用網絡社交媒體搜索情報的營銷公司Hubspot的內容營銷戰略經理金尼·米尼奧,
提出了十個心理學概念。這些概念基於對人類天性的洞察,掌握它們,
不僅可以增強我們的感知、預測能力,還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進行數字化營銷的跨界思考。


1、啟動效應。
顧名思義,就是在我們的大腦裡按下一個開關,
然後大腦中的某一個區域,就會從待機狀態變成喚醒狀態。
比如我們在網上瀏覽汽車廣告,當頁面的背景是金幣圖案時,
我們就會不知不覺的去關注車子的價格。這時,金幣背景就是那個開關,
而“對價格的關注”就是大腦裡被啟動的部分。

2、互惠性。
這個概念引用自全球知名的說服術權威,羅伯特·西奧迪尼的著作《影響力》,
簡單說就是“禮尚往來”。比如一家餐廳在客人吃完飯後,體貼地送上一枚口香糖,
結果收到的小費就提高了百分之3.3。
但是要記住,當你不確定回報之前,最好贈送一些免費的東西,讓人感覺到善意就足夠了。

3、巴德爾·邁因霍夫現象。
你有沒有這種經歷,幾乎每天看表的時間都是11點11。
或者聽過一首歌之後,發現它無處不在,手機鈴、百貨商場、理髮店,都在放這首歌。
這種“一旦發現,就無處不在”的情況,可不是什麼巧合,它叫巴德爾·邁因霍夫現象,
我們的大腦會留意最近曾經留意過的東西,是大腦“選擇性注意”的結果。

4、社會性影響力。
是指人們經常會效仿和自己相似的人,或者自己信任的人,
大部分營銷人員都熟知這點,在這裡就不再多說了。

5、誘餌價格。
這是指營銷者有意加入一個價格,來誘使你選擇最貴的價格。
比如,《經濟學人》雜誌有一個定價策略。
訂閱一年的電子版是59美元,紙質版是125美元,而打包訂閱電子版+紙質版也是125美元,
這看上去有點不可思議吧?有人做了實驗,如果刪掉紙質版的125美元,
大多數人會訂閱59美元的電子版,
而保留這個選擇,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電子版+紙質版”的組合價;
也就是說,第二個價格並非真的“毫無用處”,
它會讓第三個價格看上去非常合算,從而誘使人們選擇這一組合價。

6、稀缺性。
假如我們看到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肯定會猶豫一下,到底買不買。
但要是這個東西顯示“僅剩3件”的話,很多人就會按耐不住,趕緊下單。
這就是稀缺性。用咱們中國人的說法,這叫“物以稀為貴”。

7、錨定效應。
也叫沉錨效應,意思是我們得到的第一個信息,會像沉到海底的錨一樣,
把認知固定在某處。簡單說,就是“先入為主”。
比如商場裡所有的特價商品,一定會把原價標在旁邊,這個原價就是錨,
它讓我們覺得這才是真實價格,我們趁特價下手絕對是賺到了。

8、逐字效應。
意思是當我們面對大量的文字時,往往會一目十行,只看個大概,不會逐字逐句地記。
對一篇營銷文案來說,與其把大把時間花在長篇大論、咬文嚼字,
還不如去琢磨一個好點的標題。你看,現在的標題黨都是這麼做的。

9、分類效應。
在短時記憶上,大腦的能力很有限,一次只能記住7個東西左右,
那麼,當數量超了的時候怎麼辦呢?我們只好對這些東西分類,
比如去超市,要買好幾十件東西,我們肯定會先給它們歸歸類,肉、蔬菜、日用品等等。
其實,這種分類方法也可以用在營銷文案裡,
把相似的內容歸到一起,這樣可以讓看的人印象更加深刻。

10、厭惡損失。
這一原理和它的字面意思基本相同:一旦擁有了某樣東西,你就非常不想失去。
 “免費試用、限時免費”之類的營銷手段,都是利用這一點,先給一些免費的甜頭,
等正式收費時,一部分免費用戶就會因為厭惡損失,變成付費用戶,為它們繼續買單。



以上就是金尼·米尼奧總結出的,數字化營銷的十個心理學套路,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哈佛商業評論音頻稿:再見理想講述:於浩

-------------------
主旨:
1、啟動效應。
顧名思義,就是在我們的大腦裡按下一個開關,
然後大腦中的某一個區域,就會從待機狀態變成喚醒狀態。
比如我們在網上瀏覽汽車廣告,當頁面的背景是金幣圖案時,
我們就會不知不覺的去關注車子的價格。

2、互惠性。
這個概念引用自全球知名的說服術權威,羅伯特·西奧迪尼的著作《影響力》,
簡單說就是“禮尚往來”。比如一家餐廳在客人吃完飯後,體貼地送上一枚口香糖,
結果收到的小費就提高了百分之3.3。
但是要記住,當你不確定回報之前,最好贈送一些免費的東西,讓人感覺到善意就足夠了。

3、巴德爾·邁因霍夫現象。
你有沒有這種經歷,幾乎每天看表的時間都是11點11。
或者聽過一首歌之後,發現它無處不在,手機鈴、百貨商場、理髮店,都在放這首歌。
這種“一旦發現,就無處不在”的情況,可不是什麼巧合,它叫巴德爾·邁因霍夫現象,
我們的大腦會留意最近曾經留意過的東西,是大腦“選擇性注意”的結果。

4、社會性影響力。
是指人們經常會效仿和自己相似的人,或者自己信任的人。

5、誘餌價格。
這是指營銷者有意加入一個價格,來誘使你選擇最貴的價格。
比如,《經濟學人》雜誌有一個定價策略。
訂閱一年的電子版是59美元,紙質版是125美元,而打包訂閱電子版+紙質版也是125美元,
這看上去有點不可思議吧?第二個價格並非真的“毫無用處”,
它會讓第三個價格看上去非常合算,從而誘使人們選擇這一組合價。

6、稀缺性。
假如我們看到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肯定會猶豫一下,到底買不買。
但要是這個東西顯示“僅剩3件”的話,很多人就會按耐不住,趕緊下單。

7、錨定效應。
意思是我們得到的第一個信息,會像沉到海底的錨一樣,
把認知固定在某處。簡單說,就是“先入為主”。
比如商場裡所有的特價商品,一定會把原價標在旁邊,這個原價就是錨,
它讓我們覺得這才是真實價格,我們趁特價下手絕對是賺到了。

8、逐字效應。
意思是當我們面對大量的文字時,往往會一目十行,只看個大概,不會逐字逐句地記。
與其把大把時間花在長篇大論、咬文嚼字,還不如去琢磨一個好點的標題。

9、分類效應。
在短時記憶上,大腦的能力很有限,一次只能記住7個東西左右,
把相似的內容歸到一起,這樣可以讓看的人印象更加深刻。

10、厭惡損失。
“免費試用、限時免費”之類的營銷手段,都是利用這一點,先給一些免費的甜頭,
等正式收費時,一部分免費用戶就會因為厭惡損失,變成付費用戶,為它們繼續買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