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

❤得到-創新-谷歌內部創新為何也失敗

出處:谷歌內部創新為何也失敗


這條音頻來說一說,大公司如何打造創新殖民地。

創新殖民地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就是大公司內部成立的創新組織,目的是要產生顛覆性創新成果。
這個詞是精益創業器創始人兼CEO特雷弗·歐文斯在自己的新書裡提出來的,
這本書的名字叫《精益創業:打造大公司的創新殖民地》。
書裡專門講了大公司該怎樣內部創新,我來給你轉述一下。

先來說說,很多大公司內部創新會失敗,為什麼呢?
特雷弗舉了一個谷歌的例子。谷歌是全球公認的創新標杆,
成立不久就推出了20%時間項目,允許公司每位員工每週拿出一個工作日,
做本職工作以外的項目。像大家熟悉的Gmail,就是這麼做出來的。
但是,谷歌的創新人才紛紛流失。像Blogger的創始人和產品經理辭職後,創立了Twitter。
還有圖片分享社交軟件Instagram、企業協作平台Asana的創始人,都是從谷歌辭職的員工。

為什麼像谷歌這樣的公司,內部創新都會失敗呢?書裡總結了三點原因:

第一,內部創業者受到各種限制,不能重點發展高增長的產品,
只能搞漸進式的創新,產品增長很慢。

第二,內部創業者拿的是月薪,回報不足,沒有動力。

第三,公司的財務結構不支持內部創新,
內部創業者要申請新項目的經費,還得跟其他部門博弈。

這三點原因不光谷歌適用,很多大公司的問題也差不多。

那麼,大公司該怎樣進行內部創新呢?
這就要提到我們開頭說的,要打造創新殖民地,也就是公司內部的創新組織。
這個組織的成員都是公司的員工,但是相對獨立。創新殖民地需要具備這麼幾個特點:

第一,要獨立,有足夠的權力,不受母公司約束。這是最重要的。
而且,創新殖民地應該有自己的品牌,還不能跟母公司的品牌有關係,
避免不良品牌帶來的風險。

第二,在成員方面,創新殖民地的領導層應該是一個小的執行團隊,
員工應該是非常具有創造力、精力充沛、目標明確的一群人。這些人的目標不是掙工資。
他們能夠承擔創業失敗的風險,同時也要享受創業成功的回報。
但是,他們也應該有合理的薪酬設計,項目成功上市的時候要給他們股份。
這樣才有激勵作用。

第三,財務方面,創新殖民地也要相對獨立。因為有的產品短期內沒法盈利,
需要公司經費支持。要是創新部門還要去爭取預算,就容易陷入辦公室政治,效率很低。


如果一個大公司決定成立創新殖民地,該怎麼做呢?書裡列舉了三個戰略。
第一個戰略,內部孵化。
這是最困難的,因為要從零起步,為了內部資源,就得跟公司的其他產品競爭。
有時候可能需要跟公司的核心產品競爭。所以,內部孵化的效果一般都不太好。
但是內部孵化的門檻最低,能盡快進入市場,發展得也更快,
不過起步階段需要更多的投入。

第二個戰略,早期收購。
企業可以收購那些自己沒能力做的產品和服務,或者是前沿技術,這樣能更快進入新市場。
而且,還能收穫一批有創業家精神的員工,他們也是寶貴的財富。

第三個戰略,外部投資。
雖然企業對於投資項目來說,控制力比較弱,但是成本比較低,也能帶來豐厚的回報。
比如微軟2007年收購了Facebook部分股權,當時收購金額算是天價。
但是到了2014年,微軟這筆投資就已經漲了10倍,獲得了高回報。

以上就是特雷弗·歐文斯對於如何在大公司打造創新殖民地的看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本文源自:《精益創業:打造大公司的創新殖民地》
音頻稿:周昕程
講述:於浩

-----------------------
主旨:
大公司該怎樣進行內部創新呢?
得打造創新殖民地,也就是公司內部的創新組織。
這個組織的成員都是公司的員工,但是相對獨立。創新殖民地需要具備這麼幾個特點:
1. 要獨立,有足夠的權力,不受母公司約束。這是最重要的。
 而且創新殖民地應該有自己的品牌,還不能跟母公司的品牌有關係,
 避免不良品牌帶來的風險。
2. 在成員方面,創新殖民地的領導層應該是一個小的執行團隊,
 員工應該是非常具有創造力、精力充沛、目標明確的一群人。這些人的目標不是掙工資。
 他們能夠承擔創業失敗的風險,同時也要享受創業成功的回報。
 但是,他們也應該有合理的薪酬設計,項目成功上市的時候要給他們股份。
 這樣才有激勵作用。
3. 財務方面,創新殖民地也要相對獨立。因為有的產品短期內沒法盈利,
 需要公司經費支持。要是創新部門還要去爭取預算,就容易陷入辦公室政治,效率很低。

如果一個大公司決定成立創新殖民地,該怎麼做呢?
第一個戰略,內部孵化。
 這是最困難的,因為要從零起步,為了內部資源,就得跟公司的其他產品競爭。
 有時候可能需要跟公司的核心產品競爭。所以,內部孵化的效果一般都不太好。
 但是內部孵化的門檻最低,能盡快進入市場,發展得也更快,
 不過起步階段需要更多的投入。
第二個戰略,早期收購。
 企業可以收購那些自己沒能力做的產品和服務,
 或者是前沿技術,這樣能更快進入新市場。
 而且,還能收穫一批有創業家精神的員工,他們也是寶貴的財富。
第三個戰略,外部投資。
 雖然企業對於投資項目來說,控制力比較弱,但是成本比較低,也能帶來豐厚的回報。
 比如微軟2007年收購了Facebook部分股權,當時收購金額算是天價。
 但是到了2014年,微軟這筆投資就已經漲了10倍,獲得了高回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