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得到-心理-張進:對抑鬱症的認識誤區

出處:張進:對抑鬱症的認識誤區


今天這條音頻跟你說說,治療抑鬱症的目標,是讓患者回歸社會化生活。

張進是財新傳媒的創始人之一,現任財新傳媒編委、財新《中國改革》雜誌執行總編輯。
不過,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一名曾經的重度抑鬱症患者,
在經過治療康復後,他開始研究抑鬱症,並且先後著有《渡過:抑鬱症治愈筆記》、
《渡過2:接納是最好的治愈》這兩本書。
同時,他還接受抑鬱症患者及家屬的諮詢,已經幫助許多患者走出抑鬱,重新獲得了健康。
近期,他發布了一篇文章,整理了近年來他對抑鬱症的完整思考。下面,與你分享。


首先,張進說,抑鬱症的產生,是生理、心理,以及社會三方面的共同作用,
它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所以,要研究抑鬱症,
至少就有三個維度,分別是患者的生理情況、外部環境的影響、以及時間因素。
這就是說,要理解一名抑鬱症患者,想了解他的疾病,除了他個人的生理、心理情況,
還要把他放在社會關係中,進行動態的觀察,包括他的家庭關係,社會關係,
以及要考慮時間維度。


關於抑鬱症的本質,
有多種解釋,常見的有神經遞質假說、神經迴路假說、神經可塑性假說、
以及海馬體假說等,目前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科學定論。
但有一點確定的是,每一名患者的生物學特質,
都時刻處於變動狀態,是一種動態的平衡或失衡。

針對這種動態的解釋,張進以神經遞質假說為例,
他說,人類的精神活動,需要一定的神經遞質濃度來維持,而這個濃度是動態變化的。
它有個正常的區間範圍,在區間範圍內變化是平衡的,而在區間外就是失衡的。
一旦失衡,人就有可能得抑鬱症,或者是其他的精神疾病。
所以,一方面,這個區間小的人,天生就容易得抑鬱症,
而區間大的,即便神經遞質濃度變化大,但只要是在區間範圍之內,就不會得抑鬱症。
另一方面,既然這個濃度是動態變化的,所以每個人的一生中,
都有可能會出現失衡的情況,只是大多程度都比較輕,沒有發展成抑鬱症。
但是,這也說明,其實誰都無法保證,一輩子永遠與抑鬱症無緣。


張進說,抑鬱症其實不是一種病,而是一類病,
如失眠、情緒低落、興趣喪失、能力下降、社會退縮等,
我們把這些症狀綜合到一起,統稱為抑鬱症。因此,每一名抑鬱症患者,幾乎都是獨特的,
比如有的患者是失眠、頭疼,而有的患者是嗜睡,
還有一些患者睡眠沒問題,但是有自殺傾向。所以相應的,針對這些不同症狀,
治療方式就要調整。在現實中,有時候即便是同一個人,他在不同時期,
吃同一種藥的效果,都可能會不一樣。而且,有少部分抑鬱症患者,吃藥是無效的,
只能靠心理、運動等其它辦法協同治療。

因此,關於抑鬱症的治療,存在復雜性和難治性。
張進說,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想治療抑鬱症,就必須要有開放性思維,
要保持開放的心態,一定不能固步自封。要始終以患者為中心,
尋找最適合個體患者的治療方式。而且,只要不耽誤患者,不增加經濟負擔,
即便是各種看似不科學的方式,也可以嘗試。


最後,張進說,抑鬱症的治療,不應該用“能不能徹底治愈”來衡量,
正如上面說到的神經遞質假說,很多人即便失衡,其實卻並沒有得抑鬱症。
因此,從生理本質上觀察,是難以判斷是否治癒的。
所以,對於抑鬱症,一個更好的概念是“康復”,
它不僅是意味著,困擾患者軀體與精神的症狀完全消失,
更是意味著患者的“社會功能”得到恢復,可以回到社會生活中,
完整履行自己的家庭角色,社會角色。

以上,就是張進對於抑鬱症的完整認識,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公眾號“渡過”
(【世界衛生日】多維度認識抑鬱症, 兼對《渡過》的補正 渡過)音頻稿:梁志一
講述:于浩

-------------------------
主旨:
鬱症的產生,是生理、心理,以及社會三方面的共同作用,
它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所以,要研究抑鬱症,
至少就有三個維度,分別是患者的生理情況、外部環境的影響、以及時間因素。
這就是說,要理解一名抑鬱症患者,想了解他的疾病,除了他個人的生理、心理情況,
還要把他放在社會關係中,進行動態的觀察,包括他的家庭關係,社會關係,
以及要考慮時間維度。

抑鬱症其實不是一種病,而是一類病,
如失眠、情緒低落、興趣喪失、能力下降、社會退縮等,
我們把這些症狀綜合到一起,統稱為抑鬱症。因此,每一名抑鬱症患者,幾乎都是獨特的,
比如有的患者是失眠、頭疼,而有的患者是嗜睡,
還有一些患者睡眠沒問題,但是有自殺傾向。所以相應的,針對這些不同症狀,
治療方式就要調整。在現實中,有時候即便是同一個人,他在不同時期,
吃同一種藥的效果,都可能會不一樣。而且,有少部分抑鬱症患者,吃藥是無效的,
只能靠心理、運動等其它辦法協同治療。

鬱症的治療,不應該用“能不能徹底治愈”來衡量。
對於抑鬱症,一個更好的概念是“康復”,
它不僅是意味著,困擾患者軀體與精神的症狀完全消失,
更是意味著患者的“社會功能”得到恢復,可以回到社會生活中,
完整履行自己的家庭角色,社會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