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得到-世史-陳志武:看懂歷史也需要大數據

陳志武:看懂歷史也需要大數據


這條音頻要跟你說說,大數據怎麼能幫我們從另一個視角,看懂歷史。

我們往往覺得,數據是跟科學或者經濟有關,而跟讀歷史好像沒什麼關係。
但是,著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陳志武,對此有不同看法。
近幾年,陳志武一直在推動用量化方法來研究歷史。
最近,他在經濟觀察報上發布了一篇文章,專門談了量化史學研究的價值,
裡面有很多顛覆我們習慣認知的觀點,我來給你轉述一下。


陳志武教授認為,原先的歷史研究,主要是“細讀個案”的方法,這種方法很好,
但當面對超大規模的資料時,這種方法就行不通了。
就拿中國的近代史來說,光是清朝有關刑事案件的奏疏,就有將近60萬本,
加在一起就是1800萬頁,這麼多資料,很難逐個細讀。
而且,面對這麼多資料,無論研究者持哪種假設,往往都能從裡面找到合適的論據,
這就使得同一段歷史被解讀出不同的結論,甚至有“歷史被任意化妝”的嫌疑。
要想改變這種“偏重樹木而忽視森林”的局面,
必須引入大樣本,用大數據的方法研究歷史。


那麼,大數據量化方法為什麼能幫我們看懂歷史呢?陳志武主要談了三個方面的價值:
第一,文化是很難量化的,但引入大數據方法,
就可以讓文化這個似乎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也變得可以量化。
比如我們都說儒家文化過去兩千多年對中國社會影響巨大,但是用什麼來證明呢?
這時大數據就發揮作用了。

有學者統計了清朝1644年到1910年間,山東107個縣的農民暴動情況,
他們發現,山東各縣發生農民暴動的頻次,和當地孔廟的數量成反比,
也就是說,孔廟數量越多,暴動次數就越少。
在排除了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社會流動性等因素後,
基本可以推測,受儒家文化影響越深的地區,家族宗族的網絡越堅固,在面對災荒衝擊時,
宗族內部互通互助的程度就越高,這就降低了人們走投無路、訴諸暴力的機率。
這樣,就從一個角度,證明了儒家文化對社會的影響力。


量化研究的第二個價值,
幫助我們檢驗一些歷史假說,這些假說往往都是我們根深蒂固的觀念。
比如關於傳統中國社會的高利貸,我們的觀念中,放貸的往往佔據優勢地位,
欠債的如果還不上錢,很可能會被債主逼得家破人亡。
那麼,到底真實情況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陳志武就曾經連同幾位學者一起,用量化的方法做了研究,
他們選取了1732年到1895年間,
官方記載的5000條因借貸糾紛引發的命案,
結果發現,如果貸款沒有利息,那麼被打死的一方更可能是借錢的一方,
而如果貸款利率越高,那麼貸方被打死的機率就越大,
也就是說,放高利貸的反倒面臨更高的生命危險。
陳志武分析,這恰恰說明高利貸的成因之一,就是民間借貸背後包含了不小的生命風險,
這些高生命風險迫使借貸利率必須高,否則沒有人願意把錢放貸出去。

量化研究的第三個價值,是能夠帶來新的認知,引出新的研究話題和視角。
比如,陳志武曾參與統計了中國從秦朝開始的658個皇帝的死因,
結果發現,有38%左右的皇帝死於非命,比普通人死於非命的概率高1000多倍。
同時,陳志武還統計了公元600年到1800年間歐洲的1513個國王,
死於非命的比例是22%,大概是中國的一半多。

我們可以推測,中國皇帝因為權力更大,
所以引發的爭奪也越激烈,殺死皇帝帶來的好處實在太有誘惑力了,
所以才讓皇帝成了“高危職業”。而歐洲在上層制度建設方面,
很早就走上了改良的發展軌道,權力製衡做得更好,權力交接的製度更完善,
或者說皇帝的權力沒那麼大,所以皇帝死於非命的比例會低很多。

以上就是陳志武關於量化歷史研究的一些看法,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經濟觀察報網站(為什麼我們需要量化歷史研究)
音頻稿:再見理想
講述:於浩

------------------------------
主旨:
原先的歷史研究,主要是“細讀個案”的方法,這種方法很好,
但當面對超大規模的資料時,這種方法就行不通了。
就拿中國的近代史來說,光是清朝有關刑事案件的奏疏,就有將近60萬本,
加在一起就是1800萬頁,這麼多資料,很難逐個細讀。
必須引入大樣本,用大數據的方法研究歷史。

大數據量化方法為什麼能幫我們看懂歷史呢?
1. 文化是很難量化的,但引入大數據方法,
 就可以讓文化這個似乎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也變得可以量化。
 有學者統計了清朝1644年到1910年間,山東107個縣的農民暴動情況,
 他們發現,山東各縣發生農民暴動的頻次,和當地孔廟的數量成反比,
 也就是說,孔廟數量越多,暴動次數就越少。
 基本可以推測,受儒家文化影響越深的地區,家族宗族的網絡越堅固,
 在面對災荒衝擊時,宗族內部互通互助的程度就越高
2. 幫助我們檢驗一些歷史假說,這些假說往往都是我們根深蒂固的觀念。
 比如關於傳統中國社會的高利貸,我們的觀念中,放貸的往往佔據優勢地位,
 欠債的如果還不上錢,很可能會被債主逼得家破人亡。
 1732年到1895年間,官方記載的5000條因借貸糾紛引發的命案,
 結果發現,如果貸款沒有利息,那麼被打死的一方更可能是借錢的一方,
 而如果貸款利率越高,那麼貸方被打死的機率就越大,
 也就是說,放高利貸的反倒面臨更高的生命危險。
 這恰恰說明高利貸的成因之一,就是民間借貸背後包含了不小的生命風險,
 這些高生命風險迫使借貸利率必須高,否則沒有人願意把錢放貸出去。
3. 能夠帶來新的認知,引出新的研究話題和視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