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得到-科學-認知假象:為何偽科學更易流行

出處:認知假象:為何偽科學更易流行


今天這條音頻和你聊聊,為什麼科普那麼難,而偽科學卻很容易被人接受。

最近,北京大學宗教學博士聶建鬆在騰訊大家的專欄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說的是為什麼偽科學很容易被人接受。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聶建松借助了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的“四個假象”的概念。
培根是實驗科學的創始人,也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
他曾寫了一部非常有影響力的著作《科學的新工具》,正是在這本書裡,
他提出了人類認識上存在著四種“假象”,分別是種族、蝸居、市場以及劇場。
培根認為,只有打倒這四種“假象”,才能認識到真知識。


下面,我們就通過培根這個理論,看看為什麼科學傳播那麼難。
第一個假像是“種族假象”,指的就是人類在認識上的天生缺陷。
具體來說,就是我們都有一種偏好,在面對未知問題時,更喜歡那些形象具體的表達方式。
比如,和文字相比,我們更喜歡圖案;和專業術語相比,我們更喜歡通俗的語言;
和抽象的描寫相比,我們更喜歡擬人的描寫。
進行科普的時候,我們通常會用一些通俗形象的表達方式,
但使用這些方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比如,有一本非常出名的書,名叫《自私的基因》,
作者是英國著名的進化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
他起這樣一個標題,本來是為了讓人更形像地理解這個概念,
但是,這個標題很容易讓人把本來沒有任何情感的基因,理解成為一種有情感的物質。
以至於道金斯不得不在書的開篇重新解釋,他是在什麼意義上使用“自私”這個詞。

而且,除了“自私”這個策略,自然界還有很多生物採用了“共贏”或者“利他”的策略,
如果你告訴人們,這些策略也是自私的一種,
只不過是更高級或者更隱蔽的自私,會讓人覺得更複雜。
而如果使用“自我保存傾向”這類中性的偏學術風格的詞,可能大家就不想去看了。
這就是嚴謹科普的困難之處。這裡面容易產生誤解的地方,就容易讓偽科學鑽了空子。


第二個假象叫“蝸居假象”。意思是說,每個人的天賦、秉性和教育都不一樣,
所以看問題的角度和深度上也是不一樣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隔行如隔山”。
這就直接造成了人們對科普感興趣程度的下降,以及入門難度的提高。
大部分人對自己不了解的領域,連關注的興趣都沒有,更別說主動去辨別真偽了。同
時,科普的內容怎樣適合大多數人的口味,也是一個難題。


第三個假象叫“市場假象”。
意思是說,人們平時交流的時候,就好像在市場聊天一樣,
使用的那些“自然語言”其實缺乏精確的定義。
這個假象和第一個有點兒像,
就是科普的時候,一般都是把深奧的知識用大家都懂的話表達出來,
但這個過程中,就有可能造成信息真實度的流失,給偽科學留下了空間。


第四個假想叫“劇場假象”。意思是說,人們容易被思維上的“教條主義”所迷惑,
就好像坐在劇場裡看戲的時候,台上演的看似條理分明,但其實是精心“設計”好的。
如果人們頭腦裡也有這種“教條”,思考就會受限。
人們會習慣性地相信符合自己以往常識的知識,而不是正確的知識。
這屬於刻板印象的一種。而且作者強調,刻板印象未必都是被主動“設計過”的,
也有可能是人們自己把自己陷入了其中。

舉個例子,中學時期的文理分科,
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人們片面地去看待學科的分類,讓“科普”某些科目變得十分困難。
就好像有人會覺得,宗教學就是“天天念經”,
文學系的人就是多讀了兩本文學書的人,等等。這不僅會讓人的知識結構不夠全面,
而且也會讓人帶著有色眼鏡去看科普者的身份,造成科普過程中的困難。

以上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騰訊大家(為什麼偽科學更容易被接受)
音頻稿:泰斯
講述:成亞

-------------------
主旨:
培根是實驗科學的創始人,也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
他曾寫了一部非常有影響力的著作《科學的新工具》,正是在這本書裡,
他提出了人類認識上存在著四種“假象”,分別是種族、蝸居、市場以及劇場。
培根認為,只有打倒這四種“假象”,才能認識到真知識。

第一個假像是“種族假象”,指的就是人類在認識上的天生缺陷。
具體來說,就是我們都有一種偏好,在面對未知問題時,更喜歡那些形象具體的表達方式。
比如,和文字相比,我們更喜歡圖案;和專業術語相比,我們更喜歡通俗的語言;
和抽象的描寫相比,我們更喜歡擬人的描寫。

第二個假象叫“蝸居假象”。意思是說,每個人的天賦、秉性和教育都不一樣,
所以看問題的角度和深度上也是不一樣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隔行如隔山”。
這就直接造成了人們對科普感興趣程度的下降,以及入門難度的提高。

第三個假象叫“市場假象”。
意思是說,人們平時交流的時候,就好像在市場聊天一樣,
使用的那些“自然語言”其實缺乏精確的定義。

第四個假想叫“劇場假象”。意思是說,人們容易被思維上的“教條主義”所迷惑,
就好像坐在劇場裡看戲的時候,台上演的看似條理分明,但其實是精心“設計”好的。
如果人們頭腦裡也有這種“教條”,思考就會受限。
人們會習慣性地相信符合自己以往常識的知識,而不是正確的知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