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1日 星期日

❤羅輯語音-哲思-(有意識的)自相矛盾才有第一等智慧

文章出處:2016.02.21 矛盾


語音:
前不久看了財新王爍篇文章,裡面引用了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句話,
他說,能同時擁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還能正常做事的人,才是有第一流智慧的人。

這話說的是真好啊!我們一般都喜歡把有智慧的人想像成那種價值觀清晰,邏輯一致的人。而實際上高手境界恰恰是混沌的,而不是清晰的,是隨機應變的,而不是條條框框的。

舉個例子說,投資理財的高手絕對不會是一味的謹慎或者是大膽。
他最有價值的判斷可能是在電光火石的一瞬間作出的,
甚至跟他平時正常的主張的邏輯完全相反。這才叫高手嘛!

所以很多人都說,成長是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
我看這句話應該改一下,
成長是為了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夠容納更多相反的道理,
而且知道在什麼時候使用那個道理。



文章:自相矛盾才有第一等智慧 作者:王爍

人們重視一致性。
言行一致,前後一致,無論歷經什麼處境,
我們要求一個人得始終如一,做得到就是信人,做不到就是偽君子,
而偽君子比真小人還要壞,因為真小人好歹還有個一致性。
對一致性的愛好基至超越了善舉惡行之分。


可是,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比如說,現代社會重視多元,主張寬容。這本來很好,但推到極處,問題來了:
對於不寬容,要不要寬容?這是一個悖論:
如果回答“要”,那麼對不寬容的寬容,導向不寬容;
如果回答“不要”,那麼對不寬容的不寬容,也是一種不寬容。
無論“要”還是“不要”,一致性在哪裡?

了解思想史的話,對這一悖論不應感到陌生。
它與經典的說謊者悖論如出一轍。 “我在說謊。” 這句話是不是謊言?
同樣,如果說它是謊言,那它是實話;如果說它是實話,那它是謊言。

這些自指的悖論看起來是文字遊戲,然而並不是。


*****
1903 年,德國大邏輯學家弗雷格收到了來自羅素的一封信,
此時,弗雷格將數學還原為集合論的巨著已經付印,羅素在這封信中問到:
“有些集合本身是自己的子集,有些則不是;
那麼,那些由不是自己子集的集合構成的集合,是不是自己的子集?”

看起來有些繞,好在有一個通俗版的羅素悖論:
村里只有一位理髮師,只給那些不給自己刮鬍子的村民刮鬍子,
那麼,他給不給自己刮鬍子?如果他不給自己刮鬍子,那麼他就得給自己刮鬍子;
如果他給自己刮鬍子,那麼他就不能給自己刮鬍子。

這封來信,摧毀了弗雷格用邏輯學和集合論為數學奠基的嘗試。
弗雷格匆忙在已付印的書裡加了一條腳註:
“對一位科學家來說,再沒有在其學術大廈完工時發現基礎已被動搖更慘,
而這就是我在本書付梓之時收到羅素來信後的處境。”

多麼誠實,多麼心酸。

對數學的打擊沒有完。

再過20 年,另一位大邏輯學家哥德爾提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不完全定理,
證明,哪怕是一個在普通人眼中相當簡單的算術系統,
如果是一致的,那麼必定是不完全的,也就是說,
如果凡是推導出來的算術命題都是真的,那麼有些算術命題是無法證明的。

哥德爾定理的直觀含義仍是前面提到的這組悖論,他的天才在於為此找到了數學表達。

算術尚且如此,人事又怎能強求?


*****
美劇《生活大爆炸》裡,謝爾頓與艾米分了手,
又以朋友身份一起去水族館玩,尷尬怎麼辦?萬事皆須有預案,謝爾頓來了這番話:
“如果真能有‘讓我好受的事情’的列表,那麼列表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列表。”
自指、嵌套,不止於謝爾頓一絲不苛的列表人生,
它們無處不在,折射出我們共存的黑色幽默世界。

“你媽和你媳婦同時掉河裡,你先救誰?”
這不是自指,不是嵌套,也還沒有悖論,只是人生難題,可是接著看。
“你媳婦和你孩子同時掉河裡,你先救誰?”
“你孩子和你媽同時掉河裡,你先救誰?”
人生無數難題,我不信你總能作出一致的選擇。
人格無數重,平常事大多無可無不可,但在不得不做出困難決策的那一瞬間,
一狠心一跺腳,收斂到一個選擇,這是人生的量子力學,誰也不能保證每次都能嚴絲合縫。

心理學中的自我認知理論由是說:
我們做什麼事,不是因為我們本質上是什麼人;而是反過來,做什麼事使自己成為什麼人。更進一層:我們是自己的陌生人,通過自己做什麼事來推測自己是什麼人。

人格是層積的,有褶皺有裂縫,那又有什麼關係?


二戰結束之後,哥德爾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申請加入美國籍,準備例行面試。
以哥德爾做人之認真,洞察力之深刻,當然立即就發現了美國憲法的自相矛盾之處。
朋友們如愛因斯坦,懇求他,不就是個形式嗎?混過去就算了吧。

然而,一個連愛因斯坦都有資格來教他做人的人,是絕不會去做人的。

面試開始了。

面試官:“你原來是哪國人?”

哥德爾:“奧地利。本來也是個民主國家,後來就變成納粹國家了。”

面試官:“這種事在我們美國絕不會發生。”

哥德爾:“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來證明給你看。”

然後哥德爾就開始列式子。

然後面試官機智地讓哥德爾在這裡就直接過了,要不然美國憲法就完蛋了。

50 多年後,2000 年美國總統大選,布什與戈爾不相上下,最
終取決於佛羅里達州一個縣幾百張選票的計票結果。要不要計票到底?官司打到最高法院。
美國憲法的 bug 浮出水面:公民投票、法官斷案,哪個是最後的依據?憲法沒講。

一個成熟的社會不會無止境地追求虛幻的正解。戈爾沒有挑戰到底,選擇了認輸。


從悖論生髮出的哲學解釋很多,我最喜歡的一種是人們過度高估了一致性。
《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有一句名言,
說明偉大作家的直覺與偉大數學家的發現,能達到同樣的深度:
“同時保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


這也恰是偉大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看法。
這位心流理論的提出者在著作中說:
“有創造力的人沒有單一的風格,既可以是修士也可以是唐璜,惟一共通的地方就是複雜:
同時擁有相互矛盾的兩個極端,並在兩者之間自如轉換。”

富有創造力的人不是單一體,而是複合體,
就像白色包含了光譜中的所有色調,有創造力的人把各種可能性集於一身:

他們既精力充沛又安靜,既專注又鬆馳,既外向又內向,既驕傲又謙卑,既聰明又天真,
既有想像力又務實,既愛嬉戲又有紀律,既有激情又能超脫客觀,既革命又傳統,
以及,擁有跨越性別的氣質。

所有人都有內在矛盾,在矛盾中感到不適的那是普通人,
而在矛盾中自如轉換的那些人,將其變成了創造力的源泉。

有人指責凱恩斯觀點多變,前後不一致。

凱恩斯答道:“事實會變,我的看法也會隨之而變。先生,你會怎麼做?”


本文由作者 王爍 授權羅輯思維發布,選自作者微信公眾號 “BetterRead”,推薦關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