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全球最有名的的專欄作家如何寫作
托馬斯·弗里德曼從1981年開始為《紐約時報》工作。
做了十多年的記者之後,從1995年,弗里德曼開始為《紐約時報》撰寫外交事務專欄。
一直到今天,弗里德曼每週會寫兩篇專欄,這兩篇專欄會被全世界七百多種報紙轉載。
弗里德曼本人在媒體界的地位極高。他獲得過三次普利策獎,
出版過好幾本影響力巨大的書,其中最有名的一本叫《世界是平的》。
這本書在中國也是超級暢銷書。
作為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專欄作家,弗里德曼是怎麼寫專欄的?
在他最近的一本書《謝謝你遲到了》裡,
藉著同一個停車場博客作者的交流,弗里德曼寫出了自己的方法論。
弗里德曼說,專欄寫作其實並沒有什麼公式可循,
也沒什麼課程教你如何寫專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寫法。他能講的,是一些通則。
首先要弄明白記者和專欄作家工作的區別。
弗里德曼既做過記者,也做過專欄作家。
他的看法是,記者工作的焦點是挖掘事實,是努力揭穿表象之下的隱晦真相。
報導揭露出來的不為人知的事實越多,帶來的衝擊就越大。
記者存在的意義,就是要不偏不倚、無所畏懼地把事實告訴大家。
專欄作家的目的,就不僅僅是告知事實,而是要去影響別人,激發出讀者的反應。
因此,專欄作家需要尋找合適的切入角度,通過論證,讓人折服。
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改變讀者的想法和感覺,讓他們用一種新的觀點來看待某一個話題。
弗里德曼用了一個比喻說,好的專欄,應該就像打開讀者腦袋裡的電燈一樣,
能夠照亮某個議題,讓人形成全新的看法。
理想的專欄,應該能夠打動讀者的心,讓他們有更強烈或者完全不同的感受。
對於記者而言,突發新聞會自動發生。
對於專欄作家而言,必須運用創造力去創造出自己的專欄。
寫作材料到處都是,一個奇特的新聞標題、一個陌生人的手勢、
某個領導者激勵人心的演講、一個孩子提出的天真問題、校園槍手的殘酷、
難民們的悲慘故事等,都可以是專欄的原材料。關鍵是如何把這些素材用好。
然後,弗里德曼認為,寫好一篇專欄,需要三種基本要素:
第一是個人的價值觀;第二是你對世界運行之道的理解,
用他的話說,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齒輪和滑輪,如何促成事件的發生;
第三是專欄作家對人和文化的了解,
通過這種了解,去洞察在巨大力量的衝擊下,人們會如何反應。
個人的價值觀,指的是作者本人最在乎的事情和最希望看到什麼事發生。
只有通過價值觀的認定,才能決定什麼是應該說出來讓大家知道的事情,
以及什麼是你最想寫的事情。
弗里德曼說:“不一定要固守某種看法,你可以改變看法,就是不能毫無看法。
一定要提出個人見解,不能當牆頭草,也不能譁眾取寵。
你支持什麼、反對什麼,都來自你的價值觀。”
第二個基本要素,也就是世界最大的齒輪和滑輪,是用機器來比喻世界的運作。
這是弗里德曼從橋水基金創始人雷·達里奧那裡借用的一個比喻。
專欄作者必須對世界這部機器如何運轉,有自己的一套假設。
專欄作者的基本目標,就是提倡自己的價值觀,努力把這部機器往自己希望的方向推動。
第三個要素,了解人和文化,
是指,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文化,都會被世界這部機器影響,同時也會反過來影響世界。
而且,專欄必須始終聚焦在人身上,聚焦在人們說的話、做的事情,人們痛恨和渴求的事。
弗里德曼說,在他寫過的專欄中,影響最大和獲得最多反饋的,都是跟人有關的專欄。
總之,“最好的專欄文章就是把這三種成分加以混合調配。
要是心中沒有一套想要提倡的價值觀,你寫出來的東西就會不痛不癢。
因為你關心,別人才會在意;你能設身處地,才能引發共鳴。
如果不從塑造世界的最大的力量下手,你的專欄文章就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力。”
最後要注意的是,
一個人的價值觀和對世界的看法,不可能是完美的,也不可能會固定不變。
怎麼才能擁有與時俱進的世界觀呢?弗里德曼的回答是,
那就必須要不斷去跟人交談,不斷學習。
而且,這在今天變得尤其重要,因為,現在的世界瞬息萬變,過往的經驗很快就會過時。
以上就是托馬斯·弗里德曼的專欄寫作方法。他認為,好的專欄,就是要把自己的價值觀、世界運行的法則和對人與文化的關心三個要素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的看法。
希望對你有啟發。何帆老師在他的得到訂閱專欄《何帆的北大讀書俱樂部》裡,
也重點解讀了弗里德曼的《謝謝你遲到了》。推薦你去看看。
本期文章內容參考:《謝謝你遲到了: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
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
---------------------------------------
摘要:
1. 弄明白記者和專欄作家工作的區別
(1)記者工作的焦點是挖掘事實,是努力揭穿表象之下的隱晦真相。
報導揭露出來的不為人知的事實越多,帶來的衝擊就越大。
記者存在的意義,就是要不偏不倚、無所畏懼地把事實告訴大家。
(2)專欄作家的目的,就不僅僅是告知事實,而是要去影響別人,激發出讀者的反應。
因此,專欄作家需要尋找合適的切入角度,通過論證,讓人折服。
好的專欄,應該就像打開讀者腦袋裡的電燈一樣,
能夠照亮某個議題,讓人形成全新的看法。
理想的專欄,應該能夠打動讀者的心,讓他們有更強烈或者完全不同的感受。
寫作材料到處都是,一個奇特的新聞標題、一個陌生人的手勢、
某個領導者激勵人心的演講、一個孩子提出的天真問題、校園槍手的殘酷、
難民們的悲慘故事等,都可以是專欄的原材料。關鍵是如何把這些素材用好。
寫好一篇專欄,需要三種基本要素:
A. 個人的價值觀
B. 你對世界運行之道的理解
C. 專欄作家對人和文化的了解
個人的價值觀,指的是作者本人最在乎的事情和最希望看到什麼事發生。
只有通過價值觀的認定,才能決定什麼是應該說出來讓大家知道的事情,
以及什麼是你最想寫的事情。
不一定要固守某種看法,你可以改變看法,就是不能毫無看法。
一定要提出個人見解,不能當牆頭草,也不能譁眾取寵。
你支持什麼、反對什麼,都來自你的價值觀。
2. 專欄作者必須對世界這部機器如何運轉,有自己的一套假設
專欄作者的基本目標,就是提倡自己的價值觀,
努力把這部機器往自己希望的方向推動。
3. 了解人和文化
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文化,都會被世界這部機器影響,同時也會反過來影響世界。
要注意的是,
一個人的價值觀和對世界的看法,不可能是完美的,也不可能會固定不變。
必須要不斷去跟人交談,不斷學習。而且,這在今天變得尤其重要,
因為,現在的世界瞬息萬變,過往的經驗很快就會過時。
托馬斯·弗里德曼從1981年開始為《紐約時報》工作。
做了十多年的記者之後,從1995年,弗里德曼開始為《紐約時報》撰寫外交事務專欄。
一直到今天,弗里德曼每週會寫兩篇專欄,這兩篇專欄會被全世界七百多種報紙轉載。
弗里德曼本人在媒體界的地位極高。他獲得過三次普利策獎,
出版過好幾本影響力巨大的書,其中最有名的一本叫《世界是平的》。
這本書在中國也是超級暢銷書。
作為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專欄作家,弗里德曼是怎麼寫專欄的?
在他最近的一本書《謝謝你遲到了》裡,
藉著同一個停車場博客作者的交流,弗里德曼寫出了自己的方法論。
弗里德曼說,專欄寫作其實並沒有什麼公式可循,
也沒什麼課程教你如何寫專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寫法。他能講的,是一些通則。
首先要弄明白記者和專欄作家工作的區別。
弗里德曼既做過記者,也做過專欄作家。
他的看法是,記者工作的焦點是挖掘事實,是努力揭穿表象之下的隱晦真相。
報導揭露出來的不為人知的事實越多,帶來的衝擊就越大。
記者存在的意義,就是要不偏不倚、無所畏懼地把事實告訴大家。
專欄作家的目的,就不僅僅是告知事實,而是要去影響別人,激發出讀者的反應。
因此,專欄作家需要尋找合適的切入角度,通過論證,讓人折服。
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改變讀者的想法和感覺,讓他們用一種新的觀點來看待某一個話題。
弗里德曼用了一個比喻說,好的專欄,應該就像打開讀者腦袋裡的電燈一樣,
能夠照亮某個議題,讓人形成全新的看法。
理想的專欄,應該能夠打動讀者的心,讓他們有更強烈或者完全不同的感受。
對於記者而言,突發新聞會自動發生。
對於專欄作家而言,必須運用創造力去創造出自己的專欄。
寫作材料到處都是,一個奇特的新聞標題、一個陌生人的手勢、
某個領導者激勵人心的演講、一個孩子提出的天真問題、校園槍手的殘酷、
難民們的悲慘故事等,都可以是專欄的原材料。關鍵是如何把這些素材用好。
然後,弗里德曼認為,寫好一篇專欄,需要三種基本要素:
第一是個人的價值觀;第二是你對世界運行之道的理解,
用他的話說,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齒輪和滑輪,如何促成事件的發生;
第三是專欄作家對人和文化的了解,
通過這種了解,去洞察在巨大力量的衝擊下,人們會如何反應。
個人的價值觀,指的是作者本人最在乎的事情和最希望看到什麼事發生。
只有通過價值觀的認定,才能決定什麼是應該說出來讓大家知道的事情,
以及什麼是你最想寫的事情。
弗里德曼說:“不一定要固守某種看法,你可以改變看法,就是不能毫無看法。
一定要提出個人見解,不能當牆頭草,也不能譁眾取寵。
你支持什麼、反對什麼,都來自你的價值觀。”
第二個基本要素,也就是世界最大的齒輪和滑輪,是用機器來比喻世界的運作。
這是弗里德曼從橋水基金創始人雷·達里奧那裡借用的一個比喻。
專欄作者必須對世界這部機器如何運轉,有自己的一套假設。
專欄作者的基本目標,就是提倡自己的價值觀,努力把這部機器往自己希望的方向推動。
第三個要素,了解人和文化,
是指,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文化,都會被世界這部機器影響,同時也會反過來影響世界。
而且,專欄必須始終聚焦在人身上,聚焦在人們說的話、做的事情,人們痛恨和渴求的事。
弗里德曼說,在他寫過的專欄中,影響最大和獲得最多反饋的,都是跟人有關的專欄。
總之,“最好的專欄文章就是把這三種成分加以混合調配。
要是心中沒有一套想要提倡的價值觀,你寫出來的東西就會不痛不癢。
因為你關心,別人才會在意;你能設身處地,才能引發共鳴。
如果不從塑造世界的最大的力量下手,你的專欄文章就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力。”
最後要注意的是,
一個人的價值觀和對世界的看法,不可能是完美的,也不可能會固定不變。
怎麼才能擁有與時俱進的世界觀呢?弗里德曼的回答是,
那就必須要不斷去跟人交談,不斷學習。
而且,這在今天變得尤其重要,因為,現在的世界瞬息萬變,過往的經驗很快就會過時。
以上就是托馬斯·弗里德曼的專欄寫作方法。他認為,好的專欄,就是要把自己的價值觀、世界運行的法則和對人與文化的關心三個要素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的看法。
希望對你有啟發。何帆老師在他的得到訂閱專欄《何帆的北大讀書俱樂部》裡,
也重點解讀了弗里德曼的《謝謝你遲到了》。推薦你去看看。
本期文章內容參考:《謝謝你遲到了: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
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
---------------------------------------
摘要:
1. 弄明白記者和專欄作家工作的區別
(1)記者工作的焦點是挖掘事實,是努力揭穿表象之下的隱晦真相。
報導揭露出來的不為人知的事實越多,帶來的衝擊就越大。
記者存在的意義,就是要不偏不倚、無所畏懼地把事實告訴大家。
(2)專欄作家的目的,就不僅僅是告知事實,而是要去影響別人,激發出讀者的反應。
因此,專欄作家需要尋找合適的切入角度,通過論證,讓人折服。
好的專欄,應該就像打開讀者腦袋裡的電燈一樣,
能夠照亮某個議題,讓人形成全新的看法。
理想的專欄,應該能夠打動讀者的心,讓他們有更強烈或者完全不同的感受。
寫作材料到處都是,一個奇特的新聞標題、一個陌生人的手勢、
某個領導者激勵人心的演講、一個孩子提出的天真問題、校園槍手的殘酷、
難民們的悲慘故事等,都可以是專欄的原材料。關鍵是如何把這些素材用好。
寫好一篇專欄,需要三種基本要素:
A. 個人的價值觀
B. 你對世界運行之道的理解
C. 專欄作家對人和文化的了解
個人的價值觀,指的是作者本人最在乎的事情和最希望看到什麼事發生。
只有通過價值觀的認定,才能決定什麼是應該說出來讓大家知道的事情,
以及什麼是你最想寫的事情。
不一定要固守某種看法,你可以改變看法,就是不能毫無看法。
一定要提出個人見解,不能當牆頭草,也不能譁眾取寵。
你支持什麼、反對什麼,都來自你的價值觀。
2. 專欄作者必須對世界這部機器如何運轉,有自己的一套假設
專欄作者的基本目標,就是提倡自己的價值觀,
努力把這部機器往自己希望的方向推動。
3. 了解人和文化
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文化,都會被世界這部機器影響,同時也會反過來影響世界。
要注意的是,
一個人的價值觀和對世界的看法,不可能是完美的,也不可能會固定不變。
必須要不斷去跟人交談,不斷學習。而且,這在今天變得尤其重要,
因為,現在的世界瞬息萬變,過往的經驗很快就會過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