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內參-心理-為什麼人們天生愛比較

出處:為什麼人們天生愛比較
參考:內參-怎樣避免“比較”帶來的負面影響


提起比較這個詞,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攀比。
得到訂閱專欄“馬徐駿·世界名刊速讀”介紹了《今日心理學》(11月)
的封面文章《比較陷阱》(The Comparison Trap)。這篇文章說,其實比較和攀比不太一樣。
攀比大多是出自虛榮心,但比較是用來進行自我認知的。
倫敦商學院的行為組織學教授托馬斯·穆斯維勒說:
“社交比較,也就是和別人做對比,是我們用來認識自我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比如說,我是誰,我擅長什麼,我不擅長什麼。
社交比較並不是刻意進行的,只要我們在面對其他人的時候,就會自發進行。”


文章說,人們青少年的時候最喜歡比較。
從生理機制上來說,人的大腦裡有一組和獎賞有關的神經元,
這組神經元在青少年時特別活躍。所以當青少年覺得自己受到關注,
得到肯定和認同的時候,大腦裡負責社交獎勵的區域就會釋放多巴胺,他們就更快樂。
而且青少年是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的,所以他們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從理論上來說,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
對自己的認識越來越清晰,比較造成的影響應該是越來越低的。
但社交媒體的出現改變了這一點,加劇了人們之間的比較。
文章稱之為“持續一生的青春期”。過去信息流通沒那麼方便,
就算有人取得了很厲害的成績,傳播也是有限的。
但現在只要打開社交媒體,立刻就能得到各種信息。


此外,社交媒體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比如,剛和男朋友吵完架,在朋友圈就看到有人秀恩愛;
剛被解僱,就看到別人發微博說換了個好工作。
更可怕的是,這些信息都不是針對你發的,但是你打開微信微博就能看到。


那如何降低社交比較的負面影響呢?
最好的辦法不是少用社交媒體,而是你要對自己有一個穩定的認知,
你認可自己的身份,尊重自己的生活,有堅定的信念
和那些真正認可你的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另外,你還可以找一些使用社交媒體的好辦法。
比如,看到朋友發了好消息,可以和朋友私信聊一聊,建立真正的情感上的連接。
而且和那些比你強的人比,激發自己的動力,其實是一件好事。



-------------------------------
摘要:
人們青少年的時候最喜歡比較。
從生理機制上來說,人的大腦裡有一組和獎賞有關的神經元,
這組神經元在青少年時特別活躍。所以當青少年覺得自己受到關注,
得到肯定和認同的時候,大腦裡負責社交獎勵的區域就會釋放多巴胺,他們就更快樂。
而且青少年是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的,所以他們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從理論上來說,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
對自己的認識越來越清晰,比較造成的影響應該是越來越低的。
但社交媒體的出現改變了這一點,加劇了人們之間的比較。

文章稱之為“持續一生的青春期”。過去信息流通沒那麼方便,
就算有人取得了很厲害的成績,傳播也是有限的。
但現在只要打開社交媒體,立刻就能得到各種信息。

社交媒體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比如,剛和男朋友吵完架,在朋友圈就看到有人秀恩愛;
剛被解僱,就看到別人發微博說換了個好工作。
更可怕的是,這些信息都不是針對你發的,但是你打開微信微博就能看到。

那如何降低社交比較的負面影響呢?
最好的辦法不是少用社交媒體,而是你要對自己有一個穩定的認知,
你認可自己的身份,尊重自己的生活,有堅定的信念

和那些真正認可你的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另外,你還可以找一些使用社交媒體的好辦法。
比如,看到朋友發了好消息,可以和朋友私信聊一聊,建立真正的情感上的連接。
而且和那些比你強的人比,激發自己的動力,其實是一件好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