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日 星期二

❤得到-讀書-閱讀只有一種正確姿勢:精讀

本文源自:《閱讀只有一種:精讀》


我們知道,讀書分好多種方法,
比如精讀,泛讀,速讀之類的。
可最近,微博大V李笑來說,閱讀只有一種正確姿勢,那就是精讀。


第一,年齡大了理解能力會變強,這其實是個假象。
人總會假定自己的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動增加,
於是每個人從學校畢業之後都假定自己認識足夠多的字、有足夠大的詞彙量、
足夠豐富的概念量、足夠嚴謹強大的邏輯思考能力。

最要命的是,他們還自以為是地認為已經不再需要“精讀”,
精讀是中小學生才做的事,“泛讀”才配得上自己的年齡。
其實,多數人根本沒有精度的資格,
比如,他們認識的字不夠多,詞彙量不夠大,概念量不豐富,邏輯不夠嚴謹。
這些缺點平時沒有暴露,只不過是因為高中畢業之後,他們就不用再參加語文考試了而已。


第二,閱讀的時候不能泛讀,不然你無法理解文章的意思。
比如,很多人參加英語考試的時候,會感到困惑,
為什麼閱讀理解題的文章全看懂了,可題目就是做不對呢?
李笑來說,所謂的“讀懂了”其實只不過是這些考生的幻覺

原來,人類大腦有個強大的功能,叫模式識別。
處理零散信息的時候,大腦會自動把它們按自己熟悉的模式拼接起來
比如你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發呆,不一會兒,模式識別就啟動了:
天花板上原本毫無關聯的幾個斑點,在你眼裡很可能變成了一張有意義的圖案,
比如人臉啊,動物輪廓啊,這就是模式識別。

有個經典的模式識別例子,美國911的時候,有人拍了張照片,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
照片上的煙霧裡,居然能看到一張“栩栩如生”的魔鬼撒旦的臉。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這是因為人們之前在很多地方,
比如戲劇、電影、動漫裡,都見過撒旦的面孔,
所以在看到原本毫無意義的煙霧形狀時,
就迅速調用了大腦中曾經存儲過的“模式”,
用來“理解”眼前看到的東西,於是就“看”到了並不存在的撒旦面孔。

模式識別原理戳中了泛讀的死穴。
比如前面那些考托福的學生,他們只是泛泛地一讀,就感覺都讀懂了,
實際上這是幻覺,他們只讀懂了文章中的某些零碎信息,
然後模式識別啟動,大腦自動將這部分跟你以往見過的觀點拼接起來。
而這樣拼接出來的文章,跟實際內容沒什麼關係,這怎麼可能答對題目呢?


第三,積累閱讀量是唯一能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讀書多的人讀書快。
不信你看,
那些只讀到初中再也不上學了的人,看書很慢,也很省錢:
一本幾塊錢的雜誌可以讀好幾個月。
而相比來看,大學生讀書就要得多,
一本雜誌坐地鐵的時候就翻完了,並且過後還能把其中的精彩內容複述給朋友聽。
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異呢?就是因為他們之前的閱讀量差異太大了。


第四,該選什麼樣的書精讀呢?李笑來有四個建議。
一個建議是,一開始可以從作者入手,買牛人寫的書,總體上來看更靠譜

第二個建議,如果一個領域你完全不了解,
也不知道有什麼牛人,那就可以從版次入手,因為印的次數越多,越說明這書被認可

第三個建議,通過“參考文獻”發掘好書。
老外寫書是非常嚴謹的,他們會把參考過的書目,都羅列在“參考文獻”裡。
牛人寫書,參考的書目通常也都是好書。

第四個建議,優選那些有電子版、有聲版的書。為什麼呢?
因為電子版的書籍可以隨時搜索,而聽有聲書實際上是相當節省時間,
因為可以隨時隨地聽,一本厚厚的書,全文朗讀只不過十到二十個小時而已,
往往一兩週之內可以反覆聽上好幾遍,
而且佔用的只不過是走路、打車等無法閱讀的時間,其實相當划算。



----------
主旨:對於讀書,李笑來先生提出四個看法,
第一,年齡大了理解能力會變強,這其實是個假象
   (開了二十年的車,也不見得能開F1賽車)
第二,閱讀的時候不能泛讀,不然你無法理解文章的意思
第三,積累閱讀量是唯一能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第四,有四種書值得讀
   (1)買牛人寫的書,總體上來看更靠譜
   (2)印的次數越多的書(第N版)
   (3)通過“參考文獻”發掘好書(牛人出的書裡的參考文獻)
   (4)有電子版、有聲版的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