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是最好的環保指標
很多環保人士經常說,商人為了追逐利益,
不顧人類的未來,濫用自然資源、污染環境,所以該保護資源,限製商業開發。
不過,最近經濟學家薛兆豐在新書《經濟學通識》中說,
不讓市場開發保護不了資源和環境,反而是開放給市場,才能杜絕資源濫用和環境污染。
他有以下三個理由。
第一,一切都有成本。
什麼是成本呢?其實就是我們做一個選擇,願意付出的最大代價。
任何事都有成本,哪怕它看起來免費,比如,你在自家的房子開個小賣部,
雖然不用租金,但其實也是有成本的,成本就是你用房子幹別的事兒帶來的最大收益。
從成本的角度看,什麼是“濫用”“浪費”呢?就是指開發資源的收益小於成本。
你開發了100塊錢的資源,造了個80塊錢的產品出來,
對全社會來說就是浪費資源,應該制止。
但只要收益大於成本,你開發利用資源,就給全社會帶來了好處,
它就是個正確的選擇,就不是浪費和濫用。
比如說,喝水不是浪費水,
因為喝水讓人獲得了健康,健康對人類更重要,所以喝水不是濫用資源。
穿皮鞋也不是濫用牛,因為腳舒服更重要。
坐飛機參加朋友的婚禮,也不是浪費石油,因為友情更重要。
如果不分青紅皂白的喊節約用水、愛護動物、不能使用石油,
完全不考慮它背後的收益大小,那就是無理取鬧了。
很多人可能會說,這不對啊,水資源、動物和石油,都是不可再生的,用多了就沒了,
你不能光算經濟賬啊。薛兆豐說,
如果只是因為動物和資源很珍貴,人就不能用,那人早滅絕了好多次了。
討論資源問題有個前提,那就是人比資源重要,現代文明不就建立在資源基礎上嗎?
不承認人是中心,空談保護資源就陷入虛妄了。
如果非要保護瀕臨滅絕的魚群,那就要關停水電站,
那就只能燒煤來發電,這會產生更多的霧霾。
以此類推,最後什麼資源都保護的結果是,人類只能傷害自己。
另外呢,很多看起來自然的、有機的東西,其實沒大家想像的那麼好。
比如說,1900年的紐約大街上,到處都是馬糞,當時出行都靠馬車嘛。
馬糞乾了之後,被馬車輪子碾壓,變成了粉末,風一吹就飄在空氣中,
人出門都要戴防塵面罩,不然會吸一鼻子馬糞,這可比現在的霧霾惡劣多了。
後來,汽車發明後,馬車沒了,空氣質量大幅提高。
人們之所以今天挑剔空氣質量,只是因為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變高了。
其實,有機的、自然的東西,並沒你想像的那麼美。
第二個觀點,價格是最好的環保指標。
舉個例子,很多環保人士說,不要用木桿鉛筆,那要砍多少樹,用舊報紙做的鉛筆最環保。
可實際上,木桿鉛筆2毛2一根,廢舊報紙做的環保鉛筆3毛5一根,
為什麼廢報紙做的鉛筆更貴呢?因為它的成本更高,舊報紙做鉛筆,
雖然不直接消耗木頭,但它要消耗更多的水、更多的電以及人工,
綜合算下來資源消耗更多,你說哪個更環保?
再比如,循環再造的玻璃瓶比普通玻璃瓶更貴,
也是因為循環再造必須增加清洗、收集、分類、壓碎和再造的費用,
普通玻璃瓶用沙子做,成本低得很,其實又便宜又環保。
所以價格才是最好的環保標準,而不是生產材料和工藝。
再比如,有的高檔餐廳提供餐布,一般的餐廳只能提供餐巾紙,
很多人覺得,用布更環保,因為布洗洗還能用啊,是循環利用,
而餐巾紙要砍好多樹才能造出來,用多了肯定不利於保護森林。
這也經不起推敲,為什麼呢?
因為少用紙就得多用布,多用布就意味著多用水、電和洗潔精。
為什麼只有高檔餐廳才提供餐布?
就是因為餐布成本高,而普通餐廳為了省成本,用了更少的資源,反而更節約,
低價就意味著環保,不能光看什麼循環利用之類的“洋詞”。
現實中,也有很多政府覺得,水資源是民生剛需,應該保證低價,
所以人為的壓低水資源的價格,結果水便宜了,大家更不在乎了,浪費的水反而更多了。
這其實是政府人為的價格管制,扭曲了價格指導環保的效果。
第三個觀點,資源和價值要靠產權和市場來平衡。
市場不參與,就沒有產權,資源就越容易被濫用。
比如,沒有主人的河流,魚很容易就滅絕了,因為大家拼命捕,結果魚都被捕光了。
但如果允許市場買賣河流,就增加了人們保護魚的積極性,
因為魚塘的主人為了未來也有魚捕,一定不會濫捕小魚,這就保護了魚。
再比如,為什麼廢氣排放屢禁不止?
因為空氣沒有主人,工廠可以隨便排放廢氣。
如果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裡,空氣也是商品,有明確的歸屬和產權,
工廠再想排廢氣,就得花大價錢把空氣買下來,
這樣就提高了排污的成本,工廠考慮成本,就會減少排污量,
而把空氣轉讓出去的人,也能拿到公平的補償,是個比較理想的結局。
現在,美國一些地區已經實行了購買“污染權”的措施,企業必須付費,才能釋放硫化物。
一些含硫量高的煤礦大受打擊,產量減少,環境也得到了保護。
所以,並不是開發稀有資源就是濫用,充分的市場參與,反而會減少資源的濫用和污染呢。
本文源自:環保思想家和經濟實干家
撰稿:安迪
來源:得到
--------------
薛兆豐教授的觀點,
或許是專業的經濟學角度吧,跟百姓多數思維不一樣。
例如說,環保問題,多數人會想到生態破壞、
資源再生,資源浪費等等等。
而薛教授的方向,先從「人」談起,那些重要的衡量點,
在於它們對「人」的價值,
甚至沒有那其中的某些(如乾淨水、空氣..),人會活不下去。
把人的利益掛勾上來談,
否則,談環境要做到多「自然,有機」,沒有意義的。
P.S.追求自然,不代表放棄現代科學的衛生教育
很多環保人士經常說,商人為了追逐利益,
不顧人類的未來,濫用自然資源、污染環境,所以該保護資源,限製商業開發。
不過,最近經濟學家薛兆豐在新書《經濟學通識》中說,
不讓市場開發保護不了資源和環境,反而是開放給市場,才能杜絕資源濫用和環境污染。
他有以下三個理由。
第一,一切都有成本。
什麼是成本呢?其實就是我們做一個選擇,願意付出的最大代價。
任何事都有成本,哪怕它看起來免費,比如,你在自家的房子開個小賣部,
雖然不用租金,但其實也是有成本的,成本就是你用房子幹別的事兒帶來的最大收益。
從成本的角度看,什麼是“濫用”“浪費”呢?就是指開發資源的收益小於成本。
你開發了100塊錢的資源,造了個80塊錢的產品出來,
對全社會來說就是浪費資源,應該制止。
但只要收益大於成本,你開發利用資源,就給全社會帶來了好處,
它就是個正確的選擇,就不是浪費和濫用。
比如說,喝水不是浪費水,
因為喝水讓人獲得了健康,健康對人類更重要,所以喝水不是濫用資源。
穿皮鞋也不是濫用牛,因為腳舒服更重要。
坐飛機參加朋友的婚禮,也不是浪費石油,因為友情更重要。
如果不分青紅皂白的喊節約用水、愛護動物、不能使用石油,
完全不考慮它背後的收益大小,那就是無理取鬧了。
很多人可能會說,這不對啊,水資源、動物和石油,都是不可再生的,用多了就沒了,
你不能光算經濟賬啊。薛兆豐說,
如果只是因為動物和資源很珍貴,人就不能用,那人早滅絕了好多次了。
討論資源問題有個前提,那就是人比資源重要,現代文明不就建立在資源基礎上嗎?
不承認人是中心,空談保護資源就陷入虛妄了。
如果非要保護瀕臨滅絕的魚群,那就要關停水電站,
那就只能燒煤來發電,這會產生更多的霧霾。
以此類推,最後什麼資源都保護的結果是,人類只能傷害自己。
另外呢,很多看起來自然的、有機的東西,其實沒大家想像的那麼好。
比如說,1900年的紐約大街上,到處都是馬糞,當時出行都靠馬車嘛。
馬糞乾了之後,被馬車輪子碾壓,變成了粉末,風一吹就飄在空氣中,
人出門都要戴防塵面罩,不然會吸一鼻子馬糞,這可比現在的霧霾惡劣多了。
後來,汽車發明後,馬車沒了,空氣質量大幅提高。
人們之所以今天挑剔空氣質量,只是因為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變高了。
其實,有機的、自然的東西,並沒你想像的那麼美。
第二個觀點,價格是最好的環保指標。
舉個例子,很多環保人士說,不要用木桿鉛筆,那要砍多少樹,用舊報紙做的鉛筆最環保。
可實際上,木桿鉛筆2毛2一根,廢舊報紙做的環保鉛筆3毛5一根,
為什麼廢報紙做的鉛筆更貴呢?因為它的成本更高,舊報紙做鉛筆,
雖然不直接消耗木頭,但它要消耗更多的水、更多的電以及人工,
綜合算下來資源消耗更多,你說哪個更環保?
再比如,循環再造的玻璃瓶比普通玻璃瓶更貴,
也是因為循環再造必須增加清洗、收集、分類、壓碎和再造的費用,
普通玻璃瓶用沙子做,成本低得很,其實又便宜又環保。
所以價格才是最好的環保標準,而不是生產材料和工藝。
再比如,有的高檔餐廳提供餐布,一般的餐廳只能提供餐巾紙,
很多人覺得,用布更環保,因為布洗洗還能用啊,是循環利用,
而餐巾紙要砍好多樹才能造出來,用多了肯定不利於保護森林。
這也經不起推敲,為什麼呢?
因為少用紙就得多用布,多用布就意味著多用水、電和洗潔精。
為什麼只有高檔餐廳才提供餐布?
就是因為餐布成本高,而普通餐廳為了省成本,用了更少的資源,反而更節約,
低價就意味著環保,不能光看什麼循環利用之類的“洋詞”。
現實中,也有很多政府覺得,水資源是民生剛需,應該保證低價,
所以人為的壓低水資源的價格,結果水便宜了,大家更不在乎了,浪費的水反而更多了。
這其實是政府人為的價格管制,扭曲了價格指導環保的效果。
第三個觀點,資源和價值要靠產權和市場來平衡。
市場不參與,就沒有產權,資源就越容易被濫用。
比如,沒有主人的河流,魚很容易就滅絕了,因為大家拼命捕,結果魚都被捕光了。
但如果允許市場買賣河流,就增加了人們保護魚的積極性,
因為魚塘的主人為了未來也有魚捕,一定不會濫捕小魚,這就保護了魚。
再比如,為什麼廢氣排放屢禁不止?
因為空氣沒有主人,工廠可以隨便排放廢氣。
如果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裡,空氣也是商品,有明確的歸屬和產權,
工廠再想排廢氣,就得花大價錢把空氣買下來,
這樣就提高了排污的成本,工廠考慮成本,就會減少排污量,
而把空氣轉讓出去的人,也能拿到公平的補償,是個比較理想的結局。
現在,美國一些地區已經實行了購買“污染權”的措施,企業必須付費,才能釋放硫化物。
一些含硫量高的煤礦大受打擊,產量減少,環境也得到了保護。
所以,並不是開發稀有資源就是濫用,充分的市場參與,反而會減少資源的濫用和污染呢。
本文源自:環保思想家和經濟實干家
撰稿:安迪
來源:得到
--------------
薛兆豐教授的觀點,
或許是專業的經濟學角度吧,跟百姓多數思維不一樣。
例如說,環保問題,多數人會想到生態破壞、
資源再生,資源浪費等等等。
而薛教授的方向,先從「人」談起,那些重要的衡量點,
在於它們對「人」的價值,
甚至沒有那其中的某些(如乾淨水、空氣..),人會活不下去。
把人的利益掛勾上來談,
否則,談環境要做到多「自然,有機」,沒有意義的。
P.S.追求自然,不代表放棄現代科學的衛生教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