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得到-中史-同是言官,命運為何不同

文章出處:同是言官,命運為何不同


這條咱們來說說,相同處境的人,結果也會大不相同。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見自己不做事但是特別善於挑做事的人的錯誤的那些人。
聽他們找出來的毛病,也不能說一點道理也沒有。
但是,大家心裡都不服,做事哪有找茬那麼輕鬆。這樣的人,讓人討厭。
那這樣的人,到底會不會做事?
你要是領導,遇到有的下屬是這樣的人,大家都很討厭他,你又會怎麼處理?
正好,在清朝的時候,慈禧就碰到了這樣兩個下屬,咱們來看看,她是怎麼做的。

一個說起來咱們都熟悉,是當過洋務派領袖的張之洞,
另一個光聽名字可能有點陌生,可要是說他是李鴻章的女婿,張愛玲的爺爺,
大家就不會覺得陌生,記住了,他的名字叫張佩綸。


為什麼咱們把這倆人放在一塊兒說呢,
因為這倆人的處境太像了,可後來呢,一個被發配流放,一個卻位極人臣,這是咋回事呢?
前不久,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推送了歷史學家雷頤的文章,
給大家分析了環境相同的兩個人命運懸殊的原因。


咱們先說這倆人的相同點:
第一,從籍貫出身上說,兩人都是河北人,都出自官宦之家,也就是說,都是官二代。
第二,從在官場的起點上說,張佩綸23歲中進士,張之洞是26歲中進士,也差不多。
第三,從政治派別上說,兩個人都屬於“清流黨”
什麼叫清流黨呢?簡單的說就是一群只挑刺不幹具體事的人
咱們都知道,在鎮壓太平天國之後,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漢族官員勢力不斷做大,
這讓善於搞平衡的慈禧老太太哪裡放得下心啊,她要搞平衡。
除了搞平衡之外,熟悉權力運作的慈禧老太太還有一個考慮,
就是利用清流黨,打擊政治上的對手。有了這兩點原因,
清流黨的作用在當時顯得特別重要,成為晚清政壇上不可忽視的政治勢力。
張之洞和張佩綸,就是清流黨最牛的兩個代表人物。

要說處境相同,咱們在歷史上真的很難找出這麼相同的兩個人來了。
可就像雙胞胎性格也會不同一樣,這“二張”也有不一樣的地方。

咱們先說這大的方面,張佩綸挑刺,專門挑人。誰官大,他挑誰毛病。
光是三品以上的大員,他就彈劾了21個,三品以下就更不用說了。
可對於他彈劾的人,慈禧往往並不深究,為啥啊?
查出來又能怎麼樣啊,大清朝還要轉,
這些人都是維持大清朝運轉的台柱子,真查的話,不是自己讓自己尷尬嗎。
可慈禧越是不查,張佩綸的刺挑的就越厲害,
正好慈禧還需要這樣挑刺的人,也就由他去了。


張之洞就不一樣了,雖然也是清流黨的代表人物,
可總共就寫過十來封奏摺,而且基本不彈劾別人,都是說事。
咱們知道,這有時候真不是人趕著事兒走,而是事兒趕著人走,
因為事兒在那擺著,處理不好說不過去。
所以這張之洞的奏摺,慈禧基本上是次次准奏。


話說這清流黨氣勢最盛的時候,
這大清朝的軍國大事、內政外交、人事升降,沒有他們不議論的。
別看這些人都是出身翰林院的書生,可卻特別喜歡談論軍事。
一遇到中外衝突,
他們就像打了雞血一樣強烈主張用戰爭的方式來解決,說起來還頭頭是道。
可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慈禧老太太把政治對手都清理了,
老是有這麼一幫人甚麼事都要指指點點,老太太心裡不舒服啊,那怎麼辦呢?
說起來老太太確實是有辦法,她把這些能說會道的清流黨都轉到實權部門,
一旦做起實事來,他們哪裡還有閒工夫議論國家大事呢。

張之洞和張佩綸這兩個慈禧的紅人,張之洞當上了山西巡撫,成為封疆大吏;
張佩綸則進入管理洋務的“總理衙門”,出任總理衙門大臣,官至正三品。

要說這兩人,經歷相近的真是不能再相近了。
可就在這之後,兩個人的命運卻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

張之洞從進入實務之後,逐漸發現很多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那麼簡單。
有些時候必須變通才能解決問題,有了這個轉變,
張之洞的官是越做越順,最後成為晚清重要勢力洋務派的領袖人物。
咱們再看張佩綸,職位變化了,可他的性格還是和原來一樣,
結果因為一件事得罪了慈禧,讓慈禧耍了個手段,把他貶為平民,流放邊疆去了

所以咱們看,即使是環境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最後的結果也會千差萬別,大多數時候,與其抱怨周圍的環境,還不如改變自己。

在明天的音頻裡,咱們繼續說說張之洞,
他是怎麼做到每次奏摺都讓慈禧老佛爺同意的呢?這裡面,有沒有什麼訣竅呢?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二張的命運)
稿:陳遠
轉載:得到

-------------
主旨:
清朝張之洞和張佩綸同是言官,命運為何不同?
先說這倆人的相同點:
第一,從籍貫出身上說,兩人都是河北人,都出自官宦之家,也就是說,都是官二代。
第二,從在官場的起點上說,張佩綸23歲中進士,張之洞是26歲中進士,也差不多。
第三,從政治派別上說,兩個人都屬於“清流黨”。
什麼叫清流黨呢?簡單的說就是一群只挑刺不幹具體事的人。
張之洞和張佩綸,就是清流黨最牛的兩個代表人物。

張佩綸挑刺,專門挑人。誰官大,他挑誰毛病。
光是三品以上的大員,他就彈劾了21個,三品以下就更不用說了。
可對於他彈劾的人,慈禧往往並不深究,為啥啊?
查出來又能怎麼樣啊,大清朝還要轉,
這些人都是維持大清朝運轉的台柱子,真查的話,不是自己讓自己尷尬嗎。
張之洞就不一樣了,總共就寫過十來封奏摺,而且基本不彈劾別人,都是說事。
因為事在那擺著,處理不好說不過去。所以這張之洞的奏摺,慈禧基本上是次次准奏。

話說這清流黨氣勢最盛的時候,
這大清朝的軍國大事、內政外交、人事升降,沒有他們不議論的。
老太太確實是有辦法,她把這些能說會道的清流黨都轉到實權部門,
一旦做起實事來,他們哪裡還有閒工夫議論國家大事呢。
張之洞和張佩綸這兩個慈禧的紅人,張之洞當上了山西巡撫,成為封疆大吏;
張佩綸則進入管理洋務的“總理衙門”,出任總理衙門大臣,官至正三品。
張之洞從進入實務之後,逐漸發現很多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那麼簡單。
有些時候必須變通才能解決問題,有了這個轉變,
張之洞的官是越做越順,最後成為晚清重要勢力洋務派的領袖人物。
咱們再看張佩綸,職位變化了,可他的性格還是和原來一樣,
結果因為一件事得罪了慈禧,讓慈禧耍了個手段,把他貶為平民,流放邊疆去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