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得到-中史-孔子並不教國學

文章出處:孔子並不教國學


這條音頻給您說說,大教育家孔子在古代教的到底是什麼。

一說孔子教什麼,很多人會說,教國學啊。還有人把孔子奉為國學的始祖。
資深媒體人吳伯凡就說,孔子教的不是國學,他辦的班也不算國學學校,更像職業學校。
這是怎麼回事兒呢?我來給您詳細說說。


先說國學這個概念,是近些年才火起來的,
從四書五經,到唐宋元明清的傳統文化,都算在國學範圍內。怎麼學國學呢?
很多人就說應該把經典都背下來。但是孔子那個年代,還沒有四書五經的說法。
他給學生教什麼呢?教六藝,就是禮、樂、射、御、書、數,
有點像現代的音樂學院、體育學院、駕校、書法班等等職業學校的綜合體。
教學方法也不是死記硬背。咱們挨個來看。


孔子教的首先是禮和樂,因為那個時期,婚喪嫁娶是很重要的事,都要舉行重大的儀式。
這個儀式從策劃、主持,到執行都有一套規範的流程,還有專門的人來做這樣的事。
同樣,婚喪嫁娶舉行儀式時少不了音樂,禮和樂是分不開的。
孔子要培養的,是一個叫“導子先生”的職業。
這個導子先生了解整個儀式的流程,
比如一個葬禮上,他會寫悼詞,會安排不同的音樂,專業性很強。


接下來,孔子教的是射和御。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駕車。
射箭我們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孔子為什麼要教駕車呢?
其實,駕車是個很難的技術活兒。
怎麼樣讓一輛車勻速前進,怎麼讓駕車的牲口又能保持速度又能節省體力,
好幾頭牲口拉車時,怎樣讓它們合作,必須得長時間學習才能學會。
所以,駕車就成了一個專有名詞“御”,不是誰都能具備的能力。

孔子教弟子駕車,是讓學生在駕車的過程中,感受“駕馭之道”,培養領導力。
教射箭,是讓學生學射箭的過程中,增強心智的定力,也跟領導力有關。
這又像現代的商學院了。

孔子教的還有書和數。書的直接含義就是認字、寫字,寫字容易,但是寫好就難了。
要寫好字就得練書法。數的意思不是數學,是節奏、規律,這是一種預測能力。
我們在談歷史的時候,會說某某朝代氣數已盡,就是支撐它的規律已經走到盡頭了。


你看,孔子教的這些內容,跟現在說的國學完全不沾邊。
針對不同學生,孔子的教學內容也不一樣,也就是因材施教。
比如同樣一個問題,什麼是仁,仁義的仁,不同的學生來問,孔子的回答也不同。
資質平庸的學生叫樊遲,他來問的時候孔子就只講,仁的最基本概念,就是愛別人。
性格急躁的司馬牛來問,孔子就說要說話謹慎,別急著表態。
學問德行都比較深厚的顏淵來問,孔子就講仁的最高標準,視、聽、言、行,
都要合乎禮儀。這樣的回答又符合“仁”的基本含義,又讓學生有啟發。

再說孔子的教學方式,不是死記硬背,
而是通過不斷跟學生們交談、討論,來加深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
在歷史上幾乎同一個時期,
印度的釋迦牟尼、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也都採用這樣的方法傳授知識。

釋迦牟尼怎麼教學生呢?也是用對話。
《金剛經》裡就記載了他和弟子的對談,弟子提問,他來回答。
蘇格拉底也是跟學生聊天、辯論,他的學生柏拉圖後來寫了《對話錄》,
記錄了蘇格拉底教學的場景和內容。可見這種教學方式,在人類早期是通用的。

吳伯凡總結說,孔子、釋迦牟尼以及蘇格拉底的教學有兩個共同點:
第一,都是個性化、互動式的教育;
第二,他們都強調實踐。光死記硬背是不夠的,關鍵還在於應用。這個觀點供您參考。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伯凡時間”(要不要讓孩子上“國學班”)
稿:楊鶴
轉載:得到

--------
主旨:
孔子教的不是國學,他辦的班也不算國學學校,更像職業學校。
給學生教什麼呢?教六藝,就是禮、樂、射、禦、書、數,
有點像現代的音樂學院、體育學院、駕校、書法班等等職業學校的綜合體。
教學方法也不是死記硬背。咱們挨個來看。
孔子教的首先是禮和樂,因為那個時期,婚喪嫁娶是很重要的事,都要舉行重大的儀式。
孔子要培養的,是一個叫“導子先生”的職業。
這個導子先生了解整個儀式的流程,
比如一個葬禮上,他會寫悼詞,會安排不同的音樂,專業性很強。

接下來,孔子教的是射和御。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駕車。
怎麼樣讓一輛車勻速前進,怎麼讓駕車的牲口又能保持速度又能節省體力,
好幾頭牲口拉車時,怎樣讓它們合作,必須得長時間學習才能學會。
所以,駕車就成了一個專有名詞“御”,不是誰都能具備的能力。
孔子教弟子駕車,是讓學生在駕車的過程中,感受“駕馭之道”,培養領導力。
教射箭,是讓學生學射箭的過程中,增強心智的定力,也跟領導力有關。
這又像現代的商學院了。

孔子教的還有書和數。書的直接含義就是認字、寫字,寫字容易,但是寫好就難了。
要寫好字就得練書法。數的意思不是數學,是節奏、規律,這是一種預測能力。
我們在談歷史的時候,會說某某朝代氣數已盡,就是支撐它的規律已經走到盡頭了。

你看,孔子教的這些內容,跟現在說的國學完全不沾邊。
針對不同學生,孔子的教學內容也不一樣,也就是因材施教。
在歷史上幾乎同一個時期,
印度的釋迦牟尼、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也都採用這樣的方法傳授知識。
孔子、釋迦牟尼以及蘇格拉底的教學有兩個共同點:
第一,都是個性化、互動式的教育;
第二,他們都強調實踐。光死記硬背是不夠的,關鍵還在於應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