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得到-行銷-普通人如何讓人崇拜?

文章出處:普通人如何讓人崇拜?


朋友圈裡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什麼白領裸辭窮遊幾十個國家,一
個老奶奶常年隱居山林,把生活過成了詩,等等。
通常這樣的報導,都會受到我們大力的追捧,熱情的轉發。
那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這類的偶像冒了出來呢,
最近營銷達人李叫獸就寫了篇文章,點明了原因。

首先說說這類偶像為什麼會被普通人喜歡,
這是因為偶像的言行滿足了我們的心理替代需求。心理替代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他做了我們想做而沒有做的事情。
我們的大腦有兩個特點,
一個是無法分清真實體驗和想像體驗,
另一個是覺得自己的體驗和別人的體驗是相似的。
這兩個特點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看別人賭錢也跟著興奮,
看成人片性需求也得到了滿足,都是因為心理需求得到了替代。


所以,剛剛說的那類人之所以受追捧,就是因為他們滿足了大家的心理替代
所以他們這類人呢,也被叫做“關鍵動作領袖”。
意思就是讓大家覺得,你做了我想做的事情,
但咱倆唯一的區別就是你克服了某些心理障礙,如果我能克服的話,我也可以做到。
換句話說,關鍵動作領袖最主要的特質就是讓人覺得能模仿。
打個比方,李彥宏和馬雲都是商業大佬,可奉馬雲為偶像的人比比皆是,李彥宏的卻很少。
也是因為從外界來看,馬雲更容易模仿,只要不忘初心,不斷克服困難就行了;
可如果想模仿高材生李彥宏的話,至少得學會一門計算機語言,這個模仿難度可太大了。

那你可能要問了,一個普通人有沒有機會成為這種網紅式的偶像呢,
你還別說,李叫獸專門給我們列出了五種方式,手把手教你如何成為一名人人追捧的偶像。

第一個方法是做很多人想做,但迫於長期目標,一直都沒有做的事情。
比如說,很多在一線城市生活的人,他們的長期目標是有一套房,為了實現這個目標,
大家就不得不選擇高薪穩定的工作,不得不克制消費,不得不仔細管理家庭的財務。
就算是想掙脫房奴的身份,也無法付出實際的行動。
這個時候,如果看到朋友圈裡有人從城市回到農村,
過著釀酒、種菜等詩一般的田園生活時,就會通過轉發、點贊、評論等方式完成心理替代。


第二個方法是做大家迫於行動成本而一直沒做的事情比如說環保、懲惡揚善等等。
這個時候,如果有人能夠願意承受這個成本,去做這件事,我們就會產生崇拜和支持。
比如說,很多人認為自己應該做環保,但是總不能辭職去種樹吧,
那還能為環保做什麼貢獻呢?有一個外國的小姑娘,為非洲發明了一種過濾紙,
不僅改變了非洲的飲水環境,也改變了6億多人的命運。
當她的事蹟被報導出來的時候,大家就更願意表示出一種支持的態度,
用轉發這個行動,用極低的成本滿足了自己想做環保的需求。


第三個方法是去做那種很多人想做,但是迫於自我設限沒做的事情。
什麼叫做自我設限呢,就是給自己的內心設置很多限制,
比如覺得自己沒有背景,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
或者把性別當做障礙,認為自己是女人,在很多方面注定爭不過男人。
如果你能打破大多數給自己的限制,就會被當成偶像。
比如說大眾銀行就曾經做了一個廣告,講述了一些身患癌症打吊瓶的老人,
訓練了6個月,最後集體騎摩托車環遊台灣島的故事,這就是突破自我設限。


第四個方法是去做一些群體規範不太認可的事情。
我們生活在社會當中,自然有許多社會規範的約束,
比如說下級必須服從上級等等,
但是如果你做了一些打破常規的事情,就很容易受到推崇,
比如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上學的時候,
同學很容易崇拜一種學霸,就是那種不斷挑戰老師,當眾質疑老師講的一些理論的人,
這種學霸就符合我們說的這種設定。


第五個方法是敢於打破外部形象。
其實很多事情我們一直想做,但是因為怕丟面子,最終沒有做。
如果能有人放棄這些形象,我們就容易產生支持和崇拜感。
比如說很多人都想展示真實的自己,但是很少有人願意把自己素顏的照片發出來,
可澳大利亞有一個網紅,本來就是靠高顏值的照片在網上曝光獲得關注,
有一天突然覺得這種生活太假了,就開始素顏出鏡,結果獲得了大量的支持、讚賞和崇拜。

你看,根據李叫獸的理論,一個普通人想成為偶像其實也不難,只
要為他人所不為,當然,是在積極的層面上,你也能成為受人追捧的偶像。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李叫獸”(朋友圈爆火的這些偶像,是如何收穫崇拜的?)
稿:張帥冰
轉載:得到


---------
主旨:
我們的大腦有兩個特點,
一個是無法分清真實體驗和想像體驗,
另一個是覺得自己的體驗和別人的體驗是相似的。
這兩個特點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看別人賭錢也跟著興奮,
看成人片性需求也得到了滿足,都是因為心理需求得到了替代。
人之所以受追捧,就是因為他們滿足了大家的心理替代。
以下列出了五種方式教你如何成為一名人人追捧的偶像:
1. 做很多人想做,但迫於長期目標,一直都沒有做的事情
 比如說,很多在一線城市生活的人,他們的長期目標是有一套房,為了實現這個目標,
 大家就不得不選擇高薪穩定的工作,不得不克制消費,不得不仔細管理家庭的財務。
2. 做大家迫於行動成本而一直沒做的事情,比如說環保、懲惡揚善等等。
3. 做那種很多人想做,但是迫於自我設限沒做的事情
 什麼叫做自我設限呢,就是給自己的內心設置很多限制。
 比如說大眾銀行就曾經做了一個廣告,講述了一些身患癌症打吊瓶的老人,
 訓練了6個月,最後集體騎摩托車環遊台灣島的故事,這就是突破自我設限。
4. 做一些群體規範不太認可的事情
 比如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上學的時候,
 同學很容易崇拜一種學霸,就是那種不斷挑戰老師,當眾質疑老師講的一些理論的人,
 這種學霸就符合我們說的這種設定。
5. 敢於打破外部形象
 其實很多事情我們一直想做,但是因為怕丟面子,最終沒有做。
 如果能有人放棄這些形象,我們就容易產生支持和崇拜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