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

得到-社會-“中年”是現代人創造出來的

文章出處:“中年”是現代人創造出來的

下面這條音頻說的是,“中年”這個詞兒,其實是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後才出現的。

民國學者梁實秋先生改編過兩句詩,叫“耳畔頻聞故人死,眼前但見少年多”,
這句話的意思是,身邊去世的朋友越來越多了,眼前來來往往的,都是風華正茂的年輕人。
用一個詞來概括梁先生的心境,就是“人到中年”。 “中年”這個詞兒,咱們都不陌生,
但《趣味生活小史》的作者栗月靜在一篇文章裡提出,
“中年”這個詞兒,是直到現代才有的,也就是說,古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中年”。
“中年”這個概念的誕生,總得來說,得益於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醫療條件和社會保障的發展,讓人們的平均壽命延長了。
拿美國舉例,1800年,一個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5歲;現在已經能達到78歲。
年齡戰線拉長了,年齡的劃分,自然也要更細緻些。

第二,工業革命和城市的發展,讓社會分工更細了
20世紀之前,85%的美國人生活在鄉村,像上課、跳舞、上教堂這些活動,
都是不分年齡的。年齡的標誌只有三個:結婚、生子、喪失行動能力。

工業革命開始後,情況就不一樣了,學校、工廠都開始劃分年齡。
1900年,美國人口統計局開始登記每個人的出生日期。
不要小看這項舉動,在這之後,美國變成了一個每個人都確切知道自己多大年紀的國家。

再有就是,幾乎同一時期,近現代退休制度覆蓋到了西方社會大部分人的身上。
可以說,對年紀的清晰認識,
以及更長、更健康的退休生活,共同促進了“中年”這一概念的誕生。

不過,“中年”這個概念雖然誕生了,
但它還只是偶爾出現在報紙上,究竟什麼是“中年”,誰也說不清。
直到半個世紀後,
1950年,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書——《兒童和社會》出版,
“中年”的概念才被確定下來。
《兒童和社會》把人生分成8個階段,其中就包括中年,
埃里克森認為,中年人在照顧孩子、指導年輕人方面扮演關鍵角色。
這種對“中年”的闡釋,引起了很多中年人的共鳴,大家對什麼是“中年”,漸漸有了共識。

第三, “中年” 這一概念的流行化和消費化,
是伴隨著另一股潮流而起的,那就是年輕的複興。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大眾媒體的影響。
20世紀後,報紙、雜誌、電影流行,到處都​​是年輕的身體和漂亮臉蛋兒,
這給了人們極大的視覺衝擊,也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風潮——年輕崇拜。
如果說,埃里克森把“中年”的涵義闡釋了出來,
那麼“年輕崇拜”則是推動了“中年人”對自己年紀和狀態的認同感。
中年人在大眾媒體上看到了那些年輕的範本之後,
開始對比自己的狀態,開始願意承認,自己已經不再年輕,已經是“中年人”了。

對於“中年”,不僅每個人的接受程度不同,不同的性別,對它的接受程度,也有差別。
女人到了中年以後,容貌上會有改變,但生活也變得閒適了,就很容易接受。
但男人就不一樣了,特別是那些藍領工人,“中年”意味著你不再年輕了,有可能要“下崗”了。


所以,“中年”這個概念流行起來後,人們更多的感受是恐慌,也就是“中年危機”。 
1965年,美國心理學家埃利奧特-賈克斯,首次發表了有關“中年危機”的文章,
證實了有“中年危機”這麼回事兒。比如,一些人因為兒女離開,感覺不適應;
中年男人會為了年輕女孩拋棄伴侶,導致中年人的離婚率上升等等,
這些都被認為是“中年危機”的表現。

有意思的是,最新研究已經推翻了這個說法
對現在很多中年人來說,“危機”消失了,
反而人們在二十多歲和三十多歲的時候,
更可能經歷類似的危機,這被叫作“四分之一人生危機”。
真正的“中年人”,其實十分享受中年生活。

中年的妙趣,在於相對深刻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
調查發現,雖然人的幸福感在40歲之後下降,
但是人們在50歲的時候,會對生活重新滿意起來。
而事實也已經證明,態度決定年齡,
如果你相信自己在中年能夠更健康,你真的就會更健康。

當然了,不管你在人生的什麼階段,
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相信對你來說,這都會是有益的建議。

本文來源:公眾號“看歷史”(《被發明的“中年”|格物》)
稿:東耳
轉載:得到


------------------
主旨:
民國學者梁實秋先生改編過兩句詩,叫“耳畔頻聞故人死,眼前但見少年多”,
但《趣味生活小史》的作者栗月靜在一篇文章裡提出,
“中年”這個詞兒,是直到現代才有的,也就是說,古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中年”。
1. 醫療條件和社會保障的發展,讓人們的平均壽命延長了
 拿美國舉例,1800年,一個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5歲;現在已經能達到78歲。
2. 工業革命和城市的發展,讓社會分工更細了。
3. “中年” 這一概念的流行化和消費化,
 是伴隨著另一股潮流而起的,那就是年輕的複興。
“中年”這個概念流行起來後,人們更多的感受是恐慌,也就是“中年危機”。
有意思的是,最新研究已經推翻了這個說法。
對現在很多中年人來說,“危機”消失了,反而人們在二十多歲和三十多歲的時候,
更可能經歷類似的危機,這被叫作“四分之一人生危機”。
真正的“中年人”,其實十分享受中年生活。

中年的妙趣,在於相對深刻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
調查發現,雖然人的幸福感在40歲之後下降,
但是人們在50歲的時候,會對生活重新滿意起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