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5日 星期三

❤得到-經濟-為什麼你總當冤大頭?

文章出處:為什麼你總當冤大頭?


經濟學上有兩個詞,一個是“交換”,一個是“理性”。 
“交換”的意思是大家都靠交換活著,我們買東西, 也會賣東西;
“理性”指的是在經濟活動中,每個人都是理性的,都會保證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雖然經濟學認為人是理性的,但生活中還是會出現很多不理性的交換現象,
比如,不計回報的給偶像買禮物,傳家之寶給多少錢也不賣,等等。
有本書叫《怪誕行為學》,裡面介紹了三個讓我們成為冤大頭的非理性怪癖。


第一是我們總覺得自己的東西是更好的,而且覺得別人也和我們想的一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宜家效應,我們逛宜家的時候,
看到好看的家居飾品,就想著如果這些擺在自己家是什麼樣,
然後就有一種想把所有東西都買回家的衝動。
而且,宜家家具需要客戶自己組裝,雖然這些家具不是你設計的,
但當你自己動手組裝好的時候,花了工夫,和家具的關係就拉近了,
而且覺得這個家具就是自己的產品,馬上就會發到朋友圈。

再比如,美國許多家庭主婦都自己在家做蛋糕,
有個牌子的配方一直遙遙領先,而領先的原因就是,
它的配方裡有牛奶、油,麵包粉等配料,唯獨少了雞蛋,需要你自己添加。
這就和宜家的家具一樣,
讓你有一種蛋糕完全是自己做出來的幻覺,所以這個牌子的銷量一直很好。


第二是我們總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會失去什麼,而不是得到什麼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厭惡損失,就是你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損失讓你更難受。
簡單說,就是你丟了100塊錢,要撿200塊心裡才不那麼難受。
有了這種心理,會讓我們對虛擬所有權產生依賴。虛擬所有權指一個事物還沒有屬於我們,
但我們已經把它當做自己的物品了,如果失去了就會特別不舒服。
比如,我們在電視上看到汽車廣告,就會想自己也坐在車裡多好
。再比如很多商品承諾30天退款,但是當我們真的要退的時候,就會猶豫,
因為你會有損失東西的感覺。還有商場裡的化妝品試用裝,超市裡的試吃,
付費視頻的前幾分鐘試看,都是讓我們進行初步的體驗,建立虛擬所有權。
其實這些都是利用了我們厭惡損失的心理,讓我們產生了擁有的錯覺。


第三是我們經常假定別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們一樣
舉個例子,美國人特別喜歡看籃球,熱門比賽經常一票難求,很多人買不到票。
研究人員做了個實驗,在售票處問那些沒買到票的球迷,
他們願意花多少錢買黃牛票,球迷說175美元。
然後又問那些買到票的球迷,願意多少錢轉讓球票,他們給出的答案是2400美元。
為什麼同一場次的球票,買家和賣家給出的價格差這麼多呢?
這是因為沒票的球迷是用錢來給出價格的,
比如他到酒吧邊看球邊喝酒,要花差不多175美元。
而賣票的球迷,是根據經歷給出的價格,因為他覺得現場看球的經歷很寶貴,
所以拉高了價格。而賣票的球迷,也同時犯了怪癖中的前兩個,
就是覺得自己的東西是無可替代的,失去了會很難過,
只有高到離譜的價格,才能緩解他心裡的損失。


本文源自:《怪誕行為學》
稿:張帥冰
轉載:得到

---------
主旨:
三個讓我們成為冤大頭的非理性怪癖
1. 自己的東西是更好的,而且覺得別人也和我們想的一樣
2. 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會失去什麼,而不是得到什麼
3. 經常假定別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們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