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得到-中史-劉伯溫為什麼恨胡惟庸

文章出處:劉伯溫為什麼恨胡惟庸


胡惟庸毒害劉伯溫一案,根本就是子虛烏有,
是劉伯溫臨死前給老對頭胡惟庸下的一個套。
可是,都是同朝為官,劉伯溫為什麼這麼恨胡惟庸呢?
咱們接下來繼續聽聽,傅小凡教授是怎麼說的。

話說在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心裡老是擔心手下的大臣權力做大,
要是他覺得誰的權力做大了,就會不由分說找理由撤掉誰。
所以朱元璋那時候,丞相是換了一個又一個,頻繁得像走馬燈似的。

朱元璋在打算撤換第一個丞相李善長的時候,找劉伯溫商量。
說起來,劉伯溫和李善長的關係也不對付。這對劉伯溫來說,
是打倒政敵的一個機會,可劉伯溫卻反對朱元璋撤換李善長。
他的理由是李善長資歷深,能夠調和當時眾將領之間的矛盾。
朱元璋一看,馬上施展發動“群眾鬥群眾”的招數,就和劉伯溫說:
這人多次在我面前陷害你,你怎麼替他說好話呢?我這麼做,可是在幫你。

劉伯溫聽了這話,馬上就明白,撤換李善長,是朱元璋已經想好了的。
趕緊跪下來磕頭,說換丞相,就好比大廈換柱子,一定要大木才行,
如果用一捆小木來頂替,大廈就會倒塌。
咱們看劉伯溫這話,顯然是在暗示朱元璋,換丞相可以,可必須選擇最合適的人。
這最合適的人是誰呢?咱們昨天在音頻裡說了,
劉伯溫其實一直是想當丞相的,可這話,他不能自己說啊,只好這麼委婉地表示一下。

咱們也知道,
在朱元璋心裡,就是把劉伯溫當成一個出謀劃策的人,根本就沒打算重用他。
所以這對君臣,有了一段特別有意思的對話。

朱元璋先提了一個在政治派別上和劉伯溫相近的人,劉伯溫說這人不合格。

朱元璋又提了一個中間派人物,劉伯溫又說這個人不合適。

朱元璋一看,自己人劉伯溫不支持,中間派劉伯溫也不支持,
乾脆提了一個和劉伯溫對立陣營的人,這人就是胡惟庸。
劉伯溫一聽,心里特別鬱悶,原來朱元璋心裡的丞相人選,都是這樣的小人物。
這心情一鬱悶,說話就難聽了,說,如果用駕車做比喻,胡惟庸會毀了這輛車。


朱元璋這下算是明白了劉伯溫的心思,直接把話挑明了:我提的這些人,都不如你啊。
按說像劉伯溫那麼聰明的人,應該能聽出朱元璋這話裡諷刺的意思。
可但凡是個人,就有大腦短路的時候,更何況利益攸關呢。
劉伯溫聽了這話,用一種欲拒還迎的姿態推辭了一番。
劉伯溫的意思是,朱元璋再堅持一下,他就應承下來當丞相了,
可咱們知道,朱元璋根本沒這意思。當時的場面,真是好尷尬呀。

經過這番對話之後,朱元璋跟賭氣一樣,劉伯溫說誰不行,他就讓誰當丞相。
換來換去,最後換到了胡惟庸。咱們過去說過,胡惟庸這個人,有個毛病,就是小心眼。
以朱元璋擅長發動“群眾鬥群眾”的習慣,
劉伯溫對他說胡惟庸的那些話,他肯定也和胡惟庸說過。小心眼的胡惟庸能不記恨嗎?

咱們再說劉伯溫,自從和朱元璋那番對話之後,
劉伯溫知道自己在仕途上是沒有什麼希望了,
乾脆向朱元璋提出了退休的請求,朱元璋答應的很痛快。
劉伯溫就這樣退出了官場,回了老家,特別低調的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從不談論過去的功勞,甚至當地官員慕名拜訪,也一概謝絕。
看起來,劉伯溫這一次是徹底希望人們把他給忘了。

可偏偏就有個人惦記著劉伯溫,誰呀,就是上面咱說過的胡惟庸。
胡惟庸指使了一個親信,到朱元璋那裡給劉伯溫打小報告。
說劉伯溫在老家給自己選的墓地有“王氣”。這一招特別管用,
因為朱元璋最怕的就是別人惦記著他的天下。
為了警告劉伯溫,朱元璋直接就把劉伯溫的退休金給停了。


劉伯溫聽說了這事,知道非同小可,
大明朝沒有人不知道他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胡惟庸給他安的這個罪名,他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要說劉伯溫聰明,那是真聰明,知道這個消息後,直接到了南京,見了朱元璋,
什麼也不解釋,只是一個勁檢討自己。然後,在南京住了下來,再也不回老家了。
劉伯溫這個動作,意思很明白,我住到皇帝您的眼皮底下,
完全處在您的掌控之中,這下您該放心了吧。

這樣在南京住了一段日子,朱元璋終於意識到自己錯怪了劉伯溫,
所以後來劉伯溫生病,朱元璋才允許他回老家去。
換句話說,朱元璋用這樣的方式,也表達了一種意思:他對劉伯溫,是放心的。

可劉伯溫經了這麼一遭,能不對胡惟庸恨的牙根癢癢嗎?
所以一直到他嚥氣,還不忘給胡惟庸下個套。
朱元璋呢,就在兩派大臣鬥來鬥去的過程中,皇位越坐越穩。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劉伯溫死因之謎)
稿:陳遠
來源: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