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1日 星期五

❤羅輯思維-學習-第303期丨靠譜和避環 2017/07/21

出處:第303期丨靠譜和避環 2017/07/21


節錄:
如果我問你,請用一個詞來高度評價一個人,你會用哪一個詞?

放在過去,你可能會選“善良”、“能力強”這樣的詞。
可是你發現沒有,現在越來越多用來高度評價別人的詞是——“靠譜”。

靠譜,正在變成一個人社會生存的首要優點。
這個變化背後,其實有一個大趨勢在起作用。
我們首先得定義什麼是靠譜,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
說靠譜就是三件事: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說是三件事,其實是一件事,就是你要在協作中完成閉環
所謂閉環,就是一件事有開頭,就必有結尾。但是一般人做到這一條並不容易。

我們可以自省一下:進行一項事情,你不會半途而廢嗎?
一件東西用完之後,你一定放回原地嗎?
別人跟你說一件事,你辦不辦得成,都一定會回复嗎?
如果當時不能及時回复,在你能回复的時候,你會解釋一下上次不回复的原因嗎?
這都叫有開頭,必有結尾,一件事在你這裡完成了閉環。


當年我剛入行媒體的時候,有一位老記者就跟我講,
張瑞敏在海爾抓管理,最開始是從工人不要在廠區隨地大小便開始的。
等完成了這種基本素質教育,再抓管理,重要的抓手,就是“閉環”兩個字。

比如,在海爾上班的時候,你把椅子從桌子下拖出來,坐下開始工作。
但是可能一會兒又要起身去辦事,那就一定要把椅子推回去,否則就是犯規。
海爾管理員工閉環,是從這麼細緻的地方入手的。


我還記得那位老記者怕我不信,給我現場做了個示範。
他抓起電話,給青島的海爾總部總機撥了個電話,接通之後說,“我找羅振宇。”
海爾哪有叫羅振宇的,所以總機就問,羅振宇是哪個部門的?
老記者就瞎編了個部門。總機說,您給我幾分鐘,我來查一下,我讓他回電話給您。

你想,一般查無此人,不就算了嗎?
但是過了幾分鐘,那位總機竟然把電話回過來了,
說整個海爾都查過了,確實沒有羅振宇這個人。

你看,當時已經有電腦了,所以查無此人並不難。
但是難在有始有終,把這個動作給閉環了。一個總機接線員,接到一個問詢,
他不能讓這個事耽擱在自己手裡,無論如何他都要給出一個結果。

所以你看,靠譜不是說你很能幹,不是說你答應了什麼就一定能做到什麼。
那是神仙,那不叫靠譜。靠譜,是你和周邊的協作網絡保持高效的互動。
都說海爾管理好,好就好在這裡。

所有的人都因為這個閉環的行為習慣,
和他人、和組織首尾相接,凝結成了一個高效的行為網絡。


這種高效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不斷線。剛才說“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這三點,本質上就是不斷開和協作網絡的鏈接。你從協作網絡上接到一個信息或者任務,
處理完畢之後,一定要再反饋給網絡,確保兩頭連接。

比如,你可能接到過有人發來這樣的信息:
“我手機快要沒電了。咱們先聊著,等下萬一我沒聲了,就是手機斷電了。
我20分鐘之後能充上電,先跟你說一下。”
這樣的人,不管是生意夥伴還是生活伴侶,都差不到哪兒去,都是靠譜的人。
因為他們特別在意,不失去和你的鏈接。這是在網絡社會生存的第一法則,不斷線。


還有第二個法則,就是“可預測性”
不是要求你有多大本事,而是你的能力邊界要讓協作夥伴知道,
他們能確定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找你,找你能把問題解決到什麼程度。
作為一個網絡節點,最大的美德,不是能力強,而是不給協作者帶來風險。
有些人能力很強,但是答應的事做不到,遇到危機不求助,直到把小麻煩拖成大麻煩。
這也叫不靠譜。

在網絡協同的環境下,能力大,不如能力確定。
能力越確定的節點,吸引到的連接就越多。連接越多,價值就越大,這是對你靠譜的回報。


你看,“靠譜”這種品質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為啥?
因為衡量人的價值尺度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過去,一個人被高度評價,是因為他個人能力強、品質佳。
但是現在一個人被高度評價,
是因為他能夠更順暢地和網絡協同,甚至能夠領導和發起網絡協同。
從網絡的角度評估人,而不是孤立地看這個人本身,已經是我們的一種認知習慣。



----------------
摘要:
靠譜,正在變成一個人社會生存的首要優點。
我們首先得定義什麼是靠譜,就是三件事: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說是三件事,其實是一件事,就是你要在協作中完成閉環。
所謂閉環,就是一件事有開頭,就必有結尾。但是一般人做到這一條並不容易。

我們可以自省一下:進行一項事情,你不會半途而廢嗎?
一件東西用完之後,你一定放回原地嗎?
別人跟你說一件事,你辦不辦得成,都一定會回复嗎?
如果當時不能及時回复,在你能回复的時候,你會解釋一下上次不回复的原因嗎?
這都叫有開頭,必有結尾,一件事在你這裡完成了閉環。


例如,有位老記者為了讓我了解什麼是"閉環",就給我現場做了個示範。
他抓起電話,給青島的海爾總部總機撥了個電話,接通之後說,“我找羅振宇。”
海爾哪有叫羅振宇的,所以總機就問,羅振宇是哪個部門的?
老記者就瞎編了個部門。總機說,您給我幾分鐘,我來查一下,我讓他回電話給您。
你想,一般查無此人,不就算了嗎?
但是過了幾分鐘,那位總機竟然把電話回過來了,
說整個海爾都查過了,確實沒有羅振宇這個人。

你看,當時已經有電腦了,所以查無此人並不難。
但是難在有始有終,把這個動作給閉環了。一個總機接線員,接到一個問詢,
他不能讓這個事耽擱在自己手裡,無論如何他都要給出一個結果。
所以你看,靠譜不是說你很能幹,不是說你答應了什麼就一定能做到什麼。
那是神仙,那不叫靠譜。靠譜,是你和周邊的協作網絡保持高效的互動。
所有的人都因為這個閉環的行為習慣,
和他人、和組織首尾相接,凝結成了一個高效的行為網絡。


這種高效體現在兩個方面:
1. 不斷線。
 比如,你可能接到過有人發來這樣的信息:
 “我手機快要沒電了。咱們先聊著,等下萬一我沒聲了,就是手機斷電了。
 我20分鐘之後能充上電,先跟你說一下。”
 這樣的人,不管是生意夥伴還是生活伴侶,都差不到哪兒去,都是靠譜的人。
 因為他們特別在意,不失去和你的鏈接。這是在網絡社會生存的第一法則,不斷線。
2. “可預測性”。
 不是要求你有多大本事,而是你的能力邊界要讓協作夥伴知道,
 他們能確定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找你,找你能把問題解決到什麼程度。
 作為一個網絡節點,最大的美德,不是能力強,而是不給協作者帶來風險。
 有些人能力很強,但是答應的事做不到,遇到危機不求助,直到把小麻煩拖成大麻煩。
 這也叫不靠譜。
過去,一個人被高度評價,是因為他個人能力強、品質佳。
但是現在一個人被高度評價,
是因為他能夠更順暢地和網絡協同,甚至能夠領導和發起網絡協同。
從網絡的角度評估人,而不是孤立地看這個人本身,已經是我們的一種認知習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