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內參-科技-李開復:愛是人與AI最大不同

出處:李開復:愛是人與AI最大不同


創新工場創始人兼CEO李開復在美國科技媒體《連線》網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名叫《人類與人工智能共存的一幅藍圖》
(A Blueprint for Coexistence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在文章裡,李開復根據自己的瀕死體驗,
提出了未來人與人工智能共處時人類應該發展的獨特優勢。
 2013年,李開復曾被診斷出患有淋巴癌四期,後來逐漸康復。
這段經歷改變了他的人生觀,也啟發了他對人工智能的看法。

李開復認為,
“在愛與被愛的能力上,人類是獨一無二的。愛是人類與人工智能最大的不同。”
狹義的人工智能毫不自覺,沒有情感,它在擊敗世界棋手冠軍的那一刻,
體會不到勝利帶來的樂趣,也不會激動到產生要擁抱一位它愛的人的渴望。
李開復說,“人工智能不會擁有愛的情感。愛是機器的缺失。”

未來,人工智能或許比人類醫生更快、更準地診斷出病情,
但病人不會只想聽到“您患有四期淋巴癌,五年內死亡的概率是70%”這樣冷冰冰的告知。
我們需要“關愛醫生”,他會陪伴病人,和病人探討病情,
同時還會用“李開復也患過這種癌症,但他恢復得很好”這樣的案例來鼓勵病人。
未來我們對這樣的“關愛醫生”有巨大的需求。
同樣的理念也適合律師、教師、會計和婚禮策劃人員等職業。
當下的很多志願服務工作,未來都可能成為真正的職業,
比如血庫的助工、孤兒院的老師等。從事這些新崗位的人將會讓世界充滿愛與歡樂。

因此,李開復這樣描繪人和人工智能共存的藍圖:
“人工智能將幫助人類完成多數重複性工作,
它所帶來的巨大懸殊,則由充滿了人性光輝的機會來彌補。”


對於未來,李開復提醒說:
“不論我們選擇什麼,都會成為一個自我應驗的預言。
如果我們選擇了人類完全被機器取代的世界,不論事實有沒有發生,
我們都放棄了人性本質以及對人生意義的追求。
如果每個人都選擇了屈服,人類就會走向終結。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選擇追求人性,就算不可能的事情發生了,
機器真的取代了人類,我們也能在屈服時明確我們已經承擔了責任,
並且因為從中獲得了樂趣而無怨無悔。”


------------------
摘要:
“在愛與被愛的能力上,人類是獨一無二的。愛是人類與人工智能最大的不同。”
狹義的人工智能毫不自覺,沒有情感,它在擊敗世界棋手冠軍的那一刻,
體會不到勝利帶來的樂趣,也不會激動到產生要擁抱一位它愛的人的渴望。

未來,人工智能或許比人類醫生更快、更準地診斷出病情,
但病人不會只想聽到“您患有四期淋巴癌,五年內死亡的概率是70%”這樣冷冰冰的告知。
我們需要“關愛醫生”,他會陪伴病人,和病人探討病情,
同時還會用“李開復也患過這種癌症,但他恢復得很好”這樣的案例來鼓勵病人。
未來我們對這樣的“關愛醫生”有巨大的需求。
同樣的理念也適合律師、教師、會計和婚禮策劃人員等職業。
當下的很多志願服務工作,未來都可能成為真正的職業,
比如血庫的助工、孤兒院的老師等。從事這些新崗位的人將會讓世界充滿愛與歡樂。

因此,李開復這樣描繪人和人工智能共存的藍圖:
“人工智能將幫助人類完成多數重複性工作,
它所帶來的巨大懸殊,則由充滿了人性光輝的機會來彌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