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6日 星期四

❤內參-藝術-隨時能被滿足的精神生活

出處:隨時能被滿足的精神生活



作家張大春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說,
智能手機把一切都碎片化,並對人和內容產生巨大的影響。
碎片化的生活,可以讓人在很小的範圍裡被充分滿足。
18世紀、19世紀,在咖啡桌上看完一本500多頁的大部頭小說,要花一個禮拜的時間,
看完後得到某種啟發,還可以和朋友討論;
到了20世紀,這個過程在網絡論壇上完成;
但是在21世紀,“精神生活可以隨時隨地得到滿足,玩個遊戲、看個小視頻,
在社交網絡的聊天群裡吐槽,三分鐘就完成了。”

張大春說,現在生活上的滿足可以迅速達成,
然後不斷產生新的慾望、新的刺激,再有新的滿足。
人們根本來不及坐下來好好地讀一本大部頭或是每天堅持練字。
最重要的是,“恐怕我們對於那種緩慢得到的美感都失去了鑑賞能力。
人們也不再覺得那些通過緩慢苦功夫得出的成就是好的。”

張大春很小就開始練字,現在他每年會給朋友寫幾百幅對聯。
他認為,書法這類藝術的生命力,在網絡時代、智能手機時代會十分有限,
因為文化需要有一個長期而緩慢的浸潤過程,
在多數人的生活裡普遍紮根才有可能發展起來。
大部分人在生活裡沒有用書法的動機,
“如果有人活到70歲還沒有摸過毛筆,回想過往時也不會覺得有什麼遺憾,
因為他摸過安卓手機、蘋果手機。書法不再有價值,
哪怕藝術家、書法家拼命叫賣,也都會在很短的時間裡被歷史遺忘。”


------------------
摘要:
張大春說,現在生活上的滿足可以迅速達成,
然後不斷產生新的慾望、新的刺激,再有新的滿足。
人們根本來不及坐下來好好地讀一本大部頭或是每天堅持練字。
最重要的是,“恐怕我們對於那種緩慢得到的美感都失去了鑑賞能力。
人們也不再覺得那些通過緩慢苦功夫得出的成就是好的。”


書法這類藝術的生命力,
在網絡時代、智能手機時代會十分有限,
因為文化需要有一個長期而緩慢的浸潤過程,
在多數人的生活裡普遍紮根才有可能發展起來。
大部分人在生活裡沒有用書法的動機,
“如果有人活到70歲還沒有摸過毛筆,回想過往時也不會覺得有什麼遺憾,
因為他摸過安卓手機、蘋果手機。書法不再有價值,
哪怕藝術家、書法家拼命叫賣,也都會在很短的時間裡被歷史遺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