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內參-社會-觀點:什麼決定了人的善與惡?同情心

出處:觀點:什麼決定了人的善與惡?同情心


人的天性究竟是善的還是惡的?這個問題自古至今就一直討論不斷。
得到訂閱專欄“馬徐駿·世界名刊速讀”介紹了美國《國家地理》的一篇文章,
它從科學角度研究了人的善惡天性。
這篇文章的作者余和吉特·巴塔查爾吉也同時是《科學》雜誌特約撰稿人,
2008年他曾獲得美國國家精神健康協會最佳研究寫作獎。

巴塔查爾吉認為,
從進化的角度看,善與惡兩個特質其實是一體的,都是為了讓人類活下來。
如果我們不對自己人善良,我們就無法團結;如果我們不對敵人殘忍,我們就無法生存。
而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發現,影響善惡的一個重要因素則是同情心,
也就是感同身受、感知他人情緒的能力。
更有同情心的人更慷慨和更願意幫助別人,
而缺少同情心的人更殘忍和暴力,甚至有反社會傾向。


能影響每個人同情心的有兩個因素:先天遺傳和後天培養。
新墨西哥大學精神學家肯特·契爾氏曾以美國和加拿大的監獄犯人為研究對象,
因為犯人裡每五個人就有一個是精神變態者,而正常人裡這個比例是1/150。
契爾氏用核磁共振掃描了4000名犯人的大腦,
最終發現,
精神變態者大腦裡的杏仁核跟正常人不一樣,他們杏仁核上的灰質比正常人少了5%-7%。
而杏仁核管理著我們的情緒感知,所以精神變態者對別人的痛苦和情感很難感同身受,
我們普通人憑感覺就能分辨的善行和惡行,他們需要思考才能明白。
而相反,極端利他主義者的杏仁核灰質比一般人更多,更有同情心和共情能力。

除了先天生理因素外,人的大腦可塑性非常強,
人也可以被訓練成更和藹、更富有同情心的人,後天培養就能起到這方面的作用。
美國威斯康辛州蒙多塔青少年行為治療中心收容的都是行為惡劣的孩子,
這家機構的教導方式並沒有用軍事化的,
也就是做錯事情就懲罰的理念來管教這些問題少年,而是教導人員跟這些孩子建立關係,
產生情感,對他們的錯誤行為不會有特別嚴厲的懲罰,但是會獎勵他們的善舉。
這個機構追踪了這些孩子離開後兩到六年的表現,結果發現他們的暴力行為非常少。
這跟其他地方的少管所相比,確實是一個成功。

總之,從科學的視角看,同情心和共情能力是影響一個人善惡行為的重要因素。
而對於同情心上,先天的生理因素和後天社會的影響共同起著塑造作用。



----------------------------
摘要:
從進化的角度看,善與惡兩個特質其實是一體的,都是為了讓人類活下來。
如果我們不對自己人善良,我們就無法團結;如果我們不對敵人殘忍,我們就無法生存。
而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發現,影響善惡的一個重要因素則是同情心,
也就是感同身受、感知他人情緒的能力。
更有同情心的人更慷慨和更願意幫助別人,
而缺少同情心的人更殘忍和暴力,甚至有反社會傾向。

能影響每個人同情心的有兩個因素:先天遺傳和後天培養。
精神變態者大腦裡的杏仁核跟正常人不一樣,他們杏仁核上的灰質比正常人少了5%-7%。
而杏仁核管理著我們的情緒感知,所以精神變態者對別人的痛苦和情感很難感同身受,
我們普通人憑感覺就能分辨的善行和惡行,他們需要思考才能明白。
而相反,極端利他主義者的杏仁核灰質比一般人更多,更有同情心和共情能力。

除了先天生理因素外,人的大腦可塑性非常強,
人也可以被訓練成更和藹、更富有同情心的人,後天培養就能起到這方面的作用。
美國威斯康辛州蒙多塔青少年行為治療中心收容的都是行為惡劣的孩子,
這家機構的教導方式並沒有用軍事化的,
也就是做錯事情就懲罰的理念來管教這些問題少年,而是教導人員跟這些孩子建立關係,
產生情感,對他們的錯誤行為不會有特別嚴厲的懲罰,但是會獎勵他們的善舉。
這個機構追踪了這些孩子離開後兩到六年的表現,結果發現他們的暴力行為非常少。
這跟其他地方的少管所相比,確實是一個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