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得到-科技-手機不會讓我們減少閱讀和社交

文章出處:手機不會讓我們減少閱讀和社交


現在很多人都是手機不離手的低頭族,
於​​是有很多專家擔心,說手機讓我們減少了閱讀和社交,會變成信息技術的奴隸。
最近大象公會有篇文章說,其實歷史上每次出現新媒介,
都會重構我們的社交和閱讀,而且也總有聲音認為,新媒介不是件好事。


比如一個人安靜地讀書,就曾被認為是種反社會行為。為什麼呢?
因為在歐洲出現印刷術之前,書很少,
大家讀書都是聚到一塊兒大聲誦讀,那是個很有儀式感的集體活動。
等到書籍大量印刷之後,讀書成了個人行為,
人們都捧著書低頭看,和今天低頭玩手機沒什麼區別。
當時的權威人士們痛心疾首,認為印刷術讓文明淪喪了。
其實,正是因為書多了,更多的人開始養成閱讀習慣,知識也更加普及了

現在的智能手機也一樣,手機好像製造了很多碎片化信息,讓人變得膚淺了。
但其實,深度的內容並沒有消失,想看照樣能看,
反倒是“輕內容”和“淺閱讀”的出現,讓很多不愛閱讀的人開始閱讀了。
而且,手機不但沒有減少年輕人的社交,
反而大大增加了他們的社交,興趣愛好和價值觀相同的人,都可以成為虛擬的朋友。


那為什麼每次新技術的出現,總有那麼多擔心的聲音呢?
英國有個著名的科幻小說家做了總結,他說,
大部分人面對科技,都有這麼三條定律:
一,所有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正常世界的一部分;
二,所有在我青少年時期誕生的科技,都是改變世界的力量;
三,所有在我35歲以後誕生的科技,都是對文明的威脅和挑戰

所以你看,每次技術革命,都是對傳統和權威的顛覆,也總有人會擔心:
技術革命恐怕不是件好事。

本文源自:我就坐在你面前,而你卻低頭看手機
撰稿:葉小琪
來源:得到

------------
主旨:
手機會讓我們減少閱讀和社交嗎?答案是"不會"。
新科技出現時,這種流言就會出現。
比如「印刷術」。
在「印刷術」出現前,
大家讀書都是聚到一塊兒大聲誦讀,是很有儀式感的集體活動。
在「印刷術」出現後,也有傳言,這會減少閱讀和社交。
持的理由為
書變多→讀書成了個人行為→社交減少(共讀)
書變多→書變廉價商品→造成人們漠視→文明淪喪
然而,結果是:
書變多→有更多的話題可聊→增加社交
書變多→書價變低→更多人讀書→知識更普及→文化進步
 
智能手機的出現也類似當時的疑慮:
智能手機出現→獨自玩手機時間變長→社交減少
智能手機出現→碎片化信息→人變膚淺→文明淪喪
但是,結果是:
智能手機出現→更容易找到(跨國)同好→虛擬朋友
智能手機出現→
“輕內容”和“淺閱讀”讓很多不愛閱讀的人開始閱讀

❤得到-世史-為什麼女王統治時期戰爭更多?

文章出處:為什麼女王統治時期戰爭更多?


打架這種事,好像都是男人幹的,跟女人沒啥關係。
大家都有這種感覺吧,身邊的女人一般比男人要溫和、動口但不動手,善於和人打交道。
所以,一個國家如果讓女人來掌權,世界是不是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呢?

結果可能讓人失望了。最近,紐約大學一位政治經濟學助理教授做了一項研究,
仔細考查了最近六個世紀28個歐洲女王的統治史,
結果發現,女王統治國家時,戰爭反而多出了27%。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由於女性柔弱的刻板印象,
所以比起男性國王,女王更需要通過顯示強硬,告訴別人:老娘可不是​​好惹的。
大文豪莎士比亞不是有句名言嘛,“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
”所以一般女王剛即位時,都會被手下的男性大臣們看不起,
女王比男性國王更需要用戰功來確立自己的權威。
最典型的是俄國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她在位初期就遇到了農民起義,統治基礎很不穩定。
但後​​來她卻一舉打敗了土耳其和瑞典,打通了俄國到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出海口,
甚至和其他國家一起把波​​蘭給亡國了,讓俄國的土地增加了90多萬平方公里。
所以女人當領導,通常要比男人更強硬,才能服眾,所以更容易發動對外戰爭


第二,相比於男性國王,女王更容易遭到外敵攻擊。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不僅是本國的大臣啊,
領國的男性國王也會覺得女王看上去好欺負嘛!
在歷史上,一個國家一旦出現了女王執政,周邊國家就會馬上過來搶領土,想趁機撈一把。
比如伊麗莎白女王年輕時,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好幾次向她求婚,但女王卻給他拒絕了。
一氣之下,菲利普二世就派著名的“無敵艦隊”打英格蘭,準備好好教訓伊麗莎白女王一頓。
最近的例子是著名的“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她當英國首相的時候,
阿根廷發動了馬島戰爭,覺得女首相是個好捏的軟柿子。
雖然這兩場戰爭最終都是英國大獲全勝,
但女王統治的國家,在外界看來,確實會比較脆弱,
別人更願意在女王在位的時候,製造摩擦、發動戰爭。

不過呢,雖然女人性情看似柔弱,
但從戰績上看,女王打起仗來,可一點也不比男人差,為什麼呢?
因為女人當上國王後,往往傾向於分工負責。
尤其是女王已經結婚的時候,那她自己只要管外交和戰爭就夠了。
至於稅收、司法、教育等次要部門,可以都扔給她的老公管,別人一般不會說什麼閒話。
但男性國王就不行了,他要是把任務分給夫人,指不定被下面的人罵死:
“你一個大男人,行不行啊?”所以沒辦法,他就只能大事小事,雞毛蒜皮一把抓了。
因為這種女王依靠丈夫統治的方式更容易被接受,
女王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軍事上,不容易分心,所以一旦打起來,勝率反而比較高。

所以說,女王當政,戰爭就會減少,這種觀念是不對的。
在打仗這方面,女王還有意想不到的優勢呢。


本文源自:文雙春博客
撰稿:尹敏志
來源:得到
---------
主旨:
原因有二
1. 女王即位,要立威(不比男人弱),故發動戰爭
2. 相比於男性國王,女王更容易遭到外敵攻擊

然而,戰爭勝多輸少,理由是:
因為女人當上國王,往往傾向於分工負責。
尤其是女王已經結婚的時候,
那她自己只要管外交和戰爭就夠了。
至於稅收、司法、教育等次要部門,
可以都扔給她的老公管,別人一般不會說什麼閒話。
如果國王是男性,任務分給夫人,指不定被下面的人罵死。

❤得到-教育-教育孩子的3個誤區

文章出處:教育孩子的3個誤區

文章太長了,只擷取摘要:
1. 第一個誤區:0~3歲很重要
三歲以前,孩子的神經元密度確實很高,但這可並不表示,
他的大腦功能就已經發育成熟了,神經元的密度跟大腦功能根本就沒有直接關聯。
而且,三歲以後,孩子大腦神經元的密度還會下降呢,到10歲左右,就變得光禿禿的了。

你觀察自己的孩子也會發現,
0到3歲的時候,他們的語言學習能力非常差,詞彙量也很少;
但是到了5歲以後卻會突飛猛進,一周就能學到以前一年的詞彙量。


2. 第二個誤區,就是很多人認為,家長話說得越多,孩子詞彙量就越大,就越聰明。
有一項研究發現,在孩子0到3歲的時候,
美國上層社會的家長,比普通人多對孩子說了3000萬個單詞,
導致他們孩子的詞彙量,平均比普通家庭的孩子多了600個。
於是很多人就認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一定要跟他們多說話。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科學家後來發現,孩子掌握詞彙量的多少,跟你對他們說多少話也沒多大關係,
真正對他們有影響的是家長對他們的回應方式:
如果回應率高,能跟孩子產生持續的互動,那他們的詞彙量就高。
哈佛大學就曾做過一個著名的無表情實驗,
先讓母子自然互動,然後突然要求媽媽轉身的時候要面無表情,
結果孩子很快就嚇得不知道怎麼辦了。
你想,如果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那他能快樂地成長嗎?
所以說,最好的早教方式不是跟孩子​​多​​說話,而是跟他們的互動,這個才是關鍵。


3. 第三個誤區,就是很多人認為,環境對孩子成長很重要。
你肯定聽過孟母三遷的故事,結果很多人被誤導了,
說既然環境對孩子的成長這麼重要,那肯定就得為他們創造一個利於成長的環境啊。

一個腦科學實驗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科學家找了兩組老鼠媽媽,放在同樣的外部環境裡,
不同的是,其中一組經常舔自己的孩子,
而另一組則被刪除了類似的基因,不能發出舔孩子的動作。
結果,那些經常被媽媽撫愛的鼠,長大後也會舔自己的孩子,
而另一組長大後就不會做出舔孩子的動作。

這就說明,對孩子產生決定性影響的,
不是什麼複雜的外部環境,而是家長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動。
即便是孟母,當初也不是刻意為孟子創造什麼好的環境,而是避免壞的影響。
所以,想要人工地給孩子創造什麼複雜環境,恐怕不是錦上添花,而是畫蛇添足。

你看,養孩子的確是個力氣活兒,但力氣一定要用到位,而不能走入誤區。
該用力的要用力,不用使勁兒的,咱也別費那個力氣啦。


本文源自:對科研結果的過度解讀正在傷害兒童教育
撰稿:任筱寒
來源:得到



---------------
指正三個錯誤觀念:
第一個錯誤:增加詞彙,0~3歲很重要
糾正:到了5歲以後卻會突飛猛進,一周就能學到以前一年的詞彙量

第二個錯誤:家長話說得越多,孩子詞彙量就越大,就越聰明
糾正:早教方式不是跟孩子​​多​​說話,而是跟他們的互動(感受到關懷)

第三個錯誤:環境對孩子成長很重要
糾正:對孩子成長,家長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動是主因,複雜的外部環境是次因

得到-企管-如何選出好人才?讓錢來告訴你

文章出處:如何選出好人才?讓錢來告訴你

摘要:
他舉辦了一個選拔新公司總經理的大賽,一共吸引了公司內部的14個團隊參加。
比賽那天,他讓全公司的員工投票選出獲勝的團隊。

具體怎麼選呢?很簡單,他讓每個員工在選票上填寫兩個內容:
第一,你支持誰;第二,你願意在他們身上投資多少錢。
而且,這個錢你還必須得兌現,得投進去,
要是你寫在選票上的金額不兌現,就罰你上一年年收入的20%。
最後,獲得最多投資的那個團隊獲勝。
結果,比賽的場面就跟噴了血一樣,最後員工投資有將近1000萬元。
用這個辦法選出的管理團隊,也果然出類拔萃,幫助公司順利實現了轉型。


那可能你就會問了,為什麼用錢投票能選出最好的人才呢?
首先,用錢選出來的人,人品一定很好。
比如說,如果某員工在工作中有過污點,這事兒老闆不一定知道,但是一定有員工知道。
要是該員工參與競選,知情的員工不但不會選他,還會把他的劣跡告知其他員工。
因為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就不會有腐敗,公司就會變得廉潔。
其次,用錢選出來的人,經營能力一定很強。
因為投下去的是真金白銀,每個投資人都會很慎重,提前做很多調查。
而每個員工的調查結果匯總在一起,肯定能找到最有能力的獲選者。
最後選出的人德才兼備,自然就是最好的人才了。


你看,宗毅用自己的實驗告訴我們,在選拔人才方面,錢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東西。
潤米諮詢董事長劉潤,就把宗毅在芬尼克茲舉辦的創業大賽,
比作是美國的民主選舉:
跟個人利益深度綁定,迫使投票人更加謹慎地對待自己的選票,
最後選出的人一定是最有能力的人。

2016年2月28日 星期日

❤得到-工業-他畫的地圖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

文章出處:他畫的地圖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


最近,果殼網有篇文章說,歷史上有一張很特別的地圖。
不僅英國早期的工業發展全靠這張地圖,進化論也和這個地圖有關。

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先了解一下畫地圖的人,
他叫威廉·史密斯,沒什麼文化,十歲就不上學了,為了養家謀生,他就在田裡做勘測工。
這勘測工可不好幹,因為那時候沒有衛星地圖啊,
想要了解一個地方的地形地貌,主要靠兩條腿和兩隻眼睛。
幹了一陣,威廉就發現,自己天生就應該幹這個,
因為他方向感好,又喜歡到處跑,勘測對他來說就是小菜一碟。


那時候的勘測工作,主要是為了農業,因為農民要開墾或者放牧,
總得知道哪兒有坡、哪兒有溝、哪兒的土適合耕作吧?
可後來呢,工業發展了,需要很多煤,有人就發現,利用水路運煤能大賺一筆,
於是各地的煤老闆都開始修運河,但是遇上了很多地質問題,
比如有的地層總是漏水,一挖運河,水就滲走了;
有的地層土壤很鬆,一挖就滑坡。
於是煤老闆們就找勘探機構,讓他們幫忙,看看哪個地方適合修運河。

威廉就是這麼被煤老闆請去的。
不過,他在挖運河的時候發現,從上往下挖土,
不同的土層,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重複出現
他就想,是不是我們生活的大地,並不是一張簡單的地皮,
而是有無數張地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張張疊了起來
然後呢,他根據自己的觀察,畫出了他們小鎮上的地層圖。


雖然我們知道,地層能分很多層,但你要是單靠土壤和岩石,是看不出哪層是哪層的。
那要怎麼區分呢?威廉發現,
不同的底層,裡面的化石是不一樣的,所以靠化石就能知道這是哪一層。
那個時候的化石愛好者還真不少,但這些人就知道蒐集化石,不知道化石有什麼用。
有一次,威廉去見一個朋友,這個朋友有個化石博物館。
威廉當場露了一手,打亂了化石的擺放順序,重新按地層排序,
還準確地說出了這些化石所屬的地層,驚呆了所有人。


畫出了家鄉的地層圖後,威廉更有信心了,
他想,如果有人能給他提供資金,沒准他能把整個英國的地層圖都畫出來。
於是,他就跑到大城市裡去找投資,
但他只是個小工匠,一沒學位,二沒出身,上層社會根本沒人搭理他。
所以,威廉在城裡沒拉到投資,只好乾回自己的老本行,幫人做地層勘探。
這時候,工業革命開始了,大家都需要一種材料,就是煤,威廉的機會來了。


煤這種東西,只會出現在特定的地層裡,
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淺,有的地方非常豐富,有的地方怎麼挖都沒有。
這事威廉心里門兒清,可當時的煤老闆們不懂這些,基本都是憑感覺亂挖。
當時有個煤老闆執意要在一個地方挖煤,
威廉到現場一看,他挖的地層是黏土層,煤一般都在藍色石灰岩下面,這根本挖不出來。
他好心建議煤老闆別挖了,可那人不聽,一頓猛挖,損失了好多錢。

這一折騰​​,大家就覺得,這小伙子說的對啊。
也只有錢在面前,人們才會看到知識的重要性。
於是,很多煤老闆、礦老闆請威廉去指導工作,
威廉呢,也有了機會到英國各地勘測,開始了他想畫出整個英國地層的夢想。


之後的十六年,威廉走遍了英國,把整個國家土地下面的紋路肌理畫了出來,
很多煤礦富礦區都是他預測的
他的地圖,和後來用高科技勘測出的結果沒什麼兩樣,
可以說,整個英國的早期工業,就是建立在這幅地圖上。
他還把用化石測定地層順序的方法出了一本書。
這個方法,為後來達爾文創立物種演化理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材料


而這幅影響了人類文明進程的偉大地圖,
只不過出自一個沒有學歷、農民出身,但對地質滿懷好奇心的小工匠之手。


本文源自:他挖的坑遍布英國,他畫的地圖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
撰稿:谷悅
來源:得到

-----------
來自維基百科
The first practical large-scale application of stratigraphy was by William Smith in the 1790s and early 19th century. Smith, known as the "Father of English geology"

❤得到-科學-好奇心才是科學的第一推動力

文章出處:好奇心才是科學的第一推動力


最近有篇文章火遍朋友圈,題目就很有趣,
叫《一個逗逼科研狗是如何搞定諾貝爾獎的? 》,
裡面說,挑戰諾貝爾獎,好奇心也能創造奇蹟。

文章主人公叫海姆,是個逗逼物理學家,
在他眼裡,科學研究就是一個好玩的遊戲,他玩出了很多驚世駭俗的科學成果。


首先,他讓青蛙克服地球重力,懸浮起來了。怎麼回事呢?
這哥們工作的實驗室裡,有一台很牛的超導磁鐵,能製造出地球上最強的磁場,
多強呢,就如果你在它周圍放上刀叉之類的鐵器,那刀叉會像箭一樣射過去。
這哥們儿沒事就打起了這個超強磁場的主意。


先說個背景知識啊,所有的物質都有抗磁性,也就是說會抗拒被磁場磁化,
這個抗磁性,會產生一種相反的力量,就是你磁場要拉我過來,​​我偏要使勁往後躲。
這位海姆有天突發奇想說,物體的抗磁性是不是可以檢驗一下捏?
他自作主張,就往那台超級昂貴的超導磁場裡倒水,你沒聽錯,倒水!
這要是在中國,哪個科研狗敢往高級儀器裡倒水,院長一定會讓他腦子裡進水…
但秘密就這樣被海姆發現了,他倒進去的水,居然像失去了重力一樣,
懸浮在強磁場裡,因為水分子也有抗磁性,
這個磁場那麼強,就讓水滴克服重力懸浮起來了。


一般人這時候看到沒出事,就謝天謝地趕緊收手了吧,海姆不,
他又突發奇想說,哎,生物體內也有水啊,而且蛋白質也是抗磁性的啊,
那如果把生物放到強磁場裡,它也會懸浮起來嗎?
於是這次,他扔了一隻活青蛙進去。結果,青蛙居然也懸浮起來了。
這個逗逼實驗,為海姆贏得了2000年搞笑諾貝爾獎。

你可別以為他只會搞笑啊,他另一個牛B的研究,是發明了一種能讓人飛簷走壁的膠帶。


你記得在電影《諜中諜4》裡,阿湯哥戴著一雙“手套”就徒手爬高樓嗎?
那個手套是想像出來的。自然界裡,只有壁虎能在任何牆面上飛簷走壁。
科學家發現,壁虎的腳麵上充滿了無數的“剛毛”,小剛毛上又有更細的絨毛,
這些絨毛小到納米級。有人可能會問,絨毛又不是鉤子,怎麼能抓住牆壁呢?
哎,這就要說到壁虎最牛的地方了,它根本不是靠你以為的勾啊拉啊那種力,
而是靠小絨毛上的分子和牆壁的分子相互之間的吸引力,這叫范德華力。
你可以回家找兩本厚一點的書,然後像洗撲克牌一樣,
把兩本書的書頁一張疊一張插在一起,然後抓住兩本書拉拉看,很難拉開啊!
把兩本書“粘”在一起的力量,就是范德華力。
新手機的保護膜,也是靠范德華力“粘”在手機屏幕上的。
壁虎手掌上那麼多絨毛產生的范德華力,可以產生比它體重大50倍的吸力


聽到這兒,是不是覺得壁虎超級牛?那海姆怎麼可能錯過那麼牛的事呢?
他在一種高分子材料上進行“微雕”,模擬出了壁虎手上的納米級絨毛,
然後製作出了一個仿生的“壁虎膠帶”,如果要把一個人粘在牆上,
用一張A4打印紙大小的膠帶就足夠了。他把仿生材料學從此帶進了一個研究的新高潮。


但這還不算,這位逗逼科學家最後玩到了真正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因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分解出單層石墨的人。
石墨,就是咱們平時用的鉛筆芯,如果把石墨磨到單層原子那麼薄,那就是單層石墨了。

你可能會覺得說,這單層石墨有什麼牛的啊。哎,這個真的很牛。
有人把單層石墨稱作人類在21世紀最重要的材料。
用這個材料做的手機電池,充電5秒,就可以打半個月電話。
用作汽車電池,充電10分鐘,就能開1000公里。
而且這種材料硬度極高,秒殺鋼鐵什麼的,有人打算用它來修建從地球通往太空的“天梯”。

聽起來很開腦洞吧,但科學家遇到了難題,首先你得把石墨磨到單層原子那麼薄,
它才能有剛才說的各種神奇特性,但科學家用盡各種高科技手段,
就是沒法把石墨磨到單層原子這個級別,甚至有人說,單層石墨是不可能存在的。

輪到海姆這哥們出場了。他先是用磨的方式,發現真不行,
但他倒過來想,說磨不行,那我們能不能直接用膠帶把石墨原子給粘下來呢?
結果,史上最簡單粗暴的科學實驗誕生了,
海姆居然真的用透明膠帶粘在石墨上,然後一遍一遍反覆撕,
撕到最後,還真就粘出了原子那麼薄的石墨。
看到他用透明膠帶撕出來的單層石墨,全世界的科學家都給跪了。
靠這個發現,他拿到了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你瞧,海姆神一般的存在,只為證明一個真理:好奇心才是科學的第一推動力!

本文源自:一個逗逼科研狗是如何搞定諾貝爾獎的
撰稿:谷悅
來源:得到

------------
主旨:
用手機的保護貼,能黏在螢幕的"范德華力",
以及構成高儲量電池的元素"單層石墨"為例,說明好奇心的重要。
(以單層石墨做的手機電池,充電5秒,就可以打半個月電話。
 作汽車電池,充電10分鐘,就能開1000公里)

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

得到-教育-三個方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文章出處:三個方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孩子對學習沒興趣怎麼辦?這個問題搞的很多家長很煩。
最近,微信公眾號少年商學院發表一篇文章,
介紹了猶太人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三個方法,或許能對中國家長有所啟發。


第一個方法叫讀書甜如蜜。小孩子為什麼不肯讀書?
因為讀書枯燥無味嘛,每看一頁書都是煎熬。那猶太人是怎麼讓小孩子愛上讀書呢?
爸爸媽媽在書頁上滴蜂蜜,讓孩子去舔紙上的蜜。
小學老師教小學生寫字母,也是用蜂蜜寫,孩子可以邊吃邊寫。
這樣呢,猶太小孩打小就能把讀書和快樂聯繫起來,自然就愛讀書了。


第二個方法是犯錯長見識。猶太孩子把杯子打碎了,父母通常不會責罵孩子,
反而問孩子:“為什麼杯子沒有掉到天上,而是掉​​在地上呢”。
你看,明明孩子犯了錯,家長卻把它變成了普及萬有引力的好機會。
猶太人會把周遭發生的一切事物都作為教育材料,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第三個方法叫猜謎語講道理。
猶太父母不會整天在孩子耳朵邊嘮叨“你要學​​習啊,知識很重要”。
他們更常用的是猜謎語的方式。

比如,媽媽會問兒子“火災裡失去了所有的財產,只有什麼東西得以倖存?
提示:無形、無色、無味。”答案當然是“知識”嘛。
謎語很有趣,方式很輕鬆,比說教更容易讓孩子印象深刻。


你看,猶太人這三個方法,其實核心就是一點:好奇心才是最好的老師。

本文源自:看了猶太孩子的這些讀書方法,終於明白我們的差距所在
撰稿:杜敏
來源:得到

❤得到-商業-為啥公益組織的領導人更難當?

文章出處:為啥公益組織的領導人更難當?


我們“得到”上有一本解讀版電子書叫《非營利組織的管理》,
作者是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和大家分享兩個書裡的精彩觀點。

第一點,德魯克認為,當一個公益組織的領導人,要比當一個企業的領導人難多了。
首先,判斷企業家成不成功的標準很簡單,只要看他的企業賺不賺錢就行了。
換句話說,企業只要贏利,就可以一美遮百醜,其他的短板和不足就看不出來了,
人們就不會關注你的問題和缺點了。
但對公益組織的領導人來說,
沒有一個明確的成功標準,導致的結果就是總有人對你不滿意

比如,有個公益組織,他們的工作是提高老百姓的環保意識。
這種工作就很難有具體的效果,
因為提高老百姓的環保意識是需要時間的,不是一兩天就能見效的。
但那些捐錢的人就是想知道,我的錢都花哪兒了,有沒有效果。
你沒辦法給一個具體的結果,他就會覺得沒有成就感。

而且,出資人都希望他們捐給公益組織的錢,​​都用在公益項目上。
而從公益組織的角度來說,他們需要花錢留住高素質的員工。
因為沒有高素質的員工,就沒法保證項目的質量。
這就給公益組織的領導人出了個很大的難題。


所以,由於沒有業績增長和市場競爭的壓力,我
們很難確定一個評估公益組織的標準,領導一個公益組織反而更難。


第二點,德魯克說,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你在激勵和挽留員工的時候,應該是使命優先。德魯克講了兩個社區醫院的例子。

有一段時間,美國社區醫院的護士流失很嚴重。
第一家社區醫院,為了留住護士,給她們漲薪,提供更好的待遇,
比如改善醫院的環境,等等。花了很多錢,但效果並不好。
為什麼呢?因為護士覺得,這些你本來就該給我們。
現在我們要走了,你才把這些招都拿出來,我們當然不會留下了。

另一家醫院不是這麼做的,
領導把護士召集到一起開會,問大家,你們作為護士,最大的使命是什麼?
護士們說,我們的使命是照顧好病人。

領導又問,那你們覺得我作為一個社區醫院的領導人,應該做些什麼,
或者說,我怎麼幫助你們實現這個使命呢?
護士們想了想,說你應該幫我們減少一些雜事,讓我們更加集中精力來照顧病人。

然後這個領導說,我懂了。
接著,他就在每個樓層設了一個專職的文秘,
專門為這些護士處理雜事,給護士騰出時間,讓她們專心照看病人。
護士不僅怨氣沒了,而且工作效率還提高了。
這個醫院不僅沒多花錢,而且還省錢了。因為護士的心氣順了,流動率就降低了。


其實,對營利的企業來說,無論是挽留員工,還是激勵員工,
也可以藉鑑這種使命優先的做法。


本文源自:解讀版電子書《非營利組織的管理》
撰稿:耿天成
來源:得到

----------
主旨:
難為的原因1:
沒有一個明確的成功標準,最終是總有人對你不滿意。
例如作者的工作是「提高老百姓的環保意識」
但是需要時間的,不是一兩天就能見效的,
且具體成效不易發覺。
難為的原因2:
出資人都希望他們捐給公益組織的錢,​​都用在公益項目上。
但對公益組織來說,需要花錢留住高素質的員工。.
 
針對第二點,彼得.克拉克說:
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
你在激勵和挽留員工的時候,應該是使命優先。

❤得到-邏輯-怎樣深入淺出地回答問題?(基模)

文章出處:怎樣深入淺出地回答問題?


很多時候,你可能經常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向別人解釋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
而且對方還缺乏理解這個概念的背景知識。這時候你該怎麼辦呢?
李叫獸在公眾號提了個觀點,
只要利用好對方已有的基模,再難的事物也可以很快讓對方理解


基模,基是基本的基,模是模型的模,這是一個心理學術語,
大概意思是指我們每個人的基本認知結構。
舉個例子,有一種乾果叫碧根果,如果你和朋友說,
這種碧根果長在樹上,長5厘米寬2厘米,外面有厚皮,裡面有果仁,吃起來很香,
他如果沒見過碧根果,肯定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但如果你說,碧根果就像小一號的核桃,但核桃是圓的,它是橢圓形兩頭尖的。
核桃殼厚,它殼薄,用手能剝開,吃起來比核桃更脆。
你就能大概知道碧根果是什麼樣了吧。在這裡,核桃就是一個基模。

再比如,一串數字:194920 082016,很難記吧,
但如果我這樣念:1949、2008、2016,就好記多了吧,
因為你可以把數字理解成三個年份:
建國、北京奧運會和今年的年份,一下子就記住了。這三個年份,也是基模。

你看,對於一個完全不具備背景知識的人來說,你去使勁描述,只會讓人抓不到頭腦,
而利用他已經有的基模,在這個基模上再修修補補,就容易多了。


那為什麼我們要用基模來處理信息呢?
因為這個世界太複雜了,人腦記不住、也理解不了。
咱們的大腦如果換算成電腦CPU的話,那能力還不到小米手機的千分之一,
記憶就更差了,一部蒼井空“人體動作片”的數據,就能把咱們大腦的存儲空間完全填滿了。
所以,大腦只能靠各種基模來簡化信息。
巧妙利用基模,我們就能讓別人理解複雜抽象的東西。
比如描述一個女孩的長相,你可以說她有Angela Baby的臉和舒淇的嘴。
描述一個人的性格,你可以說他是一個典型的東北男生。
跟韓國人解釋什麼是《小蘋果》,只要告訴他這是中國版的《江南style》。
跟美國人解釋春節,只要說這是中國的“聖誕節”。
所以,如果你想讓別人迅速理解一個全新的概念,就一定要利用對方的基模。


但是注意,在利用“基模”的時候,有的基模很可能引起誤會
比如說,你是個產品經理,過年回家,親戚一問,直接說就容易鬧誤會,“哦?
經理啊,那一定是高級領導吧?”其實,親戚腦子裡對“經理”的理解,
很容易讓他們對產品經理這個詞產生誤會。
那怎麼辦呢?你可以先不提“經理”,先說說你在公司平時大概是怎麼工作的,
然後問他們:“你們覺得這個職位叫什麼合適啊?噢,叫技術員合適是吧,
其實啊,我們把這個職位叫產品經理,但和一般的經理不一樣,
我們這種經理是負責策劃產品的。”你看,避免錯誤基模,就不容易鬧誤會。


還有一點,你套用的“基模”不同,對別人的影響可能會南轅北轍
有這樣一個新聞:“美國對非洲的援助每年只有10億美元”。
一個普通人很可能會說:“10億美元還少啊,美國夠大方啦!”為什麼呢?
因為對普通人來說,百八十塊是小錢,但上萬塊就是大錢,而10億美元那就是巨款了。
所以如果你是記者,用剛才那個標題,肯定達不到效果。
但如果換一個說法,說
“美國每年援助非洲的錢,也就能造一架新式轟炸機,只有10億美元。”
這時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美國有點兒摳門兒了,
因為大家會用“造一架飛機”這個概念,來對應援助非洲這麼大一件事。
所以,用對基模很重要。

再比如,有人被肯德基的開水燙傷了,如果他跟法官說:
“我要求賠償5百萬美元”,那大家都會覺得他獅子大開口。
但是如果他說“我要求肯德基拿出當天銷售額的千分之一作為賠償,
同時也是對他們的一個警示。”你聽起來合理多了吧?
其實,錢的數量是一樣的。你看,這就是基模的力量。


本文源自:怎樣深入淺出地回答問題?
撰稿:谷悅
來源:得到

--------
主旨:
基模,就是別人知道的事物。
從對方知道的事物上類推,講解對方不知道的事物。

得到-經濟-水稻挽救了中華文明

文章出處:水稻挽救了中華文明


我們都知道,全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是埃及、巴比倫、印度和中國。
可有個問題不知你想過沒有,同樣都是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
為什麼後來埃及、巴比倫衰亡了,而中國卻能一直延續下來呢?
最近,公眾號大科技發了一篇文章,說這是因為咱們比他們多了一種農作物——水稻。


為什麼這麼說呢?

最早的農業文明都是在大河流域誕生,比如埃及是尼羅河,中國是黃河。
當時,大家都種同一種農作物——小麥。但有個問題是,種小麥你得澆水灌溉啊,
這樣土地就容易鹽鹼化,土壤肥力一年比一年低,到最後甚至都種​​不出糧食了,
得休耕好幾年才行。中國古代頻繁爆發農民起義,都是受這個影響。
你看農民起義爆發的地方,一般都在黃河中下游,也就是小麥的集中種植區。
同樣,古埃及、古巴比倫這些地方,也有這個問題,因為下雨少,就只能靠灌溉種小麥,
這樣土地肥力就下降,鹽鹼化嚴重。
再加上當時氣候變化,導致原本繁榮的尼羅河兩岸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
最終荒漠化,古老文明也就跟著衰亡了。

那為什麼唯獨中國保留下來了呢?
因為到了宋朝,中國經濟重心轉移到了長江流域,開始以另外一種農作物為生——水稻。
跟小麥不同,水稻的產量非常高,種一粒小麥種子,能有4倍的回報,
而一粒水稻種子呢,能收穫20倍
而且,長江流域溫暖濕潤,水稻一年能種兩三季,產量不知比小麥高多少倍。
更關鍵的是,水稻本身就浸泡在水里,不需要灌溉,
所以不會像小麥那樣,導致土地鹽鹼化,中國的農業文明就一直流傳下來了。


當然,這也並不一定就是好事兒。
正因為其他國家沒有水稻救急,長期糧食短缺,那為了解決生存問題,不
得不大力發展工商業,用工業品換糧食,於是很快就進入到工業社會。
而中國呢,恰恰相反,有了水稻,我們生活已經很富足了,還發展工業幹什麼?
於是,我們進入工業社會的機會,雖然也曾在貧瘠的小麥田壟中到來過,
但很快,就又從肥沃的水稻溝渠裡流走了。


本文源自:
原因是這一種作物,毀了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的農耕文明!飢餓是歐洲工商業啟示錄!
撰稿:歸小無
來源:得到

❤得到-人際-幫助別人時,要閉上嘴

文章出處:幫助別人時,要閉上嘴

最近,TED上有個演講,演講者分享了他在做援助工作時的幾點經驗。

首先他說,援助的首要原則就是尊重
比如,有一次他和很多同事去非洲教贊比亞人種糧食。
他們發現贊比西河口的土地很肥沃,就在這裡種了西紅柿。
他們一邊種,一邊想,這麼肥沃的土地,當地人竟然什麼都不種,太可惜了。
後來,這些西紅柿果然長得很好,比意大利的西紅柿大多了。
但是西紅柿熟了之後,一夜之間,從贊比西河跑來兩百多頭河馬,把所有西紅柿都啃光了。
他們和讚比亞人說,這些河馬太可惡了。
結果贊比亞人說,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不在這裡種西紅柿的原因。
其他很多援助項目,也都是因為援助者自作主張,最後起不到任何效果


後來,他改變了方法,別人需要什麼幫助,他再提供什麼幫助。
這就是他分享的第二點經驗,幫助人時,要閉上嘴,聽別人怎麼說
比如,在澳大利亞的時候,他也是做援助,但他不去找別人談,而是等著別人來找他
有個做熏魚的毛利人來找他,他教這個毛利人把魚賣給餐館。
他幫助了這個人之後,其他的漁民也都來找他,一年裡,他一共做了27個項目。
後來,他們用這種方法,在世界上300個社區幫助別人,一共建立了4萬家企業。
所以調動當地人熱情的辦法,就是多聽聽他們是怎麼想的。


最後,他還談到了該如何創新。
他舉了個例子,1860年,有一批專家受到邀請,討論紐約市未來會變成什麼樣。
這些專家討論的結果是:100年後,紐約就不存在了。為什麼?
因為他們分析了當時紐約的人口增長速度,
按照這個速度,100年後紐約人出門將需要600萬匹馬,
而紐約沒辦法處理這麼多馬糞,到時人們將會被馬糞淹沒。
結果40年之後,1900年, 美國有了一千家汽車製造商。
所以說,計劃是沒用的,找到一種新科技才是更好的發展。


本文源自:想要幫助別人?閉嘴,聽人家說!
撰稿:亞平寧
來源:得到

2016年2月26日 星期五

❤得到-職場-找工作,怎樣的人脈最管用?

文章出處:找工作,怎樣的人脈最管用?


中國人很喜歡談人脈,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嘛。
尤其是找工作的時候,朋友幫忙推荐一下,有時候比你投簡歷更管用。
過去我們總覺得,那些和我們關係近的人,對我們幫助更大。
但最近科學作家萬維鋼在文章裡說,真正有用的關係,
不是那些你經常見面的人,而是那些你不常見面的人。
也就是說,“弱聯繫”比“強聯繫”更管用。

就拿找工作來說吧。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人,你們做的事情都差不多,想法肯定也很接近。
如果你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工作機會,他們估計也不知道。事實證明確實是這樣。
有位斯坦福大學教授做了個調查,他發現,那些靠關係找到工作的人,
十個人裡面,只有兩個人的工作是熟人介紹的,
其他八個人的工作,都是那些不怎麼見面的人介紹的。
這位教授說,這些人可能是你的老同事,或者是好久不見的老同學,
甚至可能是你不怎麼認識的人。


其實,弱聯繫理論最重要的不是人脈,而是信息的傳遞。
親朋好友願意跟我們交流,但是話說多了就沒有新意了。
反倒那些不太熟悉的人,交流起來更有效率。
比如,在朋友圈裡,熟人分享的東西,你肯定也熟悉,
不用他們分享,你也能找到這些信息。
但那些你不常接觸的人分享的信息,可能對你來說就是一個新知識,對你的幫助更大。


而且,文章還說,無論是合夥創業,還是投資,都要選弱聯繫,這樣做成功率更高。
哈佛大學商學院做過一個研究,調查了幾千名投資人,
他們有人和自己能力差不多的人合作,有人和熟人合作,
結果那些按能力找搭檔的人,投資更容易成功,
而投資熟人的人,成功的可能性就下降了很多。
美國的一個社會學家也做過研究,他發現,
很多創業者的靈感,都是從客戶和商業夥伴那得到的,家人和朋友很少能幫上什麼忙。

所以,人脈不在於你進入了哪個圈子,而在於你能接觸多少圈外的人。
不管是學東西,找工作,還是創業,
你都應該避免成熟圈子中的“強聯繫”,而應該走出去追求“弱聯繫”。


本文源自:窮人和富人的人脈結構
撰稿:孫小婧
來源:得到

得到-外史-美國南北戰爭救了清政府一命

文章出處:美國南北戰爭救了清政府一命


我們知道,清朝後期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後來全靠英國幫忙,清政府才消滅了太平軍。
為什麼英國要幫清政府的忙呢? 《天國之秋》這本書裡說,
英國幫清政府打太平天國,竟然和美國南北戰爭有關。


其實在太平天國運動中期的時候,英國是選擇中立的。
因為太平天國歡迎英國的傳教士來中國自由傳教,這讓英國對太平天國很有好感。
而且,英國選擇中立,既可以和太平天國做生意,也可以和清政府做生意,
實現了利潤最大化。


那為什麼英國後來改主意了呢?
因為過去美國是英國第一貿易夥伴,南北戰爭開打之後,全線禁運,讓英國損失很大。
所以英國就想把美國的貿易損失,從中國這裡補回來。
當時長江沿岸開放了11個港口,一半被太平天國控制,一半被清政府控制。
為了保持貿易通暢,英國祇能選擇支持其中一方,消滅另一方。
英國最後之所以選擇幫清政府,是因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時,
清政府承諾賠英國800萬兩白銀,一旦清朝滅亡,這800萬兩白銀就拿不到了。

所以,在權衡利弊之後,英國的政策就出現了大的轉向,就偏向幫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
而讓英國做出這個決定的,恰恰是發生在美國的南北戰爭。


本文源自:解讀版電子書《天國之秋》
撰稿:耿天成
來源:得到

❤得到-科學-對科學來說,犯錯實在太重要了(可證偽性)

文章出處:對科學來說,犯錯實在太重要了


哲學家卡爾·波普有句話特別有名,他說,只有能證明自己是錯了的理論,才是科學的理論。聽起來不可思議吧?但其實還真是這樣,
對於科學而言,一個理論如果被證偽了,那反而是大好事,這意味著科學要有新的突破了。
最近,中科院研究員張雙南就在《中國國家天文》雜誌上寫了篇文章,
細數了那些因犯錯而導致科學發展的例子。

就拿近一百年來獲得諾貝爾獎的天文課題來舉例,
除了一次與科學家所預料的一致之外,
其餘幾個,要嘛和他們最初預料的一點關係都沒有,要嘛乾脆和他們的想法完全相反。


比如上世紀30年代,當時的物理學認為,海拔越高,空中的放射性越弱。
結果他們在實驗中卻發現,隨著熱氣球上升,放射性反而是增強的。
那放射來自於哪裡呢?於是科學家就順藤摸瓜,發現了太空中無處不在的宇宙射線。


又比如,愛因斯坦發現,為了讓宇宙保持靜止,必須人為地在相對論中加進一個數。
後來,天文學家哈勃就想知道這個數加得到底有沒有道理啊,
於是他對宇宙中遙遠的星系進行了觀測。
結果這一看不得了,原來宇宙中所有的星系都在相互之間飛快地分離,
就好像鑲嵌在一個膨脹的氣球表面一樣,宇宙根本不是靜止的。
你看,儘管愛因斯坦的理論被證偽了,科學家們卻發現了宇宙膨脹。


故事還沒結束呢。後來天文學家就想,這些星系是在相互遠離,
但它們是相互吸引的呀,因此分離的速度應該會下降。
結果他們的想法又被證偽了,這些星系分開的速度竟然越來越快。
這直接導致了當前物理學界最大謎題——暗能量的誕生,是不是很酷?

你看,像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連犯錯都可以犯得這麼有價值。
對科學來說,犯錯實在太重要了,
因為它跟其他學科不一樣,是可以被證偽的,所以每次證偽,都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第一本給科學本質下定義的書叫《猜想與反駁》,
你知道它第一頁是怎麼寫的嗎? ——“我們所要做的一切是盡可能快地犯錯誤。”多精闢啊。


本文源自:《張雙南:仰望星空如何改變世界》
撰稿:李程遠 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
來源:得到

------------
闡述科學的「可證偽性」。
哲學家卡爾·波普有句話特別有名,
他說,只有能證明自己是錯了的理論,才是科學的理論。
 
P.S. 標準的句子:
假如要證明我的理論錯,
除非先證明XXX(我理論的前提)是錯的。

2016年2月25日 星期四

❤得到-人際-為什麼我們愛給人“貼標籤”?

文章出處:為什麼我們愛給人“貼標籤”?


大家都討厭別人給我們“貼標籤”,但實際上,我們也經常給別人“貼標籤”,
比如,你是不是覺得四川人愛吃辣,上海男人小家子氣,處女座的人吹毛求疵,
這些刻板印象,其實都是“貼標籤”,都有以偏概全的成分。

既然“貼標籤”不准確,那為什麼每個人還在貼呢?
最近,知乎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說,
我們給別人“貼標籤”,是因為這能節約我們的認知資源。

原來,我們一生都在了解別人,但大腦的認知資源是很有限的
所以對我們重要的一小部分人,比如親戚、朋友、偶像,我們會深入的了解,
而大部分人,我們只會簡單了解一下,節省出認知資源繼續認識新人。
這時候,給他們貼個標籤,是最省認知資源的辦法。


舉個例子,郭敬明被很多人貼了標籤:“矮、刻薄、拜金”。
粉絲們認為這是黑子戴著有色眼鏡呢,看不到偶像的閃光之處,
但對不崇拜郭敬明的人而言,要花時間深入了解郭敬明的閃光點,
對他們沒有價值,他們不願意把認知資源浪費在他身上,
但完全不知道吧,又會少了很多談資,所以他們就走了一條捷徑,貼幾個標籤完事。

再比如,
給某個胖子貼上“脾氣好”、“吃得多”這樣的標籤後,你對胖子產生認知的成本就大幅下降了。
等你再碰到別的胖子,把他們往這個框架裡一裝就完事了,
你才不會費心費力的去了解這個人的細節呢。
同樣道理,星座也是一種標籤,“這是個巨蟹座暖男”,“那是個雙魚座乖乖女”,
這類標籤讓我們很容易在腦海中建立一個形象,很省力氣的迅速了解一個陌生人。


所以說,“貼標籤”其實是人類為了節約認知資源,
慢慢“進化”出來的能力,有限的認知資源,讓我們不可避免地給別人“貼標籤”

本文源自:人為什麼喜歡貼標籤?
撰稿:俠俠
來源:得到

---------
主旨:
我們給別人“貼標籤”,是因為這能節約我們的認知資源(大腦資源)。

❤得到-科學-愛因斯坦一生中最大的錯誤

文章出處:愛因斯坦一生中最大的錯誤


愛因斯坦我們都知道是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也是地球上最聰明的人,
據說他的智商達到200,是咱們普通人的兩倍。
但就是這麼聰明而偉大的人,也在學術上犯下過很多重大的錯誤。
最近《環球科學》有篇文章,就歷數了愛因斯坦犯過的幾個學術大錯。


最小的錯誤是關於引力透鏡。什麼叫引力透鏡,我簡單解釋一下。
比如我們戴的近視眼鏡,就是一種透鏡,光通過它會被改變角度,
近視的人就能看清東西了。現在宇宙學認為,如果天體的質量足夠大,
那麼它就會產生強大的引力,這個引力強到什麼程度呢?
它能把經過它的光扭曲,就像透鏡能改變光的線路一樣,所以叫引力透鏡。

引力透鏡對我們觀測宇宙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舉個例子,黑洞,看不見吧,那科學家怎麼發現它們的呢?
就是因為黑洞質量非常大,引力能扭曲光線,所以當我們發現,哎?
怎麼一片天體變形了、會變暗變亮,甚至出現重影啊,
那就能反推出,在咱們觀察的這個路線附近,有黑洞,是它帶來的引力透鏡效應,
把光給扭曲了,甚至通過計算,我們還能算出黑洞的大小來。

但引力透鏡的重要性,愛因斯坦愣是給忽視了。
他當年甚至發表文章說,引力透鏡對觀測宇宙沒什麼大用。
但其實呢,現在科學家不僅可以利用引力透鏡做“望遠鏡”,
看到本來看不到的遙遠星體,甚至還可以用引力透鏡研究整個宇宙的結構和演化過程。
你看,愛因斯坦的判斷錯誤夠大的吧?但他犯的第二個錯誤,差點比這個還大。


愛因斯坦犯的第二個錯誤是關於引力波
前段時間科學家用實驗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大家都說,愛因斯坦太牛啦,
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預言過引力波的存在。
但其實在一百多年前,愛因斯坦對引力波也不太拿得準,
他甚至寫過一篇論文,說引力波是不存在的,然後把稿子投給了美國的一個學術期刊。
當時愛因斯坦已經大名鼎鼎,但這家期刊社的編輯很有原則,
說就算是愛因斯坦的稿子,也必須經過同行匿名評審之後,才能發表。
愛因斯坦一聽就怒了,什麼?我的文章還要被審稿?
於是寫信過去把編輯教訓了一頓,大意是我只讓你發表,沒讓你給別人看,
審稿意見不用給我看了,肯定是錯的,我的文章也不在你這兒發了,拜拜。
從此,愛因斯坦再也沒在這家雜誌社投過稿。

但其實我們現在都知道,
愛因斯坦說引力波不存在那篇論文,是大錯特錯的,
幸虧雜誌社那位評審專家特別有責任心,
想方設法把消息傳給了愛因斯坦,說你的論文錯在哪兒,可能的解決方法是什麼。
愛因斯坦一看,人家果然是對的,
於是修改了論文,說引力波是存在的,避免了公開發表一個錯誤的論斷。


引力波這個錯誤夠有戲劇性了吧,但和他第三個錯誤比起來,卻是小巫見大巫。

愛因斯坦犯的第三個錯誤,是關於宇宙學常數
話說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的時候,是100年前,
當時所有人都認為,宇宙是靜止不動的,愛因斯坦也是這麼想。
所以他拿相對論公式去推導宇宙的時候,發現,呀,不對,
用他的公式推導出來的宇宙居然是運動的,那這個公式不就不完美了嗎?
為了完美,愛因斯坦在公式里特意加了一個可以調節的變量,它可以形成一個反作用力,
讓宇宙變得完全靜止,這個變量後來叫宇宙常數。
看起來很完美了吧,但萬萬沒想到,過了些年,天文學家哈勃發現,宇宙不是靜止的,
而是在不斷膨脹的,也就是說,如果當初愛因斯坦不加那個宇宙常數,
其實早就預測出宇宙在膨脹了,愛因斯坦錯過了一個多偉大的成就啊?
他真是追悔莫及啊,後來愛因斯坦跟祥林嫂似的,
跟別人說了好多次,說引入宇宙常數是他這輩子犯下的最大錯誤。

但更加戲劇性的是,愛因斯坦去世多年後,故事峰迴路轉,科學家又有了一個重大發現:
我們的宇宙不但在膨脹,而且還是在加速膨脹,這就意味著,
的確需要加上一個可以調節的變量,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數是需要的。
更神奇的是,即使到今天,科學家提出過上千個描述宇宙加速膨脹的理論模型,
居然沒有一個比得上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數模型,
換句話來說,愛因斯坦100年前的理論,放到今天最新的物理學裡,恰好又是對的了


愛因斯坦這次做夢也不會想到,
自己曾經追悔莫及的最大錯誤,竟然是他留給後人的最偉大成就之一。


本文源自:愛因斯坦的四大錯誤
撰稿:王爽博士 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特聘研究員
來源:得到

❤得到-經濟-一千年前宋朝的貨幣戰爭

文章出處:一千年前宋朝的貨幣戰爭

我們知道,宋朝在軍事上很弱,一直打不過北方的遼、金,為了維持和平,只能賠款。
但最近微信號稻田報告發表了一篇文章說,宋朝維持和平的手段,
其實是用自由貿易和遼、金打了一場貨幣戰爭。


宋遼之間簽訂的最著名的條約就是澶淵之盟。
條約規定,宋朝除了每年賠款10萬兩銀子、20萬匹布之外,還要和大遼進行自由貿易。
其實,自由貿易對宋朝是個好事兒。為什麼這麼說呢?
你想啊,一旦展開自由貿易,雙方就可以隨便買賣。
宋朝商品經濟很發達,生產的商品都是遼國需要的。
而大遼的草原上除了羊、馬,幾乎沒有其他東西可以賣。
結果,邊境貿易從一開始就對宋朝特別有利,大遼收的10萬兩賠款,
到年底全被宋朝賺的乾乾淨淨,每年還倒賠。


用現代經濟學的眼光來看,這就是一場貨幣戰爭。
大宋通過向大遼賣東西,賺了很多錢,導致遼宋之間出現了巨大的貿易逆差,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一個國家的商品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
在對外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就會影響本國經濟的正常運行。
結果大遼的財富源源不斷輸入大宋,國庫空虛,沒有實力去發動戰爭了
雙方維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後來,金滅了遼,宋朝發現打不過金,
也是採用賠款加上自由貿易的手段,繼續用貨幣戰爭維持和平。

所以,大宋通過自由貿易,掏空了遼、金的經濟,
這場貨幣戰爭也持續了整個遼、金與宋對峙的三百年曆史。
等到蒙古把金滅了,南下打宋朝,大宋的群臣拒絕議和,
非要和蒙古PK,導致了宋朝的滅亡。


本文源自:一千年前的貨幣戰爭是如何摧毀一個帝國
撰稿:孫小婧
來源:得到

---------
摘要:
宋遼之間簽訂的最著名的條約就是澶淵之盟。
條約規定,宋朝除了每年賠款10萬兩銀子、20萬匹布之外,
還要和大遼進行自由貿易。
其實,自由貿易對宋朝是個好事兒。為什麼這麼說呢?
你想啊,一旦展開自由貿易,雙方就可以隨便買賣。
宋朝商品經濟很發達,生產的商品都是遼國需要的。
而大遼的草原上除了羊、馬,幾乎沒有其他東西可以賣。
結果,邊境貿易從一開始就對宋朝特別有利,
大遼收的10萬兩賠款,到年底全被宋朝賺的乾乾淨淨,
每年還倒賠。用現代經濟學來看,這就是一場貨幣戰爭。
大宋通過向大遼賣東西,
賺了很多錢,導致遼宋之間出現了巨大的貿易逆差。
 
對外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就會影響本國經濟的正常運行。
結果大遼的財富源源不斷輸入大宋,
國庫空虛,沒有實力去發動戰爭。

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得到-心理-每天5分鐘,提高你的自控力

文章出處:每天5分鐘,提高你的自控力

自控力差是讓很多人頭疼的問題。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有本著名的書,叫《自控力》,
裡面有很多建議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點,書裡說自控力是可以訓練改進的
先說個故事。 19世紀有個鐵路工人,施工時,有個鋼筋插進了他前額,
正好穿過他的前額皮質,把這個腦區破壞了。他康復之後,整個兒變了個人。
過去他脾氣特別溫和,現在特別暴,跟炸藥包似的,一點就著。
科學家就確定了,他被鋼筋破壞的前額皮質,主管的就是控制力。
那怎麼去訓練前額皮質呢?書裡提供了一個特別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每天5分鐘冥想
先找個自己最舒服的姿勢坐好,閉上眼睛,心裡默念呼吸兩個字,
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呼吸上,持續五分鐘。
可能你會發現,專注的時候念頭會到處亂跑,
那你可以注意一下自己是怎麼走神的,再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呼吸上來。
冥想的時候,你的前額皮質會處理你的壓力和衝動,你的自控力腦區就會越來越穩定


第二點,作者說,想提高自控力,不要去想不做什麼,而要去想做什麼
舉個例子,如果我讓你從現在開始,
不要想粉色的大象,千萬不要想粉色的大象,你做得到嗎?你肯定會不停地去想。
因為大腦有個監測系統,它會不停尋找大腦裡出現的念頭,把你的注意力轉移到那裡。
所以說,別對自己說不要怎樣,而是要怎樣。
比如說,你不想上班遲到,那就告訴自己,你今天要第一個到


第三點,關於拖延症,作者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
很多人有拖延症,是因為他們相信未來會有一個完美的自己
而那個自己能克服所有困難,把一切都做好

所以回到現在,他們就會拖延。很明顯這是這是不可能的。那怎麼解決呢?
有一個方法是,想像一下未來的自己和現在會有什麼區別。
你會發現,不會有什麼區別,現在不愛做的事,以後也不會愛做。
這樣你就明白了,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現在把問題解決好。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把所有能造成拖延的藉口都堵死
比如計劃出去旅遊,一直沒執行,就趕緊買好不能退的原價機票,不給自己留退路;
想健身,就提前辦好最貴的卡,讓你每次不願意去的時候都心疼。
這樣,你就能戰勝自己的拖延症了。


本文源自:解讀版電子書《自控力》
撰稿:孫小婧
來源:得到

----------
主旨:
1. 自控力可以訓練改進
 特別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每天5分鐘冥想
2. 想提高自控力,不要去想不做什麼,而要去想做什麼
 例1:
 心裡念著"不要想粉紅色的大象"。結果就一直想
 例2: 不想上班遲到,那就告訴自己,你今天要第一個到
3. 拖延症 與完美主義有關
 1. 比對現在與期望差距,知道"要完成什麼" 。
 2. 堵死退縮的路
  例如:計劃出去旅遊,一直沒執行,
     就趕緊買好不能退的原價機票,不給自己留退路

得到-科學-蜜蜂叮人哪兒最疼?

文章出處:蜜蜂叮人哪兒最疼?


我們都知道,做實驗的時候,樣本越多,結果越準確。
但如果只有一個樣本,能不能做實驗呢?
最近,公眾號酷炫科學發了篇文章說,
真有兩個科學家是這麼幹的,不僅拿自己當樣本把實驗搞定了,還得了搞笑諾貝爾獎。


第一位老兄是研究蜜蜂的。有一次蜜蜂飛進短褲,叮了一下蛋蛋,結果他發現沒那麼疼。
於是他很好奇,想知道蜜蜂叮人哪裡最疼。
於是就拿自己做了個實驗,讓蜜蜂叮了全身上下25個不同部位,
為了取平均值,每個地方叮了三次,再把疼痛進行等級評分。
結果出人意料,最疼的地方是鼻孔,其次是嘴唇,最後是丁丁
他憑藉這個研究,得了搞笑諾貝爾獎的“生理學及昆蟲學獎”。


另一位大神,研究的是掰指關節到底會不會得關節炎。
他用自己的左右手做了個對照實驗,每天掰一掰左手的指關節,但不掰右手的。
雖然樣本少,但架不住時間長啊,一做就是60年。
60年後,他發現兩隻手的關節沒什麼區別。
他把這個研究成果發在了醫學期刊上,獲得了搞笑諾貝爾醫學獎。


所以說,只要有好奇心和堅持,一個樣本也能完成科學實驗。


本文源自:神研究:就我一人兒,能做啥實驗?
撰稿:樸樸
來源:得到

得到-人際-如何提高社交的效率?(唱歌、鼓掌)

如何提高社交的效率?

你知道猴子怎麼維護朋友圈嗎?答案是,互相梳理毛髮。
但這種一對一的理毛效率太低,所以猴子朋友圈的數量也就50個左右。
同樣是靈長類,人類的朋友圈可就大多了,可以達到150人。
為什麼人比猴子厲害這麼多呢?
最近,果殼網有篇文章說,其實人類也有“理毛”的方法,
而且突破了一對一的限制,提高了我們社交的效率。


比如,大合唱就是一種“理毛”行為。
研究人員做了個實驗,讓很多人一起合唱,結果合唱之後人們變得更親密了。
這是因為大合唱會讓人體內產生內啡肽,從而刺激大腦生成多巴胺。
作為大腦中的“獎賞”激素,多巴胺給我們帶來了積極的情緒,
這種情緒讓你變得外向,更願意主動和周圍的人交朋友

再比如,我們會用擁抱表達感情,但人多的時候怎麼辦呢?於是人類發明了鼓掌
我們鼓掌時,就是在進行一個隔空擁抱的動作,雖然沒有身體接觸,
但觸覺變成了聽覺和視覺,人多時更管用。
比如,演出結束,觀眾沒辦法都到台上和演員擁抱,
所以就呆在座位上,用鼓掌來表達感情。


你看,合唱、鼓掌相當於同時給很多人“理毛”,比猴子一對一的效率高多了。
這下你知道我們的朋友圈為什麼這麼大了吧。

本文源自:覺得好孤獨好無助?不如去找人唱唱歌
撰稿:孫小婧
來源:得到

❤得到-經濟-價格是最好的環保指標

價格是最好的環保指標

很多環保人士經常說,商人為了追逐利益,
不顧人類的未來,濫用自然資源、污染環境,所以該保護資源,限製商業開發。
不過,最近經濟學家薛兆豐在新書《經濟學通識》中說,
不讓市場開發保護不了資源和環境,反而是開放給市場,才能杜絕資源濫用和環境污染。
他有以下三個理由。


第一,一切都有成本
什麼是成本呢?其實就是我們做一個選擇,願意付出的最大代價。
任何事都有成本,哪怕它看起來免費,比如,你在自家的房子開個小賣部,
雖然不用租金,但其實也是有成本的,成本就是你用房子幹別的事兒帶來的最大收益。

從成本的角度看,什麼是“濫用”“浪費”呢?就是指開發資源的收益小於成本。
你開發了100塊錢的資源,造了個80塊錢的產品出來,
對全社會來說就是浪費資源,應該制止。
但只要收益大於成本,你開發利用資源,就給全社會帶來了好處,
它就是個正確的選擇,就不是浪費和濫用。

比如說,喝水不是浪費水,
因為喝水讓人獲得了健康,健康對人類更重要,所以喝水不是濫用資源。
穿皮鞋也不是濫用牛,因為腳舒服更重要。
坐飛機參加朋友的婚禮,也不是浪費石油,因為友情更​​重要。
如果不分青紅皂白的喊節約用水、愛護動物、不能使用石油,
完全不考慮它背後的收益大小,那就是無理取鬧了。

很多人可能會說,這不對啊,水資源、動物和石油,都是不可再生的,用多了就沒了,
你不能光算經濟賬啊。薛兆豐說,
如果只是因為動物和資源很珍貴,人就不能用,那人早滅絕了好多次了。
討論資源問題有個前提,那就是人比資源重要,現代文明不就建立在資源基礎上嗎
不承認人是中心,空談保護資源就陷入虛妄了
如果非要保護瀕臨滅絕的魚群,那就要關停水電站,
那就只能燒煤來發電,這會產生更多的霧霾。
以此類推,最後什麼資源都保護的結果是,人類只能傷害自己。


另外呢,很多看起來自然的、有機的東西,其實沒大家想像的那麼好
比如說,1900年的紐約大街上,到處都是馬糞,當時出行都靠馬車嘛。
馬糞乾了之後,被馬車輪子碾壓,變成了粉末,風一吹就飄在空氣中,
人出門都要戴防塵面罩,不然會吸一鼻子馬糞,這可比現在的霧霾惡劣多了。
後來,汽車發明後,馬車沒了,空氣質量大幅提高。
人們之所以今天挑剔空氣質量,只是因為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變高了。
其實,有機的、自然的東西,並沒你想像的那麼美。


第二個觀點,價格是最好的環保指標
舉個例子,很多環保人士說,不要用木桿鉛筆,那要砍多少樹,用舊報紙做的鉛筆最環保。
可實際上,木桿鉛筆2毛2一根,廢舊報紙做的環保鉛筆3毛5一根,
為什麼廢報紙做的鉛筆更貴呢?因為它的成本更高,舊報紙做鉛筆,
雖然不直接消耗木頭,但它要消耗更多的水、更多的電以及人工,
綜合算下來資源消耗更多,你說哪個更環保?

再比如,循環再造的玻璃瓶比普通玻璃瓶更貴,
也是因為循環再造必須增加清洗、收集、分類、壓碎和再造的費用,
普通玻璃瓶用沙子做,成本低得很,其實又便宜又環保。
所以價格才是最好的環保標準,而不是生產材料和工藝

再比如,有的高檔餐廳提供餐布,一般的餐廳只能提供餐巾紙,
很多人覺得,用布更環保,因為布洗洗還能用啊,是循環利用,
而餐巾紙要砍好多樹才能造出來,用多了肯定不利於保護森林。
這也經不起推敲,為什麼呢?
因為少用紙就得多用布,多用布就意味著多用水、電和洗潔精。
為什麼只有高檔餐廳才提供餐布?
就是因為餐布成本高,而普通餐廳為了省成本,用了更少的資源,反而更節約,
低價就意味著環保,不能光看什麼循環利用之類的“洋詞”。


現實中,也有很多政府覺得,水資源是民生剛需,應該保證低價,
所以人為的壓低水資源的價格,結果水便宜了,大家更不在乎了,浪費的水反而更多了。
這其實是政府人為的價格管制,扭曲了價格指導環保的效果


第三個觀點,資源和價值要靠產權和市場來平衡。
市場不參與,就沒有產權,資源就越容易被濫用。
比如,沒有主人的河流,魚很容易就滅絕了,因為大家拼命捕,結果魚都被捕光了
但如果允許市場買賣河流,就增加了人們保護魚的積極性
因為魚塘的主人為了未來也有魚捕,一定不會濫捕小魚,這就保護了魚。


再比如,為什麼廢氣排放屢禁不止?
因為空氣沒有主人,工廠可以隨便排放廢氣。
如果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裡,空氣也是商品,有明確的歸屬和產權,
工廠再想排廢氣,就得花大價錢把空氣買下來,
這​​樣就提高了排污的成本,工廠考慮成本,就會減少排污量,
而把空氣轉讓出去的人,也能拿到公平的補償,是個比較理想的結局。


現在,美國一些​​地區已經實行了購買“污染權”的措施,企業必須付費,才能釋放硫化物。
一些含硫​​量高的煤礦大受打擊,產量減少,環境也得到了保護。
所以,並不是開發稀有資源就是濫用,充分的市場參與,反而會減少資源的濫用和污染呢。


本文源自:環保思想家和經濟實干家
撰稿:安迪
來源:得到

--------------
 
薛兆豐教授的觀點,
或許是專業的經濟學角度吧,跟百姓多數思維不一樣。
例如說,環保問題,多數人會想到生態破壞、
資源再生,資源浪費等等等。
而薛教授的方向,先從「人」談起,那些重要的衡量點,
在於它們對「人」的價值,
甚至沒有那其中的某些(如乾淨水、空氣..),人會活不下去。
把人的利益掛勾上來談,
否則,談環境要做到多「自然,有機」,沒有意義的。


P.S.追求自然,不代表放棄現代科學的衛生教育

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得到-行銷-小米手機為啥要“為發燒而生”

文章出處:小米手機為啥要“為發燒而生”


買車的時候,自由奔放的人可能買路虎,成熟穩重的人可能選奔馳,
成功的品牌都能代表一種人格,這就是品牌人格。怎麼塑造品牌人格呢?
微信大V李叫獸最近發文章說,塑造品牌人格關鍵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要契合消費者的人格
舉個例子,小米最大的賣點是性價比,
所以它的用戶很多是精打細算的主兒,那小米要不要把品牌人格塑造成“務實節約”呢?
當然不要!人私底下精打細算,但手機是公開使用的,公開場合人都要面子,
如果小米的品牌人格是務實節約,那不就等於說,誰用小米誰就是屌絲嗎?
所以,小米的品牌人格是“為發燒而生”,這樣大家就感覺,我用小米是極客,不是貪便宜


第二點,找準角色定位。也就是說,你的產品在什麼故事情節下,扮演什麼角色。
比如,紅星二鍋頭的廣告中,一起奮鬥多年的哥們,
在酒桌上喝酒憶青春,二鍋頭的角色就是友誼的見證者。
再比如,在很多轎車的品牌故事中,就是一個人開著車在郊外馳騁,
而這時候汽車的扮演的角色就是“關係的替代者”,是汽車陪你馳騁,它是你的伙伴。

不過呢,如果演錯了角色,就弄巧成拙了。
有一個智能熱水器品牌,做廣告把自己塑造成“追求夢想的助力者”,
結果消費者根本不買賬,為什麼?
消費者買個熱水器,只是想洗澡更舒服點,要是連洗澡的時候還要追求夢想,那多累啊。


第三點,和競爭品牌區別開
如果競爭對手在扎堆塑造某個人格,那你不如換一個。
如,豆腐給人的印象就是“女性化、柔弱”,
而日本有家很火的豆腐店卻反其道而行之,叫做“男前豆腐店”,
塑造一種陽剛、力量的形象,同大眾對豆腐行業的固有印象形成反差,
從而成功塑造深刻印象。

再比如,幾乎所有的運動品牌都體現“刺激型人格”,
倡導個人奮鬥、挑戰自我,像adidas的口號是“沒有不可能”,
NIKE是“Just do it”,安踏的“Keep moving”等等。
但美國有個叫安德瑪的運動品牌獨闢蹊徑,它弱化個人奮鬥的色彩,
強化一種團隊協作的形象,廣告中也是多人為主。
結果,人家一下子就受到很多消費者的追捧,
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成了非常受歡迎的一個品牌。


本文源自:選擇品牌人格的基本款方法
撰稿:王海
來源:得到

❤得到-心理-悲觀主義的好處

文章出處:悲觀主義的好處


過去我們一直被教育說,做事要樂觀,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但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在Ted演講說,其實悲觀對我們更有好處。


就拿性生活來說吧。男人在什麼時候容易陽痿呢?
就是當你期待在床上表現特別神勇的時候。法國哲學家蒙田就說過陽痿這件事兒,
他得出的結論是,在你上床之前,一定要對自己說,
我的床上功夫不行,這樣你才有機會給對方留個好印象。
其實蒙田說的不只是性生活,也是生活。
一旦你期望太高,覺得什麼事情都會很順利,你就會緊張焦慮,並且可能失敗

而且,古羅馬的哲學家說,憤怒的根源也是樂觀
比如,下雨的時候,你肯定不會生氣吧,因為你知道下雨是個正常的事兒。
但當你找不到鑰匙,或者開車的時候被堵在路上,你就會很生氣。
因為你一直覺得,鑰匙本來就不該丟,路上也不應該堵車,
所以當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你就會生氣。
如果你把自己的預期降下來,遇到壞事的時候,就不會措手不及了。


但在今天的社會,我們強調卻是樂觀主義。
比如書店經常賣一些成功學的書,裡面都說,今天每個人都能成功。
阿蘭·德·波頓說,其實大部分人都沒辦法那麼成功,只是我們不承認而已。
你隨便翻開一本雜誌,裡面都會寫,只要你會寫代碼,
只要你家裡有個車庫,只要你腦子裡有點兒想法,
只要經歷幾次挫折,你就能成為比爾·蓋茨。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阿蘭·德·波頓有個做風投的朋友對他說,
98%的商業提案結果都是失敗的,但我們看到的總是那些一小部分成功的人。


阿蘭·德·伯頓還發現,在經濟不好的時候,自殺的人反而更少,
因為這時候你不成功,可以把原因推給整個社會,推給經濟不好,而不是你個人能力不行,所以經濟蕭條的時候自殺率都很低。但經濟好的時候,自殺的人反倒變多了,
因為這時候你再失敗,就不能把失敗推給經濟不好了。
你對成功的預期變高了,別人成功的時候,你就更容易受到打擊


所以說,悲觀主義說的是降低對正常狀態的預期,
把自己從自我中心主義當中解放出來,這才是正確的生活態度。


本文源自:論悲觀主義的益處
撰稿:亞平寧
來源:得到

❤得到-經濟-“聖雄甘地”拖累了印度經濟?

文章出處:“聖雄甘地”拖累了印度經濟?
我並非認同他的見解,而是因為他以經濟角度看此事,很另類。


提起甘地大家都不陌生,他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為印度獨立做了不小的貢獻,
所以被視為神一般的存在,人稱“聖雄”。
但是最近,專欄作家菁城子發了一篇文章,
同時這篇文章也是羅輯思維一期視頻節目裡的內容。
菁城子就說,別看甘地的地位這麼高,其實他值得商榷的地方多著呢。


為什麼這麼說呢?菁城子主要從三個方面闡述了自己對甘地的質疑。

首先,甘地倡導“禁慾主義”,這可是嚴重背離了人性啊。
你看,他從37歲開始就發誓禁性慾,
而且還一生都禁物慾,不喝牛奶、不吃肉類、不圖財富,死後只留下一堆破爛。
如果從個人習慣和私德角度來說的話,這也無可厚非,甚至還挺值得尊重的。
可這位甘地是印度精神領袖啊,他把這種個人私德當成政治訴求了,
還大力號召徒子徒孫向他學習,那影響可就大了去了。
咱們都知道,禁慾對健康人而言,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兒,後果還很嚴重。
有大量性學知識證明,年輕人禁慾反而會增強性慾,讓人打不起精神,注意力分散。
像甘地那樣的極端禁慾主張,並不能延年益壽,反而有害身體健康。
所以說,甘地推崇禁慾,對他的追隨者來說,是個嚴重的誤導。


其次,甘地倡導“非暴力不合作”,嚴重拖累了經濟發展。
可以這麼說,印度直到現在還貧窮落後,甘地可是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你看,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一項重要內容,
就是抵制英貨,拒絕外國人物美價廉的布匹和工業品,印度人自給自足。
你可別以為,這只是甘地趕走英國人的手段,其實他從心底里真的就這麼想。
他覺得,
西方國家的工業化,都是建立在壓榨和剝削的基礎上,那咱們怎麼還能用他們的產品呢?
要是印度也通過工業化致富,那不就是與魔鬼為伍了嗎?
是會萬劫不復的啊。比如,甘地說過非常有名的一句話就是:
“使用曼徹斯特布,我們還只是損失了金錢,
但如果在印度也產生了一個曼徹斯特,那我們生存的道德基礎就要被摧毀了。”

所以,在甘地的倡導下,印度人把英國人帶來的東西,
包括鐵路、電報、律師、醫生啊這些東西,統統都丟開,
自己也不搞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就大受影響

這還不夠,由於甘地在印度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了,
所以在去世之後,他的觀點在民間依然有很大影響力。
比如說沃爾瑪要在印度開新店,很多小商販就會舉著甘地的牌子去反對。
他們認為,外國的巨無霸商業機構進入印度,會擠壓小商販的生存空間。
類似的事情,在印度發生了很多次。
所以,你別看甘地是印度偉人,但他的經濟主張卻非常落後,最終拖累了印度經濟發展。

第三,“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本身,也有很大問題,
它不僅沒有減少暴力,相反還帶來了更多的血腥。為什麼呢?
因為所謂“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一般情況下都是甘地帶著人上街遊行示威,
緊接著運動失控,出現騷亂和衝突,警察就出動鎮壓,示威者死傷一大片。

這時候,甘地就宣布“非暴力”越界了,取消行動,隨後慷慨進入英國人的監獄。
有時候,甘地甚至還會帶人不惜挑起警察的暴力行動,自己再以非暴力的形式應對。
可以說,這樣的運動是以鮮血為代價的,就像是在向全世界“表演苦難”,好獲得同情嘛。

這還不算,這個老頭還到處跟人說,這種非暴力運動非常有效果,
勸告捷克人、波蘭人和猶太人,說你們也試試,以這種方式對抗納粹,肯定管用。
他還呼籲英國人邀請希特勒入侵,說這樣能喚醒納粹主義的良知。
現在咱們回頭看看,這不是太扯淡了嗎?
也難怪英國領導人丘吉爾死活看不上甘地,十分厭惡這個來自印度的莫名其妙的傢伙。


你看,甘地被稱作是印度聖雄,
但是以今天的眼光來衡量的話,他的有些做法確實是值得商榷的。
對待歷史人物,我們還是別盲目推崇的好,應該保持一種理智、清醒的態度。


本文源自:國情還是製度
撰稿:陳興傑
來源:得到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得到-心理-為什麼偏見難以改變?

文章出處:為什麼偏見難以改變?


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對一些顛覆三觀的觀點,怎麼著都覺得有點難以接受?
最近,萬維鋼發了篇文章,說這毛病叫“確認偏誤”。
就是說,一旦我們有了某種偏見,就很難再改變它。
你會主動尋找各種證據,來證實這種偏見是正確的。


這個確認偏誤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萬維鋼在這篇文章裡,就跟我們說了以下幾點。

第一,他跟大家解釋了下,確認偏誤是怎麼產生的
人做判斷的時候,有兩種機制,
一種是“科學家機制”,也就是先有證據再下結論;
另一種是“律師機制”,是先有了結論再去找證據
但是,這兩種機制可不是平均分配的,
咱們之中,科學家機制很少,大多數都是律師機制,都是根據結論去找證據,
每個人都愛看能證明自己觀點正確的東西,同時還會忽略那些不符合我們觀點的證據。

比如,科學家做了個實驗,讓學生做性格測試題,並告訴他們:
做完題後會生成一份報告,看出你是什麼樣的性格。
結果拿到報告後,每個人都覺得說的特別準。
可事實上,他們看到的報告完全一樣,根本就不是根據做題結果生成的。
那在這個實驗中,學生自動就願意看到說的跟自己一樣的部分,而忽略不一樣的地方。
你看,這就是“確認偏誤”。

就連腦科學的實驗也證實了這一點。
研究者發現,當給人們聽與他們觀點相反的信息時,他
們大腦中負責邏輯推理的區域關閉了,而負責感情的區域卻激活了。
換句話說,他們變得只講情,不講理。
這樣的話,哪怕你證據再充分,他也不會相信你,
而是堅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一條道走到黑。


第二,萬維鋼說,你可別覺得,只有文化程度低的人才會有確認偏誤,
事實恰好相反,那些文化程度高的人,更容易有這種情況

就拿全球變暖來說,過去幾十年,媒體上有各種關於全球變暖的科學報導和專家評論。
這些報導可以大致分成兩派:
一派認為,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
如果不採取措施,未來地球就完了;
而另一派則認為,氣候變化是個複雜問題,二氧化碳沒那麼可怕。
有意思的是,統計數據顯示,對全球變暖觀點分歧最大的人群,
恰恰是那些對這方面有很多了解的人。
比如在美國,越是文化程度高的共和黨人,越不相信全球變暖是人為造成的;
而越是文化程度高的民主黨人,則越相信這一點。你說,這不是確認偏誤是什麼?

第三,媒體可能會利用你的確認偏誤,來提高自己的曝光率

舉個例子。美國的福克斯新聞,就看準了人的這個弱點,既然沒人愛看客觀中立的東西,
那好,我乾脆就給你們看想看的,美國不是強硬的保守派多嗎,
那我所有的新聞都跟你們這些人站在一邊。
比如,不管有多少人呼籲禁槍,福克斯一定贊成槍支合法化;
美國跟外國打仗,它也一定是堅定的支持者,誰要是質疑,就說誰不愛國;
哪怕是起標題,也是想各種辦法討好保守派,
比如,保守派反對奧巴馬的政策,
福克斯就把《選民對經濟的擔心給奧巴馬帶來新麻煩》這個標題,
改成《奧巴馬跟白人婦女有大問題》,以此來攻擊奧巴馬。


你看,這就是確認偏誤,生活中我們都有這個毛病。
下次你再對別人的觀點嗤之以鼻時,不妨靜下來好好想一想,是不是確認偏誤在搞鬼。


本文源自:別想說服我!
撰稿:谷悅
來源:得到

❤得到-心理-為什麼會遊戲上癮?

文章出處:為什麼會遊戲上癮?


了解自己是人類的本能,所以對心理學的研究也一直經久不衰。
知名博主劉未鵬在他的博客上發表過一篇文章,為我們解釋了很多有意思的心理現象。


第一個跟自控力有關
相信大家都遇到過這種情況:明明有很多工作要做,可盯著遊戲屏幕的眼睛就是挪不開;
明明減肥不能吃甜食,但心裡總有聲音在慫恿自己再吃最後一勺。
難道,真的是我們自控力太差了?其實並不是。
這篇文章說,那是因為我們人在工業時代,大腦卻還在遠古時期。

咱們的大腦特別有意思,它不是上帝一次性造好的,
而是隨著進化一層層疊加上去的,就像個同心圓,
最裡面是爬行動物大腦,外面一圈是脊椎動物腦,這麼層層疊疊,
第6層才是有高級認知力的腦區。這些腦區之間難免意見不統一,誰的發言權大?
最核心的原始腦區發言權大。所以雖然我們人在信息時代,
但會不由自主按原始人的思維方式處理問題


比方說要面子,小伙子跟姑娘表白,私底下被拒絕可能沒什麼,
但要是在眾目睽睽之下,那他殺人的心都有
。因為遠古社會,大家都聚在一個小族群裡面,名譽受損可能是一輩子的事,
所以就有誓死捍衛面子的原始衝動。再比如咱們為什麼都愛玩不愛學習?
因為玩的快樂立竿見影,學習和工作是長遠有利。

遠古時代今天活下去最重要,長期計劃反而很可能是件賠本買賣。
再比如我們分不清虛擬和現實,為什麼很多人遊戲上癮啊,
因為獲得成就和聲望是我們的本能,
原始大腦並不明白虛擬世界裡面的成就和聲望沒法轉到現實裡
所以它能從虛擬的遊戲裡獲得滿足感。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劉未鵬說,我們可以利用遠古大腦來對抗原始大腦
就拿減肥來說吧,你可以跟另一個減肥的朋友比賽,這是用好勝的本能來對抗食慾;
你可以每天公佈體重數字,讓朋友們圍觀,這是用名譽損失對抗惰性;
你還可以設立一大筆減肥違約金,減不下體重,就給大家發紅包,
這是用利益損失來逼迫原始大腦執行長遠計劃。


文章中還提到了第二種現象,
就是為什麼我們見到朋友的時候可以自然地微笑,
可是一旦面對攝像頭,就變得表情僵硬了
劉未鵬說,這是因為控制這兩種笑容的大腦模塊不一樣。
第一種微笑發自內心,來自於丘腦和大腦皮層之間一個叫“基底核”的結構,
信號傳輸到情緒模塊,不涉及高級認知區域;
而​​第二種微笑是有意為之,是大腦中的動作皮層控制的。
也就是說,兩種笑容的發生路徑完全不同。

所以,如果你身邊有因為中風導致某一側運動皮層受損的朋友,
你會發現,他面對攝影師笑的時候,一半臉笑,另一半不笑,
但如果他見到老朋友了,發出的笑容就是自然的、對稱的。
因為受損的是運動皮層,不是基底核。
當然,如果基底核受損了,運動皮層沒有受損,就會得到相反的結果。


第三,劉未鵬講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如果給你兩個選擇,一個是把手放在非常冷的冰水里60秒鐘再拿出來,
第二個是把手放在非常冷的冰水里60秒鐘,再轉移到沒那麼冰的冷水中放30秒鐘,
然後再拿出來,你會怎麼選?
其實很明顯,第一個選項經受的痛苦更少一些。
但是實驗卻發現,絕大多數人會選擇第二種,
因為這種“情形正在好轉”的跡象讓人感受到了積極正面的情緒。
所以說,相對於客觀判斷,人腦更喜歡積極正面的發展方向。


本文源自:逃出你的肖申克(三):遇見20萬年前的自己
撰稿:陳軼男
來源:得到

-----------
主旨:
用腦科學的角度,看待「遊戲上癮」這件事。
為何會喜歡立竿見影,立即的快樂?作者認為:
人類的大腦隨著進化一層層疊加上去的,就像個同心圓,
最裡面是爬行動物大腦,外面一圈是脊椎動物腦,
這麼層層疊疊,第6層才是有高級認知力的腦區。
這些腦區之間難免意見不統一,誰的發言權大?

最核心的原始腦區發言權大。
所以雖然我們人在信息時代,但會不由自主按原始人的思維方式處理問題。

得到-醫健-啪啪啪可以防感冒

文章出處:啪啪啪可以防感冒


每到換季的時候,感冒的人就多起來了。
我們總是認為,減少身體接觸,可以降低得感冒的風險,因為不容易被傳染嘛。
但是,最近有一項研究,恰恰得出了相反的結論,
那就是,啪啪啪居然可以降低感冒的風險。

舉個例子。人的唾液裡有一種免疫球蛋白,這個蛋白含量越高,說明你的抗感冒能力越強
科學家調查了100多名大學生,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每週性生活1到2次的人,他唾液裡的免疫球蛋白含量最高,最不容易得感冒。
如果你完全沒有性生活,或者性生活頻率過高,抗感冒的能力都會下降。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做愛能讓人深度放鬆。
早就有研究表明,深度的放鬆可以刺激免疫系統,讓人體內的白細胞增加,抵抗力更強
其次,做愛讓你能夠感覺到他人的關心和幫助,科學家管這個叫做社會支持
通俗地講,就是你的親人、朋友給你的關心越多,你的免疫力就越高

所以你看,雖然親密接觸有可能會傳染上疾病,
但是親密的社會關係給你帶來的好處,可能會更多哦。


本文源自:多做愛,也能防感冒?不信你就試試
撰稿:李贇鐸
來源:得到

❤得到-經濟-茶葉是如何改變歷史的

文章出處:茶葉是如何改變歷史的


最近有本新書,叫《茶葉大盜:改變世界史的中國茶》,
裡面講了幾個茶葉改變歷史的例子。

第一點,茶葉貿易的競爭,讓海上運輸的速度變得更快了
最開始,東印度公司壟斷了茶葉貿易,因為沒有競爭對手,
所以他們的貨船經常是由著性子在海上漂,要漂上9個月,甚至一年,才把茶葉運到英國。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新茶運到英國就變成陳茶了,英國人喝到的茶葉的質量也越來越差。
後來,東印度公司的壟斷結束了,很多貿易公司開始爭著倒賣茶葉,
有了競爭,誰的運輸速度快,誰的茶葉就新鮮,誰賺的錢就多。
於是,貿易公司為了保證茶葉的新鮮,開始設計更快的貨船。
只用了20年,貨船的速度就有了革命性的突破,
美國人生產的帆船100天就能從紐約開到廣州。
當時最快的船就叫“茶葉快船”。直到今天,“茶葉快船”還是最快的帆船


第二點,作者說,喝茶的習慣,讓英國的死亡率都降低了
十八和十九世紀的時候,英國城市化特別快,
尤其是倫敦,人口密度大,排污系統落後,老百姓喝的水很不乾淨。
而且,英國的殖民地印度經常發生霍亂,
很多從印度回來的英國水手,因為喝了當地不乾淨的水,把霍亂病菌帶回英國,
最嚴重的一次霍亂死了5萬人。但英國人喝茶之後,就不容易得傳染病了。
因為泡茶必須用開水。水燒開了,就把水里的病菌殺死了。
後來,為了防止感染傳染病,英國軍隊每次打仗時都會帶上茶葉泡茶喝。


第三點,茶葉還給英國帶來一個新產業
我們知道,喝茶要用陶瓷的杯子,
但18世紀之前,英國生產的陶瓷不好用,而且容易碎,根本做不了茶具。
但隨著喝茶的人越來越多,英國人為了研發堅固耐用的陶瓷,展開了一場工業競賽。
到了18世紀中期,英國人終於知道怎麼製造瓷器了,新產業就這麼誕生了。


第四點,茶葉甚至影響了英國的工業革命。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沒有茶葉的時候,英國工人都比較窮,吃得不好,喝啤酒能補充點兒能量。
這在工業化之前是沒問題的,因為那時候都是手工勞動,喝啤酒對工作沒什麼影響。
但到了工業化時代,都是機器生產,如果一個工人喝醉了,
坐在飛速旋轉的紡紗機旁邊工作,這相當於玩命啊。
這個時候,茶葉救了英國工人。
一方面,英國人喝茶的時候會加糖和牛奶,這樣就補充了能量
另一方面,喝茶能提神,提高工人的注意力
書裡說,法國和德國就是因為喝酒而不是喝茶,在工業化方面比英國落後了15年。


本文源自:《茶葉大盜》
撰稿:亞平寧
來源:得到

2016年2月21日 星期日

❤羅輯語音-哲思-(有意識的)自相矛盾才有第一等智慧

文章出處:2016.02.21 矛盾


語音:
前不久看了財新王爍篇文章,裡面引用了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句話,
他說,能同時擁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還能正常做事的人,才是有第一流智慧的人。

這話說的是真好啊!我們一般都喜歡把有智慧的人想像成那種價值觀清晰,邏輯一致的人。而實際上高手境界恰恰是混沌的,而不是清晰的,是隨機應變的,而不是條條框框的。

舉個例子說,投資理財的高手絕對不會是一味的謹慎或者是大膽。
他最有價值的判斷可能是在電光火石的一瞬間作出的,
甚至跟他平時正常的主張的邏輯完全相反。這才叫高手嘛!

所以很多人都說,成長是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
我看這句話應該改一下,
成長是為了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夠容納更多相反的道理,
而且知道在什麼時候使用那個道理。



文章:自相矛盾才有第一等智慧 作者:王爍

人們重視一致性。
言行一致,前後一致,無論歷經什麼處境,
我們要求一個人得始終如一,做得到就是信人,做不到就是偽君子,
而偽君子比真小人還要壞,因為真小人好歹還有個一致性。
對一致性的愛好基至超越了善舉惡行之分。


可是,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比如說,現代社會重視多元,主張寬容。這本來很好,但推到極處,問題來了:
對於不寬容,要不要寬容?這是一個悖論:
如果回答“要”,那麼對不寬容的寬容,導向不寬容;
如果回答“不要”,那麼對不寬容的不寬容,也是一種不寬容。
無論“要”還是“不要”,一致性在哪裡?

了解思想史的話,對這一悖論不應感到陌生。
它與經典的說謊者悖論如出一轍。 “我在說謊。” 這句話是不是謊言?
同樣,如果說它是謊言,那它是實話;如果說它是實話,那它是謊言。

這些自指的悖論看起來是文字遊戲,然而並不是。


*****
1903 年,德國大邏輯學家弗雷格收到了來自羅素的一封信,
此時,弗雷格將數學還原為集合論的巨著已經付印,羅素在這封信中問到:
“有些集合本身是自己的子集,有些則不是;
那麼,那些由不是自己子集的集合構成的集合,是不是自己的子集?”

看起來有些繞,好在有一個通俗版的羅素悖論:
村里只有一位理髮師,只給那些不給自己刮鬍子的村民刮鬍子,
那麼,他給不給自己刮鬍子?如果他不給自己刮鬍子,那麼他就得給自己刮鬍子;
如果他給自己刮鬍子,那麼他就不能給自己刮鬍子。

這封來信,摧毀了弗雷格用邏輯學和集合論為數學奠基的嘗試。
弗雷格匆忙在已付印的書裡加了一條腳註:
“對一位科學家來說,再沒有在其學術大廈完工時發現基礎已被動搖更慘,
而這就是我在本書付梓之時收到羅素來信後的處境。”

多麼誠實,多麼心酸。

對數學的打擊沒有完。

再過20 年,另一位大邏輯學家哥德爾提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不完全定理,
證明,哪怕是一個在普通人眼中相當簡單的算術系統,
如果是一致的,那麼必定是不完全的,也就是說,
如果凡是推導出來的算術命題都是真的,那麼有些算術命題是無法證明的。

哥德爾定理的直觀含義仍是前面提到的這組悖論,他的天才在於為此找到了數學表達。

算術尚且如此,人事又怎能強求?


*****
美劇《生活大爆炸》裡,謝爾頓與艾米分了手,
又以朋友身份一起去水族館玩,尷尬怎麼辦?萬事皆須有預案,謝爾頓來了這番話:
“如果真能有‘讓我好受的事情’的列表,那麼列表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列表。”
自指、嵌套,不止於謝爾頓一絲不苛的列表人生,
它們無處不在,折射出我們共存的黑色幽默世界。

“你媽和你媳婦同時掉河裡,你先救誰?”
這不是自指,不是嵌套,也還沒有悖論,只是人生難題,可是接著看。
“你媳婦和你孩子同時掉河裡,你先救誰?”
“你孩子和你媽同時掉河裡,你先救誰?”
人生無數難題,我不信你總能作出一致的選擇。
人格無數重,平常事大多無可無不可,但在不得不做出困難決策的那一瞬間,
一狠心一跺腳,收斂到一個選擇,這是人生的量子力學,誰也不能保證每次都能嚴絲合縫。

心理學中的自我認知理論由是說:
我們做什麼事,不是因為我們本質上是什麼人;而是反過來,做什麼事使自己成為什麼人。更進一層:我們是自己的陌生人,通過自己做什麼事來推測自己是什麼人。

人格是層積的,有褶皺有裂縫,那又有什麼關係?


二戰結束之後,哥德爾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申請加入美國籍,準備例行面試。
以哥德爾做人之認真,洞察力之深刻,當然立即就發現了美國憲法的自相矛盾之處。
朋友們如愛因斯坦,懇求他,不就是個形式嗎?混過去就算了吧。

然而,一個連愛因斯坦都有資格來教他做人的人,是絕不會去做人的。

面試開始了。

面試官:“你原來是哪國人?”

哥德爾:“奧地利。本來也是個民主國家,後來就變成納粹國家了。”

面試官:“這種事在我們美國絕不會發生。”

哥德爾:“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來證明給你看。”

然後哥德爾就開始列式子。

然後面試官機智地讓哥德爾在這裡就直接過了,要不然美國憲法就完蛋了。

50 多年後,2000 年美國總統大選,布什與戈爾不相上下,最
終取決於佛羅里達州一個縣幾百張選票的計票結果。要不要計票到底?官司打到最高法院。
美國憲法的 bug 浮出水面:公民投票、法官斷案,哪個是最後的依據?憲法沒講。

一個成熟的社會不會無止境地追求虛幻的正解。戈爾沒有挑戰到底,選擇了認輸。


從悖論生髮出的哲學解釋很多,我最喜歡的一種是人們過度高估了一致性。
《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有一句名言,
說明偉大作家的直覺與偉大數學家的發現,能達到同樣的深度:
“同時保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


這也恰是偉大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看法。
這位心流理論的提出者在著作中說:
“有創造力的人沒有單一的風格,既可以是修士也可以是唐璜,惟一共通的地方就是複雜:
同時擁有相互矛盾的兩個極端,並在兩者之間自如轉換。”

富有創造力的人不是單一體,而是複合體,
就像白色包含了光譜中的所有色調,有創造力的人把各種可能性集於一身:

他們既精力充沛又安靜,既專注又鬆馳,既外向又內向,既驕傲又謙卑,既聰明又天真,
既有想像力又務實,既愛嬉戲又有紀律,既有激情又能超脫客觀,既革命又傳統,
以及,擁有跨越性別的氣質。

所有人都有內在矛盾,在矛盾中感到不適的那是普通人,
而在矛盾中自如轉換的那些人,將其變成了創造力的源泉。

有人指責凱恩斯觀點多變,前後不一致。

凱恩斯答道:“事實會變,我的看法也會隨之而變。先生,你會怎麼做?”


本文由作者 王爍 授權羅輯思維發布,選自作者微信公眾號 “BetterRead”,推薦關注。

得到-心理-為什麼別人對你好,你會不自在

文章出處:為什麼別人對你好,你會不自在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一旦有人對你好,就會覺得不自在,甚至有負罪感;
就好像別人給你一個紅包,你恨不得要給兩個回去才會安心。
為什麼得到一樣東西之後,我們會感到不安和焦慮呢?
最近,公眾號簡單心理分析了這個問題。

首先,在我們的集體文化裡,提倡的是一種奉獻精神,
滿足別人是高尚的,滿足自己就是“自私”的。
這種文化形成了集體潛意識,讓我們在接受他人好意的時候,覺得自己不該這麼做。


另外,我們會產生一種低自尊的狀態。
比如,接受了別人的好,不知道怎麼回報,就會擔心不回報會影響關係。
再比如,別人對我好,是對我有要求,但當我無法達到的時候,就會產生壓力。
還有人覺得,自己的需求會給別人帶來麻煩,別人覺得麻煩,就會拋棄我。
甚至,他會認為如果我對別人有需要,就會招來別人的羞辱和責備,
為了避免這種恐懼,我不能讓別人感覺到我是有需求的。

其實,相互幫助、禮尚往來,本來就是正常的社交規則,你需要的只是合適的溝通方式。
所以,下次你對別人的好意感到不安的時候,不妨告訴自己:
我是值得被人對我好的,我是值得被尊重和被愛的,
因為很多時候我也能給別人提供友善和好意


本文源自:為什麼別人對我好,我會不自在?
撰稿:徐菲兒
來源:得到

2016年2月20日 星期六

❤得到-職場-怎麼提高你的職場上限?

文章出處:怎麼提高你的職場上限?


我們在職場上努力工作的時候,很少去想自己是怎麼做事的。
最近有本書,叫《自我發現與重塑》。書裡有一篇管理學大師德魯克的文章。
他說,在職場上,你要知道自己是怎麼做事的,才能更好地工作。

首先,德魯克說,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在獲取信息的時候,是分為閱讀型和傾聽型的
所以,你要弄清楚自己是哪種類型的人,否則就會有很大的問題。

德魯克舉了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艾森豪威爾。
他沒當總統之前,曾經做過盟軍主帥,那時候記者特別喜歡他,
因為只要是他的新聞發布會,無論你問什麼,他都能對答如流。
但當了總統之後,記者就不喜歡艾森豪威爾了,說他回答問題的時候,說著說著就跑題了。
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呢?
因為艾森豪威爾其實是閱讀型的人,而不是傾聽型的人。
當統帥的時候,他在發布會之前,會讓助手把記者的問題寫出來,所以他能掌控全局。
但當了總統之後,他開始學前任總統杜魯門,也不提前準備了,
直接在發布會上回答問題,結果每次發布會的效果都不好

另一位美國前總統林登·約翰遜更慘,
他因為不知道自己是傾聽型的人,把總統的位置都丟了。
其實在約翰遜當議員的時候,他的表現是很優秀的,
因為議員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會聽人說話,這是約翰遜特長啊。
肯尼迪遇刺之後,約翰遜當上了總統,
他開始學肯尼迪,在討論問題之前,讓助理交一份書面材料。
這招對肯尼迪很管用,因為肯尼迪是閱讀型的人,但對約翰遜就不管用了。
最後,約翰遜因為讀不懂助理寫的東西,把政治前途都搭上了


第二點,德魯克說,你要知道你是如何學習的,這樣你才能更了解你的做事方式
過去我們都認為只有一種學習方式,而且這種學習方式適合所有人。
其實學習方式有很多種。

舉個例子,許多一流的作家的學習成績都不太好,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不是用聽和讀來學習的,而是用寫作來學習的
對他們來說,聽老師講課效率太低了。丘吉爾是英國著名政治家,
同時他也是個文學家,他就是一個用寫作學習的人,
他就說過,上學太折磨人了,因為老師不讓他用寫作的方法學習。

貝多芬也是用寫作來學習,他平時會寫下很多手稿,
但作曲的時候,他從來不看那些手稿,
因為對他來說,做筆記本身就是記憶和思考的過程

甚至還有人用說話來學習。德魯克就認識一位總裁,公司做得很成功。
他每週都和高管談話,一談就是兩三個小時。而且他不讓高管提問,
只要他們聽著就行了,這就是他學習的方式。很多辯護律師也是用說話的方式來學習的

所以,知道自己是閱讀型還是傾聽型,
知道自己是怎麼學習的,對你的工作和學習都很有幫助。


本文源自:《自我發現與重塑》
撰稿:耿天成
來源:得到

-----------
主旨:
1. 了解自己與人交流(信息與情感)是閱讀型和傾聽型?
2. 了解自己的學習方式,寫?聽?讀?

得到-讀書-看了很多書,卻仍沒有洞見?

文章出處:看了很多書,卻仍沒有洞見?


現在,炫富很可恥,可炫耀自己的知識,就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
於是啊,很多人就開始拼命讀書,力圖提升自己的逼格,
想在各種場合,能發表意見,引來一片敬仰和羨慕。
可是呢,有這個想法的人很多,真正能夠達到目的的人,卻很少。
常常讀了半天書,腦子裡還是一堆知識的碎片,既不能系統化,
也沒法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是為什麼呢
最近,著名公共號李叫獸,就給我們支了幾招,幫你提高知識境界。


第一個竅門,就是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
在看書的時候,你每看到一個有用的知識,先別沾沾自喜,
或者死記硬背,你要先停下來去尋找聯繫,看看有什麼其它現象能夠被這個理論解釋,
​​自己的行為和方法,能不能被這個理論改​​進。

比如,你讀到一個金句“人腦更能記住視覺化的信息”,那麼好,你就開始頭腦風暴了,
什麼樣的信息是視覺化的?比如這兩個廣告:“M&M巧克力豆,
只溶在口,不溶在手!”、“iPod,能裝1000首歌的隨身聽”,怎麼樣,都很有畫面感吧。
好,我們再從這個基礎上推進,看看自己能不能學以致用,
比如,過幾天要和姑娘表白求婚了,那我們的說辭,
就不該是乾巴巴的“我想和你永遠在一起”,
而是應該營造一種視覺化的場景,
改成“我希望有一天我們都70歲了,仍然能手牽手走在沙灘上”
你看,經過這兩步,一個孤零零的知識點,
變成了你知識網絡裡的一部分,也改變了你的行為。


第二個竅門,是多去探索事物背後的原因
我們去快餐店就餐的時候,很容易感覺到,菜單上的選擇非常有限,
但是就餐的人,點的很快,吃的也很快,並沒什麼抱怨。
相反,如果我們面對一份選擇特別多的菜單,卻反而不知道該吃什麼好了。
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決策癱瘓”,
說的就是選擇過多,人會因為對比選項,耗費太多精力,最終直接放棄決策。
現在,你理解為什麼購物網站總是在醒目的位置,推薦“單品爆款”了吧。

在歷史上,大部分人對各種日常現象視而不見、放棄思考,
可總有一部分人選擇去解釋它、探究它。
最終,很多偉大的科學發現,就是來源於這種持續的探索心理,
比如倫琴是怎麼發現X射線的呢,就是她發現實驗過程中有某種奇怪的發光現象,
很多研究者都發現過這種現象,但大家都想當然認為是“設備”問題,
但倫琴卻主動花費精力去探究,最終發現了X射線。


最後,大家要注意的是,識能力的增長,跟我們健身長肌肉的原理差不多
肌肉增長,需要大量的刻意訓練來刺激肌纖維的生長,
而理解力也需要大量有意的思考、和探究,來刺激我們大腦反應能力的增長。
想要提升自己的境界,逼格,就從多問幾個“為什麼”開始吧!


本文源自:為什麼你看了很多書,卻依然沒有洞見?
撰稿:谷悅
來源:得到

得到-法律-碎屍案的兇手往往是女人

文章出處:碎屍案的兇手往往是女人


我們看新聞,經常看到一些兇殺案,講到兇手連捅被害人十幾刀,
或者兇手把被害者屍體砍碎,拋到河裡。這時候,輿論就會譴責兇手太殘忍,毫無人性。
最近,有位日本老法醫寫了本書叫《死亡入門》,
他說,屍體背後的真相往往和你想的不一樣,可別被直覺給忽悠了。

比如說,連捅十幾刀,把受害人殺死的兇手,是因為凶手兇殘嗎
未必,很可能是兇手弱小,在體型力量各個方面,不佔優勢,
所以捅了第一刀以後,害怕被害人反擊,只好盲目亂捅一氣,
甚至對方死了還繼續捅,這更多出於保命的本能
結果,因為案發現場特別慘烈,大家都以為凶手是個殺人狂魔,
實際上,真正的殺人狂魔,很少出現連通十幾刀的情況。
亂捅亂刺的兇手反而是新手、是弱者。


再比如,碎屍案。很多人都會覺得能把屍體碎了,
那兇手一定是身強力壯、心理變態的人,八成還是醫生或者屠夫。
但事實上,碎屍案的兇手更多是柔弱的女人。為什麼呢?
因為殺人之後,要盡快把屍體轉移走。
但女人力氣太小,搬不動屍體,又不敢找人幫忙,所以只好把屍體切開,分批運出去。


還有一個案例。
有人從跨海大橋下的水裡發現了三具屍體,分別是媽媽和她的倆孩子,
奇怪的是,她們住在離海邊很遠的山裡,
也就是說,兇手是把她們殺害以後,特意選擇在海裡毀屍滅跡的。
這是不是說明兇手是海邊的人呢?
法醫說,這恰恰說明,兇手很可能是住山裡的人,為什麼?
因為住海邊的人對海熟悉,知道就算把屍體扔海裡,
屍體也很可能會被沖回岸邊,反而是不熟悉海的人,才更傾向於這麼幹。

後來果然,兇手就是那個女人的老公,他因為搞外遇被老婆發現,把老婆孩子都殺了,
然後從山裡開車到海邊毀屍滅跡。為了防止屍體浮出水面,
他還特意在屍體上加了好幾個鐵啞鈴,自以為萬無一失了。
其實他錯了。
屍體在水底腐敗以後,內部會產生大量的氣體,
會鼓得像氣球一樣,就算他繫上啞鈴,屍體還是會浮出水面。
甚至曾經有人把冰箱綁在屍體上沈水,結果屍體帶著冰箱浮上來了。
所以毀屍滅跡可不像電視劇裡演的那麼簡單。


說到屍體會說話,這裡還有個故事。
有個人報案說,他老父親被人入室搶劫勒死了,是兇殺。法醫一檢查,發現了蹊蹺。
首先是脖子上的勒痕,是向兩個耳朵後方的頭頂走的,更像是上吊的勒痕。
第二,人死的瞬間,全身的肌肉放鬆,會出現小便失禁的現象,
而死的時候身體的姿勢,決定了尿的流向。
這具屍體,尿的痕跡是順著褲管向下的,說明人是直立著死的。
第三,人心臟停跳以後,血壓沒有了,
血液會因為重力往下淤積,在皮膚上形成青紫色的屍斑
這具屍體的屍斑,全部集中在下半身,說明屍體一直處於豎直的狀態。
所有證據都說明,老人很可能是上吊自殺的。

在證據面前,這個報案人不得不承認,他父親的確是自殺,
但他想騙取保險公司的錢,所以偽造兇殺現場,報了假案。

最後,這位法醫告訴大家,屍體會說話,
一切自以為天衣無縫的罪行,最終一定會大白於天下。

本文源自:《死亡入門》
撰稿:李鴻宇
來源:得到

--------
主旨:
文章內容出自日本老法醫寫的書《死亡入門》,
告訴你,屍體背後的真相,這
與一般人的直覺不同。

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得到-商業-像商人一樣思考讓你更理性

文章出處:像商人一樣思考讓你更理性


有本書叫《思考,快與慢》,曾被《紐約時報》評為年度十大好書。
這本書說,我們的大腦做出決定,有“快”和“慢”兩個系統。

 “快系統”是靠情感啊、經驗啊這些我們稱作“直覺”的東西,迅速作出判斷和反應。
比如說,突然跳出來一隻狗熊,你想都不想,哇地撒腿就跑,這就是“快系統”。

“慢系統”呢,需要調動理性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比如說跳出來的狗熊,是真狗熊還是假狗熊啊?
我反正跑不過它,是不是躺下來裝死會更好啊?
你看,“慢系統”不容易出錯,就是比較費力。
但人天生犯懶,很容易就被“快系統”左右了。


第一個例子,快系統讓我們對損失很敏感,對收穫不敏感。
你對比一下這兩個事:
一個是老闆給你們團隊一個項目,說做好了每人獎勵一萬塊,
但最後項目失敗了,你沒拿到獎金。
另一個是你們團隊犯了嚴重錯誤,老闆一發火,扣了你們每人一萬塊錢。

這兩件事哪個更讓你生氣?顯然是罰款那個。
因為第一個頂多是潛在收益沒兌現,但後一個是實實在在的損失啊。
但其實,這就是“快系統”的偏差。因為從理性來看,
你都是損失了一萬塊,這兩個根本沒差別。


第二個例子,快系統會讓我們對異常的事情特別關注。
原因很簡單,咱們原始人的時候危機四伏,不對異常現象特別敏感的人,早被野獸吃了。
但問題是,我們的這種關注,時常會扭曲我們的判斷。
比如媒體老報導摔倒的老人訛人的新聞,
搞得所有人看到老人摔倒了都不敢去扶,其實訛人的老人正因為少,才會上新聞的嘛。


第三個例子,快系統會很容易受形象化東西的影響。
比如有個實驗,讓人從不透明的罐子裡取球,
一個罐子裡有10個球、其中1個是紅球,
另一個里面有100個球、其中9個是紅球,你只能取一次,
取出紅球就有獎,你會從哪個罐子裡取?
很多人雖然知道只有1個紅球的罐子中獎機率更大,
但還是忍不住會去從9個紅球的罐子裡取,
這就是因為形象的東西對我們大腦的影響太大了。

那既然“快系統”老是輸給“慢系統”,犯各種錯誤,我們該怎麼辦呢?
書裡說,那還是因為犯錯的代價還是不夠大,
如果犯錯的代價特別大,那我們的“慢系統”就開始佔上風了。


比如說,美國競選總統,很多投票的人根本不去研究候選人的政策,
而是看誰說的話我愛聽,誰善於吸引眼球,我就投給誰,
這就是為什麼經常口出狂言的特朗普現在的支持率反而最高。

你想,反正有上億張選票,我這一票,左右不了選舉結果,
也決定不了公共政策,那就怎麼開心怎麼來唄。
但換個場景,你買股票的時候,肯定不會因為哪家公司的CEO長得帥,就買他們的股票吧?
如果犯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時候,你自然就會去理性思考了。


所以這個世界上哪一類人是最理性的呢?是商人。商人是最愛打自己臉的人。
比如喬布斯曾說過,人們只想用蘋果iPod聽音樂,沒人要看視頻,
結果5個月後他就自己打臉,推出了能看視頻的iPod。

比如說喬布斯曾根本不想開放蘋果應用商店,說別人的軟件會“污染”蘋果,
但很快他就自己打臉,歡迎所有軟件入駐。
為什麼喬布斯勇於打臉?因為市場在變化嘛,他每一次順從了消費者,
壓抑了自己的偏好,市場就給他真金白銀的回報啊,你要想任性胡來,
可以啊,那市場就讓你虧損甚至破產唄。
最後能留在市場裡的人,都是那些願意理性思考的人。

所以說,很多看起來難以解決的問題,市場是最好的解藥。
如果你想變得更理性,最好能學習商人,像他們一樣思考。


本文源自:像商人一樣思考
撰稿:王海
來源:得到

得到-行銷-愛玩遊戲到底有什麼用?

文章出處:愛玩遊戲到底有什麼用?


無論從個人成長角度,還是時間分配角度來說,玩遊戲都不是划算的事。
但很多人卻願意為了玩遊戲不吃飯不睡覺。
既然人那麼愛玩遊戲,那是不是可以巧妙利用到其它領域呢?
有本書叫《遊戲化實戰》,作者就講了很多利用人類游戲天性的案例,既有趣,又有用

首先,就是利用人們愛玩遊戲的好奇心。

比如說,我們都遇到過這種情況:
地下通道裡,樓梯空蕩盪沒人走,但是電梯那一側卻擠得水洩不通,怎麼破?
在澳大利亞悉尼,就有人利用了大家的好奇心,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首先,他把樓梯做成了鋼琴鍵的樣子,然後,還給地面裝了聲音傳感器。
你踩上去的時候,真的像彈鋼琴一樣,會響起不同的音符。
這樣,每個人都想當一次作曲家,體驗一下用腳踩音符的感覺,
於是走樓梯就變成了一件特別有趣的事,坐電梯的人就少了。


再舉個例子。
汽車限速是件讓人非常頭疼的事,很多司機都會抱著僥倖心理,逞一時之快。
而美國有個遊戲設計師,成功把一個城市的平均車速降低了22%。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很簡單,把測速變成一場彩票遊戲。司機開車的時候,路邊能看到一個顯示速度的LED屏,
如果超速,顯示屏上會有大拇指朝下,如果速度正常,大拇指朝上。
更妙的是,如果有人超速了,他們交的罰款會隨機獎勵給那些不超速的司機。
所有司機都好奇心大開:不超速也許我也能中獎呢。
你看,人家能想出這個妙招,我也是給跪了

還有一個好玩的例子。韓國有家超市,每天中午12點到1點銷售量特別低。
老闆想了個辦法,在門口放了個雕塑。
這個雕塑平時看上去就是一塊凹凸不平的石板,但是一到中午12點,陽光直射到板面上,
凸起的部分就會形成陰影,組成一個完整的二維碼。
行人路過的時候發現,咦,雕塑上怎麼多了個二維碼呢?
拿出手機一掃,發現是一張這個店的購物優惠券,還只在中午12點到1點之間有效。
大多數人這個時候都會哈哈一樂,進去買點東西再走。


除了利用好奇心,你還可以利用客戶玩遊戲過程中的成就感

比如,通用磨坊推出了一款蛋糕混合粉,
只要加上水和糖,放到烤箱裡,就可以做出鬆軟的蛋糕,
操作非常簡單,可銷量一點也不好。
後來,通用磨坊聽了商業心理學家的建議,去掉了蛋糕粉裡的一種成分——雞蛋,
也就是說,烤蛋糕的過程中,媽媽們需要自己加雞蛋進去。
神奇的是,這樣一做,蛋糕粉的銷量果然提高了,
因為而加雞蛋這個步驟,讓媽媽們真正感覺到是在給家人做蛋糕,
而不是加工一件成品,成就感有了,自然就有更多人願意嘗試。

再舉個例子。巴西有一家餐廳,在婦女節那天制定了一個促銷計劃,
所有進店消費的女顧客,只要對著店裡的鏡子,說句“我很漂亮”,當天的午餐就可以免單。
雖然很多人不好意思說,但是為了免單,也會試一試。
結果,一旦說出口,她們就會特別滿足,特別有成就感,對這家店的好感頓時提升了不少。
離開餐廳後,
她們還會很開心地把這家店推薦給自己的姐妹們,這家店的口碑就是這麼打開的。

你看,遊戲其實是對人性的最好洞察,而好的商業模式,都是從滿足人性開始的。


本文源自:解讀版電子書《遊戲化實戰》
撰稿:陳軼男
來源:得到

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得到-外史-日本人的性格為啥這麼矛盾?

文章出處:日本人的性格為啥這麼矛盾?


在全世界這麼多民族裡,日本人這個群體很奇怪:
在平時待人接物的時候,彬彬有禮,一副謙謙君子的形象。
可要是一旦發動戰爭,就極其野蠻,像是發了瘋的惡魔。
這樣的雙重性格讓很多人都納悶,還有人類學家專門對此做了研究,
寫了本書叫《菊與刀》,形容日本人既像菊花般溫婉有禮,又像刀那樣嗜戰好鬥。

那話說回來,為什麼日本人會形成這麼矛盾的性格呢?
最近,南開大學的李卓教授就在《北京日報》上寫了篇文章,
說這是因為日本的歷史很特殊,貴族和武士這兩個階層輪流起主導作用,
分別主宰過歷史發展,最終造就了這種矛盾的國民性格

咱們先來說說貴族。
提起貴族,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歐洲人,
但要是從傳承久遠、文化厚重這些方面來考察,日本的貴族文化甚至遠遠超過歐洲。
早在1300多年前,日本就形成了非常輝煌的貴族文化,
什麼書道、料理、插花這些高雅玩意,都是貴族琢磨出來的,
後來,武士階層崛起,越來越多的貴族家庭變沒落了,怎麼辦呢?
不少貴族就拿出祖上傳下來的手藝混口飯吃,
這就更促進了貴族文化與教養在下層社會的傳播,
最終導致了日本國民性當中文明有禮的那一面

再來看看武士階層,他們講究的是尚武與忠誠。
與貴族相比,武士階層統治的時間更長、離大眾更近,對日本國民性的影響也更加深遠。
武士嘛,當然講究武藝高超、殺敵報主什麼的。
尤其是武士階層掌了權,人民大眾受到影響,性格當中也就慢慢有了殘暴、好鬥的一面。
儘管到了近代,武士階層已經慢慢消失了,但是他們的武士道精神卻更加被推崇。
原來的時候,武士道精神可能還只在軍隊裡傳播,
到了近代,“忠實”、“勇敢”、“服從”這樣的軍人精神,都被寫進了學校教材裡邊。
這下子,全日本都瀰漫著一種濃濃的武士道精神,日本的國民性也有了好鬥兇殘的一面


所以你看,貴族和武士都曾是日本的社會精英,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百姓的楷模,
他們各具特色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就這樣被傳承下來,
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影響著普通的日本人。這下你理解日本人的性格為啥這麼矛盾了吧


本文源自:日本人的性格為什麼那麼複雜?
撰稿:徐棄疾
來源:得到

❤得到-工業-“德國製造”為什麼這麼牛?

文章出處:“德國製造”為什麼這麼牛?

類似文章:得到-工業-為什麼德國製造讓人那麼放心


咱們都知道德國製造很牛,可是你知道人家為什麼這麼牛嗎?
最近,公眾號“國資報告”有一篇文章,跟我們分享了幾個有趣的事實,
可以讓你對德國製造有更清晰的認識。


第一,你別看德國製造現在很牛,它之前也是被鄙視的對象。
德國的製造業起步很晚,英國、法國這些國家完成工業革命時,德國還是個農業大國呢。
那時候,它進入工業化,就跟咱們中國製造差不多,在國際上走的是山寨的路子:
向英、法學習,偷人家的技術,仿造人家的產品,被不少國家鄙視。
比如,英國議會就曾為此專門修改過商標法,
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或者他殖民地的德國產品,都得註明是“德國製造”。
那時候,“Made in Germany”甚至都帶有侮辱色彩,還不如現在中國製造的地位高呢。


那後來人家是怎麼逆襲的呢?答案是,向美國學習
德國剛剛開始工業化的時候,大學的科學研究跟生產領域完全脫鉤,
所以儘管那時它是世界科學中心,但對製造業沒什麼正面影響。
反倒是美國人很聰明,他們在德國拿到學位回國後,不是跑到學校裡搞研究,
而是直接進入市場,辦企業。

大概120年前,德國科學家跑到美國一看,發現人家的產品科技含量咋就那麼高?
品質咋就這麼好?這才恍然大悟。有句話就知恥而後勇,自那以後,
德國就提出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針,
開始大力發展科學,培養人才,同時注重品牌積累
德國最有名的公司,幾乎都是從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直到今天還有極高的國際聲譽。


第二,德國製造現在牛到什麼程度?
說出來可能嚇你一跳。有統計數據說,德國的世界知名品牌有2300多個,
但德國總人口還不如咱河南省人口多呢,那它到底憑的是什麼?
 “國資報告”這篇文章就說,德國製造之所以這麼牛,有三條原則很重要。

首先,德國的一大商業法則就是,
可以有小公司、慢公司,但極少有差公司,絕沒有假公司。
這麼多家世界知名大公司,沒有哪家是一夜暴富的,都是靠質量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比如他們有家葡萄酒作坊,有快400年歷史了;
德國的馬牌輪胎公司是1871年成立的,如今在咱們中國,幾乎每個地級市都有它的分店;
連相對年輕一點的阿迪達斯,也有90多年的歷史了。

其次,德國人做產品,跟商業定律反著來,一般商家都是想在消費者身上賺越多錢越好,
但德國公司呢,在顧客身上只賺一次錢,一輩子就跟你做一次生意,
讓你說他的東西好,再去感染其他人。
比如說鐵鍋,能用上100年。有人就納悶兒了,
說你們德國人造的鍋能用這麼長時間,怎麼盈利啊?
結果,德國人是這麼回答的,他說這一口鍋賣出去,所有人都發現質量好,就有了口碑,
於是就有更多的人來買我們的鍋。全世界有80億人,還有幾十億的市場等著我們呢。

最後,很多人都覺得消費者喜歡物美價廉,
可是德國人從來就不信,他們一直認為物美,價就不應該廉
價格高歸高,商家可沒把掙來的錢都收進自己腰包,而是拿去提高產品技術和售後服務。而且,商家永遠不打價格戰,不跟同行競爭,
因為他們覺得,那樣會讓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
能保證基本利潤、有錢可賺就行,更重要的是得考慮長遠發展。
像沃爾瑪、美國西南航空還有一些中國企業所推崇的成本領先戰略,
也就是盡一切可能壓低成本,通過低價來維持業績的方法,在德國人看來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德國製造的優勢並不在價格上,
你跟日本人可以談價格,但你跟德國人談價格,一分錢都砍不下來。
德國製造的優勢在於它的質量、專有技術和優秀的售後服務。
你看,從人家的成長路徑上可以看出,做出好品牌也不是太難的事,
關鍵啊還是得慢下來,賺口碑,死磕質量。


本文源自:德國祇有8000萬人,為何能誕生2300個品牌
撰稿:任筱寒
來源:得到

得到-哲思-野蠻也是一種優勢

文章出處:野蠻也是一種優勢

最近,公眾號“馮侖風馬牛”發了馮侖先生寫的一篇文章,裡面提到一個案例非常有意思,
說貴婦跟潑婦打架,不用猜,最終贏的一定是潑婦。為什麼呢?

你看,潑婦吵架,一般的路數就是罵人,撒潑,胡攪蠻纏,不怕圍觀,
人越多,她就越起勁,哭天搶地,裝出一副被欺負的樣子。
那這時候,貴婦會怎樣呢?看見人多,就有點招架不住了,因為怕丟人嘛,
一個有臉面有道德底線的人,怎麼能跟人在大街上這麼吵呢,丟不起人啊,
所以就怯場了,最後給對方賠點錢了事。
你看,就靠著“一哭二鬧三上吊”這樣的撒潑耍橫,潑婦很容易就把貴婦打敗了。
馮侖先生管這叫“潑婦原理”。


咱們可以想一想,為什麼懂文明、有道德的貴婦,卻敗給了野蠻不講理的潑婦呢?
其實,原因不是別的,正是因為貴婦不如潑婦野蠻。
雖然從人類社會的發展來看,文明比野蠻更高級。
但有時兩者發生利益衝突的時候,最後勝利的很​​可能是野蠻。
因為文明是個馴化的過程,文明人要按照道德、法律、規則來做事。
越是被馴化得好、受教育水平高,他的底線就越高。
但野蠻人就不一樣,他們沒有底線,不按規則出牌,
靠的是原始的衝動和暴力,在文明人面前,這就是一個極大的優勢,所以更容易取勝


舉個我們身邊的例子。
咱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貪官被抓,你別看他們是貪官,但也是文明人,受過教育,
所以當紀委、武警、公安、檢察院出現的時候,
他們的配合度非常高,讓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一步步按照標準程序走,上訴的也很少。
就是因為他們之前被馴化得太好了,連本能的宣洩就都沒有了。

反過來你再看看,抓捕那些文化水平很低的鄉村刑事犯罪分子時,
無一例外都是按在地上,有的還拼命跑,跟警察鬧衝突的也不少。
這就像要在山里抓一隻雞一樣,雞也要上房、要叫、要掙扎,
求生、求自由的本能會突然爆發,產生強烈的反抗。


再舉個例子。二戰的時候,
德軍一火車一火車地把猶太人拉到奧斯維辛集中營,趕進毒氣室迫害死。
奇怪的是,明知進毒氣室是去送死,但這些受過教育、文明的猶太人,
在野蠻的德國軍隊面前,一點都沒反抗,乖乖地按照命令,排隊走進去,
甚至還得把之前死了的同伴焚化掉,把骨灰弄乾淨,然後再等著自己也被毒氣熏死。

其實,當時在集中營,猶太人的數量是德軍十倍以上,而且很多還是年輕勞動力,
要是反抗的話,德軍還真未必打得過他們。你想,就算是幾百萬頭牛、幾百萬頭驢,
你想把他們全都殺了,也挺難的吧?你看,在野蠻的德國軍隊面前,
文明和懂規則反倒成了猶太人的劣勢了,最終成了德軍的槍下鬼

所以說,貴婦打不過潑婦,其實指的是,越是沒有被教化的人,他的本能越強大。
有時候,越接近於野蠻,就越容易變成野蠻的勝利者。


本文源自:馮侖:潑婦原理
撰稿:歸小無
來源:得到

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

❤得到-商業-鑽石代表愛情是一場營銷騙局

文章出處:鑽石代表愛情是一場營銷騙局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現代人結婚,鑽戒成了標配,
在女人眼裡,鑽戒就是愛情的象徵。不過呢,最近,公眾號大象公會發了一篇文章說,
鑽石代表愛情這個說法,是一家公司靠強大的營銷手段編造出來的神話。


我們先來看鑽石為什麼貴。鑽石被發現得很晚,直到100多年前才開始被開採,
當時全世界也就在印度和巴西發現了鑽石礦,一年的產量只有幾公斤,物以稀為貴嘛,
這時候的鑽石的確很值錢。可是到了1870年,南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鑽石礦,
產量可以用噸計,鑽石突然不稀缺了,價格面臨著大跳水啊,
所以,所有的鑽石投資人,馬上合夥成立了一個叫戴比爾斯的公司,
控制了全球的鑽石產量,故意放慢開採速度來維持高價
後來,前蘇聯在西伯利亞也發現了一家巨大的鑽石礦,
戴比爾斯公司馬上跑去找蘇聯人合作,繼續人為壓低鑽石的產量。
在經濟不好的情況下,戴比爾斯公司還會從分銷商那裡回購鑽石,
來防止分銷商降價處理,給消費者一種鑽石價格很穩定的錯覺,建立購買信心。


然後咱們再看看鑽石是怎麼代表愛情的。
要讓鑽石維持高價格,光控制鑽石供應還不夠,還得讓市場對鑽石有很大的需求才能成功。
所以,戴比爾斯就找到公關公司、媒體,像“送禮只送腦白金”一樣,
進行了日復一日的全球洗腦式營銷。
比如說,“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就是他們經典的宣傳文案
他們還找電影明星,在報紙雜誌上登新聞故事和照片,
使勁渲染名人送給愛人鑽石的大小,強化鑽石和浪漫愛情的聯繫。
他們甚至還安排講師去全國高中演講,在成千上萬的女孩心裡種下鑽石的種子。
再後來,不但是訂婚,戴比爾斯甚至推出了碎鑽系列,鼓勵已婚的夫婦繼續購買鑽石。


除此之外,戴比爾斯還很善於借勢。
比如,當時美國年輕人訂婚以後,就可能發生性關係,但那時的性觀念還很保守,
一旦男方悔婚,女方的名譽就毀了,開始的時候,女方還可以起訴男方,要求賠償。
但後​​來美國進行婚姻訴訟改革,女方不能為這事再打官司了,這讓女方家庭特沒有安全感。
這個時候,戴比爾斯的鑽石就提供了安全感,
因為求婚的時候,女方要求男方送一枚昂貴的鑽戒,就大大提高了男方反悔的成本

那說了那麼多,鑽石到底有多大價值呢?
首先,鑽石作為一種礦石,基本沒什麼實際用途,也就是硬度高,還可以劃個玻璃什麼的。
但1955年人類發明了人造金剛石以後,鑽石最後這點工業價值也失去


除此之外,鑽石也沒什麼投資價值,雖然戴比爾斯拼命控制產量,
但經過這麼多年的銷售,
民間還是有了5億克拉的鑽石存量,但卻完全形不成一個二手鑽石交易市場,
因為根本沒有人要,也就是說,鑽石沒有任何投資價值。

比如,1970年,倫敦一家消費品雜誌做了個試驗,
它們從倫敦最有名的珠寶商那裡買了2顆寶石級鑽石,
9年後賣掉,扣掉通貨膨脹因素,居然大虧。
這家雜誌社後來又做了一次試驗,買了顆1.4克拉的鑽石,花了2500多英鎊。
一周之後再賣掉,收到的最高報價是1000鎊,簡直比腰斬還慘啊。

類似的事兒,荷蘭消費者協會也驗證過,它們在阿姆斯特丹買了一顆寶石級鑽石,
拿了8個月,然後向阿姆斯特丹20家最大的珠寶商詢價,19家拒絕報價,最後一家報價了,
但只是當時買這枚鑽石價格的零頭。

最後,用這篇文章的標題來做個結尾吧,
文章標題是:愛她,就送她石頭做的腦白金。

本文源自:愛她,就送她石頭做的腦白金
撰稿:張帥冰
來源:得到

---------
有人說過,
最有名的鑽石廣告:"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
為何只說產品,而不說品牌?
因為鑽石市場的生意,都操控在一家公司(戴比爾斯)手上。

❤得到-人際-被資助的學生為何忘恩負義?

文章出處:被資助的學生為何忘恩負義?
感想:會讓感覺是一種交易,所有的施恩有企圖的。


媒體曾報導過一件事,說有個企業家捐助了幾個大學生,
突然有一天,他不再捐助他們了,因為捐助的時候,企業家希望大學生每年寫一封信,
匯報一下自己的成績,但大學生沒寫,企業家覺得他們不懂感恩,連基本的感謝都不懂。

最近,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微信公眾號發了篇文章,
他說,不是大學生真的忘恩負義,
而是現在的捐助方式,沒有充分考慮到被捐助人的自卑心理


為什麼呢?武志紅舉了個他身邊的例子。
武志紅小的時候,村里有戶人家特別困難,全靠親戚接濟,
但是這家的孩子卻很討厭親戚,路上碰到了連招呼都不打。
村子裡的人說,這孩子忘恩負義。
實際上呢,親戚不停的資助,讓孩子覺得很自卑,他看親戚的言行舉止
,總覺得有種“我比你強”的意味,這讓他抬不起頭。
更可怕的是,村里的人也常常教育他,親戚這麼幫你,長大了一定要報恩啊。
所以他越來越厭惡親戚。


前邊說的大學生也一樣,大部分窮學生覺得自己虧欠了別人太多,
他們不願意直面別人為自己付出太多的事實,往往想辦法逃避。
可是這時企業家說,你向我匯報一下學習成績就可以了,
言外之意是我捐助你,你得達到我的要求。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這裡面藏了一點威脅,你達不到要求​​,我就結束捐助,窮學生的自卑心理顯然無法接受。
實際上,如果企業家希望捐助對象是有用的人,
那他們最好做好調查,而不是在捐助關係建立之後,再提這種隱形要求。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有兩個辦法。
一個辦法是善施分離
也就是說,提供捐助的人和發放捐助的人不能是同一個人,
這個辦法的真正目的是,不讓捐助者和受助人建立直接的聯繫。
這樣,捐助者做了好事很高興,而受助者不必直面恩人,也沒有那麼大的心理壓力。

另一個辦法是幫助不露痕跡
一些人際關係高手,幫助別人的時候會不著痕跡,
比如,三國時代的曹操很會幫別人,他把漢獻帝從戰亂地區迎回許昌,
派人送給漢獻帝很多東西,但是他沒說這是我送你的,
而是說這是你家以前寄存在我這的,
這樣漢獻帝就不會覺得有人情壓力,很自然的接受並從心底感謝。

所以你看,幫助人也是要講方式的,方式對了就皆大歡喜,
方式不對會讓被幫助者內心很掙扎,甚至看起來忘恩負義。


本文源自:感恩為什麼那麼難?
撰稿:王海
來源:得到

----------
主旨:
為什麼企業家資助大學生之後,
希望該學生每年寫一封信,匯報一下自己的成績,
但他們連寫都不寫,最基礎的感謝都沒有。
 
以心理學角度來說:
你達不到要求​​,我就結束捐助,
窮學生的自卑心理顯然無法接受。而最好的資助方式是:
1. 善施分離:例如透過慈善單位,而不透漏捐款人是誰。
2. 幫助不露痕跡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得到-醫健-打哈欠為什麼會傳染?

文章出處:打哈欠為什麼會傳染?


最近有本新書叫《自知心理學》,
給我們解釋了很多日常生活中有趣的心理現象,今天跟大家分享其中三個。

第一個是打哈欠為什麼會傳染。

很多人看到別人打哈欠也會跟著打,
有的人甚至看到打哈欠的圖片或這三個字,都會忍不住跟著打。那人為什麼要打哈欠呢?
你會發現,一般情況下,咱們都是在學習或工作累的時候打哈欠,
因為打哈欠可以降低腦部溫度,讓大腦保持清醒。
你打哈欠,下巴一活動,鼻竇就會像風箱一樣擴張收縮,把空氣壓向大腦,
降溫的同時給腦細胞供氧,進而達到提神的效果。

打哈欠為什麼會傳染呢?其實這就是模仿。
神經生物學家發現,很多動物都會打哈欠,比如狗、猩猩、河馬。
但只有人、猩猩、狒狒這樣大腦皮層發達的脊椎動物,才有打哈欠傳染的現象。
原因是:哈欠傳染需要大腦皮層的一種特定細胞參與,這個細胞叫鏡像神經元
只有這些動物有。而它的作用就是讓你在看到某個動作的時候,不自主地去模仿。

但是,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被傳染。
首先,這跟一個人的移情能力,也就是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有關
比如,自閉症兒童對別人打哈欠就不敏感,溝通、社交能力弱的人也不容易被傳染。
另外,打哈欠傳染還跟人和人之間的親密程度有關
傳染概率最高的是親人之間,其次是朋友,陌生人之間就相對弱一些。
這恰恰也說明,移情能力跟哈欠傳染有關係。
因為越親密的人,越容易感受到他的情緒變化,也就越容易被他的哈欠傳染。


第二個,為什麼週末睡懶覺,會越睡越睏?
第一點是因為睡眠太淺。實際上,早晨醒來的時候,
我們的大腦已經在深度睡眠的時候得到了足夠的休整,準備好繼續工作了。
但是你還是一直給它下達睡覺的指令,大腦就只能用淺睡眠的方式來執行命令。
所以,你是睡著了,但是在不停做夢,
大腦還是處於活躍狀態,醒來的時候肯定會覺得累,好像依然很困。

還有第二點原因,就是長時間睡眠會讓血液里二氧化碳的濃度過高
在睡覺的時候,呼吸放慢,血液里二氧化碳的濃度就會升高,
這樣一來,大腦就興奮不起來。實驗發現,連續睡眠10個小時以上,
血液裡的二氧化碳就能變成人體內的天然麻醉劑,不睏才怪呢。


最後一點原因是精神壓力。
睡眠學家認為,絕大部分的睡眠問題都是精神原因導致的。
工作當中遇到了困難,帶著焦慮不安的心情入睡,身體得不到放鬆,
睡多久都會累,長此以往,疲勞感就會一天比一天重。


下一個問題是,女生為什麼那麼愛抱團?

我們經常發現,女生特別喜歡三三兩兩地湊在一起,
不管是吃飯、逛街還是上廁所,都喜歡結伴兒。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還得從遠古時代說起。那時候,男人負責狩獵,女人負責撫育後代、操持家務。
心理學家馬斯洛有個需求層次理論,說在人類的需求層次裡,生理和安全需求被滿足之後,
人就會去追求社會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那對於外出打獵的男性來說,他們要的就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活著把獵物帶回來就行嘛。那女人在部落裡,安全和生理基本都有保障,
她們需要的是更高的社會需求。長此以往,女性在情感上的需求就越來越細膩,
社交需要也越來越強,所以她們就更容易聚在一起嘮個家常,關心下對方。

好了,剛才咱聊了這麼多有趣現象,下次和朋友聊天就不怕沒話題了。


本文源自:《自知心理學》
撰稿:陳軼男
來源:得到

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羅輯語音-兩性-楊時暘<婚姻是一件人生小事>

文章出處:楊時暘<婚姻是一件人生小事>
這文章寫得太好了。全文摘錄下來分析。


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婚姻。這是需要首先明確的事。
婚姻是一件小事。這是第二件需要明確的事。


那些聲稱結婚是“人生大事”的長輩們,你看到過幾個過得好這一生的?
所以,該呵呵的時候就盡量呵呵,和重啟一樣管用。

結婚,就是兩個成年人決定在一起生活,並分享生活。別無其他。
不要美化它,也無需醜化它。什麼家庭是溫柔的港灣,
或者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之類的爛俗比喻,讓它們留在90年代的《知音》雜誌上吧。

需要自問的事情包括——

第一,你是否可以允許自己的個性被有限度的減損?

婚姻從來不是加法,它是一種融合,
這決定了在很多事情上,認可這個人際關係的人必須做出妥協
任何一種成功相處的人際關係都是妥協的結果,婚姻也絕不例外。


第二,你想從婚姻中得到什麼?

有人想依仗一段婚姻關係的加持得到更體面的物質生活,有人想得到安全感和不孤單。
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是對婚姻的誤會。無論錢財還是溫暖,婚姻都無法為你永久達成。

解決你財務自由的只有你自己或者和你具備血緣關係的爹媽,婚姻是很親密,
但它潰散起來,會比你想像的徹底得多。這很殘忍,但是真相。

要得到不孤單,連你的爹媽都給不了,只能依靠你自己,那是一種心理調適的有效機制,需要學習面對和接納現實,既然如此,婚姻怎麼可能給你這套內在的系統呢?


第三,你能給予什麼?
別以為結婚是一個結局,結完萬事大吉。它其實是一個開始,要處理一段嶄新的人際關係

必備的技能包括,接納所有光環破碎的可能,
懂得處理瑣碎的事,必須耐煩,要明白並不因為關係的親近,在情緒上就一定同步,
你高興的時候,對方或許正好悲傷,你不想說話的時候,對方卻正好興奮不已,
學會接納和處理好常態性的情緒齒輪的錯位

好了,如果你能接受這些,婚姻這種關係還是挺適合你,
如果完全無法接受,任憑他人怎樣置喙,學會對自己負責。


那麼,什麼時候才適合結婚?當你覺得那是一件小事的時候。

中國的文化和傳統語境中“人生大事”的這個修辭實在太糟糕了,
它的宏大敘述幾乎把婚姻所帶來的變化近乎誇張地演繹成了一場變故。
讓人們對於婚姻充滿了不切實際的憧憬或者恐懼。

大多數人的適婚年齡差不多正好在自己的轉型期,獨立和半獨立之間,尚未完全褪去青澀,也未徹底變得世故,對於世界看清些輪廓,但對於它真正的樣子又懵懵懂懂。

這個時候,卻需要進行一次被稱為“人生大事”的選擇,而且自己還是無可取代的主角。
這種氛圍又有多少人願意被置於其中?

婚姻只是一種生活狀態的調整,而不是與過去徹底斷了聯繫,又重新植入了嶄新的系統

它沒有這種顛覆性的東西。
你會發現,結婚之後,自己的想法不會產生任何質變,也更不會多長出一個腦袋。
所以,你得在長大的過程中,逐漸讓自己明白,婚姻真的是一件人生小事,
當你不再以一種走向神聖、莊嚴和自我悲壯化的心態去面對它的時候,
才是真正適合走入它的時刻。

而有一點很有意思,當你真的覺得那是一件人生小事的時候,
才從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你變成了一個成年人。

結婚,一定是兩個成年人的事,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年齡的成年,而是心理層面的成年。和法律規定不同,心理成熟每個人因人而異,有人三十歲仍然是個孩子,這一點都不誇張。

成年人的意涵包括,經濟獨立,精神自立,知道為人處世時的平和,
也懂得維護內心的個性,精神內裡的邊界穩固,
有穩定的價值觀,懂得享受自由同時明白自律,
知道對他人的寬容,對於自己厭惡的人和事,會用合適和體面的方式拒絕;

對於熱愛的東西,知道自己努力獲取而不是要求別人為自己買單。
這樣的人就不會太差。但仔細看看周圍,真的能符合這些的又有多少?

中國的文化和教育系統,形成了一個災難性的後果,
就是從少年到青春期,從父母、學校到社會都拼命壓抑一個人成為成年人的一切徵兆,
無論精神上的規訓還是身體層面的禁慾,都是如此

但達到一個大眾認可的適婚年齡,他們又馬上被催熟
彷若一夜之間,他們就必須成為一個精神上成熟,又具備責任感的男女,這又怎麼可能呢?

某種程度上說,中國婚姻關係中的很多災難性的結局,都是這樣的病灶的後遺症。
他們還未能成熟,就被推進了一段需要成熟的心智才能達成的人際關係中。

更深層的精神層面的訓練姑且不提,說說最實際的生活,
除了北上廣這幾個特殊的移民城市,其他大多數城市中,
絕大多數年輕人都缺乏一段獨自生活的經歷

他們從原生家庭直接過渡到二人家庭,
但獨自生活,試錯,尋覓,自我矯正,
與真實世界獨自交手的過程無比重要,幾近必須,可這段生活被人為地徹底刪除了。

有時是因為經濟原因,有時是因為中國特有的將成年人孩童化的壓抑原則。
原生家庭親手造就了某些悲劇的根源。
讓年輕人沒經歷過真正拔節生長的過程,就被丟進了婚姻。
某種程度上說,很多中國式婚姻的悲劇,都是兩個孩子過家家,不是兩個成年人過日子。

婚姻的本質需要一再強調和理解:兩個成年人決定共同生活並分享生活。
這意味著,懂得尊重對方,不要試圖把對方改變成自己想像中的樣子
他是怎樣的,結婚後就是怎樣的,不要幻想著結婚後他就會改成你想像中的樣子
那是不存在的虛渺幻想,生活要建立在現實之上,不是建立在虛構之上的。
以及,還要明白,寬容和信任都不再是概念,而是滲透在一件件瑣事中的東西。

作為一種有捆綁義務的人際關係,都會有一條必然的、指向平淡的下落曲線。
這是結婚之初就要清醒地做好心理準備的另一件事。
永遠對一個人保有濃烈的激情是不符合生物進化規律的。
大多數時候,相處,是平緩
對於婚姻關係的戲劇化想像,只會讓你斷裂在熱戀和憎惡之間。那不是生活的真相。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婚姻更不是。
它無法把你從孤單中拯救出來,也無法把不夠好的你變得更好。

你要做的是先把自己變成成年人,讓自己足夠強大,
然後和一個同樣是成年人、同樣內心強大的人一起生活,才會真的快樂。
如果一直是一方拯救一方,一方依賴一方,那叫慈善,不叫婚姻。

婚姻不是必需品,
不是生活完滿的象徵,不是愛情的墳墓,不是溫柔的港灣,
它就是一種人際關係,一件人生小事。

❤得到-教育-五招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文章出處:5招提高幼兒的自控力


最近,公眾號“常青藤爸爸”發了篇文章,
一個孩子將來能不能成功,跟智商關係不大,主要是由自控力決定的。

斯坦福大學做過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心理學家對參加實驗的一組4歲小孩說:
看見桌子上的棉花糖了嗎?
我現在要出去一下,你要是把棉花糖給吃了,那就只能吃這一塊了。
但如果你等我回來再吃,我還會再給你一塊。

結果,有的孩子的確忍住了,等研究人員回來再吃;有的就沒忍住。
後來,心理學家對這些孩子進行了跟進調查,發現十幾年後,那些忍住沒吃的孩子,
學習成績普遍好於那些沒忍住的孩子,
這些孩子社交能力也更強,還能更好地抵制住毒品的誘惑。
這個棉花糖實驗就說明,與智商相比,自控力能更好地預測一個人是不是能成功。

那既然自控力這麼重要,怎麼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作者給我們支了幾招。


第一招是最重要的,叫信守承諾,獎勵延遲享受。什麼意思呢?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
孩子一哭鬧,就圖省事,給開個空頭支票,
說寶寶乖,你坐這兒等我十分鐘,我就帶你去公園坐小火車。
可等你把手頭的事兒一忙完,馬上就食言了,或者換個小得多的獎勵
比如不去公園坐小火車了,就在小區裡轉轉得了。
你覺得用這種方法騙騙小孩沒什麼關係,
可是,你在一次次的食言中,就慢慢蠶食掉了孩子對你的信任,
讓他們在潛意識裡覺得,反正聽話等著也是白等,還不如不等了,
這樣他就會越來越難管教
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家長就必須得一諾千金、言出必行。


第二招叫“角色扮演”。你讓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安靜站著,
他可能連一分鐘都堅持不到,但如果你讓他假裝士兵守衛城堡,他也許能堅持五分鐘。
類似這樣的的角色扮演遊戲,就能鍛煉孩子的自控力。
因為遊戲是有規則的,孩子融入遊戲情境後,就會藉助想像力克制衝動,遵守規則。
不知不覺,自控力就得到了鍛煉。


第三招,是玩跟直覺相反的遊戲
 “紅燈停,綠燈行”,是孩子都很熟悉的規則,
但是你可以反過來,把它改成“紅燈行,綠燈停”,讓孩子根據這個規則來玩遊戲。
再比如,原來的規則是聽到音樂要跳舞,音樂停了馬上靜止,
當孩子習慣了這個規則之後,就反轉一下,讓他聽到音樂的時候不動,
而音樂停了再跳舞。這些遊戲都能有效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抑制衝動的能力。


第四招,讓孩子從小學一門外語。這是什麼原理呢?
因為孩子在說外語的時候,必然要抑制母語的干擾,而抗干擾能力恰恰是自控力的核心。
而且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講,切換語言的時候,會頻繁用到大腦中與自控力相關的組織。
也就是說,會說雙語的孩子,每說一句話,都在訓練自控力。


第五招,鼓勵孩子做計劃。
比如,去商場之前就讓孩子計劃好都買什麼,買幾件,到了之後堅決執行。
千萬不能計劃​​買一件,結果買了五件。
這樣會給孩子一種“計劃就是用來打破”的感覺,當然就練不好自控力了。


你看,這幾招都是既有效又有趣的妙招,
下次不妨試一下,說不定在提高孩子自控力的同時,還能增進親子關係呢。

---------
主旨:
1. 信守承諾,獎勵延遲享受:家長就必須得一諾千金、言出必行
2. 角色扮演:玩遊戲,教孩子假扮某某某
3. 玩跟直覺相反的遊戲
4. 讓孩子從小學一門外語
5. 鼓勵孩子做計劃

得到-企管-李開復:我從大公司學到八件事

本文出處:李開復:我從三個偉大公司學到的八件事

第一件事,李開復說,偉大的公司要有宏偉的願景,有了好的願景,員工工作才更有動力。比如,過去日本貨在國際上名聲很差,索尼公司就提出了一個願景,改變日本貨的國際形象。於是,索尼員工的工作動力,就不只是賺錢養家糊口了,而是為了改變日本的國際形象。你看,一個宏偉的願景對公司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第二件事,一個好的領導要有多種領導模式。李開復說,如果你只有一種領導模式,就創建不了偉大的公司,因為每家公司都會面臨不同的情景:公司衝刺的時候,需要有魄力、溝通能力強的領導;公司穩定、準備培養年輕人的時候,需要教練型的領導;公司面臨危機的時候,需要獨裁型的領導;公司有一批能力很強的職業經理人的時候,就需要一個放權式的領導。所以,一個偉大公司的領導,要能在不同情景下,用不同的方式管理自己的公司。

第三件事,你要知道自己的公司產品方法論是什麼,然後堅持這個方法論。李開復說,微軟的方法論,就是選一個特別聰明的人,把大工程拆分成小工程,然後再找一批普通人去做小工程,微軟的Windows就是靠3萬人寫出來的;而谷歌恰恰相反,只招聰明人。因為谷歌覺得,一個項目參與的人太多,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被溝通或者勾心鬥角消耗了。所以只要是100個人能做的事兒,谷歌就絕不用1000個人做。

第四件事,在最困難的時候,你不能繃著,要放下身段。李開復舉了喬布斯的例子,說喬布斯是個愛面子的人,但當蘋果需要投資的時候,他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跟微軟認輸,把公司股份賣給微軟,瀏覽器用微軟的IE,並且承諾不做辦公軟件,全公司都用微軟的Office,目的就是為了拿到微軟的投資,這樣才有錢開發下一代產品。所以,創業者在公司困難的時候,要能放下自尊,做出妥協。

第五件和第六件,李開復說的其實是同一件事,就是在信息時代,人的價值是被放大的,你要知道公司最重要的人是誰,並且把他們留住。比如穀歌當年給了好幾倍的工資,從微軟挖了上千人,讓微軟元氣大傷。後來Facebook也想從谷歌挖人,也出了好幾倍的價錢,但谷歌就沒事兒。為什麼呢?因為谷歌知道公司最重要那5%的人是誰,Facebook出多少錢挖人,谷歌也給他們同樣的薪水,把這些重要的人留下。

第七件事,你要知道怎麼管理聰明人。李開復說,聰明人留在公司有兩個理由,首先,他要知道公司老闆是對他動了感情的。比如那些流著淚懷念喬布斯的人,真的是被喬布斯感染了。其次,聰明人希望被信任、被放權,這樣他們才能發揮自己的價值。其實要做一個聰明人喜歡的老闆很簡單,就是你想怎麼被管理,你就怎麼管理這批聰明人。

第八件事,你要準確預測人和資金的危機,還要提前準備應對方案。比如,李開復在微軟的時候,有一年公司決定裁員。那一年,微軟的報表看起來很好,但公司預測兩個月之後就不好了,提前做了裁員的決定。所以,公司領導者要心中有數,要知道誰不與時俱進了,公司財務什麼時候出問題,而且在出事之前就要處理,不能等快要關門了才處理,那就來不及了。


-------------
第七點的紅字部分,是我最能感同深受的。哈哈。

得到-心理-人窮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本文出處:解讀版電子書《貧窮的本質》


首先,書裡提了一個觀點,說我們對於窮人的很多看法都是錯的。
比如說,我們都以為,窮人需要免費的東西,
事實上,他們覺得,你白送我的東西是沒有價值的
舉個例子,瘧疾是窮人區的高發病,很多慈善機構會給他們發免費蚊帳。
可這些人收到之後,並沒有拿來防蚊蟲,而是當婚紗玩了。
他們就認為,白送的東西肯定沒用,還不如拿來娛樂一下。

再比如,我們都認為窮人的當務之急是解決溫飽,享樂是遙不可及的事。
但事實上,調查發現,在窮人的所有開銷裡,
食物佔的比例是最低的,很多窮人即使吃不飽也要買台電視


那人窮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作者說,是因為短視,只在乎眼前利益
這麼說可能太抽象,沒有說服力,舉兩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在印度窮人區,人們都知道化肥可以提高糧食產量,但還是不用。
你問原因,他們會說,我沒有錢買。你再問去年豐收的錢呢?
他會說,我花光了,買別的東西了。而這個“別的東西”,很可能指的就是電視這樣
跟積累財富毫無關係,但能讓自己眼下更開心的東西,
他們不會想到,如果我今年不留點錢買化肥,明年就會更窮。

再舉個例子,政府會在窮人區設置醫療服務站,解決看病問題,但是根本沒人去。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不相信醫院,只相信巫醫。為什麼呢?
因為醫院開的藥雖然能治病,但是見效慢,而巫醫開的藥,都是抗生素類,吃了就能見效。
在他們看來,不能立即見效的藥,就是無效藥,
所以,他們寧願病情復發的時候再吃抗生素,也不願意好​​好治病


其實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說,如果孩子成績不好,家長就會馬上讓他輟學。
雖說這樣節約了眼前的教育成本,但是也切斷了脫貧的出路。
再比如,政府​​要求這些人接種疫苗,怎麼說預防疾病都沒用,
只有告訴他們,接種可以送碗啊、盆啊這些東西,他們才肯去

所以你看,窮人之所以一直窮,還是因為短視。
而且,目光短淺不僅會導致一時的失敗,還可能讓他們世世代代窮下去。

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得到-科學-為什麼會反感指甲劃黑板聲音?

本文出處:《自知心理學》
這篇相當於讀書心得


最近有本新書叫《自知心理學》,
給我們解釋了很多日常生活中有趣的心理現象,我跟大家分享其中四個。


第一個,為什麼盯一個字盯久了,就不認識了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看一個字或看一個人久了,就會產生一種陌生的感覺。
書裡說,這是因為大腦神經在罷工。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語義飽和”。
意思是,大腦在長時間接受相同刺激的時候,會產生神經疲倦
也就是說,你長時間看一個東西的時候,
大腦接收信號和處理信號的就都是同一個位置,神經就會罷工,形成聯想阻斷。
沒有聯想了,自然就想不出字背後的含義了。

既然是這樣,解決辦法也很簡單,
只要轉移一下注意力,做些別的事,阻斷就解除了。
其實這種模式不僅有壞處,有時候也有好處。
比如可以幫人們解除演講前的焦慮。
方法就是一直重複演講的內容,不斷重複,重複到大腦神經疲勞了,就顧不上焦慮了。
還有各種考試、比賽之前的緊張情緒,也可以試著用這種方法緩解。


第二個,為什麼聽音樂、看電影時會起雞皮疙瘩。
當然,這裡指的不是環境冷,凍得起雞皮疙瘩,
而是聽音樂聽到某句歌詞,或是看電影看到某個畫面的時候,激動地起雞皮疙瘩。
書裡說,這是人類進化留下的痕跡。

我們先看天冷的時候,為什麼會起雞皮疙瘩?這得從人還是猿的時候說起。
那時候,我們長著一身厚厚的體毛。
天冷的時候,毛髮就會豎起來,毛跟毛之間的空隙形成了一個保護層,起到保溫的作用;
遇到敵人的時候,我們的毛髮也會豎起來,讓我們顯得更高大,對敵人更有震懾力。
所以,雞皮疙瘩還有一個學術的說法,叫立毛反射
它的作用就是讓你的毛立起來。雖然今天我們沒有那一身厚厚的體毛了,
但是身體機能保留了下來,所以會在寒冷、恐懼的時候不自主地起雞皮疙瘩。

那聽音樂、看電影為什麼也會起雞皮疙瘩呢?
原因就在於,某一句特定的歌詞,或者是某一個畫面,會喚醒你心底的一部分記憶,
這個記憶就會帶出情感共鳴,可能是悲傷、興奮或者是恐懼。
這些情緒就讓你產生立毛反射,就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第三個,為什麼你會對某個沒見過的人,某個沒遇到過的場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作者說,66%的人都有過類似的體驗。這種現象主要由兩個原因造成。

一個是神經傳遞速度的差異化。神經學家發現,
眼睛接收信息之後會產生兩條神經通路,一條抵達記憶存儲區,形成記憶,
另一條抵達大腦皮層的感受區,形成認知。
這兩條路徑在正常情況下會同時抵達目的地,也就是說,你會在感知的同時形成記憶。
但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記憶會比感知跑得快,
也就是說,你眼前看到的人或場景,還沒跑到感受區呢,
卻提前一步到了存儲區,形成了記憶
所以你就會對眼前看到的東西,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

另一個原因,就是你的記憶裡確實有和眼前場景相似的片段,但是你卻張冠李戴了
這個好理解,我就不解釋了。


第四個,我們為什麼那麼痛恨指甲劃黑板的聲音?這其實是大腦對人體的保護機制。

刮黑板的聲音,是一種高頻噪音。科學家發現,
人聽到高頻噪音的時候,大腦裡表示警覺的區域就會活躍起來。
新生兒的哭聲、猴子遇到危險時發出的尖叫聲,都是一種高頻音,
這個聲音對原始人來說,意味著“沒好事”,
所以我們對這個頻率的聲音非常反感,這也是在進化的過程中形成的本能

這四個現象的原因你都明白了嗎?快去給身邊的朋友科普吧!

---------
主旨:解答四個問題
1. 為什麼盯一個字盯久了,就不認識了?
2. 為什麼聽音樂、看電影時會起雞皮疙瘩(立毛效應)?
3. 為什麼你會對某個沒見過的人,
 某個沒遇到過的場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4. 為什麼那麼痛恨指甲劃黑板的聲音?

得到-化學-霧霾:一場“治”出來的大病

文章出處:霧霾:一場“治”出來的大病

(這篇文章很可能是準確的)

霧霾是怎麼形成的?科學界有很多種解釋,比如汽車尾氣、煤煙排放。
最近,吳伯凡在公眾號發表了一篇文章,提了個關於霧霾的新解釋,
他說霧霾的產生,是用單一思維解決複雜問題的結果。

吳伯凡認為,當下霧霾問題的主因不是污染物排放,霧霾是不合理的治理措施“治”出來的為什麼呢?原來,咱們國家的主要能源是煤炭,但燒煤產生的廢氣裡有很多硫化物,
排到空氣中就會產生酸雨。所以,環保部門就要求所有燃煤企業必須安裝脫硫裝置,
降低硫化物的排放。結果,硫化物排放是降低了,卻產生了霧霾。這是咋回事呢?

我們來看看脫硫裝置的工作原理。所謂脫硫,其實是往廢氣裡加水蒸氣,
讓水蒸氣和硫化物在設備裡提前反應、產生酸雨,這樣廢氣再排出去就形不成酸雨了。
但問題是本來廢氣的溫度很高、重量很輕,排出去它就升到高空,冷空氣一吹就散了。
但被脫硫裝置摻了水蒸氣之後,廢氣就變得很濕、很重,浮在地表結成了一層霧,
霧罩住了汽車尾氣和可吸入顆粒物,於是就形成了霾。
也就是說,用來治理空氣污染的脫硫裝置反而造成了霧霾

那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其實很簡單,安裝一個二次加熱器,
廢氣脫硫之後把它加熱一下再往外排,就不會留在地表形成霧了
但為什麼沒人這麼幹呢?
因為保部門考核的是降低硫化物的指標,並不考核廢氣的溫度和濕度
而且環保部門還要求節能,安個二次加熱器本身又特別耗能,所以很多企業就把它拆了

所以說到底,霧霾產生的根源,是環保部門只追求降低硫化物一個指標的結果。
你看,環保這種複雜的問題,千萬不要試圖用單一思維解決,否則只會一團糟。

❤得到-科學-布魯諾的死和捍衛科學沒啥關係

文章出處:布魯諾的死和捍衛科學沒啥關係


魯諾大家都知道,咱們在歷史書上學過,羅馬教會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布魯諾堅決反對這個錯誤說法,結果被羅馬教會燒死在廣場上。
後來,我們都稱讚布魯諾是為科學獻身的偉人。

不過,最近知乎發表了一篇文章說,布魯諾的死和捍衛科學沒什麼關係。

為什麼呢?首先,布魯諾不是個科學家。他做過講師,幹過出版,當過神父,
唯獨不是科學家,他對數學和天文其實一竅不通。
那布魯諾為什麼會反對地心說呢?
這是因為布魯諾長期信奉一種叫赫爾墨斯的法術,
這種法術呢,很崇拜太陽,認為太陽是神。
恰巧呢,哥白尼反對地心說,還提出了日心說的全新觀點,
這正對布魯諾的胃口,他當然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了

只不過以後人的眼光看,布魯諾的主張看起來更科學,所以大家會誤以為他是科學家。
實際上,布魯諾反對教會的地心說,但他從沒拿出過任何證據。
地心說不正確這事兒,是伽里略證明的,布魯諾只是喊了喊口號。


其次,布魯諾被處死,真正原因是干預宗教。
原來,布魯諾長期信奉赫爾墨斯法術,
這種法術的很多教義和基督教是衝突的,所以狂熱信徒布魯諾很仇視基督教徒。
布魯諾在意大利的時候就攻擊基督,說基督不是神,只是個手法高明點的魔術師。
教徒們哪受得了這樣的詆毀,就把布魯諾驅逐出了意大利。
後來,他在歐洲各國流浪,仍然不停詆毀基督。教會忍無可忍,就把布魯諾燒死了。
從頭到尾,布魯諾和教會的梁子,都是因為宗教結下的,和什麼日心說、地心說無關。

總而言之,布魯諾既不是科學家,也不是為捍衛科學而死。
布魯諾捍衛科學的故事能廣為流傳,
也許只是後人套用現代價值觀,曲解了歷史的本來面目。


-------------
這與我後來聽到的一樣。
應該是我跟「得到」的來源一樣:http://daily.zhihu.com/story/4889628

2016年2月13日 星期六

❤得到-創新-鄭也夫:創新的本質是雜交

文章出處:鄭也夫:創新的本質是雜交


最近,鄭也夫在新書《文明是副產品》中說了這麼幾種創新機制。

第一種是藉用和移用
今天人人都在說獨立創新、自主創新,但其實已經有的發明我們都可以拿來用。
舉個例子,整個西方文明都建立在一個底座上,就是西方的字母表,
沒有這套表達系統,就沒有西方文明。字母表怎麼來的呢?

它最早的源頭是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後來閃族人把它變成了字母文字
當這套字母文字傳給希臘人的時候,裡面沒有元音,
希臘人把自己語言裡的元音字母再補進去,變成了希臘字母表。
傳到古羅馬的時候,又被改造成拉丁字母表,也就是我們今天熟悉的26個字母。
我們在近現代的時候再藉過來,變成漢語拼音。你看,文明就是這樣傳播的


第二種叫雜交。就是從別人那借過來的東西,和我的東西放在一起,產生一種新的創新。
比如,畢昇最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我們的漢字太多了,
所以活字印刷術在中國沒什麼人用,因為這種印刷方法提高不了效率。
傳到歐洲之後就不一樣了,歐洲只有26個字母,用了活字印刷術,效率一下就提升了
,慢慢還演變成了打字機和今天的鍵盤。所以創新的本質其實是雜交。


第三種叫發明,但不是我們理解的那種發明,而是當有個創新成果出來的時候,
先別急,等它的本性慢慢顯露出來。然後你作為一個創新者,推動這個過程,這叫發明。
舉個例子,電視剛被發明的時候,大家都覺得,不就是在家裡看電影、看戲嗎?
因為剛開始的時候,電視的內容不是轉播一台戲,就是放個電影,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電視節目越來越多,有電視新聞,有紀錄片,
還有各種各樣的娛樂節目,電視就這樣把自己發明出來了。


最後一種叫互動。今天創新已經不是那種個人英雄主義時代了。
就像當初的百度貼吧,因為有谷歌這個對手,才讓百度有了一個個創新。
谷歌撤離中國之後,百度就很難出現像貼吧這樣的成功產品了。
很多大國的創新也是一樣,都是來自軍備競賽,
如果哪天真的一家獨大了,估計創新也就停止了。


本文源自:《文明是副產品》
撰稿:王海
來源:得到

--------------
主旨:創新四法,
1. 藉用和移用(如英文字母的由來)
2. 雜交(文化結合,如印刷術,漢字麻煩,字母構成的文字簡單)
3. 發明
4. 互動
 
P.S. 字母的由來是腓尼基人的歸納,一開始只有22個

❤得到-生物-人類為何如此痴迷乳房?

文章出處:人類為何如此痴迷乳房?

我們知道,一般動物的乳房,只有在哺乳的時候才會脹大,斷奶後就萎縮了。
只有人類是個例外,女性在青春期發育之後,乳房一直很豐滿。
為什麼乳房會進化成現在的樣子呢?
最近,豆瓣閱讀有篇文章從進化的角度解釋了乳房的功能。

第一,有些學者認為,乳房是母親和嬰兒之間的交流工具。
比如,母親哺乳的時候,可能會影響嬰兒的語言能力。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乳房特定的形狀,讓嬰兒在喝奶的過程中,鍛煉了口腔肌肉,
這對他們學說話是有影響的

第二,乳房讓女人產生了更多的母愛。
因為餵奶的時候,乳頭受到了刺激,女人的大腦就會分泌大量的催產素。
催產素就是一種愛的荷爾蒙,能激發母愛,讓母親更愛孩子。

第三,乳房變大帶來了性暗示。
動物都是從後面交配的,屁股大小代表了生育能力。
人類直立行走之後,女人胸部變大了,主要是為了模仿屁股上豐滿的脂肪,給男人性刺激
象徵女性生育能力的標誌,就從後面轉移到了前面。

第四,乳房代表了脂肪儲備,脂肪多少和生育能力有關
一方面,乳房太小,意味著脂肪儲備低,女人就不容易懷孕了;
另一方面,在飢荒的時候,脂肪儲備高的女人,養育後代的能力更強。
而且,科學家還發現,雙乳不對稱的女人生育能力更弱,
而越大的胸部對稱性越高,這也是生育能力強的表現。
因此,脂肪和女性生育能力之間的關係,也是大胸吸引男人的原因。

第五,乳房能反映女性的年齡
如果完全不突出,說明是個小女孩;
如果突出且緊實堅挺,說明她年輕成熟;如果下垂,說明她已經老了。
年齡和乳房的大小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和平胸相比,乳房越大,下垂的時候越明顯,男人判斷女人年齡大小就越容易。
所以,男人就會更偏愛大胸,作為年齡和生育能力的信號,大胸比小胸更可靠。


本文源自:咪咪的力量:人類究竟為何如此痴迷乳房?
撰稿:葉小琪
來源:得到

-------
作者提出五個原因
1. 乳房是母親和嬰兒之間的交流工具
2. 乳房讓女人產生了更多的母愛:分泌催產素
3. 乳房變大帶來了性暗示
4. 乳房代表了脂肪儲備,脂肪多少和生育能力有關
5. 乳房能反映女性的年齡

2016年2月12日 星期五

❤得到-外史-日本武士為何切腹而不自刎?

文章出處:日本武士為何切腹而不自刎?


我們知道,日本武士在戰敗時,為了捍衛尊嚴,會“切腹”自殺。
但同樣是自盡,他們為什麼不選擇自刎呢?
最近有本新書,叫《作為自我的稻米:日本人穿越時間的身份認同》,
書裡說,日本人選擇切腹,是因為他們覺得人的靈魂是在肚子裡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要從大米在日本的地位說起。
對一般人來說,大米就是填飽肚子的主食,
但在日本人那裡,大米就像神一樣的存在,他們認為大米和人一樣,也有靈魂。
作者舉了個例子,
日本皇室每年都會舉辦一個儀式,叫“嚐新祭”,天皇在這個儀式上要吃新大米。
日本人認為,一年過去了,
天皇的靈魂很容易離開身體,就要吃新大米補充靈魂,才能有健康的身體


為什麼吃大米能補充靈魂呢?
第一,
日本有個很奇怪的傳統,他們覺得人的靈魂既不在腦袋裡,也不在心裡,而是在肚子裡

第二,大米的起源也和肚子有關。
日本歷史上記載了一個食物起源的傳說,有一個神叫保食神,
他被殺死之後,身體長出了各種食物,大米就是從肚子里長出來的
你看,靈魂和大米的起源都是肚子,所以日本人覺得大米能補充靈魂也就不奇怪了。

這樣看來,日本武士切腹自殺也能解釋了。
他們切腹之後,從生理上講,是失血過多而死,
從心理上講,是在臨死之前向別人展示自己的靈魂。

而且,知道了大米在日本的地位,我們也能理解今天日本人對西餐不上心的原因了。
不是因為西餐是外來的,也不是因為西餐不適合日本人的口味,
而是他們覺得西餐裡沒有米,沒有米就沒有稻魂,就沒辦法給自己的靈魂補充能量了


本文源自:日本武士為何切腹而不自刎?
撰稿:亞平寧
來源:得到

--------
主旨:
日本人認為人的靈魂在肚子,其前提及推導如下
1. 前提:
(1)日本神話中,大米的起源自神的肚子,稱稻魂
(2)稻魂補充靈魂:食用稻穀來補充靈魂(帶給人能量)
2. 推導:
吃飽就能給能量(稻魂補充靈魂)→靈魂在肚子(腹部)。
如果要讓一個人死,靈魂得死→切腹自殺(醫學角度:失血過多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