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為什麼德國製造讓人那麼放心
有聲書檔:大象公會第28集
類似文章:得到-工業-“德國製造”為什麼這麼牛?
如果我問你,你認為哪個國家的產品質量最可靠,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都是德國貨。
的確,大到汽車,小到廚具,德國製造都很靠譜,這幾乎是各國人民的共識。
那德國是憑藉什麼獲得如此多的好評的呢?
最近公眾號“大象公會”發表了一篇文章,分析了德國製造崛起的過程。
首先,你肯定想不到。一開始,德國製造也是靠山寨起家的。
德國在剛統一的時候,製造業主要靠家裡的手工作坊,大型工廠沒幾家。
跟當時的世界第一工業強國英國相比,唯一的優勢就是人口數量和勞動力成本。
本來可以勉強傳承“工匠精神”的學徒,最終也都淪為了廉價勞動力。
美國費城世博會上,別的國家展出的都是最新的民用產品。
而德國呢,只能靠克虜伯大砲和一些不入流的產品壯壯聲勢。
更讓德國尷尬的是,不久之後,英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法案,要求外國產品必須標明原產地。
這擺明了是針對德國啊——
因為當時德國出口的很多山寨產品都是冒充英國的,已經嚴重危害到了英國製造業的信譽。
所以你看,當時的德國製造,很多人都覺得已經無可救藥了。
那德國人是怎麼扳回名譽的呢?
當時的國際市場基本上被美國占了,因為他們有標準的流水化作業啊,生產效率高。
但是德國不行,他們的大部分原材料都是進口的,
如果盲目引進流水線的話,只會讓生產成本更高。
於是,德國企業界就達成了一個共識:用人力優勢,滿足市場的精細化需求。
簡單說來,“德國製造等於高質量”的神話,靠的是以下三點:
第一點叫“比較質量優勢”的市場定位。什麼意思呢?德國的優勢傳統是精細化生產。
那既然在規模化這方面打不過別人,
就不如把主要市場瞄準那些流水線滿足不了的人群,也就是中高端消費者。
其實德國本身在機械、化工等領域積累了很多發明專利,而且口碑還不錯,
所以這些出口商品本身就自帶著“高級”屬性,在歐洲非常受歡迎。
第二點是德國獨特的公司組織結構。
雖然他們也有大眾、西門子這樣的大型公司,
但高度專門化的中小型企業才是德國經濟的支柱。
這些中小企業,大多是家族式作坊,
這種作坊最大的優勢就在於,企業的所有者能夠深入到日常管理當中去。
工程師也能當專業經理人,
只要工程師跟技術人員溝通好,產品優化、產品危機都很容易解決。
所以,別看這些家族企業的經營範圍很窄,但他們往往在各自的專業領域裡實力非常強。
當時德國最大的一個工業企業博世,到現在仍然屬於私人所有而不是股份公司。
第三點,德國製造業發展起來還有一個核心競爭力,就是優質的工人和工程師。
德國從19世紀前開始,直到現在,仍然擁有世界上最全面的技工學徒教育和勞工福利制度。而且更讓人吃驚的是,德國工人不僅專業技術強,勞資關係也相當和諧。
比如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法國接連爆發了非常嚴重的集體罷工,
可德國呢,這樣的事幾乎不存在。
說完了德國製造崛起的前因後果,我們再說最後一個問題:
德國的經濟奇蹟是創造出來了,但這跟我們中國人對德國製造的好印像沒有多大關係。
怎麼回事呢?在建國之初啊,我們國家除了蘇聯之外,沒接觸過什麼外國貨,
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才決定大規模引進西方技術,從西方採購成套的製造技術和設備。
但因為外匯儲備不足,咱們希望以合作的方式生產。
這個條件一提出來,其它國家都不感興趣,只有德國很積極。
因為當時的德國經濟增長緩慢,而且本土的勞動力成本大幅提高了,
一些企業就計劃著轉移自己的生產線,跟中國合作正好是個機會。
像我們現在熟知的上海大眾、青島海爾這些企業,都跟當時引進德國產業線有關。
當然,我們熱衷於傳誦德國的產品神話,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
就是國產貨的質量和服務還不是特別讓人滿意。
而優質商品呢,大多數都來自日本這個令人情感複雜的鄰邦。
這個時候,遙遠的德國——
唯一一個能跟日本在精工製造上媲美的國家,就成了我們的寄託。
本文源自:公眾號“大象公會”(油布包裡的德國製造)
音頻稿:曾翔
講述:鄭磊
-----------------------------------------
主旨:
一開始,德國製造也是靠山寨起家,那他們是如何做到今天品質優質的口碑呢?
主要靠三項:
1. 精細化生產:不拚大而廉價的產品,專注在精美而高價的
2. 高度專門化的中小型企業:講究技術傳承
3. 最全面的技工學徒教育(技職教育)和勞工福利制度
那為什麼在中國社會,德國貨又特別受青睞?
1.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德國積極參與的中國合作的方式生產(革命情感)
2. 日本產品雖質地高,但基於歷史的複雜情感,
中國人自然會選擇跟日本在精工製造上媲美的德國產品
有聲書檔:大象公會第28集
類似文章:得到-工業-“德國製造”為什麼這麼牛?
如果我問你,你認為哪個國家的產品質量最可靠,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都是德國貨。
的確,大到汽車,小到廚具,德國製造都很靠譜,這幾乎是各國人民的共識。
那德國是憑藉什麼獲得如此多的好評的呢?
最近公眾號“大象公會”發表了一篇文章,分析了德國製造崛起的過程。
首先,你肯定想不到。一開始,德國製造也是靠山寨起家的。
德國在剛統一的時候,製造業主要靠家裡的手工作坊,大型工廠沒幾家。
跟當時的世界第一工業強國英國相比,唯一的優勢就是人口數量和勞動力成本。
本來可以勉強傳承“工匠精神”的學徒,最終也都淪為了廉價勞動力。
美國費城世博會上,別的國家展出的都是最新的民用產品。
而德國呢,只能靠克虜伯大砲和一些不入流的產品壯壯聲勢。
更讓德國尷尬的是,不久之後,英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法案,要求外國產品必須標明原產地。
這擺明了是針對德國啊——
因為當時德國出口的很多山寨產品都是冒充英國的,已經嚴重危害到了英國製造業的信譽。
所以你看,當時的德國製造,很多人都覺得已經無可救藥了。
那德國人是怎麼扳回名譽的呢?
當時的國際市場基本上被美國占了,因為他們有標準的流水化作業啊,生產效率高。
但是德國不行,他們的大部分原材料都是進口的,
如果盲目引進流水線的話,只會讓生產成本更高。
於是,德國企業界就達成了一個共識:用人力優勢,滿足市場的精細化需求。
簡單說來,“德國製造等於高質量”的神話,靠的是以下三點:
第一點叫“比較質量優勢”的市場定位。什麼意思呢?德國的優勢傳統是精細化生產。
那既然在規模化這方面打不過別人,
就不如把主要市場瞄準那些流水線滿足不了的人群,也就是中高端消費者。
其實德國本身在機械、化工等領域積累了很多發明專利,而且口碑還不錯,
所以這些出口商品本身就自帶著“高級”屬性,在歐洲非常受歡迎。
第二點是德國獨特的公司組織結構。
雖然他們也有大眾、西門子這樣的大型公司,
但高度專門化的中小型企業才是德國經濟的支柱。
這些中小企業,大多是家族式作坊,
這種作坊最大的優勢就在於,企業的所有者能夠深入到日常管理當中去。
工程師也能當專業經理人,
只要工程師跟技術人員溝通好,產品優化、產品危機都很容易解決。
所以,別看這些家族企業的經營範圍很窄,但他們往往在各自的專業領域裡實力非常強。
當時德國最大的一個工業企業博世,到現在仍然屬於私人所有而不是股份公司。
第三點,德國製造業發展起來還有一個核心競爭力,就是優質的工人和工程師。
德國從19世紀前開始,直到現在,仍然擁有世界上最全面的技工學徒教育和勞工福利制度。而且更讓人吃驚的是,德國工人不僅專業技術強,勞資關係也相當和諧。
比如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法國接連爆發了非常嚴重的集體罷工,
可德國呢,這樣的事幾乎不存在。
說完了德國製造崛起的前因後果,我們再說最後一個問題:
德國的經濟奇蹟是創造出來了,但這跟我們中國人對德國製造的好印像沒有多大關係。
怎麼回事呢?在建國之初啊,我們國家除了蘇聯之外,沒接觸過什麼外國貨,
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才決定大規模引進西方技術,從西方採購成套的製造技術和設備。
但因為外匯儲備不足,咱們希望以合作的方式生產。
這個條件一提出來,其它國家都不感興趣,只有德國很積極。
因為當時的德國經濟增長緩慢,而且本土的勞動力成本大幅提高了,
一些企業就計劃著轉移自己的生產線,跟中國合作正好是個機會。
像我們現在熟知的上海大眾、青島海爾這些企業,都跟當時引進德國產業線有關。
當然,我們熱衷於傳誦德國的產品神話,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
就是國產貨的質量和服務還不是特別讓人滿意。
而優質商品呢,大多數都來自日本這個令人情感複雜的鄰邦。
這個時候,遙遠的德國——
唯一一個能跟日本在精工製造上媲美的國家,就成了我們的寄託。
本文源自:公眾號“大象公會”(油布包裡的德國製造)
音頻稿:曾翔
講述:鄭磊
-----------------------------------------
主旨:
一開始,德國製造也是靠山寨起家,那他們是如何做到今天品質優質的口碑呢?
主要靠三項:
1. 精細化生產:不拚大而廉價的產品,專注在精美而高價的
2. 高度專門化的中小型企業:講究技術傳承
3. 最全面的技工學徒教育(技職教育)和勞工福利制度
那為什麼在中國社會,德國貨又特別受青睞?
1.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德國積極參與的中國合作的方式生產(革命情感)
2. 日本產品雖質地高,但基於歷史的複雜情感,
中國人自然會選擇跟日本在精工製造上媲美的德國產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