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2日 星期四

得到-中史-將相和了又如何?(藺相如&廉頗)

文章出處:將相和了又如何?


咱們都在中學課本里學過《將相和》,
說的是戰國時代,趙國的大臣藺相如利用自己的機智,勇敢和忍讓,
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破壞了秦國試圖霸占和氏璧的陰謀,
在外交上維護了趙國​​的尊嚴,也讓心高氣傲的趙國老將軍廉頗,消除了對自己的誤會。
那麼藺相如的行動,真的使趙國的國家利益得到了維護嗎?
廉頗後來真的痛改前非,沒有一絲私心,全心全意為趙國著想了嗎?
很可惜,這個故事的結局不是圓滿的。
最近,微信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就為我們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詮釋了這段歷史佳話。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完璧歸趙,這個時間順序上發聲最早的歷史事件,大家也都知道。
和氏璧,是一塊珍稀的高級玉石,秦昭王就想用十五座城池,從趙國國王手裡換這塊玉,
這也是成語“價值連城”的由來,這時候趙國宮廷是一片混亂,為什麼呢?
秦國當時在戰國七雄裡名聲最不好,
被稱為虎狼之國,又貪婪,又不講信用,連年對其他六國不斷發動戰爭。
所以趙國朝廷就進入兩難困境,不給吧,秦國說不定就藉機發兵打過來了;
給吧,萬一秦國一賴賬,雞飛蛋打,
就在這個時候,這個時候趙惠文王手下一個宦官,叫繆賢,說我手下有個門客,叫藺相如,
他伶牙俐齒,機警靈活,可以當使者,去秦國走一趟。
接下來故 事情節大家就很熟悉了,藺相如一會見秦王,感覺秦王沒誠意,
假裝說這事兒很重大,您得齋戒五天,然後辦個隆重的儀式咱們交接。
秦王就答應了,然後藺相如讓一個手下揣著和氏璧連夜就跑回了趙國。
五天之後,秦國宮殿之上,藺相如對秦王就說,對不起,鑑於你的信用記錄很不好,
玉我已經派人送走了,你要真有誠意,就先拿城池來,我們立刻把玉送來。
秦王又惱怒又無可奈何,只好把藺相如放走了。


回國之後,藺相如一下就成了民族英雄,這個官位上也是破格提拔,連勝N級。
從一個寄宿在繆賢家吃白飯的門客,一下子變成了上大夫。
但是藺相如這麼做真的是正確的嗎?
大家知道,秦國當時的大戰略就是東進,擴張領土,遠交近攻,
軍事實力也是七國裡最強的,它佔領的領土,城市都是用軍隊將士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很難想像會為了一塊玉,拿出15座城市去換,那麼它為什麼這麼做呢?
這個文章分析說,可能是為了試探趙國,這個北方強國的虛實,
你到底有沒有膽量和我秦國正面對抗,趙國的軍事實力很強,
大家都知道,趙惠文王的前任,趙武靈王,提倡了一場軍事改革,叫“胡服騎射”,
就是模仿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大力發展騎兵,讓大家穿著短小,方便的游牧民族衣服,
勤奮練習弓箭,趙國的軍隊,在連年和匈奴的征戰中,錘煉得十分彪悍。
這一點讓秦國也怕三分。結果通過和氏璧這個事件一試呢,秦昭王心裡就有譜了,
原來趙國在心理上,反而對自己是畏懼的,那麼以後的外交政策,就可以強硬為主。

那麼藺相如這次出使呢?後世對他的評價也有負面的,
比如明代著名士大夫,文學家王世貞,就說了,
即使秦國信用記錄不好,但人家按照你的要求,把交接儀式都辦了,
你藺相如反而黃牛了,在天下輿論面前,失信的反而是你了,這個損失,可是不可估量,
實際上呢,完璧歸趙這件事發生的後幾年,秦國就連續進攻趙國,讓趙國損失了大片土地。可以說,完璧歸趙,是一場虛幻的精神勝利。


接下來,公元前279年,秦昭王又邀請趙惠文王,
在這個澠池,河南和山西交會的地方,召開外交會議。
這次會見,藺相如又挺身而出,秦王讓趙王彈琴助興,
反過來藺相如就逼迫秦王擊缶,也就是敲瓦罐,表面上看挽回了面子,但實際上呢?
秦國當時馬上要攻打南方的楚國,這次會見,
還是為了摸清趙國的底牌,
看看趙國會不會趁自己後方空虛,聯合其他諸侯國,對秦國發動軍事上的攻勢​​。
很明顯,趙王這個虛弱暴露無遺,屈服於秦王的威懾,
如果藺相如是那種有大局觀的外交家,就該抓大放小,
會議結束之後,攛掇趙王組織個反秦聯盟,
哪怕只是虛張聲勢一下,秦國也會抓狂,可藺相如偏不,就顧著面子上這點事。
看歷史記載就知道,秦國把楚國打了個一敗塗地,
首都都佔領了,可趙國和其他國家呢,靜悄悄在旁邊看熱鬧,
這種無所作為,藺相如身為上大夫,要負相當的責任。

回國之後,因為保住了趙王的面子,
民族英雄藺相如又一次刷副本刷上天,從上大夫,一下做到了上卿。
卿,已經是當時大臣的最高爵位,上卿呢,又是這一個檔次裡級別最高的,
這個廉頗當然不幹了。大家知道,廉頗老將軍,勞苦功高,他也是上卿,
可這個位置是他在戰場上真刀真槍打出來的,自然看不起耍嘴皮子的藺相如。


更何況,兩次藺相如的外交勝利,是建立在趙國的軍事實力基礎上的。
澠池會上,廉頗的大軍就在國境線上虎視眈眈呢,所以趙王和藺相如才能全身而退。
當然,廉頗的情商之低,也是有目共睹的,澠池之會前有個小插曲,
廉頗對趙王說,萬一您老人家有個三長兩短,被秦國抓起來當肉票,那就讓太子繼位吧,
免得咱們被秦國要挾。這個從理性角度上講是對的,但說這個話的時機,簡直是壞透了。
所以說,回來之後,趙王升了藺相如的官,也算是對廉頗的警告。

不過廉頗根本想不到這一層,還跟藺相如鬥氣,等於再次,間接打了趙王的臉。
當然,最後才來了一齣負荊請罪,兩個人和好了。
但是廉頗從此就痛改前非,一切以趙國大事為重了嗎?
並沒有,又過了兩代趙王,到了這個趙悼襄王繼位之後,
新登基的趙王,聽從了這個奸臣郭開的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隊指揮權。
可廉頗頭腦一發熱,居然要造反,結果不成,流亡到了魏國,
最後死在楚國,正是應了一句俗話“性格決定命運”。

所以說,真相很殘酷,一段歷史佳話的背後,並不是大團圓結局,
藺相如畢竟不是同時代蘇秦,張儀那樣高瞻遠矚的大外交家,政治家,
只是一個格局有限,有小智慧的普通人,
他的所作所為,只是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並沒有把趙國的利益最大化。
這個廉頗呢,犯的毛病也很類似,就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了全局利益之上,
雖然能夠負荊請罪,一時清醒,但基本問題,還是沒有改。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
稿:luke
轉載: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