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得到-中史-古代官員為什麼肯低薪就業?

文章出處:古代官員為什麼肯低薪就業?


中國的明清時代有一個有趣的現象,
一方面,是讀書人削尖了腦袋參加科舉考試,想當官;
另一方面,是官員的待遇不斷下跌,幾乎到了難以維持溫飽的地步。
曾國藩早年剛剛在北京當上七品官,每年的薪水是45兩銀子,1千多斤大米。
淪落到要租房住,過年要藉債。
那為什麼廣大知識精英還是對做官,這個低薪職業趨之若鶩呢?
最近,著名學者李勇就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揭露了背後的奧秘。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事實,這些讀書人裡面,
確實有一些完全不在意生活條件,就是要實現自己治國利民理想的的人,但是少。
大多數人,還是奔著當官的實惠去的。那有人要問了,不是說官員的待遇少的可憐嗎?
那錢從哪裡來呢?奧秘就在於他們手裡各種公開不公開的灰色收入
從秦漢到明清,中國一直是個巨大的農業國家,
財政收入有限,可國土遼闊,人民眾多,這也就需要很多官員進行分級管理。
所以歷代皇帝的任務,就是想盡辦法,
用固定工資,養活盡可能多的人手,這就決定了官員的工資不可能很高。

比如,清代,正一品官員的年薪,才不過180​​兩銀子,是最低的九品官員的5.7倍,
差別不是很高,而且絲毫不考慮通貨膨脹因素,上百年不漲工資。
所以說這種局面下,皇帝知道做官的一定有所圖
也明白自己給官員的那點正經工資很難讓他們生活充裕,
所以唯一的途徑,就是許灰色收入的存在
正因為有這些灰色收入,
所以這麼憋屈的日子,這些當官的還在忍受,也沒人辭職回家種田做買賣。

比如從清代雍正年間,地方官就開始有一份叫“養廉銀”的收入,
是官員明面兒上工資的好幾倍,這也可以算現在“高薪養廉”的原始形態
這筆錢,一般從地方上的稅收裡走。
那麼京城衙門裡當差的官員呢,
沒有養廉銀,但到了一定層次之後,可以收到地方官送來的“炭敬”和“冰敬”
按照現在的話說,就是打著取暖費和防暑降溫費旗號的公開賄賂
曾國藩之所以沒有這份額外收入,
估計是因為他所在的翰林院,相當於政府秘書處,是個清水衙門,沒啥實權。


那像曾國藩這種地位低下的京官,怎麼來實現自己的以權謀私夢想呢
他們的途徑就是把自己的職位當做一種期權,
一旦被外派到地方上做官,就立刻能夠財源滾滾,苦盡甘來

比如說,當官的家裡的田地,和人口,可以減免稅收和徭役。
所以明清兩代,很多農民就選擇連人帶地,投奔這些官僚地主。
減免的稅收,和糧食大部分也都進了這些當官的私囊,
比如明末著名官僚徐階,家裡就有良田萬畝,非常富裕。


官員的另一項合法灰色收入,就是公務開支招待費。
官員下基層,離任到任,免不了招待吃喝,衙門裡,筆墨紙硯這些文具,也是要自己買。
這項開支在明代,是從老百姓那裡收實物,比如雞鴨魚肉,點心蠟燭,甚至宣紙窗簾。
到了清代,這些東西全部折成了銀子,給官員,
本意是禁止官員另外向地方老百姓勒索攤派。
但實際上,當官的已經把這部分公款裝進了腰包,招待上下級吃喝,
購買文具的費用還是從老百姓那裡硬性攤派。這筆錢有多少呢?
軍機大臣每年兩萬四千兩,最普通的低級官員也有180兩。

我們知道,雖然這些灰色收入是公開的,甚至是制度化的。
但是它們和真正的貪污受賄之間的界限,非常模糊
得依靠皇帝和朝廷各部門官員的個人覺悟,才能管的住
不至於把老百姓搜刮到破產造反的地步。

所以貪腐永遠禁止不住。
從另一個角度說,杜絕貪腐,也是皇帝個人的意願,
正因為每個人都貪腐,所以每個官員都有了原罪,
有了把柄在皇帝手裡,這樣皇帝才會覺得你會忠心



本文源自:公眾號十年砍柴(低薪制下中國官員的活法)
稿:刁敏桓
轉載:得到

----------
主旨:
為什麼廣大知識精英還是對做官,這個低薪職業趨之若鶩呢?
奧秘就在於他們手裡各種公開不公開的灰色收入
1. 金錢
 清代雍正年間,
 (1)地方官
  有一份叫“養廉銀”的收入,
  是官員明面兒上工資的好幾倍,
  這也可以算現在“高薪養廉”的原始形態。
 (2)京城衙門裡當差的官員
  沒有養廉銀,但到了一定層次之後,
  可以收到地方官送來的“炭敬”和“冰敬”。
  按照現在的話說,就是打著取暖費和防暑降溫費旗號的公開賄賂。
2. 土地
 當官的家裡的田地,和人口,可以減免稅收和徭役。
 所以明清兩代,很多農民就選擇連人帶地,投奔這些官僚地主。
 減免的稅收,和糧食大部分也都進了這些當官的私囊,
 比如明末著名官僚徐階,家裡就有良田萬畝,非常富裕。
3. 特資費
 官員下基層,離任到任,免不了招待吃喝,
 衙門裡,筆墨紙硯這些文具,也是要自己買。
 這項開支在明代,是從老百姓那裡收實物,
 比如雞鴨魚肉,點心蠟燭,甚至宣紙窗簾。
 到了清代,這些東西全部折成了銀子,給官員,
 本意是禁止官員另外向地方老百姓勒索攤派。
 但實際上,當官的已經把這部分公款裝進了腰包,招待上下級吃喝,
 購買文具的費用還是從老百姓那裡硬性攤派。這筆錢有多少呢?
 軍機大臣每年兩萬四千兩,最普通的低級官員也有180兩。
雖然這些灰色收入是公開的,甚至是制度化的。
但是它們和真正的貪污受賄之間的界限,非常模糊,
得依靠皇帝和朝廷各部門官員的個人覺悟,才能管的住,
不至於把老百姓搜刮到破產造反的地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