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得到-創新-創造性思維的三個誤區

文章出處:創造性思維的三個誤區


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
如何培養創造性思維,似乎已變成全社會都關心的大事了。
但問題是,到底啥是真正的創造性思維,人們其實還存在著不少誤區。
科普作家萬維鋼近日在一篇文章裡就談到了其中的三點誤區,
挺有啟發的,我來說給您聽聽。

第一個誤區是,創新是源於某個天才的靈光一現
舉個例子,很多人應該都聽過這個故事:有一年(1666年)英國鬧瘟疫,劍橋大學停課,
大物理學家牛頓也回到鄉下的農場去避難。
有一天,他坐在一顆蘋果樹下休息,然後被一個落下的蘋果砸中了腦袋。
結果這一砸,竟然砸出了牛頓的靈感,讓他提出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

但事實上,這個故事其實是很不靠譜的。
有專家做過考證,這個蘋果的故事,牛頓本人從來都沒有講過。
那它是怎麼冒出來的呢?原來啊,它出自一本關於牛頓的回憶錄,
是在牛頓死後,一個完全不懂物理學的親戚寫的。

事實上,早在牛頓提出引力理論之前一個半世紀,
天文學家哥白尼就已經發現,太陽系中的各個行星都在圍繞太陽做橢圓形運動。
而在牛頓出版他的傳世之作以前,
另一個物理學家胡克也獨立地提出了引力的概念,並指出,它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那牛頓到底厲害在什麼地方呢?
厲害在他自己發明了一套數學工具,也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微積分。
從數學上嚴格地證明了一個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引力,
必然會使行星圍繞太陽做橢圓形的運動。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呢?
說明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並不是源於天才的靈光一現,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
這是關於創造性思維的第一個誤區。


第二個誤區是,靈感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舉個例子,愛迪生有句名言: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但1%的靈感往往更重要。”
有人就對此解讀,覺得沒有靈感,流再多的汗水也是白搭。

但很多時候,你光聽一個人怎麼說是遠遠不夠的,你還得看他實際是怎麼做的。
愛迪生本人可從沒指望過任何靈感,他的成功完完全全就是靠汗水堆出來的。
就拿最有名的“發明電燈”來說吧。愛迪生是怎麼發明電燈的呢?
很簡單,他的團隊找了一大堆材料,然後一個一個地測試它們是否能用來做燈絲。
一種不行就試另一種,整整試了3000多種材料,最後才把能用來做燈絲的鎢給找出來。

愛迪生的其他發明也是如此。說白了,就是讓他公司的員工做一大堆測試性的實驗。
這些實驗絕大多數都會失敗。但是沒關係,你架不住他做的特別多,
而其中總會有一些實驗能成功。
靠著這種簡單粗暴的勞動密集型的研究方式,愛迪生最後擁有了1000多項發明專利。
你說,這和靈感有很大的關係嗎?


最後,關於創造性思維的第三個誤區是:越是大膽、離奇、敢打破​​禁忌的想法,就越值錢。
舉個例子,不少人覺得,什麼都沒學過的小孩子才具有最佳的“創造性思維”,
只是被當前的應試教育壓制了天性,才逐漸失去創新能力的
更有甚者,
還有人覺得學術界的人已經被各種條條框框所禁錮,不可能做出什麼重大的成果了;
反倒是那些什麼都沒有學過的人,才有可能趟出一條血路。這種看法,完全是大錯特錯

真正的創造力不但要求新穎,更要求正確和有用。
那什麼樣的創意才會正確和有用呢?它必須得以那些已經得到證明的好想法為基礎。
換句話說,它得從堅實的“土壤”裡生長出來,而不能憑空變出來

比如,在1905年,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專利局職員,提出了一個反對牛頓力學的理論。
這個職員,就是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而這個理論,就是著名的狹義相對論。
經常有人拿這來說事兒,說這證明了非科學家也能做科學研究。
但事實上,愛因斯坦已經在當時最有名的大學裡受過最完整的科學訓練。

更重要的是,當時已經有人做過關於光速的實驗,
也有人發展出了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工具,而這正好是狹義相對論的實驗和數學基礎。
愛因斯坦恰恰是利用這些基礎,才構造出狹義相對論。

試想,如果愛因斯坦沒受過任何科學訓練,
也不了解最新的科技進展,完全靠拍腦袋來做研究,那他也只能提出一些民科理論罷了。


所以你看,創造性思維固然很重要,
但沒有任何知識基礎的創造,注定只能淪為胡鬧。
要想真正做出了不起的創新,別指望靈感,還是要靠汗水。



本文源自:南方周末(別指望靈感,還是要靠汗水—“創造性思維”的三個迷信)
稿:王爽博士 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特聘研究員
轉載:得到

------------
主旨:
普遍對創新思維的錯誤:
錯誤1. 創新是源於某個天才的靈光一現
 舉個例子,很多人認為引力概念來自於牛頓,其實不是。
 早在牛頓提出引力理論之前一個半世紀,
 天文學家哥白尼就已經發現,太陽系中的各個行星都在圍繞太陽做橢圓形運動。
 而在牛頓出版他的傳世之作以前,
 另一個物理學家胡克也獨立地提出了引力的概念,並指出,它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那牛頓到底厲害在什麼地方呢?
 厲害在他自己發明了一套數學工具,也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微積分。
 這說明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並不是源於天才的靈光一現,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
錯誤2. 靈感總是可遇而不可求
 看愛迪生怎麼發明電燈就知道其努力。
 愛迪生本人可從沒指望過任何靈感,他的成功完完全全就是靠汗水堆出來的。
錯誤3. 越是大膽、離奇、敢打破​​禁忌的想法,就越值錢
 舉個例子,不少人覺得,什麼都沒學過的小孩子才具有最佳的“創造性思維”,
 只是被當前的應試教育壓制了天性,才逐漸失去創新能力的。
 這種看法,完全是大錯特錯。
 真正的創造力不但要求新穎,更要求正確和有用。
 那什麼樣的創意才會正確和有用呢?
 它必須得以那些已經得到證明的好想法為基礎。
 換句話說,它得從堅實的“土壤”裡生長出來,而不能憑空變出來。
 例如,愛因斯坦構造出狹義相對論,是因為在他之前有人做過關於光速的實驗,
 也有人發展出了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工具,而這正好是狹義相對論的實驗和數學基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