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得到-教育-如何發現孩子的天生氣質(衡量指標)

文章出處:如何發現孩子的天生氣質


我們經常會說一個人有某某氣質,氣質是一個人天生就有的,
是一個人對內和對外的一種反應模式。家長養育孩子的時候,
也要去觀察孩子的氣質是什麼樣的,這樣孩子才會充分發展。
公眾號“常青藤爸爸”介紹了一個兒童氣質理論,
這個理論把兒童的氣質分為九個向度。我們看看都有哪些。

第一個叫活動量。指的就是孩子日常活動的時候,身體活動量的高和低。活動量大的孩子,比較好動,你可以說他活潑可愛,也可以說調皮搗蛋,全看大人從什麼角度看。活動量大的孩子,能量大,家長可以做適當的引導,比如讓他做運動,做家務,就能把好動變成他的優點。

第二個是規律性。就是孩子日常生活作息的一些節奏。規律性強的孩子,起床吃飯睡覺,都在一個相對固定的時間。有的孩子晚上要睡覺就喜歡做事情,怎麼辦呢?這時候父母可以先幫他把想法記下來,然後告訴他第二天再做。而且家長最好和孩子一起睡,如果有事要處理,等孩子睡著之後再做。


第三個叫趨避性。指的是面對新事物,孩子第一反應是接受還是拒絕?
比如家裡來了個朋友,和孩子打招呼,孩子一下躲家長後面去了。
這個反應就是趨避性。這樣的孩子,基本上對一切新事物都拒絕,融入新環境比較慢。
家長要引導和支持這種孩子,見到外人他不打招呼,
別說孩子沒禮貌,害羞膽小,非要解釋的話,說孩子沒準備好就可以了。


第四個叫適應性指的是孩子對剛接受的事物,能不能持續接受。
但這種孩子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周圍的環境不好,孩子就可能學壞。
還有一些孩子適應性不好,你要給他更多的時間去了解環境。
比如,你可以減少生活中的改變,增加生活的規律性。
孩子不適應幼兒園,早上不願意去,那麼你就要在固定時間,讓固定的人去接孩子。
還有就是做事之前,給他一個預告,比如等一下去哪兒啊,玩什麼啊,
都提前和孩子說一下,說得越清楚,他準備得就越充分。


第五個叫做反應強度,指的是孩子喜怒哀樂的時候,反應強烈還是溫和。
說話嗓門笑聲都比較大的孩子,反應強度比較強。
這種孩子的情緒容易被看到,能及時得到回應。而反應強度弱的孩子就容易被忽略。
比如幼兒園午餐還剩兩個雞蛋,老師問誰想吃,
肯定是反應強度強的孩子先舉手大聲說我要,他就吃了。
所以我們要鍛煉反應強度弱的孩子的表達。
比如,家長問他吃不吃蘋果,他搖搖頭不說話,
家長可以說自己聽不懂,讓他把想法說出來。練習多了,孩子的表達就會進步了。


第六個是情緒本質,指的是孩子在一天裡是經常開心,還是經常不開心。
有些孩子見人就開心,大家就喜歡和他接觸,他的大腦也能得到更多社會化的發展,
就會更活潑。有的孩子呢,比較嚴肅,但不一定是不開心,可能只是沒表現出來。
家長可以讓孩子照鏡子,看自己笑和不笑的時候,哪個更可愛,讓孩子經常保持笑容。
每天分享感恩,也可以增加孩子開心的情緒。


第七個是堅持度,指的是孩子做事遇到困難的時候,是堅持還是放棄。
比如你和孩子說好明天去公園,但下雨了去不了,孩子可能還是要去。
和父母較勁的時候,這種孩子比較難搞,覺得堅持一下可能父母就改主意了。
對堅持度高的孩子,不要整天對他說不行,看法不一樣的時候,
別馬上否定他的想法,花時間聽聽他是怎麼說的。
堅持度低的孩子,比如容易妥協放棄,經常說我沒辦法,
這時候,家長就可以對孩子說,我們看看有什麼簡單的方法能解決問題。
當難度降低,而且有人和他一起做的時候,他才願意去做做看。


第八個是注意力分散度,指的是孩子的注意力是不是容易轉移。
孩子在三歲前註意力是分散的。從進化上來說,三歲前孩子要快速認識世界,
所以看到新鮮事物就要去探索,這個時候他會注意周圍所有的東西,就會顯得不專注。
隨著長大,他會慢慢變得專心。所以三歲以下注意力分散是很正常的。
如果到了五六歲,孩子的注意力還是非常分散,就需要多加關注了。


第九個叫做反應閾,就是咱們說敏感度。也就是孩子的各種感官對環境變化是不是很敏感。
反應閾低的孩子,比較敏感,比如有的小女孩兒,夏天必須把頭髮綁起來,
因為出汗讓她的頭髮黏在脖子上,這樣會不舒服。
反應閾高的孩子,則需要比較強的刺激才會有感覺,
他們的感官相對遲鈍一點,不太分辨冷熱,有時候對疼痛也不太有感覺。

這就是孩子的九個氣質向度。其實氣質本身不分好壞,
關鍵是孩子的氣質和環境配合的好不好。
比如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去聽音樂會肯定表現不好,
但如果你帶他去四處玩耍活動,沒准他就能變成一個運動好手。
所以,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氣質,
家長才能更好地引導和支持孩子,找到適合孩子氣質的發展方向。


本文源自:公眾號“常青藤爸爸”(如何發現孩子的天生氣質)
稿:亞平寧
來源: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