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2日 星期四

❤得到-科技-虛擬現實技術將帶來三大改變

文章出處:虛擬現實技術將帶來三大改變


這條音頻說的是虛擬現實技術可能帶來的三大改變。

說到虛擬現實技術,也就是VR,大家肯定不陌生,
但很多人的印像還停留在一些娛樂體驗上。
事實上,VR有著隱形的、更強大的力量,這些力量甚至能影響我們的認知和行為。


前不久,科技自媒體“矽谷密探”的主創團隊來到了
斯坦福大學最前沿的虛擬現實與人類交互(VHIL)實驗室,
專訪了實驗室的學者華爾特·格林利夫博士(Dr. Walter Greenleaf) 。
格林利夫博士在上世紀80年代就取得了斯坦福大學神經與生物行為學的博士學位,
他先後成立了多家公司,一直致力於將新興科技運用於行為科學和醫療健康領域。
格林利夫博士介紹說,實驗室的重要使命,
就是研究VR技術會不會改變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如果會,又將如何改變?
在此次採訪中,格林利夫博士就專門談了這個問題,下面咱們來具體說說。


首先,VR可能帶來的第一大改變,就是認知的改變
說到這裡,我們得先介紹一下,大腦裡一種叫鏡像神經元的細胞,這種細胞有什麼作用呢?
簡單點說,就是當我們看到別人的動作或情緒時,鏡像神經元就會立刻被激活,
然後我們就能夠在腦子裡模仿、重現這種動作或情緒,從而對別人的體會感同身受。
比如我們看比賽時常常熱血沸騰,再比如我們看到別人哭泣,自己也會難過得想哭。
斯坦福的研究者們獲得了靈感,他們打算利用VR環境的逼真性,激活人們的鏡像神經元。

實驗室開展了一個項目,他們邀請斯坦福學生來到實驗室,
首先用3D攝像機掃描並生成他們的“虛擬自我”。
學生們戴上VR眼鏡,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虛擬自我”在眼前。
而實驗人員,通過電腦操縱讓這個自我在學生面前慢慢變老,成為他們20年後的樣子。
隨後,實驗人員會發給學生虛擬貨幣,讓他們決定是在年輕的時候花掉,還是存下來養老。
如果學生存更多的錢,那麼他們的“虛擬自我”會變得開心。
如果學生們大手大腳,決定在年輕時就花掉錢,則他們的“虛擬自我”就會悲傷、憔悴。

這個實驗,就是希望看看,
如果人們通過VR對某個假設的情況有了感同身受的認知,那這會不會影響他們當下的決策。
這個關於存錢的實驗,被證明是很有效的。
學生們受到震動,紛紛減少了在年輕時花掉的虛擬貨幣。
要知道,在美國,鼓勵年輕人存錢是個大問題,
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這個實驗非常有社會意義。


VR可能帶來的第二大改變,就是建立同理心
研究人員再一次將鏡像神經元原理和VR技術結合,
開展了另一個項目,試圖改變人們的種族偏見。實驗人員同樣為參與者創造“虛擬自我”。
不同的是,通過計算機程序,這個“虛擬自我”被改變成了其他的種族和膚色。
參與者在VR環境中,發現其他人因為自己的種族或膚色 ,在惡意地指點自己,
甚至對自己表現出過激行為,深深地感受到了種族歧視可能會給人帶來的痛苦。
這個設計,讓參與者真實地經歷了一次“被歧視”,從而改變原本的態度。
可以說,VR 幫助參與者們建立了同理心。


第三大改變,就是改變你和自己大腦對話的方式
如果你有恐懼症,比如在經歷地震後,內心受到很大的創傷,
那麼從神經學的角度,要解決這個問題,核心就是改變大腦處理信息、產生反應的過程。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大腦再次進入到讓你害怕的情境裡,從而激活大腦在當時的反應,
一旦有效地激活了,我們就有辦法去改變它。
以前,醫生們只能讓受治療者自己發揮想像,或者用聲音和視頻,
來引導受治療者回到恐懼或受傷的情境裡,但是這種方式的效果還是比較差。
現在,VR可以帶你回到“虛擬痛苦現場”,
同時,醫生也可以進入到這個現場,和你說話,運用醫療技巧,對你進行引導,
一步一步地改變大腦的原有反應。
用這種方法,甚至可以對社交恐懼症、公開演講恐懼症等症狀進行治療。
也就是說, VR 可以幫你克服自己的恐懼,走出創傷。

以上就是格林利夫博士就 VR對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帶來的改變闡述的三種可能的方向,
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矽谷密探(斯坦福前沿實驗室探秘:VR將改變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稿:桃夭夭
轉載:得到

------------
主旨:
1. 認知的改變
 腦裡一種叫鏡像神經元的細胞,這種細胞有什麼作用呢?
 簡單點說,就是當我們看到別人的動作或情緒時,鏡像神經元就會立刻被激活,
 然後我們就能夠在腦子裡模仿、重現這種動作或情緒,從而對別人的體會感同身受。
 斯坦福學生來到實驗室做心理實驗,
 首先用3D攝像機掃描並生成他們的“虛擬自我”。
 學生們戴上VR眼鏡,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虛擬自我”在眼前。
 而實驗人員,通過電腦操縱讓這個自我在學生面前慢慢變老,成為他們20年後的樣子。
 隨後,實驗人員會發給學生虛擬貨幣,

 讓他們決定是在年輕的時候花掉,還是存下來養老。
 如果學生存更多的錢,那麼他們的“虛擬自我”會變得開心。
 如果學生們大手大腳,決定在年輕時就花掉錢,則他們的“虛擬自我”就會悲傷、憔悴。
 這個關於存錢的實驗,被證明是很有效的。
 學生們受到震動,紛紛減少了在年輕時花掉的虛擬貨幣。
 要知道,在美國,鼓勵年輕人存錢是個大問題,
 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這個實驗非常有社會意義。
2. 建立同理心
 研究人員開展了另一個專案,試圖改變人們的種族偏見。
 人員同樣為參與者創造“虛擬自我”。
 不同的是,通過計算機程序,這個“虛擬自我”被改變成了其他的種族和膚色。
 參與者在VR環境中,發現其他人因為自己的種族或膚色 ,在惡意地指點自己,
 甚至對自己表現出過激行為,深深地感受到了種族歧視可能會給人帶來的痛苦。
 這個設計,讓參與者真實地經歷了一次“被歧視”,從而改變原本的態度。
 可以說,VR 幫助參與者們建立了同理心。
3. 改變你和自己大腦對話的方式
 如果你有恐懼症,比如在經歷地震後,內心受到很大的創傷,
 那麼從神經學的角度,要解決這個問題,核心就是改變大腦處理信息、產生反應的過程。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大腦再次進入到讓你害怕的情境裡,從而激活大腦在當時的反應,
 一旦有效地激活了,我們就有辦法去改變它。
 以前,醫生們只能讓受治療者自己發揮想像,或者用聲音和視頻,
 來引導受治療者回到恐懼或受傷的情境裡,但是這種方式的效果還是比較差。
 現在,VR可以帶你回到“虛擬痛苦現場”,
 同時,醫生也可以進入到這個現場,和你說話,運用醫療技巧,對你進行引導,
 一步一步地改變大腦的原有反應。
 用這種方法,甚至可以對社交恐懼症、公開演講恐懼症等症狀進行治療。
 也就是說, VR 可以幫你克服自己的恐懼,走出創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