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9日 星期日

❤得到-學習-張泉靈:個人能量定義天花板

文章出處:張泉靈:個人能量定義天花板

這條音頻給你轉述張泉靈的一篇文章,用個人能量定義事業的大小。

張泉靈是紫牛基金聯合創始人、前央視知名記者主持人。
應知識新聞工作室的邀請,她為我們獨家撰稿,
說的是不要用職業的天花板來限制自己,而是要用個人能量來定義事業的大小
下面用第一人稱來轉述一下這篇文章,從一個怎麼當助理的故事開始。


我交給助理兩個工作,一個是每天收集一些行業動態,發到工作群裡。
另一個,看看年底了,給基金的出資人和合作夥伴們送點禮物。
姑娘挺勤奮,馬上開始選禮物,讓基金每個員工報自己的合作機構名單。
行業動態第二天就出現在了工作群裡,大家紛紛點贊。姑娘也挺興奮。

當然,有些事情習慣了就熱情不高了。
一方面,過了幾天,發在工作群裡的行業日報成了慣例,扔下來,水花都沒有一個。
於是,行業動態也開始有一搭沒一搭。關鍵是,沒一搭的時候,也沒人有異議。
另一方面,第一批禮物很快送出去了。又過了幾天,姑娘表達了一些擔心,
因為助理這工作聽上去職業門檻不高,天花板挺低,不知道未來在哪裡。


於是,我召集大家開了個會。說說我怎麼看待助理這個工作。
助理可以做成打雜,也可以做成全公司的資源擁有者,就看自己怎麼想。

先來說說行業動態日報吧。
其實,這是一個要求相當高的工作。從哪裡收集?
為什麼是這幾條?為什麼覺得代表了行業趨勢?
要想做好,其實要求有行業的敏感度和判斷力

比如一條A公司收購B公司的日報裡,涉及了收購案的標的、價格、業務、時機。
不管別人看不看,自己堅持每天做,一定會比大多數人看得多,對行業的理解更深。
而投資本來就是個靠信息和判斷力吃飯的事情。

但是,這對個人成長來說,還只是開始。
既然要做行業動態,肯定要接觸大量的科技和投資圈媒體,
在每天摘編的過程中,有沒有去嘗試判斷它們的價值?
有沒有試圖和有影響力的媒體建立聯繫?
又有沒有試圖去尋找那些質量不錯又用戶偏少的媒體,認識他們的編輯?

為什麼要找質量不錯用戶又偏少的媒體呢?
因為,既然每天要摘編精華,為什麼只給基金那幾個人看呢?
為什麼不轉到我們的投資公司群裡,作為一種投後服務呢?
再擴大一點,在投資也要做市場的今天,為什麼不利用我們的公眾號,
或者我和傅盛的公眾號去做更多的傳播呢?
既可以影響更多的創業者,又幫那些科技媒體做了再傳播,
那麼媒體關係是不是就更好相處呢?
一旦和編輯們建立了工作上的惺惺相惜和私交上的互相幫忙,你說,摘抄還只是摘抄嗎?


再說說送禮。送禮從來都是學問,涉及到送誰,送什麼。

送誰,讓基金的每個人把各自要送的名單收集齊了,
是不是等於也把整個基金的協作關係理清了?哪裡有缺失是不是也一目了然?

送什麼,我們自己投資的公司的產品是不是更好,既幫助創業公司打開市場,
又讓我們的協作關係出資人看到了我們的投資成果。
同時,也等於對投資公司做了一次檢驗。

另外,除了禮物本身,要不要一個小的心意卡?上面寫什麼,怎麼表達感謝?
這禮物多送幾次,是不是整個公司的資源,你都瞭如指掌?
助理,真心是個想像力空間很大的職業,就看你怎麼想。


其實,我也當過助理,在我已經是所謂的知名主持人之後。
那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
我被中央台的新聞中心安排在國際傳播中心採訪所有的奧運冠軍們,
特好的活兒吧,露臉還不算累。
但是,當時有證件能夠進入國際傳播中心的央視新聞中心的員工,
連我只有3個,任務很重,根本忙不過來。
我就主動當上了助理,買咖啡買飯,查資料問行家。
直到今天,我在體育界的人脈大多來自那兩週的助理工作。

我從央視離職當投資人,很多人問我,你為什麼不當主持人,
來做一隻一億多的小基金,從收益看,似乎不划算。

我得說,你不能靜態地去看一件事情和一個職業。靜態地看,助理只是助理。
我要看的是,平台有多大價值,我能學到什麼。
我一轉身,就去了一個一群大佬支撐的基金,
我能從他們身上學到多少商學院永不會有的東西,
何況他們還放手讓我折騰,在實戰中學習。這不是最好的機會是什麼?我真心感激。
同樣的,做天使投資,也不能靜態去看一個企業。
我一直在尋找那種當助理也能掌握住全公司資源的創業者,
他們注定在用自己的能量定義事業的大小,
而不是用職業的天花板來計算自己的付出與得到,他們注定不一般。

以上就是張泉靈的思考和感悟,供你參考。


特約撰稿:張泉靈
轉載:得到

----------
主旨:
不要用職業的天花板來限制自己,而是要用個人能量來定義事業的大小。
我交給助理兩個工作,一個是每天收集一些行業動態,發到工作群裡。
另一個,看看年底了,給基金的出資人和合作夥伴們送點禮物。
姑娘挺勤奮,馬上開始選禮物,讓基金每個員工報自己的合作機構名單。
行業動態第二天就出現在了工作群裡,大家紛紛點贊。姑娘也挺興奮。
當然,有些事情習慣了就熱情不高了。又過了幾天,姑娘表達了一些擔心,
因為助理這工作聽上去職業門檻不高,天花板挺低,不知道未來在哪裡。

於是,我召集大家開了個會。說說我怎麼看待助理這個工作。
先來說說行業動態日報吧。其實,這是一個要求相當高的工作。從哪裡收集?
為什麼是這幾條?為什麼覺得代表了行業趨勢?
要想做好,其實要求有行業的敏感度和判斷力。
但是,這對個人成長來說,還只是開始。
既然要做行業動態,肯定要接觸大量的科技和投資圈媒體,
在每天摘編的過程中,有沒有去嘗試判斷它們的價值?
有沒有試圖和有影響力的媒體建立聯繫?
又有沒有試圖去尋找那些質量不錯又用戶偏少的媒體,認識他們的編輯?
一旦和編輯們建立了工作上的惺惺相惜和私交上的互相幫忙,你說,摘抄還只是摘抄嗎?

再說說送禮。送禮從來都是學問,涉及到送誰,送什麼。
另外,除了禮物本身,要不要一個小的心意卡?上面寫什麼,怎麼表達感謝?
這禮物多送幾次,是不是整個公司的資源,你都瞭如指掌?
助理,真心是個想像力空間很大的職業,就看你怎麼想。

我也當過助理,在我已經是所謂的知名主持人之後。
那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
我被中央台的新聞中心安排在國際傳播中心採訪所有的奧運冠軍們,
特好的活兒吧,露臉還不算累。
但是,當時有證件能夠進入國際傳播中心的央視新聞中心的員工,
連我只有3個,任務很重,根本忙不過來。
我就主動當上了助理,買咖啡買飯,查資料問行家。
直到今天,我在體育界的人脈大多來自那兩週的助理工作。
我得說,你不能靜態地去看一件事情和一個職業。靜態地看,助理只是助理。
我要看的是,平台有多大價值,我能學到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