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7日 星期五

❤得到-醫健-云無心:“脂肪致病”能平反嗎

文章出處:云無心:“脂肪致病”能平反嗎


這條音頻說的是云無心對2016年出現的營養學界醜聞的看法。

云無心是食品工程博士,知名科普作家,《吃的真相》系列文集的作者,
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高級會員、科學松鼠會成員。
應“得到”知識新聞工作室的邀請,他為我們獨家提供了
《製糖業嫁禍脂肪,科學還值得信任嗎? 》這篇文章。
下面我們就把他的這篇文章跟你分享。

2016年,營養學界出了幾個大新聞,其中之一是“製糖業收買科學家”的醜聞。
新聞是說,1967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篇綜述文章,
極力淡化了糖和心臟病的關係,而把脂肪說成是導致心臟病的罪魁禍首。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醫學領域中很具有權威性的學術刊物之一,
而寫這篇綜述的是三位哈佛大學的教授。這篇綜述對於營養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後來幾十年,膳食指南中都有一個核心要素,那就是“高脂肪食物導致心臟病”。

直到2016年,一位研究人員發現了製糖業的一些內部文件,
顯示這三位科學家收了製糖業的錢,而所引述的研究成果是糖業協會欽點的。
換句話說,那篇影響了營養學界幾十年的文獻綜述,是糖業協會買通哈佛科學家寫的軟文。
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科學,還值得信任嗎?


在食品健康方面的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觀傾向影響結論客觀性的例子並不少見。
比如《美國公共健康雜誌》曾經有過一篇關於含糖飲料與人體健康的綜述,
匯總了88項質量比較高的研究。作者把這些研究分為兩組,
一組是工業界贊助的,另一組是非工業界贊助。
經過統計分析,發現:雖然兩組研究的結果都是“含糖飲料對健康有不利影響”,
但工業界贊助的那些研究所顯示的不良影響,明顯要比非工業界贊助的那些研究結果弱。

也就是說,被製糖業收買發表的那篇綜述,只不過是這種“選擇性呈現”的一個例子。
不僅製糖業在花錢搞“科學軟文”,
脂肪行業在搞,奶製品行業在搞,轉基因行業在搞,有機行業同樣在搞……
在心臟病的問題上,只不過是製糖業搞得好,脂肪行業沒有搞好而已。


在許多人看來,製糖業是惡人告狀,而脂肪是忍辱蒙冤。
在這裡,需要鄭重地指出:
這只是說那篇綜述淡化了糖對心臟病的影響,但完全不意味著脂肪是冤枉的。
就像兩個小偷,一個買通警察逃脫了,並把罪名都推給了另一個。
我們可以譴責這個小偷和警察,但完全不能認為另一個小偷就是無辜的。

近年來,確實有許多要為脂肪“平反”的呼聲。
但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再次確認:
大量攝入飽和脂肪,會增加冠心病的風險。
這項研究調查人數超過11萬,研究分析了他們近20年的飲食與健康數據,
結果顯示:大量攝入飽和脂肪,冠心病的風險會上升18%。

是的,就是當初收錢寫軟文的那個哈佛,但當年送錢的人與收錢的人都已經離開了人世。
在當時,科學研究接受企業的資助,並不需要在發表論文時聲明。
也就是說,收錢和沒有聲明這兩件事,在當時是行業常規。
而今天,發表論文必須聲明是否存在利益相關——
收錢發表“研究軟文”,對於科學家來說就得不償失了。
這就是科學界進行自我約束的一種方式。


更重要的是,再財大氣粗的企業,
也只能“收買”一部分科學家,而不可能收買所有的科學家。
總是有科學家會去發表事實,而科學的事實,是無法被軟文所掩蓋的。
實際上,不管製糖業有多拼,糖對健康的危害也一直在不停地發表。
到今天,世衛組織已經建議把添加糖的量控製到總熱量的10%以內,最好是5%以內。
基於這些糖有害健康的研究,英國和法國禁止了在校園內銷售含糖軟飲料,
而美國的洛杉磯、費城、邁阿密等城市,
也對軟飲料在校園內的銷售實施了禁止或者嚴格的限制。
美國FDA在新的營養標籤上,要求標註出“添加糖”的量。
有了這樣的一條標註要求,食品企業就會紛紛減少糖的添加量。

也就是說,儘管當年製糖業砸錢成功,讓幾位有名望的科學家為他們站台。
但是,烏雲遮不住太陽,糖也還是沒有逃脫被口誅筆伐的命運。

這就是科學的自我淨化機制。
科學事實是客觀的,但探索和描述科學事實的科學家,會受到個人偏好的影響。
我們需要信任的,不是某一個或者某一些科學家,
而是有著自我約束和自我淨化的科學界整體。

以上就是云無心對營養學界出現醜聞的看法,供你參考。


特約撰稿:云無心
轉載:得到

--------------
主旨:
1967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篇綜述文章,
極力淡化了糖和心臟病的關係,而把脂肪說成是導致心臟病的罪魁禍首。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醫學領域中很具有權威性的學術刊物之一,
而寫這篇綜述的是三位哈佛大學的教授。這篇綜述對於營養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後來幾十年,膳食指南中都有一個核心要素,那就是“高脂肪食物導致心臟病”。
直到2016年,一位研究人員發現了製糖業的一些內部文件,
顯示這三位科學家收了製糖業的錢,而所引述的研究成果是糖業協會欽點的。
換句話說,那篇影響了營養學界幾十年的文獻綜述,是糖業協會買通哈佛科學家寫的軟文。
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科學,還值得信任嗎?

被製糖業收買發表的那篇綜述,只不過是這種“選擇性呈現”的一個例子。
不僅製糖業在花錢搞“科學軟文”,
脂肪行業在搞,奶製品行業在搞,轉基因行業在搞,有機行業同樣在搞……
在心臟病的問題上,只不過是製糖業搞得好,脂肪行業沒有搞好而已。

在許多人看來,製糖業是惡人告狀,而脂肪是忍辱蒙冤。
在這裡,需要鄭重地指出:
這只是說那篇綜述淡化了糖對心臟病的影響,但完全不意味著脂肪是冤枉的。
就像兩個小偷,一個買通警察逃脫了,並把罪名都推給了另一個。
我們可以譴責這個小偷和警察,但完全不能認為另一個小偷就是無辜的。
近年來,確實有許多要為脂肪“平反”的呼聲。
但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再次確認:
大量攝入飽和脂肪,會增加冠心病的風險。
這項研究調查人數超過11萬,研究分析了他們近20年的飲食與健康數據,
結果顯示:大量攝入飽和脂肪,冠心病的風險會上升18%。

更重要的是,再財大氣粗的企業,
也只能“收買”一部分科學家,而不可能收買所有的科學家。
總是有科學家會去發表事實,而科學的事實,是無法被軟文所掩蓋的。
實際上,不管製糖業有多拼,糖對健康的危害也一直在不停地發表。
美國FDA在新的營養標籤上,要求標註出“添加糖”的量。
有了這樣的一條標註要求,食品企業就會紛紛減少糖的添加量。
也就是說,儘管當年製糖業砸錢成功,讓幾位有名望的科學家為他們站台。
但是,烏雲遮不住太陽,糖也還是沒有逃脫被口誅筆伐的命運。

這就是科學的自我淨化機制。
科學事實是客觀的,但探索和描述科學事實的科學家,會受到個人偏好的影響。
我們需要信任的,不是某一個或者某一些科學家,

而是有著自我約束和自我淨化的科學界整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