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1日 星期二

❤得到-科學-趙思家:神經科學三個新進展

出處:趙思家:神經科學三個新進展

這條音頻的內容是,2016年神經科學領域值得回顧的三件事。

趙思家是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的在讀博士,《大腦使用指南》的作者。
應“得到”知識新聞工作室的邀請,她為我們獨家撰寫了一篇文章,
寫了她認為2016年神經科學值得回顧的三件事。


在過去一年,神經科學領域最值得一說的,
應該是2016年7月,美國華盛頓大學神經科學家們,繪製出有史以來最精確的大腦地圖
這版大腦地圖,根據大腦皮層的結構、功能和區域間連接的情況,
將大腦的兩個半球分成了180個特定的區域,其中有超過一半的區域是首次被查明並記錄的。
如果把大腦比喻成地球,這些大腦區域就像是一個個國家,不僅有清晰的國境線,
也有獨有的民族文化。這次發現,相當於找到了之前從未記錄過的新大陸。

同時,科學家也發現,雖然每個人都有這180個區域,
但每個人的每個區域都和其他人不太一樣。
這些細微的不同,會不會是人與人之間差異的源頭呢?
比如說,我們都很關心的,天才和常人的大腦到底有什麼不同?
又比如,從臨床角度來講,人與人之間的大腦差異和疾病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了這份大腦地圖,我們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或許就能有更準確的答案了。



第二個值得一提的是發生在2016年11月份的事兒。
科學家給一隻癱瘓的猴子,安裝了一個腦機交互系統,讓這隻猴子成功地重新行走了
這隻猴子的頸椎中段受到了損傷,所以它的整條右腿完全癱瘓了。
科學家在猴子的大腦頂端,也就是控制運動的大腦皮層區域,安裝了一個讀取器,
能讀取和大腿活動相關的神經信號。
同時,在猴子的尾椎上,安裝了接收器和可以產生神經信號的電極。
當位於大腦的讀取器接收到“活動右腿”的信號時,
讀取器將這個信號無線傳遞到尾椎的電極上,
電極便會產生可以刺激右腿肌肉的信號,這樣右腿就可以運動了。

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提出了這個設計。
說起來,就是讓本需要沿著脊椎傳遞的信號,通過WIFI傳遞罷了。但說起容易做起來很難。
其實我沒有想到2016年就能夠看到它在猴子上取得成功。
但大家聽到這裡也不要盲目地認為,立馬就可以讓癱瘓的人類病患站起來。
從猴子到人類,雖然已經不遠了,但還是需要耐心等待。


說了兩個很厲害的科學突破之後,再說一個冷知識。
我們都知道,音樂是世界通用的語言。
即使語言不通,文化不同,拿起樂器,我們也能通過曲調來產生共鳴。
除了音樂所帶來的情緒反應,我們對“悅耳”的定義也是共通的。
音樂家們用這些特徵,來譜寫帶有不同情緒的樂曲。
比如,和諧的音樂一般聽起來是愉快的、喜氣洋洋的。
而不和諧的音往往有相反的效果,可以說不諧和的音會讓大腦感到意外,
這會讓曲調有種“緊張感”。

那到底是什麼讓我們覺得“悅耳”呢?為什麼人類有這樣的共通性?
去,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天生的,
有些音樂或者曲調聽起來就是悅耳,有些聽起來就是不悅耳。
但這種普遍性會不會是因為有話語權的科學家們,本身都是聽西方音樂長大的,
而且參加實驗或者測試的人,也都是聽著西方音樂長大的。
可是在全球化時代,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完全沒有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的群體。
有一個人類學家在南美亞馬遜,找到了一個超級封閉的小村莊,
當地人從沒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這個人類學家和一名神經科學家跨界合作,
設計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實驗,最後他們發現,
你聽到音樂或者曲調悅不悅耳,是由你從小到大所聽的音樂所決定的。

以上就是2016年神經科學領域值得回顧的三件事,供你參考。

特約撰稿:趙思家
轉載:得到

----------------
主旨:
1. 大腦地圖
 在過去一年,神經科學領域最值得一說的,
 應該是2016年7月,美國華盛頓大學神經科學家們,繪製出有史以來最精確的大腦地圖。
 這版大腦地圖,根據大腦皮層的結構、功能和區域間連接的情況,
 將大腦的兩個半球分成了180個特定的區域,

 其中有超過一半的區域是首次被查明並記錄的。
 如果把大腦比喻成地球,這些大腦區域就像是一個個國家,不僅有清晰的國境線,
 也有獨有的民族文化。這次發現,相當於找到了之前從未記錄過的新大陸。
 同時,科學家也發現,雖然每個人都有這180個區域,
 但每個人的每個區域都和其他人不太一樣。
 這些細微的不同,會不會是人與人之間差異的源頭呢?
 有了這份大腦地圖,我們或許就能有更準確的答案了。
2. 腦機交互系統
 科學家給一隻癱瘓的猴子,安裝了一個腦機交互系統,讓這隻猴子成功地重新行走了。
 這隻猴子的頸椎中段受到了損傷,所以它的整條右腿完全癱瘓了。
 科學家在猴子的大腦頂端,也就是控制運動的大腦皮層區域,安裝了一個讀取器,
 能讀取和大腿活動相關的神經信號。
 同時,在猴子的尾椎上,安裝了接收器和可以產生神經信號的電極。
 當位於大腦的讀取器接收到“活動右腿”的信號時,
 讀取器將這個信號無線傳遞到尾椎的電極上,
 電極便會產生可以刺激右腿肌肉的信號,這樣右腿就可以運動了。
 但大家聽到這裡也不要盲目地認為,立馬就可以讓癱瘓的人類病患站起來。
 從猴子到人類,雖然已經不遠了,但還是需要耐心等待。
3. 悅耳的定義
 我們都知道,音樂是世界通用的語言。
 即使語言不通,文化不同,拿起樂器,我們也能通過曲調來產生共鳴。
 除了音樂所帶來的情緒反應,我們對“悅耳”的定義也是共通的。
 到底是什麼讓我們覺得“悅耳”呢?為什麼人類有這樣的共通性?
 過去,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天生的,
 有些音樂或者曲調聽起來就是悅耳,有些聽起來就是不悅耳。
 但這種普遍性會不會是因為有話語權的科學家們,本身都是聽西方音樂長大的,
 而且參加實驗或者測試的人,也都是聽著西方音樂長大的。
 可是在全球化時代,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完全沒有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的群體。
 有一個人類學家在南美亞馬遜,找到了一個超級封閉的小村莊,
 當地人從沒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這個人類學家和一名神經科學家跨界合作,
 設計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實驗,最後他們發現,
 你聽到音樂或者曲調悅不悅耳,是由你從小到大所聽的音樂所決定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