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內參-哲思-一個新概念:良質

出處:一個新概念:良質


羅伯特·波西格在《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提出了一個概念:“良質”(quality)。
這個概念是理解波西格哲學的關鍵。

波西格說:世界分為良質、心和物。
良質是二元世界之外、也就是心和物、理智與情感之外的第三種元素,
是能夠把二元世界統一在一起的元素。
良質是讓人和世界能夠和諧相處,人能夠接受技術並且擁抱技術的關鍵。


怎麼證明良質這種東西的存在?
波西格的理論是,要證明一個東西的存在,可以把它從環境中抽離出來。
如果原先的環境無法正常運作,那麼它就存在。
比如如何證明空氣存在,把空氣從燃燒蠟燭的瓶中抽離,蠟燭就熄滅了。

波西格說:抽離良質,第一個受傷的是藝術。
如果藝術無所謂好壞,那麼藝術就不存在了。詩歌會消失。因為詩歌沒有實用價值。
運動會消失,因為單純的分數失去了意義,就只是空洞的統計。
市場也會發生變化。市場上只會買賣一些基本的商品。酒、茶、咖啡、煙草都會消失。
電影、舞蹈、戲劇以及宴會也一樣。抽離良質的社會,
就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奧威爾的《1984》,只剩下單純的功能和實用。

進而,波西格說:“良質就是佛、是老子說的道。良質能夠幫助人類在分裂的三種經驗,
也就是宗教、藝術和科學中找到融合的理性基礎。藝術是一種高級良質的努力。”

跟“良質”相聯繫的另一個概念是“關心”。
在波西格那裡,關心和良質是一體兩面,“ 如果一個人在工作的時候,能夠看到良質,
而且感覺到它的存在,那麼他就是一個懂得關心的人。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所看到的和手中所做的都細緻入微的關心,
那麼他一定有某些良質的特性。”

科技和人的疏離,問題就出現在科技專家和反科技的人,都缺乏關心之情。
科技專家不關心反科技的人關心的事情;反科技的人也不想去關心科技。
進一步的推論就是,科技至上者和反科技者,都缺乏在科技中洞悉良質的能力。

回到摩托車的例子中,為什麼會出現人和摩托車之間的排斥感?
因為人和摩托車被分離開:你是修理摩托車的技術人員,它是摩托車。
於是,產生的結果就是你並不喜歡摩托車,只是因為它能載著你上路, 你才選擇它。


這是良質的第一個特徵,它跟“關心”緊密相連。
良質的另一個特徵是,它是變化的。
波西格舉了一個例子,試著去想像一列拉著120節車廂的火車。
良質是火車的哪個部分?答案是,它不是火車實體的任何一個部分。
但是,如果火車不能動,它就喪失了作為火車最重要的功能性。
當我們讓火車停下來,試圖分解火車,想要找到良質時,
我們檢查的其實並不是我們所謂的火車。
因此,不能在靜止的、二維的、表面的層面去談論良質。
在這裡,“良質是經驗的前沿,它是知識火車的前沿,推動著火車沿著鐵軌前進。
如果你沒有衡量價值的方法,沒有認知良質的方法,那麼整列火車就不知道該往何處去。”

回到修理摩托車的例子,
一個人在修理摩托車時,他對車的了解分分秒秒都在改變,他的知識也一直在更新。
因此,良質是會跟隨著你成長的思想。良質不是靜態的,而是分分秒秒在變化的;
良質也不是單一形式的,而是可以改變的。

波西格說,了解到這一點,
無論是修理一輛摩托車,蓋一間工廠,管理一個公司,
甚至治理一個國家,都不會再發生卡住的情況。
美國總統杜魯門曾經在演講中提到政府的計劃時說:
“我們會盡力去嘗試……如果這些不管用……那麼我們就試試別的方案。”
在他看來,杜魯門就理解什麼是良質,他不受限於教條主義,
如果不喜歡現狀,那就去尋找更好的方法。關鍵在於更好,更好就是良質。

總結一下,在人和工作的關係上,人必須對工作有某種情感,也就是有關心之情;人
必須能判斷什麼是好的,以及如何才能變得更好;
人要接受變到更好這個過程中的種種變化。

在人和科技的關係上,我們要理解,很多人討厭的科技的醜陋一面,並不是科技天生的。
醜陋的是,發明科技的人和他們製造的產品之間的關係,
以及使用科技的人和產品之間的關係。創造者、
擁有者和使用者對他們創造、擁有和使用的物體,要建立認同感,也就是關心之情。
解決人類價值和科技需求之間的衝突,不能通過逃避,而是要建立連接和關心。

波西格說,我們需要提升我們的精神層次,提升我們對良質的感知能力。
它可以通過很多方式達到,“單純到磨一把菜刀,縫一件衣服或是修補一張壞掉的椅子,
它們背後的問題都是一樣的。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把它做得很漂亮,或者很醜陋。”

人要超越自己的情緒,要去了解萬物運行的方式。
要停止咒罵和批評,建立關心之情,提出解決方法。
避免自己的工作變得枯燥的方法,就是選擇良質,把自己手中的工作變成一種藝術。
這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更有趣的人。

本期文章參考內容來源:《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作者羅伯特·M·波西格,重慶出版社



-------------------------------
摘要:
羅伯特·波西格在《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提出了一個概念:“良質”(quality)。
這個概念是理解波西格哲學的關鍵。波西格說:世界分為良質、心和物。
良質是二元世界之外、也就是心和物、理智與情感之外的第三種元素,
是能夠把二元世界統一在一起的元素。
良質是讓人和世界能夠和諧相處,人能夠接受技術並且擁抱技術的關鍵。

抽離良質,第一個受傷的是藝術。

如果藝術無所謂好壞,那麼藝術就不存在了。詩歌會消失。因為詩歌沒有實用價值。
運動會消失,因為單純的分數失去了意義,就只是空洞的統計。
市場也會發生變化。市場上只會買賣一些基本的商品。酒、茶、咖啡、煙草都會消失。
電影、舞蹈、戲劇以及宴會也一樣。抽離良質的社會,
就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奧威爾的《1984》,只剩下單純的功能和實用。

跟“良質”相聯繫的另一個概念是“關心”。
在波西格那裡,關心和良質是一體兩面,“ 如果一個人在工作的時候,能夠看到良質,
而且感覺到它的存在,那麼他就是一個懂得關心的人。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所看到的和手中所做的都細緻入微的關心,
那麼他一定有某些良質的特性。”
科技和人的疏離,問題就出現在科技專家和反科技的人,都缺乏關心之情。
科技專家不關心反科技的人關心的事情;反科技的人也不想去關心科技。
進一步的推論就是,科技至上者和反科技者,都缺乏在科技中洞悉良質的能力。


良質跟“關心”緊密相連,是第一個特徵。它另一個特徵是變化。
引修理摩托車的例子,
一個人在修理摩托車時,他對車的了解分分秒秒都在改變,他的知識也一直在更新。
因此,良質是會跟隨著你成長的思想。良質不是靜態的,而是分分秒秒在變化的;
良質也不是單一形式的,而是可以改變的。
了解到這一點,無論是修理一輛摩托車,蓋一間工廠,管理一個公司,
甚至治理一個國家,都不會再發生卡住的情況。
美國總統杜魯門曾經在演講中提到政府的計劃時說:
“我們會盡力去嘗試……如果這些不管用……那麼我們就試試別的方案。”
在他看來,杜魯門就理解什麼是良質,他不受限於教條主義,
如果不喜歡現狀,那就去尋找更好的方法。關鍵在於更好,更好就是良質。

在人和科技的關係上,我們要理解,很多人討厭的科技的醜陋一面,並不是科技天生的。
醜陋的是,發明科技的人和他們製造的產品之間的關係,
以及使用科技的人和產品之間的關係。創造者、
擁有者和使用者對他們創造、擁有和使用的物體,要建立認同感,也就是關心之情。
解決人類價值和科技需求之間的衝突,不能通過逃避,而是要建立連接和關心。

人要超越自己的情緒,要去了解萬物運行的方式。
要停止咒罵和批評,建立關心之情,提出解決方法。
避免自己的工作變得枯燥的方法,就是選擇良質,把自己手中的工作變成一種藝術。
這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更有趣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