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內參-人體-關於智商的九個新認知

出處:關於智商的九個新認知


沒有人希望自己被一個數字代表。但是的確有一個數字被看得很重要:
那就是IQ,也就智商。最近有一則關於“智商”的新聞,
媒體報導說,美國國務卿蒂勒森曾當著多名白宮官員的面說特朗普總統“弱智”。
然後,10月10日,特朗普總統就跟《福布斯》雜誌說,對國務卿這番話的報導是假新聞,
但如果國務卿真麼說了,那就來一場智商測試,看看誰更高吧。


歷史上智商一度被認為很重要,
後來人們又開始認為智商存在誤導性,覺得先天智商並不如後天學習那麼重要。
但是,愛丁堡大學研究智商的學者斯圖爾特·里奇(Stuart Ritchie)認為,
大量的數據表明,智商仍舊是衡量壽命、健康和成功的最好標準之一。
里奇出版了一本新書《Intelligence:All that Matters》。
在書裡,里奇論證說,智商並不是對人們能力的限制,
智商只是起點,只不過,有些人的起點要比其他人高一些。


下面九個事實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智商這個東西。
第一,大部分人的智商都差不多,都很接近平均數。
智商是對多種能力進行測試後得到的綜合數據,包括邏輯推理能力、記憶力、學習能力等。
一個完整的智商測試需要超過一個小時,
而且必須由一個專業測試員執行,有些部分還需要計時。
網上可以找到的免費智商測試並不是真正的智商測試。
智商數據的分佈,就和人類的人高一樣,是一個標準的鐘型曲線,大部分人都在中間,
平均值也就是100左右,有一小部分人格外聰明,只有2.2%的人智商超過130 。


第二,高智商的人活得更久。
有一項關於一百萬瑞典男性死亡率的研究,研究人員在進行智商測試之後的20年進行統計,
發現智商低的人群死亡可能性是智商最高人群的三倍。
之所以這樣,原因之一是高智商人群一般收入更高,
因此會有更好的生活和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等。
另一個原因是,高智商人群足夠聰明,可以避免意外和不幸。


第三,智商跟職業成就和財富相關,但跟幸福程度不一定有關。
我們很容易理解高智商人群會有更好的工作,收入也更高。
不過,有錢、有事業、活得更久,你也不一定就幸福。
里奇說:“智商和幸福程度之間通常是正相關的,
但是這個關聯的相關性通常比我們想像的小(有時在統計學上並不顯著)。


第四, 你的相對智商可能不會改變。
也就是說,
如果你是個聰明的孩子,那麼當你老了,你還會是個聰明的老人,
雖然智力整體上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


第五,智商在25歲到30歲前達到最高值,然後逐漸減弱。
如果你是個26歲的人,那你可能正處在人生中最聰明的階段。
智力分為液態智力和晶態智力。液態智力主要體現在信息加工和問題解決過程中;
晶態智力是指獲得知識和技能的能力。
晶態智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長,到了25歲後,增長速度會變慢,
液態智力在25歲之後則會下降。人的思維敏捷性也會下降。
里奇說,理解這些跟年齡相關的智力衰退,
是科學家研究智商生理基礎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如果能找到跟智力相關的基因,了解它們跟認知衰退的關係,
就可以預測哪些人的認知能力衰退得更厲害,然後給他們提供更好的治療。


第六,基因可以解釋大約一半的智商差異。
科學家發現,遺傳可以解釋大約一半的智商差異,
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基因的影響會更大。有研究智商的學者提出,
這種現象可能跟“基因放大”現像有關,基因放大現像是指,
孩子們因為基因原因選擇所處的不同環境,會放大基因差異。
舉個例子,一個有聰明遺傳傾向的小孩更願意待在圖書館裡,
但是他還很小的時​​候,他自己是沒有辦法去圖書館的,
只有等他長大了,他才能自主選擇去圖書館。
也就是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環境的控制力增強了。
我們創造的這些環境可以“增強”我們基因的潛力。

第七, 基因並不是影響智商的唯一因素。
影響智商的另一半因素是環境,像營養、教育和醫療都扮演重要角色。
但是研究者還沒有能完全搞明白這些會影響智商的環境因素。
里奇說,有一種可能性是,各種環境因素會隨機對一個人的智商產生影響。


第八,人類整體在變聰明。
人的平均智商在以每十年2至3點的速度增長。
心理學家詹姆斯·弗林在1982年最先發現了這個現象,
也就是美國人的智力測試成績越來越好了。之後這個現象就被命名為弗林效應。
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由於人類兒童時期營養、醫療和教育品質都得到了提升。
而且隨著人類社會復雜程度越來越高,人們接收到的刺激變多,思維能力也在提升。


第九,發展中國家的人們智商增長更快。
這也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兒童時期的營養、教育和醫療條件都在這些年得到了提升。

以上就是科學家對於智商這件事情的最新的認知,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1.vox:IQ, explained in 9 charts;
2.《聰明人啥好事都能碰上丨關於智商你需要知道的7件事》
見於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作者Brain Resnick,翻譯李晶晶。



------------------------
摘要:
歷史上智商一度被認為很重要,
後來人們又開始認為智商存在誤導性,覺得先天智商並不如後天學習那麼重要。
但是,愛丁堡大學研究智商的學者斯圖爾特·里奇(Stuart Ritchie)認為,
大量的數據表明,智商仍舊是衡量壽命、健康和成功的最好標準之一。
里奇出版了一本新書《Intelligence:All that Matters》。
在書裡,里奇論證說,智商並不是對人們能力的限制,
智商只是起點,只不過,有些人的起點要比其他人高一些。

1. 大部分人的智商都差不多,都很接近平均數
 智商是對多種能力進行測試後得到的綜合數據,
 包括邏輯推理能力、記憶力、學習能力等。
 一個完整的智商測試需要超過一個小時,
 而且必須由一個專業測試員執行,有些部分還需要計時。
 網上可以找到的免費智商測試並不是真正的智商測試。
 智商數據的分佈,就和人類的人高一樣,是一個標準的鐘型曲線,大部分人都在中間,
 平均值也就是100左右,有一小部分人格外聰明,只有2.2%的人智商超過130 。
2. 高智商的人活得更久
 原因之一是高智商人群一般收入更高,
 因此會有更好的生活和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等。
 另一個原因是,高智商人群足夠聰明,可以避免意外和不幸。
3. 智商跟職業成就和財富相關,但跟幸福程度不一定有關
 智商和幸福程度之間通常是正相關的,
 但是這個關聯的相關性通常比我們想像的小(有時在統計學上並不顯著)。
4. 你的相對智商可能不會改變
 如果你是個聰明的孩子,那麼當你老了,你還會是個聰明的老人,
 雖然智力整體上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
5. 智商在25歲到30歲前達到最高值,然後逐漸減弱
 智力分為液態智力和晶態智力。液態智力主要體現在信息加工和問題解決過程中;
 晶態智力是指獲得知識和技能的能力。
 晶態智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長,到了25歲後,增長速度會變慢,
 液態智力在25歲之後則會下降。人的思維敏捷性也會下降。
6. 基因可以解釋大約一半的智商差異
 隨著年齡增長,基因的影響會更大。有研究智商的學者提出,
 這種現象可能跟“基因放大”現像有關,基因放大現像是指,
 孩子們因為基因原因選擇所處的不同環境,會放大基因差異。
 舉個例子,一個有聰明遺傳傾向的小孩更願意待在圖書館裡,
 但是他還很小的時​​候,他自己是沒有辦法去圖書館的,
 只有等他長大了,他才能自主選擇去圖書館。
 也就是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環境的控制力增強了。
 我們創造的這些環境可以“增強”我們基因的潛力。
7. 基因並不是影響智商的唯一因素
 影響智商的另一半因素是環境,像營養、教育和醫療都扮演重要角色。
8. 人類整體在變聰明
 人的平均智商在以每十年2至3點的速度增長。
 心理學家詹姆斯·弗林在1982年最先發現了這個現象,
 也就是美國人的智力測試成績越來越好了。之後這個現象就被命名為弗林效應。
9. 發展中國家的人們智商增長更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